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basic课程设计

2024-05-08

visualbasic课程设计(通用9篇)

篇1:visualbasic课程设计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统设(统服)必修课,4学分,72学时,其中实验36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可视化编程理论概述,VB可视化编程初步,应用程序接口设计及代码编写,VB高级语言技巧,文件处理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图形图像和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方法,调试与错误处理,Com和ActiveX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方法和VB程序设计的编程技巧,具备用VB语言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中央电大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统设(统服)必修课。其先修课为计算机应用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1.掌握VisualBasic语言的语法和VisualBasic程序的基本结构。

2.掌握程序设计方法。

3.掌握程序调试和错误处理的方法。

4.理解可视化编程和面向对象的概念。

5.了解ActiveX的简单应用。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建议采用在计算机教室(或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的教学形式,讲授、实验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保证上机机时不少于本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

3.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理解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在期末考核试卷中(涵盖实验内容),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数的60%,理解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约占10%。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学时为36。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章 教学内容

授课学时 实验学时 2 4 6 5 3 2 2 4 5 5 8 4 2 2 36 第一章 可视化编程理论概述 第二章 VB可视化编程初步

第三章 应用程序接口设计及代码编写 第四章 VB高级语言技巧

第五章 文件处理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第六章 图形图像和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4 第七章 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第八章 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第九章 调试与错误处理 第十章 Com和ActiveX应用 合计 3 2 1 36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CAI课件和网上教学。

1.文字教材:主要教学媒体,是本课程教与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对其他教学媒体起纽带作用,具有导学功能。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式,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

2.录像教材:辅媒体,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在面授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内容,是对文字教材的强化和补充。

3.CAI课件:自测练习,应用程序开发演练,通过交互式教学的特点,以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网上教学:教学辅导、答疑,阶段性总结和复习等。

三、教学环节

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通过录像教材、CAI课件等辅助教学媒体强化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用VB语言进行程序开发的方法和技术。网上教学与教学进度同步,辅以办学试点单位教师的面授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两种考核方式,期末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命题,占课程总成绩的80%,形成性考核以平时作业的形式完成,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可视化编程理论概述(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加法运算”应用程序实例分析

2.VB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3.几种流行的可视化编程工具比较

4.面向对象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1.掌握VB工程的概念及管理方法

2.掌握在VB集成环境中获得帮助的方法

3.理解可视化编程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目前流行的可视化语言的种类和主要特点

5.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及其基本机制

第二章VB可视化编程初步(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创建第一个应用程序:时钟程序

2.程序代码分析

3.窗体及基本控件

3.事件驱动

4.时钟程序分析

二、教学要求:

1.掌握VB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步骤。

2.掌握命令按钮、文本框和标签的使用和MsgBox函数的用法。

3.理解赋值语句和变量的概念。

4.理解对象、属性、方法和事件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5.理解事件驱动的原理。

6.了解时钟程序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应用程序接口设计及代码编写(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简单的计算器”应用程序任务

2.可视化界面设计基础

3.可视化界面高级设计

4.代码设计基础

5.工程化思想及编程风格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可视化界面设计的方法

2.掌握变量和常量的作用域、作用范围及用法

3.掌握运算符及流程控制语句的用法

4.理解工程化思想和编程风格

5.理解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6.了解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7.了解“简单计算器”程序设计过程

第四章VB高级语言技巧(5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多功能计算器”应用程序任务

2.数组的使用

3.过程和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4.键盘使用技巧

5.鼠标使用技巧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数组的使用方法

2.掌握键盘、鼠标的使用技巧

3.掌握过程和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4.掌握API函数的调用方法

5.了解枚举及自定义数据类型

6.了解“多功能计算器”程序设计过程

第五章文件处理应用程序设计方法(3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文件管理器”应用程序任务

2.文件系统控件及相关语句

3.标准文件输入/输出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文件读写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与文件处理相关的语句和函数的用法

3.理解文件系统控件的基本功能

4.了解“文件管理器”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第六章图形图像和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指针式时钟”和“VCD播放器”应用程序任务

2.VB坐标系统和颜色

3.相关控件介绍

4.绘图方法

5.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6.播放多媒体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图形图像的基本处理方法。

2.理解VB坐标系统的原理。

3.理解“指针式时钟”程序的设计方法

4.理解“VCD播放器”程序设计的方法

5.了解播放多媒体信息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成绩查询”程序任务

2.VB数据对象及数据库访问机制概述

3.数据库控件和可视化数据管理器

4.报表设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VB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基本框架

2.掌握SQL操纵数据的方法

3.理解使用VB数据库引擎操纵数据库的方法

4.理解VB数据对象及数据库访问机制

5.理解数据绑定控件的基本用法

6.了解使用Excel输出报表的方法

7.了解第三方报表控件的引用方法

8.了解DataReport、CrystalReport的使用方法

9.了解可视化数据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10.了解“成绩查询”程序的设计过程

第八章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方法(3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网络聊天”程序任务

3.Winsocket控件及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基础

2.其他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Winsock控件的基本用法

2.了解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3.了解“网络聊天”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第九章调试与错误处理(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程序错误分类

2.程序调试方法

3.错误捕获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

2.掌握错误捕获及处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程序错误的分类

第十章Com和ActiveX应用(1学时)

一、教学内容:

1.COM简介

2.ActiveX简介

3.COM对象的类型

4.ActiveX与COM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ActiveXEXE组件开发应用方法;

2.了解ActiveXDLL组件开发应用方法;

3.了解ActiveX控件开发应用方法

第四部分 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实验一:VisualBasic开发环境(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VisualBasic6.0的安装、启动与退出

(2)定制VisualBasiv6.0的集成开发环境

(3)创建一个简单应用程序

二、实验要求:

1.了解VisualBasic(简称VB)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要求。

2.练习VisualBasic6.0的安装,掌握启动与退出VisualBasic6.0的方法。

3.熟悉VisualBasic集成开发环境,掌握工具栏、属性窗口、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窗体布局窗口、代码编辑器窗口的使用。

实验二:简单程序设计(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球表面积和球的体积的程序设计

(2)窗体的新建、属性设置

(3)身份验证程序设计

(4)创建“计时秒表”窗体程序

二、实验要求:

1.掌握建立和运行VisualBasic应用程序的基本步骤。

2.掌握文本框、标签、命令按纽的使用。

3.掌握MsgBox的使用和赋值语句的正确书写规则。

实验三:菜单设计(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下拉式菜单设计

(2)弹出式菜单

(3)工具栏设计

二、实验要求:

1.掌握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2.掌握下拉式菜单和弹出式菜单的设计方法。

3.了解工具栏的设计方法。

实验四:鼠标、键盘、API函数调用(4学时)

一、实验内容:

(1)键盘错位程序

(2)实验键盘使用技巧

(3)鼠标事件应用

(4)窗体总在最前端实验

(5)百叶窗图形特效实验

二、实验要求:

1.掌握鼠标和键盘有关事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API函数的引用和调用方法

实验五:文件管理程序设计(5学时)

一、实验内容:

(1)Word文件查找显示程序

(2)文件读写程序

二、实验要求:

1.掌握文件管理程序相关控件的使用方法

2.掌握文件管理程序相关函数和过程的使用方法

3.掌握文件管理类程序开发的方法 实验六:绘图和多媒体应用(5学时)

一、实验内容:

(1)三角函数曲线的绘制

(2)常见几何图形绘制

(3)CD播放器程序设计

(4)API函数在多媒体中的应用

二、实验要求:

1.掌握建立图形坐标系的方法。

2.掌握VB的图形控件和图形方法以及常见几何图形的绘制。

3.掌握用多媒体控件制作简单多媒体播放器的方法。

4.了解API函数在多媒体中的应用。

实验七: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8学时)

一、实验内容:

(1)数据绑定控件的使用方法

(2)VB数据库引擎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3)SQL操纵数据库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1.掌握利用SQL语句,通过ADO数据对象管理数据库的方法

2.理解数据库实用程序的框架体系

3.了解数据报表的制作方法 实验八:网络应用程序设计(4学时)

一、实验内容:

WinSocket控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要求:

1.掌握Winsock控件的使用方法

2.了解网络聊天程序的原理

实验九:简单程序调试及错误处理(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程序调试实验

(2)错误捕获及处理实验

二、实验要求:

1.掌握断点的设置、监视、跟踪等程序调试方法

2.掌握OnErrorGoto、OnErrorResumeNext等语句的使用

3.理解Error对象的作用

实验十:ActiveX的简单应用(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ActiveXEXE组件编程

2.ActiveXDLL组件编程

二、实验要求:

1.了解ActiveXEXE组件的开发和使用方法

2.了解ActiveXDLL组件的开发和使用方法

篇2:visualbasic课程设计

阳春市铜业中学

林娟惠

一、设计思想

对于初次接触VB程序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设计了一个较为简单、更吸引学生的例子来开展教学,并把本节程序与控件二部分内容相互渗透,从需要出发进行讲解。本课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会建立、调试运行一个简单程序,锻炼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发奋学习的意志。

本课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是创设的一个较简单的程序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的 “目标”,调动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学习,并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矫正,让学生先了解、再模仿、自学直至创新,以此带动教学全过程,进而完成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它与在中学开设程序设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致的。

二、教材分析

Visual basic是整个高中选修课程之一,对学生来说也是较难的部分。本书开始以算法为例,多是学生熟悉的数学公式,把数学运算公式放到VB中编程运用,这对学生来说较容易掌握。

三、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的Word文字处理、Frontpage网页制作这些内容他们都只是功能操作,而且平时也能经常用到。但是VB程序设计大部分同学以前都没有接触过,平时也用不到,而且学生通常一听到编程序就特别畏惧,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太专业了,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所以通过在VB的入门阶段,采用小步子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到用VB编程序并不是很难。

四、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Visual basic 可视化编程软件

2、学习运用算法与程序设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通过一个简单的任务了解VB窗口中各部分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用VB创建程序的一般步骤。

2、掌握VB部分控件的部分属性设置。

六、课程与教学模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讲、演、练”有机结合模式、“小组、任务、评价”有机结合模式

七、教学手段

计算机教室、大屏幕投影仪、电子教室软件、课件

八、教学时间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幻灯片)Visual basic与其他编程语言的区别,特点:

Visual Basic是一种可视化的编程语言,利用可视化技术进行编程,可使应用程序的开发简单、快捷;程序员不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细节,即可编写出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因此,Visual Basic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其容易学习、功能强、编程效率高,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都可以非常容易地掌握好Visual Basic的使用。

二、(介绍VB的界面)

屏幕上有五个窗口,(1)是菜单栏;(2)是工具箱(Tools Box),里面是VB所需的控件;(3)是VB程序要设计的窗体(Form);(4)控件及窗体的属 性(Properties),在VB中每一个控件都有其自己的属性,比如文本框有Text属性,而任何一个控件都有一个自己唯一的名字,这使得我们无需编程就可以完成部分编程的工作;(5)是VB的文件控制窗口,VB的每一个程序称为一个项目(Project),一个项目文件里往往包括以下两种文件,窗体(Form)文件和模块(Bas)文件,当然还有Class文件,这些文件组成一个完整的程序,而项目文件(Vbp)则用来描述程序所包含的内容。

三、演示VB作品

1、心算设计

2、圆的半径运算:

四、举实例说明编程思想

“求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的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_click()Const PI as single=3.14 Dim r as Single, s as single r=inputbox(“r=“,”输入半径”)s=PI*r*r Print “圆的面积s=”;s END SUB

`定义名为Command_Click()的事件过程 `说明程序中PI是常量π

`说明程序中变量r和S是单精度实型数 `输入r的值

`计算表达式PI*r*r的值并把它赋给S `把S的值输出到当前的窗体上 `过程结束 说明:

1、数据类型说明部分

2、据的输入部分;

3、数据的处理部分

4、数据的输出部分

五、学生操作:

(熟悉了VB程序设计的开发环境后,就让同学们一起体验VB的运行调试过调试,)

1、运行VB

2、进入窗体,添加命令控件

3、输入代码:(可在教师机复制程序代码)

5、运行 任务一:

1、编写输入圆的半径R,让程序运算出圆的面积; 任务二:

2、编写:输入长方形的长宽,求长方形的面积。

六、教学点评:

对学生操作结果展示,通过学生的操作过程,了解学生对VB概念的掌握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主要评价的情况是:控件的在属性中的更名,编码的正确性,运行调试情况,完成时间对这四项来评定。

七、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初步接触VB程序的运用,基本能够完成操作,4 运行成功。但在操作中,出现的代码错误,调试错误,才不能解决,这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加强练习。VB满足了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学会简单编程的手段,这节课试讲之后发现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全班的操作水平不整齐,所以在课堂上要能随机应变,控制好教学的速度,本来我考虑把这节课的写代码的部分作为提高部分,但在上课时发现学生对界面的设计掌握地很快,所以设计了两个操作任务,并鼓励同学们自己设计出相似的小程序。希望这节课,让同学们接触VB,进入VB世界。

简介: 姓名:林娟惠 职称:中教二级 获得荣誉:

篇3:visualbasic课程设计

在较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中,通常将VB语言作为入门语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称VB)课程。VB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具有独立编程的能力,这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如何提高VB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找到一种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是摆在每一位VB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VB教学工作多年,对VB课程讲授时使用案例教学法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用了多项措施来激发学生编程兴趣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2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给出语法———解释语法规则———举例说明。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在讲课时,常常按自己的思维习惯传授知识,把学生当听众,忽视了更富有意义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认为语法知识讲得很清楚、透彻,但学生听课的感觉却不太好,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思维跟不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枯燥、难学、没有用”是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该类课程的描述。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给出案例———分析案例(给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导出相关的概念及相应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和操作技巧。使用这种案例教学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在讲课中,教师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程序设计课程而言,解决问题绝不是程序设计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注重制作和选取高质量的案例,制作的教学案例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合理性、层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案例不求多而求精,每一章选用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即可。选用的案例要力争涵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涉及到后续章节的有关内容。后续章节的知识虽然还没有学习,但可以奉行“拿来主义”,即教师先做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学着使用,等讲到后续相关章节时再介绍其语法知识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即可。把一个案例讲清楚了,相关的知识点也就讲完了,既不让学生觉得枯燥,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善于提出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克服他们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先给出案例涉及的问题域,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已学知识解答。如果已学知识能够解答,说明其解决方法的不足;如果不能解决,就提出新知识的解决方案,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用途的理解。案例分析完成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完善、扩展案例,把应用引伸到其它问题上。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一个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还应适当布置一些应用案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对应用案例进行剖析,提出解题思路和设计方案,然后动手实现设计,并通过调试、修改,直到取得满意结果为止。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可通过相互讨论或翻阅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既巩固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终生受用。

3 激发学生编程兴趣的举措

程序设计严谨却枯燥,实用但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VB,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上好第一堂课

可以将第一堂课称之为课程教学的“开学篇”,应先介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机课程基本体系、本课程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教学的本质、掌握学习的方法)。

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第一次课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程序设计趣味导学”,即给学生多演示一些有趣味的程序,可以考虑从简单的游戏程序入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演示完成后,教师可以把程序源代码提供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在电脑上演练一番,从而使学生在亲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告诉他们在较好完成该门课程学习后自身也能编出更多有趣的小程序,从而迎合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

3.2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可考虑使用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这一特点而使用的。它是把游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用学生所要学的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一个小的游戏,比方说Windows附件里的游戏“扫雷”等。有理由相信这一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它的难点就是加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2)竞赛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模仿电视里面的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在上完一次课之后对下一次课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告诉学生下次对这些内容开展竞赛,以班级为单位(合班课的时候),胜利者颁发奖状及奖金。这样虽然有些学生不怎么爱学习,但是因为班级荣辱意识,也不愿意自己的班级落后,从而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有些同学没有提前预习,但是害怕自己影响到大家,在竞赛过程中也现学了。这种教学法的难点就在于需要取得学校及下属的各个教学院系的支持,否则一般情况下教师是不愿采用的。

3.3 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

现在是一个实用至上的年代,学生学什么都会先比较一下要学的东西,在将来是否有用。教师平时最好把现实中能应用的与课程相关知识穿插到讲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能做些什么,社会上对这些知识有什么需求,明白了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积极性的。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开设VB课程,教师平时上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课程和所教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举一些与学生专业有关的例子(考虑到任课教师未必熟悉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具体实施,即VB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沟通,由专业课教师提出需求,给出相应问题的手工计算方法,然后VB教师将其设计成案例),让学生熟知VB在他们所学专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网络资源,有利于自主学习。教师可在开始课程教学时告知学生与本课程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址,方便学生从这些网站获取课程资料进行自学。

当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求助,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点评。教师也可告知学生一些编程论坛的网址(例如,CSDN社区),让学生通过查看帖子和发帖子的方式解决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可以考虑为每一门课程建立一个论坛,这样有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及时给学生答疑,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鼓励学生参入课程论坛的讨论,任课教师可在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发帖“质量”和“总数”的高低,考虑给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3.5 平时成绩激励

平时成绩是大学教师可以调控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考虑从分数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采用分数奖励的办法。例如,对一道程序设计题,教师给出了一种或多种解法,如果有学生还给出了一种新的解法,则给予加分,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举措

实验是检验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VB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学生才能体会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奥妙。

4.1 实验内容的设计

实验内容应按照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分类设计,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逐步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两种类型实验的比重;实验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例如广告牌上滚动的文字、交通红绿灯的控制等,也可以选择让学生制作一些小游戏,例如“猜数”小游戏、Windows中的“扫雷”游戏等;实验内容可以适当超前教学内容一些,引导学生自学与模仿;实验内容应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把VB的应用落到实处。

4.2 实验前的准备

4.2.1 教会学生程序调试方法

上机实验前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程序调试的方法。对于VB程序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在VB程序中设置断点;第二,要掌握“逐语句”和“逐过程”调试的方法;第三,要学会观察本地窗口、立即窗口中的结果;第四,设计好测试用例;第五,调试时可将复杂程序先简单化,减少循环的次数,减少数据量,降低难度,待调试通过后再改成题目要求的形式。

4.2.2 教给学生MSDN的使用方法

VB的帮助文件MSDN是一个很不错的资源,VB控件的基本属性、方法和事件等在其中得到最准确、最具权威的说明和解释,而且对于相应的知识点,都有一个恰当的程序代码实例。上机实验前应教给学生MSDN的使用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MSDN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2.3 实验内容提前下发

提前将实验内容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将编程题的解答先写在作业本上,然后交上来,此时教师并不帮助学生修改程序,而是将学生程序中的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同时也将学生对同一道题目的多种解法记录下来。上机实验时,把作业下发给学生,第一节课由学生对自己的程序进行调试,将修改用红笔记录在作业本上,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下课时再将作业本收上来,这样交上来的作业就是学生调试程序的过程记录;第二节课教师使用大屏幕展示收集的学生编程典型错误,由学生进行讨论修改;然后针对同一个题目,请使用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去讲解自己的算法思路,最后教师做总结(这些工作也可以留到课堂教学时再做)。

4.2.4 采用分组讨论形式

对于较难的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分组还可以带动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考核时以组为单位进行,即随机抽查一个组中1~2名学生的实验作业(采用作业查看与提问的方式),以这1~2名学生的实验成绩作为全组学生的实验成绩。

4.3 实验中的管理

实验过程中应强化管理,保证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1)可以在网络上公布学生上机实验的座次表,要求学生每次按固定位置上机实验,既保证出勤率,又便于随机检查实验完成的效果;2)鼓励成绩较好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如果做出优秀作品(教师也可以给其提供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题让他们去完成),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同时授权让他们成为教师的“教学小助手”。因为现在都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一个教师根本指导不过来,利用这些“教学小助手”不仅可以弥补教师辅导力量的不足,而且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3)事先编写程序,上机修改,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评分的依据;4)每次实验完成及时递交,减少复制的概率和提高学生上机的效率;5)为防止学生简单复制其他学生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在设计的程序中尽量加入更多的个人信息,例如,在对象和变量的命名、对象Caption属性的设置、文件名中加入个人的名称信息。

5 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追求教学得法。在VB课程教学实践中,只有大胆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去探索研究,寻找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评价学生,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VB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4(5):62-63.

篇4:visualbasic课程设计

一、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等情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十分深奥、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的思想,即使学习完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路也非常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能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項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情境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境,即项目的选取,是项目学习法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可大可小,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选项目时可以先选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然后再选有一定难度的,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数组时,笔者选取的学生成绩处理项目中,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这样贴近实际,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操作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满足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笔者选择成绩输入这个小项目,示范用数组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成绩输入这个示范项目,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项目

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绩的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划分好的小项目分配给各小组。

5.协作学习

各小组开展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调试运行,完成项目。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时,每组人数应适中,在组员的个性、能力方面应采取互补方式搭配好,设立各小组项目经理,协调组内成员分工,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6.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能否共同协作,实现预定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组员的参与意识如何。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作难度较传统教学模式增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项目的选取要求高,既要简单、典型又要有一定难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经常变化的。教师应当做好对各项目的评估总结,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发挥好协助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

篇5:visualbasic课程设计

用VisualBasic制作半透明窗体

函数SetLayeredWindowAttributes

使用这个函数,可以轻松的实现半透明窗体。按照微软的要求,透明窗体窗体在创建时应使用WS_EX_LAYERED参数(用CreateWindowEx),或者在创建后设置该参数(用SetWindowLong),我选用后者。全部函数、常量声明如下: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GetWindowLong Lib “user32” Alias “GetWindowLongA” (ByVal hwnd As Long, ByVal nIndex As Long) As Long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SetWindowLong Lib “user32” Alias “SetWindowLongA” (ByVal hwnd As Long, ByVal nIndex As Long, ByVal dwNewLong As Long) As Long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SetLayeredWindowAttributes Lib “user32” (ByVal hwnd As Long, ByVal crKey As Long, ByVal bAlpha As Byte, ByVal dwFlags As Long) As Long

其中hwnd是透明窗体的句柄,crKey为颜色值,bAlpha是透明度,取值范围是[0,255],dwFlags是透明方式,可以取两个值:当取值为LWA_ALPHA时,crKey参数无效,bAlpha参数有效;当取值为LWA_COLORKEY时,bAlpha参数有效而窗体中的所有颜色为crKey的地方将变为透明--这个功能很有用:我们不必再为建立不规则形状的窗体而调用一大堆区域分析、创建、合并函数了,只需指定透明处的颜色值即可,哈哈哈哈!请看具体代码,

Private Const WS_EX_LAYERED = &H80000

Private Const GWL_EXSTYLE. = (-20)

Private Const LWA_ALPHA = &H2

Private Const LWA_COLORKEY = &H1

代码一:一个半透明窗体

Private Sub Form_Load()

Dim rtn As Long

rtn = GetWindowLong(hwnd, GWL_EXSTYLE)

rtn = rtn Or WS_EX_LAYERED

SetWindowLong hwnd, GWL_EXSTYLE, rtn

SetLayeredWindowAttributes hwnd, 0, 200, LWA_ALPHA

End Sub

代码二:形状不规则的窗体

Private Sub Form_Load()

Dim rtn As Long

BorderStyler=0

rtn = GetWindowLong(hwnd, GWL_EXSTYLE)

rtn = rtn Or WS_EX_LAYERED

SetWindowLong hwnd, GWL_EXSTYLE, rtn

SetLayeredWindowAttributes hwnd, &HFF0000, 0, LWA_COLORKEY ’将扣去窗口中的蓝色

End Sub

篇6:visualbasic课程设计

我们在教学中, 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以案例提出问题, 教师示范解决方案为基本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 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 掌握知识点,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 注意了紧密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 不断增加反映VB程序设计最新技术的内容, 基本做到了与世界同步、与国际接轨。在教学中, 坚决贯彻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以提高实际编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精讲多练, 不去纠缠过多的语法和算法, 着重培养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程能力, 让学生在编程中学编程,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VB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的灵魂, 由于VB简单易学、方便快捷, 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传统的程序是由过程或函数组成, 过程或函数由一系列的字符组成, 岂不说编写程序, 阅读起来就晦涩难懂, 程序出错、查错、修改等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从而, 可视化的编程工具应运而生, VB就是其中之一。有了可视化的开发环境, 编程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有趣味。便编程人员在编写应用程序时, 既不需要通过反复调试运行调整它们, 而只是把由开发工具提供的各个对象拖放到屏幕上并调整位置、大小、颜色、字体等即可。程序运行时所见的结果就是设计时调整的结果, 也就是常说的“所见即所得”。

鉴此情况, 我们对VB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 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逐步完善, 已建立了具有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2 就业为导向, 规划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因此我们的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面对程序设计具有设计、编译、调试、维护和重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VB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计算机和编程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效率和工作质量, 做到事半功倍, 也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从实用性出发, 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VB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们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 以项目为导向, 对课程内容与时间进行了压缩调整, 同时确保教学质量, 对VB程序设计现有的教材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与补充。

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任务”为目的, 以语言理论教学为过程, 最终用语言设计“任务”, 实现任务的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统筹全局、协调关系的基本素质, 使学生树立面向工程进行程序设计的思想, 为其将来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VB程序设计采用工学结合,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划分模块, 项目分解。本门课程共分为三大部分: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技巧和程序设计应用。

V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总体理念是第一部分程序设计基础讲述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和设计规范;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理论的简单应用, 包括程序调试和程序设计技巧;第三部分是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工程中去。

(1) 程序设计基础。在VB程序设计中非常重要, 是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石, 通过基础部分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尤其是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规范,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为日后零距离上岗铺平道路。

(2) 程序设计技巧。这部分是整个课程的纽带,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程序设计理论乏味枯燥, 通过这一部分的趣味小程序, 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语言规范, 掌握数据的使用方法, 掌握键盘、鼠标的使用技巧, 掌握过程和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了解枚举及自定义数据类型等。

(3) 程序设计应用。通对文件管理系统、图形图像和多媒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网络类应用系统、Active X简单应用, 按照程序设计规范的要求, 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 独立上机完成项目。在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中, 掌握职业技能和专用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演示法、实验法及讨论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潜能。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 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VB程序设计课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 课程小组注重讲述与讲解相结合。通过讲述, 使学生理清VB程序设计开发各个环节基本内容的逻辑性;通过教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和论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VB程序设计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实施师生互动式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实施案例分析法教学;实施师生协作式教学;实施专题讨论教学。

4 加强职教理论研究, 深入职教理念改革

我们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尽可能以真实的职业活动为情境主线, 切合学生认知过程, 用教材和多媒体为载体, 让学生在实践中, 掌握程序设计技能, 懂得程序设计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技能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 这种以学生为主, 讲授和学生上机4∶6的教学过程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其他职教课程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也为推动职教课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有限的课时中, 学生通过作品参观、理论学习、校内实践和参加技能竞赛, 这种工学交替、理论和实践交融的学习,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升华到职业认识, 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的, 培养“零距离”或“近距离”上岗的程序设计人才。

5 探索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方法

改变了考试的方法, 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 采用常规的考试形式。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采用答辩式、撰写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学生结业的总成绩是本门课程各种形式考核的综合,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以网络化学生自我评价为中心, 以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为标准化的考核新模式。

6 教学模式的设计

VB程序设计课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和计算机整合的课程, 课程建设突出程序设计和工程项目开发。鉴于VB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范式,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目标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 以真实和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 选取典型真实的工程项目效果为实现目标, 构建特定的学习情境。

(2) 用仿真模拟课件为载体, 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程序开发。

(3) 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 为此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 使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目标。

(4) 采用真实职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考核办法, 全面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在教学计划中, 设置课程实训课, 通过工程项目应用开发, 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答辩、口试与上机抽查测试,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 特色与创新

(1)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编程能力, 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完备性及统筹全局、协调关系的基本素质, 使学生树立面向工程进行程序设计的思想, 为其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将软件开发和VB程序设计紧密结合;

(3) 用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实践水平, 为社会提供零距离上岗人才;

(4) 考试方式以笔试、答辩、上机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勇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李勇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测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沈洪.VB程序设计案例汇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篇7: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路向探析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 路向

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关心的是内容问题。也即他们将给学生讲授什么。因此,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向主要是遵循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新课程改革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教师最关心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因此,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向必须遵循课程“逆向设计”模式,即确立预订目标,学习评价和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以及具体的教学指导。课程的逆向设计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紧接着考虑学习评价问题,这与教师传统的课程设计将评价看作是课程(教学)结束时最后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的路向是:目标分解与陈述(确定预定目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与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一、目标分解与陈述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所以课程标准只是确定了某一学段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并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是确定了学段目标,而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集体(最起码是一个教研组)和个人智慧,根据教材内容,社区的价值观以及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课程标准(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从而确保相关的内容标准均匀地安置到不同的教学时间之中。

1.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有刚性目标,同时也有一定的弹性目标。刚性目标是对每一位学生共同的最低要求,是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弹性目标是在达到保底性目标的过程中根据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灵活设计的发展性目标,实现程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结合

在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中,由于目标陈述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教师陈述的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从而导致教师把90%以上的时间用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强调了目标的三维性,使教师认识到除了陈述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还要陈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从而把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寓于过程之中、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也发展了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用结果性目标陈述,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明确、可测量、可评估,结果性目标大部分是从教材中引出的,并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表述,他对大部分学生是相同的,在一项使用结果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学生最后形成的行为与所给出的目标是一样的。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体验性目标来陈述,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体验性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及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此,体验性目标虽然也是从教材中引出的,但它超出了教材内容并进一步发展了教材的内容。因此,一种体验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在一项使用体验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学生最后形成的反应不是同质性的,而是多元化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又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下位目标与上位目标相结合

下位目标是从上位目标中分解出来的,任何下位目标都是为实现上位目标服务的,课时目标是最下位的目标。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切忌急功近利,而应把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学段目标等上位目标结合起来考虑,立足下位,着眼上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目标相结合,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等,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一套系统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指标。对学生进步和表现质量的判断必须反映出教学目标所列举的适当表现的特征。由于教学目标的分解与陈述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学目标分解与陈述后,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目标的内容标准为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考到的内容是全面而均衡的。目标的表现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程度标准,即回答“很好是多好?”“怎样好才是足够好?”等问题,促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1]。评价内容和标准的确立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标准,“会被一个教师看成好的,也会被另一个教师看成好的”。学生也要运用这种特定的质量指标来引导自己的学习,判断自己的学业与进步。

1.评价内容和标准应是学生应知和应能的

在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已经知道教师所教的东西,能否表现出教师所教的技能,而不是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学到根据目标要求应知和应能的东西,且评估的设计通常是在课程单元完成之后。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考虑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成标准应有怎样的表现质量。换言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由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共识来驱动的[2]。且评估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

2.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建立在目标之上

衡量评价和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系列的集中性回答匹配程度的维度,这就需要教师在确立评价内容和标准时明确这样一系列问题:每个评价衡量的都必须是在目标里反映出的内容和技术;每个评价都是对目标所反映的重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公平、有效的抽样;对于目标中体现的复杂的概念、拓展性推理和高级思维等很难测量的内容在设计评价时必须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3]。

三、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4]。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从而加强课程与时代的联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1.依托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在现代社会,课程资源琳琅满目,虽然“教教材”是我们反对的,但是完全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也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我们提倡的是“用教材教”。应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当然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把教材当圣旨,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照搬,而是依托教材,筛选和整合各种不同课程资源,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教科书的内容,并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2.图、文、声、像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在十七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夸梅纽斯就曾经说过,所教的学科不应该用口教,这只能顾到耳,同时也应该用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的帮助去发展想象。所以,在学过的东西没有彻底印在眼睛、耳朵、悟性和记忆里面以前,任何新课都不能进行[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文、声、像结合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如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搜集和整理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开发出系统的文字内容,同时要尽量开发一些图、声、像的内容。

四、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有别于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下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取决于教师的教,所以教学策略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考虑的主要是教师怎么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知识怎么组织?课堂怎样管理?等问题。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下的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学有所获(达到目标的要求),学生是否学有兴趣是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根本评价标准。所以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等问题。

1.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

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是指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中性标准的程序中,以“中立主席”的身份指导学生讨论有争议的价值实践[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教师不足以成为对某些问题认识的绝对权威。所以,教师在准备材料与组织讨论过程中最具合理性的方法是采取中立,不以自己的权威地位对课堂中的观点进行控制和限定,以增强结论的开放性。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熟悉材料、提供证据、提出问题和保持讨论的连续性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教师要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问题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以及自学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3.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因材施教策略、形成认知结构的策略以及信息加工教学策略等一系列策略,但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访谈调查、投射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自我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自我调控的环境(选择适宜的强化以及形成自我调控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集体交往以及提供丰富的学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Goals.2000:Edueate America Act[DB/OL].http://www.ed.gov/Leglslation/Goals2000/The Act.

[2] 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

[3] 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

[4] 徐春英.教师的课程管理:整合课程资源.上海教育科研,2011(7).

[5] [捷]夸梅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 史丽晶,刘建新.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作为“中立主席”.教育导刊,2011(5)上半月.

篇8:visualbasic课程设计

关键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计算思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

1 概述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分支, 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具有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强大的数据库处理功能等特点。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其目的是不仅使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 提高编程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从而为将来从事应用程序的算法设计、程序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 最初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 (Jeannette M.Wing) 教授于2006年3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会刊上给出并定义。她指出,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

计算思维这概念一经推出, 就被国内外计算机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的广大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比如, 2007年3月, 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公司宣布建立“微软-卡内基梅隆计算思维中心”。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要求将“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本质加入到“计算机导论”课程中[2]。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 (CSTA) 发布了名为《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的报告, 详细叙述了什么是计算思维, 并得到微软公司的大力支持[3]。2009年, 我国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达到的4项能力要求:“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4]。2010年, 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盟联合声明指出:“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者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现今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以此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地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5]。可见,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部分高校的重视。

3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传授、教导的主宰者, 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不爱动脑筋, 没有自己的思维, 也不能坚持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走。因此, 有必要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1) 学生为真正的主体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最大的难题是让学生系统构建知识[6]。因此, 学生应当是知识学习的负责人, 构建知识架构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因此, 需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的领路人。

2) 教师为学生的领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知识点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场景, 帮助学生架构知识。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 使得合理的探究, 自主地解决新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逐步减少外部控制, 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3.2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包含的内容繁多, 比如可视化界面设计、基础理论、算法设计、程序设计等。各个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 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 采用了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等。

1)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负责提出任务, 以及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而学生只负责完成任务, 至于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何种解决方法则基本无要求。但是我们现在需要培养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去完成任务。因此, 采用的办法就是在任务的提出、实施、完成等环节都要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可见,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不再强调任务的完成, 而是强调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学会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可见,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学习过程则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对于教师而言, 事先必须根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 则在对问题探究过程进行细分为几个小环节, 然后在每个小环节中都要加入计算智能方法的因素, 运用计算智能的方法贯穿整个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例如, “递归”问题比较抽象, 教师不容易讲解清楚, 学生又不易理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尽可能地找出一些递归的小游戏, 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 学生也能在游戏中感知“递归”的算法思想。这样不仅使教学变得容易,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智能能力。

3) 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 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学习。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 比如, 可以下载共享资源, 从而使得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所谓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 自主地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交互、探究等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

3.3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 采用课堂教学方式, 主要介绍VB程序设计语言,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 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二是实践部分, 与理论教学配合, 一方面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技术, 巩固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进行实际编程训练,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

在课堂讲授中, 从各种现实世界问题出发, 设计教学知识。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必须考虑三个方面: (1) 明确每次课的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方面力求涵盖所有的知识点, 但要根据重点和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2) 明确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易程度合适的案例,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3) 明确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同一问题经常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设计内容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 使学生明了运用计算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也能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经常机械地照“抄”教材上的程序实例来验证。若一直是验证性实验, 则学生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整个实验内容分为三个阶段: (1) 验证型实验。对于初学者而言, 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 要想了解进而掌握很多新概念和控件, 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 (2) 综合型实验。当学生学到一定阶段时, 需要把前面的知识点做一个小小的综合。综合型实验能反映出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因此, 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要考虑规模是否适中, 是否包含了前面的知识点, 也可以在程序中增加一些新的尚未学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3) 课程设计实验。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始前, 学校都会安排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考查学生水平的机会,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课程设计还能熟悉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题型、知识点等, 从而帮助学生能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

4 结束语

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 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 可以从思维方法的高度培养学生, 使得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符合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今后, 我们需要继续探究如何将计算思维的思想融合到大学教育中的各门课程中。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 49 (3) :33-35.

[2]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9.

[3]Philips P.Computational Thinking:A problem-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EB/OI].http://www.esta.acre.org/Resources/sub/Re sourceFiles/ComputationalThinking.pdf.2008.

[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冯博琴.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

篇9:visualbasic课程设计

关键词:课程设计;质量保障;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29-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目标是: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机械系统方案设计、零件结构和工作能力设计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宽机械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方法,获得相关的技能,提升独立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方面的经验,包括细化课程质量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师资和教材质量保障,建立过程监控和反馈平台,采用创新的学生评价方法等方面。[1]

一、研究课程性质并细化质量目标

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建立详细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目标子集是实行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重要举措。经过全体教师的研究讨论,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我们把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具体细化为:①针对具体的项目实例,经历从方案设计到零件设计的全过程,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扩充教材上没有的、解决机械设计问题必须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②通过设计计算、绘图以及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有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获得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③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和参加答辩,提高学生对工程设计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④通过设计实践,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实践中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从而认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培养初步的现代工程意识。⑤通过组成设计小组等方式,创造工程设计项目中的人文环境,模拟设计团队分工协作的运作方式,使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发展。

二、相关课程采用以项目为线索的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由于本课程设计与几乎所有的前期课程相关,质量保障必然要求上溯到这些课程。我们选取其中相关度最大的三门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进行研究,发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上述相关课程以前沿用多年的的教学方法,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虽然在能力培养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培养的能力往往是局部的孤立的。当学生学完了这些相关课程,进入课程设计阶段,面对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时仍然感觉无从下手。这暴露出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训练不足。近年我們开始试行了以项目案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的改革,并落实到《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这三门课程中,选择典型机器设计为课程项目,理论课以项目任务下达的方式引入,从客户的原始诉求出发,全部知识点按照项目展开的过程顺序来呈现,用项目事例取代常规例题,用设计实践取代常规作业。这种做法使得机械设计的全局更加清晰,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理论教学的内容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有利于得到完整和深刻的认识;第二、有利于从工程视角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第三、为以后课程设计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第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表明,这些相关课程及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因此得到明显提高。

三、师资质量保障

鉴于本课程设计的工程性质,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特点,有必要对教师的指导资格设立门槛。为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具体做法是:无论学历、职称高低,第一次承担本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提前按照本课程最高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整地完成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所有工作,再经课程负责教师组织答辩小组,召开答辩会,学校教学督导员参与监督,对该教师完成的图纸和计算说明书进行审查和答辩,有经验的教师还对指导学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详加解释。要求取得优良成绩的教师才可以承担本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并且规定第一次不能独立承担,而是与有经验教师一起,积累一定教学经验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多年,目前教学团队中包含多名具有企业机械设计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多名长期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多名主持或参加过各级科研项目并积累了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由于有良好的师资作保障,课程教学质量获得了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教材质量保障

大部分现有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提供相关知识为主要目标,很少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表现在:对机械设计一般规律的描述只停留在空泛的条文上,并没有作为指导思想落实在各章节的分析中;主要提供设计相关知识,较少论及设计方法,或者仅介绍与设计相关的规则,很少对思维方法展开讨论;所提供的对象知识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有鉴于此,我们专门组织了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该教材在使用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其他院校选用,因使用效果好在初版半年之后即重印[2]。本教材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以设计逻辑组织知识素材,把机械设计主要规律以及相关方法的运用贯穿其中,明确揭示机械设计主要要素之间的关联,体现了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需求。

五、建立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反馈环境

为保证课程设计能够正常进行,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过程监控的一整套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规定了严格的教学纪律。为了及时研究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共享先进的教学经验,除了执行学校要求的常规静态教学质量控制制度外(如听课制度,举行不定期教学研讨会等),我们还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内部教学论坛,教学中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反映到论坛中,大家共同讨论及时解决,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

六、创新评价方法

由于师生比例悬殊,一个教师往往需要指导一百名左右的学生,如何监控教学过程,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问题。我们采用“过程定量评价表”的方法。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设计了细分为4到7个部分的评价表,对每个学生的出勤、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如设计草图、装配图、零件图、说明书)规定了细化的评分标准。这种方法自2006年使用至今,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为填写每个学生的情况,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而每个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被如实记录,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公正的评价。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以定量方式保障了教学质量。

七、实施效果

以上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从2006年开始,已经在约120个班的教学中实施,本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学校各类教学检查中获得好评。很多学生撰写的设计说明书正文结束之后,在总结里留下了对本课程设计的感受。大致归纳为五类:本课程使他们第一次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得到如何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有效训练;本课程使他们认识了工程的社会、经济、人文的要求,明确了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努力方向;本课程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流和协作能力,同学之间加深了感情,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本课程指导教师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深深感动,教师的言传身教令他们终身难忘。

参考文献:

[1]林怡青,谢宋良.以项目为线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增):174-176,182.

[2]林怡青,谢宋良,王文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0.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BKZZ2011022);2010年广东省实验教学研究(改革)基金项目(2010003);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102076)

上一篇:心中那轮明月作文下一篇:小学生活中的酸甜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