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潜规则

2024-04-10

IPO潜规则(通用6篇)

篇1:IPO潜规则

IPO潜规则

2011-07-01 15:57 经理人 我要参与(42)

为走捷径、规避上市带来的各种隐性成本,在IPO成功的华丽外衣下,潜伏着形形色色的潜

规则。文/邢会强

苏宁电器(11.87,+0.02,+0.17%)刚上市时,张近东坦言:“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果,我不太懂。”朱新礼则说过,自己对于资本运作还是个小学生。这两位企业家绝不是谦虚,而是大实话。在资本运作面前,许多从未经历上市的企业的确还是小学生,规范的公司治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合规合法的财务报表„„对于许多准备冲刺上市的企业来说,IPO的游戏规则不啻为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嬗变过程。然而,一些企业为走捷径、规避上市带来的各种隐性成本,在IPO成功的华丽外衣下,潜伏着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潜规则一:“抹掉”逃税劣迹

不少民营企业为了逃避企业所得税,通常的做法就是隐藏利润,报给税务局的“毛利润”远远小于实际毛利润。比如,企业的实际盈利可能是1500万元,而报给税务局的账却可能只有300万元。

但为了上市,就必须满足一定的盈利条件。比如,中小板上市需要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并且累计实现净利润达到3000万元以上;创业板上市需要满足“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的条件。

很多的企业不上市的时候隐藏利润逃税,等到准备上市的时候再通过调账体现利润和补税。以前证监会也认可企业调账后的经营业绩。但是现在,证监会对大幅度的补税、调账不认可了。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一般都要至少经过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后,才能提交发行申请,使得企业错过了上市的好时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逃税得小便宜却在关键时刻要吃大亏。

潜规则二:上市大跃进

原本上市是一项长期的资本战略,很多企业却希望在上市前惊险一跃,迅速吹大业绩。2008年初,一家企业启动了上市计划,打算2009年上半年向证监会提交发行上市材料,下半年挂牌上市。为了达到上市业绩条件,同时也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这家企业不顾企业实力疯狂拿订单,甚至将2009年的订单、利润也提前到了2008年。2008年的业绩的确比上一年增长了80%,没想到由于金融危机,新股发行审核自2008年10月后一直暂停,直到2009年7月之后才重启,而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上会”。

该企业业绩过度透支,再加之金融危机让其雪上加霜,2009年业绩预计至少下降一半,很难符合投资者的期望。这家企业2010年上市的希望仍是渺茫。

潜规则三:套取高额承销费 承销费是按融资额的一定比率收取的,融资额越多,承销费就越高,因此,有的券商为了套取高额的承销费用,游说企业家,市盈率越高越好,定价越高越好,融资越多越好。

有一家企业,就是在这种短期行为的指导下,IPO时将价格定成了天价。结果,企业上市后,又被游资爆炒了一把,随后是接连大跌,上市当天入市的投资者悉数被套牢。至今,一年多过去了,股价还没有复原到当初的发行价。这家企业如果想今后再融资,投资者还敢再买吗?

上市不是一锤子买卖,而应该利用上市所搭建的资本平台,进行资本运作,包括战略并购和再融资等。因此,资本运作不是一次性融资行为。不能简单地将IPO的目标定位于融资金额的最大化。

其实,市盈率并非越高越好,定价并非越高越好,融资并非越多越好。要舍得给投资者一定的折让,如果能赚10分的钱,赚9分也可以,但是结果你只拿了7分的钱,相信你一定财源滚滚—“李嘉诚经营哲学”在资本市场上同样适用。

潜规则四:关键时刻敲“竹杠”

由于没有牌照限制,任何律师都可以做,因此,律师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到了惨烈的地步。比较保荐人、会计师和律师三家中介机构,律师收费最低,因为律师没有“特许权价值”。

一单上市业务,目前律师收费百万以上属于正常水平。但有的律师“低价倾销”,以便招揽业务。一旦单子到手,他们往往会找出各种借口让企业加钱,尤其是企业上市的关键时刻,他们“敲竹杠”的本领十分了得。如果企业不加钱,他们要么服务态度不好,要么故意拖延,要么派一些没有业务水平的律师或律师助理去“磨洋工 ”„„客户有苦难言,大部分时候只能忍痛挨宰。

潜规则五:财务造假

业绩造假是企业上市的第一大忌。证监会对造假的查处和处罚力度也是最大的。国内首家无绳电话生产企业深圳万德莱就是前车之鉴。虽然2000年后万德莱的经营已一落千丈,但董事长还是下定决心冒险上市,2002年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同时,一封举报信披露了万德莱资信情况恶劣、虚增利润的劣迹,2002年8月万德莱无奈撤回了上市申请,结束了其策划多年的上市之路。2004年,万德莱破产倒闭。

此外,成都红光、大庆联谊等等也都成为业绩造假、欺诈上市的典型。成都红光隐瞒了1996年该公司实际亏损5377万余元的事实,虚增1996年公司净利润5428万余元,虚报利润共计10805万余元。大庆联谊1994年至1996年的三年会计报表,共虚构利润16176万元。如今,这些企业都已经倒下,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严惩。

潜规则六:上市动机不正

不为股东负责,将上市公司当做提款机—上市之前,许多企业已经暗怀“鬼胎”。曾经的明星企业春都A历史何等辉煌:自198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根西式火腿肠开始,春都就一直跳跃发展,春都火腿肠红遍中国,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以上,资产达29个亿。春都集团作为春都A上市的独家发起人,所持有的股份高达62.5%。春都A上市仅3个月,春都集团就提走募集资金1.8亿元左右,以后又陆续占用数笔资金,累计高达3.3亿元,相当于全部募集资金的80%。春都集团掏空春都A,用于其兼并的十几家亏损企业,以及新增的医药、饮料、木材、制革、酒店、房地产等多个经营项目。据说,春都集团占用春都A的募集资金,简单到只需要董事长一句话。如今,春都A这家上市公司已经从证券市场上消失了。

某企业家仅控制某上市公司25%的股份,由于控股比率较低,这位企业家通过一系列关联交易,隐蔽地将上市公司的1个亿资金转移到控股股东那里。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这次金融危机,导致控股股东亏损严重,如今已经陷入破产的泥潭。由于上市公司被掏空,上市公司也开始出现了亏损,被戴上了ST的帽子。

他们之所以掏空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大都是抵挡不住多元化的诱惑,以为巧妙地腾挪,可以掩人耳目去发展那些所谓利润更高的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家们应该专注于市值管理,补上资本运作的系统理论和常识。

潜规则七:突击入股防猫腻

目前什么利润最高?答案是私募(PE)。

于是,有不少企业在上市前,迅速引进了新的股东。一旦企业上市,这些突击入股的投资者便能获得巨额利润。

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银行贷款不好贷,于是就想引进PE。但PE大多“急功近利”,恨不得今年投资明年就能上市。你要是等两三年后才能上市,PE也会观望观望再说。

但是,你若是马上就要上市了,各方神圣打着各种旗号就会找你私募融资,给你PE投资。

这其中,尽管“急功近利”了一点,但的确有不少真正的PE。他们为了防范风险,偏爱于上市前一年内投资。这时,拟上市公司为了完善股权结构,也为了先募集一部分资金进行重组或者先把项目干起来,往往就会同意。

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凭借各种“权势”进来的“假PE”。2010年5月,国信证券发布内部通报,原投行四部总经理李某因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相关监管规定及公司规章制度,被国信证券予以开除并解除劳动合同。资料显示,李某通过其妻设立公司方式,参股已上市公司莱宝科技6万股、轴研科技(18.67,+0.30,+1.63%)65万股,以及准上市公司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0万股,三项总投入不足143万元,市值却高达3000余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倍。由于李某是保荐代表人,掌握着“签字权”,企业不得不同意其入股。由于李某直接参与项目,掌握着企业上市的时间表,因此,能比较精准地在上市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投资。此案被誉为中国“PE腐败第一案”的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投行PE腐败的黑幕。总之,在巨大的利润面前,70后、80后保荐代表人正在重蹈上个80年代第一代“证券牛人”的覆辙。以前,证监会规定:发行人应披露发起人、持有发行人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对于股份公司成立后引进的持股达不到5%的股东,可不予披露。

但是,现在变了。中国证监会要求:对于申报前一年内新增股东,即使持股比例不到5%,若是自然人,发行人需补充披露最近五年的履历;若是法人,则需披露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等。申请受理前六个月出现增资或股权转让的,发行人还应提供专项说明:包括增资或转让原因、定价依据及资金来源、新增股东的背景及对公司未来发展能发挥什么作用等。同时,保荐机构及律师应核查发表意见,证监会还可能视情况请派出机构调查。

另据媒体报道:深圳证监局已经对辖区保荐机构下发《关于强化业务管理进一步提高保荐工作质量的通知》,要求各证券公司应立即对保荐业务相关人员是否持有保荐业务客户股份以及存在其他利益情况进行全面清查。该通知要求,严格禁止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保荐代表人、保荐业务相关人员及其配偶、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以任何名义或者方式持有发行人的股份。2010年7月31日,深圳证监局又下发《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的指导意见》,在投资银行业务的信息隔离管理中,明确提出“投资银行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根据项目进展需要,及时申报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相关公司股权情况及在相关公司任职情况。涉及上市公司的,经办人员还应申报其直系亲属买卖相关公司股票及相关证券情况。”此外,据消息人士透露,上海证监局也下发了“建立信息隔离墙”的征求意见,中国证券业协会也开始研究引入信息隔离墙制度。

总之,上市前突击入股的猫腻也成为管理层严查的重点,已成为企业上市前不可触碰的红线。

潜规则八:杜绝保代“卖签名”

2010年5月,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一次保荐代表人培训班上表示,为了进一步强化保荐机构及代表人在发行上市工作中的责任,要求保荐代表人必须参与初审会和反馈会并回答相关问题,发审会也将专门留出一半以上时间,对保荐代表人提问并听取回答。

显然,此举的目的在于防止保荐代表人只签字,不参与具体的项目,从而杜绝不干事的“卖签名”现象。2010年8月,招商证券(12.03,0.00,0.00%)保荐代表人周某因在担任桂林三金(15.15,+0.30,+2.02%)药业首发项目的保荐代表人期间未充分勤勉尽责,被监管层处以12个月内不受理推荐的重罚。这是保荐制度实施以来,仅仅因为尽职调查工作不充分而被采取监管措施的首单案例,表明了监管层对保荐业务“从严治市”的决心。

2002年以前,在律师也实行证券律师资格的时代,也有不少律师什么事都不干,光靠“卖签名”一年就能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后来,管理层发现了这一腐败现象,就取消了证券律师资格,消除了腐败“租金”的来源。

我们的保荐制度是跟香港学习的,香港是跟英国AIM市场学习的。但保荐代表人却是中国特色,如今一些券商的保荐代表人像当年的证券律师一年,什么事都不干,光靠“卖签名”就能一年挣200万。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责任编辑:闫飞)

篇2:IPO潜规则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题记

首先我要说,潜规则的前身是”陋规“。

读完潜规则这本书,让我增添不少明朝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分成三大板块分别讲的是:做官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做官和皇上的关系、官场内部的关系。

本书大体是取材明清的历史材料,揭露专制体系下的从皇帝、百官到士绅、国民游戏规则中“灰色”的方方面面。经典的《崇祯死弯》中,李自成和当年的朱元璋,陈胜吴广遥相呼应,用U型山谷的比喻,充分解构了官逼民反的来龙去脉,书写出一本沾满血泪又不乏黑色幽默的经济帐,令人拍案叫绝。语言很直白,一口气读下来非常之痛快。当然,痛快之余也是体验了一把解剖历史的冷血和残酷。也预示了治理现代中国官场潜规则重点在中间层,以古喻今,或者以古察今,突然发现中国封建时代的这些所谓潜规则在中国当代社会似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和模式,从官场的红包,到民间的假冒伪劣生产,无不充斥着内部的利益交换,侵害的是民生,破坏的是秩序。虽然吴思在书中没有给出解决潜规则的具体方法,但却很明显

可以看出,朝代的更替是潜规则治下的社会最终结局。

想起以前曾有人对中国的基层政府给予过强烈的抨击,批评县乡政府官员的腐败和无能。看过这本书后我突然想起,如果说合法伤害权是潜规则的一个权力基层,那么拥有合法伤害权最大的必定会最大化的利用潜规则。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潜规则问题最严重的不在中央首脑机关,也不在基层的县乡机构,而在省市这一级庞大的的中间层,他们权力高度集中,拥有地方立法权,可以用合法的外衣把一切有利于自已的经济政治审批权揽到自已身上,操作的过程又可以肆无忌惮,无所约束,可以利用合法伤害权有效的盘剥下级官僚和工商界的业主,使自已的权力收益最大化。如果要有效解决官场潜规则的问题,中间层级是重点。

看完《潜规则》觉得很深刻的,尤其是到后头评论分析的多了就精彩多了。开始的读史心得讲的多是贪污腐败,其中提到的抽签法选拔官员让我印象很深刻,确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唯一一个能减少行贿的方法。我看着书同情那时候没有任何发言权的百姓,他们只能任人宰割,而总是觉得没有办法改变;同情被人欺骗的皇帝,他们有心当个好皇帝却无奈无法传达下去,此时我觉得在管理中还是结构扁平化比较好,毕竟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的便捷了;我也同情被迫贪污行贿的官员,他们最初也怀着赤子之心只可惜官场不允许这样的存在,他们必须违背当初的愿望,否则根本无法生存,贪官是杀不尽的,因为有些本质的东西没有变,表象的再压制依旧会春风吹又生的。似乎谁都没有错,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我们该原谅任何一个生命的偏离,那么就是制度错了,看到后一部分才意识到只有改变这种由上决定下面的制度或许可以改善官场,比如提高百姓的话语权就可以减少贪污,毕竟官们的升迁不光由上级决定,这也是西方选举兴起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论选举的结果是否明智,毕竟百姓可以说话了,让官员也要顾及一下百姓的感受与想法了。

书最后的杂论,我觉得讲得还是很深刻的,讲到老百姓的公德心缺乏提到是因为百姓没有把自己当作主人,因而缺乏了主人翁的意识,所以才如此自私自利。人性是无法改变的,只有真正合适的制度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像书中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一,每个人都归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人是理性自利的。二,每个人在市场上都有完全的选择自由,也就是说谁都不能强迫谁,只能平等地交换各自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人虽然自利但是还是要顾及到别人,不能为所欲为。西方人没有否认人性,没有要求大家讲究什么仁义道德,不像中国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伪圣人还是没有的好啊,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的做法是有合适的制度设置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做了恶事的有规范来给他恶报,而不是想着老天爷来给,那样的迷信只能带来心理的安慰,却不能有实质上的变动,恶人继续行恶,好人继续吃苦。健全法律和监督机制才能规范行为,才能以公正的评判来判断是非,才不会出现通过权力来办事。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下才会有道德出现,而不要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妄谈什么仁义道德吧。

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官与官的关系和官与领导的关系,从古至今

都是微妙的。当潜规则变成真实的游戏,而其还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就要出问题了,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社会公平机制丧失,道德底线被一再的冲破,人们不禁在想: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我由衷的希望每一个身处官位的,官员们都能明白做官真谛。将潜规则掩埋。

篇3:IPO潜规则

其实, 初见“官场潜规则”这个词时,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厌恶、憎恨, 我在心里不自觉就将“潜规则”与“贪污腐败”联系在了一起。通过阅读《潜规则》这本书, 我对官场潜规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下面我将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吴思在书中对“潜规则”所下的定义是:“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这种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 交易成本降低;所谓约束, 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 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 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 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通过这种隐蔽, 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 或者, 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 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 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从这些语句当中我们大概已能看出潜规则的“功用”。

那么, 在历史上中国官场中的潜规则是什么样的呢?它的来由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和危害?清朝人陆陇其说:“本朝大弊, 只三字, 曰例、吏、利。”这里面的“例”就是潜规则。这句话大概可以理解成, 官吏为了利益, 相互间形成了办事的规则。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 只要当了官, 每一个官员都想往上爬。但是人人都想要升迁, 官职也就那么些, 你再努力可能还是轮不到你, 这时候一些官员就选择了给上面的人好处。时间长了, 就形成了规矩, 变成了潜规则。同时, 有时候给人好处不光是为了升迁, 更重要的是联络感情, 方便以后办事, 官员之间也就慢慢形成了隐蔽下的关系网, 这里也出现了潜规则。

在吴思的书中还提到了贿赂的另一个原因是官员工资不高。先不提官员有可能在上任前为了上下打点而付出的钱, 就是在上任时, 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 千里赴任, 路费也是一大笔钱。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人必然会选择潜规则了。

在官场中, 一般离皇帝近的京官, 因与皇帝较熟, 有较多话语权, 对于官员的升迁和任命有较大的影响。于是, 在长期的官场交易中就形成了一种规则:其他官员则向京官送钱送东西, 京官则凭借话语权关照他们。

上诉所提到的官员当然不可能是老百姓心中热切期盼的青天大老爷。那么历史上的清官们是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中的呢?大家都知道清官难当, 不仅仅是因为清官要抵抗内心对于权钱的欲望, 还有就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说, 他们的日子是“不好过的”。我想人们大体上都有一种心理, 比如在一群关系伙伴中, 如果大家都做了坏事, 可偏偏有几个人没做, 这时候大家想做的就是把他们都拖下水或者把他们“淘汰掉”。清官们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 而不是社会上公开宣称的那样得志得势。以至于后来的官员们就会从中衡量同流合污与当清官的利益和风险。当然, 从老百姓方面来说, 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看到同流合污的风险, 不要进入潜规则之中。

吴思在书中还提到了晏子改规则的故事, 齐景公派晏子去管理东阿。前三年晏子不媚上不欺下, 关死后门, 杜绝贿赂, 实行了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 老百姓没有挨饿, 齐景王却要治罪晏子;下一年, 晏子治理东阿, 大走后门, 大行贿赂, 加重赋税, 孝敬齐景王身边的人, 这得到了齐景王的赞赏。这个故事说明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顶不住巨大的压力, 被迫转向潜规则。吴思说这是堪称经典的制度变迁的模型。潜规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隐蔽下的通行规则, “原来上边是很想让我们媚的, 诱导我们媚, 暗示我们媚, 强迫我们媚, 不媚就有祸。而媚上就要上贡, 就要贡鱼贡虾, 这就难免欺负下边……出乎意料的是下边也很愿意我们欺负……”

在古代, 有称职的统治者也有不称职的统治者, 如汉灵帝, “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时候的政府就是“一个变了质的政府, 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 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 这时候, “恶政”淘汰清官, 潜规“称霸”。

当然, 我们都知道, 明规则也有出问题或不完善的时候, 又不愿意或不知道去改造, 这时就需要创造具有弹性的“潜规则”来弥补“明规则”的缺陷。就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关系而论, 潜规则具有实际的支配作用, 但它不是自由的, 官吏对于潜规则的利用不能超过正式制度所规定的职权范围。从另一方面来说, 无论潜规则是不是“陋规”, 社会总需要“潜规则”或实践性的约定, 明规则不可能面面俱到, 涉及任何社会生活的细节。弥补明规则的不足, 就是潜规则存在的合理性。

“潜规则”终归不是一个褒义的词汇, 尤其是在官场中, 这种潜规则现象什么时候能够消失呢?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 它存在的时间是漫长的。我想说的是, 只要潜规则赖以生存的土壤还在, 潜规则就不会消失。我们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完善正规制度, 加强政府执行力, 强大社会的监督力量, 潜规则才会慢慢消失。当正式制度被完全执行时, 潜规则就会最终消失。

而现在我们的官员要做的就是要抵抗潜规则, 要转变观念, 端正认识, 牢固树立“阳光行政”意识, 认识到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勇于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 要自省自律。同时, 也要敢于说实话, 对上级领导的错误要指出, 对一般同事的错误要勇于指证。官员之间要相互监督, 与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进行, 要经常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这样, 官员们才不会被潜规则侵蚀。

参考文献

[1]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吕小康:《社会转型与规则变迁: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年。

[3]潦寒:《吴思:“潜规则”概念之父》, 《名人传记》2009年第7期。

[4]于光君:《关于“潜规则”的社会学解读——读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

篇4:IPO财经公关“潜规则”

1

蒋丽的办公电话又一次响起,这是她一上午接到的第10通,无一例外都来自媒体。对方自报家门后说:“昨天A企业IPO预披露,你们是其财经公关。认识一下,以后多合作。”礼貌的简短交谈后,蒋丽挂掉电话,将这家媒体的信息录入电脑中的Excel文件,点击保存。

蒋丽昨天才接到这个项目,在A企业预披露的当天。她已经料到了今天的电话轰炸,不出意外的话,几乎所有关注IPO的财经媒体今天都会给她来电,这是他们争取广告业务的一个机会,“媒体的经营人员希望能进入企业的广告名单里”。

看似礼貌的电话,双方都不露声色,但蒋丽也老练地保持一种戒备,她知道,这最初的礼貌维持不了太久,蒋丽能全盘领会对方的意图:我们会密切关注你的客户,如果我们未能进入你们的媒体覆盖名单——也就是一笔广告费,我们可能会揭露报道企业的负面消息,想不想避免这些麻烦?

她今天会很忙,除了接电话,还要打十多个电话,对象也是媒体,它们在企业确定覆盖的名单里,她要向媒体的广告经营人员进行报备:“A企业愿意与你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请在后期写稿子的时候注意一下,不要有负面的报道。”

蒋丽的职业是IPO财经公关,从修辞上来解读这个词,就是“财经类的公关”。在当今欧美等发达资本市场中,财经公关早已深入人心,对这一职业的另一叫法是“投资者关系顾问”,主要是维护并提高上市公司的形象,吸引投资者购买其股票,并长期持有。

1984年,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5年后,公关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中国内地的第一家财经公关——金苹果财经传播公司,最初于1997年在香港创办,1998年移师内地,它也被称为“财经公关领域的黄埔军校”;公司的一些初创人员离职后,又创办了其他财经公关公司,不少在今天仍居业界领先。

虽然这一行业设立的初衷也仿效欧美,定位于“投资者关系顾问”,但自其出现,就一直在走着“中国模式”,与国际惯例渐行渐远。

在2004年前,实行IPO旧发审制度时,负责审核企业上市资质的发审委委员名单是保密的。那个时候,提前疏通关系,公关成功,就相当于为企业成功上市加了一道保险。而财经公关拼的就是关系,他们往往说这么一句话——“我会里有人”。其主要工作是“卖名单”,在上报材料后,几乎每家拟上市公司都会找财经公关,让其帮忙打招呼,甚至是金钱交易。

这也是财经公关公司疯狂生长的时期。2011年,财经公关市场份额排名前7的公司,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战局的。但随着新的发审制度的实行,发审委员名单的提前公开,财经公关也经历了一轮洗牌。到2005年的时候,开始有媒体长期针对IPO做负面性的调查报道,其他媒体随之一拥而上,财经公关的业务范围也转为媒体沟通,却并没有太多地“阳光化”。

这也是“媒介经理”蒋丽现在的工作。在纸媒充斥生活,网络无处不在,搜索引擎日益发达,人人都在论坛微博上充当记者的时代,她的工作更显得重要。如果客户有一条负面消息出现,10分钟内就会被转载上百次,在搜索引擎上的搜索条目可能已铺天盖地。这样的传播速度,就像一个公开的放大镜,企业身上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旦被捕捉,那就是一个快速蔓延的伤口,甚至会致命。

而她所要做的,“就是在拟上市企业的招股书预披露后,避免媒体对企业进行负面报道。最好是无人关注,悄无声息,越低调越好,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企业顺利上市。

2

资本的诱惑吸引着不少企业都想上市去搏一把。

某公司老总在谈起上市时,将之称为企业的“成人礼”。几乎所有的企业负责人都被问到过“什么时候上市”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被某些编辑记者列入采访财经人物的常备问题,在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抛出来。

中国企业对上市的热情如此高涨,来源于它们对上市的一个看法:上市没有成本,却能轻而易举获得大量的资金。这是中国社会从股民到企业对上市的认识误区,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现象。在帮助企业上市的专业中介机构中,券商投行是主体,它们参与企业上市的全过程,并组织起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的团队,财经公关也在其中。

吸引众多机构进入这一行业的,是巨额利益的驱动。本应起着舆论监督作用的媒体,也抱着追逐利益的目的参与其中。在蒋丽所接到的“索要广告费”的电话中,就有媒体直白地跟她说:“我们也要分一杯羹。企业上市圈了这么多钱,分我们一些不是很应该的么,反正他们也是在骗消费者的钱。”

灰色利益也驱使媒体使用灰色的方法,他们研究公司按规定发布的招股书。从中挖掘可疑的材料。但其目的不是要将不良企业公布于众,净化股票市场,避免给股民带来损失;而是作为要挟的筹码,与公司讨价还价,一旦得到期望的封口费,他们的研究成果无论真实与否,都可以销声匿迹,化于无形。

蒋丽也是做媒体出身,但她“之前从来没有觉得媒体有这么恶劣”。在来到这家公关公司之前,蒋丽在媒体行业已经辗转了5年。虽然她是从新闻专业毕业,但却越来越看不到自己在这一行业的未来,“本身就不热爱,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每个月交稿前,我都陷入焦虑。我很怕别人看我的文章,因为没有信心。说我写得好的人,我会觉得很虚伪,说我写得不好,我会很生气。”

2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她跳槽到财经公关公司。在面试前,她对财经公关还一无所知,当面试官问她对这一行业的看法时,她说了自己对“公关”的理解:“把客户的正确价值通过媒体传播出去,公关是一个中介者的身份。”回想起当初的情形,蒋丽觉得可能正是自己的这一回答吸引了坐在她对面的人,她得以成功转行。

但这份工作的实际内容却跟她想的完全不一样,“跟着领导进入项目,知道了怎么回事。一开始特别不能接受,当时我觉得自己干的活儿就是拿钱不让别人发稿。我很气愤,觉得媒体没有底线。”“干的是脏活儿累活儿,就是跟那些小媒体打交道的时候。他们明目张胆地问你要钱。或者随便瞎拼乱凑一篇稿子发给你,看你要不要投钱。”

但她很快适应,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如果我能帮助一个企业成功上市,就是我工作的一个结果。”她也飞速成长,半年之后,就已经独当一面,开始负责项目的媒体沟通工作。

在招股书预披露之后,券商会向企业推荐相熟的财经公关公司,经过竞标,企业会选择一家。最基本的服务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媒体方案,“上市之前需要维护哪些媒体,不让哪些媒体发声对它上市更有利上其次是对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会秘书等人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如何接待媒体来电,如何回复媒体的采访”。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企业上市前要在一家指定的媒体上进行信息披露,刊发IPO期间的各类公告。但这5家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和巨潮网)并不是财经公关的服务范畴,“主要是董秘在淡,因为无论如何都要维护,不仅仅是IPO期间,而是要长期跟进。”最初,法定披露占主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觊觎利益的行列,非法定媒体的维护已成为蒋丽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

每个项目总不会风平浪静,具体的情况也多种多样,但如今她已经可以娴熟处理。

企业预定维护的媒体一般在10~15家,在接到项目后,蒋丽会为企业筛选出这个名单,主要依据项目企业的特点和行业进行,“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主流财经媒体一定会在名单中”。

对于名单外的媒体,如果企业没有太多预算,她的处理方法是跟企业互相推托,统一口径。“方案还没出来,要等企业过会或上市之后才会定。”但媒体那边也很有经验,r到一个时间点之后,如果还没有确定的回复,他们就会以记者的身份,给你发一个采访提纲,或者一篇已经写好的文章,内容就是所谓的他们掌握到的内幕。”

对这些提纲和文章,蒋丽需要详细分析,然后给企业做出建议性的回复,“这个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已经被某个媒体报道过,没有太多新意;或者是不是来自招股书中的哪一部分。这是最普遍的情况。”

她同时要分析的,还有媒体的性质,“对方是不是比较恶劣,经常使用的手段有哪些?由于跟我们联系的一般是广告部的人员,所以我们要了解他们是不是能控制媒体的版面,其发稿的周期和特征是怎样的,是不是不合作就肯定会刊发,最后的发稿期限离企业上市时间的间隔,回旋的余地有多大等等。我们会把这些告诉企业,让他们评估,自己做决定。”

而付钱让媒体保持“沉默”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无赖性质的,一直给董事会秘书打电话,一天打几十通上百通,导致其正常的工作都无法进行。而预披露之后,公司董事长及董秘的工作是极其繁忙的,这种时候,会选择付钱了事。”

另一种情况则比较棘手。那就是确定媒体有不利的消息登出。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发审过程中要求举报必查,尤其是实名举报必查。企业最耗不起的就是时间成本,一旦有媒体质疑,证监会就需要企业进行说明反馈,一来一去最少也需要一两个月。

在这种情况下,蒋丽要让媒体撤稿。事实上,在她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除了极其个别的,少到仅仅一两家采编完全分离,或者操守严格的媒体,他们不用维护,“因为投了广告也没用,该报道的还是会报道,但除此之外的其他财经媒体都是可以撒稿的”,一些业界非常有名的财经媒体也赫然在列。

“如果实体刊已经发行,我们能做的是,首先保证从网络撤稿,其次是尽量让媒体不要做更多后续报道。”作为交换的代价是“会被索取更多的钱。他们可能会说,这个企业的问题特别多,特别大,只靠之前的费用是不行的,如果以前的合作费用是15万元,他们这时可能会要到50万元,甚至80万元。大多是以广告的形式,比如由原来的投放几期半版广告,扩大到一年整版。这时我们就要充当中间人,与媒体协调,与企业沟通。必要的时候,会带企业的董秘或董事长跟媒体的高层见面。看如何弥补。如果提前就得到消息,甚至能在未发刊前就撤稿”。

对蒋丽来说,最痛苦的情况是:“已经打过招呼的媒体发了企业的负面新闻。企业就会问你:‘我投的钱到哪里去了?’几乎每个项目都会有这种情况。”对这样“报格”分裂的媒体,她还没有太多对策,“一些媒体虽然也强调新闻独立,但一边是广告部门在跟你要钱,另一边采编部门在做你的稿子”,这种情况多为业界大刊,好的情况是,“稿件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中立客观”。但之后,她帮客户筛选的媒体名单中就按这样分类:“有些可以完全控制,有些没法儿搞定,还有的是即使你维护了也可能会有报道。”

她还接到过记者的来电,“以公司的身份要求合作,但数次交涉之后,你就会了解,他是以个人的名义,要求大概是2万到4万块钱,以现金的方式交易。对此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没法儿向他的单位举报,举报了可能也不会把他怎么样,因为很难有切实的证据。而一旦他想报复,他可能会利用他在圈内熟悉的其他杂志的编辑记者向我们发难。无论如何,这对企业都是很大的威胁。因为我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媒体‘沉默’,保证企业的正常上市。再者,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客户,关系一旦恶化,后期会更不好办。”

在蒋丽看来,她的工作就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做过媒体,她知道记者们想获得什么,自己能给他们什么,她偶尔也替企业回复记者的邮件采访,“你知道怎么回复他,说的活都没有用,但他也很高兴。一些敏感的问题,你也知道怎么巧妙地回避。”

这个工作她觉得“很有意思,可以把自己的智慧用在里面。”

3

2011年末上映的电影《亲密爱人》,也有财经公关的镜头。在电影中,徐静蕾和黄立行都在投行工作,为了防止徐服务的X公司被黄服务的Y公司收购,徐向记者提供了Y公司的原料内幕,并请财经公关公司大规模扩散,导致Y公司股价大跌。

对于媒体的力量,拟上市公司自然不敢小觑。作为其间的中介,财经公关的火热兴起也正是利用了这一中间地带的灰色,其问起驱动作用的,还是利益。

蒋丽所在的公司位居业界前列,但其老板对这个企业并不上心。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只是看到这一行有利可图,所以加入挣点快钱。既不独善其身,也不趟浑水。老老实实地遵守业界潜规则,有钱赚就行”。

据蒋丽透露,她所在公司的利润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跟企业签订项目,每个项目的费用是15万~30万元。其服务内容包括媒体沟通,信息整理,危机排查,危机培训,以及广告路演。这一项收入是有明确的账目可查的。”但财经公关跟第三方交涉的费用却并未包括在内,“比如维护媒体的广告费用就不包括在里面,如果帮企业拍宣传片,给拍摄方的钱也要另算。所以媒体维护这部分,我们是有利润的。我们在一些媒体进行广告投放时,一般会有20%的返点。还有一个盈利的手段是,媒体跟我们报价12万元,但我们报给企业是30万元,多出来那18万元,就进了公关公司的腰包。”

但随着上市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也没那么傻了,现在很难再报这么高的价格。董秘也有自己的内部圈子,他们会互相交流,了解行情。”更有甚者,是监守自盗的“黑公关”,“旗下控制着一些媒体,或者有媒体财经板块的主编在外面办了自己的财经公关公司。在帮企业筛选要维护的媒体名单时,他们会覆盖自己的媒体,甚至会准备相应的稿子,以此要挟企业。”

游离在这个产业链边缘的还有“删帖公司”,“他们会主动跟你联系,说可以控制搜索引擎,比如可以帮忙在百度删帖。他们也会给出报价,比如首页删除一条新闻多少钱。他们不是百度公司的人,但可能跟百度内部的人熟悉。而前段时间百度三名员工因参与‘有偿删帖’,被警方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拘。目前我们也没有这样的删帖合作了。”

这一条产业链的源头,就是企业的上市需求。为了更顺利地上市,他们宁愿付出这笔封口费。因为很多时候“企业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希望花钱息事宁人”。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胜景山河,因被媒体报道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与实际业绩严重不符,而在挂牌交易日的前夜被证监会通知撤销IPO行政许可,之后被要求退还全部募集资金。

据汉鼎咨询发布的报告,2012年上半年,证监会IPO发行审核192家,通过154家,而未通过企业被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未来盈利能力,募投项目,盈利不稳定,涉嫌虚假披露,违反税收、社保法规等方面。

作为IPO律师,万炜负责从法律角度审核企业,并协助解决相关问题,使其符合上市规范。对于以上企业被否的原因,他也多有接触。“我服务过的一个IPO客户,在审核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在环保方面存在问题,但相对于上市,多花几百万元购入环保设备,是很容易的。这一问题解决后,企业上市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而如果有媒体对企业的问题进行揭露,他们也要像记者一样去进行走访,收集人证物证,进行录音录像,最后形成文字报告,向证监会解释清楚。“但我经历过的多是股权转移中的历史问题,不算是很大的问题,一般说来很好解决。”

但据万炜了解,在现行IPO审核制度下,大多数企业多少会美化一下财务报表,“创业板的话,要求连续2年盈利,并且连续两年的收入增长不低于30%。企业要上市的话,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增长业绩。财务方面的数据,很少有企业是完完全全干净的。”

蒋丽和万炜并没有经历过有严重问题的项目,“虽有瑕疵,但不是真正能欺骗到消费者的问题”,而由于职位的限制,在他们所服务过的企业中,是否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会对资本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就不是他们所能了解到的了。

4

张老师是蒋丽入行的面试官,蒋丽在刚入行时,曾对财经公关无比绝望,当时张老师帮她看清了行业的真相。而这一次,当蒋丽准备跳槽,寻求更好的行业环境时,张老师也给她做了一个榜样。

张老师入行比蒋丽只早2年,但之前她在媒体的从业经历却比蒋丽多了15年。当她在报社已经做到副主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生活变成了“每天看看校对,看看版,跟社会整个脱了节”。尝试转去做业务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社长的认可,虽然她对业务一向有兴趣,但以她的资历和年纪,既不能直接去做市场部门的领导,也不适合从底层干起。最后,她跳槽到一家财经公关公司,负责其媒介部门。

她入职的那天,也就是那家公司媒介部成立的当天。总监员工都是她一个人,但依靠自己长期做媒体的优势,她迅速将部门完善,至她一年前离开时,她的下属已经扩大到十多位。张老师的队伍大多来自媒体,多多少少有一些新闻理想,所以她理解蒋丽曾经出现的困惑。但她本身却没有过这样痛苦的转变,在报社待了那么长的时间,类似的事情她也见过不少。

以张老师之前所在的公关公司为例,其业务范围主要有两块:一是媒介,负责跟媒体打交道。一是运营,帮企业拍摄宣传片,组织路演和上市酒会。“运营部的工作很简单,不需要太多创意,只是一种流程化的服务。所招的人也不具备专业的财经知识。”

在美国,作为“投资者关系顾问”,财经公关公司的运营人员既要懂财经,又要懂法律,他们接触的是私募和基金的业务人员,推动企业的股票认购。“以前股票市场很火的时候,股票根本不需要推介,只要发就被抢。但如今股市不景气,这样的服务则显得特别重要。目前虽然他们与投资机构有一些联系,但都不是很专业的途径,一般都是靠关系。”

2012年6月起,关于IPO中媒体有偿沉默的报道陆续见诸报端,对此现象,证监会作出批示:这种现象应被谴责,并应被记入诚信档案,严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对媒体确实是一个威慑,蒋丽感觉到了媒体最近的变化:“行为有所收敛,现在媒体都很小心,有时在电话中他们还会强调,‘我们没有要求跟你们合作,是你们主动跟我们合作的’。以前会明目张胆地发邮件明说,现在则不会留下文字性的东西,一般都是口头说明,邮件只是一个简单的采访提纲。”

某报刊编辑在跟同行交流时被告知:以前他们在向拟上市公司收取“监督费”前,领导都会要求先写一篇所谓负面报道。但最近他们不用写稿子了,否则有欺诈嫌疑。但这样的改观还无法在短期内动摇媒体有偿沉默的潜规则,企业总要谋求上市,媒体总会监督,供需市场同时存在,不存在交易才不正常。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影响力之间的差别。今年下半年起,证监会又将IPO招股材料预披露时间提前,给公众更多的监督时间。在提前披露期延长至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企业维护媒体的成本越来越高,通过财经公关维护了一家媒体,可能其他媒体还会报道。之前1个月的披露期时,维护媒体的费用是300万元,但随着维护越来越困难,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企业的思路会转向关注自身问题的解决,再就是媒体报道之后的危机公关,如何削弱报道的影响。”

张老师如今在一家财经公关公司担任总经理,她觉得4年前的决定很正确,如今她所在的公司,比之前的“更加正规,也有IPO业务,但我们也开始注重投资服务,关注与投资者关系的维护”。

篇5:职场潜规则和规则

第一节 醒目地亮出你自己

是珍珠就要让自己发光

勇敢地把自己推销出去

把握分寸,过犹不及

第二节 表现出你的高贵

高贵源自道德品质

高贵源自灵魂的力量

表现出你的高贵

第三节 制造引人注目的形象

形象,成功的门票

细节为你的形象加分

第四节 不要模仿他人

模仿与成功背道而驰

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发现自己的潜质

不要轻信权威

最高的道德是你自己的原则

第五节 重新塑造你自己

认识自我

相信自我

充实自我

第六节 凭自己的力量前进

自立才能自强

凭自己的力量前进

多一些吃苦精神

第二章 不做“排头兵”

第一节 不要过分“特立独行”

不要轻易张扬个性

不要总是锋芒毕露

让自己有点“城府”

第二节 不要让自己处于孤立地位

摆脱孤独感

切莫清高孤傲

放下身段,方圆做人

第三节 维护你的名誉

让舆论将他们正法

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

为你的名誉添砖加瓦

不要为虚名所累

保护好你的名誉

第四节 用你的行动赢得一切,永远不要争辩

永远不要争辩

学会说服别人

错了就要承认

用行动去证明

第五节 不要和别人争功

无争才能无祸

当当配角又何妨

把功劳让给别人

第六节 给别人留点面子

言语伤人,胜于刀枪

给人面子,你也会有面子

为失意的人保住面子

第三章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第一节 永远不要让你的光芒遮盖了你的上司

不要抢上司的风头

到位而不越位

不要和上司争功

尊重你的上司

第二节 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感情投资,冷庙也烧香

狡兔三窟,找好藏身地

“左拥右抱”,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巧施离间,让对手窝里反

第三节 懂得“拍马屁”的规则

马屁宝典(上):摸透心思,投其所好

马屁宝典(下):大胆投资,及时收获

第四节 不要太相信你的眼睛

先让眼睛亮起来

心灵比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

真理的路上没有偏见

第五节 将所有可能的结果都考虑进来

不打无准备之仗

摆脱速成心理

学会正确地思考

变换方向,多方尝试

第六节 保持你的双手干净

给自己一个美名

培养几个替罪羊

让别人打头阵

第七节 别做自己不懂的事

实力是唯一的通行证

小聪明不是捷径

坦诚承认“不知道”

第八节 说出来的永远都要少于需要说的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说话太多了

说出来的要少于需要说的

第九节 永远不要表现出匆忙的样子

统筹时间的艺术

利用时间的艺术

适度休息≠浪费时间

第四章 傻瓜最容易生存

第一节 永远不要太相信你的朋友。要学会利用你的敌人

防人之心不可无

感谢你的敌人

学会利用你的敌人

第二节 不要冒犯那些邪恶的人

不要冒犯邪恶的人

这些人你碰不得

尽量少得罪人

第三节 远离那些危险的小人

学会识别小人

不依附小人,也不得罪小人

深藏不露以避小人

软硬兼施,用刺来保护自己

第四节 装傻来保护自己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分“傻气”又何妨

掌握好“傻”与“聪明”的界线

扮猪吃虎,以“傻”克敌

第五节 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与其苛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少一分书生意气,多一分入世心态

何必强求公正

第六节 不要把免费的午餐看在眼里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贪婪是一种罪

到口的未必都是肥肉

第七节 永远不要显得过于完美

永远不要显得过于完美

有时也当回“老二”

学会化解别人的嫉妒

第八节 守住你的秘密

心事不可随便说

给隐私加把锁

不要谈论别人的隐私

约束你的窥探欲

第九节 忽视你不能拥有的`东西

活在今天,掌握此刻

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不要让欲望迷惑了心智

第五章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

第一节 别让情绪影响你,学着快乐起来

快乐源自心灵

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把快乐带给别人

第二节 学着让别人依赖于你

保持你的独立性

摆脱你的依赖心理

让人们依赖你

第三节 利用诚实去攻破人心

以真动人,以诚感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第四节 利用缺席来增加别人对你的尊敬

提升自己的分量

让自己成为专家

做不可取代的人

……

第六章 职场利为先

第七章 能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职场规则篇

第一章 职场必备的形象和礼仪

第二章 让自己快乐工作

第三章 完美晋升之道

第四章 应对老板的智慧

第五章 应对同事的智慧

第六章 打造完美的我

第七章 轻松赢得职场成功

不可不知的职场法则篇

篇6:治理行业“潜规则”

若提起“潜规则”,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就会锁定在娱乐圈,为什么呢?这还得要“归功”于我国各门各派的“杰出”女星们。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娱乐圈众女星的开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在现实的演艺圈中,女演员似乎只有遵循某些潜在的交易规则方可获得演艺资格的许可证,而初来乍到的女艺人们,似乎早已熟读了这种潜在的交易规则,毫无羞涩地进入了默契配合的角色。也许这种默契的配合的确能为她们换来一些荣耀和富贵,然而,在这种名利双收的背后,她们的心灵世界又收获到了什么呢?这可能就是她们“成长”中所要付出的代价,而这种代价,在她们的灵魂深处,也许将会形成一种永久的遗憾。

2.手术刀下的“潜规则”

医生本来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救死扶伤乃是他们神圣的职责,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在这些神圣使者所挥舞的手术刀下,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种潜在规则,即“红包规则”。在生死十字路口的手术台上,作为主刀医生,似乎只有得到了“红包”的筹码,才能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增大患者重生或康复的希望;而患者家属似乎只有付出“红包”的慰劳,才会以较为平稳的心态将自己的亲人送进那“生死攸关”的手术间。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红包”似乎充当了一种平衡的使者,双方均有所得,然而,就在这种平衡的背后,却有一种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这种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崇高的职业道德!

官场升迁的“潜规则”

人生最大的幸事莫过于两种:一是洞房花烛夜;二是金榜题名时。官场中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头衔越大越好,地位越高越好。那么,若想使自己的“乌纱帽”变得尊贵,除了遥遥无期的拼搏与等待之外,最为捷径的办法就是“公买公卖”。这不,在我国东北地区爆出的“马德卖官案”,便引起了不少“官迷儿”们的青睐:“一个县长30万元,一个县委书记50万元,一个市委常委80万元……”然而不管是买官的还是卖官的,归根结底,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啊!

足球裁判嘴里的“潜规则”

作为足球裁判,本应扮演的是绿茵场上的公正使者,但是,由于足球经济化的功利驱使,使得足球裁判也成为了这场“潜规则”游戏玩法的操纵者之一。有人曾把裁判比喻成绿茵场上的第12人,对于这个比喻,笔者认为一点也不为过,看一看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吧,一个当时处于世界足球末流水平的韩国队,不就依靠这第12人,过关斩将,连克强敌,最终跻身于世界的强队行列吗?虽说过程有些不太光彩,但毕竟得到了无限的荣誉。这也许就是现代绿茵场上的一种潜在的游戏规则吧!本来作为足球比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团队竞技体育项目,而如今,在这片纯净的绿色空间里,却充斥着太多的金钱与交易,使得这种弘扬体育精神的团体项目变了味道,同时,它也大大刺伤了广大执著喜爱足球的忠实观众们。孰不知,当球迷不再为球员喝彩,不再为进球欢呼,在空荡荡的足球场内,这种肮脏的交易规则还会存在吗?

3.“在奶粉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监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良心‟。我们不仅要追究领导责任,对这样的企业,也要坚决整顿、处理,一个也不放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奶粉事件患病儿童时说,政府对此次事件感到很内疚,将认真总结和反思,让坏事变成好事。一个三鹿,我们还可以指责其个体的无良;但22个“三鹿”,除了指责三鹿的无良之外,显然还有奶粉企业诚信底线的突破和社会责任的丢失。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纵容下,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扩大销售,竟然置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只为自己牟取私利,斥其“没良心”毫不为过。

如此公然地作孽,什么行业自律、社会诚信、企业责任,早已抛在了脑后。然而,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在商业利益之外,还应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责任。而一个自律的行业,也应该担负起技术质量和卫生标准的约束作用。遗憾的是,在奶粉行业中,我们只看到了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业潜规则,看到了“搞定”有关环节、“摆平”媒体、欺骗消费者的“公关”潜规则,却没有看到行业的自律和规范。

行业潜规则的盛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给消费者造成了身体或心理上的损害。因为行业潜规则只是内部的约定,而不为外人所知晓,所以不知情的消费者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行业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这种行业潜规则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消费者就一直被蒙在鼓里,行业却照常发展。

然而,古话说得好,害人必害己。“没良心”的企业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信奉行业潜规则的企业,它们不但要受到市场的惩罚和政府的处罚,还将导致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而这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才是最致命的。

到了该反思行业潜规则的时候了。今天,三鹿奶粉爆出了奶粉行业的潜规则,然而还有多少行业潜规则需要我们一个个地去打破,去反省呢?

4.谈到行业潜规则,曾经在2008年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成为人们最先想到的事例。“三鹿事件”爆发之后,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马上召开“给全国业务人员和经销商培训”的电话会议,在强调“三鹿事件”对太阳能行业的警示意义的同时,对外揭露:每天有数百万消费者可能面对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的安全隐患甚至生命威胁。

黄鸣揭露,目前业内普遍存在“阀门铅含量超标”,这是更甚于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已经暴露的“漏电伤人、架子烂掉、水箱漏水、阀门开裂”的行业隐患。铅含量超标是非常要命的,比三聚氰胺的危害还大,三聚氰胺还能够被人体排泄出去,而铅与皮肤接触后能渗透到皮肤里面去,如果导致铅中毒,将会严重危及生命。另一大潜规则就是利用氟利昂做发泡剂。黄鸣说,“根据我们的了解,现在大部分小的太阳能厂家还在采用全氯氟烃做发泡剂。这也应叫潜规则吧。”

实际上,早在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禁氟令”。据黄鸣介绍,禁氟令是禁止使用全氯氟烃(CFC-11)的强制规定,目前使用的替代品大部分是氢氯氟烃(HCFCS),它们都叫氟利昂,只是后者对臭氧层的破坏较前者要小得多,因此该替代品按规定在我国可以用到2030年。而对于铅的使用,黄鸣表示,“在新兴的太阳能行业,内无参照,外无引进,国家标准的建立与健全需要有个过程,正如汽车、家电等成熟行业的国家标准,其完善过程走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目前这个行业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但圈内人士称,实际数量接近10000家,竞争极度混乱,各种监管措施和标准都跟不上,很多企业为利益而不择手段。

5.在潜规则所有的危害当中,最容易引起人们情绪波动的,应该是对公平公正的践踏。

消费者李先生在郑州一大型电器商场购买了一部手机,在“三包”期内出现质量问题到售后服务处进行维修,售后服务人员检测后,认为该手机进液,故障属使用不当造成,不予保修。李先生不认同售后服务处的说法,自己找检测机构对手机检测发现,手机机身内所留痕迹为维修时所用的松油,不存在进液现象。消协工作人员在处理手机投诉过程中,发现产生投诉的原因绝大多数集中在手机的检测问题上,一般手机经销商遇到“三包”期内的产品发生故障都要进行检测。河南省消协认为,谁生产谁检测,这种不成文的做法,对消费者来说有失公平,没有透明性,缺乏公开、公正性,致使消费者投诉增多。

对等价交换原则的破坏,也是潜规则的罪状之一。

某媒体记者曾经对哈尔滨市的橱柜市场进行了走访,一些橱柜厂家表示,作为橱柜一部分的台面,很多厂家都不自己生产,而是由别的工厂代加工,橱柜厂家将台面买进后再贴上自己的牌子。

目前,由于生产台面需要很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另外因为投资大、尘土大等因素,作为一般的橱柜厂家来说,人造石多数不自己生产。只是在商家下单后,部分小型加工厂就按照图纸进行生产加工,并收取相应的费用。而一些知名品牌橱柜门板由厂家总部发货,里面的柜体则由这些加工厂按图索骥。只要有图纸,任何牌子的橱柜都可以做出来。这种委托生产或加工的行为,被称之为贴牌。而这种已经是“潜规则”的现象也不单单发生在哈尔滨市。

6.“潜规则”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公众对之深恶痛绝却又毫无办法。从“注水肉”、“苏丹红”,再到“三聚氰胺”,从学术圈、娱乐圈,再到航空公司……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要利润,学者要职称,演员要角色,空姐要调岗……似乎每个行业都有着只做不说的公开秘密,这就是饱受诟病的“行业潜规则”。且不说南航空姐于丹丹是不是真的死于“潜规则”,但这起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的反思:生活中,为什么规则总是不敌“潜规则”?

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谁给了“潜规则”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一味地追求财富而导致社会诚信度下降,盲目追逐名利让正确价值观迷失。无论是震惊全国的“毒牛奶”事件,还是炮轰导演对其“潜规则”的演员张钰,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于是,这样的心态久而久之就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明知是潜规则,可是人们对其的态度往往是默许、甚至盲从。如果不是自身利益受到侵害,通常情况下受害者是不会站出来与之抗争的。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规则为什么总是苍白无力?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潜规则”的形成首先是因为行业没有起到纠偏的作用,而且我国目前司法环境较差,如果消费者权益被侵犯,法院能够提供好的“司法裁判产品”也能打破潜规则。但我国的司法部门太容易受到主管单位和经济利益集团的干扰,因此打破“潜规则”首先要构建法律体系,提升消费者地位,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之所以社会上“潜规则”能够如此盛行,与法律层面上的打击力度不足不无关系。

如何让公平正义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让“潜规则”无处藏身?打击“潜规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曝晒在阳光之下。除了立法上的完善与加强打击之外,更需要公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对潜规则说不,去勇敢的“挑战行业潜规则”,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阳光和透明。

7.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行业潜规则”也不例外。产生“行业潜规则”的原因是多元的。

第一,“经济人”特性是产生“行业潜规则”的人性前提。“行业潜规则”的本质是为了谋利,是当事双方或多方谋利博弈的一种均衡。当事人双方会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资源”,以达到其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目的。当一方具有“合法”伤害别人的权力时,他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合法伤害权”来达到自己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对于没有“合法伤害权”的另一方来说,其目的只能是损失最小化。

第二,产权不清是产生“行业潜规则”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产权不清时,为双方自由扩展权利边界提供了前提,“行业潜规则”是在产权不清时双方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另外,当产权不清时,就会出现“公地悲剧”。大家相互勾结,侵害国家或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

第三,当“显规则”不足时,便会出现“行业潜规则”来补充规则的不足。“显规则”是摆在桌面上的规则,是明文提倡的规则。当“显规则”不能为人们提供充分的行动预期时,“行业潜规则”便自然而生。所以,“行业潜规则”也是一种利益诱致型规则。

第四,有规则,但规则随意性大,也容易诱发“行业潜规则”。规则随意性大造成的结果是:一是产生“合法伤害权”;二是产生机会主义。这会促使一部分利益相关者形成一种新的均衡规则——“行业潜规则”。第五,对违规者监督机制不健全,也会容易诱发“行业潜规则”。在违规者只靠少数人或只靠上级来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下级之间相互勾结或上下级之间相互勾结共同对付第三方的情况。这种行为一旦长期化,便会形成“行业潜规则”。

第六,信息不对称也是产生“行业潜规则”的一个重要条件。“老百姓是冤大头”,“皇帝也是冤大头”。一部分人相互勾结,欺上瞒下,形成一种利益分红的均衡——“行业潜规则”。

第七,对违规者的制裁不是利益相关者也有可能导致“行业潜规则”的产生。由于“受害者”不能代表自己,需由别人来代表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时,显然会存在制裁违规者动力不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诱发“行业潜规则”。

8.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灰色收入”一词,备受关注。代表委员指出,教育、医疗等五大领域的“潜规则”已成为灰色收入的重要来源;清除潜规则,才能切断灰色收入之源。

药品:招标价贵过零售价

夏绩恩说,打破医药行业“潜规则”需双管齐下:首先完善招标制度,实施“后招标监管制”,即招标结束后再定期进行价格对比,挤干中标药品的价格水分,打击药企打点医院的积极性;其次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和薪酬水平,减少他们对灰色收入的依赖。

课本:200万可成指定教材

教材教辅选用事关教育大计,但删改书目、“租型”出版却成为部分人灰色收入的来源。两条潜规则为相关部门带来了灰色收入,却侵害了教材原创单位利益,侵害了中小学生选用优质教材教辅的权益。对此,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委员建议,教育部要制定文件,规定删减《教学用书目录》的惩罚措施;公开接受社会各界举报;叫停“租型”出版,确保教材编写单位得到合理回报,从而保证教材质量。

建房:修改规划有望政企“双赢”

拿地后改规划增加容积率,已成为房地产业的潜规则之一。“通过增加容积率扩大企业盈利空间,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而且使最初规划的科学性打了折扣。”王刚建议,规划修改审批程序应进一步透明。同时,应调整相关费用标准,至少不能让开发商靠改规划多赚钱。

资源:换个名字可免费出让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以“环境治理”等名目出让采矿权,是一些偏远地区地方政府靠出让采矿权敛财的“潜规则”之一。对此,应完善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要尽快启动资源税改革,将资源开采的利润降到合理水平,压缩个别公职人员与企业联手分享“暴利”的空间。

书画:价格与职位挂钩

“司法利剑已刺向中国足球的毒瘤,艺术品市场也亟待净化!”周森说,畸形的市场使一些书画作品价格高得离谱,脱离了公众,也脱离了最有潜力的艺术市场。他建议,鼓励民间自发形成非官方的行业协会;倡导作品公开经营;成立中国字画鉴定咨询机构,保护书画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权益。

9.2010年9月8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法院开庭审理某大型综合医院药剂科主任冯某涉嫌受贿一案。据悉,被告人冯某在2007年至2010年3年间收受11家医药公司贿赂共计58.3万元。被告人辩称,行业存在这种潜规则,作为一个个体根本没能力抵制。

确实,在药品采购领域存在着一定的行业潜规则,那就是药品供应商为了从医院获得更多的药品配送额,要给予医院的药品采购人员一定的回扣。为了掩人耳目,这些回扣大多是以“人情往来”的面目出现的。但手段

再巧妙、再隐蔽,也难以改变其行贿受贿的本质。近年来,医疗领域类似案件频发,早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不但司法解释已经明确将“吃回扣”定性为商业贿赂,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已经将其作为打击的重点。被告人冯某作为一家大型综合医院的药剂科主任,手中握有药品采购的权力,自然也会成为供应商们“公关”的对象。面对行业潜规则,摆在冯某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严格自律,洁身自好;另一条是心存侥幸,随波逐流。

遗憾的是,冯某选择了后一条。从实质上讲,冯某还是让贪欲吞噬了,他不会不知道“吃回扣”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可能让较为隐蔽的送礼手法迷了眼,放松了警惕,也有可能认为这是普遍现象,法不责众,皮鞭未必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都将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

在法庭接受审判的冯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也给人们以警醒。因为,行业潜规则从来就不是违法犯罪的理由,在完善制度消除行业潜规则产生的土壤之前,并不是身不由己的,也不是没有能力抵制的。其实,越是高危岗位,越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送上门来的好处,实在无法推却的,还可以主动上缴纪检部门或存入廉政账户。以行业潜规则作为借口,行受贿之实,不仅十分愚蠢,而且表明被告人对违法犯罪的认识还不深,这更值得我们警惕。

三、作答要求

(一)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2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二)根据你对给定资料的理解,试分析行业“潜规则”的危害。(20分)

要求:分析合理,语言简练,字数在300字左右。

(三)针对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请提出你的对策,篇幅不超过300字。(20分)

要求:逻辑合理,对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请根据全部给定资料,以“让潜规则浮出水面”为题,自选角度,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40分)

要求:结构完整,措施全面、可行、操作性强,条理清晰,行文流畅。

一)答案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千奇百怪的“潜规则”也趁虚而入、应运而生,不管是在舞台还是手术台,不管是在官场还是足球场,潜规则无处不在、遗患无穷。根深蒂固、复杂多样的潜规则不但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也对公共秩序、国家利益造成破坏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应提高警惕、捍卫权益,相关部门更亟须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行业潜规则,建立公开、明晰的规则和公正、阳光的秩序。

(二)答案提示

首先,行业潜规则给消费者造成了身体或心理上的损害。因为行业潜规则只是行业内部的约定,而不为外人所知晓,所以不知情的消费者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它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如果不是某一环节暴露问题,消费者就可能一直被蒙在鼓里,行业却照常发展。

其次,行业潜规则损害了公平公正,违背等价交换原则。信奉行业潜规则的企业,不但要受到市场的惩罚和政府的处罚,还将导致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而这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最终损害的是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在行业潜规则的背后,容易形成特定的利益链,通过这种不为外人所熟知的规则,攫取不当利益,最终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损害社会的正义,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答案提示

第一,积极建立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严格定义、明确责任、提高违法成本,使潜规则无缝可钻。第二,加强法律常识宣传工作,增加人们的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对各行各业的检查监督,要求各行各业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律意识,加快制定完善行业规则,使潜规则无处滋长。

第四,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及时、全面公开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政策信息,另一方面要督促各行各业公开消费者知情权范围内的信息,使潜规则无法蒙混。

第五,充分发挥民间、网络的监督举报作用,建立并完善听取、反馈民声民意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媒体曝光揭发,使潜规则无所遁形。

(四)答案提示

让潜规则浮出水面

如何打击潜规则?有人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浮出水面、曝在阳光下。是的,潜规则其实见光即死,而法律之剑正如驱魔之光会让潜规则无所遁形、灰飞烟灭。然而,打击潜规则并非易事,潜规则无处不在,在各

种关系网与利益链之下盘根错节,牵涉到各团体、各方面的广泛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伤一犬而群相吠。同时,法律固然是打击潜规则的利器,但是仅靠立法定规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各方面督促保障法律法规的公开、公正,执行有力,贯彻到底;并使广大人民能够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齐心协力打击潜规则,使潜规则真正销声匿迹。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当务之急,也是根本之策。潜规则之所以成燎原之势,逞其猖獗之态,法律法规等“显规则”的缺位是主要原因,它导致潜规则有机可乘、有空可钻,加上有巨大利润可赚的诱惑,潜规则的创立者、运用者以及参与者自然铤而走险、心照不宣。沉疴需下猛药,止沸还得去薪,要除潜规则,必须树立“显规则”,明确责任、加重惩罚,使敢于投机者尝到苦头,从根本上断绝潜规则发生的源头。

保障法律法规的公正有效,监督法律法规执行的公平有力,是根本之策的两翼。法律法规的制定虽然刻不容缓,但也要保证其公正、有效、合理、可行,杜绝法律法规的随意性,防止“人治”现象的出现;同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赖于政府部门对各行各业加强检查监督,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长抓不懈。民间的监督、检举是打击潜规则的有生力量。各种媒体的曝光,广大群众的维权,既能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又能补法律法规之遗,全面、深入、具体地反映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更加有力、有效地打击潜规则。一方面,政府部门亟须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全面公开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政策信息,督促各行各业公开消费者知情权范围内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强法律常识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维权意识与能力,同时鼓励媒体的报道与曝光。

上一篇:归去来兮辞课下一篇:餐厨垃圾生化处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