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2024-05-05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综述(共6篇)

篇1: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

陈秀兰

韩国的学校教育首先也是“孝道”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教育学生向长辈问候、向老人敬茶等孝亲的行为习惯。在小学,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带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像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公民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祖国忠于祖国 等共个德育项目,如孝顺、手足情深、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守法、责任感、公德心、爱校、爱国、协作精神以及种族和谐等。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 马祥甸

挂有“孝行牌”,“道在器中,以器传道”,让他们每天对牌反思,体会师长的辛苦,学会感恩。节日里,年轻的父母会穿上五彩服,带着孩子向长辈行大礼,送“孝道礼物”,感谢养育之恩;校园内,到处可以看到精美有力的书法和传统的山水国画,内容多是先贤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增强青少年感恩祖国和感谢前辈的信念;寒暑假时,社区还给小学生举办讲座,向小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使他们从小接受“孝道”的熏陶 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 王定功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里,专门喂养一些小兔、小狗、小鱼等诸如此类的小动物,孩子们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按照要求去细致观察小动物每天的成长发育过程,并认真做好记录,从而让学生学会细心照顾和爱护弱小的生命。不少学校还倡议学生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 “领养”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并常常发起募捐活动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班级、校方乃至更大区域等不同层面还经常组织关于善待生命之类的演讲、作文比赛等活动,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善待生命的理念。在学校里,学生若虐小动物,轻则受到校方的训导,重则受到适当惩罚,甚至被送去相关机构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在国外,对于感恩教育也十分的重视。根据学者的研究,整理出以下几点:在韩国,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教育学生向长辈问候、向老人敬茶等孝亲的行为习惯。在小学,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戴“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像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的怎样。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中有一项是公民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忠于祖国等德育项目教育,如孝顺、手足情深、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守法、责任感、公德心、爱校、爱国、协作精神以及种族和谐等。

在德国,在小学里,专门喂养一些小兔、小狗、小鱼等诸如此类的小动物,养成热爱生命,感恩自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班级及学校还经常组织关于善待生命、感恩自然等的演讲、作文比赛等。

邂逅美国的方老师—博客

在美国,爱国主义作为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受到重视。小学生一入学,老师就会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会背诵“国旗誓词”。在每次升旗时,学生齐声背诵效忠国旗誓词:“我全心全意,效忠国旗,以及美利坚合众国…….小学感恩敎育现状研究

杜丛颖 在日本,日本学校中对学生培养感恩之情是从点滴小事进行的,像“午餐前两掌合在一起对这饭菜鞠躬致意,以表示对饭菜和提供好饭菜的所有的人的感谢。” 中日感恩教育比较之启示

张 靖

日本则在学生中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为了让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日本的学校会要求学生随各自的父母到上班的单位,随父母工作一天,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让学生感同身受,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此外,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万事万物带给我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的恩惠,让学生感恩自然,关心他人。这样,学生才能将内心中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心中内化,转化为爱的感恩。

篇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摘要:从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入手,分析了德国、英国、新加坡等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研究企业在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旨在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寻求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角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编识码:A

0 引言

全球著名的日本财团法人“海外职业训练协会”(OVTA)在其2008年9月30日推出的《中国职业能力开发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目前所存在的四大不足: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其中,职业教育与产业界脱钩现象尤为严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此多有强调,明确提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并强调要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尤为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是紧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往往又反过来有力地推动本国经济的进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尤其活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杠杆。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不是一种单项的,而是多向的,既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参与的外在需求,还有各国政府为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参与的问题,是参加的问题,甚至是主体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姜大源也认为要提高职业教育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度,就要增加其在职业教育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

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1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

1.1 国外企业所参与的职业教育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国际上看,在本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它不仅使科学技术体系发生了革命,而且也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科技的这一变革使得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验型人才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需要开办高职教育来培养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就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而言,新技术革命使得生产的智能因素空前提高,既表现为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的高度智能化,又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智能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决定了必然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1.2 企业参与的动机

大量的有关校企合作的文献表明,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资金和设备的合理利用,技术的有效扩散,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科技竞争力评价的5个指标:“合格的工程师”、“信息技术人才”、“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和“技术开发资金”。

许多学者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有基于慈善动机、个体动机和集体动机的,有学者将企业参与的动机划分为“经济动机”和“非经济动机”的。虽然这些学者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企业参与动机基本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

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欧洲企业参与青年培训

项目具有相关的立法支持,而且欧洲各国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组织结构以使企业的参与得到明确的定位。美国没有此类制度建设,许多企业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参与青年培训项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改善社区是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原因。据统计,日本有2/3的企业与大学开展深入合作,特别是大企业,有90%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美国,企业办学超过国家办学,达到51%,企业与高校各个层次的合作更是司空见惯。

(2)利润最大化

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效益机制,这是促进企业主动参与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为此,它必须不断地创造利润并不懈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国外企业的基本求生之本、发展之道。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决策的基础是获得收益。一项研究显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最普遍的动机是获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劳动力。因为雇佣学生比雇佣临时成人劳动力的成本低,学生通常会免费“实习”或者只要求低廉的按小时计算的报酬。另外,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习项目可降低企业招募员工的成本,企业招募一个工人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

(3)后备人才基地

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还取决于社会的人才供给能否保证及社会利益机制是否健全。当企业不需要消耗资源,能够直接从市场上获得所需人才,它将不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任何资源;当企业需要某一类型人才,尤其是当这类人才的有无、优劣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竞争力与发展,而社会上此类人才又紧缺时,它会想方设法乃至不计成本去寻觅。在无法无偿获得所需人才的情况下,它才会在利益最大化目标下,选择参与的方式。企业通过主动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表面上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本质上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企业对自身所需人才的要求。

国外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或跨国集团,他们能够提供较雄厚的资金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保障。在校企合作的收益中,他们注重校企合作的成果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各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

2.1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德国,家长普遍认为,他们的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可以立足社会,因此一个中学生毕业之后,去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其父母看来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完全不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企业具有很大范围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双元制”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企业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2)企业负责职业教育的招生。培训企业每年都会根据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的采用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在德国,由于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所以德国联邦政府规定,自6岁起,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如不继续上高一级的中学,则必须在年满18岁之前接受3年左右职业义务教育,即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数量在全德国各州职业类学校中列第一位。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培训位置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向相关企业提出申请,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

(3)在企业内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由于职业学校所提供的知识理论不能完全跟得上现代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企业的培训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不断的互相审度的关系,也就是说,双方,尤其是企业,必须考虑培训的职业方向是否切实符合接受培训者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接受过那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十分珍惜自己当学徒在企业培训的经历,他们认为今后在职业学校传授理论知识一定要重视是否符合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注意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4)考试以企业为主。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获得三张证书: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其中培训合格证书由培训企业出示,这个证书实际也是一种工作证书,对于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培训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包学生就业。在培训结束后,企业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特长和优势,掌握他们是否适合在团队中工作,是否有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奉献、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具备在工作中继续接受培训的心理准备。虽然按照培训合同规定,企业并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生留在本企业就业,年青人也可自由择业,但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企业对那些坚持在企业完成培训计划的学生最好的奖励是只要本人愿意,就接受他们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在一家有名望的大企业工作是许多年青人非常渴望得到的机会。

(6)主要由企业筹措职业教育的经费。企业提供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直接资助、集资资助和行业基金。直接资助是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渠道,采用这种形式的主要是大中型生产企业。在德国,接纳学生培训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企业形象的展示,学生在工厂学习工作,德国企业承担了相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和经费,这也是企业推销自己形象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7)主要由企业提供和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自企业的专、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德国奥迪公司就为了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过程而在生产车间设立了学习站。在学习站的实训教师具有5至10年的工作经验,此外,他们还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资格考试。实训教师在企业中可以由技术员、工程师担任,也可以由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承担工作。

2.2英国企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心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英国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过去由教育培训机构或考试机构提供的证书,往往与产业部门所需要的能力资格相去甚远,不能满足企业和雇主对劳动力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建立新型的、与企业和雇主关系紧密的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证书是以企业和雇主的需要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因此能够紧跟生产和技术的变

化,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将重心放在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的积极参与,促进了教育培训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体系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基础,它测量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他知道什么,这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每个行业都有一个产业指导机构,它是由以产业界人士代表为主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指导下,制定各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先后在150多个行业和专业设置了数千个职业标准。这种职业标准体系确立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培训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职业培训和资格考核适应了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英国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制定有利于促进职业培训和考评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这种模块式标准模式的经验已被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机构向世界各国推荐采用。

英国企业界把职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一项使命来看,不仅从宏观层面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的制定,在微观层面也从各方面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比如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工作训练相结合等。英国成功进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是英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2.3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即企业

新加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国情的不同,于是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对“双元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个工厂学校来定点实习,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把学校按工厂

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被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工厂”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困扰一般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难题,“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企业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这些项目通常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的。“教学工厂”的教学计划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强调实用性。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新加坡职业教育训练的目标是:学生在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内就要为雇主创造效益,“教学工厂”的理念正好与此相得益彰,所以雇主的满意度达到了90%。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一进入企业就能独当一面。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工厂”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快速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升级的技能人才,还开发出了一系列换代产品引领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对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这些项目通常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的。

新加坡重视和加强在工业项目和应用科研项目中的校企合作。南洋理工学院与新加坡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研发资金和实习岗位,供学校教学、研发和培养人才,学校则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或设计开发项目和产品,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如摩托罗拉的机壳设计,与航运合作制作导航信号系统,与地铁站合作为新加坡的地铁设计收费系统,与医院合作制作高仿真人造头颅模型等多种合作。这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不但使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更真正做到了“用最新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3 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存在政府、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供求上,存在企业急需人才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主要是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严重脱节,校企合作办学未能实质性实施所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

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第一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尽管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在校企合作的目标、形式、深度、绩效上也都与德、英等国成熟模式的差距还十分明显,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理念,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于学生的双重身份,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企业和雇主的需要为导向,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则尽可能地将专业课和实验实训课合为一体。这些无不说明了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更大有可为。

篇3: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综述

一、继续教育的提出

“继续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1918年英国的教育法,但当时并未详尽的阐述和具体的实施。直至1944年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首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继续教育是继初等、中等教育之后的第三个教育阶段,是对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旨在按他们的需要组织文化训练和再创造性活动而继续进行的全日制、半全日制和业余教育。在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制度已得以实施。其继续教育对象针对已拥有大学或中专学历的在职教师、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员等。目的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更新。按专业门类划分为继续师范教育、继续工程教育和其他专业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郎(Paul Langrand)所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和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波特(James Porter)1972所做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报告》,简称“詹姆斯报告”,即著名的“师训三段论”。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朗格朗以“education permanente”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该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反响。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education permanente”改为英译“lifelong education”,即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一般局限性,从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对传统教育理论及其弊端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教育作出了诠释,从而使教育理论产生了一次新的变革。其主要思想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打破教育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传统认识;第二,成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点和专业的需要,是非强制和自由的教育。第三,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方法。第四,朗格朗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明确提出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詹姆斯报告”指出:根据终身教育思想的要求,现代师范教育的体制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个人教育(大学二年的基础教育),第二个阶段是准备教育(参加教育工作的试用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在职教育(即录用为教师后的继续教育)。这三个阶段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其中第一、第二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实施教师职务的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基本素质;第三阶段包括为加深教师对教育理论和原则的理解、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与个人学术修养而进行的全部活动。

二、国外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政策与法律支持;二是资金的投入;三是奖惩制度;四是带薪休假。以美国为例,如美国政府在1958年颁布了《政府职员培训法》,规定由教师委员会规划各层次教师的培训事宜。美国国会曾于1984年根据当时的国情颁布了一条法案,决定在两年内提供9.65亿美元用于资助数学和理科教师在职进修,并为这些学科的师范生提供奖学金和贷款。1985年密歇根州立大学设立了“全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其主要目标是帮助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该中心得到了联邦政府高达680万美元的拨款。美国200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即是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性机构的开发。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能力实施了优秀教师全国性认定制度,现已授予500多名优秀教师证书。克林顿总统表示要给美国最好教师报酬并表彰他们,同时解雇少数无能的教师,在宣布构建“21世纪学校”的设想中强调联邦政府每年把150亿美元以上的教育预算主要用于“支援效果好的学校,废除没有效果的学校”。美国中小学教师是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实行“单一工资制”,无论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均按学位确定工资档次,即同级学位的教师拿相同的工资,而不是按中小学或职务划分工资档次。教师通过进修取得高一级学位,工资也随之提高。已获学士学位的教师只要自己坚持不懈进修,取得相应的学分,就能取得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工资也能随之提高。

三、国外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的设立

实现继续教育机构多元化是国外该方面的主要做法。如英国所设立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从大学教育院、系,到开放式教育中学。这类学校和教育系一般都办有在职进修专业和中小学各学科业余进修班,或设置内容广泛、层次不同的教师进修课程,这些场所是英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

四、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几种典型模式

其一是“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培训机构具有自己独立的运作方式,专职教师培训是其主要的工作职能。如美国的“暑期学校”、英国的“教师中心”和日本的“教育大学”等。

其二是“训练中心”模式。这些中心是专门的训练机构或具备专业训练职能的协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对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和对学科带头人和协调人的专业培训。如美国芝加哥的蒙台梭利培训中心,对大学毕业后到蒙台梭利学校的从事工作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是上岗的必要条件。

其三是“高校本位”模式。其职能主要是开展传统的脱产进修学历和承担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如美国在许多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开办的寒暑假短期培训班,负责在职教师短期集中学习,以规定的学分颁发相应的学位。

其四是“以学校为中心”模式。其优势在于摆脱了原有“以学校为基地”培训模式中由于学校规模小、师资条件和设备条件差的局限。该模式在培训之前,中心派人到各个学校进行课题调查,征求学校意见和要求,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育发展的趋势,其培训计划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比较切合实际和具有时代感。

五、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教学形式信息化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重视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培训是发达国家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独特功能,解决因地域广大,特别是边远地区由于人口分散而造成不易集中培训的问题。在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上,发达国家尤其侧重开发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网络教学、电视教学、电话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教学措施专业化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各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改革情况,在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建设中,为强化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措施:第一,加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第二,努力为教师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第三,使教师充分享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第四,严格的教师资格标准,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第五,对教师聘用、解聘、晋级等实行专业评审制度。

(三)课程设置通识化

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各个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通识化。如俄罗斯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各层次基本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为一般化的课程;第二是心理学课程;第三是专业课课程;第四是教育学课程;英国的进修课课程按教师不同程度划分为五种形式:即补习课程、短期课程、教育学术课程、高级研究文凭课程、硕士学位课程。从总的趋势是强调实用性、针对性以及全面性。

(四)培养目标全面化

各国的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教育理论的范畴,更加注重作为教师的全面提升。如美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既包括教师的理智提高、思考的能力获得、知识的更新,又包括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甚至包括健康的体魄、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忠诚。

摘要:通过网络资源对“继续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检索,归纳总结有关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结果显示:继续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上,以“师训三段论”为理论框架而构建起的现代教育形式;国外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政府的干预、机构的设置、典型教育模式、发展趋势等内容。

关键词:继续教育研究,教师,国外,综述

参考文献

[1]苗懿明,沙丽华.浅谈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起源发展与特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12):25.

[2]杨帆.吉林省Y县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施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4.

篇4:国外终身教育发展综述

纵观近年来国外终身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以发达国家为首,世界各国的终身教育大致是从理论研究、实践发展和制度保证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发展综述

一、理论的研究

20年代,英国诺丁汉大学设立了成人教育系,担负对成人学习特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培训成人教育师资的任务,奠定了大学成人教育的专业学术地位,而且英国的大学普遍设有成人教育的学术单位,包括硕士、博士学科点,进行成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及师资的专业培训工作。同时,英国的成人继续教育协会也在为英国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地做着贡献①。

6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成人学习动机倾向的定向理论,对成人参与学习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代,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与优势并要按其特点施以相应教学的观点,对成人教育研究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美国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等都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当中,为本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设施②。

日本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有关部局、省厅所属的终身教育内部研修、研究设施。同时,日本的许多企业设有内部研究设施、终身教育研修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日本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几十年来出版了几千种有关终身教育的文献与专著,并积极加入政府教育审议会,参与政府制定终身教育政策。日本学术界还扮演着终身教育理论的咨询者、质问者、甚至批评者的角色③。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郎格朗在其《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由此,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

二、实践的发展

英国的终身教育载体包括:产业大学、开放大学、住宿制学院、社区学院、各类教育培训中心及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等。英国的产业大学与一般的全日制大学不同,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远程学习与教育组织,在学习者与学习产品之间扮演着中介服务的角色,主要面向成人和职业群体,提供各种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管理等广泛内容的学习。住宿制学院分为长期住宿制学院和短期住宿制学院两种,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治和经济等领域④。

美国有着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机构。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成为美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大学预备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成人及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此外还有许多独立的成人教育机构,如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区成人学校提供的非职业性休闲教育、具有营利性的私立学校提供的函授教育、商业和技能教育、还有各类自由大学。许多社会机构也参与到终身教育的推广运动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企业内教育机构、政府机构、学校劳工组织等豑。

公民馆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主要团体,主要是为居民结合其实际生活进行教育学术及文化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健康、振兴文化、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公民馆除了将学习室、集会室等提供给居民学习、集会外,还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和文化娱乐、信息交流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终身学习中心等,历来是日本全国各城市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场所。近年来出现的文化会馆、音乐馆、体育训练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及由民间经营的文化中心,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豒。

德国的民众高等学校历史悠久,它主要以社会成人为主要对象,提供的课程丰富多样,根据学生的需要弹性地设置课程的时间。寄宿制国民高等学校相对民众高等学校来说规模较小但非常活跃,它主要为民众提供社会政治继续教育。还有农村成人教育组织、教会、家庭教育设施、福利机构、研究机构、函授大学、通讯教育机构等众多机构和组织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豓。

谈到瑞典的终身教育的特色载体,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学习圈”。所谓学习圈是指由朋友或熟人组成的团体,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进行预定科目或问题的有计划的学习⑧。市立成人教育机构与民间中学在瑞典的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瑞典还通过教育协会、劳动力市场的教育与培训方式为成人提供教育机会。

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的典型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以国家职业教育领导部门所提供的培训大纲及工业部门、行业协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实用性人才。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学都办有继续教育学院,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种需求,同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短期培训项目。此外,澳大利亚还有985所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中心,300多所把工作实践与有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的学徒制培训中心,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⑨。

三、制度的保证

英国的《1994年教育法》确定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公立教育体系。二战后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2000年,英政府颁布了《学习与技能法》,旨在积极推进终身学习。与之相关的还有两个报告:一个是“1919年报告书”,对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着重提出;1973年又提出《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两份文件:1998年《学习的时代》绿皮书,强调了面向所有人的终身学习体系的迫切性;1999年《学会成功》白皮书,提出建立一个全国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全国学习技能委员会豗。

美国的终身教育的政策和法案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保障做出规范。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该法案对成人教育的机会、概念、经费、教育实施等进行具体规定。1976年《终身学习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为宽泛的定义。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重要宗旨在于“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1997年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与“十大目标”是对《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进一步规定。

日本宣扬终身学习理念入手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的政策与法律框架。1971年,中央审议会发表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政策》,指出从终身教育观点出发,全面调整教育体制。同年,社会教育审议会也发表《关于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为实施终身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豘。198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标志日本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政策框架的建立。1988年文教白皮书《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明确指出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1990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终身学习成为日本政府一项基本国策豙。

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终身教育政策。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规定了个人实施继续教育方法。并实行“带薪教育休假制度”,每年给予劳动者10天左右教育假。为鼓励民众个人参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1990年,德联邦议会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题的《未来教育政策:教育2000》总结报告。199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联邦议会中作题为《终身学习:职业继续教育的情况与展望》报告,该报告指出终身学习无论个人、组织或社会而言都十分必要。1966年通过了《晋升进修教育促进法》,激励在职人员终身学习豛。

瑞典创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旨在推动成人教育和回归教育立法保障机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通过了《民众教育法》《学习小组法》《市立成人教育法》等豜。1975年建立了成人教育假制度。1984年通过的立法建立了成人学习特别津贴制度。

注释

豍周西安.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99-102.

豎豑李玉芳.美国终身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5,(6):20-22.

豏王华轲.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52-56.

豐胡海云.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外国教育研究,2003,(111):51-55.

豒王传永,鞠波.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讲演及启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84-91.

豓豛豜张建平.德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3,(2):21-24.

豔瑞典的终身学习发展策略.安徽教育,2002,(21):22-23.

豖郝克明,王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105-112.

豗黄日强,张霞.英国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外国教育研究,2005,(4):77-80.

豘崔世广,张洪霞.日本开展终身教育的历史过程.日本问题研究,2005,(1):39-46.

篇5: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学 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 名:林 美 学 号:2009822081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林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林美、2009822081)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它并非我国独创 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

科技突飞猛进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其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优化和提高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比较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思考

一、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专有,也不是到了近现代才出现的社会活动。作为人类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其名称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近现代有,古代也有;不仅我国有,国外也有。并且这其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只是名称和形式不同而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经验,在理论水平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早在十多年前,当沃恩党内出现埋首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时,邓小平就告诫我们,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多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都要加强,决不能削弱。江泽民通知也强调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着教育工作。

而反观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时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需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来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进行的一系列自我改革和调整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改革和调整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方面功不可没。并且在当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所以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面临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 新问题,我们应该放开思路,抛开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

(一)渗透式和隐蔽式的教育方法

国外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而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的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最早提出了“无意识”的工作方法。美国虽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无限的延长和拉大,但它却给人一种“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其原因就是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强调“无意识”的境界,即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思想。实际上,西方国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治性很浓厚。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的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几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硬性规定。比如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俺严格的要求进行筛选。

比如,新加坡把德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在全国实施全面道德教育,把德育尊为德、智、体、美、群五育之首。美国许多高校要求学生虚席每一门主修专业课时都要了解所修专业涉及到的历史和传统、社会和经济问题、要面对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从而把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和德育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在日本,政府更是通过多种方式在各个场合,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向国民宣扬“优秀”的日本文化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要用日本文化和日本制度影响世界。

这些间接的、暗示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正向的政治和思想教育,在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地本国烙印。并且这种方式不容易被受教育者意识到,不容易引起反感。

(二)以活动为教育载体的方法

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

例如,加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奉行在做种学会做的核心理念,使受教育者在自我体验中接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在英国,许多高校要求在校的研究生到孤儿院担任家教,对学生进行义务补课。而日本的一些学校甚至有所谓的“上山下乡”运动,让学生到比较贫困的山区体验生活,培养吃苦耐牢的精神。

此外,许多国家利用国庆、校庆、毕业典礼等节日、纪念日举行各种各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美国在校庆典礼上让学生集体背诵“我热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在纪念日,让学生宣誓“忠于美利坚共和国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等。

这些活动无疑是受教者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技能与全新的生活态度,从而进 一步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三)环境熏陶法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修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有隐性的感染力。为此,国外许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营造校内外环境。如在校内完善制度,优化风气,加强校报、广播、影视、网络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等。在校外普遍设立纪念馆、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以及具有暗示效果的活动等。

比如在美国,各地区修建了狠毒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国家公园。仅华盛顿市就有华盛顿故宫和纪念碑、林肯纪念堂、自然历史博物馆、宇宙空间博物馆等。这些场馆均免费对学生开放,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的国家,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如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等社会性道德教育活动,对许多富有献身精神、助人为乐、同情和帮助弱者等表现出高尚情操的行为予以援助、登报奖励。让人们向他们学习,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在商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以及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育德于教,学科协调法

国外许多高校非常注意发挥各种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道作用”。“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均蕴含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自然科学给人以宽广的胸怀,历史可以使人明鉴,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私立可以养成人堆环境的正确态度,体育可以增强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各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融通之处,学科教育对品德意识、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加拿大,许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知道社会、行业需要他们具有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采取什么态度。他们强调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倡“体验”教育法。不依赖知识的传授而重视现场的践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在韩国,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寓于一切教育活动中。在《道德》、《国民伦理》课以及社科教材中,要求有直接反映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在理科教材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要求精神教育系统化,进而要求国民精神生活化。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有效,韩国政府提倡实行全人教育,要求智育、德育、体育诸方面协调发展,不偏废任何一方。

(五)道德认知法

这是美国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心的层次。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环渐进,每个阶段上都以不同的观点做出道德判断。因此教师使用该方法时,要预估学生班上的学生所到达的发展阶段,然后提出比学生现有阶段高一级的价值判断的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道德两难的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解决方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做出选择。、该方法在新加坡等国的学校中被广泛采用,它不仅可以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高道德认知层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国外思想政治育方法进行借鉴基础上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育人的科学,各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的,我们应贯彻 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十六字原则。一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另一方面,采取分析、鉴别、学习、借鉴、吸收、利用的策略。我们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道德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从新时代、新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宏观的理性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逻辑起点

正如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提到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和研究。如道德认知法和环境熏陶法。它们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被动的接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最终的目的是改变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始于并为了现实生活的人而产生、发展,人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处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是以人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建构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目的和逻辑起点。

发展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再现和再造,只有从这一角度思考才能真正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任何游离于这一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任何不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教育理论都难以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也就是人个体自身或个体间的需要和能力在发展的强度、类型和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不对应、不匹配的特点。这种发展的差异性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深层驱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性就在于使人们能够日益充分和和谐地具有丰富多彩、健康合理的需要和相应的能力。只有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和能力的不平衡发展的现实和平衡发展的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以及与生俱来“内在规定性”的人的需要,在共时性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在历时性上,是一个不断变化发 展、无限丰富的历史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要发挥澄清人的真实需要、纠偏矫正人的虚妄需要的功能。

(二)方法主体化与方法实践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功能模式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较大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越大,方法的效果就越明显,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广越深。如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活动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无形之中,充分地展现了亲和力的魅力。

提高“亲和力”至少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方法主体化,既让方法掌握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让所有教育者熟练掌握所用的方法。二是方法实践化,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方法实际地参与主体的教育活动,而不是让方法流离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或停留在某个不合适的位置。因此,多种多样的方法必须经过选择,避免不科学不合理的方法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产生负面效应。当然从来不存在一种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方法,追求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是一种幻想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既要坚持规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也要符合价值性原则,即所选择的方法应当最大限度地体现主、客体的目的,满足主、客体的需要。也就是一方面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另一方面与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契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教育手段的恰当性和生动性,教育情景构造的融洽性和适宜性,教育活动双方的主体性和互动性等方面提供实现其内部诸要素间优化与整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6: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综述材料

自学校办本科教育以来,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出后,学院党委认真分析了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初步设想和见解。院党委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把握《意见》中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院党委明确提出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及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的各项部署,紧密结合学院工作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四项基本原则,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两年来,学院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完善、有效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广大教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和手段的改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采取常规教学和专题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安排专题讲座。《思想道德修养》实行师生互动式教学,增加素质拓展等务实训练,并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职业生涯发展内容,效果显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断增加。在近三年的教学质量测评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主要任课教师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成为学校培养政治素质高、理 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

2、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

我校坚持将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党建带团建,发挥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多种活动,增进教育效果。制定并实施《学生党建工作细则》,规范学生党员发展程序。通过业余党校、民主生活会、主题教育等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和辐射作用。截止200 年 月,本科学生党员共 人,占本科学生总数的 %;入党积极分子和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本科学生总数的 %以上。学校团组织健全活跃,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切实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在学生党员的管理方面实行了将学生党支部建在年级或班上的做法,坚持了四种管理制度:党员谈心制度、党员值班制度、党员监督制度、学生党支部书记汇报制度。在学生党员的教育方面,采取集中培训与日常 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院组织部每年组织一次学生党支部委员培训,组织全体学生党员集中上党课一次,每年进行一次党员评议活动。系党总支坚持每两周一次的党员学习与活动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党内谈心、工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设立党员接待日,增强学生党员与群众的沟通。实施学生党员挂牌制度,强化群众监督与自我监督,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开展。组织新党员到李大钊故居和纪念馆、烈士陵园、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等地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在学生党员发挥作用方面主要体现在:(1)学习风气良好。如:化学系01级本科班05年有18名学生党员报考研究生,有14名考取。张青同学以总分第一考入吉林大学,入学后被破格转为硕博连读。04年中文系同一宿舍四名党员共同考取了研究生,被几大新闻媒体报道。数学系党员郭瑞华同学家庭非常贫困,她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被评为院“十佳青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一等奖。(2)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当先锋。如:化学系80%的学生党员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文系心侣剧社排练的话剧《禁闭》在05年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奖并作为河北省高校的唯一代表到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进行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其中党员演员占75%。生物系学生党员李朝霞的作品“红掌气生根再生快繁体系的建立”获0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北省特等奖、国家三等奖。数学系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竞赛,连续几年获省一等奖,参赛学生党员占大多数。(3)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学生党支部包楼层、学生党员包宿舍制度,使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实行党员联系特困生制度,做好特困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帮扶工作。数学系党员马丽贞获“唐山市优秀青年”“全国三好学生”“河北省三好学生”“唐山市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我院05年考取“选调生”34名,在唐山市四所高校中名列前茅。音乐系学生党员经常到“常记幸福院”、厂矿、社区、外县进行慰问、演出、服务,为社会奉献爱心,多次参加市委、市政府、市纪委、团市委等领导机关组织的大型演出,被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十余次。党员王贺春做为班长带领同学们以良好的班风而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在一年一度的学生支援西部、学生参军中党员都占很大比例。三年来,有 个学生党支部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有 名 学生党员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3、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校积极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为引导广大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促使青年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增长才干,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安排,院团委在每年假期都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到全市各地,开展科技下乡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倡导全体学生参与分散回乡的社 会实践活动,在家乡开展社会调查、教育帮扶、科普宣传、普法宣传等活动。每年参与小分队或回乡社会实践的学生超过在校生总数的90%。05年院团委被评为市级社会实践先进集体,04年、06年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2006年暑期,我院按照“基地化建设、经常化开展”的思路,积极推进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挂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8个。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广泛寻求社会支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规模不断扩大。构建起学校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促进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一个学校支持、地方欢迎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我院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的建设。

几年中,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开展了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文化宣传、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援助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相结合,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突出了师范特色,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全院选拔14名优秀学生干部,组建了“红色之旅”学生干部实践营,在6天的时间里,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党中央办公驻地,到保定白洋淀探访雁翎队的故地,到冉庄观摩地道战的遗址,在卢沟桥参观“抗战60周年展览”。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在05、06年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赴丰润潘家峪小学开展社会调查和支教服务。各系团总支也都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政史系结合专业特点,组建了小分队到丰润区白官屯镇开展了法律知识宣传和农村政策讲解。美术系小分队到唐海写生,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画笔,冒酷暑顶烈日描绘曹妃淀港口建设工人热火的干劲。音乐系小分队到市内纪念碑广场和龙跃新居等地进行了十六大精神宣讲活动,同学们为广大市民编排演出大量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把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节目中。中文系、物理系、英语系、政史系、数学系、化学系分别组建支教服务小分队,分赴青龙县、卢龙县、遵化东陵村、迁西洒河镇等地开展了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文化宣传、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活动,同学们的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教育系和社会科学管理系结合专业教学,分别以“农村教育问题探析”、“保险业务流程分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教学知识,沉着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用理性的眼光分析问题,得出了科学结论。体育系组织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调查”活动,同学们冒着酷暑,在学校、在街道、在小区,走访社会各阶层的各色人物,从各方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各项问题,为大学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生物系和音乐系结合专业特色分别组建了“中小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夏令营”和社区演出活动,受到好评。晶博学院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到张家口市康保县的贫困农村小学开展文化支教和扶贫活动,为当地的贫困群众提供科技支持,救助濒临失学的儿童,组织师生捐款捐物,帮助贫困群众,为当地的扶贫事业燃起了希望之光。

我院的实践活动受到唐山市各大媒体的关注。唐山电视台、唐山劳动日报、燕赵都市报、唐山晚报和兰若传媒等媒体都对我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宣传报导,扩大了我院在社会上的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同学们意识到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所肩负的沉重使命。通过实践,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实践,学生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践,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

4、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了解和掌握学生和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更强,学校一直坚持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每学年的开学分别对新生和老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求职意想调查、学生毕业后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学生普遍关心时事政治,关注民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为学校掌握新生思想动态、实事求是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打下了基础。学校学生工作干部也积极开展学生状况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使学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5、实施“阳光对话工程”,及时解决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和之间搭建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切实解决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传达学校的一些大政方针,学校实施了“阳光对话工程”,每月进行一次由党委书记和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的“面对面对话”会议,现场解答同学们对学校工作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需要时间的承诺解决期限,不能解决的给学生以解释。学校开通“阳光热线”电话,每天随时接听学生反映的情况,做到件件有回音。党委书记走访“百间“学生宿舍,与学生亲切交谈,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阳光对话工程”开拓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6、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近三年,我院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途径,开展了一系列多层次、全方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我院形成了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素质大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精心打造“光辉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动感校园” 四个板块,集中展示我校大学生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的丰硕成果。

“光辉校园”以教育引导广大同学“与时俱进跟党走,继往开来谱新篇”为主题,举办了“党团知识答卷”、“重温革命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主题征文比赛、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讲座、“永远的丰碑”纪念唐山抗震胜利30周年演讲赛,“知荣辱、明礼仪”社会主 义荣辱观思想教育报告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爱国主义电影放映月”更使同学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深深的启迪,使他们的思想不断升华。

“科技校园”鼓励广大团员青年感受科技创新,立志成才。举办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知识抢答赛”和“多媒体制作大赛”。通过专业特色大赛、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大学生DV自拍大赛、趣味英语知识竞赛、趣味化学实验展示、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些活动与同学们的教育教学联系紧密,展示了我院同学的科技创新水平,把我院同学的创新活动推向高潮。

“艺术校园”以“弘扬校园高雅艺术,展示当代学子风采”为宗旨,通过 “DIY纸篓SHOW”创意大赛、“展学子风采,建和谐校园”辩论赛、话剧《坏话一条街》《天使进行时》音乐剧《蓝色红色》《北街南院》、“靓丽自我,时尚风采”大赛、礼仪风采大赛等活动,展现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举办了校园歌手大赛、绘画艺术作品展、院足球联赛、健美操大赛、舞蹈演出专场、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动感校园”叫响“舞动青春韵律,感受快乐节拍”口号,是广大同学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举办专业风采大赛,广大同学通过各种才艺,充分展示自己专业的形象。外语系精心策划的“沟通无极限——时尚英语之夜”外语系英文专场从主持到演出以英文贯穿全场,为全院同学献上了一场时尚、精彩、极富异域风情的英文专场晚会,校园吉尼斯挑战赛上同学们把各种比赛项目表演的淋漓尽致,一项项活动记录不断被同学们刷新。院校原创作品大赛,同学们自编自创的作品经过师生的品评不断充实提高,作品质量不断提升。由院学工部、迎评办、院团委、院学生会主办,音乐系承办的“青春师院”唐山师范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动员演出演员阵容强大、舞台绚丽多彩、节目精彩纷呈,为我院迎评促建工作吹响了号角。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己成为我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富含着深厚的道德素质的主题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和用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素质为人处世,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年来,我院大学生共获得院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 余项,赢得了社会对我院学生的较高评价。

二、注重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学生道德素养好

1、通过思想道德标兵评选活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丰富我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内涵,充分发挥榜样典型的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学生提高思索道德素质,努力奋发成才,学院开展了思想道德标兵评选活动。从爱国守信政治坚定、明礼诚信尊师爱校、团结友善共同发展、勤俭自强克难进取、敬业奉献博学志远等五大方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评价。06年评选出思想道德标兵 15 名。通过争当“标兵”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严格自律、文明修身、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良好氛围。

2、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义务观念

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我院广大团员青年秉承“奉献爱心、温暖社会”的志愿精神,广泛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院各级领导对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给予特别重视,构建了院—系(团总支)—班(团支部)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打造了院总会—系分会—志愿小组三位一体的活动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引导、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并不断完善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组织与个人及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每年都通过评选“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和“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对全院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总结表彰。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广大同学清楚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志愿服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社会上还有许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怀照顾。在工作和活动过程中,注意把传统的服务活动与创新活动相结合,不断拓展活动领域和活动形式,由单纯的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提供家政服务向心理咨询、爱心救助和文艺表演等综合服务项目进展,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注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长期而有特色的服务。为了使志愿服务的工作能够长期顺利的开展,同时也能保证为老弱病残等需要救助的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我院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建立了18 个常年志愿服务基地,节假日活动和日常活动相结合,为弱势群体提供长期的连续性的志愿服务,强调爱心奉献活动无时间、无空间及无人为限制。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义务献血、义务家教、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和社区共建等活动、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四进社区”“社区共建”等形式,宣传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实用有效、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学院现有注册志愿者3500余名,院总会下设15个系级分会,每年组织专项活动40余次,三年来127名同学受到省市表彰,被授予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授予河北省扶弱助残先进集体,2004年被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历届陶瓷博览会都被上级主管部门授予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栏目两次介绍我院同学为老年人举办文艺演出活动的专题实况。《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日报》、《燕赵都市报》、《唐山晚报》、唐山电视台《直播50分》和《唐山综合新闻》以及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对我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均给予了关注,做了详细的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扩大了我院在社会上的影响。

3、通过树立典型,形成良好的“比、学”风气

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我们非常重视“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推先”、“评先”形成“争先”、“创先”“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三年来,我院涌现出“省级先进班集体” 个,“省级三好学生” 个,“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个,“院级先进班集体” 个,“院级三好学生” 个,“院级学生科研成果奖” 人次,“国家奖学金” 人次,“省级优秀毕业生” 人次,“市级优秀共青团员” 人次,“五四红旗团总支” 个,“十佳共青团员” 人,连续两年进行评选评选“校园十大学子”活动,宣传表彰十名杰出的在校大学生,用他们的事迹教育、感动全体学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事迹。如数学系00本科三班学生马丽贞,02年被评为省、国家级三好学生。马丽贞突出事迹,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唐山电视台、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唐山晚报》三个新闻媒体的记者,都及时地报道了有关马丽贞的事迹,唐山市委授予马丽贞“唐山市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学院召开了马丽贞事迹表彰大会,给马丽贞记二等功一次,并号召全院学生向马 丽贞同学学习。

4、通过“爱心.奉献”活动,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院每年都倡导学生广泛开展“爱心.奉献活动,以体现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大学生积极响应,为社会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学生无偿献血活动涌跃。近三年每年学生义务献血都在600人次以上,受到市中心血站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评为“唐山市义务献血先进集体”。

志愿服务西部,奉献青春智慧。我院每年都悉心制定工作方案,全面宣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且用志愿者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三年来,我院己有200余名同学积极报名自愿支援西部建设,其中被光荣招募的学生有34人。

关注社会,关爱他人。05年,印度洋地区发生海啸后,我院学生踊跃捐款,一周内广大学生为灾区捐款 15212.66元。在团市委开展的“爱心助成长,捐献希望书库”活动中,我院学生捐款近8800元。06年,外语系德语专业学生夏争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后,外语系学生率先展开热心捐助活动,全院学生积极参与,共捐款17000余元,唐山电视台相继报道了有关情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总计为夏争捐款34万多元。

心系失学儿童,手拉手献爱心。中文系学生自1998年开始,一直资助“春蕾女童”,全系学生每人每年捐款2元,到2006年共资助了10名女童。04年,我院与唐海六农场逸夫小学结成成帮扶对象,资助14名家庭贫困儿童直至完成中学学业。05年,全院同学为西部失学儿童捐献“特殊团费”10000余元,用于帮助西部频临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为贫困山区教育贡献力量。政史系殷丽华、次建波主动放弃在县城工作的优越条件,到迁安大龙王庙小学默默执教六年。在六年的工作中,在缺水缺电通讯条件落后儿乎与世隔绝的条件下,他们通过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使这个仅有两名教师无人知晓的山村小学焕然一新,并使得教学成绩在全镇排名第一,受到上级的好评。河北日报、省市电视台等几家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导。他们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我院学生,2005年9月,二人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调往镇中工作,与此同时,我院物理系05届毕业生秦树恩同学秉承我院学生的爱心精神,主动请缨,欣然接过他们手中的教鞭,为山村教育奉献力量。

5、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展现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

组织开展国旗升降仪式是我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院升降国旗仪式秩序井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确实起到了教育青年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宣传栏、广播、报纸等宣传阵地,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每年各系都组织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冀东列士陵园、李大钊故居、潘家峪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教育,激发同学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

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坚持用有形载体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围绕“五·四”、“七·一”、“八·一”、“十·一”、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一二·九”运动70周年等纪念日为契机,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纪念12.9运动歌咏比赛,以纪念五四运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团情团史教育,大型歌咏比赛。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座谈会、图片展等活动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正确疏导广大同学反对日本“美化侵略篡改历史”、“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等问题时出现的激烈情绪,通过签名、专题时事报告会等活动使之转化为理智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组织展播红军长征等爱国题材的影片,举办纪念长征七十周年书画展,并以“重温老一辈革命历程,弘扬新时代长征精神”为主题,组织学生干部到北京军事博物馆进行参观。在纪念唐山抗震胜利30周年之际,举办征文、演讲和绘画比赛等活动,通过庆祝建党85周年,开展了主题征文、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广大同学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主义信念,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多年来,我院每年都组织爱国主义宣讲团,到烈士陵园开展讲演活动,给参观人员 讲解英雄故事,到抗震纪念馆进行讲解,宣传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真正落到实处。

三、重视对大学生人文教育,学生文化素质高

学院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从多个方面不断加强学生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积极效果。

1、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学院2004——2005学年开设人文类选修课80门,选学学生14881人次,2005—206学年开设人文类选修课89门,选学学生14610 人次。三年来我院共引进人文社科类人才 名,设立人文类科研项目 项,发表人文类研究论文 篇,促进了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2、社团文化活动高雅、丰富,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院连续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 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确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发挥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学术和文化氛围,学院实施了“校园文化工程”,组织全院学生开展 “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演出”活动。活动以环境育人,提高素质为宗旨。以灌输科学真理,激发学生思考;传播中外文化,增强人文氛围;普及艺术知识,提升鉴赏品位;张扬学生个性,协调身心发展;鼓励开拓创新,挖掘自身潜力;文理艺体通汇,扩展发展空间为目标。追求知识性、思想性、实效性、和多样性,并陶冶学生情操。

2、社团文化活动高雅、丰富,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院连续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六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确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发挥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学术和文化氛围,学院实施了“校园文化工程”,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演出”活动。活动以环境育人,提高素质为宗旨。以灌输科学真理,激发学生思考;传播中外文化,增强人文氛围;普及艺术知识,提升鉴赏品位;张扬学生个性,协调身心发展;鼓励开拓创新,挖掘自身潜力;文理艺体通汇,扩展发展空间为目标,追求知识性、思想性、实效性和多样性,并陶冶学生情操。学院共有文化社团,2004——2005年38个;2005——2006年40个;2006——2007年54个;现有剧社8个;诗社8个。近三年学生社团开展的文化活动总共有二百余次,参加活动的学生有二三千人次。其中中文系《心侣》剧社自97年成立以来,一直以“丰富校园文化,充实业余生活”为宗旨,以话剧为特色,并附以各项曲艺、小品等节目活跃在校园的舞台上。十年来《心侣》剧社上演了《雷雨》、《北京人》、《龙须沟》、《茶馆》、《油漆未干》、《禁闭》、《坏话一条街》、《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园》等数十部话剧,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2005年心侣编排的大型话剧《禁闭》,成功入围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并应约在中国国家话剧院进行了两场专演,受到了国内外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各大媒体相继给予追踪报道,我院也是河北高校派到北京演出的唯一院校。

3、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如 :

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品牌学术活动和竞赛,如:

丰富了 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自办刊物丰富,展现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政史系的《枫叶》文学社、中文系《心泉》文学社等各类学生自办刊物从时事评论、学术研究、文化鉴赏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使得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5、经常性地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课外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充实和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社会上塑造了青年学子的人文形象。2006年4月,我院音乐系接受了参加唐山市抗震3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合唱部分和舞蹈部分的演出任务。在这样大型的、精益求精的演出准备过程中,音乐系的学生接受了严格的、高质量的训练,参加排练的224名学生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有了长足的飞跃,而且也经历了一次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好机会。经过几个月的排练,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抗震精神中的坚韧与勇气,并用抗震精神引导自身的行为。这次演出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内容,而且对于学生专业素养、品德修养也是一个极好 的提高机会。音乐系参训人员严明的纪律作风、大局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他们的风采得到了导演及审核节目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上一篇:我们的班级是朝气蓬勃的下一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