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河的变化变化作文

2024-04-28

玉带河的变化变化作文(共7篇)

篇1:玉带河的变化变化作文

你知道南昌有一条玉带河吗?今天我就带你们去看看吧。

现在的玉带河碧波荡漾,生机勃勃,旁边的楼房错落有致,十分美丽。站在岸边,一阵微风吹来,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但是,两年前玉带河附近的居民都想搬离这个“鬼地方”,因为那时的玉带河污水横流,恶臭扑鼻,苍蝇蚊子到处都是。

过去的玉带河叫“城南排渍道”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尸体、生活垃圾、淤泥……周围的居民把玉带河当作垃圾场,自己却要纷纷搬走。周围的的小工场、小作坊都把“五颜六色”的工业废水排到“城南排渍道”里,把“城南排渍道”的周围弄得寸草不生。

后来玉带河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政府准备清理玉带河,首先,清理玉带河里的垃圾,淤泥,再抽走污水,引进活水,玉带河就变得干干净净的了。接着,在河岸两边种上花草树林、铺好绿化带、修好人行道、安上休闲椅……最后亮化工程也做好了,玉带河焕然一新,简直象是换上了新装。附近的人们都不约而同来到这个美丽的玉带河边,散步、健身、休闲。随着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家都象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这个美丽的玉带河!

玉带河真美啊!我们一定要保护玉带河现在的美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篇2:玉带河的变化变化作文

听奶奶说这条玉带河以前真的是一条碧绿美丽的河。人们喜欢在河边散步,小朋友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在里面捉鱼、玩耍。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各种工厂的废水和生活污水都排放在了玉带河里,而且两岸的房子也越建越多,把树木都砍光了,草地也占用了,人们的垃圾成堆成堆地倒在了河的两岸,河水渐渐变黑了,发臭了,河面上漂浮着废纸、盒子等各种脏物。人们再也不靠近它了,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走。

这两年,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渐渐开始努力,在两岸种起了树,把污水抽干,又重新灌满了清澈的河水。做了许多对玉带河有所改造的事情。玉带河终于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篇3:作文命题及变化

文字较多,理解不一,因之而有多角度之说。但角度虽多,却不是平等或并列的关系。有的角度较偏,有的角度一般化,有的角度更深刻等等,这都需要好好确认。至于材料作文的变化,则出现了新材料作文。所谓的新大都在于给出了角度,这等于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比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此种新材料作文,因角度大都已提供,只需从中选择一个较能把握的即可。如此最佳角度及立意,也就意味着是最能把握的。但把握中,仍要读懂材料,尤其是含蕴于材料中的要求。相对于文体及字数等外要求,也可谓内要求。即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体现一个渐或慢的过程。比如从“并不等待于无所作为”这个角度切入,再联系渐或慢的过程,可知这个作为由于不太明显,较易疏忽或忽略,因而也就得警醒一些。再如写“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则可说渐或慢的节奏不太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生活。

话题,起先多从材料中引出。也许是有感于材料作文的角度不一,才引出一个话题来,表明共同的关注。一般地说,材料对话题的明确有一种提示作用,否则材料就显得多余。比如“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其背景材料是一个雪域救助的故事。若不理会背景材料,则心灵的选择范围甚宽。但若联系背景材料,仍旧是救人及自救。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多理解为操作中话题作文可不理会材料,而材料作文得从分析材料中引出题意,但更关键的还在于话题的背景材料有无作用。正因为材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干脆省去了材料。比如“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像这样的话题,若不是特地强调,与命题无甚差异。自话题作文登场以来,一方面未能摆正与材料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与命题的区别也不明确。大致说来,话题比命题更为宽泛,此种宽泛体现出一种由命题写作到自主写作的过渡。但此种宽泛命题对应于操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带来文体上的五花八门,且有不少另类,再就是内容上大都演绎名人事例或新编故事。话题之义,原指谈话的中心,比方到作文上来,表明不管谈什么及怎么谈,都不能逸出话题之外。或者说应当围绕话题,讲一些相关的事情,从而对话题有所阐发。此种行文,大可将生活及书本材料融于一炉。若要找寻参照的话,则有现代散文中的闲话笔调。但对应于学生的实际,或许有些超前了。

作文命题由原先的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就思维上说也可谓走过了一个正反合的模式。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是为了多有写作的角度。但有感于材料作文的审题偏差,则有话题作文。当话题作文过于自作主张,便又适当地回归于命题作文。不过此种回归,不是简单地重复,而体现出认识的深化。其实三种命题方式虽各有变化,又不无交叉。比如命题作文中出现了材料,而话题作文则省去了材料。且就命题而言,仍可有各自的出发点,即命题作文由命题出发,材料作文由材料出发,话题作文则从话题出发。这是分的一面,至于合的一面,就是还得综合考虑。即不能只看到各自的出发点,还得将命题关键词及背景材料统一起来,形成整体或综合的认识,再来确定立意的方向。有鉴于话题作文的尴尬或缠夹,而今已受冷落,也有可能告一个段落。如此作文命题之差别,仍旧是文字上少与多的不同。但除了文字的少与多外,还可在作文要求方面体现出不同来。

篇4:玉带河的变化变化作文

事物的发展变化与事物的动态变化-兼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谬误

事物都是以整体存在的,事物不同的质由构成该事物的要素及其关系所规定.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等于事物的动态变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特定关系的变化,而事物的动态变化是该事物整体构成要素之间特定关系的体现.“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古训,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事物的`动态变化相混淆,因而是一个哲理谬误.

作 者:张长久 作者单位:北京中西方思维方式研究所,北京,100061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221(6)分类号:B021.2关键词:整体性 整体的要素 整体的元素

篇5:“满分作文”引出的变化

下课了,我把小怡叫上台来,告诉她:“假如你这次作文紧扣主题,文笔流畅,层次清楚,感受真切,没有明显的错别字,我就给你满分。”小怡高兴地反问:“真的?作文也会有满分吗?”我说:“当然有了。”于是这一次批改作文,我特别留意小怡的。看得出来,小怡这一次比以往更仔细更认真,虽然文章仍小有瑕疵,我还是想试试,决定给她打一次满分。到了作文讲评课上,我们一起欣赏、品读小怡的作文,小怡听得非常专心,我看到了她脸上舒展的笑容;而当我说到假如能这样这样会更好的时候,小怡稍稍皱了皱眉头,继而又点了点头,看得出来她在正视自己的不足。我想,教师的评改如果能让学生在获得作文满分的肯定的同时又明白自己的不足,这就足够了。

作文评改一向令我们头疼:学生写得好一点还好,写得差的,有的简直就是千疮百孔,令人无从下手,但出于对学生负责,我们老师还是会字斟句酌、绞尽脑汁地替他们修修补补,而结果呢,学生往往置之不理、不屑一顾。究其原因,我想,或许是我们老师要求太高的缘故吧。

我决定调整一下自己作文评改的策略:细读,细细地品味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在“显微镜”下发现他们作文的优点。这还不够,我还应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一份自信,成功地刺激他们的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于是,在以后的作文评改中,我放大学生作文的优点,敏锐地捕捉学生作文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认真、精心的评价:在代表优点的词句下画上圈圈,并加评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经常使用“拟人句用得漂亮”“排比句用得妙”“字写得漂亮,文如字就更好了”“准确运用标点”“文章有条有理”“感受真实,有感染力”“气场浩大,有气势”等鼓励性语句。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得到比较多的肯定评价,而且没有明显的字词句错误的话,我就果断地给学生打出满分的成绩。对那些不幸患上“作文恐惧症”的学生,我就来多一点“优惠政策”,让他们尝到甜头,增添自信,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保持优点、不断改进。此外,面批语言也很重要,那是教师与每个学生的直接对话,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积极认真的作文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面批语言来维持。我用更清新、更扎实的面批语言,给学生带来更切实的改进……

信赖创造奇迹。我们师生的互动越来越好,学生的作文成绩在不断提高,患上“作文恐惧症”的学生在慢慢“痊愈”……

篇6: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作文教学的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作文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样的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的确,新技术带来了教学环境的变化,也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师作前指导,学生自主写草稿,作中或者作后评改”这样的模式进行,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作文的过程,更多的是练习或者是训练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让教学中的交互得到了增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因此,作文教学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作文呈现方式的变化

学生拟写草稿,传统的模式是老师批阅或者学生交换修改。信息技术的参与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呈现在网络平台上,比如可以利用班级网页呈现,也可以在QQ空间上发表,还可以把学生撰写的纸质文稿,通过照片上传到公共空间。因为呈现的载体是丰富的,便于共享的,因此,交互评改和交流的频率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许多技术被有效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来,强化并丰富了素材,提高了习作的质量。我校通过互联网建立让学生展示才华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的展示台,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在课外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作品,如一篇习作、一篇日记、一幅电脑绘画,自己下载的一张电子贺卡,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提到的知识资料等放到电脑的展示台上,既与同学们分享,也可以与同学交流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更可以获得不同的意见与建议。这都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二、作文写作过程指导的变化

新技术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多种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平台,进行自主构建,在作文实践中学会表达。对于观察、叙事类文章,常见的PPT软件就是一种很好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表达顺序,形成可视化表达。有一些交互平台,也可以创造性地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来。比如,研究性学习平台,为探究类作文的撰写,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研究和表达的环境。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情景中,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去积累、去感受,得到个性化的学习,绽放出创新精神之花,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

三、作文评改方式的变化

网络虽然呈现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因为它开放自由、交互共享,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真实有效的交流互动的空间,也必将促进写作评改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较为封闭的局域网上评改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学生参与度大大增强,表达不同意见,提出不同修改方案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另外,开放的表达空间,无形中扩大了参与评价的范围与方式,评改的方式就更加多元开放。因此,在网络终端逐步普及的基础上,利用虚拟平台,布置真实的任务,促进评改,多边互动,是作文教学变革的方向。由于互联网能够提供给千万阅读者同时阅读的可能,如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段落、一句优美的句子、一个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许多需要传阅的资料,如果发布于网上的话,就可以让众多的同学同时、异步地阅读了。通过互联网主页上的相关栏目,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看法中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辨证分析,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由于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的顾忌和限制,引起了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从另一个侧面也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理解、领悟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和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必须使学生从狭小的学校圈子和书本中走出来,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给他们更大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一试身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平板、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终端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消费者、制造者和传播者。这样的技术环境,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长空间。老师要做的是利用好这样的契机,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融合。

参考文献:

高新中.信息技术下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好家长,2014(43).

篇7:作文命题的现实语境及新变化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前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与去年的作文题相比,没有“综合上述材料”的要求,考生可以就这两种观点,选择一种展开议论即可,或者把两者综合起来。比去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近年来,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多要求结合自身经历,结合生活,立足身边事,抒发真情实感。社会各界对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颇有争议。“他们站在各自的经验立场,以单向度的思维,说个人的感受、看法,如果倾听者缺乏对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完整认识,对它的历史发展、当下和已经出现的转型看不清,势必导致写作教学无所适从或者走向事情的反面。”①

一、作文命题的“现实语境”

浙江大学陶然教授认为:“看一个作文题目,我们需要放在一个大的现实语境中,才能理解这个题目的意义在什么地方。”(高考阅卷培训时的讲话)如果孤立地去看这个题目,可谓见仁见智。这次作文的命题要放在以下语境来看:

1.偏于感性,忽略理性。

偏感性与偏理性本身无高下之分,不同人有不同的取舍,有人喜欢写小清新类的,有人喜欢写观点明确,立意深刻类的。但是如果一个省的作文甚至全国中学生作文,都偏向一个方向,则有问题了。目前浙江省的作文,一味偏感性,写你的故事,学生为了把自己放进去,便生造例子。我们在批阅时,还要去分辨其故事真实与否。这一类走小清新路径的文章,对于考生将来的实际生存能力并无太大帮助。

孙绍振教授说:“学生误把抒情散文当为唯一的选择,导致学生在写作中辞藻堆砌成风,滥情淹没思想,议论文写作能力日趋薄弱……高校不管是对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其教学和考核都应以理性思维为主。在美国和欧洲,入学考试均系理性议论,美国托福作文命题以两难现象为主,法国的作文命题干脆就是哲学化的。地处亚洲的新加坡甚至明确规定高考作文不得写抒情散文。随着世界各国的命题模式不断被介绍到国内,国内命题与世界接轨的追求逐渐明显起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就不限于形式上的材料和话题,而是从感性抒情向理性议论开放。”②逻辑思维和理性意识欠缺在我国中学生中极为普遍,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发展。

2.文体杂糅,百搭方式。

现在大量学生写文章,写的大多是文化散文路径类,类似于余秋雨、于丹二人的文化散文以及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比较好操作,比较百搭。这种杂糅文体,使“明确文体”成为虚悬的规则。

成人要求,逻辑理性。高中毕业生已接近成年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许多。如果去关注一下他们的文综题目,其达到的深度远超出我们的水平。因此,他们写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逻辑理性深度。

对于高考作文所承载的东西,人们希望所有考生都能写,并且写好,这是不现实的。高考要考查的是学生多种写作能力中的一种,例如叙述的能力、议论的能力等。可以每年每次偏重一种,今年高考作文偏重写作中的“议论能力”,考查“初步理性思辨能力”。

二、作文命题的“新变化”

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的命题,主要基于“小我”经验的表达,有强烈的道德倾向。从2010年的“角色转换之间”,2011年的“我的时间”,2012年的“站在路边鼓掌的人”,2013年的“童心早泯”到2014年的“门与路”,都暗含着强烈的道德诉求。立足于“我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来命题,迫使考生做出高大上的道德表达,思考如何表达才能取悦阅卷者。

而今年浙江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尽管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但呈现出新的变化:

1.限定范围,规定性增强。

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考生针对“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现象发表见解:或赞成文如其人,或认为文未必如人,或辩证地看。只要是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围绕着这三种观点展开讨论,都算切题。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高下之分。审题难度不是很大,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说理、语言表达的能力。

但是今年的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材料中引用了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元好问的这首绝句余下的部分是:“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里所说的“安仁”就是《闲居赋》的作者潘岳,潘岳在《闲居赋》里写尽了闲居家中的安乐情景,文章飘逸出尘,可是当达官显贵的车马已经离开很远、荡起浮尘的时候,他还跪拜不起。学生要辨认、理解诗句,需要一定的古诗阅读功底。

对那些基本上不按照题目所给的观点展开讨论,自说自话的文章,一般在35分之下。例如有的考生去写:距离产生美、慧眼识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做人、坚守慎独、观人是一种艺术等,属于偏题文。

2.明确要求,文体要纯粹。

如“阐明你的看法”,旨在鼓励考生的个性化“发声”,避免人云亦云。近年来首次提到了“文体明确”。一直以来,浙江卷都是“文体不限”,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对文体不甚重视,考生习惯于写所谓的“大散文”,即文体杂糅,四不像文体。

3.重视积累,阅读重宽度。

作文设定的话题较为“专业”,需要相应的文化积累,倘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则难免捉襟见肘。近代文章大家吴曾祺说:“大抵鉴别主于识见。驱使恃乎笔力,剪裁赖乎意匠,变化本乎性灵。四者相须缺一不可。”这四样东西,吴曾祺强调:“首先要‘储才,‘储才之法,可蓄之于平时,而不能取之于临时。尝见弟子,懒不读书,枵然无有,一旦振翰操纸,旁徨四顾,神志萧索。”(《涵芬楼文谈·储才第一》)阅读积累太少,制约了学生的发挥。有的考生甚至张冠李戴,出现硬伤,严重影响作文得分,例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这句话正是他这一辈子最好的写照……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也只有漫步于燕园的季老才能写出这样平淡出奇的文字了。一朵花,一只猫,一个人,最安静的环境,最安静的文字,最平静的内心。

4.突出思辨,走向理性。

“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彼此关系的分析、思考,是写作的重中之重。考生能否有效证明一个观点,让读者心悦诚服,这是一篇议论类文章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判分的重要依据。但有的考生,投机取巧,只是头尾联系材料,中间自管自,游离开去,这样的作文一律判为离题之作。低水平的考生会在罗列现象上做文章,中等水平的考生会想方设法自圆其说,高水平的考生会更多地考虑如何说服读者。

三、考场作文的“三种路径”

批阅了3000多份作文卷,90%以上的作文是议论文,得高分的也大部分是议论文。当然有极个别的是记叙文,但高分极少。对这些作文综合考查,加以分类,发现有以下三种写作路径:

“深入型”的文章。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步曲创作。例如有的学生写“作品与作者”,写到“作家都随着其阅历的增长而成长,他的作品也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普遍来说,人在年青时所写的文章往往富于激情和幻想,文章风格多浪漫热烈,而人一旦进入中老年期,对人世拥有了大量体验,所写出来的文章更注重现实伦理,也更加平静深远。”考生能够就这个问题,结合材料深入下去,而不是仅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拓展型”的文章。有的考生,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医生的手术——教师的课堂”,拓展开去。“如果将眼界脱离艺术家,放眼于社会,手术何不是医生的作品,课堂何不是老师的作品?如果一个医生没有医德,教师没有师德,断断是不会进入手术室,走上讲台的。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思想有高度、行为高尚的人必有长久流传的作品。思想低俗的人,其人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又何谈其作品?”

“创新型”的文章。另类的高分作文,某考生写了一篇“小说型”的作文。地道的北漂,通过一位老北漂的遭遇,反思并发出呼吁,而作家这个梦只能藏在我心中,如果不能写想写的东西,作家又有何意义。这是一篇带有虚构色彩的小说,很纯粹,不杂糅,而且契合“人品与文品”的话题。阅卷组经过商量,给了52分的高分,在记叙类的作文中实属难得。

四、商榷之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出题者的本意,是要限定考生的话题范围,避免无边界的泛化写作。但从批改的情况来看,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学生大多只是就这个材料来谈,变成了就事论事。而一线教师的作文指导,一般要求学生立足材料,在其基础之上能够生发开去,站在更高层面看问题。是否脱离了一线教学的实际,这是我困惑的一个地方。

“明确文体”,实则考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只能写议论文。从批卷的实际来看,90%的考生写的都是议论文,当然有的并非纯粹议论文。有的考生写了记叙文,大多得了低分。要求“明确文体”,出题者表面上表达的是我不限制考生的文体选择,但实则限定了。“明确文体”,可否随意选择文体,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①胡勤.作文的类型、价值取向与有效性[J].语文学习.2014(7-8)

②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J].语文学习.2014(7-8)

上一篇:狗猫鼠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下一篇:春节里的友谊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