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1

2024-04-08

4古诗两首1(共14篇)

篇1:4古诗两首1

对比教学中品味一“喜”一悲的爱国情感——《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时,我主要运用了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一、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学生通过比较、诵读,很好地把握了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并又收集了一些相关爱国诗句,进一步进行比较,既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丰富了积累。

篇2:4古诗两首1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教学重点:

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意境

读说结合训练点: 结合插图说说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学生:按照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春晓》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

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

(五)指名朗读、背诵

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

二、学习《村居》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5、指名读、齐读。

6、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7、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

9、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背诵全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三、指导写字 觉:“学”下面的的“子”换成“见”。

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

雨:仿佛隔窗观雨。里面左右各两点,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

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

少:上面与“小”不同,第一笔是竖,没有钩。

板书设计: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篇3:我不喜欢《古诗两首》

学习这篇课文时, 为了弄明白古诗的含义, 并且做到不会忘记, 我只能在上课的时候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工工整整地抄在语文书上。下课后, 我的手腕就会酸得不得了!这只是我讨厌这篇课文的理由之一, 还有好多条呢!

1. 与其他课文相比, 《古诗两首》一点都不好玩, 尽管老师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袁枚的《所见》是多么多么的美, 但与其他那些如《装满昆虫的衣袋》《师恩难忘》等课文的故事相比, 差多了!我喜欢好玩的文章!

2. 我喜欢《变色龙》这篇课文,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这种神奇的动物, 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而且还不用背诵, 那堪称一个字———爽!可是《古诗两首》呢, 先不说意思不好懂, 单是课后“背诵两首古诗”的要求, 就让我兴趣大减。

3. 本学期总共学习了四首古诗词, 所以考试肯定会考到。为了不丢分, 一学完课文, 在老师的要求下课代表就会让我们“巩固”“复习”, 其实就是要能默写正确。默写后, 如果没有全对的话, 就一遍一遍地默写, 直到全对为止。

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篇5: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 ]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持图展示诗句 ]

3、初步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质疑。(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诵读。

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

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悟意、生情。)

四、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秋夕》图片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 挂图展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五、书写巩固

1、指导要写的字 “枝”、“记”,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写。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山行》,把古诗读通,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挂图展示《山行》]

2、小老师教生字

3、比赛读

4、齐读诗句

四、师生研读

1、边读诗边想象,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是什么?在书本上找出个词来(爱)

2、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石径,他最爱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爱这里的霜叶?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坐”。一片枫叶是火红的,那一树的枫叶像什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一棵的枫叶让你感觉到美,那满山的枫叶让你感觉到什么?我们再来把诗的最后两句读一读。

3、学习第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人家看起来怎么样的?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仿佛听到人们的欢歌笑语。把我们的感觉溶入进去读一读。

五、诵读激情

1、整首诗哪一处的景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这么美的景假如能把它读好就更美了。(范读——个别读)

3、学生背诵。

六、课外拓展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除了用诗歌来赞美秋天之外还用什么语言来赞美秋天的美景呢?

七、书写练习

1、书写生字“于、枫”。

篇6: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篇7:4.古诗两首《咏柳》和《小池》

第二学期二年级教学设计

题: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咏、妆、惜、荷、蜻、蜓;会写6个汉字:惜、柳、丝、照、泉、柔,以及“泉眼”一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两首古诗的大致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字词学习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

2.配乐背诵古诗。

3.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六、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说说易错的地方。2.重点指导书写。3.作业展评,师生互评。

第二课时

一、解题,看图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

3.解题: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4.同学们仔细看图(投影或挂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我们听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自己出声读古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练习把每句诗读通顺。

3.检查识字和读课文情况。用生字卡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了解诗意。

1.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词句意思。(先一、二行,再三、四行)

2.看图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景与情。

五、指导写字

篇8:《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头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内容形象生动, 色彩明丽, 尤其是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幽美,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以“图”为辅线, 以“说”为支点, 以“思”为动力, 以“导”为原则, 引领学生踏上秋之旅, 欣赏秋之色, 体味秋之美, 咀嚼秋之韵, 表达秋之情, 升华秋之魂。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 踏上秋之旅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第一组课文中, 前面几篇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的秋天。

(2) 让学生联系前面几篇课文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2. 过渡语“今天, 我们要学习两首赞美秋天的古诗, 和作者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里。”

二、初读课文, 感知秋之色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相练读, 互相纠正字音, 把课文读流利。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生字, 指名拼读并扩词, 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2) 教师带读生字, 巩固读音。

(3)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

3.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画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

(1) 同桌间互相交流。

(2) 指名说, 相机突出以下关键词。

4. 师归纳, 突出秋之色。

三、指导看图, 体味秋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同桌一起观察, 找找图中是如何突出诗人笔下的秋天美。

2. 组织学生交流。

图上有哪些景物, 最美的是什么?

(1) 《赠刘景文》图上主要是景物———荷、菊、橙、橘。

(2) 《山行》图上主要景物———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 根据图意吟诵相应诗句, 把诗句读得和图一样美。

四、朗读感悟, 咀嚼秋之韵

1.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 尝试理解诗意。

2. 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疑。

3. 重点指导字词。

(1) 荷尽, 荷花凋谢;擎雨盖, 这里指荷叶;菊残, 菊花凋谢;傲霜枝, 不怕秋霜的菊花枝条;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

(2)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径, 石头小路;生, 升腾;坐, 因为。

4. 同桌互相说诗意, 要求把句子说通顺。

5. 重点指导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 让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了解到荷花和菊花的不同特点, 感悟菊花傲霜的品格。

(2) 通过朗读, 突出“已无”和“犹有”的对比之意, 加深对菊花傲霜斗寒的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作者乘马车在山间穿行, 为什么停了下来?

(2) 出示“香山红叶”精美图片, 让学生体会“红于二月花”之美。

5.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深层次指导朗读。

(1) 指导学生断句。

(2) 指导读出节奏, 读出秋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秋韵》和秋景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 指导背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秋之韵,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笔, 表达秋之情

1. 教师启发:“同学们, 秋天这么美, 你们喜欢秋天吗?”

2. 学生回答,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赞美秋天的话。

3. 写话。“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师巡回指导, 讲评, 选择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升华秋之魂。

1. 介绍一首写秋天的古诗, 师生一起诵读古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 结束语。

篇9:4古诗两首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到处是一派明媚可爱的美景,所以自古以来描写春天的诗歌很多,你们能背诵几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吗?

2、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江南春》

3、释题: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4、介绍作者: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探究。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三、交流点拨。

1、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读生字词:莺啼 绿映红 酒旗 烟雨 楼台 水村山郭 南朝

(2)齐读全读,注意节奏。

(3)解释词语:“绿映红”、“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景物?(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3、指导感情朗读。

四、达标训练。背诵并默写《江南春》。

五、拓展延伸。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

3、简介作者:程颢,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hù 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学探究。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

三、交流点拨。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思考:

(1)诗的前两句,具体写了哪些春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2)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春日郊游时的愉悦心情)

四、达标训练。

1、《江南春》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其中,怀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中,“映”的意思是_______,“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春日偶成》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其中,写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的意思是_______,“时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春意很浓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是偶成》是宋代诗人_______春日到郊外游玩时偶有所感写成的一首诗,抒发了诗人郊游时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这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春日偶成(程颢)千里莺啼绿映红,(写景)云淡风轻

水村山郭酒旗风。余心乐 南朝四百八十寺,(抒情)傍花随柳 多少楼台烟雨中。

篇10:4古诗两首1

初备:王青霞 复备:李萍、沈清红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互查:

1、背诵《江南春》。

2、揭题、简介作者程颢。

二、自主学习:

自学内容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特别提示:(1)括号内的内容是对预习问题的提示和说明,特别重要,要认真阅读;(3)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字、有节奏、有感情。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提示: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来谈谈看法。

四、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学生自由理解意思正确都可。

展示二:展示朗读。相机指导朗读。

展示三:展示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展示导学案“合作学习”这部分的学习成果。

五、拓展提升:依据《春日偶成》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偷闲)云淡 风清

篇11:1 古诗两首-《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猜谜语 像蝶不是蝶,像鸟不是鸟,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谜底:_风筝_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二、学习古诗

1、播放古诗朗读,划分节奏。

2、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居:居住。

3、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4、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5、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6、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7、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朗读、背诵《村居》。

篇12:4古诗两首1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知诗音。

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识记生字“涕、巫、洛”。2.组内按序号轮读古诗,读出全诗的韵味。3.展示朗读。明诗意。

1.轻声读古诗,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剑外:剑门关外。妻子:老婆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青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不明白的地方。3.全班交流。悟诗情。

1.诵读全诗,思考:

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 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实践新天地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

示儿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初读全诗,感受诗意。1.自读全诗,想想意思。

2.组内交流诗意,提出不理解的字词。3.全班交流。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1.再读这首诗,思考: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情朗读全诗。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海阔凭鱼跃

1.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想想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2.小组讨论、比较这首诗与《示儿》的异同。3.全班交流,感情朗读。实践新天地

篇1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习惯养成: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古诗、背诵古诗文的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梅 于谦

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②锤:敲打。击:撞击。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象。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性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用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乾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篇14: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

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看拼音写词语

、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多音字组词。

更、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上一篇:蔬果基地长见识作文500字下一篇:写君子兰的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