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复习教案

2024-04-20

文言虚词的复习教案(通用6篇)

篇1:文言虚词的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的复习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常6个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2、指导、强化学生辨别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提高应考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并学会辨析。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之、而”虚词的用法

第二课时复习“子、以、为、其”虚词的用法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指导、强化复习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及意义

一、导语:

文言虚词是今年中考新增的一个考点,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中考选择题第10题,今天,我们一起强化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中的“之”“而”的用法及意义。

二、复习虚词“之”

1、学生回顾“之”用法 ⑴代词 ⑵助词 ⑶动词

2、虚词“之”的用法多变。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它的用法与意义。当我们理解语境遇到障碍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帮我们判断呢?

引出“结构位置分析法”。

3、找位置特点

引导学生分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例句分析得出位置规律(例句见“学案”)⑴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及物)位于动词后 ⑵助词:“的” 位于名词前 ⑶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位于主谓之间

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位于宾语、谓语之间(倒装句)

⑸助词:补充音节,可不译 位于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之后

※动词,到,往 位于地理名词前

4、位置特点归纳(口诀)

5、识记位置特点

6、用位置特点指导练习

⑴指出课内文言文语句中加点“之”字用法及意义,并说出判定依据。⑵指出课外文言文语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及意义。

三、复习虚词“而”

1、“而”作连词,表哪几种关系?

生归纳“而”字用法:

⑴表顺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⑵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 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却” ⑸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2、判断其用法的依据

师授口诀,并举例。

“而”作连词用时,关键看它连结的前后两个词句意义上有何关联

3、练习:用口诀判断“而”字用法

见“学案”

四、综合练习“之、而”(结合中考题型)

见“学案”

五、作业:

判断课外短篇文言文《晏子谏杀烛邹》中“之”“而”的用法和意义

六、板书

文言虚词复习(1)

之(结构位置)而

代词

口 口

诀 诀

动词

助词 连词

篇2:文言虚词的复习教案

一、引入

二、重点

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分析

(一)而 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B表示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表示承接,译为“就”“接着”,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D表示转折,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E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也可不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2、用作代词:只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主语,译为“你的”“你”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置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其

1、用作代词

A第三人称,代人,代事物,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第三人称,代人,作主语,译为“他”“它”,例秦王恐其破壁 C第一人称,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指示代词表远指,译“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E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待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用作连词,A、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为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译“替”“给”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C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待到”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D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着”“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E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F表被动,译为“被”,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用作动词:译为“做”“治理”“作为、当作”“认为”“是”“担任”

(四)以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用”“拿”“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提宾作用,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译为“在”“从”例:余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E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也可译“率领”“带领”例:天下有变,王 割汉中以楚和。

2、是以、以是: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作连词,相当于“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A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而”“又”“且”“并且”或不译。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作《师说》以贻之 D表因果,译为“因为”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E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不译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以为:

A译为“认为”例:皆以为美于徐公

B译为“把……当作……”例:相传以为雁荡

5、用作动词,译为“任用”“当作”

(五)于

A、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5、故燕王欲结于君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答案]:

1、在;

2、在……方面;

3、向;

4、到;

5、跟、同;

6、在……中;

7、从、自;

8、对、对于;

9、给

B、表比较,译为“比”,例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表被动,译为“被”,格式:“于”“受……于……”“见……于……” 例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于是 :

1、表原因,译为“因此”,例1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例1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译为“在这职业上)例14: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译为”在这时)

(六)则

1、用作连词

A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或译为“那么”“就”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表转折让步,“则”表转折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让步,“则”用在关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用作副词,且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或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七)之

1、用作代词

A代人(第三人称)代物代事,例:作《师说》以贻之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A定语标志,译为“的”或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补语标志,译为“得”,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顷之,烟炎张天

3、用作动词,译为“到”,例:沛公引公之薛

四、总结

篇3:初中语文文言虚词的复习方法

一、学会处理好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上是比较“加点词的用法”的异同, 虽然说是比较词的用法, 但实际上我们在做题时一般会考虑两个方面, 即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按理说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知道加点词的意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项, 这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如:

(2013年南宁市中考) 第14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

B. 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然胡不已乎

D. 以丛草为林不以疾也

A中“之”前一个是“的”, 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是“……的样子”, 后一个是“那么, 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 后一个是“认为”;B中“则”的意思是那么, 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学会将纷繁复杂的虚词加以归类的同时, 特别 识记虚词常用的用法与特殊用法

新课程初中语文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然、故、其、或、于、则、以、而、自、何、也、乎、乃、且、若、为、者、焉、虽等。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 虚词的难易程度还是适中的, 基本上检测的是虚词用法中的常用用法, 很多时候区分度就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 如:

(2012年南宁市中考) 第14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

D. 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 它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 意思有:原因、缘故;所以, 因此;本来, 原来。而A选项中的“故”都是连词, 所以的意思。“其”可以做:代词, 意思有他的、她的、它的、这些、那些;语气词, 表示反问、揣测或命令;连词, 如果、假如。在“其”的用法中做代词、连词时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而作副词表示加强语气时就比较难, 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特别积累它的这类用法的句子。如B选项:前者是代词, 他的;而后者是语气词, 加强反问语气。“而”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C选项都是连词, 但前者表示承接关系, 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用法不同。“于”的用法有:作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可译为“在”“方面”“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作介词, 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 一般可译为“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作连词,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等。D选项:前者是介词,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后者也是介词, 表比较, 比的意思。

三、养成多读多思的习惯, 在读中培养语感并体会 文言的乐趣

篇4:初中语文文言虚词的复习方法

一、学会处理好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上是比较“加点词的用法”的异同,虽然说是比较词的用法,但实际上我们在做题时一般会考虑两个方面,即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按理说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知道加点词的意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项,这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如:

(2013年南宁市中考)第14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是 “……的样子”,后一个是“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B中“则”的意思是那么,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学会将纷繁复杂的虚词加以归类的同时,特别识记虚词常用的用法与特殊用法

新课程初中语文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然、故、其、或、于、则、以、而、自、何、也、乎、乃、且、若、为、者、焉、虽等。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虚词的难易程度还是适中的,基本上检测的是虚词用法中的常用用法,很多时候区分度就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如:

(2012年南宁市中考)第14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不知而不愠

D. 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它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意思有:原因、缘故;所以,因此;本来,原来。而A选项中的“故”都是连词,所以的意思。“其”可以做:代词,意思有他的、她的、它的、这些、那些;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或命令;连词,如果、假如。在“其”的用法中做代词、连词时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作副词表示加强语气时就比较难,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特别积累它的这类用法的句子。如B选项:前者是代词,他的;而后者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而”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C选项都是连词,但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用法不同。“于”的用法有: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方面”“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作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作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等。D选项:前者是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后者也是介词,表比较,比的意思。

三、养成多读多思的习惯,在读中培养语感并体会文言的乐趣

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中有一种是语气词,这类虚词的用法学生掌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一类虚词也更能体现出文言的韵味,在中考中也常见。如(2012年南宁市中考)“其如土石何”中“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又如(2009年南宁市中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语法不做要求的前提下,读一读这类句子,在读中体会句子内在的关系,在读中体会文言虚词的妙处。如把“其如土石何”和“如土石何”对比读,你会发现句子的音韵、节奏、语气都不一样。又如读一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你会觉得很有趣:如果从停顿和语气来读,你会觉得作者的感情色彩完全不一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莲出淤泥而不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予独爱莲)。如果把“之”去掉和不去掉对比读,你会觉得文言的韵味也完全不一样,有“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长句可以变成短句,读起来不费劲,语气比较舒缓,有一种韵律美。没有“之”“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感觉文言的韵味没有了。 像这类文言虚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如也、乎、何、若等,平时在积累之空隙拿这些句子读一读,相信你也会乐在其中的。

篇5: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

1)表并列,译为:而且、又。2)表顺承,译为:就、才、接着。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4)表转折,译为:却、但。5)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6)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7)表修饰,译为:着、地。8)表示目的关系。9)表方位,译为: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2)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译为:啊、吧。(6)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释: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释: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释: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4)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1)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乎”:在;后一“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1)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2)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3)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1)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2)用作副词。

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如①“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像”,“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③“假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④“你”、“你们”、“你们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⑤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当“„„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作为实词的“若”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曾孙是若”。

(1)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表并列,译为“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8.【所】

难点讲析: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使”字后面已经有代词“之”,而前面又有“所”字,这“所”字该怎么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长安君,“所”在动词“恣”的后头,必然是名词,充当“恣”字的宾语。而“所”字在古代有时可当“意”讲。因此,“恣君之所使之”可译作“任凭您的意思派遣他(长安君)”。

(1)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A、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B、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9.【为】(1)动词。(wéi)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积威”,被积威。

⑨独其为(有)文犹可识曰“花山”

⑩制造、造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⑾凡长安豪富人为(做、干)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2)介词。

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④《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③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0.【焉】(1)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2)代词。

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4)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11.【也】(1)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12.【以】

难点例释: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1)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④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蔺列传》 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2)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4)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6)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13.【因】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1)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2)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3)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yú“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读音是“wū”。(1)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超过,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8).给。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注意读音。⑪yú,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⑫当作“参加”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⑬其它都读上声。

(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2)连词。

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3)动词。

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6.【则】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2)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3)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

(4)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5)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17.【者】(1)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这样。后一,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复习补要

高考语文未考文言虚词用法辑录 近几年高

过的“何”“乎”“与”“其”“若”“所”“也”“者”。

一、何。可用作:代词、副词、复音词。

二、乎。可用作:语气助词、介词。

三、与。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助词(通“欤”)、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四、其。可用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语气词、连词。

五、若。可用作:代词、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大体如此)、介词(表比喻,常作补语)。

六、所。可用作:代词、固定结构。

七、也。可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篇6: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洪海宁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

上一篇:微格教学自我鉴定下一篇:学前班第一学期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