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2024-05-17

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精选11篇)

篇1: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我街道计生办按照自治求计生委的要求于把个社区的计划生育专干集中在一起进行了关于填写《新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平台基础信息采集卡》的培训,并要求各社区继续将流动人口正确信息流入到平台里。培训完后回社区跟社区领导传达了街道计生办的要求。我社区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开会,在会议上我详细解释《新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平台基础信息采集卡》正确填写方法并把街道的要求传达给每个工作人员。会后我社区各包片干部一一入到流动人口家里掌握到了流动人口的变更情况及最正确的计划生育信息,更新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资料。经过三天的入户,调查,更新,社区干部填写了《新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平台基础信息采集卡》,把采集卡上的信息录入到新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平台里,由于我社区电脑有限有些工作人员录入信息遇到没有电脑可操作的困难,但是为了按时完成这任务,我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午休时间和双休日加班加点轮流使用电脑克服了这个困难,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此次采集过程中我社区共采集到了更多的信息,并全部录入到平台里,得到了街道计生办领导的好评。

篇2: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今年以来,我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积极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应用,针对流动人口变动等特征,加强PADIS和SCPIP平台的应用,以信息引导流动人口动态化的服务与管理,做到信息的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真正实现了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双向信息的互换与通报。

一、组织培训。区对各乡镇、街道计生办配备的流动人口管理专(兼)职人员进行了三重培训。一是计算机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参训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满足平台信息的录入、登记、协查与反馈操作要求;二是人口统计学培训。通过培训,达到参训人员熟悉和掌握一般的人口数理统计知识,学会制作报表、审核报表与逻辑分析,正确填报平台所需的《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表》;三是交流技巧培训。通过培训,传授参训人员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中的人际交流技巧,指导村(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在信息采集中人际交流的技巧,尊重并保护流动人口的隐私,维护流动人口权益。

二、注重实效。为了注重平台应用的实效,我们采取了强化平台应用时效性的具体措施。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区根据户籍地与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工作职责要求,依据乡镇和街道镇以及村、居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中不同的工作任务,明确规范了工作职责,这是做好平台应用的前提。二是及时采集信息。按照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采集定人包干,一站式管理。各地严格做到信息采集每个网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及时地掌握流入与流出人口变动情况,认真填写好流入(出)人口情况登记表,并将信息录入到平台中,这是做好平台应用的保证。三按时接收反馈。区结合各街镇流管人员日常工作的安际情况,根据平台的工作任务,要求各街道乡镇流管人员每周的一、三、五作为平台信息的处理时间,对平台待办事宜工作任务的等级(紧急、急、一般),分别按照轻重缓急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做好平台应用的关键。

三、通报考核。为了强化各地平台的应用工作,区采取了两项措施,保障了平台的正常应用。一是及时通报。区对各乡镇、街道每月平台应用情况进行通报,通报的主要内容是:平台用户情况、现居住地登记新增流动人口信息情况、户籍地登记新增流动人口信息情况、户籍地核实现居住地登记新增流动人口信息情况、现居住地核实户籍地登记新增流动人口信息情况、避孕节育与一孩生育通报等。二是将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列入“月积分,季评比”考核制度中,将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加大分值权重,使乡镇街道真正将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抓实抓好。目前全区共提交查询信息 条,户籍信息 条,现居住地信息 条,户籍地馈信息 条,现居住地反馈信息 条,反馈率 %。

为了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的完善和落实,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的作用,近日,我区又对11个乡镇和6个街道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的建设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检查和指导。

通过检查,进一步发现基层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地方重视不够;二是管理职责不够落实;三是信息平台操作人员流动大;四是业务水平不过关,导致协查和通报信息发送太少。

针对上述问题,计生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工作,是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平台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指定专人负责平台工作,明确责任,严格执行交换平台运行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操作程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交换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这个载体,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

二、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具体任务

各乡镇、街道社区要确定专人每天查看一次平台信息,对提交查询和反馈的信息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和反馈,并及时深入村社、社区做好入户调查核实工作,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将核实情况,在平台上及时反馈或提交。

三、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录入。

对流入人员身份证与婚育证明核对查验时,要逐项核对,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登记。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要及时建档,录入登记到管理平台,录入系统的人员必填项必须填写齐全,对于流动人员信息不完整或无法查找的要及时到公安机关进行核查,确实无法核实准确信息或无法查到此人的在备注栏内注明,信息反馈的时间自接收信息一个工作日内必须向对方提交。

四、规范信息安全运行、更新、上报及反馈接收。

1、实行专人、专机上网的同时,严禁擅自更改密码或使用其它用户密码直接向平台提交查询反馈信息。

2、全员流动人口SCPIP数据随时更新补充,按照省、市要求每月21日之前必须上传更新数据,每月25号前向区人口计生局流管股办上报备份数据。

3、区人口计生局流管股要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监管工作,督促乡镇,街道充分运用流动人口PADIS、SCPIP平台对流动人口的结婚、怀孕、出生、节育、婚育证明、孕环检、证件协作办理、流出、流入等基本信息进行交流和通报,并及时反馈和接收信息,杜绝反馈不实或不及时等现象。

五、加大对信息提交、查询、反馈工作的检查、指导与考核。区人口计生局流管股要对信息交换平台工作情况进行随时检查,指导乡镇、街道做好信息反馈和信息提交、查询工作,对上报数据实行乡镇、街道报月报表、区人口计生局季度分析通报,对提交信息及时率、准确率高、反馈核实信息数量多且反馈核实率高的乡镇、社区予以通报表杨,对弄虚作假或交换反馈信息不及时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作为年终计生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强化督促检查,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区人口计生局流管股要从信息采集、录入、核查、反馈、接收、应用等方面,制定严格的信息管理规范,确保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全面、及时、准确。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控督查,对长期不提交流入查询信息和不按时提交流出反馈信息及接收信息的不但要给予通报批评,特殊纳入年终考核扣分,每通报一次,在年终考核中扣3分,依次累计至年终考核时,按流动人口管理所设臵总分值,直至扣完为止。

篇3: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政策, 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使《甘肃教育》更加贴近读者、贴近教育教学实际, 提高刊物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从2011年起, 《甘肃教育》将进行扩版增容, 页码从现在的64页增加至96页。

扩版后, 《甘肃教育》将继续坚持原有的办刊风格,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和教育教学新思维、新做法、新经验的报道和探讨力度, 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我省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的新进展、新成果。内容分“卷首语”、“视点”、“管理”、“教研”、“课堂”、“茗苑”六大版块, “视点”版块主要栏目有“特别关注”、“新闻评说”、“教育访谈”、“校园聚焦”、“人物风采”等;“管理”版块主要栏目有“理论探索”、“教育行政”、“治校有方”、“育人之道”、“它山之石”等;“教研”版块主要栏目有“教学理论”、“教改前沿”、“课题研究”、“学科整合”、“各抒已见”等;“课堂”版块主要栏目有“教法实践”、“教学一得”、“学法指导”、“教材研讨”、“实验园地”、“以案说法”、“教案展台”等;“茗苑”版块主要栏目有“杏坛漫笔”、“师路心语”、“休闲茶座”、“文史撷萃”、“编来读往”等。

篇4:甘肃启用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

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日前全面启用。今后,该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的患者就医信息,将为疾病预测预警、疾病流行趋势分析、疾病防控政策措施制定及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等提供参考。

按照规定,该省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将通过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按月上报相关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就医信息。根据上报的信息,该平台将自动生成省、市、县三级疾病谱分析、病例分析和就医费用统计等。

该省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对就医登记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如发现某些疾病门诊、住院水平异常,应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各级疾控机构如发现辖区内某些疾病门诊、住院水平异常,应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报告单位反馈;省卫生厅信息中心定期将信息平台产生的统计分析数据移交数据共享平台,供相关部门查询使用。同时,甘肃省卫生厅将对各地疾病谱分析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其作为各地工作评优排序的重要依据。

该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居民就医信息进行实时上报和数据统計,便于动态分析当地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早发现疫情线索,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的及时性和科学性。待进一步普及和完善后,该平台将为全省区域卫生资源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重要参考,成为提高百姓健康水平的助推器。

据悉,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自2011年2月起试运行,截至当年12月底,1230家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报告门诊病例502万余例、病种13693种;746家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报告住院病例68万余例、病种10043种。

篇5: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我县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创新发展、质量控制、信息共享、简便快捷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平台信息为基础,以实现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全员化、自动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将信息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受到省、市人口计生部门的重视,2012年、2013年省人口计生委简报两次刊登了我县信息化建设的做法,2013年省人口计生工作会上,季县长作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介绍。2013年7月25日,我县“一键通”村级人口计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被市人口计生委评为“十二五”以来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一等奖、“微人口”网络服务平台被评为三等奖,2014年被省统计局表彰为“统计工作示范点”,“微人口”平台获省第三届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新奖。我县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一键通”村级人口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自主设计“一键通”村级人口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集村级信息采集、录入、审核、变更、统计、上报、办证、台帐、查询为一体,实现“一键通”。新平台转变传统人口计生信息采集方式,由原来的单一采集渠道向多渠道结合转变,使最基础的村级信息准确率提高到99%以上。突破传统的人口计生帐

答复群众咨询举报。四是“幸福在线”人口计生QQ群。全县建立了249个“幸福在线”人口计生QQ群,保证与育龄群众及时零距离交流。

四是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十二五”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目前,全县244个村(居)用于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计算机356台,其中县级35台、镇级73台、村级248台,打印机279台,244个村专干都考取了计算机操作证书。

篇6: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基础信息的紧急通知

9月4日,南通市人口计生委发布了载止到8月31日的《平台》测试报告。测评项目为姓名、身份证号码、号码长度不为18位或15位、身份证号码与出生日期不匹配、育龄妇女(丈夫)出生日期为空、现居住地址为空、户籍所在地代码、初婚日期、进入系统日期为空、出生日期大于初婚日期、当前避孕状况为空等。测评报告显示,启东最大的问题是身份证号码录入率严重不足,居全南通倒数第二位。据了解,前一阶段,其它县市都对身份证号码作了补录。

9月20日南通将对大市的基础数据质量再次进行测评。为完成省、市按排的工作,现对完善《平台》的基础信息提出如下要求: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本次集中录入,时间很紧,任务很重,但省市严格要求,如果身份证号码这个关键指标未录,就算整个个案统计不准确,所以不得不做。请各乡镇少争论,快录入。非常时期用常规的工作进度肯定来不及完成任务,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加班加点工作。每个乡镇要派出两个人同时录入才可能来得及。规统科将实时查看各镇工作进度,在9月11日,将发布第一次测评报告。

二、录入标准

1、录入内容:采集本区域育龄妇女身份证号、丈夫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录入,有些逻辑有矛盾的要在录入身份证的同时改正。

2、数量标准:身份证号95%以上,电话号码75%以上。

3、质量标准:身份证号和实际出生年月要相符。

4、录入时间:9月20日前基本完成。

三、建议方法

1、在综合信息平台中打印出育龄妇女身份证号码为空的名单。组合查询:两个条件,一是育妇身份证号为空;二是育妇居住地代码匹配于320681100001,红色部份表示乡镇码,绿色部分表示为村编码,这样就可以分村打印出身份证号码为空的名单。

2、缺的身份证编码填入空格。一是可以请妇女主任对照村里的台帐填写,(一般来讲村里有打印的材料,在派出所里调过,用于新农保、一折通等),二是如果没有台帐,可以分村到派出所打印后填写。

3、纸质台帐上有了身份证号记录后,考虑到网络的速度,如果所在乡镇网速较慢,请到市人口计生委四楼会议室集中录入,9月20日之前,全天开放。建议携带笔记本电脑+USB接口的外接普通键盘。

4、各乡镇如有更好的办法,可自行确定。

启东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统计科

篇7:甘肃建立全员人口数据库

甘肃建立全员人口数据库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12期

篇8: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政策, 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使《甘肃教育》更加贴近读者、贴近教育教学实际, 提高刊物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从2011年起, 《甘肃教育》将进行扩版增容, 页码从现在的64页增加至96页。

扩版后, 《甘肃教育》将继续坚持原有的办刊风格,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和教育教学新思维、新做法、新经验的报道和探讨力度, 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我省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的新进展、新成果。内容分“卷首语”、“视点”、“管理”、“教研”、“课堂”、“茗苑”六大版块, “视点”版块主要栏目有“特别关注”、“新闻评说”、“教育访谈”、“校园聚焦”、“人物风采”等;“管理”版块主要栏目有“理论探索”、“教育行政”、“治校有方”、“育人之道”、“它山之石”等;“教研”版块主要栏目有“教学理论”、“教改前沿”、“课题研究”、“学科整合”、“各抒已见”等;“课堂”版块主要栏目有“教法实践”、“教学一得”、“学法指导”、“教材研讨”、“实验园地”、“以案说法”、“教案展台”等;“茗苑”版块主要栏目有“杏坛漫笔”、“师路心语”、“休闲茶座”、“文史撷萃”、“编来读往”等。

篇9: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摘要:县域教师流动制度是实现义务教育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对甘肃省的县域教师流动政策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县域教师流动政策存在政策类型失真、政策要素缺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甘肃省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保证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教师流动政策;县域中小学;问题分析

【中圖分类号】G635.1

一、政策类型失真,应把握政策类型,争取做到双向交流

教师流动形式的选择或创新的依据是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发展状况,因此,教师流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的形式。通过对甘肃省的教师流动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省的流动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出台的教师流动政策明确提出优秀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流入的单向流动,支教成为教师流动的主要形式。但教师流动不等于教师支教,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的双向流动,不仅包括了如支教那样由优质学校、城市学校的教师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流动和支持,同时也包括了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向优质学校、城市学校的流动与进修。[1]因此,我们提倡双向教师的合理流动,拓宽弱势学校教师流向相对优质学校任教。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开展教师流动并不现实,因此,我们主张教师流动以县、市为主,区域内的教师流动在共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

二、政策要素不完整且缺乏科学性,有必要科学完善政策要素,确保流动政策程序有序进行

通过对甘肃省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分析发现:一方面,该省制定的教师流动政策大都缺乏具体实施细节、实施目标、方式和评价方面的指导,流动政策要素相对模糊。虽然我们主张教师流动制度的实施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但由于教师流动政策涉及的群体广泛,且实施要素多,如果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实施程序可供操作,就很难确保该项政策实施的有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名称“甘肃省县域教师轮岗制度实施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22014skzy009)

作者简介:邓红(1970- ),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张莉(1987—),女,河南南阳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效性和公正性。特别是在我国教师流动制度发展不成熟的时期以及西部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上级部门政策上的模糊规定,下级的县域教育部门也是无从下手实施该项制度。因此,必须对教师流动的政策要素加以科学完善,包括流动教师的选派、流动区域、流动年限、流动程序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和有效。

另一方面,政策要素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缺乏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例如,通过对教师流动年限这一项规定的统计,甘肃省的各个县市中,只有三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临潭县和临夏县)明文规定教师的支教时间为2年,大部分县市的支教和流动任教、培训年限都是半年或1年。教师流动年限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流动时间过短,流动教师处于适应阶段,对流入学校及学生的情况未能深入了解,难以发挥流动教师的创造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组织的发展。流动时间过长,也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影响教师流动的质量。根据卡兹(Katz)的卡兹组织寿命曲线图理论,组织低于1.5年不够成熟,超过5年出现老化现象,1.5年至5年之间是出成果的黄金阶段。依据这样的理论分析,流动与新成员交流合作的持续时间最佳年限是大于1.5年,小于5年,因此,我们主张教师流动期限应以 2~3 年为宜。我们也发现,教师短期交流培训是大部分地区比较热衷教的教师交流方式,比如很多地方会强制组织该校教师到定点培训学校培训交流学习。因为这种短期交流方式比较容易进行,也不会对培训教师的教学进度产生很大影响,但这种短期交流培训只有建立在培训教师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会显示出培训的意义和价值,被动的“赶鸭子上架”只会使培训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使这种交流学习培训归于一种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保障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必须强化保障和监督措施

对教师而言,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提高薪酬待遇、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流动意向和积极性,有利于流动政策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但单纯依靠这样过软或过硬的激励措施势必会造成流动教师队伍在动机方面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通过对一些流动教师的调查就发现,很多教师因职称评定或职位升级制度明确提出要具备教师流动经历的指标才选择“赶鸭子上架”的参与式流动。因此,在观念方面,教育决策者要加大教师流动的宣传力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流动教师观。只有让教师了解流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教师流动的价值不仅限于教育均衡方面,把行政强迫的命令转化为教师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

另一方面,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也是甘肃省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任何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偏差进而导致该项教育政策偏离原来方向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制定强有力的监督问责制度,首先,监督主体应多样化,不仅包括流动教师群体、相关的纪检法律部门,还应包括广大社会群体。其次,要保证监督过程的程序化,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程序,不仅仅是通过考评、考核这样的方式对流动教师的流动质量进行监督,还应建立健全政策监督、纠偏机制,加强教育政策的监督、检查。

四、有关教师的各政策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阻碍了教师流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

教师合理流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才能促使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教师流动势必会涉及到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选任制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有关教师的各项制度,因此,需要财政、人事、组织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但通过对甘肃省各县市的教师流动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各政策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为了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各个群体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规避不利于自身的政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利益调整中发挥自身作用,重新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构建利益冲突消解机制,尽量照顾各政策相关者的利益来减小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阻力。

[1]陈正华,范海燕.教师轮岗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9,(12):9-11.

篇10: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户籍和住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采取教育、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落实奖罚措施,并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

第二章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人口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定的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应当规定控制人口数量,增进生殖健康,加强母婴保健,提高人口素质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依托社区,为育龄人群提供生殖保健服务。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日常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具体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规定,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做好本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纳入现居住地日常管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具体管理办法依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经费,并将农村计划生育手术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十三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应当执行国家有关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

第三章生育调节

第十四条 公民享有依法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其生育行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

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五条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夫妻自主安排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生育登记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夫妻双方向一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

(一)已生育的两个子女中有子女经鉴定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再婚(不含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再婚后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三)再婚(不含复婚)夫妻,再婚前合计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再婚后未共同生育子女的。

第十七条 夫妻已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不得以子女已送养为理由申请再生育。

夫妻申请再生育子女时,合法收养的子女不参与家庭子女数的计算。

第十八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夫妻双方均系农村居民,其中双方或者一方系东乡、裕固、保安族以及居住在人口稀少的牧区、林区的藏、蒙古、撒拉、哈萨克族,已生育两个子女,要求再生育的,可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

第四章优待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十九条 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30天。

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女方享受产假180天;男方享受护理假30天。

职工在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

第二十条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享受下列奖励和优待:

(一)自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给予不低于1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二)独生子女父母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企业职工的,退休时由各自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安排就业、组织劳务输出时,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

(四)其独生子女优先入托、入园、入学、就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免费;

(五)对贫困的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发放或者适量增加社会救济金和生活困难补助费;

(六)其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后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由其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列为社会保障家庭,享受社会救济金等优待。

第二十一条 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居民家庭,除享受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之外,还应享受下列优待与奖励:

(一)免去夫妻双方两年本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

(二)申请使用宅基地,在符合规定条件下应当给予优先审批;

(三)优先安排夫妻双方或者其独生子女在乡(镇)公益岗位中就业;

(四)对贫困家庭,优先发放扶贫贷款,落实帮扶资金,安排扶贫项目和技术培训。

第二十二条 育龄夫妻系农村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一)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只生育一个女孩,不再生育的,并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

(二)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再生育子女条件,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自愿申请放弃生育的。

第二十三条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支付,夫妻双方均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由双方所在单位分担;一方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另一方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全部由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所在单位发放;夫妻双方均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由其住所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所需资金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育龄夫妻系农村居民,符合规定生育了两个女孩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符合规定生育了三个女孩的,自夫妻一方施行绝育手术之日起,享受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的优待。

农村居民中男方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的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乡(镇)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以工代赈、扶贫项目、扶贫贷款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

第二十五条 已经享受本条例第二十条、二十一条规定的家庭和夫妻,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停止享受相关奖励和优待,已经享受的不再退回。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享受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相关奖励优待政策。

第二十六条 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在职期间应当给予计划生育岗位津贴,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网络,配备合格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改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组织开展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和避孕节育优质服务等工作,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妇女和出生婴儿的健康水平。

第二十九条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是具有医疗保健性质、非营利的公益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当依照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

第三十条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依法履行职责,对育龄人群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向育龄夫妻提供环情、孕情定期查询服务,避孕药具发放,施行节育手术,术后与产后随访,妇女病普查普治等生育、节育技术咨询、指导和生殖保健服务。

第三十一条 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指导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已接受绝育措施的夫妻,因子女死亡等特殊情况,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要求生育子女的,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免费施行复通手术。

第三十二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技术服务,所需经费,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免费提供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技术服务项目与费用结算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未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未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个体医疗机构和人员,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第三十四条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二)使用超声诊断仪、染色体检测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三)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市场零售供应、性保健用品等监督管理制度。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下列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

(二)未配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技术服务机构向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提供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和咨询指导等服务的;

(三)未制定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的;

(四)未及时向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工作机构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的;

(五)未落实有关计划生育优待奖励和其他社会保障规定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一)未形成法定夫妻关系而生育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条件生育的;

(三)符合本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但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生育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收养法律、法规或者本条例规定收养子女的。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当事人住所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并负责征收。

当事人所在的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

流动人口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其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依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缴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代收代缴;

(二)当事人系职工的,由所在单位代收代缴;

(三)由当事人到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的金融机构缴纳。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一次性缴纳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书面申请分期缴纳,但分期缴纳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第一年不得低于征收额的百分之四十。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征收决定不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征收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应当全部上缴国库,并纳入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贪污、私分。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当地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计划生育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二)截留、挪用、贪污、私分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的;

(三)索取、收受贿赂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五)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碍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二)歧视、虐待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员和生育女婴以及不生育的妇女的;

(三)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女婴的。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 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同胞或者华侨到我省定居的,或者系出国留学人员的,其生育问题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的病残儿医学鉴定费用(含鉴定费和相关检查费),由申请鉴定的个人负担。

篇11:甘肃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甘人职〔2011〕32 号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现将《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专业中、初级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为加强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拓展计生服务范围,体现计生服务特色,科学评价计生专业人才,推动我省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根据《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和人口保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试行办法》(甘人职[2006]33号)和《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试行办法》(甘人职[2007]69号),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

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

(一)中级:

生殖健康咨询师、人口保健师、计划生育药具师。

(二)初级:

1、助理生殖健康咨询师、助理人口保健师、助理计划生育药具师。

2、生殖健康咨询员、人口保健员、计划生育药具员。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取得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三个专业中、初级任职资格均通过考试取得,开考后中、初级不再进行评审。

(二)参加中、初级考试成绩合格人员,颁发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

(三)取得中、初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在本单位岗位数额内聘任相应的职务,中级在聘任职务时还应参加全省统一规定的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达到合格要求。

三、考试等级、科目、专业设置及相关规定

(一)考试等级:设中级、初级2个级别。

(二)考试科目:专业知识(中、初级)和基础知识(中、初级)2个科目。

(三)专业设置:设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3个专业。

(四)相关规定:考试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均为客观题。考生须在一个内通过规定科目的考试,方能取得资格证书。

四、任职资格报考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申报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中、初级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考核不合格(不称职)或受到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一年申报;

2、技术服务事故责任者,延迟3年申报;

3、技术服务差错者,延迟1年申报;

4、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期内不得申报;

5、违法生育后未处理到位的;

6、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查实,延迟3年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1、中级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考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生殖健康咨询师、人口保健师、计划生育药具师职务任职资格:

(1)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从事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2年以上;

(2)研究生毕业未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硕士学位但没有研究生毕业证书,从事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3)本科毕业,从事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5年以上,并担任助理生殖健康咨询师或计划生育专业医师等相关同级职务4年以上;

(4)大专毕业,从事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7年以上,并担任助理生殖健康咨询师或计划生育专业医师等相关同级职务4年以上;

(5)中专毕业,从事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15年以上,并担任助理生殖健康咨询师或计划生育专业医师等相关同级职务5年以上。

(6)在农村乡镇工作人员,中专毕业,从事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并担任助理生殖健康咨询师或计划生育专业医师等相关同级职务5年以上。

2、初级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名参加助理生殖健康咨询师、助理人口保健师、助理计划生育药具师职务任职资格考试:

(1)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毕业,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相关岗位工作1年以上;

(2)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专科毕业,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相关岗位工作2年以上;

(3)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专毕业,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相关岗位工作4年以上。

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专毕业,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相关岗位工作满1年,可报考生殖健康咨询员、人口保健员、计划生育药具员。

(三)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1、报考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师和人口保健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担任助理级职务期间,应具备下列工作经历和能力要求:(1)具有独立的咨询和保健服务能力;(2)每年接待咨询、保健服务对象不少于300例;(3)在市以上(含市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或医疗机构参加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专业理论培训不少于7天,进修不少于1个月;

(4)熟悉《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能正确为育龄群众进行术前指导、术后随访、护理等,每年上门服务不少于 100人次;(5)安全、优质进行环孕情检查服务每年不少于 2000人次,无较大错漏发生;无虚假行为发生;

(6)与育龄群众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群众评议满意率 90%以上;(7)能较好地完成孕前、孕期、产后、术后保健等护理服务,做好对母乳喂养、婴幼儿健康预防的指导工作。

2、报考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计划生育药具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担任助理级职务期间,应具备下列工作经历和能力要求:

(1)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药具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熟悉本专业有关技术管理方面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

(2)重点掌握避孕药具的避孕节育技术指导,药具的质量检测,药具使用效果跟踪随访等方面的知识;

(3)在实际工作中有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4)有编制或审核本部门的总体发展规划、技术方案和重要技术总结、报告的能力;

(5)熟悉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6)具有避孕药具效果的随访、评估、审定的能力,并提出改善办法、措施。能从事避孕药具对育龄妇女健康影响的研究和药具的质量检测,药具计划编制。编撰有关避孕药具的避孕节育原理、方法、措施、技术的宣教科普材料;

(7)主持、指导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专业中、小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并写出较高水平的总结报告。

五、资格考试组织管理

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人口保健、计划生育药具专业中、初级考试工作由省人社厅和省人口委共同负责管理。省职改办负责划定合格标准和合格人员的颁证工作。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负责考试实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编印教材、制定考试大纲、报名资格审查。

上一篇:大学寝室环境管理下一篇:三思三讲讨论活动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