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2022-08-22

教案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案更加重视教师是否能把课程讲解成功,关注点始终在自己身上,而非学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美得令人陶醉?还有什么也很美?——人美。说说哪些人让你觉得美?

预设

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

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 )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景美

人美

第二篇:清平乐 村居 教案

清平乐 村居

【目标预设】

1.了解词的特点,比较与诗的不同之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能说出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4.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对所有的人民都能生活安定、安居乐业的向往。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感知词的特点。

1.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村居”。齐读。还记得我们三年级学过的这首诗吗?

指名背

集体背。

PPT1【出示诗歌。】( 同学们学得很好,这是一首多么精彩的古诗呀,短短28个字,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童趣的农村生活画面。)

2.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课文,PPT2【出示词。】不过它不是诗,而是词(板书),一首宋词,它与唐诗、元曲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结晶。

⑴PPT3【出示诗、词。】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词和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词的题目有两部分组成,前面的是词牌名(它表示词的曲调。古人写词,还要配上相关的曲子进行歌唱,这个“清贫乐”就是词的曲调。所以,这个字读yùe,齐读。板:词牌名。像这些(出示:菩萨蛮、念奴娇、如梦令、摸鱼儿、水龙吟、满江红等)都是词牌名。后面的村居才是真正的题目。

(2) 再看看,词和诗还有什么不一样?

① 每行字数不一样,也叫长短句。

② 分成了两段,不叫段,叫阙,上面一部分叫上阙,下面的叫下阙。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过渡: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词。所谓“字正”,就是要读准字音;“腔圆”,就是发音要圆润、洪亮。 PPT4出示词句。

1、“翁媪”读得特别好,翁是后鼻音,来带领大家一起读一下。

最后一句,你能再读给大家听吗?有一个问题,那个剥是读(bao)还是读(bo)?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把花生的壳去掉叫——剥(bao)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剥(bao)香蕉?那剥的意思就是——把事物的外壳去掉。那么课文当中是把“莲蓬”的外壳去掉,就叫——剥(bao) 莲蓬。对了,剥(bao)这个字单独表示这个动作意思的时候,都读剥(bao),记住它。

2、光把音读准了,还不行,还要读出节奏来,读出韵味儿来。PTT5(出示节奏)大家留意了,两片之间有一段空白,这是告诉我们在读到这里的时候,要停顿一下再往下读。

3、真是读得一遍比一遍好。之前我们知道,词是有曲调,是配有音乐唱出来的。我们也来给它配上音乐读一读,好不好?(播放音乐)

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出来了,你已经被那美妙的音乐和清新的文字给吸引住了,来我们一起伴着音乐美美地再读一读。

三、紧扣词句,想象画面。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PPT6出示: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一幅就说一幅。

▲茅檐低小

这是怎样的房屋?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不够低,不够夸张,这茅檐那个低呀,那个小呀……再试试看。

▲溪上青青草。

这草是怎样的青?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样的吗?

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读得稍快了点,看来这儿的小草吸引不了你,所以来到这你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就走了。你看,多么碧绿的草啊,多么富有生命的颜色啊,走到这老师忍不住要停下来好好欣赏一番,慢慢地瞧啊,瞧啊,真是——

▲白发谁家翁媪?

你从哪个词知道有一对老年夫妇的?

“翁”指谁?“媪”呢?“翁媪”就是指?

你瞧他们在干什么呢?吴音是什么意思,猜猜看。(镇江人讲镇江话,上海人讲上海话。吴音就是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流传于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地区。在这首词里指江西上饶地区的吴方言。)

▲大儿锄豆溪东

“锄豆”是什么意思呢?

想象一下大儿在怎样的劳动呢?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夸大儿吗?

你能用一句带“!”的句子夸夸大儿吗?

你能改写《锄禾》这首诗来夸夸大儿吗?

小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儿的辛勤劳作下,他们的豆苗一定会茁壮成长

▲中儿正织鸡笼。

1、想一想中儿在怎样的织鸡笼呢?(神态 动作)

2、你们猜一猜中儿织鸡笼有什么打算呢?

3、老大正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着,老二也不闲着,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么懂事的二儿啊!

小结:词中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勤劳能干的大儿,力所能及的中儿,还向我们介绍了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看到这满池的荷花,我们一定会想到这样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多美的景色啊!再仔细瞧瞧,溪边还有一个孩童呢!他在干什么?小儿是什么样的姿势呢?这句话哪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的无赖?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

“卧”还能换什么词?带到词中读一读感觉怎么样?换成这些就没有那韵味了。

3、“卧”呢有许多姿势,有侧卧、仰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小儿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一起来做一做,送他一个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4、再看小儿的表情。他一动不动,静静的,眼睛正紧紧地盯着手中的莲蓬,用稚嫩的小手剥着莲蓬,他剥的多认真啊!你能送他一个词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心无旁骛……)书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这一动一静的巨大反差都出自与“卧”。一个卧字勾画出了多美的图,真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推敲“醉”字,走进意境

1、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2、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PPT7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先听听翁和媪再用吴音交谈什么呢?

3、说话训练:

出示PPT8: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PPT9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

4、多么相亲相爱的老公公、老婆婆啊,你想到哪个词?“白头偕老”这让老师想到了一首歌: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也许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就这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尽管不说却心里明白。用我们文中的词来形容,这就是(相媚好)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醉了,还有什么让他们醉了?说话训练,出示10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说:“……”。

6、醉啊!!看来老年夫妻的喜爱是说不完也道不尽的,是不是?那么他们有这么多的喜,为什么这家人偏偏“最喜小儿无赖”呢?其实这还有谁最喜啊?

7、大声地说。还有作者,作者辛弃疾为什么也“最喜小儿无赖”呢?我们联系辛弃疾的生活背景来看一看。看屏幕。小声的自己读一读,快!(PPT11出示: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从小目睹了在金兵铁蹄下,百姓生活的血泪艰辛,饱尝了亡国之恨,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他一生都为收复失地积极准备,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一生都未能实现抱负。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

8、谁想到了,诗人辛弃疾为什么也“最喜小儿无赖”呢?

9、经不住,辛弃疾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老大爷,一家人住在这么低小的茅屋,风一吹,茅草就会刮走,冬天更冷,日子一定过的不容易,为什么还这么眉开眼笑这么陶醉?

PPT12出示:老大娘,大儿、中儿劳作很辛苦,也没有很高的收入,为什么你们这么眉开眼笑这么陶醉呢?(生说)

10、老两口醉了,醉在这恬静的风景里,醉在儿子的勤劳里,醉在子女满堂多子多福,醉在小儿子的天真活泼里,更醉在一家人平安、和睦的生活中。 这就是“安居乐业”。

PPT13出示诗词(配乐读)

五、拓展“醉”字,走进辛弃疾

1、看到这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其乐融融的场景,作者辛弃疾也被深深陶醉了。

2、我们再回头看看这段资料,师配乐朗读

《破阵子》(出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生齐读)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宫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 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你从这首词中能体会出什么?

3、《破阵子》里面也有一个“醉”,和《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是一样的吗?(配乐 背诵村居)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是一种陶醉,而《破阵子》中的“醉”是一种借酒消愁的“醉”)

4、这么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他怎么会陶醉在这里呢?难道他忘了家仇国恨,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吗?

5、辛弃疾这个死前还喊“杀贼” 的爱国词人,一生想的就是抗战、爱国,由于遭人陷害,被贬回上饶老家,看似安居的他心中其实无时不刻不在关心祖国的安危。目睹了在战乱年代百姓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他多么希望所有的人能够像翁媪那样“相媚好”,像小儿那样无忧无虑,像大儿、中儿那样舒心地劳动,过上这安宁幸福的生活。

6、是呀,此词不仅再现了农村人家生活的场景,还寄托了词人的爱国情怀。此时此刻,你就是画中的人,你就是辛弃疾,让我们在音乐的旋律中再读这首词,并试着背下来。

7、词是可以唱的,大家想不想听?播放 再齐唱!

六、小练笔

把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写一些。

第三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

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

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幸福美满!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1、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2、“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3、交流感受。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和安宁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喜欢,那么向往呢?他在欣喜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出示《破阵子》。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五、吟诵积累,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溪上青青草

夫妻恩爱

人—美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是初次接触,因此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诗与词的比较,认识词的特征。其次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词的同时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并结合插图说出这首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词眼”,由“喜”字入手,走进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前松后赶,事先安排好的通过了解辛弃疾的背景材料,以及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进行得比较匆忙。

第四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淮安市袁集小学 蔡园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希望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入课文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听。放舒缓的田园音乐,学生体会音乐的意境。(板书:村居)

3.音乐结束,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题目为“村居”的宋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今天我们学习的词也有一个词牌,通过我们的课前预习,它是——(学生齐答:清平乐)(师板书)

3.齐读课题,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件,自由读文。 2.指名读,及时正音。

3.出示生字词 ,查字典,解释部分词义。

4.再次出示词,齐读。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初解诗意 1.会美景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想着刚刚所说的画面,再读课文。

2.析人物

师:这首词中有美景,还有不少人物,谁能说说有哪些人物? 生:有一对老夫妻、大儿子、二儿子还有小儿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呢?

生各抒己见。

师:作者辛弃疾最喜欢其中的谁呢? 生:小儿!

师:为什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谈“无赖”,品“卧剥”。

师: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觉得不是讨厌的意思,是顽皮的意思。 师:为什么你这么想呢?

生:因为小儿没有坐着剥莲蓬,而是卧着的。

师:“卧”是怎样的动作?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不由得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呢?

生:美。 生:爽 生:醉

师:对!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啊!(板书: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谁“醉里吴音相媚好”呢?他们说些什么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

生:这对老夫妻带着醉意,在亲热的聊天。

生:老爷爷在夸赞老奶奶呢!看看,我的老太婆多么能干啊!给我生了三个儿子。

师:老头子,你也一样能干!

生:老太婆,你那双手多灵巧啊!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像70岁的人。

师:老头子,你就会夸我!你也不老! 生:老婆子,来 !咱们再喝几杯。 „„

师: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也不禁羡慕啊!要把他们写进词里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被这情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也醉了。(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吧!

生: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

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安心地坐在门前乐享晚年女呢!

师: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 生:中儿正织鸡笼。

师:用一个成语形容二儿子编鸡笼的样子。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灵手巧。 师: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想什么呢?

生: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 师: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会心的笑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孝顺的表现中啊。(板书:安)

师:小儿子在哪儿呢?读出来。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顽皮可爱的小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仅自己快乐,也让老夫妇俩快乐,让辛弃疾快乐,让我们这群读词的人们也快乐!(板书:乐)这最中可有醉呀。(师指板书醉字)

五、悟诗情。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生:一个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

师:这是一幅多么安乐的乡村田园图,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

师模仿老爷爷的口吻: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板书:安居乐业)

师: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介辛弃疾。

师: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简介。

听古战场厮杀的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词的意境。

4.同是“醉里”,却意义不同。当他征战沙场,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当他身在田园,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却是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板书:居危思安)指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配乐朗读。

师: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永远地流淌。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现在安宁快乐的生活。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吗?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八、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安居乐业

居危思安

第五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文。要求先把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

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

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二)

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毛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词的

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五、比较欣赏。

出示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六、作业。

上一篇:区人大宣传工作计划下一篇:青年志愿者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