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2024-04-22

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共11篇)

篇1: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摘要: 为进一步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将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加入公益组织, 提供志愿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并组织开展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益活动; 课程教学; 实践与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思修”) 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和课程兴趣, 改善“思修”课的授课效果, 加深大学生上“思修”课的“获得感”是摆在每个课程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思修”课的改革, 当务之急是在与时俱进的做好理论教学部分之外, 加强“思修”课的实践教学部分, 使学生在上课时有更大的参与空间, 通过切身的参与、体验来吸收、理解“思修”课的理论内容。当前, “思修”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普遍做法包括参观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拍摄“微电影”、宣传时代楷模事迹或邀请时代榜样做事迹报告等, 然而由于受到场地、人员、成本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些实践教学方式却很难形成一种常态化。为克服这些限制因素, 笔者将参加公益活动作为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大学生参与、加入各种公益组织, 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篇2: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1) 利用课堂积极宣传公益活动和公益行为。在课堂教学的第一堂课上, 教师会利用课堂机会, 通过教师课程介绍使学生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 为系统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做好心理铺垫。同时, 充分发挥朋辈育人的作用, 通过志愿者骨干分子的宣讲, 使新生感知公益活动的丰富内容, 了解公益活动的社会作用及对自身成长的影响, 激发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

(2) 鼓励学生搭建志愿服务组织, 帮助学生联系各种公益活动平台。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方便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鼓励与配合学生们自己以学院为单位筹建公益组织, 搭建社会公益平台, “思修”课教师以指导教师的身份为学生们提供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帮助, 并帮助学生多方联系各种实践平台, 保障了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多元性。例如, 笔者作为指导教师, 会指导学生制定学期活动计划和协会纳新计划, 为本学期顺利开展公益活动打下基础。召开志愿者协会骨干分子会议, 制定公益活动及纳新计划等。帮学生联系诸如环保宣传, “红丝带”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校园铲除冰雪、打扫食堂和教学楼等义务劳动, 和学生一起慰问孤儿院、养老院, 鼓励学生参与“七色光”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蓓蕾”计划、支教等活动, 支持学生举办诸如“感恩节”主题晚会等形式的公益晚会, 呼吁同学们常怀感恩之心, 常做相助之事等等。

(3) 积极利用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微公益”活动形式。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从主要的形式和作用来看, 更符合“微公益”的特点。即鼓励大学生主体以“力所能及”、“善小而为”的小事着手, 例如随手捡起垃圾、关掉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扶老人或需要帮助的人过马路、捐出闲置的书籍和衣物给更需要的人等这类生活小事。以及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 以一种更为灵活和便捷的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例如在甄别过消息的真伪的前提下, 帮忙转发一条求助消息、点击关注公益信息、参与正规公益平台发起的一些筹款等公益活动 (如“水滴筹”) 等等, 通过长久地坚持参与这些力所能及, 随时随地、随手可做的小事, 同样可以见微知着, 养成关注公益、参与公益的习惯, 成为大学生一种长久的品质。

篇3: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一、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 是“生命化的教育”, 它将个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尊严与价值的生命, 从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差异性, 关注生命的自由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 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认识生命的意义, 并进而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与德育的目标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真正秉承“生命化”的教育, 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最终会通过教育与教学方法来体现。

1.“问题中心法”教学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 充分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生命教育的理念实质上是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包括教师所持的平等的态度、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尊重、对个体人格的尊重等。

教师的任务, 不是将某个所谓“正确”的观点灌输甚至是强加给学生, 而是需要倾听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声音, 然后以平等的态度探讨、引导, 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会涉及种种社会现象的剖析, 可以将这些讨论置于课堂之上,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思辨, 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同所有人分享。老师的角色在于辅助、引导, 而不是斥责、纠正。这样, 学生更能够抛开顾虑充分地思考、大胆地发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个体都有获得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2.“小组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课外的探索与实践, 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按照个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将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同时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标。

将课程内容同社会现实相融合,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 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会使他们的生命获得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小组协作式学习”主要体现在该课的道德实践环节中,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学生自由分成4~8人的小组, 每组确定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 小组自由选择或自行确定道德实践的选题。除选题外, 小组需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实践计划, 并将其形成书面材料交由老师备案。

小组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查或实践之后, 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汇报时需做PPT。汇报后老师或其他同学可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汇报人所在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回答。调查报告的分数由每组选出的“评委”进行打分, 各“评委”的平均成绩即为最终得分。

在这种小组协作的形式中, 教师只起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 学会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方式, 学会将自己的利益融于社会的利益;另外, 小组协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际沟通的平台, 增加了他们人际交流的机会, 锻炼了他们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 使他们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人是情感与理智兼具的动物, 生命教育的理念重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情感的力量,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打通了学生感性与理性的通道。这样到达学生大脑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 而是通过各种情感体验产生的真实的感受。

二、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以呈现, 后者的教育目标包含着前者的部分教育目标, 用生命教育的视角去剖析道德教育的问题, 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1. 珍惜生命之美好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是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植物的生命。而这正是学生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品德教育中如果能真正树立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些道德问题便也可以迎刃而解。

2. 担起生命之责任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品德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个体责任感的养成, 这一点同生命教育的要义不谋而合。爱国、爱情与人生、道德、公德, 无不是对个体责任感的要求, 因此, 这些章节的学习, 实际上是关于个体对生命责任的探讨。

3. 体现生命之价值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要想让生命绽放出异彩, 必定要寻求人生的意义, 体现生命的价值, 而这正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更好更具体地说明生命教育与德育在教学上的融合, 特提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中贯穿生命教育的部分教案:

生命是什么?一个人的生命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讲授:生命具有丰富的层次。

与其他生命存在相比, 人的生命更加绚烂多彩。它既遵循生物体共同的运行机理和规律, 有生有死, 又在后来的社会化进程中反映出巨大差异。人的生命, 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一层次: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 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的自然生命具有动物性、本能性、功利性和有限性等特征, 它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础, 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 人的其他生命形式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层次: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

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 是形而下的肉体享受, 是对于自身的物质、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人在实现自己肉体生命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的萌生、精神的关注和价值的指导, 那么它就仅仅停留在动物的生命层次, 而不成其为人的生命。正是有了精神生命的存在, 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 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际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 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 并承担一定的角色。人的生命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中展开的, 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 人的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经由社会规范后的高级形态。

第三层次:超越生命

人类与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在有超越性精神生命了, 包括人之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等。人之精神生命最大的特征即在其“超越性”。

将自然生命视为生命的全部, 导致对生命的虚度或漠视。

社会性生命与超越性生命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生命的意义。

由此, 我们便可以在死亡面前寻获人生意义之所在:既然我们的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 还可以存在于未来, 那么我们就应该也必须好好地把握生活, 珍惜生命, 创造价值, 让人生精彩绝伦, 以使我们的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在自然生命终结之后, 还能得到更好地、永远地延续。这便是关于人在死亡导致的虚无性面前寻找生命意义何在的答案, 这也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根本理由之一。

结合上面所说的生命的内涵, 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没有劳动能力且需要人照顾的婴儿或者病人, 有没有人生的意义?第二个问题:金钱或权力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1)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因为生命的丰富性, 个体生来就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出生看生命的意义:个体生命的诞生就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巧合与机遇。

(2)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劳动和贡献才是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为什么说劳动和贡献是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

首先, 劳动和贡献充实着我们的实体生命。劳动是我们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其次, 劳动和贡献充实着关系性生命。你从劳动中获得了社会和社会成员的尊重;你通过劳动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你的痕迹, 即便你死后, 这些痕迹依然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 劳动和贡献是唯一能够同时满足人的全部生命需求的衡量标准。

可见, 对“生命”的剖析, 使得本章的讲授更加深刻。

教学实践证明,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贯穿生命教育, 同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并不冲突, 相反, 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使德育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更加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人格的成长。

篇4: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关键词:视频案例教学;高职高专;《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均简称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新课程的框架体系、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而且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笔者认为,在《基础》课中引入视频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开拓高职高专学生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推进当前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

一、当前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规定全国高等学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普遍开设《基础》课,如今,该课程已在高职高专全面铺开,其实际效果也日益凸显出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课教学缺乏高职版本的教材

“05方案”中的本专科课程门数是不同的,但却使用相同版本的全国统编教材。它们的课程内容体系构设并非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而是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和本科院校《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设计的,教材体系主要是为本科课程体系配套服务的。高职高专教学使用本科版本教材,未能适应和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状况,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以教材为依据,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而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作为一门理论课,应有理论的阐释与思维的抽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理论来理论去,不能精辟地揭示理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不能号准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脉搏,不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授课内容缺乏新鲜感,缺乏针对性,往往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授课形式欠活

多数高职高专学生认为《基础》课课堂教学脱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实际,枯燥、呆板、教条化、书本化,政治性过强,科学性不足,有让人强迫接受之嫌。许多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以独白的方式满堂灌,既难有很强的针对性、创造性、触及高职高专学生灵魂的讲授,又少有富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这种重讲解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重共性轻个性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教法,既违背了教育和认识的规律,又忽视了高职高专学生的需求。另外,有的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其运用还比较初级,缺乏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的剪辑、精彩务实的案例和时事新闻资料,基本上只是把书本内容、教案、部分案例转换成“电子版”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还是传统讲课方式的重现,只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外套而已。

3未能有效地应对互联网的发展给《基础》课教学带来的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也给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易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因多种思潮相互激荡而产生思想上困惑和迷茫、价值选择更加困难,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某些网站所宣传的西方价值观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构成了威胁。面对上述挑战,《基础》课教师尚未有很好的措施克服网络化浪潮中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侵袭。在《基础》课教学中显示出来的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实际工作与开设此课的目的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说明脱离实际、忽视现实、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制约这一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教学方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视频案例教学法不失为克服上述弊端的好方法之一。

二、在高职高专《基础》课中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所谓视频案例教学就是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准备好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中播放,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参与引导,通过全体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师生之间的思想交锋以及多方的互动探讨来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思维特点: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高专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更喜欢采用形象思维。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时,如果仅仅采用书本中抽象的概念的话,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播放几分钟的视频剪辑,如《东京审判》,则很容易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源特点:高职高专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具有更多的层次性。学生有的来自普高毕业生,有的来自中职毕业生,还有的甚至来自初中毕业生。这几类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普高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中职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虽然学习习惯普遍不如普高学生好,但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课堂的表现欲等却略胜一筹。这种生源构成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高专生思想素質、文化基础、知识结构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而目前的《基础》课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采用合班教学的形式,即学校经常安排中职生源班级和普高生源班级合在一起上课。既然要求两类处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接受同等的课程学习,就应该努力思考采用一种雅俗共赏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2《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就决定了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重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本课程承担着“知行转化”的任务,即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不能仅仅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必须采用一些比较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使整个授课过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3视频案例教学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行性

视频案例教学的形象性:视频案例教学一方面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识世界的形象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抽象的教学

过程更加形象化,更加富有感染力。

视频案例教学受众的广泛性和意义的开放性:视频案例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高职高专生源的多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高职高专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为不同背景、阅历和文化水平的高职高专学生提供广阔的意义阐释空间。同时也为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职高专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资源与可能。在多种观点的碰撞过程中,高职高专学生能不断审视自身的原有观点,批判、借鉴他人的观点,最终不断完善与修正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过程也正是由《基础》课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与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

视频案例教学的超时空性、似真性和典型性:视频案例教学可以借助夸张等艺术手法,讲述不同时空的故事,通过故事画面凸显矛盾并深刻地传达意义,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然而容易被人忽视,或者将常人很难觉察和领悟到的矛盾、意义、思想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美国喜剧片《亡命夺宝》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所体现出的金钱诱惑与人性素情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个故事可能会使高职高专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感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在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基础上,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思考与分析剧情内容,避免“当局者迷”;而熟悉感又有利于帮助高职高专学生联想自己见到或经历过的类似情境,进而在所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情境,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在知与行之间建立动态的链接,最终实现知行的优化与转化。而这也正是《基础》课课程的内在要求。

三、依据《基础》课的特点组织视频案例教学

把视频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应体现和适应《基础》课教学的特点。《基础》课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强烈的政治性、高度的开放性和严密的逻辑抽象性。其理论要为高职高专学生所理解接受,并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需要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育鼓励高职高专学生能动地去思考、去讨论、去领悟,做学习的主角。所以,在《基础》课中运用视频案例教学法,应该始终把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兴趣,发挥高职高专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放在重要位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搞好视频案例教学,需要抓好以下两个主要环节:

第一,精选视频案例

視频案例教学法以视频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视频案例的选择决定着视频案例教学的成败。恰当的视频案例有助于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恰当的案例则可能把《基础》课导入歧途。因此,选择恰当的视频案例是成功实施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基础》课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时代性、普遍性、相关性、人格性、思维空间性等特点。所谓时代性,是指选择的视频案例紧扣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涉及社会和法律中最前沿的问题,贴近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实际。所谓普遍性,是指所选择的视频案例曾引起广泛关注,是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所谓相关性,是指在选择教学视频案例时,必须考虑它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主题或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所为人格性,就是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具有人格教育的功能。视频案例中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会对高职高专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从而促使他们以伟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过《走近毛泽东》、《世纪伟人邓小平》的视频案例,该视频案例不仅使高职高专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两位伟人产生了崇敬之心,而且使他们受到了两位伟人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之上、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最大利益的价值观教育和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所谓思维空间性,就是指选择的视频案例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留给高职高专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另外,由于《基础》课教学时间较少,而内容博大精深,因而,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宜精不宜多,如视频案例过多充斥课堂,甚至完全用视频案例教学代替课堂理论讲授,也是不合适的。

第二,围绕视频案例组织好课堂讨论

(1)做好讨论前的充分准备。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课堂讨论是不会成功的,为此,运用视频案例教授《基础》课,因播放视频占用的时间相对于文字案例要多,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没有课前的预习,视频播放后就难以立即开展讨论。

(2)加强视频案例讨论的启发和引导。高职高专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体现在视频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对高职高专学生在讨论中通过视频案例分析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补充,积极引导高职高专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要求高职高专学生运用《基础》课所阐述的原则和方法再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论证;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思想倾向,教师切不可急于批评,而是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启发高职高专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做到以理服人。

篇5: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团体活动教学法探讨与实践

作者/何莲

摘 要: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有益尝试。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辅导,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团体活动教学法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符合党和国家政策要求,符合大学生德育教育规律。

关键词:团体活动教学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策略;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担负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教育学生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采用团体活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率。

一、团体教学法的含义

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辅导,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使用团体活动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感觉等方式,手脚并用,开展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游戏教学”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强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二、团体活动教学法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对团体活动教学法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实施依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团体活动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实践进行如下的设计:

1.课前准备

团体(如小组)是团体活动的基础,团体活动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所以首先要构建团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堂课上就要精心设计组建活动小组。一般在第一次课上,可设计一个“相逢是缘”的团体活动,花10到20分钟时间,以班为单位,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一个小组8~9人),由班长组阁选小组长,然后,自由组合,分配小组长,教师放《相逢是首歌》。

2.课堂实施

在课堂上实施团体教学活动。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相应的采用适当的团体活动、团体讨论、团体游戏等,让学生在团体内进行,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运用团体活动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基础”课实施团体活动教学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求教师巧妙主导教学过程,采取和借助多种手段充分展示课程知识所包含的“问题”和现实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二、“基础”课中实施团体活动教学法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团体活动的创设要符合教学内容

创设团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学习内容。所以创设的团体活动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符合教材内容,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在进行团体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目的,教学重点设计出了教学活动,但学生不买账,不来气,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没得到发挥。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团体活动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挖掘团体活动形式

团体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多看(观察)、多听、多想(思考),多说(表达)、多做(操作)、多感受(体验)、多合作(交流)也就是要求学生参与。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实现的。在探索学生团体活动教学的形式时,教师要充分设计,要做调查工作,充分了解上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需求,使活动形式符合学生的特点。这就对教师要求较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要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团体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扭转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枯燥难懂的纯理论”的思维定式;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让学生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的怪圈,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爱华。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2]梁爱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参与式教学法探讨[J]。河南教育:中旬,2010.

[3]过增元。提倡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0(6)。

[4]陈春莲。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5]陈瑞华。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

作者简介:何莲,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科研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篇6: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

本文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着道德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对其准确定位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娜 杨晓霞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52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课程定位   教学  

篇7: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Law》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54学时.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

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

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内容简介: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

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中的道德与法律

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

规范知识教育等。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版,2006年。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高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1版,2003年。

2、《法律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法部法制宣传司,3版,2004年。

3、《道德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黄蓉生,1版,2005年。

篇8: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教授这门课时, 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又要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与此同时, 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宏观性, 在部分学生看来可能显得空洞乏味, 对此, 要对该门课程做出一定程度的改革,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 乐于去学。就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实际而言, 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该门课程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一存在的问题

1. 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 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完全孤立, 互不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顾名思义, 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之所以将两个内容放在一起, 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然而实际中, 无论是课本编写还是教学内容安排, 都没有实现这两个部分的有机融合。这样将两个部分融入一门课程里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课程用书编排方面, 思路模糊, 在内容的选择上较为随意, 更不用提在书本编排上将两部分有机整合。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有意识地将这两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结合, 但显得很生硬, 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两部分的融合应该不是生硬地凑在一起, 而是对内容进行合理的交叉整合, 使原本孤立的部分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互相补充。

2. 任课老师讲学方式、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不同, 有的擅长思想道德领域, 有的擅长法律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会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上随意性较大,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发展。而有的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 未对教材知识做出取舍, 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还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明重点与非重点, 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只是走形式, 缺乏实效。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新颖和生动。虽然这些方法的采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过于强调方式, 反而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论多么新颖、多么生动, 它们终究只是教学媒介,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 过于强调这些媒介反而会本末倒置, 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3.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程, 内容上偏宏观性、理论性。单纯地传授理论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必须要联系实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 一些老师往往拘泥于课本, 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并且也对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判断、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缺乏任何实际的指导效果, 甚至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解决的对策

1. 要将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有机地整合起来

这不仅是对课程用书编排者提出的要求, 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书本编排者而言, 要充分比较两个部分之间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 在编排中能够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能将两部分的知识孤立开来, 而是要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形成一个体系, 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 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

对于这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拔上, 要挑选那些两方面知识都具备的教师, 对于一部分存在的薄弱之处, 应该由其他在该部分擅长的老师提供帮助或者学校组织相关培训, 弥补不足。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之前, 应对书本的知识点有全面的熟悉和了解, 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 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 重难点知识仔细讲解、一般知识进行基本的讲解,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和框架,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追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新颖和生动的同时要兼顾教学效果。如在举办辩论赛、演讲赛的同时, 要将知识与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即能让学生提升兴趣, 又能学到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教学效果。

3. 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热情很高, 甚至远远超过了政治理论课。对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答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割裂开来或许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 进而对这门课程厌烦、抵触。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多联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 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理论知识、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朝.逻辑的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3)

篇9: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关键词:模拟法庭;教学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行性

为了切实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切实防范青少年犯罪,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也发生了转变,法律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1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美国的法学院中,开设了一门名为“moot court”的课程,模拟法庭(Moot court)一词即来源于此,所谓模拟法庭,在我国又名为假设法庭或者模拟审判,在运用模拟法庭来实施教学时,主要就是由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诉讼角色,例如当事人、法官、律师、检察官等等,进而依照法律程序,在模拟法庭中对一些虚拟或者真实的案件实施审理。个人认为,将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模拟法庭中,学生们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参与案件审理,包括行政案件、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等等,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扮演法官的学生,需要找到“原告”和“被告”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对“原告”和“被告”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完成审判工作。

其次,学生们参与模拟法庭之后,需要提交法律文书,并且还要参与法庭辩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们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在参与模拟法庭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们相互配合,相互探讨,因此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四,在模拟法庭中学生们不仅要参与法庭辩论,而且模拟庭审过程中还时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最后,在模拟法庭的开庭之前,学生们需要自行查找法律依据,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2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能够切实的以学生为核心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以学生为核心,那么将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将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后,学生们需要亲身参与模拟庭审,扮演不同的诉讼角色,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3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利于创新教学手段

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知识部分正在实施教学改革,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灌”的问题,甚至时常是教师自己在唱“独角戏”,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落伍,当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后,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模拟法庭的应用,会使教学手段更加新颖,进而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瓶颈。例如在模拟法庭“开庭”之前,学生们需要自主完成准备工作,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辅助,而整个“庭审”过程亦是由学生们自主完成,教师只负责引导和协助。由此可见,模拟法庭的运用,有利于创新教学手段。

4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些问题使学生们难以掌握,同时也成为了教学难点,运用模拟法庭之后,对这些教学难点的解决将起到很大帮助。例如模拟法庭“开庭”前,教师要帮学生们选择案例,此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提高学生们对难点的掌握程度。再比如,怎样提高“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难题,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后,教师可以鼓励“问题”学生参与其中,并“委以重任”,这样就可以增强“问题”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其学习效果。又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和疏忽,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疏漏,将会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而如何及时发现学生们存在的疏漏,也是常见的教学难点之一。个人认为,在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后,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模拟庭审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身存在的不足暴露出来,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们存在的疏漏,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5总结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法律基础知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升,这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效果,对此本文分析了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将模拟法庭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切实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且有利于创新教学手段,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此也希望文中观点能够抛砖引玉,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桂生.模拟法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与应用[J].学理论,2013,27:273-274.

[2]郭跃,周亚东.浅谈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世纪桥,2011,05:96-97.

[3]王英红.模拟法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1,09:40-42.

[4]李涛.建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型的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44-46.

作者简介:

篇10: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崭新的课程。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理论课基础学科。

2.目的: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3.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首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重新编写的,适应了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

其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

2.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时间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

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自我发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必修课程,期中(期末)考试采取平时考查+实践报告。具体构成:考勤(10%)+作业(10%)+上课发言(10%)+三次测验成绩(30%)+实践报告(40%)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以及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联系,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

1、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意义

2、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了解)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掌握)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掌握)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了解)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掌握)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了解)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掌握)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重点:

1、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掌握)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了解)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考题:

1、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为核心?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了解)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掌握)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掌握)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考题:

1、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诚信品德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树立遵纪守法的正确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掌握)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什么是法律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4、简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努力成为法律的坚定维护者。教学重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2、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难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掌握)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了解)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思考题: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2、法治思维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学生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的相关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了解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中,婚姻家庭生活中以及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1、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的关系是什么?

篇11:将公益活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论文

(2014-2015学年 第 1学期)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是非判断、自我约束和引导示范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光荣的历史使命、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而准备。

能力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应对大学生活的各种问题。

(2)能用正确的是非观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具备一定的引导和示范能力。(3)能通过项目训练,培养个人综合性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4)能自觉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完善个性。知识目标:

(1)明确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2)明确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加强道德规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3)理解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术语。(5)明确法律的本质以及学习法律的意义。(6)熟悉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三、教学材料

1、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 浙江省高等学校“两课”统编教材奚建华主编 《法律基础》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孙笑侠主编 《法律基础教学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6年第一辑)《高校内外》(生活与法丛书)崔卓兰 《周国平作品集》 南海出版公司

四、教学组织形式

大班教学、理论讲授、项目训练。

五、考核方案

上一篇:它伴随着旅程周记下一篇:祥丰煤矿各级领导一通三防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