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2022-08-31

第一篇: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五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方面特征的表现: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气质特征不是指一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表现,而是许多情况下的一贯特征。

◇气质的类型及表现

1、希波格拉底的体液气质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生于肝的黄胆汁过多——容易激动,好发怒,不可抑制;——胆汁质;

生于心脏的血液过多——热情、活泼好动——多血质;

生于脑的粘液过多——冷静、沉稳——粘液质;

生于胃的黑胆汁过多——敏感、抑郁——抑郁质;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学。

巴甫洛夫在自己长期的研究中,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

根据这三个特征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其中最典型的有四种: 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弱、不平衡、抑制占优势—— 弱型(抑郁型)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气质与神经系统得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塑性: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身体健康状态的强烈转变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二、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受好坏的价值判断

2、具有相对稳定性 】

◇性格的分类

·按内外向分:

1、外向型:感情外露,不拘不节,勇于进取,适应环境快,但有时轻率。

2、内向型:深沉老练,处事谨慎,深思熟虑,交际面窄,灵活性差。

·按独立性分:

1、独立型:有主见,不易受外来因素干扰,有坚定的信念,独立判断事物,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顺从型:缺乏主见,易受他人意见左右,依赖性强,易与人相处。

·按功能分:

A型性格:为取得成绩而不断奋斗;有竞争性;不耐烦;时间紧迫感;过度的敌意和过旺的精力;对人、对已、对工作过高要求。

B型性格:按部就班,从不加班加点,将生活看成是享受而不是战斗。放松坐着与人谈话。 C型性格: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性格与气质

区别:

1、先天获得还是后天形成;有无好坏之分;

2、相对独立性

联系:

1、气质使性格显示独特色彩

2、气质促使人更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3.性格掩盖和改变气质

三、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例如:唱歌——旋律感、节奏感、才能: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 ◇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智力、运动、操作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需的能力。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和写作能力等都属于特殊能力。】

2、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运动、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操作、制作和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都是操作能力

智力:指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各项活动任务最主要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能力与知识、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传统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气质类型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提出的。他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巴甫洛夫发现的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传统的类型相吻合。 ◇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

布拉泽尔顿(Brazelton,T.B.1969)的三种气质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安静型。

 气质特点受到环境的影响可以弱化或被掩盖 ,到6~7岁时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的儿童,气质掩盖的情况会越少

·活泼型: 是名副其实“连哭带闹”来到人世的,他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呼吸和哭喊。护士给他穿衣服时,他大喊大叫,脚挺直用力踢,用手推开护士。他一旦睡醒就哭,在夜深人静时常常能听到他没有停顿的啼哭声 。

·安静型:孩子出生时就不那么活跃。他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处环视;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

1.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在于第一,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第二,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3.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 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儿童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气质差异对婴儿性格的萌芽有所影响。

·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个性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是辩证统一的。

·幼儿期的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①好动②好奇、好问③好模仿④好冲动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学前儿童的性格已经开始形成,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性。

·性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和气质特征紧密联系的性格特征,更多受遗传的影响,是比较稳定的。由此形成儿童性格与周围环境相互助循环性影响,使最初形成的性格特性不断得到加强而逐渐稳固。

◆第四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区别之所在。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内我调节。

◇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5.名字与身体联系。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婴儿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发展到意识了自己是各种行动和心理活动的主体。 ◇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可以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因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作出评价;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

(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二)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三)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自我调节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自我调节包括许多方面,如起动或制止活动,动作的协调,动机的协调,活动的加强或削弱,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经,积极性的加强或减缓,行为举止的自我监督和校正等

第二篇: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的研究

——小班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培养

淮安市实天津路小学幼儿园张佳佳

摘要:个性,广义上说,就是一个人意识的倾向和各种稳定的心理从而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狭义上说,个性就指一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通常大家经常说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等都属于个性发展范围内。由于个体之间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每个人才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独特性只有和群体的丰富相结合才能得以显示。简而言之,个性就是个体的心理特色。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才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成为了各国现在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个性发展也存在关键期,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最关键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样,幼儿教育要发展幼儿个性的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小班幼儿的个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属于不稳定期,而在这个时候才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发展的黄金期阶段,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到大,六岁看到老。”这也说明了学龄前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针对现在社会我们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发展也日益趋势于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善于倾听、更不愿意与人交流等。鉴与此我们应该更多的研究讨论出关于学前幼儿个性发展与培养的良策。

关键词:个性个性教育关键期

一、 什么是个性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个性就是一个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成功者,没有一个人不是在良好个性的支配下,经过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才取得了今天事业上成功的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此外,培养人的个性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育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可见,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也要具备丰富的个性。

而目前,我国大量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比较低,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小如鼠,做任何事都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缺乏合作意识,不会与人交往,更重要的是没有同情心,有的甚至还

有极强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等,我们班现在具有破坏行为的幼儿挺多,这都是一些令人非常“棘手”的问题。

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幼儿从小都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比如说做事要有信心、有主见,能敢于面对困难,不怕吃苦,更能勇于创新并坚持到底;以及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具有责任心、懂得礼让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身心极为健康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在将来的激烈竟争中站稳脚步的孩子!

二、幼儿个性教育的现状

如果我们每顿饭都吃同一种东西,你还会很感兴趣吗?即使是制作得再精美的菜肴也会让人索然无味;当我们欣赏一个画展,如果每一幅画都是千篇一律,即使画得再美也会让人厌倦。成人的世界如此,孩子的世界更是如此。因此老师应做一名画师,他笔下的孩子都应具有不同的个性,而不应只做一名画匠,把每个孩子都画成同一个样子。有时,我们会在不经意中对孩子们这样说:"你们都应该xx小朋友那样,看他坐得多好看,看他想出的办法多聪明"。其实,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其他的孩子都跟同一个孩子一样呢。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出他的潜能。

我现在所在班级是小班刚升入中班,在小班刚来的时候,我班的幼儿有好几个还在包着尿不湿,自理能力也很差,有的孩子还不会说普通话,更别说所谓的幼儿个性了,家长过多的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会听从命令服从命令,有一个叫思思的小女孩,孩子长的很可爱,而且也不哭闹,一天除了自己安静的坐着以外什么都不会,你说“思思吃饭了哦!”她就对你哦一下,几分钟后看到的还是坐在那里,“思思你饿吗?”“恩”,就这样僵持着,直到我帮她把椅子搬到桌子前,把碗拿到她面前,看上去似乎有点饿了,但还是不动,在做什么呢?当然是等喂饭呀,整整一个学期,都是如此。无论和家长怎么沟通也没有用,孩子完全像个漂亮的机器娃娃一样走着家长给的路线,哪里还有发挥幼儿个性的空间呢。

就上述说的那个女孩思思,其实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还是很要强的,并且她对音乐乐感很有天赋,有着一付天生的好嗓子,然而家长遏制了她的这种天赋,拼命让孩子学画画、学舞蹈,反而越学越差,越学孩子越厌恶,索性她就不动,那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到了今年中班的时候成了什么也不做的小胖墩,现在她的父母正在为孩子的减肥而烦恼,如果当初按照孩子自己本身的个性加以指导发展,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没有这么多的可是,所以培养幼儿的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多么重要的。

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

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所有现在的教育都重视个人了,关注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而受教育的这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对幼儿个性教育的看法

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同样要承担培养,发展个性的任务。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使幼儿失去了太多的锻炼机会,全是由大人一手包办,久而久之幼儿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大多数都是依赖性很强,与同伴交流能力很差,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纵容这种个性成长下去,那么未来的孩子们在社会生存就会很困难,不能承受失败,受挫能力会很差,为什么现在我国的孩子自杀事件越来越多了,就是没有重视幼儿时期的个性教育。

(一)多给幼儿一点自由和主动权

做为老师我们不能用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幼儿,给幼儿增加压力,应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要把集体、分组、个人的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如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中主导的特殊作用

游戏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是最开心的,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引导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与同伴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使孩子产生愉悦心情,激起幼儿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强性。

(三)给幼儿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发挥小伙伴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入幼儿期后,孩子便开始与别的孩子玩耍,模仿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同伴间成了他们评价的参照物。例如:我们在户外活动时或共同摘草莓我们组织非同龄伙伴共同游戏、自由交谈。通过每个月这些活动的开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大有提升。也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多多组织幼儿参与讨论活动

多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幼儿答案,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这些能力都会是最初形成阶段,行为较多的是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是顺从型。1岁前儿童的一切行为是依赖成人而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意思。可是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独立性

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要求“自己来干”的动作,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无论能不能做。根据幼儿的特点,促进幼儿独特性的发展,现在就是需要把握从顺从向独立性转化的过度环节。而互相讨论是在轻松氛围下进行的,这样幼儿不仅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得到应有的锻炼,还会形成健康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五)如何了解幼儿个性差异及其原因,应采取怎样措施

幼儿时期的个性虽然刚开始形成发展,但在爱好、兴趣、气质能力等方面还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简单的个性培养,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或阻碍幼儿个性发展。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做深入的观察和分析:然后,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措施。例如:对胆小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应该对幼儿多多鼓励、多给他们更多的爱,多创造机会设法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以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多表扬他们,增进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使每个幼儿都在不同的起跑点上自信满满、嬉戏和学习。

(六)如何加强家园互动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与一个家庭沟通的纽带,所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教育环境尽可能的要保持一致。创办家长学校,采取园长讲座、现场活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亲子活动等等,让家长了解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个性培养要求与方法等知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幼儿个性的形成是一条及其漫长的过程,幼儿在家里的时间毕竟比在幼儿园的时间要多一些。家长的培养极其重要。因此,应加强家园合作教育,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培养。

四、幼儿个性教育后的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到幼儿个性发展和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和驾驭幼儿在这个领域中成长规律,另外家长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良好的个性在老师的教育中能够形成,那么也要在家长的手中进行巩固才能把根扎的更牢了,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愿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勤劳耕耘,让孩子们活泼、健康、全面成长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使每个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但现实中家长工作的难度远远的超过我们的预计,所以是否在培养幼儿的个性之前先来矫正家长的教育观,这是这次研究之后对我带来的最大困惑。

五、参考资料

(1)陈学法.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教育研究.1998.3.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柳斌.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期刊《学前教育》、《早期教育》、2001-2010

第三篇:第11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l.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

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2.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

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3.需要: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

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4.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

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

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

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7.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8.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9.智力分化论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

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起先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的分法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巳经是复合的、多

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

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

三、简答题

l.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个性具独特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具整体性,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个性具稳定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具社会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2.说明个性的结构特点。

答:(l)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主要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今方面; (2)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前者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后者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3)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l)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活动动机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答:(l)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的主从关系;(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5.说明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答: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如有了某种需要,人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从而产生活动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变成动机往往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能使有机体产生不安之感;需要增强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愿望;而愿望变成动机的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诱因条件,才能为满足愿望而采取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的。

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答: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l)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5)好冲动。

7.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l)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

四、论述题

l..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答:(一)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二)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 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反复制人习惯内粗暴;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 情开朗的习惯能够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和孤独。

2.试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表现为:(l)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15个月已经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于是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已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3.试述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答: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各方面。

五.案例分析

儿童在

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或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作用:记忆有助于学前儿童知觉、想像、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对儿童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趋势:儿童出生后即已产生记忆,到入学前记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趋势是:记忆保持的时间在延长;记忆提取方式在发展;-记忆的容量在增加;记忆的内容不断扩大,这种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过程。

特点:学前儿童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变化比较明显: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是一种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1~3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时期,3个月的婴儿的长时记忆能保持4个星期。3~6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5~6月婴儿已有.48小时的记忆。6—12个月的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地延长,对社会性刺激和杜会性交往的记忆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所以,婴儿的“认生”越来越明显。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 l—3岁儿童的记忆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如符号表征能力的产生、记忆潜伏期的延长、出现初步的回忆能力和延迟模仿等等。

3~6岁儿童的记忆水平有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地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作用: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保持和遗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记忆过程就是保持与遗忘作斗争的结果。教师要正视幼儿记忆保持的特点和遗忘规律,特别是要研究和运用记忆恢复规律,通过各种手段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减少遗忘,提高幼儿的记忆水平

,使他们掌握更科学的记忆方法。

第四篇:2018安徽教师资格备考: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推荐阅读: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安徽选调生考试网

《学前儿童发展》部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重要内容,而想象又是重中之重。想象是幼儿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关于这三大特点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与想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学习幼儿想象发展特点之前,需要知道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想象分为两类,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发展的特点就与想象的分类有关,前两点是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是想象具有夸张性。

对于此知识点,我们需要以三种题型备考:第一种是简答题,简述一下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第二种选择题,主要是前两点里面的小知识点尤其是易混知识点要注意选择题;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涉及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幼儿想象没有固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比如幼儿正在画蘑菇,这个时候你问他再画什么,他可会会说在画一把伞,于是又开始画伞。

中公教育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1.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比如你问幼儿天上的云像什么,他会说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小羊,有的想小兔。幼儿在生活中见过老虎、小羊、小兔的样子,他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的。

2.情境性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比如你问幼儿天上的云像什么,他会说像一只老虎在追一只小羊,追了一会小羊之后又去追一只小兔子。幼儿想象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经验性想象和情境性想象是易混知识点,前者强调的是“片段”,后者强调的是“完整的情境”。

3.愿望性想象:在想象活动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比如幼儿想象以后会做一名科学家。

4.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幼儿在绘画时,常常给太阳、月亮等客观物体画上眼睛、鼻子等,这就体现了拟人性想象。

中公教育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

第三点: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1.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特征或使用夸张的语言。例如,幼儿在绘画时,常常把人的头画的特别的大或者把眼睛画的特别的大。

2.混淆假想与真实。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指幼儿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东西;将自己的想象看作是真实的事;把自己强烈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有的东西;把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述说。比如在幼儿园经常有这样的对话:“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小汽车模型”、“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大飞机的模型”。但实际上小朋友的爸爸并没有给他买飞机模型,只是他把想象的当成了真的。

幼儿的这个特点常常被误认为在说谎,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师和家长应加以询问,了解事实的真相,弄清幼儿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而不应不分青红皂白的予以严厉的斥责。成人应当耐心的指导幼儿,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

关于幼儿想象的夸张性,经常会考材料分析题,给一段描述想象夸张性的材料,让你分析体现的知识点。

幼儿想象之所以具有夸张性,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1.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其注意放在新颖、具体、形象、夸张、有趣的事物上。观察事物时幼儿往往注意到事物的突出特点,即使不是事物的本质特点也无所谓。对于其他特点则很少顾及到。

中公教育

2.情绪的影响。幼儿的想象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成分,但是又常常表现为夸张形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情绪对幼儿的想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幼儿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会把老师画的特别的丑。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想象总是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幼儿想象的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的限制。比如幼儿画自己的妈妈,他知道自己妈妈的头发比较香,但是他表现不出来,因此可能会把头发画的特别的长甚至可能会在头发上画上一朵花。

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这一知识点,主要就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理解透。将知识点融会贯通,才会做到胸有成竹。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并结合系统的知识梳理,早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公教育

第五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涉及不同年龄的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本章就从年龄角度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此处把学前分为三个阶段:0~1岁,1~3岁,3~6岁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历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起先他把拿到手里的物品简单地当作之间的手的延续,如把勺子与拳头一起送进嘴里。他们不断的改变运用物体的方式,但并不十分有效。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偶然碰到一种有效的方式,

他们会将一个动作做完,如他们尽量用勺子将食物放入嘴里。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常常固执、反复地尝试某一有效的动作方式。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能够根据使用的条件改变动作方式。如果有不

正确的动作,很快就改正。

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动作有反复,但学习的劲头十足。他们能够学会多种动作,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调起来。 出现独立性

儿童进入到2岁以后,对父母就不那么顺从,而有了自己的主意。如不愿让父母牵着走,而是自己在旁边跑跑跳跳,在地上捡拾一些东西。这就是独立性的表现。

一、3~4岁

3至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一时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生活范围扩大

3岁以后,儿童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上幼儿园。这意味着他们的接触范围扩大到更多的成人和同伴。而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儿童也开始与更多的人接近。

3、4岁的儿童还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自己穿衣、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等,这都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心理能力。

(二)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时期的小孩主要以行动(动作)来认识和反映外部世界,即以行动思维为主。他们通常是先做后想,做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有等到做完之后才能发现自己做的是什么。幼儿的一切行为,包括看书、讲故事等都要借助于手的动作参与。这说明他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能听懂反话,教师和成人只能用正面的引导。

(三)情绪作用大

学前期儿童的情绪变化大,小班幼儿的情绪变化尤其快,他们很容易激动,成人要用爱抚的声调说话让其感到亲切才能使其安静下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对成人给予的评价非常在意。

小班幼儿的认识过程的无意性占压倒性优势。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他们的无意想象、无意注意和无意活动占优势。情绪活动容易受刺激物特点影响,如鲜艳的颜色和生动的形象等。

(四)爱模仿

3岁前的幼儿由于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对象少。进入小班以后,随着模仿能力的提高,他们变得非常喜欢模仿,看见什么就模仿什么。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提供即使的和优秀的模仿对象,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4~5岁

这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了较大的飞跃。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的开始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活泼好动

正常儿童都好动。幼儿单一的姿势或活动容易疲劳,但他们在只有活动中,可以长时间持续的跑跑跳跳,却不感到疲倦。幼儿总是不停地看、停、摸、跑、跳、爬等活动,这是他们在积极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幼儿活泼好动与他的身体发育特点有密切关系。因为他们的肌肉骨骼等正处于发育期,需要通过活动来发展。而且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抑制过程。而且中班幼儿较小班和大班幼儿都好动。

(二)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小班幼儿主要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幼儿主要依靠表象进行思维。他们能离开具体的事物而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形象,并以此进行思维。

(三)开始接受任务

对小班幼儿布置任务一般需要结合他的兴趣。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比如实验室实验的阳性(肯定)反应和阴性(否定)反应。4岁意义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理解力发展,产生了初步的责任感,因此能够接受任务。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学前儿童都喜欢玩。小班幼儿有游戏活动,但需要成人领着玩。中班幼儿能自己组织游戏活动,规定主题、安排角色和情节等。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还逐渐结成同龄人伙伴关系。可见其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冲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但其同伴关系仍是最初级的。

三、5~6岁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我国现行学制规定儿童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这一阶段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幼儿活动的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

(一)好学、好问

5岁的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问“为什么”,且要追根究底。成年人回答他们的问题时要有足够的知识,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大班幼儿的淘气,很多时候也是求知欲的表现。

这一年龄的儿童喜欢学习,愿意上课。他们喜欢各种新课,喜欢动脑筋的智力活动。他们喜欢拆开一些玩具和物品,了解其工作原理。

(二)抽象能力明显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表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他们能够根据概念进行分类,已经掌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包涵关系,即具有逻辑思维的基本成分。5岁以后的幼儿已经掌握了“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能够把具体事物进行分类记忆。

6岁以前的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初步的,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推理的事情,他们还是力不能及的。

三、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的感知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如许多无条件反射,都是属于生理性活动;后来不断分化、整合,开始协调活动。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一岁以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反映客观事物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形成表象。2岁以后,当婴儿的语言和思维真正发生时,对事物认识的概括水平,逐渐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3岁以后,儿童对事物的感知,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如颜色、时间、方位等已经逐渐与成人的观念接近,不再是单纯的知觉,已与思维密不可分了。而且在此过程中,儿童目的性的加强,形成了观察方法和能力。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研究发现3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别颜色,但不稳定。第3个月形成较稳定的分化。

研究发现,3岁的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从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也就是颜色概念的掌握。、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童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他们依靠听觉欣赏音乐,学习唱歌。学习口语更是必须依赖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研究表明,胎儿对声音有所反应。比如,“听到”乐曲以及各种舞曲时,胎儿用力踢腿。

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许多研究表明,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是听觉发生时间,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新生儿对不同的音调有不同的反应。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视听的协调现象。如听到声音的转头动作,将视线转向音源等。

(三)儿童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听觉不断发展。

在辨别细微差别方面,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强得多,听觉感受性也有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随年龄增长逐渐缩小。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吮吸反射、防御反射等,都是触觉的表现。新生儿尿布湿了,他们的哭闹反应就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接触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然后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大致经历: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2、视触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上。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大约出现在5个月左右。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但婴儿抓住移动的物体还比较困难。

3、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日常观察也说明,儿童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较早,小肌肉动作发展较晚,因此对幼儿写字、画画、用剪刀等活动精细性,不能要求太高。

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幼儿知觉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观察在3岁以后比较明显。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

3岁以前的幼儿大多数不能接受观察任务,他们东张西望,任意乱指。4岁以后观察能力有所发展,开始出现有目的克服困难或干扰的细致观察。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育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研究发现,从6岁开始,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明显增加。而且观察的持续性于目的性联系密切。

3~6岁儿童的注意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2~3岁儿童的想象

儿童最初的想象有如下特征:

1、想象过程完全没有目的。在想象活动之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先有行动才有思维。

2、想象过程进行缓慢。幼儿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索头脑中储存的形象,因而较为缓慢。

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许多想象实际上是从记忆库中“回忆”出来的。

4、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

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尤其依赖视觉的形象,游戏活动中的玩具就是很好的展开想象的素材。

6、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如果没有成人的语言提示,他们的活动可能仅仅停留在无意义的动作阶段而不产生任何想象过程。

可以发现,想象的最初形态是从记忆中分化出来的,其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提示。

3~4岁幼儿的想象

这一阶段的幼儿的想象总体上来说是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具体表现为: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展开想象活动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完之后才清楚。尽管有时活动前能说出主题,但活动的结果与主题相去甚远。

2、想象的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幼儿想象的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活动的内容杂乱,内容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4~5岁幼儿的想象

4、5岁的幼儿仍以无意想象为主,但其想象中出现了有意的成分。表现在行动之前能说出想做什么,行动能按照目的和计划进行。但这种目的和计划非常简单,常常是边想、边说、边做,活动中嘴里念念有词,这是在指导其行为。另外想象的内容较以前丰富了,但仍然比较零碎,缺乏组织和联系。 5~6岁幼儿的想象

5、6岁的幼儿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发展。活动之前已经具有明确的主题,而且整个行动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想象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内容的新颖性也有所增加;想象的形象也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整体上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向是向更高级的方向变化,即是一种进步性的发展。这种发展还有着一定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具体表现在:

1、从不齐全到齐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时并非齐全。随着年龄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逐渐形成和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好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从认知到情绪的发展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如最初的孩子只有愉快和不愉快,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忌妒、畏惧等复杂多样的情感。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是感觉过程,以后出现比感觉更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在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本身的发展也是从直观动作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逻辑。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稍后,出现有目的的方向的活动,再后出现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和局限。当生理发育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四)从凌乱到陈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总体上说,心理活动体系(个性)的形成,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及主动的发展分不开,同时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复杂化。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

(一)发展的高速度

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儿童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比如,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笑。1岁孩子开始迈步,2岁儿童已走得很稳当。3岁儿童走路时总是连蹦带跳的。4岁以后,开始懂得专心听讲;5岁儿童能够用一些方法试自己几种注意等。

(二)发展的不均衡

高速度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又不是等速前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具体表现在: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一)关键期

引入儿童心理发展后,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学前期是掌握口语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掌握口语,如“狼孩”的故事。研究表明,视觉偏好在婴儿身上也有体现。但是除去感受器系统,主要是视觉系统被证明存在关键期以外,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受到人们的怀疑。

(二)敏感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在错过特定时机之后,并非不能弥补。因此关键期概念不能普遍运用。在一般情况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或“最佳期”比较恰当。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则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虚席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在语音学习方面,2~4岁是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五岁至五岁半;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坚持性行为的发展,则以4~5岁最为迅速。总的来说,对儿童心理发展许多方面的敏感期,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戏曲文化节活动方案下一篇:新任公安民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