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2024-05-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通用11篇)

篇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XXXXX 本学期我承担了北大会计一、二班,复旦软件设计二、三、四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以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

在这一学期我始终坚持以知识与能力为基本教学原则,认真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水平,搞好教材的研读,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落实职业教育的精神。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达到应有的学科能力和应试水平,争取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平时力求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室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位新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课堂知识的简单罗列和堆砌,以及单纯地以机械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本人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能接受的角度和立场设计教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1 性,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有效性。

三、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辨证关系。在教学中,本人严格要求学生在记住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抓好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本人深知学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认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四、注重学习,加强积累,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近几年来,教材本身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作为教师要配合对新教材的把握,跟上教材与时代发展的步伐,自我激励,自我加压,勤于学习,勤于积累,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结构,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人每节课都力求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的面孔,舒缓的语气,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感染学生。同时注意以德为本,用先进人物的高尚人格和品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在课下主动接近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动向,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

总之,本学期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努力工作的,尽管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但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2013年12月23日

篇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在大学的第一学年里,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认真严格要求自己你,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用良好的表现去面对课堂,积极认真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过程的重点课程,此课程的开展以政治修养为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为重点,心理修养为基础,学习成长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对理想、爱国、道德、法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树立理想,把我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无理想的人生是生存,有理想的人生是生活,这就说明了理想在人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人生需要理想,更需要我们向着理想目标去奋斗,为实现理想而付出实践,从而谱写人生华丽的篇章,点亮生活的灯塔,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辉煌。

篇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一、提升教师心理人格

现代心理学中, 人格 (即个性) 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精神面貌, 包括个人的活动倾向性 (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 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了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深遂的学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才能对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

教师人格的活动倾向性主要集中为有爱心, 负责任, 积极向上。面对学生, 教师之真诚与虚伪、奉献与自私、宽容与刻薄、勤奋与懒惰等道德品质无时无刻都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身坚定的信仰、负责进取的精神面貌。从其高尚的人格中, 人们能感受到品端识广所显示的影响力, 体验出无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 激发出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层的真挚情感。教学中除了传统的仪表美, 笔者认为还要注重目光美;除了教态美, 还要注重板书美;除了传统的语言美, 还要注重声音美……美之活灵活能激活了课堂, 激发了学生。一名教书育人者之大气、自信、亲切、坚定、优雅等品质魅力汇聚成强大的人格力量, 对学生产生神奇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使学生心向往之、身趋向之。

二、创建和谐友好型师生关系

凡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皆需建立人际间关系, 关系直接影响工作成效。在高职学院, 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自制力弱, 合班授课助长了学生的课堂随意性, 笔者认为, 尽管存在一定的执行难度, 但加强课堂管理、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学成功的重要突破口。

1. 端正对学生的态度

教育者面对学生, 必须做到目中有人, 心中有人, 力戒对学生冷漠放任, 视而不见。心理学家曾试验, 将学生均分三组, 对甲组只给表扬, 乙组不予评价, 丙组只给批评, 一段时间后再测验, 进步最大的是甲组, 其次是丙组, 而乙组排在最后。由此, 面对精力充沛感情丰富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表达和管理, 如此做的意义:一则学生知道老师在意他;二则教师得到情绪释放;三是师生间通而不堵。

2. 善于表扬和批评

表扬激励为美言, 无需吝啬, 有好事就夸, 有进步就赞, 也可以把教师的殷切期待真诚传达。批评需要艺术, 正面批评和直接指责, 对比较娇惯的90后学生来说, 可能难以接受, 造成双方感情对立, 不妨尝试变换说话方式, 正话反说, 幽默一下,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批评方式。比如, 一个学生忘记了擦黑板, 一种批评方式是“谁是值日生, 怎么还不擦黑板?”另一种说法是“奖励你一次劳动光荣的机会”;学生上课做小动作, 前一种是“上课时间干什么呢?站起来!”后一种是“为了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站起来听会儿课好吗?”。正话反说性语言既评价了学生的不当行为, 又不存在简单的责任追究, 更没有讽刺挖苦, 遵从了社会心理学的自我价值保护理论。

3. 创建和谐友好型师生的关系

教师要有“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潜能”的理念, 努力成为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实现学习目标, 学会如何交往和生活的促进者。作为一个良好的促进者, 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意见、个性进行奖赏、认可和关心。不管学生怎样想, 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要设身处地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之, 必须把学生看做“完整的人” (包括智慧和情感) , 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 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转变态度的若干尝试

要使学生将课程中社会需要诸内容转化为自我需要, 并进一步转化为自身行为习惯;核心是态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 由态度出发, 向内可研究个体的思想状态, 向外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态度的形成一般认为有“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09年11月下旬以问卷的方式做了一次学生调查, 调查对象为一年级学生,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对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态度, 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答卷284份。

问卷统计结果是:

1. 学生心理态度状况调查

92.3%的学生内心重视思想道德素质;62.7%喜欢听政治理论课, 36.4%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对他们有用处、有帮助, 对老师讲课也持肯定态度 (60.3%) 。选择不喜欢学习这门课的原因中, 51.9%学生缺乏对该课程的兴趣。

2. 学生道德行为状况调查

对个人的未来, 70.8%的学生对人生前途持乐观态度, 主张努力奋斗,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是有追求的、是积极向上的, 并且是有巨大潜力的, 足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能性。对于道德认识, 65.1%学生认可践行八荣八耻, 说明了主流是好的, 而对于奉献精神的评估则不容乐观, 46.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还有24.6%选择了差, 由此可见思想教育之艰巨性。

关于诚信问题, 有83.2%选择了肯定答案, 即别人或自己讲诚信, 45.8%的学生承认自己考试有过作弊, 两组数字的差距其实正说明了个体从认识到行动的梯度递进, 说到容易做到难。在道德行为状况中, 列为前三项是考试作弊、乱扔垃圾、讲脏话, 选“偶尔做”占半数左右, 反映了行为自觉程度不够过硬, 有待改进习惯, 提高修养。

四、教学改进措施

1. 精选内容, 满足需要, 激发兴趣

我国的教育, 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政治课再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所学的内容在社会化要求一致的前提下, 保持了连续性, 但教师如果掌握不好递进, 很容易陷入重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教师必需精心处理教材。

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大胆开拓创新, 除了讲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更要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把讲授理论知识与关注学生切身利益、成才愿望与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模糊认识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寻找能引起学生关注和共鸣的问题进行探讨 (如对大学生关心的国际问题、交友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爱情与学业的关系问题、特困生求学问题、勤工俭学以及大学生择业创业等多方面的问题) , 并以此为开端, 生动地介绍这些内容的发展历程, 切忌孤立教学, 直抒答案, 把活理论讲死, 扼杀学生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

内容安排上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加大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道德素养培育, 人物事例选择上要考虑时代性、专业性、校本性, 对共性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只有敢于和善于回答、解决学生心中的疑虑重、难度大的现实思想问题, 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让他们感到课程能够满足自身迫切需要, 从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2. 反思, 关注外在制约, 更重内心诉求

态度转变理论认为, 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 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认知协调的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被称作“理由不充分效应”。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外在理由是因为它是必修课, 为了拿学分, 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其内在理由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顺利实现社会化。思想政治课是培育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提高的必要手段, 只不过由于其外在的强制性使学生更多注意了它的工具性价值, 忽视了它自身的内在价值。当学生转向内心诉求时就会把学习这门课的行动理解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教师也要转变拿“考试”来压学生的习惯, 使其转向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在教学方式上, 由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美德袋”转向对学生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争取实现课堂师生精神与心灵的双向成长。

3. 参与, 做中学, 任务驱动

心理学实验证明, 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 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后者要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参与改变理论”也论证了这一现象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以受教育者的接受为最终评价标准, 而对教育信息的接受活动, 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迫于外部压力或外部要求, 还应体现主体的能动选择和摄取。

(1) 教学课堂的参与。在教学中应力求实现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的互动, 信息资源给予与学生积极寻找的互动,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主动搜集资料, 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中, 掌握基本的价值标准,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价值判断能力, 内化后以此为指导, 做出自觉自为的道德行动。教学中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分班分组, 提前布置任务, 在班上开展了“中华颂”表演会、“人生的意义”讨论会、“守信与失信”小品展演、民事诉讼法庭模拟等, 收效显著。

(2) 社会课堂的参与。实践增加理解, 实践加深体验, 实践促进认同。我院将博物馆、纪念馆等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性劳动, 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维护交通秩序、参与文化市场监督, 向孤寡老人、残疾、贫困者献爱心等活动。2010年4月份到邢台东留善固吕玉兰纪念馆和村办企业参观, 回来后组织学生开展“老书记艰苦奋斗与新书记改革创新的接力”讨论会, 学生反映社会课堂收获很大。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 必将有效促进态度转化, 促进“顺从—认同—内化”的实现, 使学生终生受益。

摘要:文章尝试从心理学角度, 在教师、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方面作出探讨, 强调了教师自觉自为的人格塑造, 重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以满足需要为核心和突出参与为重点的教学改革, 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人格,有效教学,态度转变,任务导向

参考文献

[1]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职特点 法律修养 课程单元目标

高校所使用的“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科学的整合,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本质量非常高的通用教材。但是,本教程没有进行本、专科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加上高职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部分)的学习中实效性比较差。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对高职特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学部分进行课程目标的单元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1. 教师在教學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1、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3、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高职生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期望与责任。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Law》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54学时.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

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

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内容简介: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

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中的道德与法律

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

规范知识教育等。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版,2006年。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高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1版,2003年。

2、《法律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法部法制宣传司,3版,2004年。

3、《道德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黄蓉生,1版,2005年。

篇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

本文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着道德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对其准确定位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娜 杨晓霞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52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课程定位   教学  

篇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1、角色定位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我是大学生”——主题演讲(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活动主题

角色定位

项目目标

使学生及时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明确自身形象、使命责任、成才目标的认识,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

项目任务

先以召开主题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学生要完成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班级发言交流等任务。讨论题目是:1.“我是大学生,我该怎样做”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真正的大学生应该做什么?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哪些是大学生应该做的?哪些是大学生不应该做的?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讨论题目撰写500字演讲稿。2.发言稿中至少引用一句名人名言。3.演讲稿要独立完成,写自己的认识。

项目实施

每个同学都要围绕讨论主题,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撰写500字演讲稿。题目是“我是大学生”。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讨论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围绕讨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并以关键词或短句的方式归纳本组同学的共同意见,将讨论结果写在纸板上。

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点评总结。

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摄影。

成果展示

由团支书、学习委员收齐每位同学的发言稿(电子版),配上图片和照片,制成电子书。优秀的发言稿打印后,出一期板报。

项目评价

根据每位同学的发言稿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大一新生,应认识大学生活特点,适应大学生活,迅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提高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克服“等、靠、拿”思想。

第二,努力学习,培养优良学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肩负历史责任,善于从身边小事做起,做文明的表率。

注意事项

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如学生干部,、有专长的学生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引导讨论、活动主持、摄影、电子书制作、板报展示等工作。

2、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道德实践活动(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活动主题

道德实践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项目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外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新或勤工助学等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活动、然后在班级汇报交流等任务。

项目要求

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可以是亲身做一件好事,也可以寻找好人好事。

2.写出本小组的的体会,传递正能量。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

2.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组织者、记录人、发言人,把本组崇德向善的事情经过和体会记录下来,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制成PPT,图文并茂。3.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4.教师点评总结。

5.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进行摄影。

成果展示

由学习委员收齐各组的PPT交给任课教师。

项目评价

根据各组的PPT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第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锤炼高尚品格,可以为应对和解决走向社会、立业成家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活动主持、摄影等工作。

3、普法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知识竞赛(6课时)

设计依据

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活动主题

法制宣传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理解并掌握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价值的认同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争做法治先锋。

项目任务

以法律知识、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等为表现对象,围绕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行法律知识竞赛。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3.老师点评总结。

成果展示

奖励: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

项目评价

根据每个同学的答题质量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小结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抓手。

第二,树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权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平等的、统一的,要正确地享有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协助比赛现场的布置工作。

篇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教授这门课时, 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又要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与此同时, 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宏观性, 在部分学生看来可能显得空洞乏味, 对此, 要对该门课程做出一定程度的改革,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 乐于去学。就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实际而言, 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该门课程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一存在的问题

1. 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 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完全孤立, 互不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顾名思义, 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之所以将两个内容放在一起, 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然而实际中, 无论是课本编写还是教学内容安排, 都没有实现这两个部分的有机融合。这样将两个部分融入一门课程里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课程用书编排方面, 思路模糊, 在内容的选择上较为随意, 更不用提在书本编排上将两部分有机整合。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有意识地将这两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结合, 但显得很生硬, 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两部分的融合应该不是生硬地凑在一起, 而是对内容进行合理的交叉整合, 使原本孤立的部分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互相补充。

2. 任课老师讲学方式、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不同, 有的擅长思想道德领域, 有的擅长法律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会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上随意性较大,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发展。而有的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 未对教材知识做出取舍, 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还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明重点与非重点, 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只是走形式, 缺乏实效。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新颖和生动。虽然这些方法的采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过于强调方式, 反而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论多么新颖、多么生动, 它们终究只是教学媒介,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 过于强调这些媒介反而会本末倒置, 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3.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程, 内容上偏宏观性、理论性。单纯地传授理论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必须要联系实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 一些老师往往拘泥于课本, 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并且也对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判断、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缺乏任何实际的指导效果, 甚至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解决的对策

1. 要将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有机地整合起来

这不仅是对课程用书编排者提出的要求, 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书本编排者而言, 要充分比较两个部分之间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 在编排中能够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能将两部分的知识孤立开来, 而是要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形成一个体系, 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 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

对于这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拔上, 要挑选那些两方面知识都具备的教师, 对于一部分存在的薄弱之处, 应该由其他在该部分擅长的老师提供帮助或者学校组织相关培训, 弥补不足。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之前, 应对书本的知识点有全面的熟悉和了解, 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 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 重难点知识仔细讲解、一般知识进行基本的讲解,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和框架,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追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新颖和生动的同时要兼顾教学效果。如在举办辩论赛、演讲赛的同时, 要将知识与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即能让学生提升兴趣, 又能学到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教学效果。

3. 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热情很高, 甚至远远超过了政治理论课。对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答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割裂开来或许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 进而对这门课程厌烦、抵触。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多联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 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理论知识、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朝.逻辑的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3)

篇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高职;特色;培育

一、探讨和培育“基础”课程高职特色的重要前提

1.高职教育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主要面向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结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凝练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基础”课教师应当在遵循一般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把握高职教育的特征,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道德与法律知识,然后通过自身的实践将其内化形成为较强的能力。

3.高职教育一般是以行业或企业为依托的,这就要求“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既应满足普通高校对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关要求,还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按照高职理念充实和凝练教学内容

1.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在“基础”课的教学及改革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的束缚,将项目作为载体,以职业为导向来选择课程项目,使高校学生的职业水平得以提升。

2.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模块教学。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各专业培养目标中关于岗位素质的具体标准来看,课程设计主要涵盖了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自我学习和社会实践。理论教学模块是在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按照岗位培养目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不但学到岗位操作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促使其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自学模块是经过了理论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在限定的自学时数以内,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并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3.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内容。我们开展“基础”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高校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细化到岗位或行业层面,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其即将从事的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有清楚的认识,从而顺利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4.强化实践能力教育,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健康的道德意识以及自律能力是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但这实现这一目标,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比较关键。所以,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必须穿插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且要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3。

三、遵循高职理念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安排中,“基础”课程属于一门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公共基础理论课。所以在授课时,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理念,按照各个专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如在讲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制作FLASH动画以及相关教学视频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授方式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其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四、贯彻高职理念改革和健全考核机制

在“基础”课的课程及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特点,采取思想认识与实际表现像结合的考核办法,始终秉承“知行统一”的原则,构建“理论考核+行为评价”的考核办法,在客观地反映学生道法律知识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学会更加理智地处理问题。

五、把握高职理念建设和打造教学团队

要顺利开展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构建一支“基础”课专职教师团队,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同时,注重对专职教师的理论培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工作,从而为专职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提供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构建一支“基础”课兼职教师团队。

总之,“基础”课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高职理念指导教学及课程的改革,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思想贯穿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培育“基础”课程的高职特色,使“基础”课指导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篇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2013.10.16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教研室

本大纲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一、课程概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服务并适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帮助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第四、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第五、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四、实践教学基本内容及成绩评定办法(也适用于其它大一年级的公共理论课)实践项目一

[实践项目名称]:撰写一份《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

[实践目的] 推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旁听各种题材的讲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1、观感部分占10分,不少于500字。应当包括: 课外讲座基本信息:时间、地点、主讲人(2分)。讲座内容的概述(4分)。

听后的主要收获、对自己的启发、教育意义等(4分)。注意:一定要根据讲座内容和观点等谈自己的收获。

2、评析部分占10分:不少于1000字。具体可以对讲座内容(包括讲座选题、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讲人建议等方面)进行评论和分析。至少要对上述内容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进行评析。达到基本要求:评析条理清楚、说理充分,满分:6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同时列出课外阅读目录):占2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教材内容:占2分

(评析包括:赞同、不赞同、商榷、讨论等方面。但必须是针对讲座内容。)《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总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二

[实践项目名称]: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或社会公德意识方面的调查并进行分析。[实践目的]: 通过本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和分析自身在思想品德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表现,在观察、调查、分析中能明辨是非,升华道德情感,并养成良好的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作业要求:

1、问卷式为主:有效问卷不少于50份;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附上有效问卷。

2、个案访谈式为主:个案访谈对象不少于5 人。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并提供访谈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访谈内容。成绩评定办法:总分20分:

1、调查设计、调查组织、调查资料记录和整理:10分。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拟定调查方案。可以分小组自行调查。根据提交的调查设计和调查的问卷、访谈记录等评分。

2、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10分)。《调查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三

[实践项目名称]:在校内外做志愿者的实践和体会。

[实践目的]:通过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使学生感受普通劳动者的人生价值,培养踏实、吃苦、敬业的品格。

[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并撰写一份《做一次志愿者的收获与思考》占20分,可以以个人或者以3-5名同学为一组(确定一名组长),讨论决定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服务内容(校园义务劳动、社区服务、街头宣传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张活动照片(5分)、一篇心得体会或感想(15分)。内容应包括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以及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实践和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五、有关说明和要求

(一)每次实践后的文字材料必须手写完成,打印无效;每篇字数均不得少于1500字。

(二)统一用印有“上海海事大学”字样的稿纸书写,并请在作业的封面上注明: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篇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课程号:107032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总学时:45

分:3 先修课程:无

面向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任课教师:政治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教师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中的第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大学新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本课程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涵盖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推荐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10年第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许汝罗、王永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备注:理论课

Introduc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Code:107032030

Course Name: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otal Hours:54

Credit:3 Pre-course:none

Object-Oriented: compulsory of undergraduate freshman Assessment methods:examination

Instructors: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political department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the first one amo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eries that set by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basic content and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are to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basic stand, viewpoint, method of Marxism;via the education on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as a basic content;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give reasonable and persuasive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which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and concerning.Also to lay a solid basis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and legal cultivation to meet their needs to grow and develop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ir duties to becom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our socialist cause.The textbook of this course is formed by introduction, three thematic parts which have eight chapters and conclusion.It is covered with contents that suitable for college live and other materials that can help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to be a patriot, to obtain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and so on.This course requires students to focus on Marxism theory, to study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morality and law, to value the reality practice and eventually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Recommended 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 writing group of this book,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st edition, 2010 5th edition.“’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Reading”, XU Ru Lo, Yong-Liang Wang editor,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st edition.Note: theory course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计划学时:周学时 3,总学时 51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

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上大学后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你的目标?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重点:

1、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思考题:

1、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为核心?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思考题:

1、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诚信品德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秩序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要求 教学难点: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第四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网络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应如何加强自律、遵守社会规范?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认识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同时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教学重点: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爱情与人生 教学难点: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2、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思考题:

1、为什么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

2、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3、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4、怎样理解爱情的本质?

5、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提高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学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学难点:

1、权利与义务观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3、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法律思维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5、大学生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基本原则

1、犯罪概述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4、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学时:1

一、做“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二、开拓视野、发奋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三、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四、课程复习总结;

上一篇:高中心理教育案例分析下一篇:潜心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