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做陶艺教学设计

2024-05-04

做做陶艺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做做陶艺教学设计

做做陶艺

新浙美版11册(六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法。掌握陶泥制作步骤,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感受泥性,基本掌握捏塑造型的一般技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感受陶瓷的美,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陶艺制作成型常用4种方法。

难点:了解陶文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课前准备:陶艺作品、黏土、图片、陶艺教室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 导入主题

1、黑板出示英语单词China 问:谁知道这个单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答:中国,China)师:China除了有中国的意思之外,还有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没有)师:好,那我们用手中的iPad搜一搜,好吗?(生开始搜索China一词)师:谁搜到了,说一说?(陶瓷,瓷器)

师:哦,陶瓷和中国是同一词汇,那它们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再搜搜。(生继续搜索)师:谁先说说?(陶瓷是中国发明的,所以中国以瓷器而得名,这是被公认的原因。中国的陶器制作有着近万年的历史,被世界誉为陶瓷的故乡,陶瓷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艺术的享受。)

师:哦,原来如此啊,同学们真棒!我们中国古代人民真的很伟大,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呢?(生答:是)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我们中国的陶瓷作品说什么样的呢?(想)师: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2、出示课件(古今各种瓷器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看了这些陶瓷作品,谈谈你们的感受吧:*(漂亮,精美,精巧——等)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课前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两样礼物,现在拆开看一看吧。(生拆礼物。

师:喜欢吗?一个瓷器一包陶泥,摸一摸,看一看:二者有什么区别?猜猜他们有什么关系?(生答:一软一硬,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陶瓷是由陶泥做成的——)

师:嗯,没错,那么这柔软的难看的泥土经过怎样的过程才能变成坚硬的美观的陶瓷呢?好奇吧?(生:嗯)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二、欣赏感受 尝试体验 视频课件播放:(陶艺制作的基本流程)(学生观看)

师:难怪人们常说:陶泥的艺术是土与火的艺术,他们经历了火的洗礼:炼泥,成型,装饰,素烧,施釉,烧窑等等,这真是一个复杂程序,同学们想做吗?(生:想)师:好,那我们今天只能从成型开始,OK?(生:OK)

师: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做做陶艺——(板书:做做陶艺)师:其实陶艺成型环节的制作方法很多,大致分为一下几种: 出示课件(成型方法步骤展示图解)(学生欣赏)A、(欣赏步骤图片)拉坯成型法:运用电机将泥巴拉坯成型。(欣赏作品)B、(欣赏步骤图片)手捏成型法:直接用手捏成一件作品。(欣赏作品)C、(欣赏步骤图片)泥板成型法:将泥巴擀成泥板围成型。(欣赏作品)

D、(欣赏步骤图片)泥条盘筑法 :将泥巴搓成条,用泥条盘筑成型。(欣赏作品)师:好了,大家看得很认真,通过以上成型方法的观察,老师想考考大家,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种制作方法?(出示各种陶瓷作品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相应的成型制作方法)(生抢答形式答题)

师:我发现大家非常聪明,太棒了。方法看懂了,那么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示范演示并讲解:(1)搓泥条——泥条搓的粗细均匀(2)拍泥板——泥板厚度适宜;(3)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4)装饰——刻划、镂空、压印等

三、动手实践 自主创作

师:很多同学可能早已跃跃欲试,都想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了吧?(生:嗯)师:好,那今天作业要求与以往不同:什么造型、形式、方法,老师都不作规定,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也任意选择,以上几种成型方法随你喜欢。老师就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而且每组的iPad里都有刚刚我们看的制作方法图解,我们遇到困难可以随时翻看,OK?(生:OK)

师:好,那还等什么,让我们随着音乐开始制作吧。(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用iPad展示在大屏幕,点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亮点,多多鼓励,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将好的造型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取长补短。)

四、作业展示 评价交流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作品诞生了。下面请几位同学向我们展示一下他们的作品(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评述)

五、拓展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些什么?(学生谈感想:我们对祖国的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学会了制陶成型的几种方法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做的也不错,下节课我们会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下几步处理,让大家收获一件完整的陶艺作品。

篇2:做做陶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艺的制作方法,进行立体造型练习。

2.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在实践中用捏塑、泥片、拉坯成型等方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3.提高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泛指以陶瓷为主要媒材,从事艺术创作的活动。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中,陶瓷以其丰富的造型与多彩的釉色,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珍品.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陶器诞生于火与土的交响之中,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被自然而然地发现的。制陶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有着近万年的历史。陶器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碗、盘、杯、壶等日用器物扩大到现在的建筑、室内装潢、卫浴设备、机械工具、医疗器具、电器材料、电子制品、航天工业等,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由此可见,陶瓷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现代陶艺作品是从日用陶瓷品中演变而来的,它更注重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摆脱了实用功能的制约。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知识及简单的技法,并大胆进行立体造型。教科书呈现了古今中外几件风格各异能陶艺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激情,使学生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和审美情趣。教科书中的“小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白现代陶艺作品的主要特点,初步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制作工序图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陶艺制作的不同工具材料和一般制作工序,从细致处感悟到陶艺制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科书还提供了陶艺成型的四种简单技法图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不同的制作技巧。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陶艺知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技法,大胆尝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学生泥塑的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这“土与火的艺术”的情感。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及简单的技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陶艺作品。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

(教师)课件,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东汉时期的陶艺作品《绿釉陶水亭》图片,感受该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欣赏隋代的陶艺作品《彩绘伎乐陶俑》图片,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做做陶艺》。

4.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了解陶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学生欣赏现代名家的陶艺作品《碗》、《狗》,说说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

6.欣赏比较:与古代的陶艺相比,现代陶艺作品有什么新颖和奇特的地方? 7.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

8.引导学生认识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9.玩一玩:感受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掌握陶土的特性。10.课后拓展:查阅中国古代陶艺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教师)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陶艺相关知识。

2.师生共同探究:重点了解陶艺的捏塑成型、泥条成型、泥片成型及拉坯成型四种成型方法,学习一种简单手工成型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结合步骤图,教师适当进行演示其中捏塑、泥条、泥片等方法。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陶艺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5.学习建议: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6.展示评价,以“陶艺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7.拓展延伸: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反思:

篇3:做做陶艺教学设计

一、读读———活化内容, 生成思路

观察初中数学教材, 发现专门有设置引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板块。分析其内容, 绝大多数和课堂教学知识密不可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立足数学阅读, 活化教材内容, 这样既能拓展学生视野, 丰富数学知识层次, 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案例一: 正数负数的认识

我在这一知识讲授中, 遵循“数学学习应当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学生心理和生活需求实施教学”的课标理念, 先让学生运用“读一读”, 体会源于生活的数学事实, 再活用教材, 设计题目,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文本。

阅读展示: ( 以坐公共汽车作为学习背景) 车上原有人数27 人, 到站后下车18 人, 又上车13 人。

题目要求: 运用正数负数知识, 计算车上现有人数。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多读并体会具有数学价值的内容, 提取事实和数字。再认真思考数学规律, 运用正数负数运算知识, 主动探索列出算式, 完成计算。这样使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感受数学价值, 品味到生活的乐趣。

自我剖析: 通过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内容, 读出重要数据, 抓住关键信息, 运用数学知识, 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80% 的学生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得出答案。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正数负数计量知识, 又认识到了数学课堂的绚丽多彩。

二、想想———深入尝试, 思维碰撞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教材活用中要特别注重初中学生数学深层思考、刻苦钻研能力的培养, 规避浅尝辄止的思维方式; 要适应课改要求, 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实践策略, 激发学生数学思考主动意识, 有效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教材新天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 力求灵活运用教材, 充分发挥数学教材价值。

教学案例二: 图形变化

过程呈现: 图形变化知识注重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考查, 笔者先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基础知识, 然后灵活运用“想一想”板块学习内容, 深入思考, 认真体会。

题目设计: ( 1) 将长方体纸板围绕一条边旋转一周后, 将会呈现什么几何体? ( 2) 将直角三角尺围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 又呈现什么几何体? ( 3) 一枚游戏币在光滑平面上垂直快速做旋转, 又会出现什么几何体? ( 根据分组层次情况, 至少选择两个题作答)

解答: 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运用知识, 分层解答。教师根据学情, 对教材内容灵活调整, 讲明要求, 更能得到实际效果。70% 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得出结论; 25%学生选做一二小题; 只有极少数同学只做出一题。统计显示: ( 1) 正确率达86% ; ( 2) 正确率为65% ; ( 3) 情况较差, 正确率仅24% 。

教师辅助: 因“生”而异, 引导思维方法, 配合多媒体图像显示, 将直观视觉与抽象思维叠合, 帮助有误差同学弥补缺漏。教学针对性很强, 成功地引导90% 以上同学得出三个题的正确结论: ( 1) 圆柱; ( 2) 圆锥; ( 3) 球形。

活动小结: 初中数学教材的这一教学内容, 有明显难易程度分划。而我班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不适合照教材标准统一要求。特别是对于 ( 3) 这一“面动成体”立体数学知识, 其实质上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 数学反应成像速度超过人眼辨别度。加之现实演示速度极快, 成像模糊, 许多学生难以用肉眼辨别, 理解难度大。然而通过教师有效点拨, 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做做———主动探索, 感悟成功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虽历经课改但仍然束缚很多。比如: 学生在涉及到应试计算能力方面虽有一定程度提高, 然而实际操作技巧、实践运用能力都有明显问题。不但严重违背数学学科的生活应用本质, 而且束缚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个性化, 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笔者认为: 想要改变这一状况, 教师应当活用教材中“做一做”板块内容,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运用, 将学科知识和生活能力渗透于课堂, 服务于学生未来发展。

教学心得: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运用技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交流、质疑问难、动手操作, 就能体会到数学教材的活用价值, 领悟到数学教材的魅力。

四、结语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 为我国初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前景。初中教材编写和构思都独具风采, 在课堂运用中如能做到活用教材, 就能为初中数学平添新鲜活力。笔者身为一线工作者, 自觉更新教育理念, 通过活用教材, 巧妙发挥“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板块, 灵活增删、调整、修改, 实现教材再开发, 并延伸到课外, 实用高效、新颖别致。这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提升数学综合素质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莉蓉.初中数学新教材使用中的一些尝试[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53.

[2]李塑像.“教材整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5) :18-19.

篇4:做做陶艺教学设计

1. 拍手齐读儿歌《菜园里》。儿歌里的豆角、黄瓜、茄子、萝卜、辣椒、南瓜都属于什么?(板书:蔬菜)

2. 星期天,大家都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了一下,和妈妈爸爸去买菜。(板书:买菜)你都看到了哪些蔬菜? (评价预设:这个同学不仅告诉了我有哪些蔬菜,还说清楚了蔬菜的样子和特点)怎样才能抓住蔬菜的特点呢?(板书:特点)

二、 猜谜游戏,丰富词句积累

1. 老师这儿有几则谜语,谜语中就写了许多蔬菜的特点,你能根据描述的特点猜出是哪一种蔬菜吗?

紫色树,开紫花,紫花落了结紫瓜,紫瓜里面藏芝麻。

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红公鸡,绿尾巴,身体钻到地底下,又甜又脆营养佳。

不是葱,不是蒜,一层一层裹紫缎,说葱长得矮,像蒜不分瓣。

2. 学生猜谜过程中,归纳梳理蔬菜的特点,(板书:颜色、样子、味道、营养)同学们根据各种蔬菜的特点,一下子就猜出了蔬菜名称。蔬菜可是个大家族,除了上面四种,还有一些蔬菜成员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家看看是不是认识?(在黑板上出示五幅图片:青椒、蘑菇、油菜、黄瓜、南瓜)

3.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它们想到蔬菜家去做客,分别该到谁家去呢?请同学把词语卡片贴到相应的蔬菜旁边:绿得发亮、翠绿的、又大又圆、长长的、像一把把小伞。

4. 看他们找对蔬菜朋友了吗?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蔬菜和词语朋友连起来读一读。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带着我们认识了许多蔬菜。有绿得发亮的青椒,有长长的黄瓜,有翠绿色的油菜,还有又大又圆的南瓜……

5.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它们该到谁家做客呢:顶着一朵朵小黄花、露出金色的脸庞、营养丰富。

6. 学生连词成句:

长长的黄瓜顶着一朵朵小黄花。

又大又圆的南瓜露出金色的脸庞。

翠绿色的油菜营养非常丰富。

7. 蔬菜的特点越来越全面,这么长的句子该怎么连在一起说呢?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带着我们认识了许多蔬菜。青椒绿得发亮。长长的黄瓜顶着一朵朵小黄花。又大又圆的南瓜露出了金色的脸庞。翠绿色的油菜营养非常丰富。好吃的蘑菇就像一把把小伞……这些蔬菜真是让人 !

三、 妙手生花,学会准确表达

1. 同学们,回想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的情景,写写你看到的蔬菜,注意用上课堂上或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清蔬菜的特点;最后别忘了写写,你都买了哪些蔬菜。(提示:重点写3~5种蔬菜,其他可省略)

2. 学生写作、讲评修改。重在指导描述要具体,说话要完整、连贯。

3. 大家写得多生动啊!写话一点也不难。这个周末,希望同学们再跟家人到菜市场去逛一逛,看看菜市场卖的食物除了蔬菜类,还有哪些东西,你能像今天这样写一段话记下来吗?

篇5:做做陶艺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普及,陶艺教育也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早期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开设,发展得不是十分成熟,到后来陶艺的普遍流行和大众化,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陶艺教育的艺术风潮,陶艺教育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种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和支持,也离不开高校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历经磨难才达到了自己的顶峰,陶艺在中国历代的朝代变化和更替中不断地改变着它的容貌,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特色和装饰方法,展现着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名声远扬国外,它的独特魅力感染并影响人,学生在陶艺课上可以直观形象地学习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我国教育部在重视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忘记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的进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是文化软实力。陶艺作为一门火的艺术,制作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学生如果能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出陶艺作品,他们将会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艺创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集合了人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考成果,我国现阶段的艺术教育注重平面教学,对立体形态教学缺乏,可能会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感减弱, 而陶艺则弥补了这一缺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创作能力。[2]

根据这样的现实文化背景和群众需求,国家有必要开设非陶艺专业的实践课,将陶艺课程正式列入教育内容,为普及陶艺教育开辟道路,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修养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高校陶艺专业和非陶艺专业教学的差异

陶艺专业和非陶艺专业的学生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只有清楚了解两者的差异,明确两者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探索出一条属于非陶艺专业学生的培养之路。

(一)课程结构差异

陶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都是专业的知识,他们花费了4年的时间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学习一些基础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陶瓷知识和陶瓷烧制工艺等等,另外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培养了起来。而非陶艺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周期较短,学习这门课程的时间大约就是半年左右,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下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识,拥有了陶艺欣赏的基本能力,简单地动手制作一些小型的陶艺作品,主要是培养陶艺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贯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2]

(二)学习价值上的差异

陶艺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学习认识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及对世界的影响,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了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陶艺专业的教育主要是为陶艺产业更好地发展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属于高等教育的精英式教育,而非陶艺教育主要是面对大众学生来说的, 传授最基本的陶瓷文化艺术的概念及制作过程,对陶艺作品的价值、美学价值作出合理科学的判定,提高艺术文化修养,属于大众式教育。

(三)学习标准的差异

陶艺课程学习程度的标准也是不同的,陶艺作为一门艺术,衡量学习标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陶艺教育也是这样的,陶艺专业教育和其他专业课程应该一样, 有专门的完整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制度,以专业化的教学目标培养纯粹的艺术家和陶艺大师,非陶艺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只需要懂得了解基本文化、知识技能, 有一定的陶艺鉴赏欣赏能力即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扩大视野,普及陶艺艺术教育。

三、非陶艺专业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

(一)课程设置

在对高校陶艺专业和非陶艺专业教学差异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更明确了非陶艺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非陶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将陶艺制作和陶艺欣赏这些课程安排为核心课程,并写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陶艺制作课程主要讲述陶瓷从选取泥土材料制成模型,然后经过高温烧制变为陶瓷的过程,这些泥土变成生动可感的艺术品,学生制成这些作品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课程设置主要是了解中国古代陶瓷文化、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应该是非陶艺专业课程设置的准则。[2]

陶艺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就必须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上这门课时,让学生将学到的陶艺专业知识用到陶瓷造型设计上,在制作过程中,了解泥土的特性,发挥出泥土的自然魅力,把握好烧制时的火候以及上釉时的力度和色彩装饰的搭配,从而烧制出一件实用性强、价值高和工艺精湛的陶艺作品。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授课时,要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陶艺知识与陶艺制作结合起来,准确表达自己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创作出有个性、有特色、价值较高的陶艺作品。另外,教师要想教好这门课程,自身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也要不断地充实提高,首先要注重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体系进行研究发掘, 积极努力学习中外先进的艺术观念和工艺制作,跟上时代步伐,努力学习借鉴现代陶艺的优秀成果,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设计操作紧密结合,进一步研究陶瓷选材、工艺技术、陶艺造型与创新性创作方法,将这些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制作、自主学习知识和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陶艺教学、制作、研究的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好之后就要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高校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1. 利用好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

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图书馆就是一个十分好的场所,里面储藏着各类图书,是学生学习、自习,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在校内图书馆的实体馆藏和电子阅览室放置陶艺相关的书籍, 让学生方便快捷地阅读到陶瓷专业的书籍,接受陶瓷艺术的文化熏陶。多媒体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使用较多的教学工具,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理想生动的环境下接受知识。作为一名陶艺教师,在授课时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以文字、图像等形式讲授陶瓷发展历史、艺术流派和装饰技巧,这样生动、形象地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3]

2. 建立健全校内陶艺工作室

有关学校在建立校外陶艺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还要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建立校内陶艺工作室,校内陶艺工作室对实践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校内陶艺工作室,首先要配备基本完善的陶艺教学设备,配备合适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正式进入实践基地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练习的场所。可以组织学生到陶艺工作室进行实践练习,了解、熟悉泥土的特性, 观看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流程工艺和装饰技法技巧,让他们认识到陶艺制作的基本条件和面临的问题困难,让学生以当地文化的特点设计出几个造型效果图,将这些效果图实践操作出来。

3. 利用当地文化传统特色

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开展陶艺教育就要依托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的作用。有些高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依托当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积极发展陶瓷业并对学生进行陶艺教育,一般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美术艺术、舞蹈、戏曲和一些其他地方文化,为陶艺的实践课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源泉和教育发展新空间。学生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能力才会增强,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调查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从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展开与陶艺的结合,开阔陶艺创作的思路,既促进当地陶瓷艺术的发展,又给当地培养了高素质、具备现代文化艺术意识又具备本土文化意识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教学中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文化熏 陶,使学生真正地学到陶艺知识和制作技能。[3]

四、结语

普通高校非陶艺专业陶艺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讨课题,它能够解决我国高校对于学生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的问题,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就要认识到陶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它能够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就应做好对于陶艺专业和非陶艺专业的差异比较,明确两者的不同特点和培养目标, 做好非陶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工作,让学生在听课和实践操作过程中学到陶艺知识和陶艺制作工艺流程。最后非陶艺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进行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利用高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收集放置有关陶艺的书籍供学生阅读,然后建立校内陶艺实习基地,使学生亲身设计、亲身制作陶艺作品,最后要依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资源,进行学习调研、丰富文化底蕴,从而增强艺术创作能力。

摘要:陶艺教育以前仅限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现在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街小巷都有陶艺制品的身影,各种陶吧、陶艺展和陶艺拍卖风行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人们对于玩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大众化的陶艺教育势在必行。大众化陶艺教育实行的最好出发点便是普通高校非陶艺专业的学生教育,实行大众化陶艺教育,不仅要学习借鉴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还要充分结合非陶艺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陶艺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1]

篇6:做做陶艺教学设计

关键词: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70-01

陶瓷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地位,值得后人自豪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现如今,陶瓷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有着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陶瓷艺术家和进行创作生产的专业化产区。陶艺教育也开始逐渐的发展和普及起来,许多高校不仅有专门的陶瓷艺术专业,还有很多高校的艺术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设立艺术类非陶艺专业课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应用型艺术创新人才,以此来满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要求。我校新乡学院也是其中之一。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是以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依据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艺术类非陶艺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培养陶艺方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专业技法,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以往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着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的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在陶艺的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陶瓷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先让学生了解陶瓷的文化历史以及陶瓷的材料特质和制作工艺。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由此可见,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一些专业类院校,在陶瓷课程的设置上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的环节都非常全面完善,单单是陶艺制作技法教学可能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然而,与专业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相比较,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很短,学生不可能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习。这就造成了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很多工序例如上釉、烧窑等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无法完成。

(三)专业设备简单陈旧。大多数非专业艺术院校在陶艺的教学设备上大多比较简单,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无法达到专业院校的硬件水平。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另外,艺术类非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课程时间安排有限,陶艺基础课程较少,较难完成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创新性陶艺作品。因此,如何立足学校的条件,结合地域特点和专业方向特点发挥陶艺课程的优势?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下充分挖掘陶艺课程的潜力?可以说是当下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从陶艺的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发挥高校教学条件的优势。陶艺教学虽然属于应用性的学科,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技艺性。但是,理论方面的支持和创新对其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校内的图书馆应该多引进优秀的陶瓷专业书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陶瓷文化和审美水平。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等综合媒体手段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陶瓷的成型和装饰技法等陶艺知识做直观的讲授和赏析。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起翻看作品画册,一边看一边谈论,畅谈感想,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激发学生对陶艺创作的兴趣。第三,建立陶艺兴趣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陶艺小组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充分利用陶艺工作室现已配备的陶艺教学设备,发挥校内陶艺工作室的作用,让学生熟悉泥土特性,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成型工艺和装饰技法,为陶艺的实践教学铺垫起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举办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让他们乐于学、学中乐,使陶艺小组的学生产生创作陶艺作品的内驱力。

(二)建立校外陶艺教学实践基地。陶艺课程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娴熟的设计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而且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造型美观、使用功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因此,陶艺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到实际的操作和流程,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在开展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需要找准地方陶瓷产业资源与陶艺教学的契合点,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督导。

(三)与地区传统民间文化相融合。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对陶艺创作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陶瓷设计如何体现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特色,在当下陶艺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陶艺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展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课程,到当地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创作资源,从各种民间美术与陶艺的融合等多方面入手开展陶艺教学。丰富学生陶艺创作的思路,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当代文化意识同时又具备醇厚的民族韵味的陶艺作品。

当下,陶艺课程在许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全面地了解中国优秀的陶瓷文化,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眼手脑心”的配合训练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还在不断探索当中,我们需要从以知识传授为目标转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陶艺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等方面上来,探索出适合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

篇7:陶艺教学尝试与思考

一、积累素材, 大胆想象, 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虽然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造型能力, 但是毕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素材的积累却很局限, 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 同学们很兴奋, 拿到陶泥摆弄了一番, 可最终也没个成型的出来。让他们在教室里海阔天空地想象时, 却有同学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想。”“我不清楚它们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概念凭空想是空谈, 拿张图片, 太局限了, 不如到外面的真实世界看一看, 才能有更真实更贴切的理解。我上《从心底接触自然》的时候, 有一节课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技法做不同形态的叶子。于是我事先带他们观察, 通过仔细的观察, 学生们都发现平时不曾留意的树叶原来有这么多不同, 有的带着刺, 有的被毛毛虫咬了个洞还微卷着, 有的从树上落到地上展现出各种形态, 有的半悬挂在树上似落不落……回到教室后他们心中对于树叶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充分开放了想象空间和思维模式, 作品非常精彩、非常有个性。

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到室外观察,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欣赏视频、图片、作品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素材, 提升对于事物多面性的认识。比如《西部民居》一课, 教材上只有几张简单的照片, 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这些民居到底有什么特色, 怎么办呢?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 (课前进行) :分组进行搜集资料, 越详细越好, 最好图文并茂。第二步: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分析。每组利用讲解、图片展示、原理分析、徒手绘画的方式将本组民居的特点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第三步:选定一种或两种民居, 用自己的方式将它构建出来。学生建造出来的民居都非常有特色, 甚至在细节上也处理得非常好。还有的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将民居的特点夸张化、扩大化, 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只要你给他足够大的空间, 他就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任意驰骋、飞翔。

二、欣赏中陶冶情操, 激发创作灵感

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打动人, 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 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我们通过对原始陶艺、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 以及陶艺大师的介绍, 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与灵感,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 不仅仅是表面的, 而是从作品的内在欣赏, 从作品中发现寻找所蕴涵的东西, 比如说创作背景, 历史, 民情风俗, 等等, 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样对于自己的创作会非常有帮助。比如《沉默的陶器》一课, 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幅比较有特色的仰韶时期和大汶口时期陶罐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补充, 学生对于仰韶时期和大汶口时期彩陶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陶醉在各种各样的彩陶的美之中, 在与这些出土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纯朴、线条简洁流畅的美, 在它们身上展现的文化蕴藏真切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在之后的陶器创作中学生胸有成竹, 将彩陶所蕴含的文化糅合到自己的作品中, 用独特的视角再现彩陶的魅力。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艺术作品要反映一定的生活和思想, 而脱离了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只有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才有意义, 才能流传久远。在教学中,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泥塑里的情感》的教学中, 欣赏完精妙绝伦的《说唱陶俑》、《收租院》组雕、“泥人张”作品……充分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动态美后, 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去街上观察各种职业的人——模仿他们的典型动态和表情。接着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 再进行夸张、想象, 捏制出具有特色的人物作品。在创作过程中, 学生不仅观察力得到了提高, 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艺术构思, 在生活中获取了灵感。

三、创建环境, 永葆学生的创作激情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陶艺课开展的目的不是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激情, 而是积极推动他们的再创作, 将创作激情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此我进行了几点尝试, 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 我们每次课后总是挑选出3-4件老师和学生都很满意的作品并烧制出来, 展示在陶艺教室的橱窗里, 这对他们进行再创作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2. 积极参加市、校举办的各种美术活动, 让他们在竞争中认识自己的实力, 找寻自己的不足。并且将他们发表或得奖的优秀作品放置在学校的展窗里或悬挂在学校的走廊、教室、办公室等地方。这一举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 我们还尝试设置富有生活情趣的创作主题, 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得到综合锻炼。比如《垃圾桶之花样年华》设计制作比赛, 我们将最后获奖作品定制成实物, 应用到校园中, 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分工合作, 取长补短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注重个性的挖掘, 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有意识地采取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每次活动时, 我们基本按照小组来活动, 大家在活动中各尽所能, 共同努力, 不仅避免造成工具材料上的浪费, 节省时间, 而且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活动中取长补短。

篇8: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 部分高校包装专业开设陶艺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器型的设计能力和想象力,本文从包装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展开分析和论述,为包装专业陶艺课程的开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包装专业 陶艺教学 课程设计

包装专业陶艺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器型设计的想象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包装专业中的容器设计要求学生充分调研调查企业和市场等相关信息,当然学生对各种容器的造型和成型方法,材料的前期研究也必不可少。此外,陶艺课程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包装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一、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的包装专业开设了陶艺课程,这一以泥和水为基本材料的造型艺术,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方便在课堂上以简易的工具材料展开创作,其材料可塑性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也可以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包装产品设计。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酒类包装就有不少是以陶泥为主要材料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湖南湘西的酒鬼酒,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结合产品的品牌及营销诉求,其包装迅速被广大消费者认知,成功跻身一流酒企品牌行列。可见包装在产品的营销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包装材料、成型方法,为今后的包装项目策划与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

高校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艺术想象力,满足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建立在发掘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感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意。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效果。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如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是强调实践还是强调基础设计,教师可以在其中只起调节和管理的作用,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交由学生,由学生决定教学的进度和方向。

从我校前两届的学生授课情况看,陶艺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学手段趋于单一,存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通过技法讲解和示范,指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常规器型的制作,器型也多是模仿和借鉴,主要解决技术问题,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解材料性能和成型技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短期内完成一个或一组完整的作品,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不能促进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二)课程设计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64个课时的教学被零散地分割成几个小单元,学生盲目地跟随课程的进度完成相关阶段的课程作业。这一模式来源于陶艺专业的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陶艺基本技能技法的掌握和对材料的了解,由于课程时间所限,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进入创作的状态,包装专业的学生难以实现设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基础训练为目标的陶艺课程教学,大部分时间会消耗在作品的成型、烧制上。陶艺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相对复杂,揉泥、成型、晒坯、上釉、烧窑等工作比较细致,且相当耗费时间,这就造成创作过程需要占用许多课余时间,而且效果不明显。

二、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策略设计,首先应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参与整个设计制作的流程,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意创新设计。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创意思想,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在刚刚结束的毕业创作指导过程中,由于联谊的需要,临时增加了乐烧的环节,当时没有现成的乐烧窑,只能购买相关的材料自己动手组装,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乐烧的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并没有为难,而是根据指导一步步实现了。这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完成乐烧后,其中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由柴烧改为乐烧,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更有主动性。

其次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包装专业的陶艺课课程设置,应根据包装设计的需要,突出包装专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包装专业开设陶艺课程,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学生的专业认识。在此基础上,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包装容器的器型设计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单形元素的设计和复形元素的设计;(2)组合形的设计和主题性的设计;(3)艺术化的处理及相关装饰性的设计。

其中主题性设计即项目化教学,以结果为导向,强调设计的有序性,设计的内在逻辑性。如需要设计一组黑茶包装容器,黑茶的相关要素及其文化特点都将渗透到这组设计中,而不是随心所欲的造型表达。

三、结语

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设计应从社会大趋势着眼,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为企业所用的专业人才。同时应于小处着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课程教学的设计,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至于是培养综合能力还是专业技能,都需要通过不同的课程一起实现和权衡。要建立进行包装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设计,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需要从本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入手。当然,可以首先通过项目化改革促进课程的设计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逐步完善,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春平.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陶艺教学实践[J].装饰,2010(10).

[2]杨珩.论陶艺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J].中国陶瓷,2008(05).

[3]郭志锋,周子强.陶艺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艺海,2009(05).

上一篇:党支部创星活动总结下一篇:澳洲建筑学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