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2024-05-16

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共6篇)

篇1: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学院: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班级: XX级XX班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

完成日期: 20XX 年 X 月 XX 日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纳米材料有众多特殊性质,人们越来越关注纳米材料。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纳米材料的制备变得更加成熟。本论文讲述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纳米技术在将来的应用。关键词:纳米材料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应用前景

目 录

引言..................................................................................................................1 1.纳米材料的物理制备方法.................................................................................1 1.1物理粉碎法............................................................................................1 1.2球磨法...................................................................................................2 1.3.蒸发—冷凝法........................................................................................2 1.3.1.激光加热蒸发法...........................................................................2 1.3.2.真空蒸发—冷凝法........................................................................4 1.3.3.电子束照射法..............................................................................4 1.3.4.等离子体法.................................................................................5 1.3.5.高频感应加热法.........................................................................5 1.4.溅射法..................................................................................................6 2.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方法.................................................................................7 2.1化学沉淀法............................................................................................8 2.2化学气相沉积法...................................................................................8 2.3化学气相冷凝法....................................................................................10 2.4溶胶--凝胶法.......................................................................................10 2.5水热法.................................................................................................11 3.纳米材料的其他制备方法...............................................................................12 3.1分子束外延法.......................................................................................12 3.2静电纺丝法..........................................................................................13 4.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14 5.总结.............................................................................................................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引言

纳米材料是指任一维空间尺度处于1—100nm之间的材料。它有着不同寻常的性质,如小尺寸效应可引起物理性质的突变,从而具有独特的性能;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与界面效应使其具有了一般大颗粒物不具备的性质,如对红外线、紫外线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应用到纺织品中有抗紫外线,隔热保温作用。纳米材料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化工、物理、生物、医学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多年以来,通过科学家们的潜心研究,使纳米材料在其制备及其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纳米材料将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将成为未来新工业革命的必备材料。

1.纳米材料的物理制备方法 1.1物理粉碎法

物理粉碎法就是用机械粉碎和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微粒[2]。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得到的纳米微粒纯度不高,分布也不均匀。

图1.机械粉碎法仪器图

1.2球磨法

球磨法是将材料放入球磨机内,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过程中,钢球与原料之间产生剧烈的碰撞,再经过搅拌、研磨,形成纳米微粒。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效率高,能获得常规方法不易得到的高熔点合金,如金属陶瓷纳米微粒;球磨法此外还可以将相图上本来不互溶的纳米元素制成固溶体,但该方法得到的纳米微粒分布不均匀,而且很容易引入新的杂质,有次得到的纳米微粒纯度不高。

图2.球磨法示意图

1.3.蒸发—冷凝法

蒸发-冷凝法也称为物理气相沉积法,即使用激光、电子束照射、真空蒸发、电弧高频反应等方法使原料生成等离子体,再在介质中冷却凝结行成纳米微粒。这种方法大致又分一下几种: 1.3.1.激光加热蒸发法

光加热蒸发法:用激光作为加热源,气相反应物可在吸收传递能量之后快速凝结成核、长大、终止[3]。用该方法可以达到减少杂质的目的,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这种方法电能消耗比较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不宜大规模生产。

图3.激光加热蒸发法制备纳米颗粒实验装置图

图4.激光加热法制成的TiO2颗粒

1.3.2.真空蒸发—冷凝法

真空 蒸发—冷凝法:在真空室里通入惰性气体(He、Ar气),然后对物质进行真空加热,使其蒸发形成原子雾,原子雾遇冷凝结形成纳米颗粒[4]。这种在高温下获得的纳米微粒很小(可小于10nm),在制备过程中无其它杂质污染,反应快,成品纯度高,材料组织好。但这种方法仅能制备成分单

一、熔点低的物质。在制备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等高熔点物质的纳米微粒时还存在很大局限性。而且此方法对设备要求高、成本也比较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图5.真空蒸发—冷凝法制备纳米颗粒示意图

1.3.3.电子束照射法

电子束照射法:原材料(一般指金属氧化物)在高能电子束的照射下获得能量,金属—氧键断裂,金属原子蒸发后遇冷凝结成核、长大,最终形成纳米微粒。此方法只可以用来制备金属纳米粉末。

图6.电子束照射法制备纳米微粒装置图

1.3.4.等离子体法

等离子体法:原材料在惰性或反应性氛围中,通过直流放电来使气体电离,从而熔融、蒸发、冷凝得到纳米微粒[5]。用此种方法制得的产品分布均匀、纯度高,适合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高熔点物质纳米微粒的制备。但此方法离子枪短、功率低。

图7.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微粒实验装置图

1.3.5.高频感应加热法

高频感应加热法:用高频线圈作为热源,坩埚内的原材料在低压气体(一般为He、Ne等惰性气体)中蒸发,原子蒸发后与惰性气体碰撞凝结行成纳米微粒[6]。此方法仅限于制备低熔点的物质,并不适合于沸点高的金属盒难熔化物质,且成本加高,一般不采用。

图8.高频感应加热法制备纳米纳米微粒实验装置图

1.4.溅射法

溅射法: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两极之间充入Ar气,压强在40—250Pa。由于两极放电使得Ar气体电离且撞击阴极材料表面,阴极材料表面的分子或原子蒸发出来沉积到基片上,形成纳米颗粒[7]。目前,常用的溅射法有离子束溅射法,阴极溅射法,直流磁控溅射法等。此方法有镀膜层与基材结合力强、镀膜层致密、均匀等优点。但产品分布不均匀,产量较低。

图9.溅射法制备纳米微粒原理图

2.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方即通过化学反应,从原子、离子、分子出发,制备纳米微粒。常用的化学制备法有沉淀法、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气相冷凝法、溶胶冷凝法、光化学合成法、化学气相反应法、水热法、熔融法、火焰水解法、辐射合成法等。

2.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沉淀剂,使其反应生成难溶物或水和氧化物,再经过虑、干燥、分解得到纳米化合物微粒;化学沉淀法又有均匀沉淀法、直接沉淀法、醇盐水解沉淀法、共沉淀法;其中,均匀沉淀法是预沉淀剂在溶液中缓慢反应释放出沉淀剂,沉淀剂与金属离子作用得到沉淀;直接沉淀法就是沉淀剂与金属离子直接反应形成沉淀

[8];醇盐水解沉淀法就是金属醇盐遇水分解成氧化物和醇,或水合沉淀物;共沉淀法即在混合金属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获得混合沉淀,再进行热分解或得纳米微粒;此方法是液相化学合成纳米微粒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其中关键是控制粉末成分的均匀,避免形成硬团聚。这种方法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冷冻液体不收缩,形成的纳米微粒表面积较大,可以很好的消除粉末团聚现象[9]。沉淀法制备纳米微粒时成品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过滤过程,洗涤液的浓度、酸碱度等都会影响纳米微粒的大小;此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很容易引入新的杂质,影响产品的纯度。2.2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又叫CVD法,就是原材料在气相中发生化学反应得到纳米材料,所用的加热源与物理气相沉积法相同[10]。普通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得到的纳米微粒易团聚烧结,而且比较粗,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化学气相沉积法得到的纳米微粒分布比较均匀,粒度小,纯度高,化学活性高,而且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是目前制备纳米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此外,化学气相沉积法由于制备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方便操作,适于大规模生产,工业应用前景较好。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制备几乎所有的金属、氮化物、氧化物、碳化物、复合氧化物等膜材料。随着制备纳米材料的技术逐步完善,化学气相沉积法将会由更广泛的应用[11]。

图10.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实验装置图

图11.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原理图

图12.化学气相沉积法获得的各种形态固体示意图

2.3化学气相冷凝法

化学气相冷凝法就是在真空室中充入惰性气体,压强在10Pa左右,原材料和惰性气体先在磁控溅射装置中反应,在经过冷凝得到纳米微粒;此方法最早由Chang W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简称CVC法,目前已经成功应用这种方法获得了二氧化钛、二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的纳米材料[12]。2.4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以易溶于水的金属化合物为原材料,使其在溶液中与水反应,溶质发生水解生成纳米级的微粒并形成溶胶,溶胶经过蒸发、干燥转变为凝胶(该法在低温下反应,允许掺杂大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再经过干燥、烧结等后处理获得氧化物纳米微粒;这种方法常涉及的反应有聚合反应、水解反应[13]。目前,溶胶--凝胶法一般又分为两种:胶体化学法和金属醇盐水解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在低温环境下就可以获得分布均匀、纯度较高的纳米微粒,而且可以用来获得一般方法难以得到纳米材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10

纳米材料有多孔状结构,表面积较大,在气敏、湿敏及催化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可以使气敏、湿敏特性和催化率得到较大提高。此外,这种方法是制备涂层以及薄膜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也特别适合制备非晶态纳米材料。但这种方法的原材料成本高,制得的膜致密性差,而且很容易收缩、开裂,所以使用范围不广。

图13.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流程图

2.5水热法

水热法是指在封闭的反应容器中,将水溶液作反应体系,对水溶液加热增大体系压强来制备无机材料,再经过分离、热处理得到纳米微粒;离子反应和水解反应在水热条件下可得到加速、促进,常温下反应很慢的热力学反应,在水热条件下就可以快速反应;在高压下,大部分反应物能部分溶于水中,使得反应在液相或气相中进行[14]。

水热法可以控制微粒的形态、结晶度、组成和大小,使用此法获得的粉体具有较低的表面能,因此粉体一般无团聚或少团聚。这一特点大幅度提高了粉体的烧结性能,所以此法非常适合于陶瓷的生产;并且,水热法的反应温度低,活性高,为大规模的生产纳米材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水热法的低温 11

条件有利于合成熔点较低的化合物;水热法合成的高压和低温条件,便于制成晶型完好、取向规则的晶体材料,而且合成产物的纯度较高。水热法缺点是一般只能制备氧化物纳米粉体,对晶核的形成过程以及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控制影响因素等许多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此外,水热法制备过程中有高温、高压步骤,对生产设备的安全性要求较高。3.纳米材料的其他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分子束外延法、静电纺丝法等。3.1分子束外延法

分子束外延法就是在晶体基片上生长高质量的晶体薄膜。在真空条件下,加热装有各种所需组分的炉子,产生蒸汽,蒸汽通过小孔形成分子束或原子束,直接喷到单晶基片上,同时控制分子束,对衬底扫描,就可以使按晶体排列的分子或原子一层层地生长在基片上形成薄膜[15]。

图14.分子束外延法原理图

分子束外延法生长温度低,能减少不希望的热激活过程,生长速度缓慢,外延层厚度可得到精确控制;生长表面可达到原子级光滑度,可制备极薄的薄膜;生长的薄膜可以保持原来靶材料的化学计量比;把分析测试设备与生长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薄膜生长的原位监测[16]。分子束外延法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对真空要求非常高,分子束外延设备贵投资大,能耗大。3.2静电纺丝法

静电纺丝法是在高压电场作用下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上高压静电,当电场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聚合物液滴在电场力作用下克服表面张力形成喷射流[17]。喷射时,射流中的溶液发生蒸发或自身发生固化形成纤维,最终落在接收装置上,获得纳米材料。

图15.所示为静电纺丝原理图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材料优点很多,如装置简单、成本低、可纺物多、工艺易控制,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有效方法。纳米技术的发展使静电纺丝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生产纳米纤维的新型制备技术,将会在生物、医用、催化、光电、食品工程、化妆品等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4.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有很多优异的特点,使得纳米材料有很多不同于一般材料的奇特性质。纳米材料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结构微处理器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其效率要比普通微处理器的效率高100万倍;纳米存储器的密度比普通存储器的要高1000倍;而纳米技术与集成技术结合又可制成纳米传感器;用纳米材料做成的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电极,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放电效率;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磁记录材料可以将磁带记录的密度提高数十倍。在环境与能源方面,纳米材料可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还可以用来消除空气中的污染物。例如将Ti02催化剂涂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具有自洁功能,任何粘在物体表面上的物质(油污、细菌)在光的照射下,通过Ti02催化剂催化作用,变成气体或容易被擦掉的物质。纳米催化剂还可以彻底消除水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纳米材料在减少环境污染、净化环境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学工程与医学方面,将磁性纳米材料做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作用下集中于病患处,有利于提高药效,也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18]。用纳米材料制成的溶液加上抗原或抗体,可以实现免疫学的间接凝聚实验,实现快速诊断。用纳米材料制成的机器人,用来人体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可消除血栓、心脏动脉脂肪沉积物。5.总结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十分广阔和诱人的发展前景。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成熟,将对人们的生活和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领域都开始广泛应用纳米材料。这必将会不断出现更新更好的制备方法,希望在将来以下几个方面可取得突破。

(1)在结构、组成、排布、尺寸、等方面,制备出更适合各领域发展需要,具有更多预期功能的纳米材料;

(2)从节能、节约材料、提高效率等角度出发,研制出更多的新设备,以便制备出更多的新型纳米材料;

(3)设计出新的制备方法,采用新的制备工艺,在原有纳米材料的基础上,提高纳米材料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6 [2].齐民,杨大智,朱敏.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固态相变[J].功能材料.1995(26):472-475 [3].郭永,巩雄,杨宏秀.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及其进展[3].化学通报,1996,3.1 [4].Gleiter H , On the structure of grain boundaries in metals [J].Mater Sci.Eng,1982,52,91 [5].Vissokov G.P, Plasmachemical technology for high-dispersion products[J],J.Master.Sci,1988,23,2415 [6].马剑华.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J].温州大学学报,2002,6(15).[7].林峰.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7 [8].刘珍,梁伟,许并社,市野濑英喜.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2000,9(3).[9].徐华蕊,李凤生.沉淀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J].化工进展.1996(5)29-33 [10].IZAKI K, HAKKEI K.Ultrastructure progressing for advanced ceramic [M].Willey.1988.[11].ALKIMUNE Y.High pressure research on nanocrystallin solid materials [J].J Mater Sic, 1990(25):3439-3445.[12].陈月辉,赵光贤.纳米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及应用[J].橡胶工业,2004,51.[13].刘珍,梁伟,许并社,市野濑英喜.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2000,9(3).15

[14].马剑华.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J].温州大学学报,2002,6(15).[15].王兆阳,胡礼中,孙捷,等.激光分子束外延技术及其在氧化锌薄膜制备中的应用[J].中国稀土学报,2003,12(1):141-143.

[16].王兆阳,胡礼中,孙捷,等.激光分子束外延技术及其在氧化锌薄膜制备中的应用[J].中国稀土学报,2003,12(1):141-143.

[17].吴大诚,杜仲良,高绪珊.纳米纤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3-26. [18].刘新云.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2(5)

致谢

本论文在XXX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非浅。在此谨向XX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感谢我的学友和朋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The preparation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s

Abstract:Nanomaterials are attracting great intense in recent years,for its special properties.With the rapid develop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e preparation of nanomaterials has become more skilled.In this paper we mainly introduce the preparation of nanomaterials,includ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and prospect of nanotechnology in 21st.Keywords: nanomaterials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application prospect

篇2: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摘要:综合叙述了以纳米ZnO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质以及应用,同时结合纳米ZnO的应用和光催化的优势阐述了后续研究工作的主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应用

1.1 ZnO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国内外有不少研究报道,国内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比较晚。目前,世界各国对纳米氧化锌的研究主要包括制备、微观结构、宏观物性和应用等四个方面,其中制备技术是关键,因为制备工艺过程的研究与控制对其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1]。综合起来,纳米氧化锌的化学制备技术大体分为三大类: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1.1.1固相法

固相法又分为机械粉碎法和固相反应法两大类,前者较少采用,而后者固相反应法,是将金属盐或金属氧化锌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研磨后进行燃烧,通过发生固相反应直接制得超细粉或再次粉碎的超细粉。固相配位化学反应法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在室温或低温下制备可在较低温度分解的固相金属配合物,然后将固相产物在一定温度下热分解,得到氧化物超细粉。运用固相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具有操作和设备简单安全,工艺流程短等优点,所以工业化生产前景比较乐观,其不足之处是制备过程中容易引入杂质,纯度低,颗粒不均匀以及形状难以控制。

王疆瑛等人[2]以酒石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为原料,采用固相化学反应法在450℃热分解4h得到具有纤锌矿结构的ZnO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结果分析,合成的产物粒径均小于100nm,属于纳米颗粒范围,而且颗粒大小均匀,粒径分布较窄,并采用静态配气法对气敏特性的研究发现,对乙醇气体表现了良好的灵敏性和选择性。1.1.2气相法

气相法是直接利用气体或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变为气体并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长大形成超微粉的方法。气相法包括溅射法、化学气相反应法、化学气相凝聚法、等离子体法、激光气相合成法、喷雾热分解法等。运用气相法能制备出纯度高、分散性好的纳米氧化锌粉体,但是其工艺复杂,设备昂贵,一般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能耗。

赵新宇等[3]利用喷雾热解技术,以二水合醋酸锌为前驱体通过研究各操作参数对粒子形态和组成的影响,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制得20-30nm粒度均匀的高纯六方晶系ZnO粒子。研究发现,产物粒子分解程度随反应温度的提高、溶液浓度和流量程度的降低而增大,随压力的升高先增大后略有减小,粒子形态与分解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当分解程度高于90%以上,才能获得形态规则、粒度均匀的产物粒子,并且由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比较推断出喷雾热解过程超细ZnO粒子的形成机理为一次粒子成核-分裂机理。

1.1.3液相法

液相法制备纳米微粒是将均相溶液通过各种途径使溶质和溶剂分离,溶质形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颗粒,得到所需粉末的前驱体,热解后得到纳米微粒。液相法是目前实验室和工业广泛采用的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法具有设备简单,原料容易获得,纯度高,均匀性好,化学组成控制准确等优点,主要用于氧化物超微粉的制备。因此本课题也就是基于此来研究几种液相法制备纳米级氧化锌粉体的机理及其工艺。液相法包括沉淀法、水解法、水热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等。

(1)沉淀法。

沉淀法是液相化学合成高纯纳米粒子采用的最广泛的方法。它是把沉淀剂加入金属盐溶液中进行沉淀处理,再将沉淀物加热分解,得到所需的最终化合物产品的方法。沉淀法可分为直接沉淀法和均匀沉淀法。直接沉淀法优点是容易制取高纯度的氧化物超微粉,缺点是易于产生局部沉淀不均匀。为避免直接添加沉淀剂产生局部浓度不均匀,可在溶液中加入某种物质使之通过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缓慢的生成沉淀剂,即均匀沉淀法,此法可获得凝聚少、纯度高的超细粉,其代表性的试剂是尿素。

祖庸等[4]以硝酸锌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均匀沉淀法分别制得了粒径为8-60nm的球形六方晶系ZnO粒子,粒度均匀、分散性好。并且为了考察小试数据的可靠性和进一步给中试提供数据,进行了28倍和168倍放大试验,产品收率达89%,为进一步工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将金属醇盐(如醋酸锌等)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中,并使醇盐水解,聚合形成溶胶,溶胶陈化转变成凝胶,经过高温锻烧制得ZnO纳米粉体。也可在真空状态下低温干燥,得到疏松的干凝胶,再进行高温锻烧处理。该法制备的氧化物粉末粒度小,且粒度分布窄,可以通过控制其水解产物的缩聚过程来控制聚合产物颗粒的大小。但由于金属醇盐原料有限,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应用无机盐为原料制备溶胶的方法。

丛昱等[5]以草酸锌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对Zn(OH)2凝胶在400℃下锻烧2h获得结晶型圆球状六方晶型纳米级ZnO超细粉,纯度为99.25%(wt),平均粒径为30nm,粒径分布范围窄。曹建明[6]分别以草酸、柠檬酸和柠檬酸为络合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O超细粉体。通过实验摸索出制备小粒径ZnO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草酸浓度0.3mol/L,乙酸锌浓度0.2mol/L,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为3:1,经分析此时所得ZnO微粉为六方晶型,平均晶粒尺寸在 15.3nm左右,从激光散射测试结果得知,ZnO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存在着软团聚,团聚体最小尺寸为79.4nm,并且对丁烷气体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可用于制备丁烷传感器。

(3)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是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乳液,在微泡中经成核、凝结、团聚、热处理后得到纳米微粒。与其他化学法相比,微乳液法具有微粒不易聚结,大小可控且分散性好等优点。

崔若梅等[7]以无水乙醇作辅助表面活性剂,Zn(CH3COO)2·2H2O为原料,添加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甲苯、水和吐温80、环己烷、水自发生成的两种不同的微乳液体系中制备出平均粒径位25nm和30nm的超细ZnO粒子,粒度分布均匀,样品纯度也较高。冯悦兵等[8]也采用不同的微乳体系合成了粒径在10-30nm之间的超细ZnO球形粒子,粒度均匀,分散性好,与普通氧化锌相比,粒径减小了一个数量级,并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能,即在可见光区有良好的透光率,在紫外区表现出强的宽带吸收,特别是长波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杨华等[9]采用双微乳液混合法制备了纳米ZnO粉体,经研究分析,所得产物为球形六方晶系结构,平均粒径27nm,粒径尺寸分布范围较窄,99%的颗粒在纳米级范围。另外,还有人用超声辐射沉淀法、水解加热法、超临界流体干燥法等液相法也制得了纳米氧化锌粉体。

随着纳米材料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制备合成工艺被不断的提出并得到利用。国外对纳米氧化锌的研究相对已比较成熟,许多厂家已将先进的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制造出高品质的纳米氧化锌产品。目前,山西丰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纳米氧化锌专业生产企业,现生产能力己达5000 t/a,二期工程正在扩建阶段,完成后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0 t/a。成都汇丰化工厂开发出纯度大于99.7%、平均粒径为20nm的高纯度纳米级氧化锌,并建成500 t/a的生产线。该厂生产的高纯纳米级氧化锌成本仅有进口的1/10,可广泛用于防晒化妆品、抗菌自洁卫生洁具、压敏及其它功能陶瓷、冰箱空调微波炉用抗菌剂、高级船舶用涂料、高级汽车面漆、气体传感器、光催化剂以及航天航空领域 [10]。

1.2 ZnO的结构和性质

ZnO 晶体具有四种结构:纤锌矿相(四配位,六角结构,B4)、闪锌矿相(也是四配位,但和 B4 相原子排列不同)、NaCl 结构(也叫岩盐结构,B1)和 CsCl 结构(B2)。通常情况下,ZnO 以纤锌矿结构存在,当外界压强增大,大约是 9.6GPa 时向岩盐结构转变,当外界压强增大到 200 GPa 时,向 B2 相转变,而闪锌矿是在生长时形成的亚稳态结构。ZnO 的纤锌矿结构如图1.1 所示,有三个结晶面:(0001)、(10-10)和(11-20),其相应表面能量密度分别为 0.99、0.123 和 0.209 eV/A2,(0001)面的表面自由能最小[11]。

ZnO 属于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室温下其禁带宽度为 3.37 eV,激子束缚能高达60meV,ZnO 具有较高的热稳性,无毒、无臭,是一种两性氧化物,能溶于强酸和强碱溶液,不溶于水和乙醇。纳米级的 ZnO 是一种人造粉体材料,由于其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使其在磁性、光吸收与催化等方面具有奇异的性质。

各种形貌的 ZnO 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得,例如棱镜型、椭圆型、笼型、球型、管、空心管、针状、笔状、花状、哑铃型、纳米丝、纳米竿和纳米束等[12]。在这些纳米构型中,一维(1D)ZnO 如纳米丝和纳米杆备受关注,尤其是溶液合成法制得的产品,因为此方法可以在低温下进行,且简单又经济实用。一方面因为一维纳米结构具有特殊的电子转移特性,常用于电子器件;另一方面由于 ZnO 独特的六方型晶体特征使其易于生成一维结构。由溶液合成法得到的延长 ZnO 材料同时具有极性和非极性,通常情况下,ZnO 核原子容易沿极性方面聚集而成一维结构(轴向生长),但是,如果加入成核改良物质使极性纯化,轴向生长受到抑制而易得到扁平结构如薄片或平板状 ZnO(横向生长),因此选择合适的改良剂,可以选择性的得到不同结构型貌的 ZnO晶体,以便开发新的用途[13]。

图.1.1 ZnO 的晶体结构-具有三个取向面(0001)、(10-10)和(11-20)的纤维矿结构

晶格常数为a=3.25A , c=5.2A, Z=2.最近,二维(2D)多孔 ZnO 纳米薄片因其同时具有薄层形貌和多孔结构,可以显著地提高其在光致发光和气敏元件应用方面的性质而备受瞩目,相对于低维(1D 和 2D)结构,三维(3D)结构更易具有特殊的性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4]。

1.3纳米ZnO粉体的应用

纳米氧化锌是由极细晶粒组成、特征维度尺寸为纳米数量级(1-100nm)的无机粉体材料,与一般尺寸的氧化锌相比,纳米尺寸的氧化锌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或更优越的性能,如无毒性、非迁移性、荧光性、压电性、吸收散射紫外能力等[15]。这些特性的存在进一步推广了氧化锌的应用,例如用作气体传感器、变阻器、紫外屏蔽材料、高效光催化剂等。1.3.1气敏材料[16]

环境污染目前是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可挥发有机物(VOCs)广泛应用于染料、药物、塑料、橡胶、室内装修等行业,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吸入过量的VOCs,会导致或加重过敏、哮喘、癌症、肺气肿等症状的发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室内装修空气质量不合格而导致住户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对VOCs的检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气敏材料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效应,使其显示出良好的气敏特性。ZnO是最早使用的气敏材料,与广泛使用的SnO2相比,工作原理相同,检测灵敏度较SnO2低,除此之外,其它性能并不逊色,而且还具有价格便宜,适宜制备等优点。所以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ZnO气敏元件主要有烧结型、厚膜型、薄膜型三种。虽然目前薄膜型ZnO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烧结型和厚膜型元件具有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和检测方便等优点,易于使用化,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这类元件都是以颗粒状ZnO为基础的,所以制备出纳米级ZnO颗粒是制备气敏元件的第一步。

新疆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沈茹娟等人以酒石酸和乙二胺甲基酸为原料,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的气敏材料氧化锌,测试了材料在不同工作温度下对乙醇、氨气、液化石油气的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纳米氧化锌具有工作温度低、对乙醇气体灵敏度高的特点。1.3.2光催化污水处理材料[17]

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一些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洗涤剂厂、食品厂等工厂的有机物废水排放越来越受到环境保护法规的制约,而目前常用的有机物废水处理技术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理。物理吸附法、混凝法等非破坏性的处理技术,只能将有机物从液相转移到固相,不能解决二次污染问题。而化学、生化等处理技术除净度低,废水中有机物含量仍远远高于国家废水排放标准。半导体多相光催化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许多有机化合物如烃、卤代烃、有机酸类、多环芳烃、取代苯胺、杂环化合物、表面活性剂、酚类、农药、细菌等都能有效地进行光催化降解反应生成无机小分子。因反应体系在催化剂作用下将吸收的光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使许多难以实现的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能量消耗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对解决日益严重的农药废水污染问题极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目前,人们对纳米TiO2催化剂进行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中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中,如降解苯酚、有机磷农药、染料等。由于纳米TiO2成本比较高、设备投资大等缺点,其应用受到限制,而纳米ZnO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由于成本低廉,在光催化领域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纳米ZnO是一种很好的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分解有机物质,能抗菌和除臭。水中的有害有机物质如有机氯化物、农药、界面活性剂、色素等,用目前的水处理技术充分去除是困难的。近年来广泛进行了把这些物质用光催化剂分解处理的尝试,已经召开了几届有关这方面的国际会议。其中重要的光催化剂包括氧化钛和氧化锌等。氧化锌作为光催化剂可以使有机物分解,研究表明,纳米氧化锌粒子的反应速度是普通氧化锌粒子100-1000倍,而且与普通粒子相比,它几乎不引起光的散射,且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宽的能带,因此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活性光催化剂之一。1.3.3抗菌自洁陶瓷材料[18]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生存环境日益成为人类的追求目标,环境保护问题已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受到重视。抗菌(杀菌)陶瓷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新型功能材料,是抗菌剂、抗菌技术与陶瓷材料结合的产物,也是材料科学与微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利用高科技抑制和杀灭细菌,使传统的产品增加科技含量的典型例证。它在保持陶瓷制品原有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的同时,增加消毒、杀菌及化学降解的功能,即它具有抗菌、除臭、保健等功能,从而能够广泛用于卫生、医疗、家庭居室、民用或工业建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高技术产品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今用于陶瓷制品的抗菌材料主要是无机抗菌材料,按照抗菌材料的不同,抗菌陶瓷主要分为载银抗菌陶瓷和光触媒抗菌陶瓷,纳米光催化抗菌陶瓷具有抗菌持久、杀菌彻底、无毒健康、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传统银系抗菌陶瓷的换代产品。

纳米光催化抗菌陶瓷制品在色釉、形貌及力学性质上与传统的卫生陶瓷和建筑陶瓷相同,只需在未烧成的卫生陶瓷釉面上喷涂一定厚度的涂层并与卫生陶瓷上的釉形成混合层,干燥,高温烧结而成。纳米ZnO抗菌陶瓷就是将一定量的ZnO、Ca(OH)

2、AgNO3等制成涂层,由以下三种方法制成:(1)将含纳米ZnO釉涂在陶瓷坯釉面上而后烧成;(2)将含纳米氧化锌抗菌釉与传统釉料混匀后涂在陶瓷坯上烧成;(3)将氧化锌抗菌陶瓷釉直接涂在陶瓷坯面上烧成。但是目前光触媒应用于抗菌陶瓷最多的还是TiO2,关于纳米ZnO抗菌陶瓷的报道还很少。1.3.4半导体材料

作为重要氧化物半导体,纳米ZnO由于良好的光电性能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纳米ZnO存在很强的紫外及蓝光发射,可用于新型发光器件。

目前,人们已研制出ZnO纳米线、纳米管、纳米带,这些纳米材料表现出许多特异的性质。美国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等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具有压电效应的半导体纳米带结构,进而又研制出了具有压电效应的纳米环。这种新型结构可用于微、纳米机电系统,是实现纳米尺度上机电藕合的关键材料,在微/纳米机电系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这种纳米带(环)的压电效应,可以设计研制各种纳米传感器、执行器、以及共振藕合器、甚至纳米压电马达。利用其优秀的光电性能,纳米ZnO半导体在纳米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纳米尺度的激光二极管、紫外激光探测器等。利用ZnO的紫外发光特性,可以做成超小型的激光光源。杨培东[19]等在只有人类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种激光器不仅能发射紫外光,经过调整后还能发射从蓝光到深紫外的光。室温下,纳米导线中的纯氧化锌晶体被另一种激光激活时,纯氧化锌晶体可以发射出波长只有17nm的激光。这种氧化锌纳米激光器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而且是从纳米技术诞生以来的第一项实际的应用,最终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1.3.5磁性材料[20]

磁性材料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业上广泛使用的锰锌铁氧体(Mn1-xZnx)Fe2O4,其化学成分的比例为Fe2O3:MnO:ZnO=(52.6:35.4:12.0)mol=(70.65:1.13:8.22)wt%,这是一种软磁性材料,具有很好的磁性能(如导磁率可达4000等),该磁性材料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需在1300℃下进行烧结。如果采用纳米ZnO作原料,不仅可以简化制造工艺(如不需球磨加工就能达到粒度要求直接配料等),而且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均一性和导磁率,减少产品在烧制过程中破裂的损失,降低烧结温度,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1.3.6橡胶及涂料材料

在橡胶工业,纳米氧化锌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活性材料,其不仅可降低普通氧化锌的用量,还可以提高橡胶产品的耐磨性和抗老化能力,延长使用寿命,加快硫化速度,使反应温度变宽。在不改变原有工艺的条件下,橡胶制品的外观平整度、光洁度、机械强度、耐磨度、耐温性、耐老化程度等性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

纳米氧化锌能大大提高涂料产品的遮盖力和着色力,还可以提高涂料的其它各项指标,并可应用于制备功能性纳米涂料。在涂料应用中,纳米氧化锌的紫外屏蔽性能是其中最大的开发点之一。以往常用的抗紫外剂多为有机化合物,如二甲苯酮类、水杨酸类等,其缺点是屏蔽紫外线的波段较短,有效作用时间不长,易对人体产生化学性过敏,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金属氧化物粉末对光线的遮蔽能力,在其粒径为光波长的1/2时最大。在整个紫外光区(200-400nm),氧化锌对光的吸收能力比氧化钛强。纳米氧化锌的有效作用时间长,对紫外屏蔽的波段长,对长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nm)和中波紫外线(UVA,波长280-320nm)均有屏蔽作用,能透过可见光,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同时由于纳米氧化锌的导电性也使涂层具有抗静电能力,提高了涂层的自洁功能。因此,充分利用纳米氧化锌的这些特性可以制备各种纳米功能涂料。例如:将一定量的超细ZnO·Ca(OH)2·AgNO3等加入25%(wt)的磷酸盐溶液中,经混合、干燥、粉碎等再制成涂层涂于电话机、微机等表面,有很好的抗菌性能。添加纳米ZnO紫外线屏蔽涂层的玻璃可抗紫外线、耐磨、抗菌和除臭,用作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在石膏中掺入纳米ZnO及金属过氧化物粒子后,可制得色彩鲜艳、不易褪色的石膏产品,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可用于建筑装饰材料。舰船长期航行、停泊在海洋环境中,用纳米氧化锌作为原料,制备舰船专用的涂料,不仅可起到屏蔽紫外线的作用,还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从而提高航行速度并延长检修期限。1.3.7日用化工[21]

纳米氧化锌无毒、无味、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分解、不变质、热稳定性好,本身为白色,可以简单的加以着色,价格便宜。而且氧化锌是皮肤的外用药物,对皮肤有收敛、消炎、防腐、防皱和保护等功能。可用于化妆品的防晒剂,以防止紫外线的伤害。纳米ZnO还可以用于生产防臭、抗菌、抗紫外线的纤维。例如,日本帝人公司生产的采用纳米ZnO和SiO2混合消臭剂的除臭纤维,能吸收臭味净化空气,可用于制造长期卧床病人和医院的消臭敷料、绷带、尿布、睡衣、窗帘及厕所用纺织品等。日本仓螺公司将ZnO微粉掺入异形截面的聚醋纤维或长丝中,开发出世界著名的防紫外线纤维,除具有屏蔽紫外线的功能外,还有抗菌、消毒、除臭的奇异功能,除用于制造手术服、护士服外,还可制造内衣、外装、鞋、帽、袜、浴巾、帐篷、日光伞、夏日服装、农用工作服、运动服等。1.3.8其它领域应用[22]

随着人们对纳米氧化锌性能认识的深化,纳米氧化锌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例如利用活性炭、多孔陶瓷、金属网等材料做载体,负载纳米ZnO光催化剂,制成空气净化材料,可以作为空气净化器的核心部件。近年来开发的片式叠层纳米氧化锌压敏电阻器具有响应时间短、电压限制特性好、受温度影响小、通流能力大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IC(集成电路)保护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器件保护及汽车线路保护等方面。此外,纳米氧化锌在电容器、荧光材料、表面波材料、图像记录材料、抗静电复合材料等方面也表现出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1.4.准备开展工作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制造业、重工业的兴旺是分布开的。然而,这些工厂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废水、废气、废渣,这些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焦化、农药、医药、化工、染料、树脂等行业,范围广,数量多,是环境污染物主要制造者。由于有机类物质具有致癌、致畸形、致突变的潜在毒性,已被各国环保部门列入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也是重点监测和治理的对象之一。因此,废水的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研究中倍受关注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化学氧化法、溶剂萃取法、液膜法、离子交换法和生化法等,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光催化氧化法属于化学氧化法的一种类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由于其具有高效、价廉、对环境友好、容易循环使用等优点,在实验以亚甲基蓝为例,研究水中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其中催化的原材料就是氧化锌和二氧化钛。这两种原料都简单易得、价格便宜、无毒无害,且其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所以研究出高催化性能的光催化材料对于水的净化处理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在后续研究工作中主要采用溶剂热法,以醋酸锌为原料,制备纳米级氧化锌粉体,并确定最佳的原料配比和工艺条件,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制备的ZnO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希望可以制备出的形状和尺寸控制的氧化锌微粒。

参考文献

篇3:浅谈纳米材料应用前景及制备方法

1 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由于纳米微粒具有特殊的物理效应,使得它们在磁、光、电和对周围环境(温、气氛、光、湿度等)敏感等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因此,纳米材料在催化、传感、电子材料、光学材料、磁性材料、高致密度材料的烧结、陶瓷增韧以及仿生材料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4,15,16,17]。目前纳米材料的应用主要侧重于如下方面[18]: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生物和医学领域,催化剂领域,磁学领域,陶瓷领域等。现将纳米材料在微电子、光电子领域以及陶瓷领域中的应用,作简要说明。

1.1 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

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并开发物质潜在的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革命性突破,纳米电子学将成为本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光电信息传输、存贮、处理、运算和显示等方面,使光电器件的性能大大提高。将纳米技术用于现有雷达信息处理上,可使其能力提高几十倍至几百倍,甚至可以将超高分辨率纳米孔径雷达放到卫星上进行高精度的对地侦察。有报导,可以运转的“分子马达”已被制备出来,这将在“分子”水平上的纳米器件及信息处理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9]。纳米团簇在量子激光器、单电子晶体管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20]。另外,量子元件还可以使元件的体积大大缩小,使电路大为简化,因此,量子元件的兴起将导致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

1.2 陶瓷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随之产生。精细陶瓷是以人工合成的高纯度纳米粉末为原料,经过粉体处理、成形、烧结、加工及设计等高技术工艺制成的含微细结构及卓越性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具有坚硬、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的性能,有些陶瓷材料还具有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功能等。此外,纳米陶瓷的高磁化率、高矫顽力、低饱和磁矩、低磁耗,特别是光吸收效应都将成为材料开拓应用的一个崭新领域,并对高技术及新材料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21]。例如,现已证实,纳米陶瓷CaF2 和TiO2 在常温下具有很好的韧性和延展性能。德国Saddrland 大学的研究发现,CaF2 和TiO2 纳米陶瓷材料在80~180 ℃内可产生约100%的塑性形变,而且烧结温度降低,能在比大晶粒样品低600 ℃的温度下达到类似于普通陶瓷的硬度[22]。许多专家认为,如能解决单相纳米陶瓷的烧结过程中抑制晶粒长大的技术问题,则纳米陶瓷将具备高硬度、高韧性、低温超塑性和易加工等优点。

2 纳米材料的制备[23]

2.1 物理合成法

1)喷雾法

喷雾法是将溶液通过各种物理手段雾化,再经物理、化学途径而转变为超细微粒子。

2)喷雾干燥法

将金属盐溶液送入雾化器,由喷嘴高速喷入干燥室获得金属盐的微粒,收集后焙烧成超微粒子,如铁氧体的超微粒子可采用此种方法制备。

3)喷雾热解法

金属盐溶液经压缩空气由贲嘴喷出而雾化,喷雾后生成的液滴大小随着喷嘴而改变,液滴受热分解生成超微粒子。例如,将Mg(NO3)2-Al(NO3)3的水溶液与甲醇混合喷雾热解(T=800 °C)合成镁铝尖晶石,产物粒径为几十纳米。

等离子喷雾热解工艺是将相应溶液喷成雾状送入等离子体尾焰中,热解生成超细粉末。等离子体喷雾热解法制得的二氧化锆超细粉末分为两级:平均尺寸为20~50 nm的颗粒及平均尺寸为1 mm的球状颗粒。

4)冷冻-干燥法

冷冻干燥法将金属盐的溶液雾化成微小液滴,快速冻结为粉体。加入冷却剂使其中的水升华气化,再焙烧合成超微粒。在冻结过程中,为了防止溶解于溶液中的盐发生分离,最好尽可能把溶液变为细小液滴。常见的冷冻剂有乙烷、液氮。

5)反应性球磨法

反应性球磨法克服了气相冷凝法制粉效率低、产量小而成本高的局限。一定粒度的反应粉末(或反应气体)以一定的配比置于球磨机中高能粉磨,同时保持研磨体与粉末的重量比和研磨体球径比并通入氩气保护。例如固体所采用球磨法制备出纳米合金WSi2、MoSi等。应性机械球磨法应用于金属氮化物合金的制备。室温下将金属粉在氮气流中球磨,制得Fe-N、TiN和AlTa纳米粒子。

6)气流粉碎技术

气流粉碎技术是采用高速的超音速气流加速固体物料,并使其互相撞击或与靶撞击事物料粉碎的技术,采用气流粉碎的加工效率较高特别是对超硬的材料,经过优化设计的气流粉碎设备,可以使物料在粉碎时不接触其它物质如粉碎舱的壁等,因而对粉料的污染可以减到最小。

2.2 化学合成法

1)等离子体制备纳米粉末技术

等离子体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由于在地球上很难自然存在,通常条件下,人们使电流通过气体,这样就可以使气体这个良好的绝缘体携带充分的电荷,从而形成“电击穿”,产生等离子体。带电的气体可以是氧化性气体、还原性气体和中性气体等。热等离子体作为高温气体具有高电导率、热导率,高粘度和高温度梯度,材料处于等离子体中,将迅速分解成自由原子、离子和电子,这种处于高激发态的物质通过“淬冷”导致具有独特性质的超细粉体和晶体的核化与生长。天然气加空气的燃烧产物与空气电弧加热器在不同的工作温度条件下加热效率的比较,电弧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可几倍于用天然气的加热效率,这样就可以弥补电能与一次能源的差价。

2)化学气相沉淀法

一种或数种反应气体通过热、激光、等离子体等而发生化学反应析出超微粉的方法,叫做化学气相沉积法。由于气相中的粒子成核及生长的空间增大,制得的产物粒子细,形貌均一,交具有良好的单分散度,而制备常常在封闭容器中进行,保证了粒子具有更高的纯度。CVD技术更多的应用于陶瓷超微粉的制备,如AlN,SiN,SiC,其中源材料为气体或易于气化,沸点低的金属化合物。

3) 共沉淀法

在含有多种阳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完全沉淀的方法称为共沉淀法。共沉淀法可制备BaTiO3、PbTiO3等PZT系电子陶瓷及ZrO2等粉体。以CrO2为晶种的草酸沉淀法,制备了La、Ca、Co、Cr掺杂氧化物及掺杂BaTiO3等。以Ni(NO3)2·6H2O溶液为原料、乙二胺为络合剂,NaOH为沉淀剂,制得Ni(OH)2超微粉,经热处理后得到NiO超微粉。

4)均匀沉淀法

在溶液中加入某种能缓慢生成沉淀剂的物质,使溶液中的沉淀均匀出现,称为均匀沉淀法。本法克服了由外部向溶液中直接加入沉淀剂而造成沉淀剂的局部不均匀性。

5)溶剂热合成法

用有机溶剂代替水作介质,采用类似水热合成的原理制备纳米微粉。非水溶剂代替水,不仅扩大了水热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能够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反应,包括制备具有亚稳态结构的材料。

6)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广泛应用于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前驱物用金属醇盐或非醇盐均可。方法实质是前驱物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成溶胶,再制成凝胶,经干燥纳米材料热处理后制得所需纳米粒子。

7)水热法制备纳米粉末技术

水热法是一种在密闭容器内完成的湿化学方法, 与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其它湿化学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温度和压力。水热法研究的温度范围在水的沸点和临界点(374 ℃)之间, 但通常使用的是130~250 ℃之间, 相应的水蒸汽压是0.3~4 MPa。与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相比, 其最大优点是一般不需高温烧结即可直接得到结晶粉末, 从而省去了研磨及由此带来的杂质。所得粉末的粒度范围通常为0.1 μm至几 μm,有些可以几十纳米, 且一般具有结晶好、团聚少、纯度高、粒度分布窄以及多数情况下形貌可控等特点。

8)微乳化技术

一般情况下,将2种互不相溶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l~100 nm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相应地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之为微乳化技术(MET)。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 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篇4: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关键词:聚苯胺;纳米材料;制备;应用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042-02

聚苯胺具有原料易得,合成简便,掺杂机理独特,优良的环境稳定性、电磁微波吸收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光学性能和潜在的溶液和熔融加工性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导电聚合物材料,在日用商品及高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2]因此,自MacDiarmid等发现其质子酸掺杂过程后,[3,4]聚苯胺一跃成为当今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热点和推动力之一,备受人们的关注。在这30多年期间,国内外相关学者们已对聚苯胺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 聚苯胺的制备方法

聚苯胺通常由苯胺单体的化学氧化聚合或电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来制备,选择不同的合成方法和合成条件所得聚苯胺的微观形貌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都有较大的差异。

1.1 化学氧化聚合

化学法制备聚苯胺一般是在酸性介质中把氧化剂直接加入到苯胺溶液中,使苯胺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粉末状的聚苯胺。苯胺的化学氧化合成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容易控制等优点。研究较多的化学氧化聚合法主要有溶液聚合、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与现场吸附聚合法等。

1.1.1 溶液聚合法

聚苯胺的溶液聚合是指在酸性溶液中用氧化剂使苯胺单体氧化聚合。化学氧化法能够制备大批量的聚苯胺,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制备聚苯胺的方法。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主要受到反应介质酸的种类及浓度、氧化剂的种类及浓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质子酸是影响苯胺氧化聚合的重要因素,它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提供反应介质所需的pH值和充当掺杂剂。苯胺化学氧化聚合常用的氧化剂有:H2O2、K2Cr2O8、MnO2、(NH4)2S2O8、FeCl3等。

1.1.2 乳液聚合法

乳液聚合有两大类型:①水包油(O/W)型,称为普通乳液聚合;②油包水(W/O)型,即反相乳液聚合。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反应连续相的选择上,O/W型乳液的连续相是水,而W/O型乳液的连续相是有机溶剂。典型的乳液聚合过程为:以表面活性剂(如有机磺酸钠等)为乳化剂,同时加溶剂(如水、二甲苯)及苯胺,再用氧化剂(如过硫酸铵(NH4)2S2O8)引发聚合,反应结束用丙酮破乳,经洗涤、干燥即得产物聚苯胺。[5]乳液聚合所得聚苯胺在溶解性、热稳定性等方面优于溶液聚合法所得产品。

1.1.3 微乳液聚合法

微乳液聚合体系由水、苯胺、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等在适当配比下组成,所得微乳液中乳胶粒粒径分布比常规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胶粒径分布要窄,其分散液滴大小仅10~100 nm。与传统乳液聚合法相比,微乳液聚合法可大大缩短聚合时间,并且所得产物的电导率和产率均优于采用传统乳液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

1.1.4 现场吸附聚合法

现场吸附聚合法也是化学氧化聚合法中的一种,它是在新配制的过硫酸铵和苯胺的酸性水溶液的混合液中浸入基体材料,使苯胺在基材的表面上直接发生氧化聚合反应,使得聚苯胺可以“吸附”沉积在基材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膜。[6]

1.2 电化学聚合法

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是在含苯胺的酸性电解质溶液中,选择适当的电化学条件,使苯胺在阳极上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粘附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薄膜或是沉积在电极表面的聚苯胺粉末。电化学氧化聚合的优点是聚合产物纯度高,反应条件简单且易于控制,没有氧化剂引起的污染,在电极上直接成的膜性能较好等。

2 聚苯胺的应用

聚苯胺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导电性、氧化还原性、电致变色性、质子交换性质以及光电转换特性等,在传感器、电致变色、抗静电、二次电池、电磁屏蔽、气体分离膜、电催化材料以及金属防腐等方面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1 导电性应用

聚苯胺不同于一般的导电聚合物,其导电性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质子化程度(掺杂率)和分子链的氧化还原程度。当氧化还原程度一定时,聚苯胺电导率与溶液pH值、温度、水汽以及其他气体等有关。因此,可制作对pH、温度、湿度或者气体敏感的传感器,[7,8]如NH3、NO2、H2S气体指示器及湿度传感器等。

2.2 电化学效应及应用

由于聚苯胺具有多种氧化还原态,在水和非水溶液中都呈现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具有较高的电荷存储能力,可作為电池或者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在水溶液中聚苯胺与Zn组成的电池电位可达2 V;[9]在非水溶液中聚苯胺与Li组成的电池可产生3~4 V的电位。

2.3 防腐性能的应用

聚苯胺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可以与金属表面反应生成致密的钝化层,防止进一步的腐蚀反应。研究表明,聚苯胺保护膜层即使存在针孔缺陷,仍对金属材料具有防腐作用。聚苯胺涂层这种抗点蚀和抗划伤的能力是其他防腐涂层所不具备的。

2.4 其他性质及应用

聚苯胺的颜色可随着氧化态的变化而改变,而且这种颜色变化具有一定的对比度、可逆性和记忆特性,使其作为电致变色材料用于显示器、节能窗及伪装隐身等。聚苯胺还具有较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可望用作微波吸收剂。此外,聚苯胺也可应用于电流变、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光学信息存贮材料及电容器等领域。

参考文献:

[1]Liu H, Hu X, Wang J, et al., Macromolecules, 2002, 35.

[2]Park J, Park S, Koukitu A, et al., Synth. Met., 2004, 141.

[3]MacDiarmid A G, Chiang J C, Huang W S, et al., Mol. Cryst. Liq. Cryst., 1985, 125.

[4]MacDiarmid A G, Chiang J C, Halpem M, et al., Mol. Cryst. Liq. Cryst., 1985, 121.

[5]Osterholm J E, Cao Y, Klavetter F, et al., Synth. Met., 1993, 55.

[6]Travain S A, de Souza N C, Balogh D T, et al.,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7, 316.

[7]Tan C K, Blackwood D J, Sensors and Actuators, 2000, 71(3).

[8]Matsuguchi M, Io J, Sugiyama G, et al., Synthetic Metals, 2002, 128(1).

[9]Ryu K S, Kim K M,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65(1).

(编辑:尤俊丽)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aniline Nanomaterials

Zhao Xiaoling, Liu Zhihua

Abstract: Due to its cost effective, facile synthesis process,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nd adjustable conductivity, polyaniline (PANI),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conductive polymers, has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aniline nanomaterials.

Key words: polyaniline; nanomaterials;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篇5: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 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摘要:介孔材料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孔容和均匀可调的孔径,在催化、吸附分离、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具有空腔结构的介孔氧化硅空心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地提高客体药物分子的负载量,减少载体的使用量和给药频率,因此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此外,该纳米粒子可以作为纳米反应器在纳米催化领域中显示出良好的性能。该报告基于简单的硅刻蚀化学调控介孔氧化硅空心纳米粒子的形貌、组成、粒径、孔径等关键结构参数,并简要介绍其在药物共输运、分子影像、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抑制肿瘤细胞转移、HIFU增效等领域中的应用。此外,该报告结合报告人的科研工作实际,从科研选题、文献阅读/整理、数据整理/分析、软件使用、论文撰写、论文修改、生物材料类论文写作规律等方面分享一些心得和体会。

陈雨: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984年7月出生,2012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毕业。目前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纳米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和纳米生物学效应研究。荣获2012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12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2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撷英”青年学术报告一等奖、2009和2012中科院三好学生称号、2011中科院三好学生标兵称号、2010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严东生奖学金特等奖、2011上海市高校学生创造发明三等奖、2011宝钢优秀学生奖、2010-2012研究生创新成果培育计划、2012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首届青年学术海报大赛”二等奖、2012第一届国际超声分子影像学研讨会中青年论坛优秀论文奖。共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ngew.Chem.Int.Ed.,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 Small等材料和化学类期刊上发表14篇SCI论文。此外,作为合作者在J.Am.Chem.Soc., Adv.Mater., Biomaterials, Chem.Eur.J., J.Mater.Chem., Clin.Breast Cancer, Micro.Meso.Mater.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论文被引用67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00次,H因子为1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参与编著了《纳米孔材料化学》一书。

(1)Adv.Mater., 2013, 25, 3144-3176.(2)Adv.Mater., 2013, 25, 3144-3176.(Back cover story)

(3)Adv.Porous.Mater., 2013, 1, 34-62.(4), Y.Gao, H.Chen, D.Zeng, Y.Li, Y.Zheng, F.Li, X.Wang, F.Chen, Q.He, L.Zhang and J.Shi, Adv.Funct.Mater., 2012, 22, 1586-1597.(5)Biomaterials, 2012, 33, 2388-2398.(6).Zheng, Y.Sun, H.Qu, Z.Wang, Y.Li, X.Wang, K.Zhang, L.Zhang and J.Shi, Biomaterials, 2012, 33, 7126-7137.(7).Sun, Y.Zheng, D.Zeng, F.Li, S.Zhang, X.Wang, K.Zhang, M.Ma, Q.He, L.Zhang and J.Shi, Angew.Chem.Int.Ed., 2011, 50, 12505-12509.(8)ACS Nano, 2010, 4, 529-539.(9).Tian, F.Chen, J.Feng and J.Shi, ACS Nano, 2010, 4, 6001-6013.(10)Adv.Funct.Mater., 2011, 2, 270-278.(11).Zhou, H.Chen, F.Chen, Q.He, Y.Zhang, L.Zhang and J.Shi, Small, 2011, 7, 2935-2944.(12)J.Mater.Chem., 2011, 21, 5290-5298.(13)Y.Gao†, †, X.Ji, X.He, J.Shi and Y.Li, ACS Nano, 2011, 5, 9788-9798.(†共同第一作者)

篇6:超导材料应用与制备概况

摘要:新型超导材料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从超导材料的性质,制备,应用等方面探索超导材料科学的发展概况。随着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方法的不断成熟,超导材料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尖端技术中去,超导材料的应用将给电工技术带来质的飞跃,因此,超导材料技术有着重大的应用发展潜力,可解决未来能源,交通,医疗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超导材料 强电应用 弱电应用 超导制备 1.引言

1911年荷兰科学家onnes发现纯水银在4.2K附近电阻突然消失,接着发现其他一些金属也有这样的现象,随着人们在Pb和其它材料中也发现这种性质:在满足临界条件(临界温度Tc,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时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的零电阻现象。只是直流电情况下才有零电阻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

超导材料具有1)零电阻性2)完全抗磁效应3)Josephson效应。这些性质的研究与应用使得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实现超导临界温度也越来越高。一旦室温超导达到实用化、工业化,将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2.超导材料主要制备技术

控制和操纵有序结晶需要充分了解原子尺度的超导相性能。有序、高质量晶体的超导转变温度较高 ,晶体质量往往强烈依赖于合成技术和条件。目前,常用作制备超导材料的技术主要有: 2.1.1单晶生长技术

新超导化合物单晶样品有多种生长方法。溶液生长和气相传输生长法是制备从金属间氧化物到有机物各类超导体的强有力工具。溶液生长的优点就是其多功能性和生长速度 ,可制备出高纯净度和镶嵌式样品。但是 ,它并不能生产出固定中子散射实验所需的立方厘米大小的样品。浮动熔区法常用来制备大尺寸的样品 ,但局限于已知的材料。这种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超导氧化物单晶生长的主要技术。这种技术使La2-xSr xCuO4晶体生长得到改善 ,允许对从未掺杂到高度掺杂各种情况下的细微结构和磁性性能进行细致研究。在T1Ba 2Ca2Cu3O9+d 和Bi2Sr2CaCu2O8中 ,有可能削弱无序的影响从而提高临界转变温度。最近汞基化合物在晶体生长尺寸上取得的进展 ,使晶体尺寸较先前的纪录高出了几个数量级。但应该指出的是即使是高 Tc的化合物 ,利用溶液生长技术也可制备出高纯度的YBCO等单晶。

2.1.2高质量薄膜技术

目前 ,薄膜超导体技术包括活性分子束外延(MBE)、溅射、化学气相沉积和脉冲激光沉积等。MBE能制造出足以与单个晶体性能相媲美的外延超导薄膜。在晶格匹配的单晶衬底上生长的外延高温超导薄膜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这些材料物理性质的基础研究中。在许多实验中薄膜的几何性质拥有它的优势 ,如可用光刻技术在薄膜上刻画细微的特征;具备合成定制的多层结构或超晶格的潜能。

在过去的 20年里 ,多种高温超导薄膜生长技术快速发展。有些技术已经适用于其它超导体的制备。目前所使用主要方法有溅射和激光烧蚀(脉冲激光沉积)。类似分子束外延这种先进薄膜生长技术也已经发展得很好。臭氧或氧原子用来实现超高真空条件下的充分氧化。这使得生长的单晶薄膜的性能已接近乃至超过块状晶体。如 LSCO单晶薄膜的 T =51.5 K,比块状晶体(Tc <40 K)要高 ,外延应力是产生这种强化现象的部分原因。

3.超导材料制备的新探索

发现新型超导体最直接的方法是研究相空间并实施一系列系统探索来发现新的化合物 ,可通过鉴别成分空间中有希望的区域和快速检测该区域尽可能多的化合物的方法来实现。通过这样的研究,在 20世纪50到 60年代产出了很多金属间超导体 ,这些超导体还需要在三相或更高相空间中再继续研究。此外 ,继续寻找异常形态的超导材料也是很重要的。3.1先进合成与掺杂技术

3.1.1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技术

经验上讲 ,超导性常常表现得和结构上的相转变联系紧密;事实上 ,有许多超导体是亚稳态 ,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此外 ,合成新化合物所需的许多元素具有非常高的挥发性活性和难熔性 如 Li、B、C、Mg、P、S、Se、Te ,而且要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才能成功合成。大尺寸单晶生长技术 ,特别是用于固定中子散射实验的关键材料的合成技术应进一步发展。

3.1.2合成与表征组合技术

对新型超导化合物的系统性组合探索可基于薄膜沉积技术。一种方法是利用掩膜技术制备微小均质区域。利用连续相涂敷法(Continuousphase spread method)以及使用多种源或靶材在衬底上形成不同的薄膜成分。磁场调制光谱(Magnetic Field Modulated Spectroscopy),MFMS ,是一种非常敏感而快速的超导检测技术 ,可用于高产量的表征方法。合成与表征组合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来寻求具有理想性能的新型超导体。3.1.3原子层工程、人造超晶格技术

薄膜沉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突破体相平衡的限制提供了机遇。拓展相界、获得新亚稳态和微结构、创造多层结构、施加大的面内应力以及获得不同排列体系间的平滑界面都因此成为可能。单晶多层结构使材料具有不同的界面性能 ,不会受到污染物的干扰。在界面处各种电荷移动和自旋态的相互影响会产生新电子结构。与界面原子层工程一样 ,改变相邻绝缘体的组成和结构 ,为利用外延应力和稳定性来调整界面结构的超导性提供了多种可能。3.1.4场效应掺杂和光掺杂技术

化学掺杂是在铜酸盐等化合物超导体中实现金属和超导态所必需的 ,但它的缺点是会同时产生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不仅使人难以区分内在和外在特性 ,而且实际上还削弱了超导性能。此外 ,在多数情况下化学掺杂量是不可调的 ,每种组成都需要一个单独的样品。场效应掺杂和光掺杂通过外加强电场或强光照射引入电荷载体 ,从而避免了这些弊端。使用这两种掺杂 ,可连续地调节单个样品的掺杂量而不会诱发化学无序状态。这一方法在从配合物中寻找新的超导体方面有很大的潜力。3.2 纳米尺度超导材料

新型超导体的设计和研究面临挑战是难以控制的化学合成工艺参数。最有希望发展的就是可控制的纳米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开发新的纳米尺度的高温超导体 ,可增进机械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等。虽然这些性能已单独得到证明 ,但把它们全部合成至单一的材料器件或系统中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高温超导材料中 ,很多基本长度尺寸是处于纳米量级的(如单晶畴)大小、相干长度等 ,因此关于纳米尺寸结构的实验性研究对帮助人们了解微观机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3.3 超导材料制备相关问题

块体样品、单晶方面的关键性公开问题包括:提高各种有机超导、重费密子超导等非常规超导体样品的纯度;了解和消除样品的依赖性;了解和控制缺陷、杂质及无序对样品的影响;改进各类材料的 Jc、Hc2和 Tc以及大尺寸单晶生长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要改进现有的晶体生长技术并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助熔剂、输运剂以及新的温度、温度梯度、成核控制方法将提高人们对样品的大小、品质和可重复性的控制能力。对于各类超导薄膜 ,最基本的问题是衬底表面的制备以及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将使薄膜沉积条件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 ,对薄膜的合成控制更加优良。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导化合物被引入薄膜材料的范畴 ,人们需要进一步改进薄膜的合成和表征技术。在薄膜的成核、生长和界面方面 ,应实现原子级的控制 ,最终目标是在如绝缘-超导这种多层异质结构中制造出洁净的界面。4.超导材料的应用

4.1强电应用 4.1.1 超导输电电缆

我国电力资源和负荷分布不均,因此长距离、低损耗的输电技术显得十分迫切。超导材料由于其零电阻特性以及比常规导体高得多的载流能力,可以输送极大的电流和功率而没有电功率损耗。超导输电可以达到单回路输送GVA级巨大容量的电力,在短距离、大容量、重负载的传输时,超导输电具有更大的优势。低温超导材料应用时需要液氦作为冷却剂,液氦的价格很高,这就使低温超导电缆丧失了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若使用高温超导材料作为导电线芯制造成超导电缆,就可以在液氮的冷却下无电阻地传送电能。高温超导电缆的出现使超导技术在电力电缆方面的工业应用成为可能。目前,市场上可以得到并可用来制造高温超导电缆的材料主要是银包套铋系多芯高温超导带材,其临界工程电流密度大于10kA/cm2。高温超导电缆以其尺寸较小、损耗低、传输容量大的优势,可用于地下电缆工程改造,以高温超导电缆取代现有的常导电缆,可增加传输容量。高温超导电缆另一重要应用场合是可在比常导电缆较低的运行电压下将巨大的电能传输进入城市负荷中心。由于交流损耗的缘故,利用高温超导材料制备直流电缆比制备交流电缆更具优势。利用超导技术,通过设计实用的直流传输电缆和有效的匹配系统,从而实现高效节能低压大容量直流电力输系统。

图1 CD高温超导电缆示意图

美国是最早发展高温超导电缆技术的国家。1999年底,美国outhwire公司、橡树岭国家试验室、美国能源部和IGC公司联合开发研制了长度为30m、三相、12.5kV/1.26kA的冷绝缘高温超导电缆,并于2000年在电网试运行,向高温超导技术实用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世界上报道的能制备百米量级长度的超导电缆仅有日本和美国。在欧洲如法国、瑞典的电力公司有十米量级的超导电缆计划。

4.1.2超导变压器

超导变压器一般都采用与常规变压器一样的铁芯结构,仅高、低压绕组采用超导绕组。超导绕组置于非金属低温容器中,以减少涡流损耗。变压器铁芯一般仍处在室温条件下。超导变压器具有损耗低、体积小,效率高(可达99%以上)、极限单机容量大、长时过载能力强(可达到额定功率的2倍左右)等优点。同时由于采用高阻值的基底材料,因此具有一定的限制故障电流作用。一般而言,超导变压器的重量(铁芯和导线)仅为常规变压器的40%甚至更小,特别是当变压器的容量超过300MVA时,这种优越性将更为明显。图2为美国Waukesha公司在1997年就研制了1MVA的超导变压器结构示意图。

图 2超导变压器结构示意图 4.1.3超导储能

人类对电力网总输出功率的要求是不平衡的。即使一天之内 ,也不均匀。利用超导体 ,可制成高效储能设备。由于超导体可以达到非常高的能量密度 ,可以无损耗贮存巨大的电能。这种装置把输电网络中用电低峰时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 ,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出来 ,解决用电不平衡的矛盾。美国已设计出一种大型超导储能系统 ,可储存5000 兆瓦小时的巨大电能 ,充放电功率为 1000 兆瓦 ,转换时间为几分之一秒 ,效率达 98 %,它可直接与电力网相连接 ,根据电力供应和用电负荷情况从线圈内输出 ,不必经过能量转换过程。

图3 超导储能器一次系统简图

4.1.4超导电机

在大型发电机或电动机中 ,一旦由超导体取代铜材则可望实现电阻损耗极小的大功率传输。在高强度磁场下 ,超导体的电流密度超过铜的电流密度 ,这表明超导电机单机输出功率可以大大增加。在同样的电机输出功率下 ,电机重量可以大大下降。美国率先制成 3000 马力的超导电机 ,我国科学家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已经制成了超导发电机的模型实验机。

图4 两种发电机尺寸的比较

4.1.5超导故障限流器

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简称SFCL)主要是利用超导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超导态/正常态转变,快速而有效地限制电力系统中短路故障电流的一种电力设备。该设想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到1983年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研制出交流金属系超导线后,各研究机构才开始着手开发SFCL产品。现已有中压级样品挂网运行,国外乐观估计可望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开始投入市场。

图5感应屏蔽型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原理图

用超导材料制成的限流器有许多优点:1)它的动作时间快,大约几十微妙;2)减少故障电流,可将故障电流限制在系统额定电流两倍左右,比常规断路器开断电流小一个数量级;3)低的额定损耗;4)可靠性高 ,它是一类“永久的超保险丝”;5)结构简单 ,价格低廉。4.2弱电应用

4.2.1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探测技术 ,其工作方式有;超声探测、X光探测及涡流检测技术等。SQUID 无损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

发展起来。SQUID 磁强计的磁场灵敏度已优于100ft ,完全可以用于无损检测。由于 SQUID 能在大的均匀场中探测到场的微小变化 ,增加了探测的深度 ,提高了分辨率 ,能对多层合金导体材料的内部缺陷和腐蚀进行探测和确定 ,这是其他探测手段所无法办到的。工业上用于探测导体材料的缺陷、内部的腐蚀等 ,军事上可能于水雷和水下潜艇等的探测。4.2.2超导微波器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信号干扰 ,频率资源紧张 ,系统容量不足 ,数据传输速率受限制等诸多难题。高温超导移动通信子系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由高温超导滤波器、低噪声前置放大器以及微型制冷机组成。高温超导子系统给移动通信系统带来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基站接收机的抗干扰的能力;2)可以充分利用频率资源 ,扩大基站能量;3)减少了输入信号的损耗 ,提高了基站系统的灵敏度 ,从而扩大了基站的覆盖面积;4)改善通话质量 ,提高数据传输速度;5)超导基站子系统带来了绿色的通信网络。

4.2.3超导探测器

用超导体检测红外辐射 ,已设计制造了各种样式的高 TC超导红外探测器。与传统的半导体探测比较 ,高 TC超导探测器在大于 20微米的长波探测中将为优良的接受器件 ,填充了电磁波谱中远红外至毫来波段的空白。此外 ,它还具高集成密度、低功率、高成品率、低价格等优点。这一技术将在天文探测、光谱研究、远红外激光接收和军事光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4.2.4超导计算机

超导器件在计算机中运用 ,将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 1)器件的开关速度快;2)低功率;3)输出电压在毫伏数量级 ,而输出电流大于控制线内的电流 ,信号检测方便。同时 ,体积更小 ,成本更低;另外,信号准确无畸变。

5.超导磁体

由于能无电损耗地提供大体积的稳定强磁场 ,超导磁体成为低温超导应用的主要方向 ,经过四十年的持续努力 ,按照实际需求设计、研制、建造 15 万高斯以内 ,不同磁场形态与各种体积的低温超导磁体技术已经成熟 ,有关导线与磁体的产业已经形成。低温超导磁体应用的一个重大障碍在于要创造与维持液氦温度(118~412K)的工作环境 ,需要有相应的低温制冷装备与运行维护工作。图6 制冷装备相对投资与运行温度的关系曲线

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提高运行温度的可能性 ,从而激发了发展高临界温度超导磁体的积极性。发展高临界温度超导磁体的主要问题在于迄今已能生产的铋系实用导线的强磁场下的性能在高运行温度下还难于与低温超导线相比及价格高 ,图 7示出了铋系实用导线在不同温度与磁场下的临界电流 性 能 曲 线 , 77K、0 T 时临界电流密度I ≈50kA/cm2。由图6可见 ,在 77K时 ,最高仅能产生10-1 特斯拉的超导磁场 ,当要求磁场高于 1 特斯拉时 ,运行温度需低于20~50K,从图 6所示制冷装备投资看仍有着重要意义 ,前述的超导同步电机激磁绕组就属于此范围。值得注意的还有 ,若运行温度仍保持在4.2K,Bi-2223 导线在近40T强场下仍能保持约100kA/cm2 的临界电流密度 ,从而可用于产生更高的超导强磁场。

图7 Bi-2223实用导线的临界电流性能(B∥带面)5.1 超导悬浮列车

由于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在车厢底部装备的超导线圈,路轨上沿途安放金属环,就构成悬浮列车。当列车启动时,由于金属环切割磁力线,将产生与超导磁场方向相反的感生磁场。根据同性相斥原理,列车受到向上推力而悬浮。超导悬浮列车具有许多的优点:由于它是悬浮于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间不存在任何实际接触,没有摩擦,时速可达几百公里;磁悬浮列车可靠性大,维修简便,成本低,能源消耗仅是汽车的一半、飞机的四分之一;噪声小,时速达300公里/小时,噪声只有65分贝;以电为动力,沿线不排放废气,无污染,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

图8 日本研制的磁浮列车用高温超导磁体系统

5.2磁悬浮轴承

高速转动的部位 ,由于摩擦的限制 ,转速无法进一步提高。利用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可制成悬浮轴承。磁悬浮轴承是采用磁场力将转轴悬浮。由于无接触 ,因而避免了机械磨损 ,降低了能耗 ,减小了噪声 ,具有免维护、高转速、高精度和动力学特性好的优点。磁悬浮轴承可适用于高速离心机、飞轮储能、航空陀螺仪等高速旋转系统。5.3电子束磁透镜

在通常的电子显微镜中 ,磁透镜的线圈是用铜导线制成的 ,场强不大 ,磁场梯度也不高 ,且时间稳定性较差 ,使得分辨率难以进一步提高。运用超导磁透镜后 ,以上缺点得到了克服目前超导电子显微镜的分辨已达到 3 埃 ,可以直接观察晶格结构和遗传物质的结构 ,已成为科学和生产部门强有力的工具。6展望与建议

自从超导材料制备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步产业化生产以来 ,近十年来高临界温度超导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在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与超导变压器等电力应用方面 ,研制成功多台样机,人类在 21 世纪前期将迅速进入超导应用的新时代。从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来看,新的更高转变温度材料的发现及室温超导的实现都有可能。单晶生长及薄膜制造工艺技术也会取得重大突破,但超导材料的基础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目前超导材料正从研究阶段向产业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开发成功,超导材料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尖端技术中,因此超导材料技术有着重大的应用发展潜力,可解决未来能源、交通、医疗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资料:

上一篇:轴对称的教学反思下一篇:项目计划书封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