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验心得

2024-05-05

软件工程实验心得(通用8篇)

篇1:软件工程实验心得

早在我选择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这门专业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软件开发无非是努力的敲代码,从敲代码的过程中去体会各行代码的意思和用处,在没学软件工程时我一直都是努力的敲代码去学习软件开发这门专业。在大一的时候我敲代码的激情很好,但是到大二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我根本就不喜欢敲代码了,看见代码就头疼。所以感觉厌恶这门专业,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了。而且,还有一件更头疼的事是在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时竟然老是出错,难一点的,复杂一点的程序竟然无从下手。但是去看程序的参考答案时都看得懂,又感觉很容易。学了软件工程以后,我就感觉我以前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以前我只注重于代码,而不注重理论知识以及编程的思路,程序的架构。以至于在些程序时没有写程序的思路,不能形成程序的架构。只想到看脑袋里是否有与此类似的代码。越想程序越乱,最后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程序从哪个方面下手了。

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是做软件开发的人必学的课程,通过学这门课程,程序员就会注重软件开发的理论知识,以及做项目开发的思路。学了这门课程后你写程序就不会去盲目的去套用代码,而是理清此程序的架构以及思路。程序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在中间需要添加什么样的功能,以完善该软件。其实学软件工程并不难,而且很容易。软件工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话,就是在一天中你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理解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了以后写程序就不是那么难了,再复杂的程序也可以分成几大块。你理清程序的思路后就可以一步步的解决其中的难题,最终实现软件的功能。如果没学软件工程不知道理清程序的思路的话,做一个大的项目开发,那么多的代码,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构,最终只会导致程序混乱,错误百出,知道代码再多也会素手无策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程序员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是至关必要的,如果没学习软件工程,你就不会做项目开发,也不可能开发出一个完善的软件出来。

软件工程实验心得(2):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道法自然》,内容略记得一二,但我最欣赏的是它的书名。软件设计没什么太神秘有东西,只要用心体会,其实一切都很自然。软件的设计之“道”,也不在于设计有多么的华丽、精巧,而在于其朴实、自然,最终达到“以无招胜有招”,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软件设计理论的层次

以我的拙见,软件设计领域中的各种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软件设计的目的:重用性、扩展性。

这是最高的层次,是应对软件危机的需要。

2、设计原则:低耦合、高聚合。

各种软件设计的原则,如依赖倒置原则、单一职则原则、面向接口等,以及各种设计模式,其根本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降低耦合这么简单。因为只有低耦合才能更好的适应变化,更好的重用和扩展。

3、实现方法:运用设计模式封装变化、降低耦合。

设计模式只是用来“封装变化、降低耦合”的工具而已。它是面向对象设计时代的产物,其本质就是充分运用面向对象的三个特性,即:封装、继承和多态,进行灵活的组合运用。

二、关于耦合1、耦合的粒度

耦合无论如何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实现接口、继承父类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耦合。耦合是有不同粒度的,我们解耦到什么粒度为止,我认为应以模块的重用粒度为准。尽量解除重用模块或对象之间的耦合。而重用模块之内的耦合,应属于聚合的范畴,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解耦,否则就陷入了误区。

2、解耦的原理

怎样才能解耦呢,或者说为什么各种设计模式能达到解耦的目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思路:

(1)将具体的东西抽象处理

(2)将分散的东西集中处理

而面向对象中的接口、继承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制。通过访问接口或基类或抽象类,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类,从而与具体的实现类达到了解耦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控制类,像润滑剂一样,协调各实现类之间的访问,也可以达到耦的目的。

事实上,各种设计模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这样。创建型模式是为了解除创建对象时产生的耦合,实际上是解除对类称名的依赖,而结构型和行为型是为了解除对象属性或方法的直接调用。不管什么设计模式,都是将对具体实现类的访问提升为对接口、基类或用于协调的控制类的访问。

三、关于接口

这一节更具体,谈一谈接口,因为使用接口是软件设计的重要手段,但已经不属于“道”了~

1、接口与继承

接口描述的是对象某一个方面行为特征。使用接口与使用继承关系各有优缺点,使用子类继承可以继承父类的功能,体现了重用的精神。而接品更加灵活,因为它解除了子类与父类之间的高度耦合,它体现在灵活扩展的精神。

2、接口与纯虚类

理论上接口可以由纯虚基类实现类似的功能,那为什么还我们不去掉接口的概念,而直接使用虚类呢?

接口存在的理由就是它更加灵活,关系简单,易于理解。比如一个类可以实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接口,但一般开发工具只支持单继承(由于多继承太容易导致混乱和冲突),如果要继承十几层,系统结构想必会无法理解了,我以为这是接口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接口和虚类继承结合使用,可以产生强大的威力,这也是许多设计模式的“杀手锏”。

以上算是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肯定有不少片面之处,请各位指教。

篇2:软件工程实验心得

一、软件设计理论的层次

以我的拙见,软件设计领域中的各种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软件设计的目的:重用性、扩展性。

这是最高的层次,是应对软件危机的需要。

2、设计原则:低耦合、高聚合。

各种软件设计的原则,如依赖倒置原则、单一职则原则、面向接口等,以及各种设计模式,其根本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降低耦合这么简单。因为只有低耦合才能更好的适应变化,更好的重用和扩展。

3、实现方法:运用设计模式封装变化、降低耦合。

设计模式只是用来“封装变化、降低耦合”的工具而已。它是面向对象设计时代的产物,其本质就是充分运用面向对象的三个特性,即:封装、继承和多态,进行灵活的组合运用。

二、关于耦合

1、耦合的粒度

耦合无论如何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实现接口、继承父类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耦合。耦合是有不同粒度的,我们解耦到什么粒度为止,我认为应以模块的重用粒度为准。尽量解除重用模块或对象之间的耦合。而重用模块之内的耦合,应属于聚合的范畴,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解耦,否则就陷入了误区。

2、解耦的原理

怎样才能解耦呢,或者说为什么各种设计模式能达到解耦的目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思路:

(1)将具体的东西抽象处理

(2)将分散的东西集中处理

而面向对象中的接口、继承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制。通过访问接口或基类或抽象类,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类,从而与具体的实现类达到了解耦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控制类,像润滑剂一样,协调各实现类之间的访问,也可以达到耦的目的。

事实上,各种设计模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这样。创建型模式是为了解除创建对象时产生的耦合,实际上是解除对类称名的依赖,而结构型和行为型是为了解除对象属性或方法的直接调用。不管什么设计模式,都是将对具体实现类的访问提升为对接口、基类或用于协调的控制类的访问。

三、关于接口

这一节更具体,谈一谈接口,因为使用接口是软件设计的重要手段,但已经不属于“道”了。

1、接口与继承

接口描述的是对象某一个方面行为特征。使用接口与使用继承关系各有优缺点,使用子类继承可以继承父类的功能,体现了重用的精神。而接品更加灵活,因为它解除了子类与父类之间的高度耦合,它体现在灵活扩展的精神。

2、接口与纯虚类

理论上接口可以由纯虚基类实现类似的功能,那为什么还我们不去掉接口的概念,而直接使用虚类呢?

接口存在的理由就是它更加灵活,关系简单,易于理解。比如一个类可以实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接口,但一般开发工具只支持单继承(由于多继承太容易导致混乱和冲突),如果要继承十几层,系统结构想必会无法理解了,我以为这是接口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接口和虚类继承结合使用,可以产生强大的威力,这也是许多设计模式的“杀手锏”。

篇3:软件工程实验心得

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所有理论来自于现实中工程实践, 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中的方法学和工程学相关知识, 并能应用于实践, 因此实验课程的建设很重要。然而在我国《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非常普遍, 现有的国内不少教材编写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表现为: (1) 教材中的案例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2) 缺乏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材。当前, 很多院校把该实验课当作一门理论课程的附属课程或验证课程, 由老师提前设计好实验题目和实验步骤, 学生缺少一个完整项目综合型设计实践的训练, 不能以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开发项目, 而且在实验课程中学生仍扮演着知识填充器的角色, 导至学校在许多环节中浅尝辄止, 与软件工程实际运用脱节, 对软件过程的体验难以深入, 更谈不上深刻,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软件工程实验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 我校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方面顺应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与软件企业合作培养软件人才, 创新了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 使我校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 使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的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按照“2+2”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 又具备从事系统维护、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 以本专业基本素质为框架, 设置了软件开发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不同的专业方向, 以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前一年在校主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 在大一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 大二就把学生引入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的接触, 教学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使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 能够对软件开发的流程有个清楚的结构认识, 让学生体会开发中应该有的课程背景和发现自身软件开发能力方向, 以加强进校后的课程选择方向, 待到大三时, 学生回到学校, 根据每个同学的能力特点和发展方向, 为他们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 如软件开发方向设置了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选择、软件开发应用工具、软件综合案例分析、软件测试技术等课程;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方向设置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DSP软件开发技术和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等课程;在网络工程方向设置了网络设备与配置、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布线技术、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方向设置了多媒体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游戏与动漫、非线性编辑与视频特技等课程;形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我们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配置有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暑期校内专业实训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

第四学年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在软件实习基地进行 (毕业设计与论文)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企业方完成, 充分利用软件企业的资源优势, 围绕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行。毕业实习期间, 毕业生要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实习基地把毕业实习划分为专业实训和到企业岗位实习两个阶段, 其中, 专业实训是为上岗实习做技术准备。

三、软件工程实验模式改革方案

为了实现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的结合, 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南昌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结合内外两个课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开发过程的学习和实践体系, 有完整的领导制度和资金保障, 所有的专业课程含有实验环节, 校内集中实习;同时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校外企业按合作模式间断实践二年。为提高实践效果, 不仅设计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和组织体系, 还建立了激励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奖励机制。所以基于教学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 以整体项目形式自定实验课题。

软件工程实验项目的选择上给学生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项目主要来自于各个实际的企业承担的工程项目, 或者是根据工程项目修改以后的虚拟项目, 还有一部分题目来自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学生被分成若干开发小组, 学生以指导教师确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为课题, 在教师的指导和培训下自主学习, 共同探讨。这种模式不但使学生掌握自学专业知识的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使其熟悉了软件项目的规范化开发过程, 同时, 编程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表述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提高。在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过程方法上能得到较为真实的体验;使教学实践与实际软件工作实践无缝连接, 在教学体制内获得相关软件开发实践经验。

2. 根据项目适当选择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中给学生介绍了各种软件过程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Rational统一过程、敏捷过程以及微软过程等。在软件工程实验中指导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采用相适应的开发模式,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各种软件过程模型, 并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直接开发经验。例如对于一些比较经典项目采用瀑布模型, 学生容易理解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对于一些开发时间要求较高的项目采用敏捷开发,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件输出, 提高开发效率;还有一些项目, 用户系统使用经验较少或对界面要求高, 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快速原型法;对于一些允许逐渐增加模块的项目, 可以使用增量模型。这里需要注意, 开发过程需要尽可能地真实, 按正规企业的开发流程, 评价也要尽可能地按照企业标准。

3. 实训内容系统化。

经过企业和学校的联合选拔出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项目开发团队, 进入实训基地。让有实战经验、课题项目比较多的企业导师指导, 利用业余时间, 进行一些软件开发项目的研发工作。实训学生经过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和语言强化学习后, 项目开工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团队建设训练, 项目经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将学生分成各个项目组, 每组成员6-8人不等。启动实训项目后, 各组学生按照分工不同, 均须完成业务理解、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直至项目验收等完整一套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在此期间穿插对学生沟通技巧、时间管理、演示技巧的强化训练, 并进行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模拟职场氛围的熏陶。仿真商业项目案例均为可替代模块, 根据社会和产业需求调整案例内容, 保证实训结果的实用化。

4. 建立完善严格的培养考核机制。

现行的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考核方式, 采用理论考试, 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但是难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具体案例分析及知识运用能力, 无法单一的根据笔试试卷很好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素养。应该包括对学生工程素质评价、对教学体系的企业评价、学生中期考核评价反馈、实习基地建设等, 专家定期指导和检查实习情况, 学生也必须定期向专业导师反馈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和学习情况, 保证工程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毕业设计的质量。这样从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等。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 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分别所占比例为:平时表现占总成绩10%, 理论考试占总成绩30%, 实践环节占总成绩60%。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查手段, 能够更充分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建立《软件工程》课程实验资源平台

与我校合作企业, 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创建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基地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学生的专业实训建立了机房, 确保专业实训时的每人一台计算机的教学条件, 配备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供集中培训, 由资深工程师和研究员为其授课和指导, 还储备较多的软件开发项目为学生实训练习。在此基础上, 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为该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料建立一个包括过程管理、实验指导、小组协同工作、实验评价、网上交易等功能的软件工程课程实验平台, 有效管理课程实验开发的全过程。在学生实验项目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实验项目案例库, 实现教学网站的互动性, 丰富教学网站的资源, 学校和企业可以随机增加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方面的内容;增加相关的程序设计比赛方面的知识;增强界面可操作性, 实现教学过程全程上网和教学资源共享;增强网上教学、网上学习、网上测试的功能和安全性。建立学生学习跟踪系统, 使平台建设能及时更新有关软件工程新知识、新思想、新模型, 新工具、新技术, 使之有效改善该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尴尬局面,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由于我院党政领导在对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 通过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校企合作办学,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 集高校与软件企业两者的优势教学资源于一体, 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 使学生能在毕业时具备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较强竞争能力的人才。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杜莹, 程普, 杜小玉.创新平台下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2年07期

篇4:浅谈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关键词 物理;数据处理;实验

一、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认识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院校理工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巩固和加深对课堂基础知识的理解。对于我们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物理中的心得体会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实验时,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需要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上更好的学习,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首先是根据实验题目复习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所要进行的实验的总体过程,弄懂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的关键与成功之处;思考实验可能用到的相关实验仪器,对照教材所列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确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写预习报告,包括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数据表格,思考题等。预习思考题,是加深实验内容或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在实验前认真地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实验质量。

2.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切记下老师所讲重点内容

记下老师实验指导的内容有助于自己实验时避免犯错及实验报告的书写。

3.大学物理实验培养了我做事的耐心与细心

课堂操作时需要严格的遵守实验的各项原则,要将仪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以方便使用和确保安全。读数,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对一些精度比较高的仪器,读数一定要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并且一定要细心。对于数据的纪录,则要求我们要有原始的数据纪录,它是记载物理实验全部操作过程的基础性资料。

三、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

1.作图法

选取适当的自变量,通过作图可以找到或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便于找出其中的规律,确定对应量的函数关系。作图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之一。

描绘图象的要求是:①根据测量的要求选定坐标轴,一般以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坐标轴要标明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②坐标轴标度的选择应合适,使测量数据能在坐标轴上得到准确的反映。为避免图纸上出现大片空白,坐标原点可以是零,也可以不是零。坐标轴的分度的估读数,应与测量值的估读数(即有效数字的末位)相对应。

2.逐差法

将数据列表,设自变量是等间隔变化,将对应变量数据逐项逐差。此外,将测量数据分成对半两组,用隔1项逐差,可求解物理量的常数据。

3.平均值法

取算术平均值是为减小偶然误差而常用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通常在同样的测量条件下,对于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不会完全一样,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是真实值的最好近似。一般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测量中,用平均法处理数据比较方便。

4.列表法

实验中将数据列成表格,可以简明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便于检查测量结果和运算是否合理,有助于发现和分析问题,而且列表法还是图象法的基础。

列表时应注意:①表格要直接地反映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把自变量写在前边,因变量紧接着写在后面,便于分析。②表格要清楚地反映测量的次数,测得的物理量的名稱及单位,计算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物理量的单位可写在标题栏内,一般不在数值栏内重复出现。③表中所列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值的有效数字。

此外,需要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四、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建议

(1)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很多,有一定的灵活性,也有一定的数学工具可循,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时间,向学生系统讲授数据处理方法,并在有关实验中给予必要的训练,学生通过对实验后的数据作出正确处理,使之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或检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或准备作为以后实践工作的一个依据。

(2)实验室需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器件需要更新和修理,这样才能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实验。

(3)老师授课时需要规范语言,最好以普通话向学生授课,这样学生才可以很明白地听懂实验步骤。

(4)向学生讲授实验报告的具体写法,最好给学生一份优质的模板。

(5)设立开放性实验室:一是基础实验部分,目的是加强基本实验的训练,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能更快地跟上其他同学;二是自由选择部分,实验室提供较新的实验内容和课题,由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从中选择试验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地完成。目的是加强对动手能力强,又喜欢实践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

经过一年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让我收获许多。但在这中间,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时我还不能从容应对;我的探索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我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得提高,当眼前摆着一大堆复杂数据时我处理的方式及能力还不足,不能用最佳的处理手段使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大学物理试验的指导思想“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物理实验的目的。

总之,大学物理实验课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学得的,我将发挥到其它中去,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不应成为学习、获得知识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大的收获,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无私的学习、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篇5:工程实验心得体会

快步进入实验室的学习台前,一坐下来,映入眼帘的是液晶投影仪和滑动白板讲台,映入眼帘的是数学实验室玻璃板上关于世界最先进的数学知识介绍;映入眼帘的是和蔼可亲的康达军老师。

我们的“数学实验的方法和价值”讲座在我还如梦如幻中开始了。

一、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的数学教育面临着两大课题。其一是信息革命对数学与数学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或者说数学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改造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其二是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学改革能发挥哪些作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能否创设更理想的数学教育,以克服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对以上两个问题,广大数学教师的思想准备似乎并不充分。

康老师对“如何迎接21世纪挑战”的讲述中谈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人们普遍谈论着“计算机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但是数学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接受“数学盲难以进入21世纪”观点的人并不多。那么未来社会的特点是“计算机化”还是“数学化”,既然计算机的功能如此强大那么是否可以少学一些数学呢?

二、数学现代技术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

传统数学教育中数学学习是紧密与升学联系的,而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数学素质。通过数学教育,学生应该对数学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懂得数学在信息社会中应用的广泛性。当学生明确足够的数学不再仅与升学有关,而是在信息社会中求职和成功机遇的重要因素时,“数学有用”的观念就能深入人心,成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以这一观点审视当前的数学教育,一个重大的缺陷是缺乏时代感。这倒不是说要把高等数学下放到中学讲,但起码应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是否可增加些作为信息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数学常识,如统计、概率、误差、图表、图象、程序、逻辑等内容?就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从问题的引入、展开、到内容的取舍也需重新加以斟酌,如方程与函数教材的处理、方程的引入情景、方程的精确解和近似解、方程组解法的侧重点、对数的概念与常用对数的比重、数表计算尺计算器的使用等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许多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由于克服了手工计算的障碍能够进入数学教学了。数学教育可以而且应该突出它鲜明的时代特性。

三、现代数学教育需要现代技术

数学教育改革的种种意见中,现代教育技术是备受关注的。美国数学教育界认为:“在众多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因素中,现代技术具有最大的潜在的革命性影响。”(《学校数学的改造:课程(改造)的哲学和框架》,英文版,第22页)。

市场上号称“电脑教师”的教育软件多半是课本搬家式的电子书或变换方式的习题集。这类教育软件使人们对CAI产生了怀疑:“原来这就是CAI呀!看来与其用这类软件还不如认真地看看书,更不如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所谓“电脑教师”还是不如真正的教师,计算机还是难以进入课堂。于是教师只好亲自参与开发软件,由于教师远比一般的计算机工程师熟悉教学、了解学生心理,所以这类软件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一定作用。但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开发效率太低,一节课用的软件需要几十个小时开发,谁都难以长期坚持下来。加之每一个软件都体现了开发者的个性,在当前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课堂上展现自己个性的情况下,教学软件难以推广。于是各地都在开发大都只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用的属于自己的软件。面临以上困难,多数教师不愿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是钟情于粉笔与黑板。同时,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又引来对CAI的种种非议: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搞CAI是否值得?在现时条件下CAI到底能给教学改革注入多大的活力?

在借助于CAI促进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数学大概是最困难的学科,引起的争论也最大,首先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但数学却不能,因为数学是需要进行进行思维训练的,不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入CAI是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呢,还是相反?有些人担心过分依赖计算机将导致学生相应能力的萎缩。这种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一些西方国家孩子当前数学能力的下降似乎与滥用计算机技术有关。

事实上,现代数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数字计算变得轻而易举,而且一个复杂的方程求解、一个方程曲线或函数图象的绘制,一个积分或矩阵的运算,都只需轻轻一按键盘,一切结果顷刻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描述”数学结论式的数学对数学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它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吗?有助于问题的求解吗?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吗?甚至数学教育的必要与目的性都受到怀疑,学生会问:有了计算机还学数学干什么?教师会问:有了计算机数学还教什么?数学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是计算机的汹涌浪潮却势不可挡,谁也栏不住的。当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之后,连学生玩电脑游戏软件我们都看不住,谁又能禁止他利用数学软件完成数学作业呢?看来,既不能对计算机持反对态度,也不能对它持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积极的对策是更新观念,认真研究一下有了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应该有哪些变化,研究数学CAI的理论和原则,考虑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育。

四、数学研究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理想的数学CAI,首先要讨论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要讨论计算机以外的因素。这就必须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还要考虑数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对人的数学素质的需求,然后再回过来讨论CAI软件的设计思想与使用原则。这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讨论清楚。但我们以为至少以下原则是肯定的:针对性、参与度、可推广性。

数学实验室的建立为中学数学开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的过程性学习与评价提供了可能。

篇6:土木工程试验(实验)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试验》学习心得

2007土木工程1班 吴竟 CIE07003

本学期系内开设了一门《建筑结构试验》的专业选修课,根据自身今后的目标工作定位和实际情况,我有幸选择了这门课程进行修读。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与现场试验的认知,感觉自己受益匪浅。通过课程学习,明白了结构试验的原理及不同情况下试验的基本方法和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通过现场试验的了解与认知,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建筑结构试验的大致实际操作、分析方法。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

结构试验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术,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重要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结构试验一般分为研究性试验和鉴定性试验。通过研究性试验,我们不仅可以验证结构计算理论或通过结构试验创立新的结构理论,还可以制定工程技术标准。而作为直接的生产性目的和具体的工程对象的鉴定性试验,我们通过结构试验检验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件的质量,确定已建成结构的承载能力,验证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故综上所述,我们从结构试验的目的了解到了其不仅为结构理论提供必要的依据,更为实际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度提供了直接的检测。

在课程理论学习方面,老师从结构静载、动载、非破损检验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而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我们从试验规划与设计、试验技术准备、试验仪器的了解、试验实施过程、试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加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现场试验学习部分

在通过近14周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我们有幸来到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结构试验室,参观、了解部分建筑结构试验仪器,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使用部分仪器。

结构实验室内拥有振动力学实验台、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混凝土回弹仪、单自由度振动台等结构试验仪器。以下就举两个例子做简要说明。

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为工程检测仪器,为了保证其测量的准确,在测量物表《建筑结构试验》学习心得

07土木1班 吴竟 CIE07003

面涂上耦合剂,通过超声波传播的波速就能来进行检测。其主要用于检测岩体及结构混凝土强度、内部缺陷、损伤层厚度、裂缝深度等,可扩展为声波透射法桩基完整性检测仪及混凝土厚度测试仪。而我们通过现场对其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其工作机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如果将我们平时在其它课程中学习到的波的概念转换到时间试验数据处理和判断之中。

混凝土回弹仪是测混凝土表面硬度的仪器。其用一弹簧驱动弹击锤,并通过弹击杆弹击混凝土表面所产生的瞬时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使弹击锤带动指针弹回并指示出弹回的距离。以回弹值作为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关的指标之一,来推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我们通过现场使用混凝土回弹仪明白了施工现场对混凝土表面硬度测量的方法。因为之前我们修读过混凝土结构,对混凝土各种材料状况有初步了解,但是对各项数据的测定较为陌生,故通过此次现场试验促进了我们对混凝土硬度测定有了进一步认识。

综合体会部分

一个学期的《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学习,让我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为学习心得,我不想在这里多谈有关教学内容方面的介绍。我想就从通过学习课程给我带来的新认知、新想法方面来谈谈。

因为《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是我们系本学期新开设的课程,故我们之前对其没有什么了解。但是作为土木实践操作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来说,本门课程的开设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加深知识感。比如我们在之前课程学习了许多对结《建筑结构试验》学习心得

07土木1班 吴竟 CIE07003 构承载能力的验算,我们可能仅仅从书面上明白,我们需要对强度、刚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进行验算。但是我们对实际的验算过程和数据获得都缺乏认识。更直接的感觉就是我们之前学习了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等一系列课程,但是我们仅仅将理论学习作为一个任务,我们对我们今后可能面对的真实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工程比较陌生。我们上课时候可能仅仅听到老师说,某些知识今后可能对我们工作有作用,但是认知度实在不高。而通过这次的实验课程,我们直接到了我们之前学习到的混凝土硬度、波形、应变片、强迫振动、自由度等知识都将直接运用于工作之中。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能很好运用学习的知识到试验和今后工作中才是真正学习到了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土木人细心的重要。一个学期老师对于不同试验内容的讲解时,我感觉到不管是任何试验,我们都需要在试验的前期准备、试验过程、后期试验处理都要十分细心。因为之前我们对试验的准备不足、试验中不按规范、后期数据处理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故我们也同样在学习好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细心的品质。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在此处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验证。

通过一个学期的《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学习让我们从理论、实践、对专业的细致态度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信这样的提升定将有助于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实习与工作,也定将对我们今后的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起到较大的帮助。最后感谢老师一个学期以来对我们教学的付出,谢谢!

篇7:机械工程实验个人心得体会

进入到大三,感觉上多了不少的专业课程,多了不少需要实践的课程,机械工程实验就是这样一门课程,对我们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对我来说,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程。回想起来,感觉这是自己颇具收获的一个学期。

机械工程试验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因为在这门课中,老师基本上完全让我们同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步步完成设计任务,一切都几乎是在未知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让我们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好的历练和个人发挥,也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我们小组的设计内容谈谈自己这学期在机械工程试验这门课中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这次课程要求我们组队完成我们的设计任务,对我们的要求很高,要有机构创新,这就要求了选题要好,既要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机构,又要有创新性,我们小组花了将近七八周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题目和具体实现方案。

在一开始的几周里,我们组频频聚在一起,商讨我们要做什么,大家的点子都非常的有创意,比如,草地清理树叶机、清扫墙壁机等等。但是要同时满足应用我们熟悉的机构和具有创新性,还是很困难的,最终,我们结合实际和我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这门课,选择了食堂餐盘回收机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我们选择了我们学过的牛头刨床机构和凸轮机构作为执行机构,实现了回收餐盘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就是分工,个人做个人的工作,最后再一起汇总。而我分到的工作是用solidworks建模,这个部分关于建模的难点就是凸轮机构牛头刨床的周期、位移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就是尺寸的建立,关于尺寸的确立,是王嵩飞同学的工作,所以,我得与王嵩飞同学一起建模、确立尺寸。这对我很有帮助,使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学会了如何和队友的沟通,如何明白队友的意见。在第八周的时候,我们进入到了第二阶段,来到了二楼的微机房,开始接触和学习一种新的建模和分析软件—Adams。一开始,我根本就没听说过Adams,但随着自己几周学习下来,慢慢发现这个软件非常好用,自己又学到了一种新的软件,可以说这让自己对机械行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今我们机械行业对各类工程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这可以说让自己的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对自己以后的竞争力无非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连杆机构的建模分析,让自己初步认识了Adams这个软件,使我的软件应用水平有非常大的提高,以后自己会经常使用这些学过的软件,慢慢积累对他们的应用能力。下面是几张自己在连杆建模过程的截图。

运动的仿真参数分析(速度、加速度、角度、位移等)

也许在许多设计大家的眼里我们的设计是那么的粗糙,那么的简单,但是就是在这一学期,我们却收获了那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团队也许最初是最不被看好的团队,因为我们几个人的成绩在班里都不是很优秀,当别人都已经成功组队的时候,最后剩下了我们几个,所以理所当然我们几个组成了我们班最后一个团队,但是我们几个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那么的团结,那么的友爱,我们得到了知识,我们更得到了友谊。我想,这比什么都重要。然后是我们的老师蔡书平,蔡老师给予了我们组非常大的帮助,在最后真心的感谢蔡老师给我们组莫大的关心和帮助!

篇8:软件工程实验心得

创新实验教学从传统的 “知识传授” 转变为 “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写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等做准备[8]。专业实验教学与创新实验结合能够提高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气固相反应是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采用气固相催化反应创新实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化工人才奠定了基础。

1采用气固相反应创新实验与专业实验相结合的意义及必要性

气 - 固相反应过程是指反应物系中存在气相和固相的一种多相反应过程,包括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和气固相非催化反应过程。气相组分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过程,是化学工业中应用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反应过程。据统计,90% 左右的催化反应过程是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最早的一个工业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1832年建成的二氧化硫在固体铂催化剂上氧化成三氧化硫的反应过程。目前,工业上很多重要的反应过程,如合成氨生产中的一氧化碳变换和氨的合成,有机化工中的萘氧化制苯酐和苯氧化制顺酐、硝基苯催化加氢制苯胺,石油炼制中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均属此类。

气 - 固相催化反应及其动力学、以气 - 固相催化反应为代表的理想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 《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内容,课堂讲授学时数较多。 国内部分的化工院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中,已设有与气 - 固相催化反应相关的实验,如 “气固相催化宏观反应速率的测定”、“管式炉催化反应实验”、“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及气相色谱分析”、“催化剂内扩散有效因子的测定”、“CO中 - 低温串联变换反应”,“乙醇气 - 固相脱水反应动力学测定”等。气固相催化反应实验的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气固相反应理论的理解。但上述实验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因此,有必要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开展,对本科生开出与气 - 固相催化反应相关的专业实验,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气 - 固相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理想反应器、多相催化过程等理论学习内容的学习。

2硝基苯气-固相催化加氢创新实验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设置硝基苯气 - 固相催化加氢创新实验,对气 - 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反应速率进行测定,加深学生对气 - 固相催化反应基本理论、理想反应器在工业中的应用、石油及其衍生产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工艺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掌握基本工程实验技能、测试仪器、仪表和测试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催化加氢是石油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在氢气存在下催化加工过程的通称,包括催化加氢、脱硫、脱氧、脱氮、脱金属及对不饱和烃加氢饱和。催化加氢在石油加工中相当重要,在国外催化加氢过程仅次于催化裂化。在我国,因含硫原油及重质原油的产量日益增多,需要提高原油的加工深度,获得更多的轻质油品及对油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减少对大气污染的原因,催化加氢过程正得到快速发展。而目前常用的催化加氢催化剂为Pt、Pd等贵金属,价格昂贵。

将Ni负载在膨润土上形成的Ni/膨润土为催化剂,在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充填,形成固定床; 液态硝基苯经预处理气化后,进行管式反应器,在Ni/膨润土催化剂的作用下,对硝基苯进行选择加氢脱氧,合成重要的化工原料—苯胺。通过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加深对反应工程课程中,固定床反应器 ( 平推流) 的基本原理及操作; 石油及其衍生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工艺过程等的共性问题的认识; 掌握石油及其衍生物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工程实验技能、催化加氢过程中所使用的自动控制仪表、分析测试、催化剂表征中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测试、表征方法; 该项目源于石化工业中重要的催化加氢反应,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凸显出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的培养特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近年来,石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因此,设立石油及其衍生产品的催化加氢实验,可以给学生尽早接触石化行业, 熟悉石化产品的一般加工过程,为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创新实验不同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每次实验或每组实验的结果均会存在差异,需要学生对这些差异进行思考、讨论才能获得实验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及进行实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采用教学与创新实验紧密结合的方式,将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

3硝基苯催化加氢为苯胺的实验设计

对Ni/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进行完善,以Ni/膨润土为催化剂进行硝基苯气 - 固相催化加氢为苯胺的反应,建立一套固定床多相催化硝基苯加氢为苯胺的装置。具体的建设内容及方法如下:

( 1) 通过对Ni/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的催化剂的不同制备方法,如沉淀法、溶胶 - 凝胶法、固相反应法等,通过实验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如以不同的方法制备Ni/膨润土催化剂,或对Ni/膨润土催化剂进行过渡金属元素改性等,以获得不同活性的硝基苯加氢催化剂,避免验证性实验每次重复相同结果的缺点。研究在该反应过程中内、外扩散的消除及其宏观反应速率、本征反应动力学的测定方法等。

( 2) 建立一套Ni/膨润土催化剂气 - 固相催化硝基苯加氢为苯胺的装置,包括液相硝基苯预处理气化装置、反应物进料装置、管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在线取样及在线气相谱分析装置、管式反应器的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等。实验装置图如图1所示。

( 3) 气 - 固相催化加氢是化学工业中一个重要的反应,是绿色化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催化加氢过程一般生成产物和水,不会生成其它副产物,产品的质量很高,具有很好的原子经济性; 同时,反应条件温和,设备具有通用性,通过对固定床气 - 固相催化管式反应器进行改装,形成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本科生的专业实验中,经过简单改装后,也可用于其它石化产品的催化加氢过程,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

4结语

上一篇:创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文件下一篇:三年级班主任学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