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2024-05-16

安全输血护理管理(精选9篇)

篇1: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护量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1.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输血法》《临床技术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规。

2.护士应掌握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规范输血程序,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把关,以保护病人医院供血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使输血治疗达到安全水平。

3.严格无菌操作规程,血型检查,签输血协议书,输血前准备,输血实施,输血的副作用及对策的各个环节,严格按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严禁同时采取两名病人的血标本。

5.输血前由两名护士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准确无误方可输入。

6.取回血液尽快输入,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

7.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根据输血反应程度报告上级部门积极展开检查治疗和抢救,妥善保管余血。

8.使用完得血袋用双层黄色塑料袋捆扎,送输血科保存24小时。

输血查对制度

一、抽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1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抽血(交叉)前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写好病区、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等信息,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4)抽血时对化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师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错误,应重新填写化验单和条形码,切勿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

二、取血查对制度 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编号、输血数量、血型等是否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确保准确无误。检查血液有效期和外观,符合规范要求。

三、输血过程查对制度

1)输血前患者查对制度:须有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查实相符后进行下一步程序。

2)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须有2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确认受血者方可输血。

4)输血后查对: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编号、供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冷藏保存24小时备查。

篇2: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 本论文研究目的为研究探讨输血安全与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 以某院近两年的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输血护理前后的生理针状,分析并讨论其结果; 结果: 某院所采取的输血安全与护理措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论: 输血安全对患者生命安全起决定性作用,输血安全护理不当,不仅会引发不良后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护士在输血治疗与输血护理中,一定要确保输血安全。

关键词: 输血安全;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5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34-02

安全是输血治疗的最终目标,也是基本要求。所谓安全输血,实际是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又不会对患者产生副作用,危害其生命安全。为探讨输血安全与护理措施,本文现以某院在最近两年后接收的5875人次患者为例,对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与护理措施作详细探讨,内容如下。

一、研究资料与问题提出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某院最近两年内所接收的5875人次输血患者做研究对象,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得出:5875人次中,所输入的少白红细胞悬液为4605U;洗涤红细胞34U;冰冻红细胞12U;全血1200ml;血浆960000ml;血小板122治疗量;冷沉淀126U。

2、提出问题

研究与统计过程中可能存在血标本采集错误问题,如一名护士同时给两名或多名患者输血,而护士在采集患者的血标本时,出现了血标本填写错误、填写模糊、字迹不清或采血后无签字等问题,为输血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此外,护士在输血过程中还存在输血前期没有混匀血液,输血不及时问题,前者容易造成针头堵塞,输血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后者则可能引发输血安全事故,危害患者生命。需要提及的是,输血速度不当也是护士在输血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这一错误造成的结果是大大延长输血时间,降低输血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分析与过程讨论

1、输血安全的实现需要护士具备责任感

某院的输血工作一般由护士执行,即护士是输血工作的执行者,只要护士具备了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规范了输血行为,则输血安全便可得到基本保证。对临床患者来说,护士的输血工作徘徊在“救人”与“杀人”之间,如果护士输血行为发生错误,输血安全不保,则非但达不到输血治疗效果,还会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输血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要有高尚的情操,要重视生命,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输血的重要性,才能一丝不苟的将输血工作做好。

2、输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安全输血的基本前提

护士在输血之前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并且要熟练掌握临床输血知识,要对红细胞ABO、RH(D)等血型知识有所认识,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临床输血安全知识,以此保证输血安全。除此之外,护士还要掌握正确的输血方法,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护病人,防止输血感染。护士要具备基本的输血不良反应应对与抢救能力,要全力保住患者,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3、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输血与护理

按规行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必要条件,护士在为患者实施输血治疗时,务必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安全输血。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3.1正确采集血标本

血标本采集是护士输血工作中最容易发生意外的环节,常见问题如血标本容器选择错误、采集完成却忘记签字、标记模糊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血标本的采集正确性,进而为输血安全埋下隐患。实际工作中,护士在接到患者递交的用血申请单以后,要对申请单上显示的患者姓名、年龄、科室、床号等信息进行一一核实,然后再按照申请单要求准备采血材料、血标本盛装容器;随后正式采集血标本;血标本采集前期要再次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实,采集完成后要求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回答问题,最后一次确认患者的身份。血标本采集期间,应该尽量避免一位护士同时采集两位,或多位患者的血标本,以免发生采集错误问题。

3.2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

浓缩红细胞(CRC)、少白红细胞(LPRC)、红细胞悬液(CRCs)、洗涤红细胞(WRC)、冰冻红细胞(FTRC)、全血等输注方法基本相同。一定要杜绝非医务人员去输血科取血,与发血人逐项核对无误后,方可取回所要输注的血液。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再次核对,如果受血者神志清楚,可要求受血者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或其他相关信息,据此确认身份;如果受血者意识不清,请受血者家属说明或辨认腕带。核对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单)上的内容,如受血者姓名、门急诊号/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是否与受血者病历及住院床位标签完全一致。核对血袋、标签上的ABO、RH(D)血型及献血编号与输血记录单是否一致,正确。核对血袋上的失效日期。检查血袋中是否有溶血迹象,如有溶血现象表明血液已被污染或者曾冷冻或者保存时温度过高。检查红细胞与血浆分界线处有无溶血现象,检查血袋是否有破损或渗漏迹象,无误后方可输注。

3.3严密观察

下表1为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表。

如在输血开始15min~2h,出现畏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0℃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有些受血者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30min~2h后症状渐缓解,7~8h体温恢复正常,则为发热反应。

如在输血数分钟后或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伴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和眼睑结膜充血、喉头黏膜水肿导致呼吸困难,则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过敏性休克,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死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输血安全与护理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措施,是输血工作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可知,临床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选用输血方式,同时规范输血行为,及时发现输血中的不良反应,报告医生并加以抢救,以此确保临床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确保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郭秀云,齐蓉,杨丰贤.影响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因素与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2010(04)

[2]蔡敏,郑芳.成分输血与输血安全的护理[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9(04)

篇3:产科安全输血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月我科输血患者30例, 年龄16岁~35岁, 其中妊娠合并贫血5例, 胎盘早剥6例, 前置胎盘出血3例, 产后大出血10例, 子宫破裂3例, 血小板计数低 (<50×109/L) 3例, 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模糊, 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出汗, 脉弱及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血红蛋白 (Hb) <30~90g/L。

2 输血安全措施

2.1 掌握有关输血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指导临床输血的重要法律文件,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了解这些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依法给患者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输血申请程序, 掌握有关血型, 输血适应证, 常用血液制品的性质、特点、输注方法, 发生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方法。严格查对制度, 确保安全;执行无菌技术、标准预防, 防止职业暴露发生。

2.2 护理评估及健康教育

对患者生命体征、输血史、输血目的、合作能力、心理状态和血管状况进行评估, 告知患者输血的目的、方法, 输血中应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输血反应的表现, 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护理中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 进行必要的解释, 态度和蔼, 并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

2.3 正确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密切相关。标本采集前查看病历, 《输血知情同意书》上患者或家属是否已签字, 是否已查输血常规。确定输血后, 护理人员持医生开具的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采血管, 前往患者床边采血, 认真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年龄、腕带标识等信息, 1次只为1例患者采血, 禁止同时采集2例患者的血标本, 以避免差错。禁止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 如果患者在输液时, 需选另外部位采集, 以保证标本质量。抽血完毕, 记录采血时间, 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

2.4 安全取血

护士凭取血通知单按时到输血科取血, 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取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的患者信息和血袋上的血液信息,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床号、血型、供血者血袋编码、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交叉配血实验结果、保存血的外观和内容物。核对无误后双双签名取血, 同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

2.5 输血前查对

血液自输血科取出, 在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取回病房后由2名护士对患者资料、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袋完整性、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及血液外观进行核对。有文献报道[1], 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因此, 应认真执行床旁核对, 由2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床旁共同核对有关信息, 特别是患者的信息, 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混匀, 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确保静脉通路通畅, 检查输血器必须具备过滤功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准确及时记录输血护理单。

2.6 安全输血技术操作要点

血液取回后30 min内输入, 输血通路为独立通路, 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 前一袋血输尽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输血起始速度宜慢, 观察15 min, 患者无不适后, 根据病情、输注血液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如需加压输血, 可以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加压法。在输血过程中, 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以便及早处理异常情况。患者无输血不良反应及其他特殊情况, 不得在输血中途拔掉输血器, 以免造成血液人为污染。

2.7 输血后的观察及处理

输血结束后, 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 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保存。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 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至少24 h。

2.8 出现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应急程序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输血虽然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但同时应注意血液制品也有潜在的危险性;再加之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及患者的体质等原因, 仍有3%~10%的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疾病, 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出血倾向、心脏负荷过重、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应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重点监测以下几个阶段:开始输血前;开始输血后15 min内;输血过程中至少每小时观察1次;输血结束后4 h。若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应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 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 立即报告医生及护士长, 配合医生采取急救措施, 无菌封存血液制品, 协助医生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 送输血科检测, 及时做好抢救记录。

3 结果

5例妊娠贫血孕妇安全输注浓缩红细胞后, 血红蛋白升高;3例血小板减少孕妇, 输注血小板后, 血小板计数上升, 安全分娩;22例出血孕产妇, 输注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配合手术完成抢救过程,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30例输血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好转出院。

4 讨论

4.1

输血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 提高血压, 改善微循环;能增加营养;能供给各种凝血因子, 有助于止血;能增加免疫球蛋白, 增加免疫力, 直接挽救患者的生命。

4.2

安全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 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2]。临床输血操作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有误, 都会影响医疗安全。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输血知识, 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 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认真核对每一环节,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4.3

产科临床实践证明, 正确安全的输血, 减少了不必要的输血反应发生, 解除了贫血孕妇的痛苦, 挽救了许多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生命, 大大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做到安全输血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丽英, 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6, 1 (3) :244-245.

篇4: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篇5: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1、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1单位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小时内输完。如暂不输入的应保存在检验科专用冰箱,科室不得自行贮血。

2、输血过程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重点监测以下几个阶段:输血开始前、输血后15分钟、输血过程至少每小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进行监测并记录。

3、血制品不加热、不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4、输注顺序: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红细胞或全血;血小板取回后立即输注。

5、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血浆)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的输入。

6、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空血袋送检验科保存。

7、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

(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5)其他: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输血传染的疾病等。

篇6: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1、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2、采集血标本时,须做好核对,不能从输液侧肢体抽取,以防影响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3、由护士将患者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送交血库。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共同认真做好“三查八对”,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临床用血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取回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再次进行“三查八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完毕后,将血袋送回血库保留24小时。

篇7:安全输血的护理体会

安全输血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甚至发生的并发症[1]: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如何做好安全的输血工作,保证医院输血安全,防范输血风险,护理人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临床输血所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临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依法行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指导临床输血的重要的法律性文件。我们做为护士应遵徇法定及院内规定的输血制度,以确保输血安全。掌握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

2.1、全血和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 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的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2、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4~26℃,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22±2)℃下保存,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暂存;ABO血型同型输注,Rh阴性患者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3、血浆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0℃以下,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用输血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浆原则上需同型输注;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浆有特殊要求,一般输注AB型血浆,应特别注意。2.4、冷沉淀的输注和护理 冷沉淀是从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分离制备的,其容量为20~30ml;在37℃水浴中快速融化后,应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可以加入10~15ml0.9%氯化钠溶液稀释);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不主张静脉推注,建议选择输血器输注;原则上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严格按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执行 3.1、输血前的护理 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病人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3.2、采血 据文献报道[3],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和管理。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病人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病人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如病人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

3.3、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最好能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应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或血库)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3.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有文献报道[4],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护士在病人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5],所以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以备查验。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

3.5、输血后的护理 护士对输血后病人的关心和询问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6、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病人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血反应的原因。

4、小结

篇8:浅谈输血安全与护理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共输血5875人次, 其中少白红细胞悬液4605U;洗涤红细胞34U;冰冻红细胞12U;全血1200 ml;血浆960000 ml;血小板122治疗量;冷沉淀126U。

1.2 存在的问题

护士采集血标本时, 存在一名护士同时给两个患者采血, 血标本标签填写不全或字迹不清或与输血申请单不符, 采血后无签字, 让患者家属去输血科送血标本的情况。取回血后不能及时输注, 输血前没有将血混匀, 造成针头堵塞, 巡视病房不及时或输血速度掌握不准造成输血时间过长。

2讨论

2.1 实现输血安全, 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高度的责任感是护士素质的核心内容。护士的工作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尤其是临床输血工作更是救人与“杀人”可在瞬间发生, 容不得有丝毫的错误。思想是行动的先驱, 要有良好的行为, 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与情操。只有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才能体现严谨的工作作风, 工作中才能做到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不断进取, 做到更好。

2.2 不断学习输血的相关知识是实现输血安全的条件

了解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 如1998年10月1日实施的《献血法》, 2000年10月1日实施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12年8月1日最新修订并实施的《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等。熟悉红细胞ABO、RH (D) 血型知识, 全血及血液成分的适应证、禁忌证, 要了解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掌握各种血液成分的输注方法,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主要抢救措施。

2.3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实现输血安全的保证。

2.3.1 采集正确的血标本

接到患者用血申请单后, 应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等。准备采血材料, 根据所需血标本的性质及量, 选择正确的血标本容器。采集血标本时, 床边再次核对患者, 患者清醒时, 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 床号及其他相关信息, 以确认患者身份;如患者意识不清、昏迷、精神障碍等情况, 要通过询问患者家属, 辨别腕带来确认患者的信息。禁止通过床头卡来确认患者身份, 无误后方可抽取。采集血标本后, 在床边给血标本贴标签, 一定要杜绝事先贴好标签或到办公室后贴标签。一定要杜绝一位护士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标本。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标本, 必须是输血前3 d之内的, 血标本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状态, 再次输血必须重新采集血标本。不能从输液管获取血标本。用肝素、右旋糖酐、聚乙酰吡咯酮 (PVP) 等药物治疗的患者, 血标本应标记说明[1]。脂肪乳可干扰配血试验结果, 应在输用前抽取血标本。采集血标本后, 再次核对血标本标识与输血申请单信息是否相符, 血标本有无溶血, 无误后送往输血科,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后签字, 并进行护理记录。一定要杜绝非医务人员送血标本。

2.3.2 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

浓缩红细胞 (CRC) 、少白红细胞 (LPRC) 、红细胞悬液 (CRCs) 、洗涤红细胞 (WRC) 、冰冻红细胞 (FTRC) 、全血等输注方法基本相同。一定要杜绝非医务人员去输血科取血, 与发血人逐项核对无误后, 方可取回所要输注的血液。输血前, 由两名护士再次核对, 如果受血者神志清楚, 可要求受血者回答自己的姓名, 年龄或其他相关信息, 据此确认身份;如果受血者意识不清, 请受血者家属说明或辨认腕带。核对输血记录单 (交叉配血单) 上的内容, 如受血者姓名、门急诊号/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 是否与受血者病历及住院床位标签完全一致。核对血袋、标签上的ABO、RH (D) 血型及献血编号与输血记录单是否一致, 正确。核对血袋上的失效日期。检查血袋中是否有溶血迹象, 如有溶血现象表明血液已被污染或者曾冷冻或者保存时温度过高。如果发现红细胞颜色变深或呈现紫黑色, 表明血液已被污染。检查是否有凝块, 如有凝块, 可能与采血时血液和抗凝剂没有充分混匀有关。检查红细胞与血浆分界线处有无溶血现象, 检查血袋是否有破损或渗漏迹象, 无误后方可输注。

先用生理盐水打开静脉通路, 将血袋反复轻轻颠倒数次, 使红细胞与保养液充分混匀后输注。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 ml/min, 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 ml/min, 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心肺功能障碍者, 输注速度宜慢1~2 ml/min, 输注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输血开始前15 min要慢, 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若无不良反应, 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无论什么情况, 200 ml的红细胞悬液或全血应在2 h内输完, 每袋血在室温下不可超过4 h, 否则报废停止输注。如果室温高, 可适当加快速度, 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或细菌繁殖的危险。血液必须在离开储血冰箱30 min内开始输注。血液发出后, 不可退回输血科, 护士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 掌握好时间, 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用血, 避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 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 (PC-1)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 (PC-2) 输注时, 应以患者病情允许的最快速度进行输注, 尽量减少有效成分在体外的破坏, 以保证输注的有效性。

新鲜冰冻血浆 (FFP) 、普通冰冻血浆 (FP) 、冷沉淀 (Cryo) 输注时, 也应以患者病情允许的速度尽快输注, 防止污染确保疗效。

2.3.3 严密观察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表[2]

如在输血开始15 min~2 h, 出现畏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0℃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 有些受血者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30 min~2 h后症状渐缓解, 7~8 h体温恢复正常, 则为发热反应。

如在输血数分钟后或在输血中或输血后, 受血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 重者伴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和眼睑结膜充血、喉头黏膜水肿导致呼吸困难, 则为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过敏性休克, 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甚至死亡。

如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 h内, 受血者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潮红、尿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或全麻状态下受血者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 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 则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总之, 在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 都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根据具体情况做到正确的抢救或处理, 保证输血安全。

综上所述, 护士对安全输血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 特别是相容性试验血样采集的正确性, 输血前受血者信息的核对确认, 输血过程中输血后监测等。只有具备较丰富的输血知识, 一丝不苟地按安全输血护理规范操作, 避免输血中某一个环节的疏忽而造成输血意外事故的发生, 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安全和护理。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输血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结果 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解决。结论 输血是患者在抢救、手术、治疗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技术。安全输血可使患者起死回生, 否则可产生不良后果,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护士在输血治疗中, 即是具体执行者, 又是最后的把关者, 所以, 在输血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士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确保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安全,护士,护理

参考文献

[1]郭齐祥, 邓继业.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 (血库) 管理指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25.

篇9: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关键词】 输血科;安全管理;临床输血;纠纷;措施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7-01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1]。自2002年9月1日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现笔者分析近几年临床输血纠纷的实例及预防纠纷的几点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临床输血,减少临床输血纠纷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输血科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组织实施各项制度等并确保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学习本科所有人员并确保每人均能理解,带领全科人员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使输血科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2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预防医患纠纷

2.1 临床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预防医疗纠纷的实际手段主要还是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科室和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医院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病案和其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不规范等。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纠纷应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剖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全體医护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2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同时输血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3 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目前血站检测血液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安全,但是有极少用于临床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国内均报道经输血传播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窗口期”因素。(2)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4)由于献血员自身情况造成[2]。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存在,就造成血液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构成输血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血站应该强化管理,规范健全创建机制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质量意识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按《质量工作手册》进行考核,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牢牢把住了血液的检测质量利用。

2.4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血液制品进行怀疑、抱怨甚至纠纷。笔者曾值班时遇到一位肿瘤病人输注一袋血浆后发生荨麻疹、皮肤潮红等输血反应症状,患者家属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予以解释,笔者亲自向病人家属解释,根据患者症状属于正常的血浆过敏反应,荨麻疹反应较常见,发生率可达1%-3%[3],但病人家属一直认为就是血浆质量有问题,并且患者家属在输血科情绪激动,任何解释都是无法听进去,从而引进一次临床输血纠纷。笔者认为,在输血前让患者家属认真阅读输血治疗同意书,以做好输血时发生的任何输血反应。

3 共同努力,提高输血技术,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减少医疗纠纷隐患

临床科室,输血科,血站等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诊治过程,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更要加强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总之,现代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输血科认为规范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安万新.输血技术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7-210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阿拉伯数字下一篇:团支部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