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

2024-05-05

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

   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共场所和基础公共设施,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意义。

2、学会观察社会,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3、珍惜公共设施,关注社会公共服务,关心社会公共利益。

教学重难点

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场所中。哪些场所是我们的私人场所,哪些场所是公共场所?(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共场所要比我们的私人场所多得多。另外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更重要的东西,即公共设施。现在,请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这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我们正常生活的意义。

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

活动二:学生谈感想。

让学生感受到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懂得爱惜公共设施。

活动三:学生寻找自己享受到的社会福利。

1、教师:我们的生活、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这些社会福利。这些都是社会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叫“公共服务”。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必须要有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备程度反映了社会发展成熟程度,也反映了社会民主发展水平。

2、教师: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卫生、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都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是国家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的领域。现在,我们就公共卫生和教育两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通过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社会服务的意义。 活动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卫生的发展。

1、阅读教科书第32页阅读资料提供的数据,从中体会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以及这项事业的艰巨。

2、教师:教科书所呈现的数据看上去很大。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这些数字被13亿除,所得的数字就会很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拥有公共卫生服务很有限,尤其是广大边远的农村地区,目前医疗条件还很差,远不能满足当地人民就医的需要。而且,作为公共医疗卫生,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在形成的涉及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格局,知道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所在。

2、观察社会,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3、和平,关心自然环境,关注全球发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国际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平和发展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国际安全问题。

1、教师:战争给那么多无辜的人带来了苦难甚至死亡。现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局限于发生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仅局限于战争时期,它的危害范围更广、时间更久。因此,和平确实是关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事情,是需要引起所有人特别关注的问题。

2、有的同学认为,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这么多年来,我国国土上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像这样的战争或恐怖袭击事件不会威胁到我国,战争离我们很远。事实证明恐怖活动无国界。正因为和平如此重要,全世界人民都在呼唤和平,为和平而奔走。

3、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自己能为世界和平做的事情。

活动二:关注全球经济。

1、教师:“全球化”是指人类超越民族、国家而形成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大市场。全球贸易、金融、生产的存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把全球的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

2、因此,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其他国家、团体和个人的利益。

活动三:其他领域的国际公共利益。

1、教师:人类产生共同利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安全和经济以外,还有哪些世界公共利益?

2、学生自由交流。

活动四:了解世界自然环境资源种类。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热带雨林的分布。

活动五:保护人类共有的资源。

1、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1)探究环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

(2)遏制破坏环境的根本措施。

2、教师:为了人类共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世界各国人民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保护,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避免环境被破坏。

3、学生阅读教科书提供的关于《京都议定书》的资料,感受世界各国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体会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重大生存问题——环境破坏问题。

4、学生交流:我国政府应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努力。当地政府应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工作;自己要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工作。

篇2: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社区的各种公共设施,认识自己作为社区的一员与这些设施的关系。了解公共设施对于社区居民生活的意义,从而形成爱护社区设施的意识和行为。

激发和增进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社区的亲近之情。

通过新旧社区的对比和社区内设施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社区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

教学准备:

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都有哪些设施,最近又增添了哪些新设施。社区公共设施的图片,交流中使用。教学过程:

导入,学生阅读教科书10~13页,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想一想,这些照片说明了什么,和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相似吗?请几个学生发言。

全班讨论。教师提问:“请同学来说说图片展示了社区中的哪些设施?你们生活的社区中有哪些设施是图片中没有出现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分为两大类:新添置的和已有的。

讨论:A、为什么要增添这样的新设施?B、新设施对于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不同社区的同学将可以相互比较讨论,了解不同社区人们生活的必要,教师再补充一些材料,以充实学习活动。)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了比以前更丰富的了解和认识。布置作业:把上课的内容讲给家长听。课题2:变化中的社区 教学目标:

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生活。

体会到社区的进步与发展是许多人劳动努力的结果。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所在社区的照片或图片,教师也需要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让学生选取自己所在社区生活的某个方面进行调查。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书14~17页,教师说明:书中展示的是30年前的社区,还展示了现在的社区。其实,同学们自己所生活社区的过去和现在也发生着变化。社区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它。这节课的主题是认识变化中的社区。

交流活动。“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反映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所在社区的照片或图片,现在就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搜集的照片或图片,它表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进行介绍和说明后,其他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做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照片或图片。

彼此欣赏自己搜集到的标语和照片。

小组交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所在社区生活的某个方面进行调查,下面请同学们讲自己的调查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并注意加以引导。

篇3: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

一、法律制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 都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规约和体现。”[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聚社会共识,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

(一) 法律制度是古今中外塑造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我国古代强调礼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国理政方式。《论语·为政》记载“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历代统治者为巩固政权, 无不以刚性制度、强暴手段, 推行其价值观念。儒家思想之所以两千多年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与统治阶级对违德言行作思想和肉体的毁灭, 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的家族宗族意识强烈, 与激励性的“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和惩戒性的一人失德违法则株连九族, 密不可分。抛开封建社会推行的价值观念的内容暂不深究, 但其推行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资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 强化法律制度对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即是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做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 在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利用法治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美国、法国等国家将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纳入宪法中, 以保持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运行中的至上性, 并借助法律的强制力进行推广和普及。严密的法律和严厉的执行保障了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世界各国在共同价值观塑造上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我国传统文化中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借鉴。

(二) 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现实需要。

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被认可、接受和推广并能够长期地保持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法治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不断完善核心价值体系, 适时对法律制度进行立改废释。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入新常态,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利益格局变化大, 社会矛盾多发, 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 法律领域出现了立法不符合实际、执法不严、违法无人追究、公民守法意识欠缺等现象。由于法律保障的缺位, 社会上出现一些与核心价值观南辕北辙的现象。在市场活动中,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一些企业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唯利是图,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中, 信任与友善缺失, 频频出现的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事件, 让“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成为两难选择;一些道德领域的问题, 屡教不改, 惩戒乏力。所以, 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具体的法律规定, 发挥法律在立法、执法、司法方面约束和引导作用, 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三) 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意识和行为的“软约束”,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发扬人性中善的一面, 使主流价值内化于心。但这无法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 也不具备强制性。按照协调平衡治理的理论, 在平衡一方处于无序且无力通过自身力量达到平衡的前提条件下, 需要通过平衡的另一端来调节, 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从法律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来看, 一方面, 法律制度的设立需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这是人民自觉遵守法律、信仰法律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 法律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权利化和责任化。同时,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法律应与教育相辅相成, 法律可以帮助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 并保障和巩固教育的成果。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制度保障的原则要求

(一) 坚持广覆盖的原则。

广覆盖, 就是要扩大法律制度在道德领域的覆盖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治是他律, 道德是自律, 强化法律制度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作用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原则, 二者不可偏废。在道德无力的情况下, 法治就要强力坚挺。要更加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和引导社会生活。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惩恶扬善, 引领道德风尚。

(二) 坚持用重典的原则。

强化法律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作用既要保证法治精神的至上性, 又要把握严宽相济的适度原则。“严”是指法律的制定需科学严谨, 法律的执行应严肃公正, 对违背道德规范, 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 需将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 运用法律的权威来维护道德准则。价值观属于精神世界, 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观。对于不同信仰的尊重, 也是以人为本的既有范畴。完全禁锢的思想, 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对精神层面的东西, 可以强力引导, 但不能暴力禁止。

(三) 坚持重示范的原则。

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思想追求, 社会精英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特别是对于处在执政地位的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而言, 更应强化其引领导作用,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要强化法律制度对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作用, 应对各级领导干部制订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掌握使用社会公权的同时, 对自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境界, 又降格以求, 以普通群众的要求来衡量。这样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制度约束。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制度保障的路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既需要道德对个体的内在约束, 也需要强制性的法律保障。[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美国学者埃德加·博登海默提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 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就要求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来加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一) 立法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 要健全我国法律制度, 实现科学立法。完善法律制度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融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形成一个更加积极的、体现真善美的、切合实际的制度设计。同时, 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 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 使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比如, 针对少数年轻人不赡养父母的行为, 我国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再如针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社会问题, 应出台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规定, 为好人提供法律保护;针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抽烟、乱过马路等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出台相关规定和具体惩罚措施, 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保护核心价值观和主流道德规范。在基层社会, 将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融入乡规民约建设中, 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了怎么办”作出具体规定, 并强化法律制度对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 形成法立于上, 教弘于下的培育和践行机制。

(二) 执法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不仅需要有法可依, 还要做到有法必依。这就需要作为执法主体的政府部门严格执法, 改革不适合发展需要的执法体制, 将法纪落到实处。严格执法要求行政人员既要公正执法, 又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即要求对违反法律规定等行为严惩必究, “不能越权执法, 更不能出现‘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等行为”。[4]文明执法即要求运用合法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尊严。

(三) 司法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司法独立和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根本, 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则是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基础。目前, 我国正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探索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 完善法官、检察官选任条件和程序, 完善办案责任制, 健全与法官、检察官司法责任相适应的职业保障制度等改革举措将对促进司法公正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基层社会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群众法律知识欠缺等情况, 可采取聘请律师兼职担任村或社区的法律顾问、明确法律援助联络员等模式, 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积极有效的法律援助, 司法工作人员对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判决, 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司法程序中的公平、公正的理念, 以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制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人民群众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四) 守法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法、执法、司法体现的是法律的外在约束, 而守法则更强调民众对法律的价值认同和自觉遵守。只有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让每个人成为法律的遵守者、捍卫者和崇尚者, 让法治内化为每个人的真诚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自发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选择。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 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前提和基础, 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公平正义, 人民才会提高守法意识。二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村地区。通过充实基层法律工作人员力量, 依托乡村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 采取法律服务、法律讲座等方式, 使普法教育覆盖各个层次。

参考文献

[1]公丕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2]潘玉腾、陈赵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3]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 姬敬武译.香港:华夏出版社, 1987

篇4: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

互联网并不是我一个人建起来的

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计算机TCP/IP协议是全世界互联网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而罗伯特·卡恩正是发明者。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提出人,现代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卡恩先生其实并不喜欢“互联网之父”这个称呼。

“40年前我做的事情不过是把两台电脑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换,互联网的建立并非我一人之功,它是一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一个。”卡恩先生谦虚地告诉记者。

“但40年来,互联网的精神没有改变,不同的网络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开放的整体。”卡恩先生说。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服务器成本的降低,TCP/IP协议的比例系数一直在迅速增长,卡恩先生预言,如果这一技术在未来不被取代,这一比例系数将会是万亿级的。“据我所知,还没有任何技术发明可以与之相比。”

“共同家园”需要共同管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开幕式上提出“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卡恩先生表示十分赞同。

“互联网的确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而习主席提出的互联网治理的四项原则对于互联网的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整体。”卡恩先生表示。

“我们以前提家园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地理上的概念,但互联网没有这一属性或者标签,所以习主席提出这一概念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突破。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应该考虑如何推动互联网的管理,从而可以真正地相互依靠、相互信任,这样才能是一个真正的家园。”卡恩先生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个全球通用的管理准则,这应该是今后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万物互联是互联网的未来

77岁高龄的卡恩先生见证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对于现在的互联网发展的成就,他用了“惊喜”一词来描述。“互联网最初只是一个科研项目,如今全球有如此数量庞大的网民,互联网改变了所有行业的运行方式,这在当时都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值得肯定,但是互联网这一单一的信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目前人们的需求。卡恩先生认为人们需要建立一个国际通用的万物互联的准则。

他认为,互联网是先发展,后有网络安全的概念。而在物联网,网络安全这一概念应该优先考虑,并由全球各国共同管理,实行统一标准。

“我们可以给每一个‘物体’都赋予一个识别码,这一识别码将会包含除了IP地址之外更多的信息。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或太过学术,但是其实从出版物到电影,类似的识别码系统其实一直在使用。”卡恩先生说。

篇5:建设小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建设小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同学们,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们绘制了一幅21世纪前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想一下,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曾是何等的积贫积弱啊!人民的生活饥寒交迫,科学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落后。而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力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正信心百倍地奔向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切多么令人振奋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景是多么美好,宏伟。但是要把它变成现实,还需要我们再继续奋斗。全面小康社会是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我们用双手来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继承爱国传统,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开拓者,要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勇于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代。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民族精神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动力。我们正逐步成长为具有民主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它激励我们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去迎接一切挑战。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未来美好的幸福生活要靠我们去创造。回忆过去,先辈们奋发图强,立志救国。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伟大祖国在21世纪的复兴要我们去实践。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篇6:环境需要我们共同保护作文

夏令营开始这些天来,我们游览了马铃岩、仙女洞、悬棺等一些景点,真叫人心旷神怡。但是你们是否注意过,一个可怕的东西正在打破这一美的防线,那就是垃圾。在旅游区内,人们难免要买一些食品,吃完之后就乱扔包装纸、塑料袋等,垃圾虽然不是那么多,但是也正在日益增多。如果我们还不注意这些问题,那旅游区的`环境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要保护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全球的环境。

垃圾破坏生态平衡。英国的社会学家埃利斯·梅加颇为风趣地说:“人啊,你们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就等于在自杀,说不定哪一天人会被另一种动物所代替。”是啊,环境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号,为你、我、他,为我们中国人而鸣,环境和人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环境保护不好还会引起疾病,有时会严重危及生命。

就实际来说,旅游区的环境不好,游客就不会向往。假设一股泉水中漂来一堆西瓜皮、废纸、剩饭菜,你的感受难道会赏心悦目吗?

篇7:六五普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而六五普法就是要将各项法规政策广泛普及,促使全民都知法、守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在现今法治社会,能够做守法好公民的同时会使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及制约公民违法行为,又为民众提供法律的捍卫。

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三年,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做到与时俱进。经过二十多年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已深入民心。教育、经济、民生等等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准则与依据,在守法的基础上,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六五普法工作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在现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传播的力度不容忽视,利用影视、报刊、网络和广告发布载体等资源,以法制主题词句、动漫图片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还运用了市场化运做的方式,组建法制文化艺术传媒公司,编写拍摄播出法制文化艺术影视作品和组织舞台演出活动和有关法制法规的专题电视记录片。而在偏远山区的落后乡镇,则是通过普法工作者的现场宣传、下乡演出法制教育舞台剧、组织下乡开设公开的庭审现场等多种方式将法制教育宣传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对于很多人来说,法律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维护自己权利的一种工具。每个人都是渴望自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事情,但我们生活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还是需要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如今社会更注重人性,提倡自由、个性,仅用自己内心的自律、自制力来克制不良行为是不够的,正是因为这些规定的条条框框,我们才能生活的如此融洽、和谐。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的目标,我们大家做着不同的努力,从专项打击色情网站、315打假维权,禁毒行动、抵制盗版等等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制行动中,从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交通新规》等法规中,我们看到了努力后的成果,网络世界洁净了,购物放心了,衣食住行质量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法律进企业”活动的开展更是如火如荼,依法经营、诚实经营是我们工作首先倡导的,在现代化的企业中,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尤其需要那些知法、懂法的高素质员工,如何更深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法律素质,将会成为将来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因而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企业也在法制宣传上多出了不少的努力,我们企业在去年开展了多次不同形式的活动,例如:“六五普法”知识问答比赛、“六五普法”征文活动、“六五普法”板报比赛,法制派书活动等等,通过书刊发放,板报展出,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并且定期开展消防法规、环境保护法、交通法规等多种法规的培训学习。通过各项活动及培训的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面提高了职工的法制意识。

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需要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是比较容易的,而且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满足了大部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而对人们精神的改化却似乎困难的多,精神上的食量似乎也很匮乏,发展相对慢得多,“六五”普法作为人们最基本的精神食量,让我们有了更深的思想觉悟,对我们的思想给予了更深刻地定位,从法律角度来提倡我们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如今更加注重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更加注重法治文化建设,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六五”普法强调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制约性,在行动和宣传上赋予更多的内涵,而和平社会是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由我们每个人共同创造的,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如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已成为关键,法治社会必须是广大公民的共同参与,用真正的行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深入认识与学习,我们只有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法律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应懂得积极宣传法制教育的责任,同时要认真总结、客观评价“六五”普法中的有效举措和强有的针对性,正确看待、清醒认识到普法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些社会共同认知的常识,我们有必要了解并运用这些常识,并将法律意识深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同时,我们应充当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地向更多的人宣传法律,让更多的人透彻的了解最基本的法律,杜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危害电力设施,更不允许我们做出任何危害社会的事情。我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是少之又少,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积极的行动,去主动学习和了解法律的行动,因而不能将六五普法的口号作为一句,很多人都处于待哺的状态,不能积极去主动了解法律,对法律的了解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监狱绝不是个好地方,有些人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留下终生遗憾。法律的颁布就是为了执行,我们要实行全面、全程、全员的推广和宣传,将法律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将法律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法律让每个人有一双透彻的双眼,潜规则地主导我们的生活,“六五”普法将会从行动上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法律的思想意识将会使我们更少的犯错误,更和平的相处,法律让我们明白了怎么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运用权力。

篇8: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

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牵涉各个方面。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地为之热情很高, 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发电装机容量激增, 但新能源上网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王仲颖坦言。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呢?“国家对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视, 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推行强制上‘网’, 也就是‘全额保障性的收购’。”

但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却并不顺利。如果上“网”问题不解决, 那么所有的工程、电站都发挥不了作用, 就等于做了大量的无效投资。这是技术问题还是成本问题。这种现象的根源何在?记者向王仲颖发问。

王仲颖认为, 这不是技术问题, 也不是成本问题, 是能源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 这是国家战略决策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理念的问题, 是我们要造福子孙后代还是要透支子孙后代财富的问题。虽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但社会各个方面对清洁能源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 最关键的还是电力体制要进行改革。对于发电企业, 就是强制要求它承担发电的义务;电网企业则必须强制履行购买义务;而地方政府承担的是落实使用的义务。“如果这三大主体都能顺利地履行他们的义务, 那么新能源在中国的市场就会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据王仲颖介绍, 酝酿已久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 (下称《管理办法》) 即将出台, 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协调。或许能带来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和电力结构的革新。目前, 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没有降下来的情况下, 需要全社会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差价买单。如果此次《管理办法》的出台能明确新能源电量占全部发电的比重, 明确入网电的质量要求, 彻底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消纳问题, 那么无论是对陷入困境的光伏企业, 还是对始终受制于发电质量的风电产业都是福音。

至于电网企业对《管理办法》的态度, 王仲颖认为目前电网企业对配额制的积极性并不高, 他们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对于整个电力市场, 电网扮演的是“全能”的角色:它既买电又卖电。它从发电厂手里买回平价的上网电, 经过输配电后, 加上输配电的费用再卖给终端消费者, 这是以往火力上网电的流通模式。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目前能进行的流通模式恰恰与之相反。由于发电成本高, 电网企业从发电厂手里买回高价电, 经过输配电后再平价卖给终端用户。“如果是火力发电, 它可以以每度0.38元左右的价格从发电厂买电, 0.5元左右卖出去;但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 如果没有人为它补差价的话, 它就很有可能得1.1元买进, 还必须0.5元卖出, 它不仅收不到“过路费”, 还要亏损, 它怎么可能积极?所以要推行配额制, 国家的大力扶持肯定是离不开的, 但扶持到什么程度仍是一个会引起极大争议的话题。因为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 电网是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 为社会提供电力服务是义务。但作为企业, 它不是慈善机构, 它必须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 它要盈利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与电网企业沟通, 看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其间的差价买单。

篇9:共同的需要教学设计

单元课标要求

1.体会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课程标准2.2.5)

2.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课程标准3.2.3)

3.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课程标准3.2.4)4.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课程标准3.2.5)

5.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课程标准3.1.5)

6.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课程标准3.1.4)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是现代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特别关注的。“公共生活”“公共利益”虽然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事实上,公共生活、公共利益本身却是自古就有的。人的特性就是社会性,人类的生活必然具有社会性。有了公共生活,就必然会产生公共利益。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过去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生活不可能再来。每个人必须生活在公共的生活环境中,过一种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生活。每个人的行为都将会影响别人、团体乃至国家。维护公共利益是保障个人利益的前提。为了保障每个人生活的安宁、幸福,树立公共意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公共生活、公共利益需要规则来维护,更需要道德的维系。

我们的生活通常可以划分为私人生活与 公共生活 两个领域。以家庭为活动范围、不涉及他人利益的生活,属于私人生活的基本范畴。关系到你、我、他的共同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则属于公共生活。公共生活 的规则与私人生活的规则不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私人生活不仅不受法律的干预,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关系到他人生活权利,公共生活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在 公共生活 中,人们没有藐视公共规则的权利、没有随意破坏公共规则的自由、没有游离于公共规则之外的特权。否则,公共生活 就会陷入紊乱的状态,人们各自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对公共生活权利与规则的尊重就是公共意识。公共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育必须把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在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利益越来越敏感。各国政府将维护世界人民的公共利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世界上有很多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弱势人群等的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是国际性的维护世界公共利益的组织,尤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公民的公共意识还在逐渐形成之中。群众对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突出表现为“缺乏公德意识”。从小的方面看,在公共场所乱扔废物,随意性,私人化等;从大的方面看,为一己私利,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如破坏环境、掠夺资源等。这些自私的行为必然会给自然、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教材从三个方面、不同侧面,阐述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公共利益应有的观念与行为。

第四课“共同的需要”:“身边的公共利益”从我们身边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利益;“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则将公共生活拓展到世界范围,从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人们为了维护全球公共利益所做的努力。

第五课“公私之间”是第四课内容的深化,从理性的高度分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阐述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矛盾和冲突”阐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或在某些时候存在着的矛盾关系。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极“左”思潮的影响,表现为对集体利益偏激的认识和对个人利益的忽视。市场经济又带来一些人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以损害公共利益为手段个人主义思潮。如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维护公共利益的主体以及维护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公共意识,学会自觉主动地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公共利益的最大提供者和守护者”说明政府在公共利益提供和维护方面的职责。政府的职责就是进行公共管理,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公共利益。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手段很多,教科书主要介绍了行政、法律、经济、突发事件的预警等方面。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了解更多的我国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具体措施,深刻掌握本部分内容。“非政府组织:道义性、公益性的社会力量”正像教科书所表述的,“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谋求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旗帜下开展活动,是一种道义性、公益性的社会力量”。教科书还详细介绍了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方式等。“履行分内的职责”阐述了公民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任何组织都是由个人组成的,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个人身上。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这个社会的人民对公共利益的关心程度,对社会公共道德的维护和遵守程度。所以,本课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公民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应尽的义务。“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则阐述了在公共生活中如何维护大众的公共利益,其中强调了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规则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

2.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初步具有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基本能力,懂得遵守社会规范,信奉社会公德,为社会公共利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2)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3)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自觉公共利益。3.学生情况分析

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关心社会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求;二是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愿意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三是精力旺盛。在这个时期,学校若能够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世界的教育,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校教育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系统能够真正地重视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为青少年创造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条件,我们就能够把青少年的情感和精力引导到“正道”上来。

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使得他们看问题难免会以偏概全。不良思潮也容易产生误导,使得他们看问题容易陷入误区,走向极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正确引导,一是要引导他们历史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二要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流思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既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努力为改善社会条件献计献策,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形成公共利益意识,有助于从小树立学生的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其次,开展公共利益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展适当的公益活动,可引导学生抵御社会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蚀。营造更为健康的学生成长环境。让学生深入社区,走向社会实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课堂实践环节教育的先天不足。

第四课 共同的需要

第一节 身边的公共利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公共场所和基础公共设施,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意义。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社会,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珍惜公共设施,关注社会公共服务,关心社会公共利益。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设问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场所中。我们在家里休息、吃饭,乘公共汽车上学,在学校里学习,到图书馆读书,等等。我想问问大家,哪些场所是我们的私人场所,哪些场所是公共场所?(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共场所要比我们的私人场所多得多。另外,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更重要的东西,即公共设施。现在,请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这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我们正常生活的意义。

引出话题,激发兴趣。同时强调公共场所的重要性。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分组活动时,让小组成员用“头脑风暴”法分别列举“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列举得越多越好,最后看哪个组列举得最多。

把所有小组列举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让学生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有多少,体会这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了解社会公共生活,感受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活动二:学生谈感想

学生就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谈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对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意义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到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懂得爱惜公共设施。活动三:公共设施项目改造计划

教师:公共生活环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以及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中。现在,假设我们就是政府管理人员,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看看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请提出改造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公共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建议活动方式:

(1)5~7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2)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感受提出当地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公共设施存在的管理 问题、现有的公共设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应建设哪些公共设施。

(3)各小组整理本组提出的问题,从中选择一两项本组认为比较重要且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组的“改造项目”。

(4)本组成员集思广益,提出各自的设想。(5)全班交流各组的“改造方案”。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从公共设施管理者角度及人民大众的需要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改造方案,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建设社会的责任意识,锻炼学生的参与建设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教师总结

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直接、最直观、最基本的体现形式,是各级政府或集体为民众提供的社会性福利。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水平。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私人生活环境对于我们生活质量很重要,但是公共生活环境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境遇。因此,越是发达国家越重视社会公共事业。我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从小培养关心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感,社会将来的发展就要靠大家。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公共生活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所享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利益不仅仅是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这些硬件的东西,我们享受到的其实很多,同学们能否说说在你成长过程中享受到了哪些社会公共福利?

引入主题,强调社会福利对于每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

活动一:学生寻找自己享受到的社会福利

学生各自回想并写下来然后自由交流。教师将学生交流的内容一一写在黑板上(重复的内容不写)。

教师: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的内容,说明我们的生活、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这些社会福利。这些都是社会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叫“公共服务”。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必须要有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备程度反映了社会发展成熟程度,也反映了社会民主发展水平。

教师: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卫生、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都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是国家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的领域。现在,我们就公共卫生和教育两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通过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社会服务的意义。

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公共服务给自己生活和发展提供的条件和机会,感受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公共卫生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人民大众的生命和健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也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卫生的发展。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送瘟神》反映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呈现毛泽东诗词《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学生欣赏《送瘟神》。阅读教科书第 32页阅读资料提供的数据,从中体会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以及这项事业的艰巨。

呈现有关反映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数据,如我国人均寿命增长的数据、我国婴儿死亡率的数据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教科书所呈现的数据看上去很大。但是,我国有 13 亿人口。如果这些数字被 13 亿除,所得的数字就会很小。事实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拥有公共卫生服务很有限,尤其是广大边远的农村地区,目前医疗条件还很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民就医的需要。而且,作为公共医疗卫生,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或者感受到的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一些调查活动,以事实或者案例说明问题。

突出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重大成就。毛泽东的诗词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政府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决心和能力。

这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可以从中感悟到这项事业的伟大。

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逐渐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教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发展很快,使人民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政府和人民要花大力气解决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活动三:发展教育事业

可以参照本备课系统“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五”进行教学。教师总结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公共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半个世纪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展公共教育事业,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获得了成果,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文化教育需求的增长,我国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以及教育公平性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这些都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路还很长,教育中存在不少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教育改革,关心教育事业。第二节 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正在形成的涉及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格局,知道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所在。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社会,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热爱和平,关心自然环境,关注全球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国际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平和发展问题。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主题

教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地球村”这个词?(学生自由谈对“地球村”的认识和看法)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了。人们把地球比喻为一个村庄,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指距离,更重要的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地球村”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人们对于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特别敏感。如国际安全、全球经济、世界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关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安全、全球经济、世界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问题。

二、教学

活动一:了解国际安全问题

1.呈现一组关于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以黎战争、日本侵华遗留下来的毒气弹等的照片,一组世界发生战争或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学生谈感想。

2.教师:战争给那么多无辜的人 —— 尤其是儿童 —— 带来了苦难甚至死亡。因为战争,他们挨饥受冷;因为战争,他们失学、无家可归。现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仅局限于发生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时期,它的危害范围更广、时间更久。因此,和平确实是关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事情,是需要引起所有人特别关注的问题。有的同学认为,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这么多年来,我国国土上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像这样的战争或恐怖袭击事件不会威胁到我国,战争离我们很远。事实证明恐怖活动无国界。这些想法实在是不可靠。正因为和平如此重要,全世界人民都在呼唤和平,为和平而奔走。

3.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阅读资料《联合国——世界和平的保护神》《中国努力和平解决世界热点问题》,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国家、组织和个人。

4.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自己能为世界和平做的事情。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各小组将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全班交流。

感受战争和恐怖袭击的威胁的存在,体会和平的可贵。引出活动主题。

引出战争、恐怖袭击对人类的威胁,人类对和平的渴望,突出“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论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为和平做出贡献的愿望。

了解世界各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 的努力,体会全人类团结的力量,激发学生为和平而努力的热情。

活动二:关注全球经济

1.教师:“全球化”是指人类超越民族、国家而形成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群体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今,商品、人员、知识、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等,都早已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大市场。全球贸易、金融、生产的存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把全球的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因此,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其他国家、团体和个人的利益。

2.呈现一组国际经济纠纷案件或国际经济合作的事例(如《南南合作》),学生就这些案件或事例讨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有公共利益新物质,以及维护公共利益新问题。

3.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 WTO的基本原则 》,交流对有关规定的理解和看法,说说联合国存在的必要性。

给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强调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全球化经济活动原则,说明世界经济也是关乎全人类公共利益的领域。

感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共利益的存在以及维护人类公共利益的必要性。体会联合国作为协调各国、各地区经济利益,维护全球公共利益所做的努力,感受联合国的重要性。

活动三:其他领域的国际公共利益

教师:正如前面所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群体带来同程度的影响。如今,商品、人员、知识、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等,都早已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产生共同利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安全和经济以外,还有哪些世界公共利益?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全人类公共利益的存在及其意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总结

可以请学生谈感想,使得总结更具实效性。第二课时

一、引出主题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村”中,有一样对全人类来说是生存的基础的东西。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呼吁珍惜它、保护它。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学生自由交流)对,这就是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涉及大家共同的利益。无论这些自然环境资源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它都是属于全人类。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关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自然环境资源问题。

二、教学

活动一:了解世界自然环境资源种类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4 页的阅读资料,察看地图,了解地球上热带雨林的分布。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环境问题,说说这些资源的可贵 感受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懂得珍惜自然环境资源。活动二:保护人类共有的资源

1.呈现一组被破坏的环境的照片以及有关报道(如《煤炭给山西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煤老板掀移民潮》,也可以请学生事先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1)探究环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2)遏制破坏环境的根本措施。

2.教师:为了人类共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世界各国人民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保护,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避免环境被破坏。

3.呈现一组国际社会、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保护环境的行动,如成立的专门组织、通过的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的具体行动等,让学生感受社会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

4.学生阅读教科书提供的关于《京都议定书》的资料,感受世界各国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体会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重大生存问题——环境破坏问题。

5.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关于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资料。

6.学生交流:我国政府应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努力;当地政府应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工作;自己要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工作。

7.学生签订环境保护公约

了解世界人民在保护自然环境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为保护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总结

上一篇:2023年五一、五四游园活动方案策划下一篇:申请支付 监理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