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近些年,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地发展进步,使得农村的转型升级、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文中对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并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以利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

第一篇: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美丽新农村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应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

1、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教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这就导致了盲目攀比、封建迷信和赌博等低俗文化的泛滥。

2、受城乡发展二元化影响,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脱节。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与世界经济接轨,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城乡发展出现了二元化的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来的社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人看不起村,农村人不了解城市,造成了两种文化理解和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的外源性文化进入农民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的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农村的文化管理相对薄弱,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而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又不健全。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简单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出文化应有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农村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极不适应,迫切需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社会的整合。有利于纯净风气和思想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消失和发生蜕变,宗法观念、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随处可见,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有的地方农户办红白喜事或节庆日,往往举办一些低下粗俗的文化活动,如邀请杂牌歌舞队表演下流的脱衣舞,借以招揽观众。一些乡村赌博成风,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一些地方开始复活。农村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社会心理素质差;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能力差、时间长,与现代高科技农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把他们打造成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再造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花大气力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是经济的内核,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传统乡村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农家乐、生态文明村、观光农业园等农家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民找到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且节能环保的致富之路。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引领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基层民主在一步步推进,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增强,和谐农村的构建在逐步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日趋进步。当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采取下对策措施。

1、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政府部门投入机制。各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如宣传部门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协助,文化、体育要负责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民政、公安等部门也要出人出物,抓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服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任务,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来关心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整合地区资源。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当地建设。要将文化建设与地区优势紧紧联系起来,建立起双向互动、互惠的双赢。

2、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和满足的水平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加大“种文化”活动的力度和覆盖范围,通过“种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要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交流平台,增强农民本土民间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认同感、归宿感,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无论是“送文化”还是“种文化”,都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及当地的民风民俗,让群众喜闻乐见但又不能低级媚俗。

3、加强新农村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有了稳定的队伍,才会有经常性群众活动的开展,文化设施的利用及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组织为补充的形式多样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首先要配齐乡镇文化站干部,切实解决好文化站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培训指导作用。再次要发挥好对群众文艺团队的引导作用。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开展一些形式新颖、思想向上、内容健康、易于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作者:段德平

第二篇: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近些年,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地发展进步,使得农村的转型升级、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文中对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并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以利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 ;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統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王成强,毕西娟,刘兆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

作者简介:徐静,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作者:徐静 冯哲 孙建业

第三篇:试述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目前还相对滞后,但搞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

一、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说来,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担忧。“早上听鸡鸣,白天听鸟啼,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社会所提供的文化公共产品不足,自己又无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太多的时间和太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的侵入,使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边缘化,农民作为自己生活的主体地位,被一种强有力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而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3.国际文化竞争日渐激烈呼唤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鼓励美国将其现行的文化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他们断言,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并公开宣称,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最终都要走向美国的模式,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这就无疑与我们中华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文化还作为世界经济竞争的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国外许多大企业,进入中国并取得竞争地位就是依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农业是中国的弱势产业,又是中国的命根子;农村是中国发展的难点,又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大后方。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农村不仅要抵抗国际竞争的强势冲击,要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定并赢得发展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增强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实力,抵御国外强势的文化侵蚀。

二、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样要三大文明一起抓,既要有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环境面貌等硬件建设,更要有农村文化、村风民俗等软件的要求,还要有基层民主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主要标准之一。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文化的推进,就不可能真正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2.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是互为作用的有机体。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为农村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不可否认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文化反过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良好的民风民俗、邻里关系等文化内涵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3.农村文化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主要力量。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文化将以自身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农村的生活习惯、邻里关系、村风民俗,在继承历史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吸收当代文化健康科学的因子,推陈出新地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三、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

针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着力加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1.重视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瓶颈。首先,要强化文化职能部门的独立建设。过去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养人”式的文化运行体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中,特别是乡镇七所八站由于机构的精简,文化站早已是名存实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运转;其次,转换乡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从政府行为上看,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难以像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财政收入和显著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因此沿行的文化体制一向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政府考虑的还是房屋规划、公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投入。这样就形成了今天这种怪现象: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却长期依赖政府。“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很不合农民胃口,农民并不领情,以致“来了就热闹,人走就茶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因此,唯一的对策只有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广泛活跃的文化中介组织的重要性,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

2.重视选拔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在文化建设体制进一步理顺的情况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村的高人、能人、强人和文化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更应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他们应该集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活动“专家”于一身。有这样的身份和本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就能够纵横捭阖、得心应手。这给选拔乡村两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乡村干部培训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通过传授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让他们去编织农村文化绿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重视村民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遵循农民主体的原则,鼓励农民主动参与,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要坚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做主,农民的事业,由农民来办。如果在文化的创造上,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简单的劳动者,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冷漠,而且使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因此,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能积极参与、积极融入到新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速度和成败的关键要素。

4.重视传统乡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和传播者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却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民,以為想当然的情况就是农村的情况,以为自己的喜好就是农民的喜好,坐在空调房里闭门造车而非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脱离了沿袭和传承的乡土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事实上,在广大农村遍布着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民族文化就“活”在广大农民日常生活中。如红白喜事、修谱祭祖、庙会仪式、逢圩赶集等,具体到吹唢呐、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放孔明灯、听采茶戏等项目,实质上就是农民在自娱自乐。在这些活动开展时,农民的情感得到大释放、精神得到大愉悦、眼界得到大开阔,也是他们信得过、学得来、接受快的一种途径。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价值,只有重建文明的健康的有凝结力的风俗,才能保持乡土社会的淳朴和憨厚,才能与构建“和谐、稳定、富裕”的新农村宗旨相统一。

作者:郑长兴

上一篇:财务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