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2024-04-14

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精选9篇)

篇1: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

很多人都想知道,吴老的手术成功率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术,更不是靠运气。他真正的过人之处,是他对待每一台手术都极其认真负责。

尽管吴老医术高超、经验非常丰富,但他对每一台手术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不管这个病人是谁,不管病情轻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结果多么肯定,他都要在动手术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医生做一次术前病灶确认,上手术台之前,还要在看片灯上再次查看病变部位,验证一下,好做到万无一失。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病情时,吴老一定要召集专家会诊。一次会诊不满意,就再来一次,甚至换一批专家会诊,充分吸纳各个方面的意见,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见到,把各种应对措施都制定好,他才会上手术台。

我想,这就是吴老的手术为什么总是做得那么好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我每次跟他上手术台,心里就很有底气。

去年冬天,上海有个肝癌病人,在一家医院做手术,腹腔打开后,医生说,这个肿瘤靠腔静脉太近,没法切,我们这里正好有肝源,建议做肝移植。病人经济条件不允许,医生就把刀口又缝上了。他的家人不甘心亲人就这样等死,找到了吴老。

吴老仔细研究了病人的资料,觉得切除肿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他没有轻易动手,而是两次组织专家会诊,并把病人的亲属请到会诊现场,详细地了解病人的情况,每次会诊都用去了很长时间。吴老这样严谨负责,几次把病人亲属感动得流泪,他们说:“吴院长,我们先来找您就好了。你们这样认真,我们到这里看病,就是治不好,也认命了。”

手术开始了,这时,我注意到吴老十分从容,上台、开腹、探查、剥离、切除„„流畅地操作着,一切就像以往做过的无数例高难度手术那样,最后是有惊无险,成功地把肿瘤切了下来,事迹材料《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走出手术室,摘下口罩的时候,吴老轻轻地说了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就这轻轻的一句,忽然让我非常感动,没有百遍千遍的琢磨,哪有吴老所说的“容易”?

42天后,病人平安出院了,他拉着吴老的手说:“我这条命是您给的,您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救命恩人!”

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说,吴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称“中国第一”的手术,来医院手术室后,又亲眼看见他做了许多别人从没做过的手术。很多人说,他有做手术的天赋。我很清楚,比他的天赋更为宝贵的是,他总以开放的胸襟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他那虚怀若谷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教育。

吴老有个学生叫陈训如,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工作,最早在我国应用腹腔镜开展腹部手术,并取得明显效果。吴老感到这项技术很好,提出派人去学习。有人说,在国内,我们医院是领先的,有必要去学他们的吗?吴老说:“不能这么讲,只要是先进的、对病人有用的,我们都应该学。”陈训如听说吴老要派人来学习,连忙打电话给吴老说:“您就别派人来了,还是我去上海给您汇报吧。”吴老说:“这项技术你运用得早,你就是老师嘛!这次我派人先去学,过些日子,我也要去学的,你可不要留一手啊!”正是在吴老的倡导和带动下,我们医院在国内最早把这项技术应用到肝脏手术上。

1994年2月,一位19岁的大学生遭遇车祸,被急送到我们医院,当时昏迷不醒,已处于休克状态。经诊断,这位大学生腹部闭合伤、肝脏破裂、颅脑外伤,生命危在旦夕。吴老和专家们紧急会诊,感到病人伤得这么重,如果实施开腹手术,他将难以承受。吴老决定立刻施行“腹腔镜下肝破裂修补手术”,经过多名医生的全力抢救,只用了90分钟,就补好了全部裂口,止住了肝脏出血。学来的这项新技术,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篇2: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仔细读过吴孟超院士的资料,感动之余,不禁为他高尚的人格、无私的胸怀、崇高的境界所折服,他为共产党员立起了标杆。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吴孟超的先进事迹,在学习中要注意“知不足”、“不知足”。

在爱党爱国上“知不足”。由于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爱,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文革开始后,因受华侨身份牵连,党支部停止了他的组织生活。但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党,坚持交党费,写思想报告。然而时下,有的党员干部摆不正自己同组织的关系,干一点事就向组织要回报,刚刚提拔就向组织要求再“进步”;有的受不得半点委屈,有少许不如意,便满腹牢骚。与吴孟超院士相比,这些党员干部的 “委屈”要小得多,甚至是微不足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吴孟超的爱党爱国情怀,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把为党争光、为国争气,作为自己的崇高信念和终身追求。

在服务群众上“知不足”。当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经费紧张时,有人建议医疗费涨价,却遭到吴孟超的强烈反对,“老百姓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个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发展为了谁?如果大楼建高了,盖好了,而老百姓却看不起病,我吴

孟超不会开心啊……”为了给病人省钱,他做了三条规定:只要确保疗效,用药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国产的不用进口的;不准给病人过度检查等。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对待群众“冷、横、硬、推”,有的甚至与民争利。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像吴孟超那样,坚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以让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做事情,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篇3: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二十八年来, 作为一名农村一线的基层站的干部, 他不计个人得失, 关键时期组织上把他派到最艰苦的岗位, 每一次都不讲条件地乐意接受, 服从组织安排, 到任一方, 显效一方。1985年, 他主持环镇乡畜牧兽医站站办实体, 从没有一分钱开始创业, 发展成为规模、效益在全县综合办站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成为在全市有很大影响的站办实体。1989年组织上安排他到离家60里地的景安乡畜牧兽医站任站长, 他大胆改革, 把一个全县倒数第几名的乡站建设为乡镇站中第一个被县委、县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1994年县狼山鸡种鸡场因多种因素影响, 举步维艰濒临倒闭, 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县狼山种鸡场场长, 走马上任五年中, 不舍得花一分钱买锄草剂, 自己带头锄杂草、带领干部亲自动手修理一间间倒塌的鸡舍, 想办法招商引资, 增加收入来源, 不断提高职工生活福利待遇, 从每月80元的生活费逐步增加到120、160、180元。同时积极向市、省部呼吁狼山鸡基因库的保护, 硬是团结一班人, 靠自己动手, 把一个从濒临倒闭边缘的种鸡场挽救过来, 以往在县政府大楼经常出现的鸡场职工群体上访事件从此划上了句号, 为今后狼山鸡的发展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辛劳。1999年, 组织上又把他调任环镇兽医站站长, 经过一年的奋斗, 把一个资不抵债亏损10多万的乡站迅速扭亏为盈, 当年还被县农业主管部门评为“科技兴农”双十佳先进集体。2000年, 是组织上承诺他临危受任一年就回机关工作的时候, 然而事态又发生了转变, 他再次受任到掘港兽医站, 而且通过努力, 硬是把一个从合并时账面存款仅有0.26分的掘港畜牧兽医站, 发展成为百万资产的乡镇站,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五有示范站”、“南通市科普宣传先进集体”、“如东县文明安全单位”、“群众满意站所”、“县政府放心肉工程先进单位”、“县农委目标管理先进单位”、“镇政府为农服务、为经济服务先进单位”。

二十八年来, 作为一名基层的负责人, 在一线工作, 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忠于职守, 服从于人民和事业的需要, 能吃得起苦, 能带得好头, 是一个能忘我工作的人。2005年夏季生猪高热病发生之前, 他凭着多年的经验, 一边积极动员全体人员突击开展以猪瘟为主的防疫工作, 防止因高热病引发猪瘟病暴发, 一边向县领导建议, 加强猪瘟防疫势在必行。在高热病发病期间, 他身先力行, 在处置一起链球菌病疫工作中, 他不顾个人被感染的危险穿起防护服, 带头对现场进行处置, 赢得在场干部群众的肯定。又有一次他刚端起饭碗, 便接到上级指示, 根据群众举报, 虹元村与农场交界河有很多的病死猪。他冒着大雨到现场勘察, 但又不放心周边的情况, 于是以这条河为轴心对方圆2公里的沟塘进行查看, 整整一个下午也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晚上他感冒了, 但他第二天仍坚持在防检一线。2005年和2006年的冬春之交, 当地家禽批量死亡。上级指示疫情处置要迅速果断。整整两个月, 24小时值班, 同志们是轮流值班, 他却是连轴转, 每起疫情他都到场亲自解决。而这两个月, 老天似乎也在同情受灾的百姓, 为此流泪, 阴雨连绵不断。他的家与站仅一河之隔, 近个把月他却没回过家。无论白天黑夜, 阴天还是雨天, 接到疫情就是命令, 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 就连他女儿生孩子也未成到医院看望。还找了个借口:“我感冒了, 去了要传染可不好。”话语中却隐藏着一丝内疚。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 2007年夏季, 石银亮同志患上戊型肝炎。在住院治疗还未痊愈时, 他预感到生猪高热病会比往年更凶, 于是他放弃住院治疗, 又带病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在这年高热病防控中, 他发现自己大便带血, 呕吐中也有血, 去医院诊断为深度胃溃疡, 医生让他立即住院, “如果不住院, 在病历上签字, 否则后果自负”, 他依然在病历中签下“拒绝住院”的字样, 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2009年夏季, 特大暴雨袭击我县, 当时石银亮腰间盘突出正在发作, 但他凌晨4点就起了床, 电话通知兽医迅速赶到各自的辖区, 指导农民抗灾自救, 做好灾后防疫灭病工作。然后他自己腰间绑着绷带, 冒雨下乡巡查。在地势低洼的北场村16组发现养鸡户李国华家鸡舍西山墙下水道, 由于做外环路的砂石料经大雨冲刷造成堵塞, 眼看着大水正在漫向鸡舍, 上万羽肉鸡面临着灭顶之灾, 石银亮不顾剧疼的腰病, 和畜主一起冒雨奋战了两个多小时, 终于在砂石料中开了一条排水道, 将雨水引排到附近的三级河中。李国华了解情况后激动地对石银亮说, 谢谢你啊石站长, 要不是你及时排除险情, 我家至少有上万元的损失。

二十八年来, 作为一名基层站的领导, 对待同事他尽到了“兄长”的手足之情、“儿女”般的孝顺, 凝心聚力, 服从员工的正当需求。同事之间家庭发生矛盾, 他上门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同事之间闹矛盾了, 他耐心劝解;哪个职工或家属生病了, 他也去探望;同事有什么要求, 只要他能办到的都积极去办。他胸襟宽大, 不计前嫌, 包括曾经反对过他、实践证明又错了的同事一同工作, 并请上级领导委以其重用。几十年来, 凡单位职工退休都一直坚持设宴欢送。有退休职工去世, 他不忘亲自或派人前去吊唁。他说这些职工一辈子为站添砖加瓦, 应该去尽孝心。2004年原城南兽医站与掘港站合并后, 当他得知城南的退休职工因站收支不平衡, 扣发了30%的退休金, 他动情地说, 再困难也不能苦了一辈子为兽医站辛勤耕耘的老同志, 在他的建议下, 站上的管理人员全部拿80%的工资, 退休人员工资全额发放。

他在鸡场工作的时候, 职工徐如友孤身一人, 一次老人阑尾炎急性发作, 他不但及时送老人到医院手术, 而且在老人手术后陪着老人住了一天一夜, 喂老人吃饭, 帮老人擦洗, 直到老人能够自理为止, 老人出院时眼含热泪地说, “我虽然无儿无女, 但石银亮照顾得比亲骨肉还要好”。2007年, 职工付国民被医院查出癌病, 此时其女儿刚刚大学报到不到一星期, 妻子又患过重病,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 准备放弃治疗, 石银亮闻讯后立即前往医院, 他一边安慰老付安心治疗, 一边发动全站职工和社会捐款, 为老付筹措了一笔又一笔治疗费用, 并启发他树立信心, 经过几年的治疗, 如今老付已重返兽医岗位, 春节前, 老付在医院复查后已经痊愈, 他开心不已。他逢人便激动地说, 是石站长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他要在有生之年好好工作, 好好为人民服务, 报答大家的援助之情, 报答石站长的救命之恩。

……

篇4: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张丽莉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今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她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牵挂她的病情并为她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张丽莉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身体正在逐渐恢复。

李长春在讲话中说,张丽莉老师胸怀高远、追求进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今年“七一”在病房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赞歌。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事业,用自己的爱心照亮了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她潜心钻研、积极进取,以“要做就做到最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她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用实际行动关心帮助身边人,在传递人间真情中收获幸福和快乐。

李长春指出,张丽莉老师在危急时刻的突出表现,是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关爱他人、勇于担当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代表着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是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实写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和人民教师的时代风采,她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李长春强调,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满怀信心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张丽莉同志的崇高精神,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更好地推动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要以张丽莉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5:吴孟超的人生事迹介绍

四月暖风,刮起阵阵感动。记者几天采访,解读吴孟超的人生历程,深切感受到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感受到他爱党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

回国、参军、入党

吴孟超总结式地对记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x闽清。因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认字、读书。”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而正是那段时间割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采访中,诙谐的吴孟超对记者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回国到x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x入境。

到x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x,吴孟超只好在x继续求学读书。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吴孟超至今记得1949年x解放时的情景。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1956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这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从此,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他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并且始终充满奋斗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大有长进。但吴孟超觉得光做个普通“开刀匠”还不够,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师。裘法祖对他说:“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茅塞顿开。从此,拉开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序幕。

挽救14000个生命

爱党,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造福!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患者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了个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于是做个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医生再也不敢接诊这个病人了。

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m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患者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吴孟超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考虑到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学校和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战斗打响!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

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

1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

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

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当钟表指向晚上8点30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

36年过去了,这个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1983年春天,一对x的渔民夫妇,抱着出生4个月的女婴求救吴孟超。吴孟超全面检查后,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

对付危险的办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吴孟超和同事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有惊无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10天后,孩子出院。

2004年9月,毕业于x外国语大学的x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他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近10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几十年来,吴孟超就是这样,以一个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个鲜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龄,仍然奋战在肝脏外科最前沿……

穿军装提醒我是一个兵

2010年4月1日,井冈山,细雨蒙蒙。

吴孟超率领医院4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专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冈山,追寻红军足迹,祭奠革命先烈,服务老区人民。记者随同参加,见证了这一行动。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吴孟超向长眠在那里的130名红军烈士肃立默哀,三鞠躬。之后,他带着大家到红军第一所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寻根。吴孟超还不顾劳累,亲自给井冈山地区医务人员讲授肝胆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接着,又赶到井冈山人民医院,为住院的病人会诊,还与井冈山人民医院签订了友好医院帮带协议,用医疗技术反哺老区人民。

军人,是吴孟超的本色。让自己和战友们永葆军人本色,是吴孟超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事。

吴孟超有着特殊的军装情结。一般说来,在医院工作的人为了方便,是不大穿军装的。但吴孟超不一样,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而且军容严整,夏天再热,他也不挽袖子,风纪扣和袖扣都扣得严严实实。吴孟超说:“只要穿上军装,就能提醒自己是一个兵,而作为一个兵,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就一刻也不能丢。”

无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在抗击“非典”的战场,就连普通的“健康军营行”活动,总是活跃着吴孟超的身影。

1998年,长江洪水,吴孟超请示亲赴抗洪前线,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后来,多次为在抗洪中受伤的将士手术、会诊,为抗洪将士的健康竭尽全力。

2001年,吴孟超在医院建立“军人救治绿色通道”,为三军将士提供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2003年,“非典”肆虐。他以一个老兵的敏感立即从医院抽调人员成立“抗非医疗小分队”,随时准备奔赴小汤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吴孟超第一时间要求参加医疗队,到一线抢救地震伤员。坐镇指挥后,开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亲自指导一线医疗救援。他还主动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并以x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名义,向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救助灾区群众。

2005年以来,吴孟超每年都坚持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带领医疗队入海港、登哨所、到连队,走进野战驻训点和海军舰艇部队,把战士宿舍变成流动诊室,把对基层官兵的关怀一次次送到了部队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层连长感慨地说:“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样国宝级的医学大家,能亲自来给我们基层官兵体检、咨询,我们太幸福了!”

吴孟超的人生事迹介绍范文五篇【二】

党和人民把这么多荣誉和这么高褒奖给了我,这是莫大的承认和激励,我将用一生履行入党和从医时的承诺,为党争光、为人民群众谋健康!——吴孟超

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和军队的事业。吴孟超出身华侨家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心系祖国,勇赴危难,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国、求学、救助伤患,从此把毕生交给了党的事业。他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坚定信念,对军队的忠心耿耿,历尽坎坷矢志不渝,努力开创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再发展的春天,90岁高龄仍然奋斗在水银灯下,培养和打造了优秀医学创新团队,表现出一名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和赤诚情怀。1996年他将所获奖金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现已颁奖四届,共奖励肝胆外科专家27名。

勇于超越创新,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他早年就立志投身科学研究,把瞄准基础医学前沿、做出一流成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20世纪70年代,成功切除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肝脏特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仍健在。他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肝癌综合免疫治疗、生物治疗、肿瘤生物信号传导研究、病毒与基因治疗和肝移植领域以及早期发现肝癌的检测手段和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在他领导下,全院共施行肝叶切除术1.4万余例,其中肝癌1万余例,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逐步提高,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79.8%,最长存活45年,患者仍健在。他还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x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医学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nce》1篇),SCI引文374篇次,中文引文354篇次。

热情扶持新人,培育大批医学人才。他一直把育人育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率先申办国家第一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逐步实施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计划。他不仅手把手地教、手拉手地带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而且积极帮助他们选择一些国际上刚刚起步、国内无人问津、临床又迫切需要、居现代世界医学科学前沿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促使学生在较高的起点上很快脱颖而出。他还常常利用自己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千方百计把年轻人推上学术交流讲坛,推上科研教学第一线;经常给任务、出课题、压担子,让他们尽早挑起大梁,成为骨干。在他的培养下,不少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已崭露头角,有的方面已超出老师。自1978年以来,在他指导下全院共培养博士后研究员18名、博士研究生70名、硕士研究生105名。他们目前大都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在国内外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仅在肝胆医院工作的,就先后有10多人次被评为x市“十大科技精英”和被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及总后“科技银星”、“科技新星”。

保持清正廉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满腔热忱,高度负责,廉洁行医,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患者的敬重,盛赞他是“救命恩人”、“华佗再世”、“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肝胆外科权威,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病人排成长龙,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华侨和外宾,他不分高低贵贱,不管什么病人向他求医,都认真接待,细心诊治;不少患者求医心切,常常在马路上将他的车子拦下,而他总是耐心接过病人的病历和片子细心询问查看,热心安排治疗。他人到哪里,看病到哪里,外出考察、开会的间隙常常是他为病人就诊、手术的时间。出差归来,他总是先到病房看望病人,然后再回家。吴孟超1975年给一位x农民做手术后,23年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亲自或派人千里迢迢去为他检查身体,嘘寒问暖。许多患者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送来各种礼物乃至成百上千元的“红包”,不少华侨还送来外币、金戒指等,均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的带领下,全院人员没有违犯政治纪律的人和事,大家自觉地遵守文明规范服务守则,不收病人红包、不收病人礼物、不以物代药、不开大处方和人情方,使病人的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吴孟超的人生事迹介绍范文五篇【三】

近日,XXX召开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动员大会,号召全院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坚定信念,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地服务。

会上,院领导宣读了《XXX开展学习宣传吴孟超先进事迹活动实施方案》,并对就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做了几点要求:

一、学习吴孟超同志,不仅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医生,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作为一名党员,追求光明、爱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社会、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于平凡中见伟大的高尚品质。

二、将学习吴孟超同志的精神与我院创先争优活动和“三好一满意”结合起来,让此次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让医院每个职工从吴孟超事迹中受到教育,把学习中激发出来的热情和激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的标准,最终做到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拥有一颗医者的仁心。

三、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要求各科主任带好头,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职工,将吴孟超同志的精神内化于心、升华于行。

最终,通过学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和职工以以先进为楷模,以典型为榜样,为医院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吴孟超的人生事迹介绍范文五篇【四】

2006年1月1日,x,天气晴好,记者在友谊宾馆见到了吴孟超院士。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精神矍铄、思绪敏捷、言语清晰,浑然不似已过80高龄的老人。据同行的吴老学生透露,现在只要有时间,吴老依然亲自给病人做手术,有时一天下来会连续做三台,要站上十几个小时。

治疗肝癌 勇闯禁区

吴孟超告诉记者,我国是肝癌高发的国家,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病人,约43%发生在我国大陆,一年发病者达到40万。由于肝癌最难发现、最难治疗、发展最快、复发最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二大肿瘤杀手;同时我国有庞大的肝癌危险人群,即1.2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因此,肝癌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独立的肝脏外科,包含在普通外科里面。”作为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吴孟超从1956年开始从事肝脏外科事业,“当时一位国外权威预言,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肝脏外科,起码要等二三十年。我听了很不服气,当时就写下‘卧薪尝胆,勇闯禁区’的誓言,一定要把我国自己的肝脏外科搞起来”。

肝脏在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中,担负着物质代谢、解毒排泄、造血和凝血等数千种功能,是“人体化工厂”和“营养库”,一旦出现恶性肿瘤,很快就会危及生命。由于肝脏内血管密布,胆管、淋巴管叠合交叉,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极易导致大出血,成功率很低。吴孟超清醒地知道自己选择的不是一条坦途。要想在当时国内视为禁区的肝脏手术上做出成绩,首先要了解肝脏,掌握肝脏内部的解剖结构。

“那时国际上尚无统一和公认的肝脏解剖理论,就必须自己想办法。”吴孟超决定自己动手做肝脏标本,经过翻阅大量资料,他了解到,一个理想的标本是用4种不同颜色的液态塑料,分别注入肝脏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4种管道系统内,待塑料成为固态后再用腐蚀剂把塑料外面的肝脏组织全部腐蚀掉,就成了一架肝内各种管道的主题构型。

“但是当时要找合适的塑料灌注很困难,没有什么可以借鉴,我们试验了几十次,电影胶片、x光片等都试过了,都凝不住。几个月下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59年2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为中国夺得首枚男子单打世界冠军的好消息传来,振奋之余,我突然想到乒乓球也是用一种叫赛璐珞的塑料做的,何不试一下。”

机遇总是青睐善于捕捉它的人,吴孟超这次成功了,1959年4月,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在突破禁区的道路上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在陆续完成的200多个肝脏标本攀援缠绕的无序状态中,吴孟超找到了血管走向的分布规律。1960年,在x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提出了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国人肝脏解剖经典理论——“五叶四段”理论。这一理论将人体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又将左外叶和右后叶各分两个段,实现了中国肝脏解剖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我国肝脏外科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1960年3月1日,已经掌握了进入肝脏禁区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实现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突破。此前,对肝脏出血的控制,国外常用解剖肝门结扎血管或低温下暂时阻断血流的方法,操作比较复杂、危险性大。吴孟超打破禁区后再接再励,创造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止血技术,“肝脏缺血超过二十分钟就要坏死,不能太长时间止血。我想到了水龙头开关,就在血管上加了一个类似装置,手术开始时阻断,一段时间后打开,让血液流向肝脏。可以阻断几次,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这个方法现在还在临床使用。”

1963年,吴孟超又和同事们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手术。中肝叶是肝内所有重要管道都要经过的“禁区中的禁区”,这一成功是中国肝脏手术的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肝脏外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无止境的探索革新创造中,吴孟超书写了一连串的第一:第一个在国内开展肝叶切除后人体代谢改变的研究,有效控制了术后肝昏迷等并发症;第一次采用肝动脉结扎和栓塞法治疗晚期肝癌病人;第一次施行腹腔镜下切除血瘤手术……吴孟超创立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为肝脏手术的成功实施和广泛开展提供了保障,肝脏手术死亡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3%,降低为60~70年代的8.48%,80年代的0.43%和90年代的0.35%,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

被问及为何不断创新、勇闯禁区时,吴孟超说,“我这个人认定一个事情,就要做好。早在踏上肝脏外科科研道路时,我就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勉励自己和同事。就要有这个韧性,要做的事情,没有变通,救治病人就不要怕担风险,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也只能在医生的摇头与沉默中抱憾离开人世了。”

吴氏刀法 无欲无求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闭上眼睛也能指哪打哪。吴孟超拿的虽然是手术刀,却也有一套举世无双的“吴氏刀法”,只要施展开来,闭着眼睛也能切除肝脏部位的肿瘤。听吴老的学生说,他做手术时眼睛并不是总盯着手术部位,而是看着前方——只见他的双手在腹腔里游刃有余,肿瘤就被摘下来了,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吴氏刀法”曾经多次震惊世界:1975年2月,吴孟超为x一农民成功切除了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到今天,这仍是外科界的一项世界纪录;1983年,吴孟超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成功摘除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切下来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要大……

吴孟超并不满足,当越来越多的病人出现在面前时,他考虑招收更多人才充实到肝病治疗中来,还无私传授自己的“吴氏刀法”。“为了诊治更多肝癌病人,我的所有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如何选刀、如何目测、如何分离、如何打结、如何预防和处理各种险情,他对学生严教细训,一丝不苟。吴孟超至今已经培养了2000多名进修生,他们大多都回到原来的岗位,成为各单位肝胆外科的带头人。

1979年,吴孟超抓住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时机,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生,之后又牵头建立了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肝癌的研究不是我们这一代能彻底解决的”,吴孟超很明白人才的重要性,目前他创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研究所已经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人才库,吴孟超本人带出硕士生80名、博士生59名、博士后21名,其中18人次获得了中国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总后科技金星等奖项……

“我们医院和研究所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才梯队,只有保持稳定的梯队,才能发展,自主创新,形成不断的冲击。”吴孟超因材施教,把好苗子送出国门去培养,“国内有人才资源优势,国外有设备、有资金,两相结合更容易出人才、出成果。要最终攻克肝癌这个顽症,必须靠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我们形成了一种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哑铃模式’,就是在国内建立研究中心,与国外同行统一课题、合作研究,双方学者穿梭其中,互相交流、互相支持。”

为了促进肝胆外科的学科发展,吴孟超用自己多年来所获得的各类奖金30万元和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这是我国首个肝脏外科领域的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国内外对肝脏外科作出显著贡献的优秀人才。目前,基金已发展成为“x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总额已达1000万元。

谈到这次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吴孟超说,“对个人来讲,这是无上的光荣,但这个奖项包括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我们希望从阻断发病源头、转移路径等方面入手研究,争取早日攻克肝癌顽症,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的经验,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吴孟超告诉记者,“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为人民的健康多做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多培养新一代的医药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爱护病人 “肝胆”相照

提到现在社会上颇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吴孟超说,“对医生来说,救死扶伤是神圣职责,首先要有爱心,爱护病人;第二,要真心为病人服务;第三,技术要强,能够为病人解决问题;第四,要经常联系(病人),做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有利于病人和医生的关系。”

吴孟超说,“只想赚钱就坏了,医生开很多药,很贵,却不能解决问题,这在我们医院是绝对不允许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疗部主任沈锋告诉记者,如果发现有的医生明明可以用便宜药却用了贵的,吴老就会批评他。“他对医生非常严格,要求必须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我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对待。病人很痛苦,不仅本人痛苦,全家都很痛苦,医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用自己的技术为病人治好病。对待病人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吴孟超回忆起自己诊治过的一位21岁的女孩,“发现是肿瘤后,万念俱灰,找到我,他们全家就跪下了,这时我们医生是什么心情,病人是什么心情,两者的心情要统一起来,医生要知道病人的心情,安慰他,鼓励他,为病人解决问题。开刀割掉一个4.5公斤的肿瘤后,她好了起来,全家很感激我,出院时要请我吃饭。其实,病人好了,医生就非常高兴,我说饭就免了,希望她以后注意饮食,讲究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

沈锋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随吴老查房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吴老去给一名刚入院的农村患者查房,进病房后不是直接把手伸到病人身上探摸,而是先把手暖热,再轻轻撩起患者的衣服……这个动作让沈锋差点掉下眼泪。现在,沈锋也像吴老当年那样,冬天查房时先把手暖热,离开时还不忘帮病人把被角掖好。

83岁的吴孟超现在不挂门诊了,但依然会有慕名而来的患者找上门来。有时,半夜才做完手术的吴孟超在自家门前碰到求助的病人,尽管秘书已经在挡驾,但吴孟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仔细询问病情;有时,病人早早在医院等候,等吴孟超的车刚停就拿出片子来,吴老来者不拒,就站在路边看片子,和病人一说就是十几分钟。

沈锋告诉记者,吴老还坚持亲自查房,亲自为病人动手术,仅2004年就主刀手术312例,指导手术500余例,指导实验研究时间超过200小时。也许有人会奇怪,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的吴孟超何苦如此?或许,吴孟超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可以为他的行动做一个很好的注脚:“一个好医生,在品格上至少要具备三种精神——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救治病人的人道精神,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吴孟超的人生事迹介绍范文五篇【五】

吴老一生堪称传奇,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难以被超越的贡献。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x省闽清县,家境贫寒,5岁时和弟弟一起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七八岁开始跟着父母到橡胶园割胶、卖米粉、做苦力。15岁时进入一所华侨学校半工半读。

篇6: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岁月匆匆, 转眼间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也已工作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回首任教以来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 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令我思绪万千。有人认为教师的生活单调而平凡, 往往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明天又是昨天的翻版。也有的人由于不甚了解而羡慕高校教师工作的清闲稳定, 但作为身处教学一线每天都和大量像自己孩子们的学生接触的老师, 笔者想说, 可以在平凡的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就是不平凡。这里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 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在加强, 每一天都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 我为拥有这份高尚的职业感到骄傲, 为拥有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感到知足, 漫步于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里内心的宁静充实而感到快乐。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百年大计, 教书也是一个漫长的育人之旅。在教学中, 我尝试着努力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那么, 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意思是老师既是传授知识的人, 又是被学习的模范和榜样。知识渊博所以成为传授知识的人, 品德高尚所以成为模范和榜样。唐代韩愈在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的就是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 即教授做人的道理, 第二才是知识技能。但教育学生并不是多上几节思品课, 让学生背诵手册里日常行为规范就能做到的。“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 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尤其作为党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积极模范表率作用, 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言谈风貌。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 让学生佩服, 从而仿效。

几年前作为一名刚上岗的新老师, 一开始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幸运的是, 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多关心和帮助, 尤其是同一教研室的同事在教学方法上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 逐渐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还记得第一次面对学生, 我内心的不安当时可以用色厉内荏来形容。学生中大部分是男生班里也只有几个女生, 担心男生可能调皮捣蛋不太好管理, 所以上课时我都努力地维持好课堂秩序, 以显示老师的威信, 对于回答不出问题或没有完成布置任务的学生更是要求比较严格, 这样上完课下来都觉得身心疲惫了。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良好, 有的班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老师累学生的积极性似乎也不高。有时看到学生因课堂上提问不会, 十分可怜低着头又偷偷看我希望老师原谅的样子, 让我好气又好笑同时感到这帮孩子的可爱纯真, 不禁思考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真正有多少。记得刚带的班里有个学生的英语分数开始非常低, 考试挂科, 平时也不敢发言, 读英语都非常吃力, 我课下专门找她谈想知道原因, 结果她吃惊地说老师我以为你知道了, 我当时一愣经她说完才明白过来, 原来开学不久我曾给大家布置过一篇作文, 而她并没有按要求写规定的题目内容而是在作文中讲了自己对英语没有信心, 中学时基础就很差, 当地高考英语由于没有听力平时不重视所以听力基本上听不懂, 高考也只考了四五十分。而我在批阅大量学生的作文时只是简单以为她写走题了而忽略了她在作文中想告诉老师的情况, 这让我从此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作业, 尤其是后进生, 从学生的写作中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个学生的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位女生来到大学后因为英语赶不上大家的进度而显得更加自卑, 甚至想放弃学业, 我仔细帮她分析原因, 鼓励她不要放弃坚持努力下去, 每天争取一点一滴的进步, 语言学习只有逐步地积累才有成效, 起码她写的作文可以让人大概明白想表达的意思。再后来我发现这位女生无论每次上课都非常认真, 成绩不仅赶上来了而且达到班里中上水平。

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也会参差不齐, 在讲课时我会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 宁让程度较好的学生等, 也不能让不懂的学生继续不懂, 同时也补充一些课外的材料来满足水平较好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轻松活跃, 师生间也随之和谐亲密, 学生们课下都亲切地称我为姐, 忘不了讲课时突然急性阑尾炎住院期间学生们纷纷的关心问候;当学生得知我结婚的消息时每人亲手制作的我珍藏至今的小礼物和婚礼当天送来的百合花及祝福, 让我至今都觉得那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结婚礼物, 感到身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和快乐。所教的第一届学生两年过去后, 一位班长曾对我说, 您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也是两年中我们唯一没有换的老师, 这让我当时讶异了好久。我希望学生在回顾他们成长时会动情地说:我的一生遇到过好多位很棒的老师。对于一位老师最高的评价应该是, 您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优秀老师的责任, 不仅认真完成了工作, 并且思考了以往的工作, 要有一颗爱心, 愿意为此做点什么, 用实际行动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几天前, 当又有几名考试成绩很低的男生站在我面前, 抱怨学英语总赶不上没有效果, 似乎想直接破罐破摔的表情了, 他们来自青海、内蒙等省份让我想起情况很类似的两年前的那位女生, 我讲了她的例子, 告诉他们要下定决心去多付出, 清楚记得有位男生瞬间变明亮的眼神:“老师, 你真觉得我也能做到啊?”我回答他:“当然啊!”人的行为形成的秘密是:先定为, 再装为, 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学生爱学习, 就可以通过以上三步来实现。当这个学生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 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 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学生了。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 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能让学生在现有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下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那教育就取得很大的成功。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是社会人的缩影, 老师的世界观, 老师的品行, 老师的生活, 老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如果老师急功近利, 忙于搞课题发论文走捷径或在外兼职而不专注于本职教学, 如何培养出有创新有个性, 追求真理富有爱心的下一代, 走向社会的他们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位老师要能够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靠的是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从其影响中, 不仅能学会怎样做学问, 也能学会怎样做人, 做怎样的人。老师在严以律己的同时, 对学生的要求应做到“严”而有“度”。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不能厚此薄彼, 特别是后进生, 鼓励他们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 有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默契, 让他们把老师当作朋友, 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关怀, 因材施教, 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学生们信心, 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由他律实现自律, 成绩也提高了不少。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大胆发言, 积极思维, 不断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高为师, 顺应社会的发展更新知识结构, 充实进步的、有时代气息的知识, 应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的头号任务。

篇7: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刚才,中国文联举行隆重仪式,授予韩雪同志“见义勇为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我想,这既是韩雪同志个人的荣誉,也是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的骄傲。韩雪同志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一万五千多名会员中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是一位典型的代表,尤其是他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我们音乐工作者的社会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好地诠释了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可以说,韩雪同志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一位楷模,是我们学习的一位好榜样。

韩雪同志在儿童落水的危急关头,不顾自己不熟水性,跳入河中奋力把儿童救起。他把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用善行义举谱写人间大爱,闪耀着人性光辉,我们要学习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韩雪同志是一位创作颇丰的音乐工作者,写好人、赞好人、做好人,是他的艺术追求。他踏踏实实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浮躁、不抱怨,干一行、爱一行,致力于歌颂、宣传道德模范,做“道德青县”的“文化推动者”,展现了一位基层文艺工作者平凡却可贵的职业操守,我们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韩雪同志积极服务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动带动青县文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特别在面临取与舍、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他的价值判断是利他的、是助人的、也是忘我的,展示了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精神境界,我们要学习他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无私情怀。

同志们!楷模的事迹就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乐章、一篇感人肺腑的诗篇、一则震撼心灵的故事,无需太多修饰加工,就足以让人感动。韩雪同志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是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在河北青县,韩雪同志亲切地被大家誉为“最美的人”。他的美,美在善良,美在爱心,美在奉献。他是我们文艺界的骄傲和光荣。所以,今天我们聚焦他、礼赞他,弘扬凝聚在他身上的时代精神,是正确引导文艺工作者积极向上的生动实践,也是坚持和践行“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韩雪同志事迹给我们文艺创作的启示也是重要的、直接的。这一道德典型说明,我们的身边时时有“大美”,处处有“大美”,需要的是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文艺工作者只有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敬意,用真诚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暖流,用真实的情去抒写身边的感动,才能将时代楷模的精神实质、人民群众的心底期盼呈现出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进一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最后,我谨代表全国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再一次向韩雪同志致敬!我们相信并期待,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的“韩雪”涌现出来!

篇8: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 看望了刘义权同志的家属和报告团成员。他强调,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是对刘义权同志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全国档案工作者的鞭策和鼓励,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坚决贯彻落实。要深入宣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 学习他坚守信念的政治品格, 践行使命的执着精神, 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 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 努力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李亚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希望全国档案工作者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10月11日, 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开始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 看望了刘义权同志的家属和报告团成员。他强调,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是对刘义权同志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全国档案工作者的鞭策和鼓励,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坚决贯彻落实。要深入宣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 学习他坚守信念的政治品格, 践行使命的执着精神, 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 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 努力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李长春指出, 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生动感人, 催人泪下, 平凡中见伟大, 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军人的优秀品格。38年来, 刘义权同志立足本职岗位, 无私奉献, 忘我工作, 为党和军队档案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不愧为全国档案战线的优秀楷模, 不愧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先进战士, 不愧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先锋。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启示我们, 不论岗位多么平凡, 不论工作多么普通, 只要把本职工作当作崇高事业来追求, 脚踏实地、勤奋敬业, 就能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就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李长春指出, 当前, 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广泛开展弘扬“双百”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崇高精神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通过开展学习刘义权同志的活动, 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刘云山、徐才厚、令计划和陈炳德、李继耐等参加了会见。

报告会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参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 在京档案系统工作人员、部分高校师生代表, 驻京部队大单位和武警部队的领导同志及官兵代表等5000余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上, 报告团成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 饱含深情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现场听众深受感动和教育, 全场不时响起阵阵热烈掌声。

篇9:吴孟超的“长寿五句诀”

心态平和 论功论名,吴老在世界肝胆外科领域和中国医学界,都算是令人仰望的参天巨树。他提出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理论,为肝胆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他发明的“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等术式,在世界首开先河;他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称号,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对于吴老来说,这一切都没有病人的生命来得重要。2009年8月,吴老收治了一名中肝叶长了一个碗口大恶性肿瘤的患者,护士长劝他说:“万一病人死在手术台上,可毁了你一世英名啊!”吴老顿时板起了脸:“是我的名声重要,还是患者的生命重要!”就这样,吴老完成了又一高难度手术,挽救了患者生命。吴老曾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同事们开玩笑说,做手术是吴老的“养生之道”,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吴老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国家奖励500万元、总后勤部奖励100万元,他全部捐给医院培养人才;一境外富商在亲人获救后,给吴老封了4 000万元的“红包”,他全用于医院建新病房楼,没给家人留一分钱。吴老对病人生命的看重和对金钱的平和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头脑常用 吴老认为,人们常说人老腿先老,其实只是看到了表面,实际上应当是人老脑先老,脑子好才是人的长寿之本。吴老在大学时,他的恩师裘法祖教授对他提出了“会说、会写、会做”的要求,会说是善于旁征博引、阐述理论,能走上学术讲坛;会写是善于总结经验,能著书立说,发表高质量论文;会做就是判断准确,下刀果断,手术成功率高。如今,吴老也是用这六个字要求他的学生,在工作、学习中要善于用脑。吴老认为,人到老年,脑子不能闲。常见一些老年人,看起来悠闲自在,整天无所事事,但过每了几年就衰老了,甚至痴傻呆滞了。长时间工作,勤于用脑,能给人们带来健康长寿。

手脚常动 因为时间的关系,吴老不能经常锻炼身体。但他认为,长时间坚持工作,搞科研、做手术,其实都是一种锻炼。为了做好手术,吴老还自创了一套健身操,先活动十指,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接下来是颈肩,再弯腰后仰,锻炼腰力;然后蹲起几次,最后是百步走。吴老说:“这些部位是手术中用力最多的地方,锻炼好了,才能在手术中做得好、挺得直、站得住。”91岁高龄的吴老每次手术后精神头都很足,看到和自己一起做手术的年轻医生累了,他会凑上前去,笑嘻嘻地说:你的“站功”还要炼啊。

管住嘴巴 吴老的饮食十分随意,早餐是牛奶鸡蛋泡饼干;中午手术结束后吃手术餐,他喜欢喝大米粥或小米粥,最多加条鱼;晚饭主食是稀饭、包子,吃点菜。外出应酬,鱼翅、鲍鱼之类的他基本不动,只吃些清淡的蔬菜或鱼虾;对深海鱼油之类的保健品,他不屑一顾,说这些东西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平时只喝些淡淡的绿茶。

上一篇:湿润的反义词是什么_湿润的造句下一篇:以变成一只小鸟为题的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