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5-02

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共6篇)

篇1: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曾平等

1摘要:本文首先理清了高等教育强省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困难,探讨了陕西走向高等教育强省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陕西;高等教育强省;对策

一、高等教育强省的主要特征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完成好这一崇高使命,一方面需要高等教育遵循自身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以《高等教育法》为指导,结合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强省应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贡献强。高等教育充分履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职能,能够很好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满意。

二是自身强。高等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体系结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机制,良好的办学条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强,与社会实现了良性互动;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拥有高水平的院校、学科(专业)、大师(名师)和研究成果,特色优势明显;积极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的公益性质。

三是支撑强。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外部支撑体系与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革、建设、发展必须的经费、政策等支持。

二、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999年以来,陕西高等教育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综合实力,高水平大学和民办高等教育成为陕西高等教育两大品牌;深化了管理体制和投资1本文是在《西部强省建设与陕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调研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该课题组组长为曾平,成员主要有阎亚林、陆根书、陈鹏、王若梅等。

体制改革,加强了教育法规建设,增加了重点投入,形成了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支撑环境,以上方面为建设高教强省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陕西高等教育已取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较强综合实力,但受陕西经济欠发达、地处内陆西部、社会和高等教育处在发展转型期等诸多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

(一)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过剩和短缺,科技研发还应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服务需进一步加强

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省内急需的能源化工等人才供给不足,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方面,缺少瞄准科技文化发展前沿、贴近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原创性成果,高引用率论文和专利少,专利获得数和出售金额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兄弟省市,专利出售金额也低于云南和四川。

在社会服务方面,继续教育仍是传统模式,未走进社区;科研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项目少,明显低于江苏、浙江等兄弟省市;科技成果在陕西转化少,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

(二)高教自身发展相对迟缓,优势地位面临兄弟省市的极大挑战

思想观念变革相对滞后。改革创新精神、合作服务意识、国际化理念弱于东部和沿海省市;对大众化必然带给高等教育的变化缺乏足够认识;教育公平意识、质量和特色意识还不够强。

教师队伍整体欠优。2006年我省普通高校师生比在全国居第13位,省属院校的教师缺口较大。新增年轻教师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比例偏高;专任教师的博士学历比例不到10%,有国外留学、研究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在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各学科专业组长的领军人数偏少。从各校教学评估反馈意见看,亟需整体加强我省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省级教育管理缺乏宏观战略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支持,校级管理缺乏研究学校自身的院校研究基础,一些决策缺乏系统的科学依据;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尚未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跨校共享;存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现象,学术研究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教学管理需要健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学科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贴近社会需求,形成集群效应,彰显特色优势。

发展欠协调使陕西高等教育优势正在面临兄弟省市的极大挑战。陕西高等教育目前尚未很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总体存在部委属高校强、省属高校弱,本科高校强、高职高专院校弱,西安高校强、外地高校弱,工科强、文科弱等现象。从体现水平、质量的全国可比性指标看,本科院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优秀博士论文、大学科技园区、人才培养基地、精品课程、示范中心、教学名师的数量位居全国第3至第5位,西部第1位,但主要分布在西安的部委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拥有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的数目位居全国第3至第18位,西部第1至第3位。令人堪忧的是,由于许多兄弟省市加快了省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力度,而且国家在评审工作中加大了分类指导力度,给省属高校投入更多指标,实施独立评审,同时加大了参考各省高等教育规模分配申报名额的力度(陕西普通高校数和在校学生数排全国第11和12位,学生数在西部比四川省少20万,不占优势),使得我省原来靠后的指标在进一步靠后,原来靠前的部分指标也在后移,和西部其他省相比,教学名师数已与四川相同。

高校新校区建设面临较大的资金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建设新校区的22所省属高校已累计筹集资金67.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8.27亿元,占56.9%。目前,高校已开始面临银行贷款付息还本高峰期,22所建设新校区的省属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支出就高达3.15亿元。

(三)高校普遍面临财政投入少、教师编制缺、学生就业压力大等困难,希望获得更好的外部支持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明显不足。2005年,陕西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居全国第27位;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居全国第23位,西部第7位,与全国平均值相差1092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4位,与全国平均值相差971元。2007年,我省教学专项建设经费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仅为江苏省的1/33和1/55。高校100多亿元的科研到款中,来自省级教育财政性投入的比例不足3%;56个国家、部委和省级重点科研基地,每个基地每年平均投入只有13.39万元。显然,经费已成为影响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高校人员编制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现行高校人员编制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按当时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规模确定的,多年来没有根据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严重制约了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学生及社会关注,就业不充分、无业可就等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以“三个面向”为战略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战略指导思想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方向的深刻思考和原则规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

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在教育基本理念上的集中体现,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仍然有着长期的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当前,在陕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中,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部强省建设,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为目标,为其提供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加速自身的现代化进程。面向世界就是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国际的意识,积极主动追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与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扩大陕西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面向未来,就是强调陕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有适度超前的战略眼光,要在立足现实社会的基础上,主动追踪把握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分析研究未来社会的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特征,数量上要适度超前发展,在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类型结构和人才的素质培养等方面对也要做出超前反应。

(二)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这一方针不仅对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战略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对于具体的办学单位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当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就是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就是要努力提高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就是要结合陕西实际,相对稳定规模,系统优化结构,重点提高质量,努力增强效益。

(三)以“西部领先,国内先进,世界知名”为战略目标

西部领先,就是要使陕西高等教育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国内先进,就是要使陕西高等教育保持和发展作为全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的地位,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和院校,产生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标志性指标居全国前列。

世界知名,就是要扩大与国外高等教育界的联系,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形成一批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项目,产生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提升陕西高校和陕西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

(四)实施广开资源、全面统筹、重点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公平的战略对策

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解决省属高校办学经费困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增加省级财政投入,提高生均经费和重点建设经费;见苗浇水,培育新的优势特色项目,力争获得国家更多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更多的专项建设经费支持;针对陕西是全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划转院校多、西部欠发达等实际情况,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按新增财力的一定比例筹措经费,通过设立省属高校基建专项基金、专项债务偿还基金和贴息贷款等方式,增加对省属高校的基建投入,缓解学校还贷压力;积极吸收社会资金,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依靠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支持。

统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结构较优、布局合理的陕西高等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相对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当加快西安以外其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以西安咸阳为中心、以关中为轴心、以陕北陕南为两翼的陕西高等教育格局;引导高校系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彰显办学特色,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建设西部强省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强在陕部委属高校对省属高校的支持力度,通过学科共建、对口支援、教师互聘等形式,带动省属高校发展。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指导、经费鼓励、计划调配等措施,实现统筹协调。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保强不争大,集中力量办大事,带动优先”等原则选择重点建设项目,采用“项目管理,滚动支持;培育奖励并重”等方式实施具体管理。首期拟结合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重大专项,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计划、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建设,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级专项,得到国家更多的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同时,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和学科带头人培育工作。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加快教学内容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鼓励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加大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力度,吸引国外学者和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来陕工作,扩大我省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认真落实我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建立我省国家助学贷款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不断优化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完善奖、助、补、减、免政策,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篇2: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的有效手段。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陕西农田水利建设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供水能力增加 抗旱能力增强

陕西作为西部缺水地区,近年来加快实施了重点水源、防洪保安、农田水利、城乡供水、水保生态等一批骨干项目,全面加快了渭河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一批关乎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步伐,特别是作为农业发展命脉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确保了粮食连续七年获得丰收,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陕西坚持以《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指导,每年从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了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1999-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新增供水能力32亿立方米,新修基本农田460万亩,兴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7万处,有效缓解了人增地减的矛盾。按照“南塘、北窖、关中井”的布局,狠抓 “小工程、大群体”、集雨窖灌、打井修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累计新建修复机井1.8万眼、抽水站500处,改造小型灌区45处,衬砌渠(管)道5500公里,新建水窖45万眼,池(堰)塘1.2处,新增提、引、蓄水能力3500万立方米。

二、灌溉水利用率有所提高。陕西坚持以“两改一提高”为目标(“两改一提高”,即改造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改革农村水利建管体制与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农村水利服务功能),组织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世界银行贷款关中九大灌区改造等项目。1999-2009年全省累计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1.29亿元,衬砌干支渠1214.5公里,改造各类渠系建筑物6098座,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00.69万亩,新增输水能力60.3立方米每秒、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6.5万吨,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8提高到现在的0.52,年均节水7000立方米,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同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启动了8处111座大型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项目,进一步增强了灌区的农田灌溉能力。

三、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增强。1999-2009年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6085公里,完成13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18.9亿元,列入国家治理规划的大型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已经完成,中型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完成95%,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正在抓紧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水库,险情基本排除,设施逐步配套,防洪保安和调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江河、水库防洪保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成功迎战了渭河“03.8”特大洪灾和“05.10”渭河、汉江特大秋汛洪水等多次严重洪涝灾害,确保粮食总产连续七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

四、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2009年,全省累计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3.5万处,解决了1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比重由2001年的40.8%上升到2010年的73.2%,提高32.4个百分点。全省发放库区移民直补资金13.8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6亿元,显著改变了水库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省农村饮水困难逐步解决,环境卫生状况日益改善,农村居民生产质量得到提高,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组织实施了 “一川两江六河”(皇甫川,丹江、嘉陵江,延河、无定河、佳芦河、窟野河、泾河、洛河)水保工程、淤地坝、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近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万平方公里,新建加固淤地坝5355座。经过自然修复和水保治理,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水资源利用率低下

近年来,陕西水利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成效显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农田水利发展较滞后,农业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缺水问题依然是陕西农业发展的软肋。特别是近年来干旱连年不断,对于缺水的陕西来说,征服了冬旱又面临春旱。去年冬季以来,陕西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四个月无有效降水,干旱持续发展,抗旱形势严峻。在干旱频繁出现的同时,洪涝灾害也时常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扰,严重影响部分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制约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一、重视农村水利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国家及省上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不少,但大部分的水利投入都进入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工程,对农业帮助最大的农田水利投入较少。为了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资力度,2010年中央将全省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由15个扩大到34个,去年底省财政厅和水利厅联合将12.28亿元中省资金下达到34个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区),但覆盖面不到全省县(区)数的三分之一,且投入的资金与全省财政支出总数相比较少。在中省资金投入不多的情况下,市县政府的投入更少。作为农业救命水的小型农田水利对陕北、渭北及山区尤其重要,且大旱的旱情并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山区,农田水利投入不足、小水利配套设施不全,是影响渭北、陕北地区粮食稳产增产的主要因素。

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保障能力较差。陕西现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虽然近年国家和省上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但与整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水利工程和设备超期服役、带病运行,效益不能正常发挥。据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报告,全省统计在册的17.8万眼机井和9300座抽水站,近一半因配套不全、设施老化不能正常运营。同时乡村水电站、配套机井逐年减少,2010年全省乡村水电站有644个,较2000年的2087个减少1443个。据商州区水务局资料显示,全区13座水库中,病险水库就有9座,病险率近70%。

三、农田灌溉面积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下。2010年末全省耕地面积5904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987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3。由于配套不全、水资源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21%。同时,由于灌区设施老化失修,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溉渠道普遍塌方渗漏严重,功能大打折扣,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目前全省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52,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同时由于连年干旱及对地下水无序开采增加,不少地方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使一些原本很好的水浇地变成了“望天收”。

四、缺乏新的机制,农村办水凝聚力下降。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土地分到了千家万户,失去大集体时一呼百应“挣工分”的群体效应。由于农村改革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使农民办水、管水、用水的凝聚力削弱。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普遍较低的种粮收益,沉重的水费、电费和油费负担,以及滞后的农田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使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降低。特别是“两工”(“劳动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一直以“两工”形式维系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与修建失去依靠。由于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未能及时跟进,使维持农田水利正常运行的设施无人修护,所需资金无处筹措,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加薄弱。

破解农田水利瓶颈 重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陕西应紧紧抓住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夯实水利建设基础,强化监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新唱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根本上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一、重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困境。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把关系农业丰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制定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同时,水利、农业、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扶持措施,做到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关系民生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落到实处,使陕北、渭北等干旱地区农业逐步摆脱主要靠天吃饭的困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

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 “多元化”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要建立多渠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采取以省上为主导,市、县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对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主要由省政府“出钱”,县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对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利项目,可采取农民或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对财政状况比较好的地方可主要由政府投入,农民无偿使用。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各级政府应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资金投入办水利的新格局。

三、改革创新,建立农业用水良性管理机制。针对陕西农村中小型水库设施毁坏、水渠撂荒严重等实际问题,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成立用水者协作组织,把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发展民营水利、改革用水体制、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有机结合起来。财政、水利部门应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对新建的农村小水利要建档立卡,落实责任,对管理人员进行扎实培训,发证上岗。每年对工程的效益发挥、设备运行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格考核登记。据统计,2000年全省共有各种配套机电井17.2万眼,而2010年下降到15.4万眼,有许多机井由于没有配套的抽水设备而废弃或被破坏。各地要积极挖掘可利用的水利设施潜力,筹措资金完善设施,确保水利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3: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楼观台实验林场地理资源状况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位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1]。海拔510~525 m,地理坐标为北纬34°6′,东经108°18′。陕西省林业厅唯一直属管理的国有林场,距离西安市区70 km。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望骊山,西顾太白,是中国道林张本之地。总土地面积44 174.1 hm2。其中:国有林面积37 951.3 hm2,占林场总面积的85.9%。森林覆盖率为82.56%,楼观台实验林场管理体系为场部—工区—管护站—哨所四级管理体系,主要开展野生动物抢救、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旅游服务等工作,在中浅山开展育苗、造林和天然次生林抚育、森林培育,实行综合培育,同时在楼观台森林公园还开展了南竹北移、空气质量检测、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林业科学试验研究[2]。

1.2 楼观台实验林场现有林区道路建设情况

一是防火道路。楼观台实验林场现有道路大部分为森林防火道路,路面宽度、厚度、强度等标准不高,无严格标准。二是营林生产道路。主要依靠20世纪80年代采伐、运输木材的道路为基础,主要为田峪工区的九焰路,后山原来营林、运材道路,实施天保工程后营林道路使用次数减少,大部分道路已经无法满足营林生产使用[3]。三是森林旅游道路。楼观台实验林场旅游道路主要为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道路、田峪景区道路,大部分道路路面宽度、厚度、强度等基础设施情况较好,平时有专人养护、管理,为森林旅游、森林研究、森林防火提供便利[4,5]。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标准低,道路质量差。道路路面窄、弯道多,道路修建多为非专业人士,日常养护不足,导致使用质量下降,深山区大部分道路已经无法使用。二是道路建设往往缺乏长久考虑,基本都是防火、旅游观光需求时才进行修建。三是道路总量少,道路建设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开设,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部分道路已经损毁,从而造成道路建设资金的浪费。四是国家对林场内林区道路投资较少,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对国有林场大部分投资为森林资源管护费用,没有专项资金对道路进行投资,造成国有林场道路处于边缘化状态[6,7]。

3 对策

3.1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将林区道路修建、森林资源管护、道路管护相结合,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进行改善,从而实现资源管护、道路养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价值。增加资金投入以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提高道路使用效率[8]。

3.2 保证道路建设综合效益

修建道路应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并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意加强对地表植被的保护,保护区内一般建设森林公园,道路建设则较少[9]。

3.3 对林场道路进行专业设计

根据不同林区道路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对林场现有道路进行设计,具体根据不同区域进行道路设计,保证道路的建设与区域要求一致。同时应结合道路建设所在区域的地理状况与生态环境,综合设计,避免在地理状况复杂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道路建设[10]。

3.4 加强林区道路养护

在护林防火期内组织护林员参与林区道路养护,以提高道路使用年限,夏季防汛期内对容易损毁的道路进行加固修复,提前对高填深挖路段进行边坡防护治理;合理建设排水沟等,避免水土流失,在森林公园制作道路标示,限制大型车辆进入,以保护现有旅游道路[11]。

国有林场道路建设是道路规划设计与林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综合性问题,设计过程中要从营林生产、森林资源管护、流域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12],充分体现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书成.楼观台生态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3.

[2]周晓虎,李成.楼观台实验林场森林生态效益分析[J].陕西林业,2011(5):37.

[3]李建新,王卿,陈才清.林区道路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2008(2):37.

[4]迟富娇.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护林员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6):127-128.

[5]涂庆丰.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网的合理布局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1998(3):39-40.

[6]邓金梅.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科技,2014(14):170-171.

[7]牛永革.林区道路规划思路[J].内蒙古林业,2011(4):24.

[8]张志伟.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94.

[9]吴维,李红俊,张继红.淳安县林区道路现状与规划建设思考[J].热带林业,2015,43(1):40-43.

[10]徐映霞,王红利.小陇山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2016,32(1):6-7.

[11]朱堂林.浙江省义乌市林区道路发展建设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13(1):22-24.

篇4: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实施意见, 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等, 都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省委、省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有非常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保障幼儿教师权益, 稳定师资队伍。本文拟从陕西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 就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根据陕西省厅《关于开展全省学前教育调研工作的通知》 (陕教基二[2011]4号) 的精神和要求, 陕西省教育厅于2011年2月28日至3月6日, 组织教育行政干部、高校专家、教科研人员30余人, 分6个调研组, 深入全省11个市 (区) 及所属21个县 (区) 开展了扎实的学前教育专项调研工作, 笔者参与了本次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就有关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情况归纳如下几点:

1. 学前教师队伍的数量与专业水平不成比例

虽然以前学前教育发展并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去, 但由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导致政府、社会和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或关注, 使得学前教育在具备相当大的办学规模的基础上, 与之相匹配的幼儿教师队伍自然也具备一定的规模。截至2010年底, 陕西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保教人员共48559人。正是这支基本的教师队伍,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全省的教育事业得到有序运行。当然, 从专业性的角度看, 情况并不乐观。调研表明, 全省幼儿教师具有幼儿教育专业 (或学前教育专业) 背景的教师 (含幼教师资格证的教师) 所占平均比例仅为40.67%, 有多达59.33%的教师不具备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资格。另外, 根据实地考察与访谈, 在各县 (市、区) 不具备幼教专业资格的幼儿教师中, 主要分布在各类民办幼儿园。由此可见, 全省幼儿教师的专业合格率并不理想, 特别是民办园, 问题更为严重。

2.教师学历层次多元, 大专和中专 (高中) 为主

据实地调研表明, 在全省幼儿教师中, 反映出幼儿教师的学历分布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公办园与民办园差异较大, 民办园一般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多为中师 (中专、高中) , 另有一些以高中以下甚至初中学历人员充当保教人员, 公办幼儿园情况则完全不同, 专科以上居多;二是城乡差异大, 城区幼儿园 (特别是城区公办幼儿园) 教师学历普遍高于农村幼儿园教师, 大专以上学历较多;三是西安市教师学历层次普遍高于其他市 (区) , 特别是本科及研究所学历的教师占比例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在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3.保教队伍职称评聘复杂, 民办及聘用教师形成职称真空

调研发现, 陕西省幼儿教师及保教人员的职称状况比较复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按照省上的职称评定序列, 对辖区内的公办教师按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对待, 形成常态机制;

二是公办幼儿园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十分困难, 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审更是艰难, 基本上没有参评资格, 有职称者甚少;

三是在职称结构方面, 青年教师晋升比较困难;

四是保育人员的合格率参差不齐, 西安、咸阳等中心城市情况较好, 但其他城市则不容乐观, 保教人员的配备、培养与培训任务十分艰巨。

4.高级别的师资培训偏少, 培训需求十分迫切

调研表明, 由于省、市两级高层次的计划内培训有限, 使全省各市、县 (区) 幼儿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虽然很强烈, 但却无法实现。培训级别越高, 教师参加的机会越少, 呈递减态势。全省有高达50%左右的幼儿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部分市 (区) 、县 (市、区) 邀请幼教专家对幼儿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和省市级计划培训的不足。

5.幼儿教师收入普遍偏低, 相关待遇难以落实

调研表明, 陕西省各市、县 (区) 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工资待遇都比较低, 公办教师的工资和绩效津贴都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规定的统一标准, 除此之外, 基本没有其他福利待遇。除西安市外, 其他5市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聘用教师待遇则更低, 一般月工资都在500~1000元左右。

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素质能力较低, 影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公办幼儿园公办教师整体素质尚好, 但所占教师总数的比重极小。公办园中的外聘教师及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偏低。其原因:一是职前培训基础薄弱, 幼教专业毕业教职工占有一定数量的比重, 但绝大多数为职校毕业, 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均不高;二是职后培训跟不上, 外出学习及参与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欠缺, 培训质量不高;三是中小学转岗教师幼教专业基础薄弱。

2. 幼儿教师编制严重不足, 缺额极大

学前教育大发展, 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大, 一批乡镇公办幼儿园陆续建成后将产生极大的师资缺口, 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幼儿教师极其紧缺。公办幼儿园教师按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幼儿园规模和标准配备, 比例极低, 虽然各市县通过各种渠道, 想方设法补充招聘幼儿教师, 但就目前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看, 按照1:6的比例标准, 各地幼儿教师缺口仍很大。

3. 结构性矛盾突出, 保教质量难以保证

调研表明, 在陕西省各市 (区) 、县 (市、区) 的幼儿教师中, 中级职称人数极少 (全省均占10%) , 初级职称人数占绝大多数。民办园教师评职称渠道不畅, 信息不通, 造成无职称教师比例高, 全省有约70%左右的幼儿教师没有职称, 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属于无证上岗。如此严峻的教师队伍, 很难想象能够成就高质量的幼教事业。

4. 工资待遇较差, 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目前, 陕西省所有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的工资和绩效津贴都是严格按财政统一标准发放, 除此此外, 基本无其他福利待遇。这一待遇本来就很低, 而公办幼儿园的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比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师工资还要低。据统计, 公办教师人均月收入2500元, 城市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1000~2000元;乡镇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1000元, 农村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800元。没有购买任何险金的教师占75%~80%。如此低的收入水平, 很难使广大幼儿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从事幼儿教育的长远打算, 因此, 形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聘用教师, 辞职、跳槽现象经常发生, 严重影响了我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全面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特别是针对当前幼儿园小学转任教师数量多和幼儿园园长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加大对转任教师和园长的培训力度, 尽快培养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队伍。建议建立省、市、县 (市、区) 三级幼教培训体系, 省、市两级主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 县级进行全员培训。针对目前幼教师资短缺的状况, 建议加大寒暑假培训的力度。注重培训效果, 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 积极发挥示范园的引领作用。

2.要科学制订编制, 落实幼儿园编制标准

建议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 即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6—1:7的标准, 逐步制订增加幼儿教师的编制的学前教师配备计划, 并在3年内达到规定标准。同时, 为了确保幼儿教育质量, 建议由省上统一制订标准, 每年对现有幼儿教师进行统一考核, 对新进幼儿教师在全省范围内或以市为单位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录用, 逐步建立幼儿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确保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良性循环。

3.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 着眼未来培养高水平幼儿教师

为了确保培养质量,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学前教育事业中去, 建议在每年高校免费师范生教育中, 遴选、增设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招生指标。同时, 为了真正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落到实处, 建议扩大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以适应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4. 制订相应的制度或机制, 确保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受影响

为了把学前教育教师的相关待遇落到实处, 建议由省上

统一制订标准, 单列学前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合理配备幼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同时, 各县 (市、区) 对幼儿教师队伍进行单独编制, 小学或中学转岗教师不应该占幼儿教师编制。就民办幼儿园而言, 对经过正式批准注册的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教师, 个人人事档案统一由县 (市、区) 人才交流中心免费管理, 并在职称评审方面与公办教师统一进行, 其业务档案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并由县 (市、区) 财政根据职称和工作业绩, 给予每人每月50~100元不等的保教补助金, 并由省、市、县财政和教师个人共同负担缴纳民办幼儿教师的“三金”, 以确保其基本待遇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编.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10[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

[3]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OL].http://www.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010-11-24.

篇5: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1 有机肥料概述

有机肥料是指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残体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经过进一步发酵、堆腐熟化后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1]。有机肥料是中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料, 是多源、多相、多组分、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机肥料的来源极其复杂, 如多种多样的未腐解或半腐解的生物残体;人、畜、禽、虫排泄物;草本、木本、水产、海洋的动植物残体;城市生活垃圾、污泥、腐殖土;自然界蕴藏的泥炭、腐殖酸类矿物资源等。将这些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多样的有机物质还原于土地, 成为生态圈中物质循环链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 有机肥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家肥积制方式不合理

农家肥中有相当一部分圈肥仍然为黄土垫圈, 有机质含量低。还有50%以上粪尿类肥料堆沤发酵不够彻底, 有的甚至直接施于农田, 不仅发挥不了肥效, 而且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有机秸秆堆腐是秸秆还田技术的必要环节, 但堆腐方式和方法简单, 技术含量不高, 堆腐效果往往不理想。

2.2 农业机械普及程度不高, 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

不论是玉米秸秆直接还田, 还是小麦秸秆高留茬, 都离不开秸秆粉碎还田机、硬茬播种机等机械配套设施。而目前这些机械在陕西省推广不广泛, 不利于大量作物秸秆的还田利用。每年夏收和秋播期间, 有些群众依然就地焚烧秸秆, 不仅浪费了资源, 而且污染了环境, 甚至引起火灾,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 施用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

各地有机肥料的投入施用及发展不尽相同, 全省总体情况是陕南、陕北高于关中平原, 偏远山区高于川道地区, 村庄附近的地块高于离村庄远的地块[2]。同时, 在经济附加值比较高的果树、蔬菜作物上使用面积大, 而在粮食作物上施用面积和使用量都很小。据统计, 果树施用有机肥占播种面积的76.9%, 而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施用有机肥的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8.9%和37.4%, 均未超过50.0%。

3 有机肥料有效利用的对策

3.1 制订配套相关法规, 加强有机肥资源利用和保护

开展有机肥建设是当前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已成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3,4]。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地力建设, 要不断扩大有机肥的使用面积;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之一, 禁止焚烧和强化利用是当务之急;有机矿物、草碳、风化煤资源丰富, 既要加大提倡, 又要做到规范化利用;城市垃圾的用量及污水灌溉等必须符合无公害化的需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法规, 以加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保障农业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农技部门扩大宣传, 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各级农技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认真总结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盖田和堆沤还田、垫圈、沼气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并经试验示范总结形成技术规范。要针对当地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对基层的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进行秸秆还田技术的培训、宣传和指导。积极配合农业机械和相关部门, 认真研究解决秸秆直接还田、堆腐还田中存在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5]。抓好示范样板建设, 带动秸秆回收利用。

3.3 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陕西省有机肥产业化的发展

陕西省有机肥生产企业目前出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面对入世后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 其竞争力仍较弱, 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引导, 鼓励其合并重组, 建成庞大的企业集团, 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6]。政府、财政、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要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税务减免、技术指导等强有力的支持, 使有机肥生产企业集团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摘要:指出陕西省农业生产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为有机肥料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肥料,利用,问题,对策,陕西

参考文献

[1]史进元.中国有机肥料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陕西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3]耿晨光.有机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合理施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4) :93-95.

[4]周文利, 汤利, 苗艳芳, 等.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加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9) :83-85.

[5]房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有机肥料利用率[J].吉林农业, 2010 (8) :683.

篇6: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教师培训,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取得长足的发展, 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各具特色的培训模式, 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 受各种因素制约, 教师培训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培训工作的健康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实现培训工作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此, 我们以参加2011年咸阳师范学院暑期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为受试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强和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 我们选取2011年暑期在咸阳师范学院参加培训的6个自然班共279名中小学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最后, 共有257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参与了此次调查。

(二) 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为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等四个部分。结合本研究需要, 我们将上述四个部分划分为14个小项进行调查。问卷采用莱克特量表, 以无记名的形式进行。研究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人实际情况的选择项。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7份, 收回240份, 回收率93.4%, 其中有效问卷218份, 占收回问卷的90.8%。我们将有效问卷的各项数值输入计算机后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得到了表征受试者的关于培训工作各项的均值和标差, 结果见表1:

(一) 培训管理

有效的管理是决定培训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培训管理各小项的均值较低, 这表明参训教师对当前各级对培训工作的管理认同感较低。结合对参训教师的深度访谈, 我们将存在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头管理, 重复培训, 获取证书成教师参训的主要目的

尽管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开展多年, 但有的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道德操守, 只注重经济效益, 无视社会效益。此外, 一些培训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教师培训也成为一些部门眼中的“唐僧肉”。一些地方的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同时插手教师培训的管理, 甚至出现相同内容重复培训的现象。此外, 为了使利益最大化, 一些地方对培训证的时效性作出各种规定。例如, 有的地方一开始规定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持有培训证, 进而又规定一次培训只管两年。教师要想在获得培训证后的两年以后申请职称评定时, 必须重新参加培训。主管部门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导致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目的不明确。部分培训教师承认培训只为拿一份培训证书, 这使得培训工作与其实质渐行渐远。

2.培训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1) 培训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漏洞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

部分授课教师敷衍塞责;班主任对培训学员的点名制度缺乏效力;培训学校对学员的迟到、早退、旷课甚至顶替等现象视而不见。因此, 在培训院校的校园内外随处可见替人或寻人上课、考试的“枪手”广告。11.47%的教师坦承自己曾雇佣过“枪手”。

(2) 学员与授课教师存在“共赢”机制。

为了获得学员较高的评价, 部分授课教师会在考前划定考试范围甚至圈定考试题目;为了通过考试, 学员也会对授课教师作出违心的课堂评价, 考试因此失去应有的效力。此外, 由于考生多为成年人, 有的考生年龄较大, 碍于情面, 部分监考教师对学员的作弊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得过且过, 甚至监外不监内, 使得整个培训仅仅剩下一具躯壳。63.04%的教师承认自己在培训类的考试中曾有作弊行为。

(3) 培训的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为了降低培训成本, 培训单位尽量简化考核方式。简单化的考核方式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也不能全面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同时, 考试没有执行教考分离, 阅卷没有严格执行流水作业, 学生的分数完全由代课教师一人说了算。

3.政府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培训教师课时费偏低, 影响他们授课的积极性。以陕西省小学英语教师口语培训为例, 授课的教师 (副教授职称) 的课时费为每节课25元, 远远低于他们平时在校的平均课时费。同时, 较低的经费投入恶化了学员培训的外部环境。78.26%的学员反映他们没有享受过生活补助和交通费用报销。

4.参训人员遴选机制不健全

不健全、不透明的参训人员遴选已经成为影响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他们反映, 普通教师很难获得名额较少的省级培训的机会, 而在地区级及县级培训中存在学校领导随意指派现象。自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 教师参训机会的不均等影响教师培训的热情。此外, 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也不相同。市县级培训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师培训、计算机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和班主任培训, 而其他科目的教师很少有参训机会。在访谈中, 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反映她在2005-2010年期间共参加各种培训6次, 其中仅2010年暑期她就参加了3次不同级别的培训。

(二) 培训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受试者对培训内容中的各项均值均也较低, 反映出参训教师对当前培训内容的满意度较低。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培训高中的突出问题。47.83%的学员认为新课程培训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他们当前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密切, 未能解决他们教学中的实质性问题。32.61%的学员认为专业课程培训内容难度较大, 培训对他们的专业素质提高作用不很大。来自教学一线的学员大多希望培训能够解决他们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诸如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等与具体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而许多培训往往过多地注重教学理论, 忽视学员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 参训学员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部分授课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学员的参与。

(三) 培训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受试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低。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培训经费投入不够。培训承办单位为了降低培训成本, 普遍采取短期、高密度、大班额的授课方式。培训期通常集中在10天左右, 每天6-8课时, 合班授课时班额高达200人/班。另外, 每个培训期常常要完成3-4门课程, 单科平均学习时间只有18-24课时。其次, 培训常常采用讲授法和专家讲座进行授课, 而很少使用其他方法。此外, 授课教师与学员之间沟通不充分, 教学过程缺少互动。最后, 培训时间与教师实际冲突。教师培训时间一般集中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由于中小学散放寒假时间较晚, 寒假期间的培训已临近春节, 学员人心思归,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暑假期间的培训则由于天气炎热, 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差, 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86.96%的学员认为目前的培训方式应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四) 培训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受试对培训效果均值差异较大。71.74%的学员认为培训效果与他们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培训工作要求存在差距。参与培训的授课教师有的是年轻大学教师, 他们有热情, 有理论, 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有的是长期在大学任教的老教师, 这些授课教师普遍缺乏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 不能有效地帮助学员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其次, 培训的技术开发与培训学员的实际差距较大, 实用性较差, 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以陕西省小学英语教师口语培训为例, 培训安排学员学习以自学为主, 集中面授两天。而两天的面授实际只部分解决了学员学习中遇到的电脑技术问题, 而对他们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加之配套使用的软件开发层次低, 程序较复杂, 学员使用难度大。此外, 网络繁忙及偏远地区学员缺乏网络计算机等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学员普遍认为培训与新课改的联系关系密切, 并表示有提升自身能力的意愿。但由于培训过程存在上述诸多问题, 最后导致培训结果与培训目标相去甚远。

三、结论与启示

针对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对学员的访谈,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管理, 全面引入淘汰机制

我们应从“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承办单位要转变思想, 让培训的经济效益让位于社会效益。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 针对承办单位的培训工作应进行全程监察;引入承办单位淘汰机制, 对在培训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取消其培训资质。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性, 承办单位要加强对培训授课教师的遴选与监督, 建立健全授课教师的评价机制, 同时引入授课教师淘汰机制, 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 真正把培训办成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提高自身能力、经验交流的平台。针对培训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承办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让培训服务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 改革和完善培训机制

为使培训工作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我们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 将参与培训作为教师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逐步建立假期培训与学期内培训相结合的中长期培训规划, 改变现行的时间过于集中, 培训期较短的现状;建立培训前调研、培训中监督和培训后评价的综合培训机制, 把主管部门跟踪调查、培训学员信息反馈等机制引入培训工作, 使得培训工作既有的放矢, 又高效平稳。逐步实现不同教师参训机会平等、各学科平衡发展的培训新格局。

(三) 加强研究, 不断创新, 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加强对培训工作中新问题的研究, 不断开创各种层次的培训模式。培训为广大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参加培训的学员学历参差不齐, 实际水平高低不同, 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千差万别。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在现在的培训要求。在培训内容上, 授课教师要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 以培养学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最大受益;在授课方式上, 授课教师中要注意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兼顾教材与学员实际水平的结合。在培训手段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大课堂信息量;在培训方式上,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专题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 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等模式, 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在成绩评定上, 加强实践环节考核, 引入小论文、答辩、机考等考核形式, 实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四) 以人为本, 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让中小学教师自觉履行培训责任和义务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前提。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让教师自觉参与培训。培训承办单位要以人为本, 为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派出学校应提供相应的交通和生活补贴, 同时减轻培训教师工作量,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培训学习。

总之, 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尊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规律, 不断探索, 就能把教师培训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金凤, 李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培训的问题及策略——基于海口市64名骨干教师的调查分析[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c4b0cd9d15abe23482f4dc8.html, 2011-03-23.

[2]江净帆.构建中小学教师会诊——反思集中培训模式[J].中小学管理, 2011, (9) :47-48.

上一篇: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怎么当好农村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