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2024-04-19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精选6篇)

篇1: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

(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

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

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

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

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2.语音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

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

(2)语词理解的准备

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教师举例说明:

【例】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这说明了什么?

(二)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①单音重叠

教师举例:【例】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

②一词多义

教师举例:【例】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③以词代句

教师举例:【例】孩子说出“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物。(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2)词汇量迅速增加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二、3~6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口语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发展上。

(一)3~6岁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错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

(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3)对韵母发音的正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幼儿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不容易发清辅音。

(5)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6)语音意识明显发展。2.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有如下特点:(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类范围的扩大。

(3)幼儿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促使其对所掌握的每一个单词本身的含义理解也逐渐加深。3.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4)句子的长度从短到长 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二)3~6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在识字前,已经具备阅读能力。只是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

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 2.综合阶段 3.分析综合阶段

任务三:

促进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原则 有得放矢,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进行正确示范

二、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培养策略

(一)早期教育

在儿童语音发展的敏感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多看 2.多说 3.多听 4.多练

(三)发挥幼儿园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讲解幼儿园语言领域目标

2.举例说明:幼儿园大班语言谈话活动:有趣的广告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1.什么是言语?言语和语言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有哪些? 八:教学后记

篇2: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言语能力的正常发展是儿童智能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有少数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言语能力的发展产生障碍:从发展迟缓、口齿不清到口腔及喉部畸形以及皮层损伤所造成的失语症等。

一、言语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和学习过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言语发展,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学习条件密切相关,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育的特征。儿童由于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一)、儿童临床上常见的言语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身体特征):

1、缄默不语:原先具有正常的言语能力,由于精神障碍而表现沉默不语,对任何人的询问均不回答,不与别人交往谈话。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孤独症、癔症性缄默。癔症性缄默往往是失声,多为一过性缄默,在学龄前儿童较少见。部分儿童可能是由于与家庭成员不和及对立情绪,虽生活相处,但闭口不与对方交谈,这种情况其本质不属于缄默症。

2、持续言语:患儿持久地重复别人对他所讲的话。常见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

3、模仿言语:象回声一样,患儿重复别人对他所讲的话。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或抽动一秽语综合征。

4、语音、语调特异变化:患儿原先言语正常,起病后语音语调或节律发生特异性变化,人难以听懂,持续反复出现,并非调皮开玩笑的表现。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孤独症。

5、言语不连贯:一般5-6岁儿童可以连贯地表述言语,连贯性言语的发展是思维逻辑发展的重要环节。言语不连贯l儿说话词句之间互不相关,缺乏意义上的联系,所说的内容!别人无法理解。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急性器质性脑病。

6、其他言语障碍:在儿童期还有语音不清、口吃、言语延迟、选择性缄默等常见的言语异常形式。

(二)心理特征:

1、智能方面,许多研究报告指出,出现言语障碍儿童的智能要比一般普通儿童低下。

2、教育成就,言语障碍儿童的成绩会稍逊与正常儿童。

3、听觉记忆与顺序,构音异常儿童常常缺乏综合及分析字音顺序的能力。

4、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性,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受父母过度保护或拒绝的影响很大,其特质体现如下:

(1)、消极抵抗

(2)、自我否定

(3)、自我隔离

(4)、依赖年长者或无声物

(5)、情绪很不稳定

5、情绪发展方面,一个言语障碍儿童如果遇到处罚与挫折时,往往伴随着短暂的焦虑不安,罪恶感,敌对态度的痛苦,终其一生都可能陷于这五种情绪困扰的深渊。

二、养护和营养建议:

原则:早期发现,及早矫正者,效果效好;发现迟,矫正及时,效果比不及时矫正好;发现迟,又未能及时矫正,则效果欠理想。如矫正及时,方法正确,环境良好,今后会更好一些;如回家后,家长不能很好遵医嘱,则预后难定。

(一)、言语障碍儿童最常碰到的问题:

1、父母态度问题

2、与人互动上的问题

3、外在环境的配合问题

(二)、言语障碍儿童的需要

1、接受正确的鉴定与评量,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鉴定方法:

(1)、自然会话与检查用语的检查

①、自然的会话检查

②、检查用语的检查:运用图卡进行检查

(2)、构音器官的检查:检测器官发育,与功能发挥

2、接受适当的医学检查与治疗,及就学安置辅导原则

3、语言听辨力检查

4、正确音的模仿

5、针对性的分析与记录

(三)对发展性语言障碍儿童进行的语言训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提供最适合的语言材料人有发展言语能力的先天优势。一个还没有发展起言语能力或者言语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儿童,能够借助于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条件理解他们听到的话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语言的理解能力(ABA训练)。在孩子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那些与其能力相应的话语才能被他们所理解,才能有助于发展其言语能力。如果要对发展性语言障碍孩子进行语言训练,必须首先搞清儿童的现有言语能力发展水平。也就是我们学校常说的找出孩子的基础,来提供最适合其水平的语言材料。

2、运用最适当的交际方式

言语活动是一种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口语情形)两种角色的交际过程。他们的角色可以相互变换,要想发展儿童言语能力,不仅要向儿童提供适合的语言材料,而且要设法让他进入言语交际活动,成为听话者和说话者。

(四)与儿童进行言语交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顺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如果对成人语言障碍者进行训练,可以事先制定一个方案,按计划要求其训练者进行各种活动,这种方法用于年幼的儿童时就行不通,特别是2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语言训练的意义,也没有接受训练的意识,他们可能接受的活动是他们感兴趣的,或者是他们所需要的。如果按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他很可能不情愿,甚至极其反抗不予理睬,因此,对于2岁左右年幼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时,要以儿童为中心,根据他的兴趣在他玩时开展训练活动。当孩子的兴趣或需要改变时,训练活动也要随之改变。

2、给儿童说话的机会,不要处处代劳。

3、说话时要与儿童保持目光对视。

4、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语言训练。

5、训练者边协助孩子做事边自说明自己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训练,这是发展儿童语言理解的一种有效活动。

6、杜绝孩子挑食情况的出现,提高其身体素质

(五)、运用特殊手段克服障碍

1、运用对比区分词义在儿童言语发展的初级阶段,词义的理解往往是不精确的,一些意义相关的词互相混淆是常有的事,利用对比方法是帮助儿童分辨这些意义相关的词的一种有效方法。

2、矫治言语失用在某些儿童进行模仿发音训练时,常见的情况是只有口形模仿而没有声音发出,也就是说只有口形模仿而没有气流呼出,此时,要解决的问题是气流的随意运用。

(六)、幼儿语言障碍和语言矫治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界的重视。抓住学前阶段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原因造成语言发展障碍的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特殊的教育,能卓有成效地改变这部分儿童原有的语言发展条件,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语言学习环境。语言治疗融合于日常生活儿童发展语言的关键期是零至五岁。幼儿如被诊断有语言的问题,便应该在这个关键时间接受治疗。幼儿越早得到合适的语言治疗,对他们日后的语言发展帮助越大。言语治疗师会根据儿童的语言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年龄、现有能力及家长期望等因素,订立适合小孩的治疗目标。治疗项目主要透过游戏与宝贝练习,言语治疗师亦会在堂上教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孩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增加练习的机会。家长学会后,可以根据言语治疗师提供的家庭练习与小孩复习,如:

1、针对缺陷,著重而系统地加以教育训练,以矫正其缺陷,如:唱歌,背诵短诗、短语,讲歌词、故事,和大家交谈,并以精神和物质予以奖励,以作鼓励;不肯学习时,可采取引导或小惩罚,如不理睬他等等。

2、可以带去公共场所或儿童乐园,鼓励他参与儿童中的各种活动和交往,好即表扬;对医院中的活动,也要带去。

篇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 一般而言, 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 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 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 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争端发生时, 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 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规律:

1.攻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而变化。2—3岁儿童一般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 年龄稍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2.攻击行为的形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儿童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 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或其他物品;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年纪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 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 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3.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 四岁达到顶峰。

4.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原因是年长儿童 (尤其是小学生) 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判断别人的意图, 一旦确信别人是伤害他们时, 便给以报复。

5.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 但与年长儿童相比, 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 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般 (42%) 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 四年级儿童达到72%。

6、虽然攻击性随年龄而变化, 但对个体而言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明, 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 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谚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双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 10岁时爱发脾气, 攻击性强的, 长大成人后大多数与同事关系紧张。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攻击性行为引起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 究竟是那些原因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很多人认为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

(一) 心理环境

1. 榜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精神文明的发展不能与物质文明发展齐头并进时, 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孩子对这些因素的的模仿和学习, 可能成为影响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时, 没有成人对他的行为做出反应, 那么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这个孩子身上会逐步提高, 将来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社会评价和指导也对攻击性行为的再次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 人生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影响

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 也称逆反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 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3岁左右, 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 想自己独立行动。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 知识的不断丰富, 心理变化急剧,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改的不及时, 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 从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 出现了反抗倾向。

(二) 教育环境

学前期, 是人生长所需要的习惯、态度等养成的重要时期, 这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这与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1. 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孩子从出生就在家里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 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如父母采用专制型的教养态度, 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采用专制型的控制手段, 容易让孩子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性格特征, 表现出攻击倾向。

2. 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从三岁开始, 幼儿园成为孩子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教师对孩子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和态度, 也是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教师对孩子行为的处理方式和集体活动都可能成为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比如, 孩子对别人的无意攻击性行为,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或是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是许可的行为, 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养成攻击别人的习惯;另外, 在集体生活中, 孩子为了得到教师的喜爱, 而与其他的孩子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不经意强化了儿童的争强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

可见,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的一些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因此, 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它, 并寻找原因, 积极矫治。

参考文献

[1]张源侠, 骆丽萍等编著.《实用心理自我疗法》[M].湖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篇4:呵护儿童本真言语发展

【关键词】习作 本真言语 想象 游戏

习作教学的真金是什么?我认为是呵护儿童本真言语的发展。保护儿童天性,凸显儿童主体自由是习作教学的追求。其实习作并不难,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快乐的游戏。习作的过程,就是享受、放松、飞翔的过程。

一、积累——“寻找珍珠”游戏

我告知学生:优美的语言文字就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他们隐藏在书本里,生活里,自己或他人的言语里。看谁善于寻找,并把它们珍藏起来。我们通过寻找“语言珍珠”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言语积累。下面是一节交流课片段:

师:同学们的语言珍珠越来越多了,大家不仅要会找,还要能懂得欣赏,说一说它美在哪里,妙在何处。

生:当蒲公英的种子飘向远方时,我知道风在默默地给它们送行。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仔细品味会發现它像诗一样充满情趣。

生:写出了风对蒲公英种子深深的不舍之情。

生:是的,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风一边送行,一边饱含深情地望着它们,在心里祝福它们一路顺利。

生:下雪了,树上、房子上涂满了奶油,哈哈,这个大蛋糕是送给谁的呢?这是我自己写的,我觉得它很妙。下雪了大地成了一个大大的奶油蛋糕。太有想象力了。

生:我觉得把雪写成奶油表现了你对雪的喜爱之情。

生:哈哈,读了这样的句子给人一种快乐的感觉。

……

学生们兴趣高涨,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的“珍珠”越来越多了,这些美丽的“珍珠”也在他们的习作中闪亮。

二、倾诉——“真情告白”游戏

写作就是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发表”出来。“写作文”其实就是“写自己”。教学中,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说什么,怎么说,用上什么词,写多少字,而是创设一种话题氛围,交际情境,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能尽情地倾诉,享受宣泄的痛快。

这是一节让我和学生都很难忘的写作课:

师:母亲节快到了,课前我录制了几位妈妈生活、工作时的情景。请看:(播放视频)此刻,你知道你的妈妈在干什么?说一说。

生:我的妈妈在医院里忙着给病人打针,这几天生病的特别多,妈妈每天都要加班。

生:我的妈妈去批发市场进货了,她一定正在给人讨价还价呢。

生:我的妈妈身体不好,但她还忍着下地干活。

生:我的妈妈爱漂亮,这会可能正在美容呢。

……

师:你懂你的妈妈吗?十几年了,你和妈妈的故事太多太多,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让我们敞开心扉,来一次真情告白。

生:我成绩不好,妈妈整天在我面前唠叨,我很烦,经常给他吵架。有一次,我对妈妈大吼大叫,可她一声不吭,只是默默地掉泪,当时,我难过极了。(说着这名学生声音哽咽了,眼泪流了出来)

师:当时的情景一定铭刻在你的心中,我知道你内心有很多话想说,把你的埋怨、理解、内疚写出来吧。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把这次作文放在妈妈们的面前时,很多妈妈感动地流下泪水。

我们还围绕着“我的喜怒哀乐”、“给老师的建议”、“请别这样”、“眼泪的故事”、“秘密”、“我的最爱”等,开展真情告白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坦诚不公,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逐渐懂得写作中“真实”、“真情”是最可贵的。

三、发现——“描绘生活”游戏

为什么学生一到写作文时感到没什么可写的?因为他们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久而久之,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习作就是关注生活、抒发情感。在我在教学中开展了“描绘生活”的游戏。

新学期开学了,同学们又欢聚在一起。第一节作文课,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变”字。

师:孩子们,彼此相见真高兴。瞪大我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一看,你的同学、老师,你的教室、校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看谁有一双最会发现的眼睛。

生:老师你烫头了,显得很时尚。

生:我戴上眼镜了,增添了很多烦恼。

生:校园的变化最大:新的教学楼建好了,塑胶操场铺好了。

生:学校的花园又重新修整了一翻,新建了一些景点。

……

师:你对哪个变化最感兴趣?要再仔细地观察,深入地了解。把你心中的这个与众不同的“变”写出来。

看,学生的文章异彩纷呈。《时尚老师》、《校长,感谢你》、《漂亮的新教室》等

四、想象——“奇思妙想”游戏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呵护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创造自由言说的空间,欣赏他们独具个性的创造。我常告诉学生,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不能抵达的地方,但心存向往,我们借着想象的翅膀,可以去向每一个地方。

在习作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到太空中、到海洋里、到未来世界,异想天开、快乐畅游。“奇思妙想”游戏成了学生最向往的时刻。一篇篇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文章就这样在他们的笔下完成了。如《当地球失去引力之后》、《我和海宝一起游太空》、《飞起来的学校》、《夜游广寒宫》、《超级口香糖》《神奇的昆虫王国》等。想象,让学生们享受到自由的快乐。他们比谁想的远,比谁想的奇,比谁想的美。学生还给自己的文章配上精美的插图,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每周一次的奇思妙想游戏是最过瘾的时刻,我的想象可以飞得很远很远,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

我和我的学生们真的觉得习作就是一场快乐的游戏。老师引领着学生“进入快乐的场”、“坦白真诚的心”、“再现生活的美”、“放飞自己的梦”。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言语能力。

篇5: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感知和动作→表象→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外部的、展开的→内部的、压缩的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表面的、片面的→间接化、深刻化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思维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一、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 坚持创造性原则 坚持互动性原则 坚持启发性原则

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活动的组织

(一)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

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结合图片讲解 2.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结合图片讲解

3.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结合图片讲解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 1.丰富幼儿的表象

【例】新闻:4岁起爸爸带女儿环游世界 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 【例】《小蓝和小黄》绘本故事延伸: 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例】爸爸带女儿放风筝

三、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结合图片讲解

(二)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篇6: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C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A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B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A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A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A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D 7.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A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9.幼儿的记忆以()为主。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B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再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A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进行思考。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B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D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A 15.在()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 16.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C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B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D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三岁左右。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两岁半左右 D.三岁左右

A 21.()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A 22.()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

B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A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D 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A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D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B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D 29.下列()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A.谦让

B.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

A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

B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A 3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A.前道德阶段

B.道德他律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B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研究时用的。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A 34.下面()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他律道德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B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C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B 39.()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A.涂鸦期

B.象征期

C.联想期

D.定形期

B 40.下列()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C 4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C 4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A.1岁

B.2-3岁

C.3-6岁

D.7岁

D 43.下列()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B 44.“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A.性格

B.气质

C.个性

D.人格

A 45.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C 46.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D 47.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对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A 48.儿童的年龄越(),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D 49.()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A 50.“视觉悬崖”试验说明儿童已有了()。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B 5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A.再认

B.再现

C.识记

D.保持

B 52.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B 53.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开始。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B 54.()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A.学习B.游戏 C.劳动 D.手工

B 55.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D 56.下列中()不是自我体验。A.自尊

B.自信

C.内疚

D.自立

D 57.下列中()不属于自我调控。A.自制 B.自立

C.自主

D.自信

A 58.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A 59.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观察学习

B.自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

A 60.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思想。A.维果斯基

B.华生

C.班杜拉

D.托马斯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8.六七岁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2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2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2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2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2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2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2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2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3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3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3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3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3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3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39.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4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4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4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4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

4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45.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

46.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47.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48.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49.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

50.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 51.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52.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其日后的情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54.一般来说,儿童喜欢比自己小的交往。()√

55.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56.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57.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58.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 59.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60.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61.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62.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

63.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64.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65.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67.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

68.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69.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70.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 71.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

72.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 73.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 74.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75.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

76.在儿童性别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稳定性出现最早,然后是性别认同,最后是性别恒常性。()×

77.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 78.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79.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80.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81.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82.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83.攻击性行为没有性别差异。()×

84.在6岁之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 85.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86.观察的目的性很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

8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的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作用。()√

上一篇:职业病病人享有的待遇下一篇:sql语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