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

2024-04-09

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通用4篇)

篇1: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

[作者简介]施教芳(1966-),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数字化学习;王建良(1956-),男,江苏吴江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艺术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共同体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70-02

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在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并将之贡献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成为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艺术设计学科尤为如此。如果我们把思想、观点、原理和假设这些智能制品都看成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对象,那么,联想、多元发散的思考、构思、创作等都是创意建构的中间体。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单一的教师并不显示资源的占有和统治地位,创意的激发更不被某一教师所垄断,相反,在学习实践组织中,更多互相的激发、共同的构建、乃至集体智慧凝聚而生发出更高层次的、丰富的、有个性的创意个体,形成一轮螺旋上升的知识和创意建构。由此,置于艺术设计主题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的实践共同体便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一、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界定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从社会学视野,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C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英文也译为“Community”(社区)。滕尼斯使用“Gemeirtschaft”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温格( Wenger)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将实践共同体定义为知识在组织内以及跨越组织边界得以生产和创新的社会安排的机制。在艺术设计院校里,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为学生团体、教师团队、助学辅导、企业合作者等,内容为围绕主题的知识建构、创意建构、技能建构和情感建构,目标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组织和团队。

二、主题教学中实践共同体的特性

主题教学的概念可以溯源到上世纪50年代,多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主题教学做了阐述:Gamberg.R,K.Win-niefred等认为主题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的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中,由教师团队、辅导者与学生合作,共同开发和选择主题,创设情境,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设计创作活动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主题教学重构了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主题教学的教与学的主体由分立的教师和学生转变为融合的实践共同体。以实践共同体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有以下几个特性:

1.参与者的主体性。主题教学的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展现“如何去学”‘如何去做”的情境范式。从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到参与者自主解决问题、完成设计实践,参与者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主题只提供了问题的相关线索。在之后的探究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即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进行实践和创作,参与者必须发挥主动性独立思考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参与者的主体性是实践共同体建构的内在动力。

2.实践内容的多元建构性。主题教学以情境创设为首要实践手段。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够被完全掌握和理解,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主题教学的学习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由此实现了实践内容几方面的诉求:(1)提供了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环境,反映了艺术设计创作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2)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设计思维的产生过程,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了机会。(3)参与者在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技能建构、创意建构共同架构了实践共同体,是多元的协作建构。(4)对实践和创作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是又一层次的内容建构。

3.情感归属的共同性。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实践共同体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参与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实践者探究以达到对内容的深层理解。鼓励与同伴合作交流并承担责任。在主题教学的实践共同体建构中,突出体现了三种情感要素。(1)归属感:参与者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2)分享:共同体促进了知识的获得和理解的升华,形成了高质量的集体知识实践库,促进了情感的分享。(3)包容感: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善于接纳、充分表现个性、包容个体差异性的情感体现。

三、有效的行动策略

在主题教学中如何培育良好的实践共同体,我们依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如下行动策略:

1.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培育实践共同体。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以分立的单元制授课为基本模式,我们的改革实践完全打破了这一范式,设计了“三进式”基础教学加“项目制”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三进式”基础教学是以一个主题在一定教学周期内设定三个环节,即观察写生、分析分解、重组重构的教学模式,通常以一周为一个单位进行循环,三环节呈“上升循环递进”关系。随着教学目标由简至繁,课程内容也层层推进。这种主题课程改革以“化零为整”的思路,将原先被细化和分解的课程整合起来,形成以造型、空间、色彩、制图、设计基础、版式相融合的“互融式”造型基础大课程。而“项目制”实践教学则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进行。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师生以主题为主要教学形式,共同寻求研究的切人点,互相促进。教学改革创新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进阶模式,形成了新的上升式循环的教学环节:写生――资料收集记录,结构分析――对象形体分析,重组、重构――突破与创新。

2.打造开放教学团队,在交流与合作中培育实践共同体。主题教学中教师转换了角色,改变了内容,但丝毫未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原本的单一教师授课变为团队的协作教学,教学团队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共同体学习创造的质量。我们实施了述课评课、打造开放教学团队,建立互信与支持的行动策略。

“述课”即教者用语言表述、讲解教学设计的方案,分析对课堂内外教学的组织、构思及实施过程。我们在述课中,引入企业界专家等共同打造开放的实践共同体教学团队。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专家、设计师、技师是开放的教学团队不可或缺的成员,教学探索、设计研发、社会服务三项职能集一身的创业型教师更在教改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开放导入了职业的观念、专业的眼界、真实的流程、可行的范例,异质性群体的创造性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

3.创设宽松的创造实践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主题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包容和开放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学习者拥有了一个自由思考、自主判断的探索、研究空间。同时,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者的激励不容忽视,教学实践中,成员们成果的展览是重要环节,伴随着每一次创造实践的成功体验,教师团队、学生等参与者共同建构了不断成长的实践共同体。

我们在主题教学中推行了以上策略,创建了环境艺术实践研究院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与法国合作的中法时装培训中心经过十年的主题教学的研究和推广,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共同体经过主题教学改革的实践见证了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美)埃蒂纳・温格,理查德・麦克德马,威廉姆・施奈德,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l.边婧,译一E京:机械I业出版杜,.

[3] Camherg.R.,K.Winnjefred,M.Hutchings.etc.Leamin笤and loving it:Themestudies in the classroom[M].NH:Heinemann,1988.

[4] Brownj.S.,Collins.A.,Duguid.P.Sjtuated coS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ming[J] .EductUiona Researcher,1989( 18).

篇2: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

施教芳王建良

[摘要]文章以艺术设计主题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实践共同体作为研究的对象,界定了实践共同体的内涵,讨论了主题教学中实践共同体的成员主体性、多元建构性、情感归属共同性,并提出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培育实践共同体的有效策略: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打造开放教学团队,在交流与合作中成长;创设宽松的创造实践情境,成功的体验促进实践共同体的培育。

篇3: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计算机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中职学生在择业、就业时,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较高。案例教学法, 能够充分将课本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 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出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 其特殊性在于它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简单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作用, 以及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素材选取和实践应用, 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作用

案例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贴近实际的案例, 进行讲解。在教学时, 教师可结合社会实践, 进行知识点和现实的结合, 将事例、事实、情景等进行展示。

案例教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 充分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推进课程进度。其次, 在资料搜集、案例展示、课堂讨论、报告分析等环节中, 可以充分增加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 为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学生流讨论提供平台, 拓展理论视野, 激发求知欲和课堂主动性。最后, 实际案例的讲解和演练,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成为集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人才, 符合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也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的素材选取和应用实践

首先, 教师进行案例选择和讲解时, 要选择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课件,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规律, 从而加深理解, 启发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其次,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课程进度, 选择难度适中的课件。教师应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计算机专业课程规律, 同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进行课堂讲解。

再次, 教师还要选择现实性强的素材进行公开展示。只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才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Photoshop就是一款网页设计中常用的软件。在讲授“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时, 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带来自己的证件照或者大头贴, 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Photoshop去掉自己照片上的黑头或褐斑。相比使用千篇一律的陌生人的照片, 美化自己的图片,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解决困扰他们已久的难题, 感受软件的强大功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照片中置换背景, 添加学校的雕塑、喷泉等熟悉的景物, 练习移动、复制、选区等基本操作。这些紧贴生活的场景, 让学生在感受软件学习技巧的同时,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和探索热情。

三、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中职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差, 在课程设置上也偏重技能提高和技术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和参与意识成了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在互相比较、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奋勇向前, 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 提高学业成绩, 是解决方案之一。教师要改变过去只重结果的评价机制, 除了看重考试分数, 更要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法。比如, 教师除了把随堂练习的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分数等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还可以把学生在案例搜集、小组讨论、案例展示和讲解、课堂回答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等表现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更加全面、完整地反应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评价机制, 还要公正、客观, 不偏不倚, 无差别对待;以表扬、鼓励为主, 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在课后也要及时总结, 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譬如如何更好引入课堂, 如何寻找更加贴近教材和实际的案例,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巩固, 等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能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挖掘人的潜在能力, 开拓人的思维, 增强人的自信, 从而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减少教学时间的目的。同时, 案例教学法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总而言之, 中职计算机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识。因此, 教师要精心选择课件素材, 认真讲解课堂案例, 客观评价师生表现。

参考文献

[1]刘春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3) :196

[2]赵炜.中职计算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电脑编程及技巧与维护, 2014 (4) :98

[3]姚晓惠.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案例的选择[J].新西部:理论版, 2014 (10) :161

[4]依丽都斯·江吐热.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7) :220

篇4: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

一、亲情结对行动:相知相识, 架起友谊桥梁

城乡孩子结对成为好朋友, 通过校园活动、家庭互动以及孩子之间不同形式的交流, 促进城乡孩子的共同成长。

1.“小主人”与“小候鸟”温情相拥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吟诵《弟子规》的声音响彻校园, 江东戎徐小学和塘溪镇中心小学的新生举行了“新年践行中国梦, 争做最美好少年”的启蒙入学典礼。典礼上的生活情景剧、快板、相声等表演形式, 将礼仪常规教育融入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2.“大高楼”与“小平房”温馨四溢

城市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小平房, 希望他们通过农村生活, 学会吃苦, 锻炼自理能力, 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感恩情怀。农村家长则希望孩子能通过城市孩子的带动, 改变胆小内向的弱点, 提高交流能力, 变得活泼开朗。两校学生通过城乡结合住家活动, 从陌生到熟悉, 已然成为充满欢乐与友爱的朋友。

3.“城市孩”与“乡村娃”温雅交往

城乡两所小学的孩子都找到了知心朋友, 家庭之间也建立了很好的交往关系。双方通过电话、互联网以及书信的方式进行互相交流, 当遇到困难时, 大家能互相帮助。双方家长利用周末、节假日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和形形色色的竞赛、表演等,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更多体验。

二、合作体验行动:互帮互助, 收获幸福果实

城乡孩子共同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科技活动、农业劳动、护水等活动中, 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 收获硕果。

1.专心致志——文化中心共学科技知识

两校组织城乡孩子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航模培训。乡村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新奇、兴奋、激动, 更多的是憧憬和向往。在指导教师手把手的引领下, 一个一个的配件装上去了, 城区的孩子很快地完成了, 他们指导和帮助乡村孩子一起制作, 教室里到处是忙碌的小身影。模型放在轨道上, 迎来了阵阵欢呼, 孩子的心是没有城乡界限的, 不一儿就融合在车模的世界里。

2.热火朝天——农场基地共洒幸福汗水

体验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风俗文化是城市学生所向往的。学校组织城乡小朋友们一起开展“绿色生活, 我在行动”的植树活动。两校学生一起挖坑, 放树苗, 填土, 浇水, 用心呵护, 挂牌子, 祝愿小树快快成长, 还和小树合了影。整个活动中, 城乡两个学校的学生互帮互助, 各自发挥优势, 担任同一棵小树的呵护者, 并希望自己像小树一样吸收阳光雨露, 茁壮成长。

3.五水共治——梅溪水库共护淡水资源

为了让学生明白建设良好水环境的重要性, 在梅溪水库管委会的辅导下, 两校共同开展了“五水共治”的讲座, 对“五水共治”进行释义,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唤起学生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在实践中, 学校号召城乡孩子积极投入治水行动中, 从身边小事做起, 清理学校周边地区的垃圾。倡议中, 水库管委会给两所学校的每户家庭印发了《小手拉大手, “五水共治”齐出力》倡议书, 呼吁全社会为“五水共治”出份力。

经过活动, 城乡两地学生将课本和生活联系起来, 培养了合作、沟通、实践的能力, 也为保护水资源尽了自己一份微薄的力。

三、爱心圆梦行动:中国梦, 描绘和谐世界

城乡孩子手拉手, 参加公益活动, 把爱传递, 帮助有困难的人, 使身边充满欢笑,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1.梦想展示会, 圆心愿

表达自己的微心愿, 让城乡双方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帮孩子们圆梦。发挥亲子、师生间协作、互助的优势, 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城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可通过展示会, 提高自信心, 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城市孩子可以讲故事、演小品、弹琴、唱歌、跳舞等形式来表演;农村孩子则可以通过剪纸、老虎头、布娃娃制作等工艺品展览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展示会激发了学生特长学习的热情, 学生勇敢地认识了自我、发掘了自我。

2.爱心贸易节, 传美德

鼓励“乡村娃”与“城市娃”家庭的往来, 努力建立双方家庭牵手的平台。校内举办一年一度的“爱心贸易节”, 学生自行组织设摊义卖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奉献了爱心, 还锻炼了合作、沟通能力, 不少学生提到“原来要把东西卖出去并不难”“广告的作用真大”, 活动让学生读懂了生活, 学会了实践。学生还进行了爱心积分拍卖活动, 贡献自己的创意与作品, 也得到了自己喜欢的礼物。更重要的是, 孩子们通过活动, 把钱捐给需要的人, 把爱心传递下去。

上一篇:慎终追远记清明散文下一篇:化州市海利不锈钢扩建项目用地现场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