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2024-04-09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共6篇)

篇1: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结课论文

—我国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新能源技术论文

我国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就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及其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方面做出了论述,最后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必要性 前景

一、我国目前的能源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使我们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7%,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速度仅为1.8%,石油供应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6亿吨,原油进口量达到1.227亿吨。2009年原油产量为1.815亿吨,原油进口量突破1.27亿吨,面对接近50%的对外依存度,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四是我国煤炭超过60%的产量用于发电,即世界每使用3t煤,就有1t是在中国烧掉的。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

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状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人前途的社会。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使用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坚持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应是我国能源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电网难以到达,但却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西部大开发能源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脱贫致富,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及其优越性

新能源技术论文

⑴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

⑵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尤其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有助于技术商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

⑶目前我国除小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发展较快外,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参差不齐,可商业利用的技术不多,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尚无法与传统能源竞争。

⑷缺乏足够的系统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究。

⑸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

五、看法和建议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源、环境和安全的需要。因此,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⑴各级政府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好“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⑵按照资源节约和开发并重的方针,加强对我国储量丰富的煤矸石、油页岩、石煤、煤层气和可燃冰等其他化石能源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⑶在注意节约和合理开发或有限制开发的原则基础上,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能源资源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西部、经济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应成为重点发展地区,以加快这些地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⑷建立和完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

⑸研究制定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将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⑹大力广泛开展资源保护与节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意义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加快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长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太阳能,2005,(01)[2] 杜祥琬.新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三峡建设。2007,(05)[3] 乔繁盛.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土资源情报,2009,(12)

[4]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广西节能,2000,(Z1)

篇2: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导 言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前途的社会。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用洁净能源替代高含碳量的矿物燃料,是我国能源建设遵循的原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构成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迄今尚有:1.2亿人口没用上电;5―8%的人口未解决清洁饮水;约7000万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由于农村燃料短缺,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把它们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为边远偏僻和海岛等缺电无电地区提供照明、电视、水泵等动力能源,促进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

从能源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来审视,我国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我国政府一直关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992年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对环境与发展采取的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完成“中国21世纪议程”报告的国家。在科技研究和示范推广方面,国家“六五”、“七五”以及“八五” 科技攻关中都安排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但由于我国在该领域投入资金数量过少,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虽在单项技术的研究示范方面有所进展,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的发展水平,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资金投入力度上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其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际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交流频繁。因而,有必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制定好“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起到重大深远的影响。

现状和差距

1.国外概况

70年代以来,鉴于常规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世界上许多国家重新加强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资达8亿多美元。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支持光伏发电发展的计划,目标要使2000年美国太阳电地的总产量达到1400兆瓦,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太阳电池总用量的10倍。克林顿政府1994的财政预算中,光伏发电的预算达7800多万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3.4%。日本、德国等欧共体

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定了国家有关发展规划或计划,大幅度增加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投入。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还从政策上采取措拖鼓励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如丹麦政府对安装风力发电机的用户给予100%的安装费用补帖,以后随风力发电技术进步则逐步减少直至完全取消。

近年来,国际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到目前为止,世界太阳电池年销售量已超过60兆瓦,电池转换效率提高到15%以上,系统造价和发电成本己分别降至4美元/峰瓦和25美分/度电;在太阳热利用方面,由于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规模越来越大,仅美国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额就逾10亿美元。太阳能热发电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目前已有20余座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正在运行或建设。

风力发电技术进展迅速,基本实现了规模性生产和应用。1992年底,全世界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已达270万千瓦,发电47亿度电;近年来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开发第三代风力发电机组。这种机组重量轻,单位面积获能大、可靠性高、装机费用低,发电成本将降至4-5美分/度电。

生物质能作为一项低碳能源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及原苏朕等国家早在50年代就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城市和工厂污水,既治理了污染,又获得了能源。稻壳、蔗渣等农林废弃物,直接发电或通过热解气化供热发电的装置在北美、西欧、日本和巴西等许多地区和国家屡见不鲜,在美国即有近400万千瓦的装机;利用液化技术将生物质转换成液体燃料替代石油是科学家的长期愿望,80年代已在巴、美等国家实现。

氢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及能源载体,近年来其开发与利用技术在工业化国家中得到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财力开展研究工作,如日本的“阳光计划”中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加拿大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电解制氢开发利用氢能,在欧洲利用核能发展氢能技术,美国利用太阳能,到2020年规划可建成供3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城市供氢系统,并可大大降低汽车能耗。氢能的应用可望在21世纪得到飞速的发展。

2.国内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水能可开发资源为3.78亿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11%;生物智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和各种有机废物,利用量约为2.6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70%,整个用能的50%;在我国约6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太阳能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风能资源总量为16亿千瓦,约10%可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尚待继续勘探,目前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4626亿吨标准煤,现利用的仅约十万分之一;我国海洋能源资源亦十分丰富,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就有2000万千瓦以上。

近20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发展,已经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约3亿多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是生物质能,在目前的商品能源统计数字中并未计入)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绩主要表现在:

(1)小水电开发和利用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到1993年底,全国运行中的小水电站达6万多座,目前全国97%的乡、92%的村和87%的农户通了电;小水电作为一种有效的农村能源,在实现中国农村电气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109个县实现了初级农村电气化,200个县正在开展第二批初级农村电气化建设。

(2)薪炭林建设和薪材能源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六五”以来的13年。全国营造薪炭林472万多公顷,使我国薪炭林总面积达到540万公顷,加上其他森林年合理生产薪材能

源约一亿吨标准煤,发展薪炭林对缓解当地农村能源紧张,保护森林资源、林草植被被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户普及了高效率节柴灶,每年可以节约1/3到1/2的燃料消耗;户用沼气克服了历史上的大起大落,走上了稳定发展阶段,全国525万个沼气池年产气12亿多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作为一项能源环保技术,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100立方米以上的有600多处;集中供气己达8.4万户,沼气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率,还开展了把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转换为优质气体、液化燃料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已建成一些示范工程。

(3)太阳能的利用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太阳能热利用方面,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和太阳能干燥器。经过以往十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在这四个领域技术已基本过关,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地转入小批量生产,有了一定数量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在缓解当地常规能源短缺和减轻生态和环境恶化等方面收到了实效。据199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推广大阳能热水器230万平方米,被动式太阳房180万平方米,太阳能农作物温室34.2万公顷,太阳灶14万台,太阳能干燥器13200平方米,并一直保持发展势头。国产太阳能热水器平均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约100一150公斤标准煤,被动式太阳房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采暖期可节约20?/FONT>40公斤标煤,太阳灶每台每年可节约柴草500-700公斤,节能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始于70年代,但直到1982年以后方真正发展起来,在1983年一1987年短短的几年内先后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了七条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从1984年以前的年产200千瓦跃到1988年的4.5兆瓦。在应用方面,我国目前太阳电池主要用于通信系统和边远无电地区,年销售约1.1兆瓦。特别是我国迄今尚有28个无电县,上千个无电乡村,成千个无电岛屿,对解决这些边远偏辟地区供电问题光伏发电已经并将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目前西藏的9个无水力无电县中,已建成2个功率分别为10千瓦和20千瓦的光伏电站,其余7个已纳入国家计划正在兴建之中。在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实用型单晶硅电池效率达12一13%,多晶硅电池为9一10%,非晶硅电池为5-6%。虽然高效硅电池及非晶电池的实验室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大,但在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却差得很多,有些新型且有潜力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

(4)风能开发利用继续发展。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6万千瓦。80年代以来,50瓦至20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箱继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目前约有12万余台在内蒙、新疆、青海等牧区草原和沿海无电网地区运行,解决了渔、牧民看电视和照明问题。1-20千瓦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达到小批量生产阶段,目前正在研制50-200千瓦的中、大型风力发电机,有14个风电场正在建设当中。与此同时,低扬程大流量和高扬程小流量两种新型风力提水机已研制成功。此外,在全国风能资源调查,风力机性能测试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风能综合利用、国外风力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风电场的试验运行方面均取得进展。

(5)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地热资源现已利用的相当干400万吨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藏的地热开发利用,羊八井地热电站现装机总容量2.5万干瓦,年发电量达9700万度电,为拉萨电网供电的50%,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电站。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目前已建有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5930千瓦,年发电量1021万度电;波浪发电试验电站也在建设之中。氢能等极有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尚处于实验室试验研究阶段。

3.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开发利用的确取得可喜成绩,甚至在一些项目上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从总体来看,无论是科研水平,开发利用规模,还是产业发展等都同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其主要问题是:

*没有纳入国家能源建设计划;

*没有纳入各级正常的财政拨款渠道;

*缺乏鼓励推广及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应政策、法规等;

*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太少,如对太阳能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不及美国的1%,甚至不及印度等国家;

*商品化程度低,产业化薄弱。

目标和任务

1.目标

今后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新技术、新工艺有大的突破,国内外已成熟的技术要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实际使用数量要达到39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包括生物质能传统利用方式的利用量,下同),为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个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

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00年,通过强化科技研制和试点示范工作,使多数新能源技术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一些成熟的实用技术,要尽快形成产业,扩大应用,进入市场;逐步改变生物质传统的低效利用方式,发挥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为解决边远和海岛等无电地区用电问题作出贡献。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达到29800万吨标准煤。

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2010年,全面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建立起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主要技术项目基本上都要求达到规模生产水平,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增加到39000万吨标准煤。

2.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10年间,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其工作重点是加强这些技术的试点示范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促进产业形成,尽快实现商品化生产和推广应用。

工作的主要方面是:

研究开发高产和多功能的薪炭林树种及栽培工艺技术和速生林营造技术,建设商品性薪炭林基地,重点放在农民缺柴、水土流失严重和有条件发展薪炭林的地区,力争2000年和2010年全国薪炭林面积分别达到640万公顷和1340万公顷,加上其它每年提供薪柴18000万吨(相当于10000万吨标准煤)和27000万吨(15400万吨标煤);

在巩固、提高节柴改灶的成果基础上,实现居民节煤炉灶具的商品化生产和销售,完善省柴灶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每年节柴数量达到10000万吨以上,约相当于5000万吨标准煤量;

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效的直接燃烧技术、致密固化成型、气化和液化技术,形成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到2000年和2010年生物质能高品位利用能力达到250和1700万吨标准煤;

利用农村及城镇酒厂、糖厂和畜禽养殖场的有机废弃物,发展沼气,使之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并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利用价值;同时加强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设计规范、标准和设备的成套供应,使全国沼气的总用户(含集中供气户)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755万户和1235万户,沼气供应量达到22.6亿M3和40亿M3,约相当于180万和314万吨标准煤的能量;

加快小水能资源的开发,2000年和2010年小水电站的总装机达到1983万千瓦和2788万千瓦,发电量为744和l170亿度电,分别相当于3132万吨和4930万吨标准量;

扩大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把推广应用节能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优发电系统作为重点来抓。太阳能建筑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要形成规模生产,完善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宽市场,特别要在太阳电池组件和配套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努力,降低系统造价,在2000年前完成西藏9个无电县独立光伏电站的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小功率光伏系统,建立分散型和集中型兆瓦级联网光伏示范性电站,太阳能开发利用总量到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23万吨和467万吨标准煤。继续抓好小风机生产、销售服务工作,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加速国产化进程,改进风力透平机的特性;集中力量开发200千瓦以上风力机、风力田控制和管理系统,加强和完善风力图规划选点和勘察设计工作建造若干个大型风力田,为它的0年和2019年全国风能开发能力达到30—40万千瓦(35—46万吨标准煤)和100-l10万千瓦(108万吨标准煤)创造条件。在继续抓好西藏地热电站的同时积极开发其他有高温热储地区的资源,采用热泵等新技术,解决好地热腐蚀、防垢和回灌问题,进一步扩大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规模,争取2000年和2010年应用规模分别实现88万吨标准煤和151万吨标准煤;

潮汐能的开发重点以浙江和福建等地区为主,2000年以前开展低水头、大流量万千瓦级的全贯流机组及海工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开发能力达到5万千瓦;2010年争取建成30万千瓦实用型电站,年供能量达到31万吨标准煤;

加快氢能制取、贮存和利用装置的开发步伐,取得技术上的突破。2010年建成具有商业意义的太阳能一氢能系统和煤化学制氢装置,其规模应不少于5000MHz日;

加强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的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00年稻壳发电、林屑发电、蔗渣发电和垃圾发电的装机容量要求超过5万千瓦,2010年达到30万千瓦,届时全年提供的能量分别约为8万和50万吨标准煤。

对策和措施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项远有前景,近有实效的事业。但由于尚处在发展初期,同其它能源建设相比,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全国能源的供需平衡,对解决我国城乡,特别是广大边远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提高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推进其开发利用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切实加强领导。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和中央有关部委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制定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各个部门、地区的有关发展计划,并及时就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共同商量,分头实施,既分工又协调,建立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一条龙的开发体制,避免重复研究,重复引进。

2.制定优惠政策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公益事业。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规模小而获益能力低,尚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必须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保护。

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是国家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最有力的支持。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与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共同协商,根据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和规划目标,技术类型和特点,应用前景和获利能力,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一定要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增加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研、技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的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保证必须的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加速产品工艺技术的突破和系统开发的过程。加大信贷规模,提供低息贷款。要比常规能源发展有更具体的优惠的投资政策,加大产业化建设和服务体系的信贷规模,提供长期的低利率贷款。—同时加强宣传,调动各方面授资热情,扩大资金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制订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政策。这些政策的制订必将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品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最终依靠自身的发展潜力,确立并占有其应有的市场份额。

3.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和示范

根据本纲要的要求,主管部委将研究和制定1996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并据此制定“九五”计划,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支持优先发展项目,加强科研示范和产业化的衔接,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加强产业化建设

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把技术上基本成熟的产品尽快定型,鼓励企业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实行横向联合,组织专业化生产。国家在投资、价格和税收等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的发展,建立有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体系,使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路。建立国家级的质量监测系统。抓好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建立和发展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应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个体和集体开办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承包新能源设备的销售、安装、调试、维修等技术服务工作,加强对各类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指导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5.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

篇3:台湾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

台湾使用进口化石燃料占能源来源90%以上, 为免受能源输出国控制, 有必要在发展替代能源的同时, 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 使其成为下世代能源技术重要输出地。台湾虽无大量矿产资源, 但蕴藏丰富可再生能源, 若可充分开发, 除可减轻台湾对外能源依存度过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也可带动绿色能源相关产业发展。

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 台湾由于受自然条件及能源需求所限, 较具潜力的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 (热能及光电) 、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氢能与燃料电池, 这些产业在产、官、学、研多年合作发展下, 已取得相当成绩。以陆域风场为例, 至2013年12月, 已设立近311座风力机, 装机容量614.2兆瓦;在太阳光电产业, 已构建完整产业供应链, 2013年总产值达新台币1572亿元, 太阳电池生产量超过7000兆瓦峰值, 为全球第二大制造来源地。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尽管台湾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有一定成就, 但未来挑战仍然不少。以风力发电为例, 随着陆域开发逐渐饱和, 可供开发优良风场越来越少, 风能开发将逐步由陆域延伸至海洋, 并已于2011年8月公告启动《风力发电离岸系统示范奖励办法》, 2013年1月完成候选厂商评选, 但海洋风电投入资金巨大, 参与厂商仍希望能开发先进技术, 有效降低风力机制造及风塔建造成本, 以及风场开发风险。另外如地热开发, 对深层地热开发技术需求, 更是产业未来成功关键因素, 因此再生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将成为该产业各参与者关注要点。

台湾可再生能源未来仍将朝降低能源发电成本方向进行, 最终希望能够超越一般化石能源发电电价成本, 达到所谓市电同价的黄金交叉点, 可再生能源才能更具竞争力, 更为普及。从整个影响能源发电成本关键因素分析, 为了降低成本, 期初投入设备成本、运维成本, 以及年售电量 (与风场风况有关) 是关键参数。而能够影响这3个参数的关键, 从技术角度而言, 则是效能及可靠度提升。

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的制定及推动现况

台当局于2009年6月12日完成《再生能源发展条例》的“立法”, 同年7月8日公布施行, 最主要的措施为以制定固定保障收购电价的方式, 优惠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电力, 提供设置者合理的投资报酬。

鉴于2011年日本311福岛核灾的重大影响, 促使各国和地区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应用更加重视。台当局重新检视并规划可再生能源推动目标, 将以技术成熟可行、成本效益导向、分期均衡发展、带动岛内产业及电价影响可接受等原则进行规划及推动, 并考量台湾地理环境与资源特性, 优先推动技术成熟、发电成本低的可再生能源, 期以最大化推动量加速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潜能。

目前台湾可再生能源中以风力及太阳光电为主要发展项目, 以2030年达成“千架海陆风力机”及“阳光屋顶百万座”为主要愿景, 作为当局与各界共同努力目标。在风能方面, 规划将风能开发由陆域逐步延伸至海洋, 在2030年前设置千架海陆风力机, 总装机容量将达4200兆瓦。在太阳光电部分, 预计至2030年将可达到3100兆瓦的太阳光电系统设置目标。

依据整体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规划, 至2025年装机容量将可达9952兆瓦, 占台湾总电力系统装机容量18.38%, 较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新增约6500兆瓦, 较《再生能源发展条例》所定20年内增加6500兆瓦的目标将可提前5年达成;另于2030年进一步增长至12, 502兆瓦, 届时预估可占台湾总电力系统装机容量20.8%。

台当局于2012年3月28日正式成立“阳光屋顶百万座、千架海陆风力机”计划推动办公室, 主要为整合相关资源, 针对设置障碍提供专业协助, 提供岛内业者、县市当局、承装业者完整解决方案, 以加速推广设置成效。推动的配套措施包含简化整体设置流程, 放宽免竞标资格、结合地方当局与乡 (镇、市) 、区公所合力推展、推动阳光社区专案计划等。此外, “阳光屋顶百万座”计划在推动模式上也结合融资及采购费率机制, 引导岛内系统业者建立新的营运模式, 预期未来将会带动岛内系统融资、保险、运维等相关产业新的发展, 促进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发展的新契机。风力方面, 推动专案办公室将以陆海域风力发电及产业推动为主要方向, 除积极协调各“部会”排除现有法规及行政障碍, 并将全力技术辅导业者投入风场开发、设备及海事工程产业。

截至2013年底止, 台湾已完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为3696.7兆瓦。其中, 惯常水力发电为台湾开发最早的可再生能源, 以台电公司的大型水力发电厂为主, 累计总装机容量为2081.3兆瓦。目前台湾可开发的大型水力发电场址已接近饱和, 未来水力发电预期朝小型或川流式发展。未来规划将在不影响农业用水下, 在灌溉渠道设置小型水力发电机组, 并采取双管齐下方式, 一方面提供民间业者足够的经济诱因开发, 另一方面责成台电公司增加水力计划规划暨开发项目。

在风力发电方面, 自2000年台湾第一座商业化大型风力发电场 (台朔重工麦寮风力发电示范系统) 启动至今, 风力发电累计总装机容量为571兆瓦, 共有290座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是台湾增长速率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类别。因其发电成本较低, 被视为岛内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但由于土地面积有限, 陆域风力场址已逐渐饱和, 未来将朝西部海域设置发展。然而, 海域生态环境及海事工程等将是未来海洋风电开发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太阳光电方面, 2009年前台湾太阳光电装机容量仅为11兆瓦;自2009年《再生能源发展条例》通过后, 截至2013年底, 太阳光电累计设置容量达222.4兆瓦。台湾太阳光电产业蓬勃发展, 促使太阳光电成本快速降低, 加速太阳光电系列产品落实于生活应用当中, 且《再生能源发展条例》通过后, 给予太阳光电系统制定合宜的采购费率, 因此未来可能朝将太阳光电整合于工业建筑、农渔牧业设施上。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目前台湾生物质能累计设置容量为822兆瓦, 分别是废弃物能发电容量651.7兆瓦及生物质能发电容量170.3兆瓦。由于不再新增城市废弃物焚化厂, 此部分的发电容量将持平, 未来在各焚化厂退役后, 也可改采新式垃圾处理技术, 如气化、电浆化等以提高发电的效率, 成为区域能源中心。

在地热发电方面, 目前宜兰县正在重新开发宜兰清水地热发电厂, 期望成为岛内第一座商业化运转的地热示范电厂, 未来可朝小型化发电利用发展, 或是以热利用为主。

在海洋能发电方面, 2012年完成研发建设50千瓦温差发电现场机组, 该机组已提供工业余热及地热/温泉发电利用, 并针对于波浪发电设备持续开发研究, 未来如技术陆续突破, 台湾将可发展波浪、洋流、海洋温差等能源, 预期潜力无穷。

在生物质燃料方面, 自2008年7月起规定全台湾车用柴油中全面添加1%生物质柴油 (简称B1) , 并于2010年6月提升生物质柴油添加比率至2% (B2) ;另外还在推动“北高都会区酒精汽油推动计划”, 强制公务机关适用车辆1566辆 (台北市1063辆及高雄市503辆) 添加使用E3酒精汽油, 其中台北市供应E3酒精汽油加油站为8座, 高雄市6座, 共计14座。

在太阳能热水系统方面, 截至2013年底, 太阳能热水系统累计安装面积227万平方米, 装置密度为世界第五, 每年可节省1.54亿升油当量的能源, 换算为20公斤罐装瓦斯 (液化煤气或天然气) , 每年可节省约591万罐, 并可减少43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可再生能源采购费率机制及执行情况

由于可再生能源极易受气候与日夜的环境条件因素影响, 导致其供应比一般化石能源更不稳定;此外, 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 可再生能源现阶段单位产出成本较高, 导致其价格较难与化石能源发电竞争, 影响其推广应用。因此, 世界各国和地区均采取可再生能源电能采购制度, 藉由保证电能收购价格, 提升民众及产业界设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意愿, 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以可再生能源所产电能取代现有核能发电以及部分火力发电。

为此,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藉由示范推广强化民众认识可再生能源, 并以强制收购制度提供较化石能源优惠的电能收购费率, 强制输配电业义务并联采购, 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建构稳定的产业供应体系, 以确保可再生能源能成功导入台湾电力市场。

于2009年7月8日公布施行的《再生能源发展条例》, 最主要的措施是以制订固定保障收购电价的方式, 优惠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电力, 提供设置者合理的投资报酬。

该条例规定:“主管机关应邀集相关各部门、学者专家、团体组成委员会, 审定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生产电能的采购费率及其计算公式, 必要时得依‘行政程序法’举办听证会后公示, 每年并应视各类别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进步、成本变动、目标达成及相关因素, 检讨或修正”, 确立了台湾采购费率机制及检讨周期。

此外, 条例规定:“前项费率计算公式由主管机关综合考量各类别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平均装置成本、运转年限、运转维护费、年发电量及相关因素, 依可再生能源类别分别定之”, 确定台湾费率审定所需考量的参数。

该条例还规定:“为鼓励与推广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提升可再生能源设置者投资意愿, 采购费率不得低于岛内电业化石燃料发电平均成本”, 确保以优惠价格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电力, 提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济诱因。

为能顺利执行该条例, 实现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 执行可再生能源电价与设备的补贴、示范补助及推广利用, 由台湾“经济部”邀集“行政院经建会”、“行政院消保会”、“能源局”、“工业局”、全台湾工业总会、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台湾资源可再生协会及能源、经济、财务、法律、工程、环境专家学者等18人, 于2012年7月组成“可再生能源电能采购费率审定会”, 共召开4次审定会议, 其中第3场审定会另邀请业者出席陈述意见, 与委员进行问答;审定期间共召开9场次分组会议 (太阳光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3个分组各3场分组会议) , 过程也依“行政程序法”相关规定举办2场次听证会, 就可再生能源业者所提意见进行讨论, 以循序渐进方式, 使审定会委员能广纳各界意见, 以逐步聚焦并达成决议, 秉持公正客观的角度审定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生产电能的采购费率及其计算公式, 确保可再生能源设置者得以获取正当合理的报酬, 健全台湾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电能采购费率审定会的重要决议如下: (1) 2013年可再生能源电能采购下限费率为新台币2.4652元/度。 (2) 2013年度各类可再生能源类别、装机容量级距及可再生能源电能采购费率的计算公式维持与2012年度相同。 (3) 2013年度计算各项可再生能源采购费率采相同平均资金成本率5.25%, 并以单一费率采购20年。 (4) 现行进口的风力发电机组多半具备LVRT (低电压持续运转能力) 功能, 故期初设置成本是以含LVRT为基础计算费率, 另就少数未加装LVRT者, 须扣除相关成本并另计算其适用费率。

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示范奖励推广

台当局为推动台湾地区太阳光电发电系统示范应用, 于2000年度开始每年编列预算, 提供奖励补助太阳光电发电系统的设备。且在2009年通过的《再生能源发展条例》中, 规范电业并联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及所产生的电能与保障收购价格的双重机制, 奖励业者投资发电设备等, 以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依据该条例规定:“对于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于技术发展初期阶段, 主管机关得基于示范的目的, 于一定期间内给予相关奖励”,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已选定太阳光电与海洋能发电应用企业作为设备购置补助对象, 于2010年4月29曰公布《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示范奖励办法》。

目前可再生能源补助的部分有海洋能及太阳能, 现阶段由于海洋能相对于太阳能光电方面案例相对偏少, 故目前示范奖励主要以太阳能光电为主。海洋能发电设备应依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认定办法认定, 并符合下列条件可以获得奖励: (1) 发电机组可转换海洋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洋流能或潮汐能为电能, 并将产出电力引接应用或与电业并联, 且可展示海洋能发电应用功效的整体设备; (2) 总装机容量5千瓦以上; (3) 属新品设备。

符合规定的海洋能发电设备, 每千瓦购置奖励金额以新台币25万元为上限。但超过100千瓦部分, 每千瓦以新台币15万元为上限。

太阳光电发电设备依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认定办法认定, 并符合下列条件可以获得奖励: (1) 设置方式与建筑物整合或以附加整合方式取代部分建材; (2) 总装机容量超过10峰千瓦; (3) 属新品设备。

奖励基准不得超过每峰千瓦设置成本与主管机关订定采购费率计算参数采用的设计成本的差额。采用非双面玻璃模组者每峰千瓦以新台币8万元为上限;采用双面玻璃模组者每峰千瓦以新台币10万元为上限;每一申请案总额不得超过新台币5000万元。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考虑到在地狭人稠与土地价格昂贵的地区, 建材一体型 (BIPV) 是解决土地设置成本过高与整合发电设备与建物外观的最佳解决方案, 近年来, 产业界更进一步成功开发可依使用者要求, 具有不同阳光穿透率的太阳光电板;使得太阳光电系统应用不再只局限于发电功能, 可同时以建筑设计手法综合昼光利用、外壳设计, 以降低照明耗电及建筑空调耗能。当晴天太阳高照的夏季, 是空调高峰用电的危险期, 但也是建材一体型太阳光电系统发电的最佳状态。因此, 建材一体型设计不仅具有发电的经济效益, 更可替代既有建材, 降低初置成本, 获得建筑节能效益。值得注意的是, 太阳光电发电业者申请设备购置补助的条件, 其设备必须要以建筑物整合, 并可达到取代部分建材为前提, 由于现阶段这种技术具备一定门槛, 装置成本也较高, 故为了鼓励产业发展提出补助办法。

篇4: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管窥望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计划,明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达到促进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资达8亿多美元。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光伏发电计划,要求到2000年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到1400MW。同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明确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要比1988年增加75%。丹麦提出2000年风力发电量要达到全国总电量的10%。奥地利生物质能开发量要占到全部一次能源需求量的20%。日本政府制定的《新日光计划》(1994—2030),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和常规能源的节能量要占能源供应总量的1O%,2030年分别达到34%。

巨大的投入

1973年以前,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只有少数国家政府资助光伏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此后,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的拨款急剧增加,1977~1985年累计达70亿美元;1993年为7.16亿美元,占能源研究开发拨款总额的7.5%(不计核聚变),其中美国2 26亿美元,日本1.88亿美元及德国1.13亿美元。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继续保持增强势头,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节能和洁净能源项目预算,1994年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拨款增至3. 47亿美元。欧盟制定的“研究与技术发展计划即RTD计划”,1994—1998年4年间,用于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的总费用增加到580M ECU(欧洲货币单位)。

优惠的政策

政府从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刺激措施,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商业化,提高市场渗透率和经济竞争力重要政策手段。特别是在商业化初级阶段,由于新技术的价格承受力与政府推广目标之间存在差距,政府的支持往往是市场发育的关键因素。

税收优惠。对可再生能源设备投资和用户购买产品给予税额减免或税额扣减优惠。日本,韩国把征收石油进口税的部分收入用来补贴可再生能源项目。丹麦政府根据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阶段和获益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激励政策。德国对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实行投资补助,初期为投资额的30%,以后为24%,现在为17%。

政府补助。日本政府为太阳能热利用装置(热水器和被动太阳房)给予补助:如,民间团体电视宣传费,1994年度补助6995万日元:公共设施购置,安装费用补助50%,1 994年度补助金额为3 75亿日元。

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日本政府对住宅安装太阳能系统给予低息贷款,自1994年10月起,贷款年利率为3.9%,偿还期分别为5年和10年;1994年此项优惠贷款总金额为87亿日元。美国能源部促进私人企业开发利用地热和生物质能,为地热利用项目提供5亿美元贷款担保,为生物质制取乙醇提供2.4亿美元贷款担保。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属于资本密集技术,投资风险较大,需要政府支持。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对高风险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按创新技术项目对待。各国根据其税制采取不同的做法。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促使风电场迅速发展;一些公司还建立了为期10年的住宅太阳能专用基金。

加速折旧。加拿大允许大多数可再生能源设备投资在3年内折旧完毕。美国规定风力发电设备可在5年完全折旧。德国允许私人购置的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折旧期为10年。

开拓国际市场。可再生能源是迅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发达国家为保持其优势技术的领先地位,一般选择一两项技术,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到出口,给予重点扶持。如德国和意大利的光伏技术,丹麦和荷兰的风电技术,加拿大的太阳能热利用,瑞典和奥地利生物质能技术,美国则对所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以支持。目前,美国可再生能源工业有数千家公司,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为开拓其国际市场,成立了可再生能源贸易委员会,主席单位为能源部,成员有商务部,进出口银行,贸易援助署、海外援助署,海外投资署等。

其他措施

重视资源调查与评价。OECD国家政府对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等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建立数据库,为民间开发利用项目的选址和设计提供依据。美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勘查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资源与化石能源一样,分为总资源量、技术可开发储量和经济开采储量三个等级,对其的发展预测,规划,以及项目设计和评估是很重要的。

严格设备的规范和标准。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都制定了太阳能和风能设备,被动太阳房的效率和可靠性标准,规范和测试程序,这对保证用户对新产品的信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必须通过国家检测和鉴定,发给制造许可证。日本通产省根据日本工业标准制定太阳能热水器标准,已实现标准化。

提供信息服务。在可再生能源设备商业化初期,其经济性能、技术可靠性和寿命方面产生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安装和使用不当以及缺乏维护造成的。所有OECD国家都在这方面作出很大努力,建立了广泛而可靠的信息系统,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计划。在加拿大,建立了12个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地区办公室,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每月答复讯问2,2万次。

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为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管理和协调,许多国家和政府设有统一的专职机构,如美国能源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局,印度的非常规能源部等,负责实施和指导扩大可再生能源局生产和利用计划,支持高风险长远研究开发活动,管理指令性援助计划。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负责太阳光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新型电池蓄电系统,地热利用,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开发等。

篇5:中国可再生能源装备的发展和方向

中国于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之后可再生能源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首先是水能。中国的水电很有优势,是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三峡的全面建成,使中国有了世界最大、功能最齐全、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我也看过很多国外的大型水电工程,但是远远无法和三峡工程相比。在三峡工程中,凝聚了中国很多技术、装备和创造。此外小水电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大体现在在1.9亿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当中,小水电占了接近1/3。水电开发在中国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西南地区。到2020年我们的水电需要提高到3.5亿千瓦,到那时候我们基本上能够开发除了像雅鲁藏布江之外的主要江河,大的水电站基本上都已经得到开发。

其次是风能。最近,国家气象局对全国的风能资源再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评估、评测,我国50米、70米高度的风电资源是30多亿千瓦。不光陆上风电,我们海上的风电资源,包括潮汐电站、近海和深海地区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近几年我国风电装备的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全国整机厂有80多家,前三大家集中度很高——华锐、金风和东方占了60%,竞争很激烈,很多后续的公司也将要上来。中国的风机从20开始连续四年翻番,到现在已拥有世界最大的2580万千瓦装机容量,今年超过3000万千瓦,我们将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

因为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在有了政策、法律,有了创新和制造业作为基础之后,这个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比较高,前几年的国产化率只有30%,大部分技术都靠国外支持,这几年在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从设备无故障率、效能等方面来看,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里有风力资源的问题,也有我们设备的性能、质量的问题。包括核心的控制系统、核心软件仍然在国外公司手中,我想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核心、神经系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别的系统都可以转让给你,但是核心的控制系统不会轻易转让给你。

我们现在高铁用的核心系统、控制软件等仍然还是国外的东西。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在海上建立实验风电厂,由于海上情况比较复杂,对风机的可靠性、无故障率要求更高了,不像陆上可以拿到其他地方去检修,海上各种情况都很难控制。另外,中国也在开发新的技术,比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陆上三峡”如何更好的送到电网去,遇到很大的挑战,这包括一些技术问题还有政策上的问题。

在太阳能方面,在最简单的太阳能装备比如热水器方面,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现在经过这些年发展,正在打算跟建筑做一体化的结合。如何使太阳能设备成为整个建筑的能源组成部分,而不是先盖房子再装热水器,现在朝着这个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我们从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去年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超过4000千瓦,占到全球产量40%。目前的问题是国内市场没有起来,所以我们的电池90%都是销往欧洲和北美,因为他们有很重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必须完成这个指标。同时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价格比较低,质量可以达到它们的基本要求。应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在产品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这经过了国际考验。但现存的一个问题是,核心装备都是进口的,可以在所有的光伏电站和光伏设备生产厂家看到,前端的清洗设备、中间的核心设备包括电机的生产,基本全都是来自欧美、日本甚至是韩国的设备。我们自己的设备有一些,但现在还没有过关,我想这就给高端制造业的新兴产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为未来太阳能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装备。

新能源还应用于很多新的制造业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看谁能占据核心地位。电池方面,中国经过多年开发,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材料和运作方式,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可靠、稳定的大批量提供汽车工业用电池。

汽车工业的特点是大批量,所以质量可靠性就很重要,这就取决于工艺和装备。现在我们很多电池生产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很难保证电动汽车业的大规模使用。实际上,核心问题还是装备问题,我们的装备开发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我想用以上这些例子来说明,作为我们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和未来替代能源的一个方向,需要形成一个大的新产业,来逐步取代目前占据主流的化石能源。但这种取代需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累积,在这段时间里就要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这给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有很多措施需要完善。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包括对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在初期的必要扶持,比如价格的补贴。欧洲新产业之所以发展快,主要是在政策上确定了一个上网电价政策,有一个全网分摊带动了它的发展。我们的光伏发电到目前为止,国家依然没有确定上网定价标准,这样就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这个产业,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力量来支持产业发展。

所以第一,我认为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相当重要,国家已经确定了发展战略和目标,但是配套政策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跟上中央的政策决心;第二,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人才要培养,这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第三,要有一系列鼓励政策。特别是首台首套政策,没有这个政策,我们的国产设备很难有机会得到使用,因为现在从国外引进很方便。

篇6: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新闻日期:2001-10-10 浏览次数:967

国经贸资源〔2001〕1020号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尤其是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用能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特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的基础上,“九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长足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2000年底,全国从事太阳热水器研制、生产、销售和安装服务的企业有1000多家,年生产量达610万平方米,产值超过60亿元;全国太阳热水器拥有量达26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太阳光伏电池组件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兆瓦,生产企业(含组装及销售企业)40余家,累计用量已超过15兆瓦。“九五”期间,我国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约为50%;到2000年底累计建成26个风电场,形成了34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使我国风力发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累计安装使用小型风力发电机19万多台,为解决西部无电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近1000座工业废水和畜禽粪便沼气工程,形成了约6 亿立方米/年沼气生产能力。全国累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1300多处,其中地热采暖面积已逾1000万平方米;地热电站总机容量约30兆瓦。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太阳能技术方面,国产晶体硅电池效率达到了11?4%,比“八五”时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太阳热水器技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其应用方式已由季节性、间歇式应用发展到全天候、连续性应用;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开发取得实质进展。在风力发电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的200?00千瓦级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600千瓦机组样机的国产化率达到80%左右。我国具备了自行研制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的10多种小型风力发电机的能力;还开发了一批风光、风柴联合发电系统。大中型工业沼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已成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秸秆等生物质高效利用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地热采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热泵等新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高了地热利用的价值。

尽管“九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化发展面临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各方面的障碍。

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新兴产业,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仍处于发展初期,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市场发育不成熟。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等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进行竞争的能力。以风力发电为例,尽管“九五”期间风电场建设平均单位投资已由10000?0500元/千瓦下降到8000?500元/千瓦,但上网电价(含增值税)平均水平仍然在0.60?.70元/千瓦时之间,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融资渠道不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又缺乏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探索各种融资方式。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要求提高能源效率,清洁使用化石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替代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已成为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选择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常规能源资源丰富,而且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也非常丰富。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加强常规能源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缓解西部边远地区能源短缺问题,逐步改变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的用能方式和炊事方式,而且可以从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入WTO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由于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太阳能光伏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仅相对于国际八十年代水平,客观上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强宏观引导,培育和规范

市场,逐步实现企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技术国产化、市场规范化,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2005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含小水电和生物质能传统利用)年开发利用量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近1000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60多万吨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为130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500?00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

2005年全国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1100万平方米,拥有量约6400万平方米;形成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全国太阳光伏电池年生产能力达到15兆瓦,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累计拥有量达到53兆瓦。2005年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形成约15?0万千瓦的设备制造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05年地热采暖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工业有机废水和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及生物质气化工程等高效利用方式形成近20亿立方米的燃气供应能力。

四、发展重点

太阳能光热利用 重点发展热管型平板集热器、内置金属流道的玻璃真空集热管、真空管闷晒热水器以及太阳热水系统的应用软件和硬件;研究和开发太阳能热利用、采暖、空调等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广太阳光伏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 开发600千瓦级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开发无齿轮箱、多级低速发电机、变速恒频等新型风力发电机组;提高10千瓦以下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广风/光互补、风/柴互补和风/光/柴联合供电系统。

生物质能高效利用 重点发展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高浓度工农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提高沼气专用设备技术水平。加快开发生物质型煤和高效直接燃烧设备的开发利用。

地热利用 加快地热回灌技术的研究,地热利用设备生产和成套设备技术开发。加快地热源热泵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提高设备国产化程度。

五、对策与措施

(一)研究制定鼓励发展的政策

研究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政策和发电上网的鼓励政策,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拉动市场有效需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开发和产业化建设。

(二)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

围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加快科技开发,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和规

格,降低成本,形成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组织重大技术示范,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提高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和设备制造的能力。

(三)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太阳热水器生产企业参与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太阳热水器作为建筑构件制造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扩大应用领域。

继续实施风电设备国产化示范工程。选择资源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风电场,建设10万千瓦级示范风电场;支持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通过国产化示范工程降低设备造价,使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组织实施蔗渣热电联产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和生物质发电上网商业化示范工程。

(四)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继续组织制定和修订有关产品和零部件的国家标准,包括产品性能、试验方法和能效标准以及系统的安装、设计等国家标准。

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开展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的检测、认证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太阳光伏系统及部件的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

(五)加大宣传、培训和信息传播的力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针、政策。对从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加强信息交流,支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通过信息传播,引导产业发展。

(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上一篇:从岗位角度写简历下一篇:美丽新农村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