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

2024-05-18

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通用9篇)

篇1: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

11月份人员不安全行为分析报告

一、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和技能因素等;有外在客观因素,如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根据2月份的考核结果,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管理原因

1)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产生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2)规章制度、作业规程不完善,协调配合不当,监督检查不严,信息传递不佳等,也易助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在“机关对各区队不安全行为分析图”和“区队自查不安全行为分析图”对比是不难看出自查多和好的单位,机关抓住的不安全行为就少。

2、思想和情绪因素

思想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对上月风险指数2以上的不安全行为做了分析和评价,结论是:

1)有无所谓思想的人,对安全持麻木不仁的态度,视一些安全制度、规定、措施为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

2)有麻痹思想、自以为是的人,明知安全重要但不重视,做事马虎大意。3)持侥幸思想的人,明知道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采取安全措施,抱有“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侥幸过关的态度。

4)由于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不佳等原因,导致情绪烦躁的人,工作精神不集中,自身与外界环境不能很好协调,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5)情绪急躁的人,由于求胜、赶时间心切,工作不仔细,易出现有章不循

现象。

6)部分员工由于疲劳、体力下降、视力不佳、年龄偏大等生理原因,也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个人生活养成的不好习惯

在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高的人员中,不约而同的都有迟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就养成了吊儿郎当,不遵守纪律的不良习惯,在井下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都是习惯性违章

二、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基本控制措施

1、强化安全管理

采取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奖励引导员工的行为积极主动向安全方面发展,通过惩罚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约束,使员工知道不该那样做、不敢那样做。

1)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用责任追究手段来保证执行力度,做到违者必究,一视同仁,不搞下不为例,保持制度的有效性、连续性,强制约束不安全行为。

2)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强制监督纠正不安全行为。各级管理干部、专检人员、职能部门要以现场为重点,以不安全行为易发者为突破口,不间断的进行检查及夜间突击性的抽查。

3)带班队长、班组长要加强现场作业行为的安全监管,及时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罚处理执行连带责任,当班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带班队长、班组长负连带管理责任,其他人员负连带监督责任。

4)各级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带头不违章生产、不违章指挥,以“榜样”激励员工不违章作业。

5)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加班加点、超时疲劳工作。

2、做好思想和情绪调解工作

员工因思想情绪的变化而影响正常工作的事件突出表现在: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工作晋级问题、与领导矛盾问题、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等等。

1)各级领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解。要切实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员工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有关领导和部门要妥善解决,使操作者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

2)要加强员工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和员工交流思想,了解掌握思想动态。教育员工热爱本职工作,随时掌握其心理因素的变化状况,排除外界的不良刺激。

加大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现场操作,杜绝不安全行为;区队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力度加大,不能违章指挥,及时消除、纠正当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职能科室加大管控力度。

三、下月工作重点

针对8类易发不安全行为人群,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加强班组建设,树立无不安全行为班组和区队,制定奖罚,严格兑现,做到安全管理、人人参与。

篇2: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

【事故案例】 农历腊月28日晚,某矿山企业测井中队的职工们正准备回家过年时,由于生产急需,上级通知他们立即出发去执行测井任务。到了现场,大家匆忙动手,摆车、支滑轮架、装仪器、下缆绳,打算快干快完,好连夜往回返,这样不耽误回家过年。在仪器往井中下放的途中,曾有轻微遇阻现象,但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测试完毕,上提仪器时,起初各岗位人员还比较认真,但提到一半高度仍较顺利后,纷纷离岗做收工前的各项准备,井口无人监视异常情况。此时,井下仪器突然遇卡,高速提升的钢丝缆绳猛拉测试车,使车身突然运动,将正在擦车的司机压死。

一、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一)、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①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工作是正式腊月28工人急切回家过年,带着兴奋的情绪工作,认为工作能顺利完成提前离岗,不认真工作导致事故的发生。

②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示:员工接到任务后为了尽快回家过年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而是在未检查仪器设施安全情况下,匆忙动手,在施工过程中以求完成任务都不重视在中间工作中遇

到的轻微遇阻现象,并且都提前离岗无人监视井口的异常导致事故的发生。

③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司机在机器运转的情况下进行擦车,导致事故的发生。

2,物的不安全状态

①设备、设施装置安装缺失,出现缺陷:仪器往井中下放途中,曾有轻微遇阻现象,却未引起工人警惕;井下仪器遇卡,高速提升的钢丝缆绳猛拉测试车,使车身突然运动,导致事故发生。

(二) 、间接原因

①劳动组织不合理:在年前员工都想回家的心理下进行加班,导致员工带着情绪工作,丧失警惕致事故发生。

②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操作方法、维修检验:在开始

工作前没有对设备进行检查检验;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方法提前离岗。

③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在年前员工都想回家的心理下进行加班,而并未对现场进行相应安排,造成施工现场无人监督

检查,员工急切回家在工作前不认真检查设备和做提前收工的准备没有认真的工作,致使车身倒退,司机死亡。

④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在仪器往井中下放的.途中,曾有轻微遇阻现象,但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体现出员工工作的不认真和隐患忽视致使事故发生。

三,不安全行为的对策措施

①在工作过程中,忌急于求成,应当谨慎操作,认真仔细,遵循规章,手心一致,不盲目急躁求成

②提高工人对待工作的责任感,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规定,维护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③落实监管力度,在施工生产前做到仪器设备的检验检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④尽量避免在假期前临时增加工人工作量,调节员工急躁情绪。

篇3: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

关键词:心智模式,不安全行为,煤矿员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2008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13, 752起, 死亡91, 172人, 发生重特大事故97起, 死亡1, 971人, 其中煤矿共发生重特大事故38起, 死亡707人, [1]成为我国工业生产中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 我国煤炭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已使煤矿生产安全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一、心智模式概述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 影响人们如何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2]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它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周围世界, 影响我们所“看见”的事物,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 我们做出了选择性的观察, 即使最“客观”的科学家, 也无法绝对客观地观察世界。其次, 心智模式影响我们的认知方式, 亚当·斯密在《心智的力量》中提到:“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 就像水对鱼一般, 心智模式所诠释的世界, 帮助我们去预测他人的行为”。

心智模式通过描述、归因、预测三类关键活动来发挥其作用。当人们观察到了某种行为事件时, 首先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描述, 然后通过其信念体系来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预测事件未来发展趋势。[3]

心智模式反应了人们对外部系统的认知结构并呈现自身的信念体系, 在内容上体现为结构化的知识和信念。知识结构是外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内化和存储状况, 它是客观世界经过求知者的信息加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综合体, 它是对学习者大脑中各种知识的相互比例、相互关系, 以及他们所构成的整体功能的描述。[4]而信念系统, 具体地说, 就是指一些不言而喻的心理生活原则、老生常谈、范式所构成的网络系统, 一般被人们用来解释和预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5]

二、心智模式与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分析

对事故规律的研究表明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可能引起事故的煤矿员工的行为差错, 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从煤矿员工的认知心理过程来看, 煤矿员工之所以做出各种不安全行为, 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 外在规定性因素。

包括煤矿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 它们是管理者根据煤矿生产任务和生产特点事先确定下来的, 用以指导、规范不同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作行为。然而, 如果事先制定的这些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不科学、不明确或者存在错误, 势必影响煤矿员工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 产生不安全行为。

(二) 煤矿员工的认识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煤矿员工正确认识并理解了煤矿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 才能发挥其指导员工做出安全行为选择的目的。另外, 对于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之外的行为, 员工也能认识到其可能存在的危险性, 并判断该行为是否安全, 这是煤矿员工自觉安全认知的结果。由此可见,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受其认知能力的影响。

(三) 煤矿员工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因素。

当煤矿员工意识到行为中的安全隐患, 他就会面临采取安全行动还是不安全行动的选择, 这就必然涉及煤矿员工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当煤矿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识高于安全行为的价值认识时, 他就会做出不安全行为的选择。

(四) 煤矿员工的行动能力。

煤矿员工做出安全行为选择之后, 在行动的过程中仍然受到煤矿员工的体能、工作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使其行为可能出现失误, 最终转变成不安全行为。因此, 煤矿员工的行动能力也是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之一。

在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四个因素中, 外在规定性因素要求煤矿员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 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规范。而员工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 知识既是认知活动的产物, 同时又是认知活动的对象, [6]另外, 知识还是员工行动能力的核心。信念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 是居于支配、统摄作用的价值观念, 它对决定人们的思想言行, 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7]综上所述, 知识和信念是决定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核心因素, 而心智模式在内容上包括知识和信念, 由此我们断定, 心智模式对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心智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一个相对动态发展过程, 随着人们认识、经验的不断积累, 心智模式也会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 心智模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 环境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工作条件等都会对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的形成, 以及对周边世界的看法和个人前途命运的追求产生重要影响。

(二) 个人因素。

包括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个人综合因素以及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个性特征因素。心智模式在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那些影响人们认知方式的个人因素。比如性格不同的人, 其心智模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而且由于性格的固定性, 使得心智模式也难以改变且不易被人们察觉。

(三) 行为因素。

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 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 反过来, 行为也影响心智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人的行为实质上是人对环境外在的可观察到的反应, 是人类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 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随着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8]在这里, 行为是广义的, 包含人的内心活动、思考等, 亦包含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四) 沟通、培训和反馈等活动。

这类活动能够使员工内隐的心智模型外显出来,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发掘内心世界的图像并严加审视, 这不仅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 也对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改善煤矿员工心智模式的途径

预防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从提高员工技能、加强管理、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着手, 无疑对安全是有利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归根结底, 人的不安全行为受人的心智模式支配, 要使矿工重视安全, 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只有从改善心智模式出发, 寻求一系列防止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有效对策。

(一) 从心智模式内容着手, 直接改善煤矿员工心智模式。

1.宣传新观念, 转变旧观念。

借助企业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介质大力宣传新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 剖析旧观念带来的不良后果, 传播安全知识, 揭露不安全行为, 逐步消除煤矿员工对新观念的不确定感, 强化和发展新观念, 刺激人们在认识、情感和安全行为上的发展需求, 引导煤矿员工接受新思想, 转变旧有心智模式。

2.建立系统而完善的宣传反馈机制。

企业在宣传新观念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来自员工自身以及宣传过程本身等众多因素的干扰, 建立系统而完善的宣传反馈机制是有效宣传活动的客观要求, 对心智模式的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建立良好的沟通网络。

改善心智模式首先学会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只有员工之间建立起和谐的沟通、互动关系, 才能使心智模式的完善富有成效。

(二) 借助影响心智模式的各个因素, 间接改善煤矿员工心智模式。

首先,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列文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令员工感到心情舒畅, 缓解工作压力,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改善外界环境对员工产生刺激, 使员工行为朝着安全有利的方向发展。

其次, 培养员工反思和探寻意识。心智模式常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 不易被察觉, 也很难受到检视, 因此也就不容易改变。培养员工反思和探寻意识, 开放内心世界、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 引导自己分析个人行为背后难以被人察觉的东西, 看清自己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偏差, 从而对症下药, 实现心智模式的转换、创新和改善。

最后, 加强安全培训、改善员工安全行为。心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得到改善, 通过安全培训, 让员工以安全的操作方式执行任务, 逐渐使心智活动由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 最终内化为新的心智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调度统计司.安全生产统计简报[EB/OL]. (2009-01-17) [2009-08-26].http://www.chinasafety.gov.cn

[2].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丹尼尔.丹尼特;罗军译.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冯柱.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形成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商卫星.论认知科学的心智观[D].武汉大学, 2004

[6].彭正龙, 王红丽, 黄文平.组织认知能力及其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9, 14 (2) :115

[7].王玉木梁.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J].东岳论丛, 2001, 22 (4) :65

篇4: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对策探讨

美国安全管理专家塔兰茨曾给事故下了一个定义:事故是一种意外,但未必是致伤或造成破坏的事件。这种事件会妨碍任务的完成。事故发生前一定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条件,或既有不安全行为又有不安全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的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

从已发生过的众多事故中,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理论及亚当斯事故因果理论,可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事故致因模式。

从“物”的因素来看,即本质安全化,就现代科技水平而言,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到绝对安全,完全清除“物”的不安全条件是很难的,也是办不到的。

另一方面,无论物的不安全条件怎样,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认真检查,不安全因素就可以消除,但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不易控制。从统计数字来看,目前发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人的差错造成。因此,要预防事故,更主要是要从避免人的差错开展工作。

个人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对事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同时,对于如何预防事故的现场安全对策措施的探讨和研究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影响人的差错的几个原因分析

通过对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的统计分析,影响人体差错的几个主要原因归结如下:

2.1 操作者个人特性的影响

个人特性和知识或能力的不足;缺乏经验和训练;性格、习惯等。概括起来,人的特性中主要弱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有错误和错觉,这是人的差错的根源;

(2)疲劳(短时间内),这是体力的界限;

(3)缺乏机能的稳定性,有偏差,这是动作正确度的界限;

(4)人的反应速度有一定界限;

(5)对于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容许界限;

(6)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计划和知觉能力也有一定限度;

(7)具有较固定的生理节律;(8)易于受到情感的支配。

2.2受教育、训练和指导情况的影响

(1)操作训练、能力训练不足,安全演练不到位或没有演练;

(2)监督不及时或指导错误;

(3)安全操作说明书、手册、检查表等不完备;

(4)员工相互注意或信息交换发生偏差或误解;(5)教育、训练和指导的方法过时不适应新的生产要求。

2.3受内部管理氛围的影响

(1)作业时间不适应(无理或不自然的作业时间);(2)缺乏合理、稳定、均衡等作业计划;(3)作业标准和规程无效或难于执行;(4)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导致员工不重视、不关心差错问题等。

2.4受作业特性和作业环境条件的影响

(1)持续紧张或长久密切注意的作业;(2)配合协作关系不清的作业;(3)使操作者身体承受负荷的连续作业;(4)不适宜的作业环境(如噪声、异温、照明不良、粉尘、高空、恶臭等);(5)易出故障的系统等。

2.5受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影响

(1)信号形式含义难以区分;(2)设备布置缺乏充裕的空间;(3)表示方法或安全的信息不充分等。

3.人体差错的发生过程

关于人的差错的发生过程曾有不少人研究过,其中以拉斯姆森等人在人的差错发生过程问题上提出的模型最具有代表性。

图2中虚线框内的部分为现场调查的问题。关于人的差错机理(S)部分,包括识别、输入信息的处理和记忆。

通常把产生人的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人(MAN)、设备(MACHINE)、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简称“4M”理论。利用该理论可将图1所述事故连锁反应理论中的“深层原因”——“人、设备、环境及管理的不良因素”做进一步分解,包括以下四方面:

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设备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以及作业方法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

人的差错机理与4M理论结合后应用到生产现场管理,通过有效地控制产生人的差错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尽可能纠正和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可有效降低和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发生数量,对事故预防具有现实意义。

4.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在有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人的差错出现导致事故可以建立如下模型图3。

根据图3,作业行为安全还是不安全取决于作业人员的个人因素,即个人潜在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与工作行为(感觉、认识、决定、能力)四个阶段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联系。行为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之上的,经由思考、总结、判断、决定,而后产生行为,这一过程形成经验。究竟这种行为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进行调整,最终目的是实现安全行为(如图4,行为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中,感知、行为、调整、经验四个因素影响着个人行为的安全性。

5.预防事故的现场安全对策措施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就是控制人的差错的出现,是在现实生产条件下防范事故的最主要手段。

结合人的差错机理与4M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预防事故的安全对策措施。

5.1加强对人的培训教育

这里的人,不仅指操作者本人,也包含生产现场的其他作业伙伴,同时也包含上下级等。员工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正确沟通十分重要。通过全员安全培训教育,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三违”或工作差错之类的事件绝不放过;通过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培训教育,从而使员工在思想上能够重视,在行为上能够谨慎,提高危险作业时的大脑意识水平和提高预知危险的能力,能够识别和正确处理危险情况,并能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应急培训和演练,使员工在危险时能达到条件反射的自然动作,能够紧急避险和正确逃生等。

5.2加强设备本质化安全的程度

对于重要的设备,必须确保联锁装置、故障安全装置等处于可靠有效的状态;合理的机械形状和配置,操作装置是适当的;合理的作业条件;为了易于识别而能有效地防止误操作,对于紧急操作部件应涂上荧光或醒目色彩等。

5.3改善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采取有效方式降低作业现场的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因素的量值,使其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人的危害;

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在使员工感到危险的地方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认真研究协作作业时通话的有效方式,勿出现听不懂作业用语或因不同人可以作出不同理解的模糊用语,保证现场信息沟通的可靠性;

对现场的物品进行科学管理,如将现场物品划分为“经常需要的”、“偶然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三大类等。

5.4强化安全管理

日常安全管理对于及时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防范事故的发生是关键中的关键。非正常作业,应根据需要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对日常发生的不安全事项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配备齐全的安全技术人员;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奖罚措施,落实班组评估结果,落实安技费用等措施。

篇5: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

评价方法介绍

一、工作危害分析(JHA)

(1)定义: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

定控制措施。

(2)特点:

①是一种半定量评价方法。

②简单易行,操作性强。

③分解作业步骤,比较清晰。

④有别于掌握每一步骤的危险情况,不仅能分析作业人员不规范的危害,而且

能分析作业现场存在的潜在危害(客观条件)。

(3)R = L × S

式中:R —风险度

L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S —事件发生后果严重性

二、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2)工作危害分析 L、S、R 的分值取值参考 ①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L 的判定准则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判定准则

② 事件发生后果严重性 S 的判定准则

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③ 风险等级

R 的判定准则

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3)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说明

①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地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

②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③ 作业步骤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④ 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识别。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⑤ 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

篇6:哪些属于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记、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手伸进冲压模;工件加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作用失效;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5)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使用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走,未及时观望。

(6)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调整、焊接、清扫等和做其它能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7)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作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

(8)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太肥大的服装;操作带有旋转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下面仅列出部分现场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1.设备传动部分防护罩(栏)缺损或未关好就开车操作;

2.检修带电设备时,在配电开关处不断电或不挂警示牌;

3.进入机械设备内检修运转部件时,不设专人监护或未采取重复断开动力源措施;

4.任意开动非本工种设备;

5.非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上岗独立进行操作;

6.超限(如载荷、速度、压力、温度、期限等)使用设备;

7.设备上有安全装置而开车时不用;

8.任意拆除设备上的安全、照明、信号、防火、防爆装置和警示标志、显示仪器;

9.检修高压线路或电器,不停电、不验电、不跨接地线;

10.潮湿地面、容器内或金属构架内使用非双重绝缘的电动工具工作;

11.容器内作业时不使用通风设备;

12.高处作业往地面任意扔物体;

13.违反起重“十不吊”;

14.开动无卷扬限位器的起重设备工作;

15.焊接未经完全清洗和充分通风的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封闭容器和管道;

16.禁火区抽烟或动火;

17.开动情况不明的电源或动力源开关、闸、阀;

18.高处作业或在有高处作业、有机械化运输设备下面工作而不戴安全帽;

19.电气作业不穿绝缘鞋;

20.带电作业(检修)不带绝缘手套;

21.旋转机床切削时戴手套操作;

22.在易燃易爆、明火、高温作业场所穿化纤料服装操作;

篇7:人的不安全行为

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逞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也是十分严肃、十分细致的一项工作。

实践证明,不安全行为的心理有9种。

(1)马虎心理:做事情心不在焉,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进行工作。

(2)侥幸心理:制度设计或实际操作嫌麻烦,总想走“捷径”,违背了事物的运行规律。

(3)自满心理:对重复的事情不重视,犯经验主义错误。

(4)浮躁心理: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

(5)投机心理:没有科学的头脑,耍小聪明。

(6)逆反心理:不尊重科学或不满意管理,做事情与你对着干。

(7)莽撞心理:做事情不计后果。

(8)懒散心理:不愿意动脑,删减安全操作程序。

(9)盲从心理:跟随别人,不动自己的头脑。

因此,及时发现工作人员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因素,并采取对策加以消除,是安全生产管理者值得注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安全第一”的方针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早已构成共识。安全既是企业的目标,又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人的因素是生产中的决定性要素,安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避免或减少意外伤害,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成果证明,造成员工人身伤害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或两者共同作用。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以前调查了美国的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发现占总数98%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只有2%的事故超出人的潜力所能预防的范围,在可预防的工业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占10%。根据日本的统计资料,1969年机械制造业休工8天以上的伤害事故中,96%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91%的事故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关;1977年机械制造业休工4天以上的104638件伤害事故中,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的只占5.5%,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无关的只占16.5%。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人和物两种因素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但是,根据北京供电局1950年至5月的事故统计资料(不完全),发生的38起触电造成的人身死亡、重伤、轻伤事故中,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的事故35起,占事故总数的92.1%,纯属于物(施工工机具、施工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3起,占事故总数的7.9%。由此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远高于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防护装置的不断提高和改

善,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比例越来越高。因此,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避免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基本保证。

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及致因分析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现场管理者(工作负责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工作负责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此刻:现场查活不细,对工作现场的电源和周围环境未查清;制定安全措施不完善,存在漏洞;现场管理混乱,分工不明确。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此刻:习惯性违章,忽视安全,采取不正确的动作,使用安全防护用具不正确等。

根据传统事故学理论的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安全意识不强,采取不正确的态度。个别职工忽视安全,甚至故意采取不安全行为;

2、技术、知识不足。缺乏安全生产知识、缺乏经验,或技术不熟练。

篇8: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

1 不安全行为分析

1.1 不安全行为概念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目前尚未对不安全行为(unsafe behavior)进行完全界定。国外的研究集中于人因失误方面,认为不安全行为与人因失误是同一概念。国外学者Swain、Reason等[3,4],国内学者如曹庆仁[5]通过对人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认为人因失误和人不安全行为两者是一对相同的概念。张力、周刚[6,7]认为,人因失误通常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者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2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国外的相关研究者,如Donald、Siu、Clarke等[8,9,10],从人格特质的研究角度出发,研究了人格与工伤事故的关系,发现人格特点与工人事故倾向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Haytham Remawi等[11],通过对美国不同航空公司之间的安全管理、员工的安全态度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全管理、员工的安全态度、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存在着差异。国内田水承、罗云、郑莹等[12,13,14],从人的生理、心理的角度分析了不安全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

根据国内外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笔者主要从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文化因素等。

2 不安全行为数据库的构建

2.1 不安全行为数据库的抽象描述

若将不安全行为数据划分为不完全数据和完全数据2种类型,则由现代数学理论[15]可将其抽象为如下形式:

若式(1)成立,则数据集合{y(i)︱y(0)=0,i=1,2,…,n}称为完全数据集合。式中y(i)为直到时间t(i)的不安全行为发生原因种类积累数(不安全行为次数)。

若式(2)成立,则数据集合{y(i)︱y(0)=0,i=1,2,…,p}称为不完全数据集合。

由式(1)、(2)可知,完全数据为所统计分析的不安全行为时间间隔数据,不完全数据为每个不安全行为时间间隔内积累的不安全行为数据。由于受到煤矿实际条件的影响,数据库中的不安全行为数据可能不完全,对于不完全的数据,可选用最小二乘或贝叶斯估计进行补充。

2.2 数据库的建立

运用行为抽样法[16]对H矿和G矿的矿工行为进行样本抽样记录,样本的属性包括: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地点、现场环境、矿工的安全防护情况。其中,环境属性主要有:温度、湿度、风速、能见度、整洁度。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运用最大似然估计对样本集进行改进,采用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得到处理样本。

3 分层关联分析理论

3.1 分层解析数据结构

为深层次分析诱发不安全行为的因素,采用分层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

若将采集的各个不安全行为(An)根据不同的诱发因素分成不同的类Ani,对每一类的不安全行为按照内因和外因分为不同的因素Anij,再对各因素的深层原因(次隐含原因)划分为Anijk,如果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隐含因素),则用Anijkl表示,从而得到不安全行为深层影响因素,表示为

式(3)中的隶属关系存在一定的灰度,据其构建模型,可以从不同层次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

3.2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层关联分析模型

依据分层关联的原理,构建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关联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为运用分层关联分析法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的过程,从样本数据库到各影响因素的内因和外因是第1层分析;从外因到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制度、环境等是第2层分析;从环境到家庭环境、作业环境、社会环境等是第3层分析;从作业环境到温度、能见度、整洁度、噪音等是第4层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1]。因此,如果内因和外因的关联因素出现不协调,就会出现不安全行为。这里运用主成分提取法来确定煤层影响因素的关联度。

3.3 分层分析中各因素的关联度的确定

依靠人对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进行确定较为困难,同时也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所以,引入基于采样信息的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因素间的关联度。

3.3.1 主成分提取

设有m个样本,每个样本涉及n个因素,其量化值是x,则样本的矩阵为Xm×n=(xij)m×n。为了避免不同单位和量纲带来的误差,对样本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Am×n=(aij)m×n,然后求出归一化矩阵的内积,从而得出各因素间的关系。为消除关联矩阵的非正定性,对关联矩阵进一步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得到:

式中:I=diag{1,1,…,1};G为I与Am×m之差。

利用现代多元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指标因子进行分解,通过正交旋转变换将多相关因子转化为少量不相关因子。

设初始因子向量x=(x1,x2,…,xm),其主成分向量z=(x1,x2,…,xp),x的关联矩阵为Γm×m,利用雅克比旋转变换得到主成分向量为

式中:Q为Γ的特征向量矩阵;Λ-(1/2)为Γ的特征值矩阵。

3.3.2 求解

若令Dm×m=QΛ-(1/2),则表示了原始因子与主因子间的关系,且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可得到关联矩阵Γ的特征值Λ=diag{λ1,λ2,…,λm}及方差值Ei(%),然后利用关联矩阵对每列主因子负载向量构建回归方程Iaj=dj,从而求出aj。同理,可求出第i个因子的权重β'i:

3.3.3 关联关系的确定

由5~7名从事安全工作的专家,对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判定,加权平均以后得出主观分析因素间的关联关系。

4 实例分析

对某矿的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利用上述方法进行分析,构造了环境影响指标的样本矩阵、参照矩阵及其归一矩阵,计算出的矿工不安全行为各级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后确定各个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

样本矩阵:

样本归一矩阵:

参照矩阵:

参照归一矩阵:

由样本矩阵确定:

则由式(4)得到关联矩阵:

通过雅可比法求其主成分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再利用式(6)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17、0.83,所以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与不安全行为间的关联度分别为17%和83%。

5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层关联分析

由主观分析得到,内因和外因的关联隶属度为9.6%。根据分层关联分析理论,运用分层关联分析法得到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度分别为10.8%、89.2%,最后结合专家判定的结果,将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度修正为15.5%、84.5%。依此类推,进行第2、第3和第4层解析,综合分析得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度分别为18.7%、81.3%。由此可见,外部因素在不安全行为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1 单个因素的关联分析

以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安全文化、环境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安全行为与安全管理的关联度为32.5%,与安全制度的关联度为10.8%,与安全文化的关联度为23.3%,与环境的关联度为33.4%。可见,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与其所在的环境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其次是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制度。

5.2 多因素组合的关联度

同样,以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安全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利用样本信息进行关联组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可能由某个单一因素造成,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由单一因素造成的不安全行为所占比例为9.4%,而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占90.6%,这也说明人的行为安全具有系统性,并且关联着多种因素。

6 结论

1)不安全行为数据样本的采集是对其分析的基础,分层关联分析法能够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关联分析可以体现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

2)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为9.6%,经过4层分析,并结合专家评判结果得到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与不安全行为间的关联程度分别为18.7%、81.3%;不安全行为与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安全文化、环境的关联度分别为32.5%、10.8%、23.3%、33.4%。

3)要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就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控制和干预,改善外部影响因素中的环境因素,以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摘要:运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抽样法对矿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采集,构建了矿工不安全行为数据库;基于分层关联分析方法,以构建的不安全行为数据库为依据,对矿工的工作环境因素和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矿工的行为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关联度为81.3%;在外部因素中,环境因素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度最大,为33.4%。

篇9:不安全行为深度分析

关键词:不安全行为;海因里希;内因;外因

《煤炭法》明确规定:“煤炭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这一方针是针对煤矿生产的特点和复杂性提出来的。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安全工作却相对落后,致使各类事故接连发生[4]。煤矿是我国矿山死亡最严重的行业,其死亡人数占全国矿山伤亡总数的80%[2]。控制煤矿事故,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刻不容缓。

国内外的大量统计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90%[3]。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了88:10:2的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引起的,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即所谓的“天灾”[3]。下表简要列出7条矿工常见的“三违”行为及后果:

“三违”表现可能导致的后果

1、入井前喝酒神志不清,行为失控,容易造成误操作,导致事故

2、入井不携带自救器一旦发生火灾、瓦斯事故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窒息

3、入井不戴安全帽容易划、碰、砸伤头部

4、超员乘罐笼断绳、坠罐伤人事故

5、乘坐人车不关车门、不挂防护链人车颤动容易将人甩出车外,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6、乘坐人车不关车门、不挂防护链人车颤动容易将人甩出车外,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6、乘车时躺卧、打瞌睡 一旦发生脱轨事故,手不抓扶手,身体无法固定,易受伤害

7、乘车时躺卧、打瞌睡 一旦发生脱轨事故,手不抓扶手,身体无法固定,易受伤害

9、乘车时躺卧、打瞌睡一旦发生脱轨事故,手不抓扶手,身体无法固定,易受伤害

7、井下吸烟引起火灾、瓦斯煤层爆炸事故

表1.“三违”行为及后果

上述表格显示本质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里面包含人、机等诸多要素,其中“人”是最突出的要素,居于先决性的地位。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在技术装备和环境条件可以确定的条件下,唯有人的行为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技术和装备再先进,一旦人的素质低,无法驾驭先进的生产力还是会拉低安全系数,只有人员具备完备的安全素养才能掌握安全的主动权。

一、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因素

在煤矿生产中直接影响员工行为的价值感知和判断的因素主要是员工个体的认知状态因素,这些认知状态因素构成了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选择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矿工在作业过程中较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矿工感知和判断正确。在煤矿生产中,员工始终处在一种具有高度潜在危险性的环境中,员工的心理容易受到焦虑度、心理压力、对工作环境危险性感知、接受教育和培训程度等内在心理状态的影响。

第二、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状态也影响其不安全行为的选择。缺乏事故危险性知识、缺乏安全管理相关知识与环境知识是导致员工违规操作的主要原因。另外,员工经验、员工知识与技能、对事故隐患的认知也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选择。

第三、员工的身体状态也影响其不安全行为的選择。在煤矿生产中,员工的劳动时间往往很长,生产任务也很繁重,这些都容易使员工的身体处在疲劳状态,从而导致其做出不安全行为。

第四、员工是否选择不安全行为也取决于员工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从事煤矿工作的员工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他们对于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取劳动收入,并没有把安全摆在第一的位置上,自我约束力也较差,容易做出不安全行为。

二、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因素

除了上述内在因素影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外,外在因素也影响着矿工不安全行为的选择。

第一、员工的工作场所和环境影响其行为的安全性。根据作业现场环境,应该对广大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行规范和要求,使员工在作业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违纪。煤炭企业应确立明确的安全责任制,对每一位员工下达具体的安全任务。另外,应设立责任监察员,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企业的执行力影响矿工安全行为的选择。煤炭企业应采用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并定期组织执行力学习培训班,让干部职工理解执行力对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而很多煤炭员工,在工作实际中存在推诿扯皮,贯彻执行打折扣的现象,安全措施就很难执行到位。

第三、合理的安全激励机制也促进员工对安全行为的选择。经济利益是员工最为关心的,将安全责任与经济挂钩,可有效地推动员工成为安全人的塑造。其中包括设立安全风险抵押金,规定了安全风险抵押金的考核兑现原则、范围及标准,实现有责惩罚、无责奖励。另外,企业定期组织各类考试,以考试促进安全学习,以现场测评促进岗位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定期评选优秀员工及先进集体等,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并辅之以一定金额的奖励,促进企业员工自觉摒弃不安全行为,选择安全行为。

第四、行动保障也会影响员工对安全行为的选择。企业应不断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力度,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围绕瓦斯及防治水的综合治理、深层复杂地层煤炭开采技术、提高回采率等项目,大力组织科技攻关。为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水平,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室,经常性地开展技术比武,评选出安全技能突出者为技术大拿和企业之星,按有关规定进行聘用并落实待遇。通过实施该活动,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得以提高,“三违”率明显得到降低。

由此可见,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影响了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的选择,而外在因素通过刺进影响内在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员工对安全行为的判断,最终促使员工对安全行为的选择。

“人”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的核心要素。目前对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今后将运用更为复杂的、更为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对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逐步揭示煤矿生产中各种行为的复杂性,为煤矿生产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陈国芳,陈宝智,黄建明.人因评价的定量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2):45-46

[2]景国勋,冯长根.人的行为过程的状态空间特征分析初探[J].二十一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6-134

[3]吴宗之,高进东.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父母的牵挂作文下一篇: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