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

2024-05-06

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

阅读《清平乐·村居》,回答问题。清平乐·村居

低小,青青草。醉里吴音,白发 ?大儿,中儿。最喜,溪头。

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代词人。全词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 风景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其中“清平乐”是。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吗?

参考答案: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宋 辛弃疾田园 人情之美 生活之趣 词牌名

3.一座小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一对白发老夫妻在茅草屋里操着柔美的吴地方言,带着醉意正在互相说话取乐。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意思对即可)

篇2: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中描写的人物活动背景是_____________;词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限用四字概括)的农村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茅屋旁,溪水边,青草地上;老头、老太婆和三个小孩

篇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 (上) 第26课。

【教学理念】

诗词是一种美, 是一种艺术, 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 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 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 诵读激活画面, 品赏明晰画面, 想象舒展画面, 引领学生自然而真切地融入诗境, 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诗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写下来。

4.感受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 体会作者白描的艺术手法,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想象, 披文入情, 感悟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诵读, 明晰画面, 感知意象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读题) —《清平乐·村居》。 (“乐”, 在这里应该读作“yuè”) 。你发现词与诗的标题有什么不同吗?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 规定了词的格式;“村居“是词的题目, 一般与词的内容有关。

2.什么叫“村居”?如果是长期住在某个地方, 叫—久居;分开来住, 叫—分居;新搬到一个住处, 叫—新居;过去住的地方, 叫—故居。读了题目“村居”, 你猜想这首词会是描写什么的? (农村生活) 再读读词, 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对吗?引导学生从“茅檐、小溪、青草、莲蓬和锄豆、织笼、卧剥”等景物和事件去判断和认识。

3.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 可以叫作“村居图”, 自己反复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说说你们看见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 划出并读准生字词, 读顺词句。注意“翁”是后鼻音, “莲”是前鼻音, “锄”是翘舌音, “剥”读作“bāo”。“蓬”一般读轻声, 但词中为了压韵要读出其声调。

(2) 诗词是有一定节奏的, 像音乐一样。读诗词一样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想想读过的诗词, 试着读出诗词的节奏来。引导学生逐句体会, 同桌互助, 在觉得需要突出的词语下加小圆点, 需要停顿的词语后画斜线, 句尾的字是压韵的, 在下面画上曲线。

(3) 分“上阕”、“下阕”朗读, 边读边联想, 把静止的画面复活, 说说自己眼前浮现出的“村居”画面。引导学生以说说具体的农村生活画面为主, 即诗词所描写的人物、景物和事件等。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语言皆指向具体的事物形象, 理解艺术的语言离不开诵读。教学理应坚持以读为本, 以读攻读, 扣题而入, 层层递进, 缘文明象。引领学生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语言的审美正是通过深入诵读“幻化”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明晰优美的意象, 为理解诗词铺设生活化的阅读背景。

二、品读, 想象画面, 欣赏意象

1.“诗中有画”, 我们在品词析句时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来丰富和欣赏诗词的画面, 从而进入诗的意境。用心听老师读 (投图并配音) , 用心去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激发学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 并努力自然真实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清新秀丽、朴素恬静、自由自在、和谐、和睦、幸福美满、安居乐业、悠闲自得、温馨等, 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读出画面的整体情境。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好的画面, 用你们的慧眼去欣赏村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村居生活的幸福。

(1)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走进”村子,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喜欢吗?你们还会看到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画面:“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2) 引导学生先认识词中写到的茅檐、溪、豆、莲、草等实景与特点, 接着复现和再造诗境中会有的虚景:古树参天、莲花飘香、翠竹摇曳、小鸟欢叫、鱼儿穿梭、鸡鸭成群等, 最后整合景物, 诵读, 体会到这是个清新美丽、朴素恬静、舒适惬意的小村子。 (3) 美美地读读句子。

(2) 在这宁静的村子里漫步, 走着走着隐隐约约听到了说话的声音, 是谁在说话?走近了仔细听听在说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的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你们听到了怎样的说话声? (吴音:中国吴地的方言, 它以苏州话为代表。醉里:带有醉意地交谈。) (2) 谁和谁在交谈, 你怎么知道的?是怎样地在交谈?借助“翁媪”的字形结构 (“翁”中的“公”字, “媪”中的“女”字) , 并联系句中对“白发”的描写与参看插图等, 认识“翁媪”, 初步理解“相媚好”。 (3) 这对生活在秀丽乡村的相亲相爱的老夫妇会亲切地聊些什么呢?想象“翁媪”交谈的内容、动作和神情, 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相应的生活场景, 自由地交流演说, 进一步感受“相媚好”。 (4) 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句中读好。

(3) 这对白发翁媪带着微微的醉意, 说着知心的、贴心的、暖心的话儿。当他们抬起朦胧的醉眼看见三个儿子, 更是喜不自禁, 眉开眼笑。三个儿子在干什么?你喜欢这家的三个儿子吗?为什么? (1) 投读诗词的下片。 (2) 你喜欢哪个儿子, 为什么?用你的朗读来夸夸他。学生自择品读, 想象画面:大儿子的辛勤劳作、二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顽皮, 体会三个儿子的个性特点。如:小儿子在干什么? (卧剥莲蓬) , “卧”是怎样的一种姿态? (躺、趴) 这个小儿子会怎样的卧剥呢? (俯卧、侧卧、仰卧) 他还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为什么说“最喜小儿无赖”呢? (3) 夸夸这三个儿子吧, 一同去感受他们幸福的生活! (朗读诗词的下阙)

设计意图:“诗词如画宜想象, 一字多解妙趣生”, 注重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借助自由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 感悟和充实语言文字的形象。学生的想象既依托文本, 切合实际, 又超越文本, 彰显个性, 使诗词固有的意象更加灵动、鲜活、丰盈, 学生仿佛设身处地, 感同身受, 物我一体, 品出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诗词“活”在学生的心中, 学生在用心灵感受诗词的意境。

三、美读, 激活画面, 感悟意象

1.村子景象秀美, 举家生活和美,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比一比哪组读得最美。 (学生自主准备, 分组竞读)

2.从“茅檐低小”、“锄豆”、“织鸡笼”看, 这家农户的生活比较清苦, 劳作也比较辛苦, 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引导学生合作探讨, 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村子山清水秀, 令人陶醉;翁媪相敬如宾, 老有所养;儿子各尽其能, 勤劳孝顺;合家和睦友爱, 幸福美满, 等等。从看似矛盾的描写中, 体验别样的农家幸福生活。

3.快乐、悠闲、美好、和谐、幸福等都可以用来赞美这幅“村居图”, 其实所有这些词语都聚集在了词中的一个字中, 你们能找出吗? (醉) (1) 谁醉了, 为什么醉?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 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如:主人、作者、读者。 (2) 辛弃疾在村中走着、看着、听着、想着, 他“醉”了吗?你怎么发现的?再品“白发谁家翁媪”等词句, 相机介绍词的创作背景。 (3) 你们“醉”了吗?让我们一起融入诗词中的农家生活 (由景到人, 由“翁媪”到“三个儿子”) , 随文而醉。练习美读、背诵。

4.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一朵艳丽的奇葩。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词数不胜数, 如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谁会背?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学生自由吟诵) 课后可再收集、诵读和交流。

篇4:清平乐.村居

醉里吴音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草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相互说着柔媚好听的方言。

⑤翁媪:指老头与老太太。翁,老年男性。媪,老年女性。

⑥无赖: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并无贬意。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译文: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清碧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白发斑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x ū n)醺地用地道的吴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玩。

赏析:

这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江南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座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勾画了出来。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作用。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白发老人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天。

下阕四句直书其事,刻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任。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些辅助工作,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通俗易懂,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里“卧”字用得极妙,使得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就是说使用一字,如果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篇5:《渔村夕照》《村居》的阅读答案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篇6:清平乐阅读答案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②。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③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注]①这首词题在荆州江亭柱上,故又名江亭怨。②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③扑鹿,象声词,拍打着翅膀的声音。

1.从字数来看,这首宋词属于 。(1分)

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上片以泪眼不曾晴直接抒发了少女浓烈的思乡之情。

B.乱委 两字拟人化地表现了雪花随意飘舞、自由自在。

C.下片少女为雪花飘舞、沙鸥飞翔所吸引,伤感情绪渐淡。

D.本词由丰富却有限的画面,引发了无限的情感,余味无穷。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4分)

参考答案:

1.(1分)小令

2.(3分)C

3.(4分)情景关系:寄情于景。(1分)少女寂寞而孤独地斜倚在曲栏杆畔,苍茫的暮色下远山连绵不绝(1分),创设了一种哀怨悲凉、凄楚动人的意境,(1分)表达了少女无尽的思乡之情。(1分)

篇7:清平乐阅读答案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2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4分)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4分)

答案

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4分。每点2分,其中“找出对比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各1分)

篇8:《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经典诗词的教学就是在登语言文字的“山”, 观诗人言咏之志怀的“海”。“登山观海”的过程中, 赏语言文字描绘的“风光”, 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怀, 并且感同身受。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涵泳, 亦是人文情怀的熏陶。引领学生读《清平乐·村居》, 应当由稼轩先生描绘的这幅清丽田园画入手, 感受词人借此生发的厚重情怀。

二、“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师“身无彩凤双飞翼”, 不是万能的, 尤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体悟;学生也“身无彩凤双飞翼”, 也不都是天才, 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体悟也是有限的。学习最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 教师无法灌输, 学生亦无法自悟, 但有一点我们坚信:诗情是可以传递的, 心灵是可以点燃的, 因为,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 大人还是小孩, 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 都有诗意的灵性在闪光。教师要做的, 就是以自己的体悟和感动, 点燃学生的诗意和情怀。课堂上, 就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相通的前提是, 教师要把自己读进诗词中, 再以洋溢着诗词意境的姿态, 走进课堂, 引领学生。

【教学目标】

1.在吟咏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 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

2.在补充阅读和诗境对比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失土之愤。

【教学设计】

一、解读稼轩, 走进村居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 (板书:稼轩)

同学们昨天都查过资料, 知道稼轩是谁吗? (辛弃疾。)

我们都知道, 古人取名和我们不一样, 除了姓、名, 还有字、号。“稼轩”就是辛弃疾的号。和很多诗人、词人一样, 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 其实是在寄托他的一种志趣、一种追求。“稼轩”二字, 寄托着辛弃疾怎样的志趣呢? (停顿片刻)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轩”是什么? (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 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辛弃疾确实给自己建了一间小屋, 这小屋建在什么地方?你们再看这个“稼”。 (建在庄稼地里, 一个四周稻田泱泱的地方。)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 稼轩先生希望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田园生活, 能看到农村的美景……)

我们可以猜想, 稼轩先生坐在窗前, 他希望看到什么?

稼轩先生确实很喜欢这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虽然不是很富足, 可是很安逸。

2.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 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拿起课本, 自由读。这首词生字很多, 请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通顺, 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3.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 一不小心就会读错。其他同学注意听, 听他读准了没有。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指名读。)

4.读得好, 这就叫字正腔圆。“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媪”是个生字, 也是这首词的韵脚, 他读得很好。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齐读)

5.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你读得丝毫不逊色,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亡”“剥”, 都读得很准确, 我们连起来一起读一遍。 (齐读全词)

6.还有谁想读?请你。词跟诗不一样,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读起来抑扬顿挫, 非常有韵味。其他同学注意听, 看看他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韵味十足。 (指名读)

7.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味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读“茅檐低小”的时候, 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茅檐”后面。)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在读“溪上青青草”的时候, 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溪上”后面。)

都听出来了吗?对, 这就叫节奏感, 这就叫有板有眼, 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预备起。

8.真好!同学们, 我们读古代的词, 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 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首词的题目《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叫词牌名啊?古代的词, 都是可以唱的, 有不同的格律, 一个词牌就表示一种格律。为什么叫“清平乐”?清平世界, 清静太平, “清平乐”是“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 祈求天下太平, 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清平”的味道, 读出“村居”的意境呢?“清平乐·村居”, (师平淡地读) 有清平祥和的感觉吗?有村居生活的气息吗?我这样读, (师用充满期待的、舒缓的语气范读) 有感觉吗?有点儿味道吗?读词就是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你们自己试一试, 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 (生练读)

9.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觉、你的味道。注意听, 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指名读1) 好一个“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有味道。谁还想读?

(指名读2) 好一个“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来, 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齐读)

二、赏读村居, 感悟清平

1.真好!同学们, 读着读着, 我们就跟着词人稼轩先生走进了村居生活。是什么情景让稼轩先生感到村居生活的清平、安乐、祥和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 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 仔细看看注释, 试着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明白吗? (生默读, 思考词的大意。)

2.作者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情景让他觉得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清平, 如此的安祥, 如此的幸福?

预设:

(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生:这一家人虽然不是很富裕, 可是生活的环境很不错, 低矮的茅屋周围, 有清澈的小溪, 绿绿的小草, 太美了。

师:这是你的感觉, 再来读读这句词, 把你的感觉读进去。 (指名读)

生: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茅屋上炊烟袅袅, 小桥流水, 溪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溪水中还有快乐嬉戏的小鱼, 住在这里一定很开心, 很舒服。

师:太美了, 令人陶醉啊!这是人间仙境啊!请你用朗读告诉稼轩你的感受。 (指名读)

师:好一幅恬静的村居生活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2)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生:大儿、中儿都很勤劳, 一个在锄豆, 一个在织鸡笼, 小儿子很可爱。

师: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 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指名读)

生:这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 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 团团圆圆的, 非常幸福。

师:是啊, 这家人尽管过得并不富足, 但却是一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词。 (指名读)

师:“最喜小儿亡赖”, 这里你们读出问题了没有?

(生交流)

师:是啊, 一个“喜”, 一个“卧”, 让我们读懂了“亡赖”的意思, 读出了可爱、顽皮, 让人喜欢不已。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3)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家人并不富裕, 可以说生活很清贫、很清苦, 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 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 (老爷爷、老奶奶。)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对“白发翁媪”啊?

生:我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非常亲热, 喝着酒, 说说笑笑的。

师:是的, 他们很开心, 虽然满头白发, 却像年轻人一样喝酒说笑, 童心未泯。

生:我看到他们好像喝醉了。

师:是呀, 醉里吴音相媚好, 好不陶醉。来自北方的词人辛弃疾虽然听不懂此地的方音, 但是看着眼前这幅情景, 他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为何如此陶醉, 他也似乎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拿起你们手中的笔, 写一写这对白发翁媪陶醉的样子, 写一写他们相媚好的话语。 (写话, 分享。)

师:好, 孩子们, 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 让我们随着稼轩先生, 一起看看这对幸福的老人。你看到了什么?

(生1读)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 你看到了什么?

(生2读)

师: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真是清平世界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3读)

(4) 诵读全词

师:虽然家境一般, 住着茅屋, 可是在他们眼里, 却是鸟语花香, 阖家团圆, 孩子们又是如此勤劳可爱, 老两口怎能不陶醉呢?来, 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 好好地读一读吧。 (齐读)

师:这就是稼轩先生向往的一种生活啊, 这就是这里的人们过的清平的日子啊。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朗朗乾坤、清平世界, 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师:我知道, 当我们真正走进这首词, 我们和辛弃疾一样, 看见了一幅和谐清平的村居图, 感受到了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 我们也陶醉了。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三、互文印证, 祈求清平

1.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是哪里人? (山东人。) 山东人, 北方人, 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 (吴音。) 在这里他只能听到吴音, 听不到“北音”啊。看到眼前的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 看到老翁醉了, 看到老太太醉了, 辛弃疾也醉了吗?他真的醉了吗?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 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2.辛弃疾, 山东历城 (今济南) 人, 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 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在金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 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22岁那年, 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 一路上, 被国土破碎、国破家亡、饿殍遍野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至67岁病故时, 他40多年一心记挂着同胞的惨状, 记挂着国家的统一。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 “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还屡遭罢免或降职。被贬江西期间, 辛弃疾寄情于填词, 还在乡野农村修筑了一间小屋, 取名稼轩, 并自称“稼轩先生”, 将对“泪尽胡尘里”的同胞的牵挂, 将自己对美好生活、清平世界的祈求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 (课件:音乐, 刀兵, 哭喊)

3.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辛弃疾看到眼前这幅村居图时的感受吗?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 稼轩先生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

4.是啊, 正所谓“言为心声”, 填词寄情啊,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故土, 他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出示词句, 生齐读。)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直在惦记着什么?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5.是啊, 眼前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 我们分明看到, 一个“醉”字硬生生把稼轩先生的心掰成两半:一半是辛酸, 一半是心碎。心碎的何止是稼轩?当他站在江边, 立在郁孤台上遥望故土, 心中是何等的酸楚啊。他一遍一遍地问着——— (开火车读、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上一篇:教师面试题全集2011下一篇:房屋装修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