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5-15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6篇)

篇1:《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篇2:《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篇3: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篇4:《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篇5:《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2.将进酒课后习题答案

3.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4.李白《将进酒》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5.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6.李白《将进酒》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7.唐·李白《将进酒》赏析

篇6: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② 垂髫( ) 郡下( ) 遣人( ) 诣太守( )

2、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②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③ 便舍船,从口入( )

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⑥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⑦ 见渔人,乃大惊( )

⑧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

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⑩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 )

⑾ 及郡下,诣太守( )

⑿ 后遂无问津者(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

①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⑤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5、下列句子中翻译时不需增加成分的一项是(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7、翻译下列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①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

② 描写桃花源田园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答: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出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中,“皆叹惋”什么?请结合历史知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huò yǎn qiān mò yí

② tiáo jún qiǎn yì

2、①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②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

③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索尝试或问候。

3、① 沿着 ② 繁多的样子 ③ 舍弃 ④ 宽阔 ⑤ 类 ⑥ 都,全 ⑦竟 ⑧ 通“邀”,邀请 摆 ⑨ 感叹惊讶 ⑩ 已经 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 ⑾ 到 ⑿ 渡口

4、①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②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 妻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 ④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的连词 ⑤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5、B

6、D

7、①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作了回答。

③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 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8、① 《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诗人

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① 渔人的答语分别是:“今是晋”;在源中人接问“秦之后即晋乎”后,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② 发现桃源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以及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篇7:本期练习及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力 力的方向上 力和距离 W=Fs 焦耳焦J 2.拉力 没有水桶没有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3.0

600 4.(1)力 力的方向 (2)15.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1900 0

7.8008. 2000

9.600 10.=

11.4.5

0.45

12.A 13.C 14.D 15.C 16.D

17.如图1.(提示:起重机匀速上升川时4s,水平移动用时2s)

18.小明做功为6250J.

19.挖掘机每挖一次泥土并水平移送到岸边,对泥土做功1.5xl04J.

20.(1)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800N.

(2)汽车行驶230km,牵引力做了1.84xl08J的功.

21.(1)电梯在匀速运动阶段,上升的高度h.为48m,拉力F1.做功2.88xl05J.

(2)加速阶段电动机拉力F2的大小5000N-

《“功率”练习》参考答案

1.功 时间物体做功快慢p=w/t 瓦特2.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的多少 3. l.5xl04

5004xl07 4.600 5.54

72 6.800

7.5 400 10.88. 10

200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B16.B 17.B

18.(1)台秤(或磅秤)、刻度尺、秒表(手表)(2)B (3)如表1.

19. (1)36 km/h(或lom/s).

(2)6xl05Pa.(3)5.4xl04W.

20. (l)2.Oxl04N.

(2)6.Oxl05J.

(3)3.Oxl04W.

《“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练习》参考答案

1.重力势 动 2.慢 低3.减小 不变4.不变 等于 小于 5.弹性势 动 6.增大 增大减小减小

7.变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8.小于 9.大于逐渐 增大10.增大减小 不变

11.B 12.C 13.D 14.B 15.A 16.D17.C

18.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

(1) 《2)< (3)物体的质量物体下落的高度 控制变量法

《“功和机械能”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估出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从而不能正确估出捡起一本书所川的力的大小,产生计算错误)

2.A(易错误地认为本题4个选项都正确.出错的原因是仅考虑了水桶受到的拉力及重力,小明和小雯对水桶的拉力没有做功.水桶所受的重力也没做功,但是小明和小雯在行走过程巾,脚要克服摩擦力做功)

3.C(易错选B.错选原冈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物体沿着水平方向运动,不一定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

4.B(易错选A.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认为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机械能也变大,其实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是不变的)

5.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质量在变小.仅根据匀速行驶来判断动能不变.根据洒水车水平行驶来判断重力势能不变.是错误的)

6.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没能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匀速”,气球在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

7.D(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仔细阅读试题,分清运动员的状态.试题中明确告诉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相等的点,即运动员到达B点时速度最大,其动能也最大,运动员过了B点后,动能减小,运动员过了A点后,弹性势能不断增大,在C点达到最大.由于不考虑空气阻力,所以从0点到A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8.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抓住关键词“匀速”,小朋友下滑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功和机械能”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增大不变增大 2. 24

96

3.5:6 3:44.喜鹊 燕子 5.减小 增大 6. 20

40

7.骑车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大

8.A 9.D

10.C 11.B 12.C 13.C 14.D15.D

16.如图2. 17.如图3.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总量减小

19.(1)小方桌在沙子中的下陷深度 (2)甲 乙

(3)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

20.(1)同一高度

(2)质量摩擦(阻)力

(3)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做匀速直线运动

21.(1)小王攀岩的速度.

(2)小王所受的重力G=mg-60kgxloN/kg=600N.

小王在攀岩过程中做功w=Fs=Gh=600Nx15m=9xl03J。

小王做功的功率.

(3)减轻体重,加强体能训练,穿(戴)防滑鞋(手套),轻装上阵等.

22.(1)因为匀速前进,所以牵引力F=f=4 000 N,牵引力做功w=Fs=4000Nx3xl03m=l.2xl07J.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篇8: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B。

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D。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答案】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久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案】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1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3分)

篇9:桃花源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篇10:桃花源记的原文及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A.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文中加横线字的拼音和字义。(4分)

A.怡.( )_______B.遂( )_______

C.为( )________D.语( )_________

小题3:在下段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3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皆叹惋。

小题4:翻译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A: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2:怡(yí)愉快。遂(suì)于是,就。为(wèi)对,向。语(yù)告诉

小题3: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

小题4:①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小题5: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的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小题6: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题目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原文语句”的提示,不可用自己的话说作答。根据学习时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判断选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答点有二,拼音和字义,写拼音要先读准音,再仔细拼定。写字义,要写出该字在文中的意思。写拼音和字义,位置在一致,即括号里和横线上写什么要相同。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人称词”,不是仅指“人称代词”,称呼人物的词都是“人称词”,“村人”“渔人”都是“人称词”,而不只是“你我他”。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解释:绝镜、妻子、无论,古文中都是一词一义,要翻译清楚。

小题5:

试题分析:要结合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理解此问题,弄清此句的意思,便可作答。

小题6:

篇11:浅谈文言文的阅读及练习教学

一、阅读教学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背诵法。掌握一些常用的背诵方法很重要,教师可适当介绍这些方法,如分层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板块记忆)、诵听法(听人读与自己背交替进行)、间隔法(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这样一条原则:不只动口,人体的各种器官要全面投入,眼看、嘴念、脑思、手势比划、抄录誊写等,这样,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串讲法。串讲法的优势在于字词句子的诠释疏通到位,即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它能避免遗漏知识点,增大教学密度,便于形成较为完整的文言知识结构。但这一方法产生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脑陷于抑制状态,旺盛的求知欲被“串”走了,学生的能力被“串”掉了,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正确的方法是,该“串”则“串”,不宜“串”则另取他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三)类推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文言词语的教学还可以从字形人手,根据字形推知字的本义,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义,最后整理归纳出该字诸义项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中“比”字,字形上为两个紧挨在一起,本又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意义。又如“兵”字,字形作双手持大斧,而“斧”字正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可见,“兵”的本义是武器,“兵”的引申义有士兵、军队、打仗、战略、战术等因为经常携带武器的人是士兵,而士兵组成的单位是军队,军队的主要工作是打仗,而研究打仗的学问便是战略、战术了。

二、练习教学

(一)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练习。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朗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能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经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理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写,但会认会写却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及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朗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一直到熟悉,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词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篇12:桃花心木阅读及答案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qī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 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会枯(kū wěi)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从从容容 ?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 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ó)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jí)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zhā)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 语重心长 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立自主 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fèn)转化为(巨大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 优雅自在,显示

出 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番”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F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田 部。“锻”字用音序

查字法应查 D,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钅 部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并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莫名奇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的原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无缘无故:没有原因枯萎:植物因缺水....

而干枯萎缩

独立自主:不受外力量控制、支配,自己行使主权

语重心长: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爱护环境就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

3、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4、划掉文中不当的字或拼音。

5、根据课文内容,把四字词语补充到横线上。

6、在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情深意切(语重心长)依靠(依赖)磨炼(锻炼)

反义词:慌慌张张(从从容容)奄奄一息(勃勃生机)独立(依赖)

茂盛(枯萎)

7、作者觉得种树人很奇怪,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用“”在文段中划出

来。

8、用文段中的词语或语句作答:

种树人“不按规律”办事使种出的桃花心木长势很好,因为他要给树木创造

一个“不确定的”的环境,不定时定量地浇水只是 模仿老天下雨,让树木在不

确定中找到水源,学会独立自主。如果种树人每天定时定量地浇水,树木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9、.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不确定的水源),“巨大的能量”指

(能够拼命扎根生长,长成参天大树)。.就人而言,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

炼出(独立自主的心)。作者这个片段,作者借树木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说

明了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心,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10、给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含义。(1分)

1)A、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B、不知哪一棵桃花心木苗

会枯萎。

C、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

(1)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C)...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A)

2)、对文中画双横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1分)

A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

勃勃生机。

B人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1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2、读句子,回答问题。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1)“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2)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例如:生病、失去亲人、同学孤立自己、考试没考好、作业忘做了、被老师批评、下岗、失业、地震、海啸等

2)“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份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如种树所愿,所以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说明他种树成功

了。

(2)你从“种树的人不再来了”这一举动,再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悟出什

么?①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同时出差了,让我自己在家照顾好自己。我吃了两顿方便面,觉得腻了,就跑到婆婆家,让婆婆教我做蛋炒饭和下挂面。后来,我还学会了

炒几样菜呢。现在我不但不怕爸爸妈妈出差,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妈妈炒菜呢。/②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可能要二十多岁才毕业。要更换好几个学校,可是有的同学学习总是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才肯完成作业,一旦离开家长,或者换了学校和老师,学习就容易退步。像这样的同学就需要管好自己,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13、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

14、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什么? 答:如今,我可以深深扎根于地下,可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打击,可以把少量养分转化成巨大能量,可以在土里找到水源,长成参天大树,这都要归功于那位尽心尽力让我在不确定中生长的种树人!

15、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什么? 答:我会想我要加油活下去,靠自己的力量延续自己的生命,是大叔让我学会坚强,使我的生命力更加顽强;也是大叔使我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让我学会自力更生,我要感谢大叔!

16、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什么? 答:如果我当初不依赖别人,自己扎根,学会在地下寻找水源,说不定我已经成为了参天大树。

17、从哪里可以看出种树人“从从容容”? 种树人来的时间总是不一定,浇水的量也不一定,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8、当前,社会上出现这样的一些家长,他们百般宠爱子女,在这种溺爱之下,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读了本文,你想对这些家长和孩子

说些什么?(3分)

篇1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篇14:《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

(3)始得灵壁( ) (4)因汴之余浸( )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13.请找出【甲】文和【乙】文都出现的自然景物。

【甲】文:

【乙】文:

14.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和 【乙】文的主 要内容。

【甲】文:

【乙】文:

15.请简析【甲】文和【乙】文写景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11.(1)……的样子;(2)通“邀”,邀请;(3)才;(4)依靠,凭借

12.(1)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2)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

1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14.【甲】文叙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和在桃花源做客的经过。

【乙】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

15.【甲】文采用的是白描;【乙】文采用的是细描; 表现了作者多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间接抒发了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感情。

附【乙】译文

篇15:《桃花源记》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苹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缘溪行(沿着)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处处志之(记住)

D.无论魏晋(不要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好为《梁父吟》

D.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中发现桃花林,意外闯入桃花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引人人胜。

B.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林尽水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D.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4.翻译下面句子。(3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济宁市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1分)

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选文略,见前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推荐理由

四川内江市试题和山东济宁市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情况。考查的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针对虚词的考查,四川内江市试题第2题设置了四个选项,共涉及四个词语,考查范围较广;山东济宁市试题针对“之”这一个词,设置四个选项,考查有深度。

四川内江市试题第3题考查考生对选文的理解情况,涉及文章的思路、主旨和语言,考查面广,且有一定的深度。

篇16:桃花心木阅读题及答案2

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文章借树的生长,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

2.上面句子中加点的两个“不确定”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不确定”的意思是(),第二个“不确定”的意思是()

3.在我们显示生活中,你遇到那些不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文章借树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2.上面句子中加点的两个“不确定”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不确定”的意思是(人生中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第二个

“不确定”的意思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干旱、风雨等恶劣的天气与环境)。

3.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遇到那些不确定?原定明天参加演出,突然感冒了;本来他要帮我的,突然不能来了;行车途中发生了故障。

(仅供参考)

4.“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扎深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桃花心木》阅读答案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是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是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是能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先概括第4段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第15段中加点的“种树的哲学”具体指什么?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写作意图?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答题。

(1)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2)联系个人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禁得起生命的考验”的理解。

《桃花心木》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1.写种树人不定时定量浇树的奇怪表现,为下文“我”的疑惑作了铺垫

2.不确定地浇树,让树苗在不确定中学会自己在土里找水,以让它具有更顽强的生存能力

3.描写桃花心木苗成长的态势,暗示它们已经学会了自主的生存,表明种树人的种树哲学的正确性

上一篇:普法宣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规划设计合同样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