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USB改进论文

2024-04-11

人机工程学USB改进论文(精选8篇)

篇1:人机工程学USB改进论文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USB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包括外形,材质等等很多方面。本组主要针对常见U盘的USB接口出现的插入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随着计算机硬件飞速发展,外围设备日益增多。这么多的设备,如何接入个人计算机?USB就是基于这个目的产生的。USB是一个使计算机周边设备连接标准化、单一化的接口,其规格是由Intel(英特尔)、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Compaq(康柏)、DEC(美国数字设备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Microsoft(微软)、Northern Telecom(北方电信公司)联合制定的

USB是一种统一的传输规范,但是接口有许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咱们电脑上用的那种扁平的,这叫做A型口,里面有4根连线,根据谁插接谁分为公母接口,一般线上带的是公口,机器上带的是母口。

在使用过程中,每个人几乎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就是当你无法看到USB接口时。在插入你的USB设备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方向没插对。公口和母口中间的塑料部分无法契合。需要再次尝试。而如果是在没有光线的环境下使用。则更加难以准确方便的插好U盘。可能这个问题是个很小的问题。只要换个方向或者一些其它的小方法就能解决这个事情。可是现代社会USB的使用频率如此之高。每个人因为这个问题而耽误的时间累加起来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了。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USB设备插口是一种通行的标准了,若要从插口形状下手。难度十分大。所以我们觉得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在U盘的身上下功夫来解决问题。我们的设想是在U盘上放置一个小型的发光电路。用作方向标识,同时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能提供照明,照明所需要的电源来自另一端口。在U盘插口外层金属皮接触到另一端口时。将电流导入照明电路。使使用者能正确的插好U盘。

所以我们可以在那U盘电板上设

置一个由NPN硅晶体管组成的一 个电路,把电路中晶体管的输入

端的反向电流与电脑中USB接口端的电流方向一 致

由于电脑USB端的电压很小只有5V,而晶体管的输入电压也可以很小,并且晶体管对于二极管而言,其具有保护电路的作用。所以我们设置电路图如下,其工作原理是:当将U盘接到电脑时,若是插反了,则U盘中晶体管电路中的电流导通,此时晶体管中的小灯泡将发亮,以解决晚上分不清正反之用;若接对了,则U盘就正常工作,而且小灯泡不会发亮,这样既能解决由于发光而给你工作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又能节约电能。

篇2:人机工程学USB改进论文

1、键盘的平面布局

现状:现在普遍使用的台式计算机键盘为199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的国际标准键盘QWERTY键盘,由主键盘区、F键功能键盘区、编辑与定位键盘区和数字辅助键盘区组成。图1所示为普通QWERTY键盘的主键盘区、编辑与定位键盘区和数字辅助键盘区的布局。

缺点:许多键盘加大回车键的尺寸来方便敲击,却忽略了Back、Space键,将其放置在键盘主键区最右上角,该键键帽大小也只有12mm×14mm。由于Back Space键被设计在远离J键的角落,使用者在进行文本输入时经常误按成其邻近的键。在击键时右手被迫腾起,食指离开基准键位。这导致了敲击速度和正确率大大下降。而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Back Space键的使用频率比回车键要高4倍以上。所以此键的改进设计是一个重点。传统键盘的编辑与定位键区设计在键盘中部偏右位置。右手在操作鼠标时若要按这些键,要么右手放下鼠标操作后又返回点击鼠标,要么左手伸到键盘右部来进行此操作。这使得操作起来极不方便。左右手的分工也不尽合理,一般情况下右手基本上需要“包揽”主键盘区中线以右的敲击任务,约占整个键盘的2/3。而且此键区也没有一个起定位作用的基准键位,操作时几乎无法实现盲打。另外键位排列不够科学,定位键与编辑键的配合脱节,定位键与定位键之间的配合也不方便。

数字辅助键盘区提供给专门数字录入人员极大的操作方便性,却忽视了“=”键。用户在编写程序或进行计算时,习惯将“=”键与“+”、“-”、“3”、“/”等运算符联系在一起。而传统设计未将“=”键集中设计在数字辅助键盘区上,用户在输入时不得不从数字辅助键盘区“跳跃”至主键盘区寻找“=”键,降低了作业效率。

(图1:qwerty键盘)

1.键盘的形状

用户在进行键盘作业时,双手放置在基准键位上用以定位。按照人的坐姿生理学特征,这种姿势下两食指间距约57mm。而且人手的小指较短使得操作者为了保持“正确操作姿势”而将肘关节外展,前臂内旋,掌部内转。而键盘的键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即使底部的支撑脚展开给予角度补偿,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也感觉到肩颈酸痛、手腕疲劳。

另外,键盘在形状、大小、色彩及其布置方面也没有达到“物”与“人”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需要改进以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心理机能更谐调的键盘。

2.键盘的颜色目前键盘的颜色大多数是以黑色为底,白色为字。但是每个键的颜色都相同,区分度不大,我认为可以把相同功能,或者常用的几个键设计成同种颜色以使认识更加直观。

4.个性化的键盘为了适应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许多厂家还设计了富有个性的键盘,这次我将例举一些突出的作品并加以分析。

三、分析和解决问题: 1.键盘的平面布局

对于键盘的平面布局,人们做出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方面是改变大体上的形状和位置;另一方面是通过改变键位实现提速。现在先介绍第一种改进方法:

在键盘的平面布局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改进和完善键盘的宜人性和舒适性。

操作动作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根据最节约操作动作原则,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设计。

主键盘区手-键盘界面最自然的姿势为上臂从肩关节自然下垂,与前臂之间夹角70~90°,以保证作业时肘关节受力而不是上臂肌肉受力;还应保持手和前臂呈一直线,腕部向上不得超过20°,腕外展不超过15°;双手向内相向交叉成60~70°,手指自然弯曲,同手掌一起构成一个半圆形,呈空握球状;两手掌间距约100~280mm。

设计主键盘区沿中心线各自左右分开,两基准定位键之间距离约80~100mm(见图2)。

(图2主键盘区整体布局图3主键盘区的部分按键布局图)

左右两片对称中心线倾斜15°,且中部稍高,向外部顺势成一定倾角倾斜,可以有效避免肘关节外展、手掌内旋、手指桡偏等引起的肌肉紧张与疲劳。同时这也可以提高点击正确率,初级用户可以有效避免中心线上临界键(如5与6,T与Y,G与H等)的误操作。

Back Space键和Insert键

原空格键按主键盘左右分区分开后,左空格键功能不变,将右空格键(即右手大拇指控制键)设计成Back Space键,见图3。运用重复功能有效分割原理,既基本保持了传统键盘的设计风格,满足用户作业心理习惯;又极大提高了Back Space这个重要键的操作有效性。改进后的敲击动作右手无须移动,而且敲击速度和准确率能够大大提高。用户在半天内能基本熟练盲打这个键。综合考虑整个键盘布局,“Insert”键的使用率较低,改放在原“Back Space”键的位置。

编辑定位键区和数字辅助键区

重新布局编辑与定位键区,见图4。将“↓”键设置为该键区的基准键位,与数字辅助键区的基准键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以符合左右手的对称动作习惯。Delete键移至基准键的下方,“Home”、“End”、“Page Up”、“Page Down”4个键对称横向排列,定位键之间的配合良好。结合每个键的功能,在转换键位时只须手指(食指和无名指)之间切换,改变了原来作业手腕的竖向移动。“Print Screen Sys Rq”、“Scroll Lock”、“Pause Break”3个键照旧对应放置。

改进后的数字辅助键区见图5,将“+”键拆分为“+”、“-”键,在原来“-”键的位置插入“=”键。

(图4编辑与定位键区布局示意图图5数字辅助键盘区布局示意图)

同时将编辑定位键区和数字辅助键区沿键盘中心线对称分布在主键盘区的左右两边。

与这种改进方法相对应的是直接改变以往qwerty键位布局的第二种改进方法: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qwerty型键位最初是从打字机的设计开始的,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使得字键在击打之后的弹回速度较慢,一旦打字速度太快,就容易发生两个绞在一起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打字速度。因此而诞生的qwerty键位,就带有了“在不至于卡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打字速度”的目的,所以速度并不是这种键位的专长。

时代不断进步,技术上的难题被一个个攻破,由此产生了两种新型的键位布局,他们分别是duorak键盘和malt键盘。

duorak键盘

1930年奥格斯特·多冉柯(August Dvorak)发明了一种比QWERTY更优越的DUORAK键盘系统,将9个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键盘中列。这种设计使打字者手指不离键就能打至少3000多个字。而QWERTY只能做到50个字。DUORAK是通过减少手指的运动量来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使用DUORAK,打字者的手指平均每日运动1英里,而QWERTY则是12到20英里。

二战期间,奥格斯特·多冉柯曾集合14位海军打字员练习DUORAK,1个月后,他们的速度惊人地提高了68%。DUORAK键盘让右手负担56%的工作;最有力的手指工作量最大;70%的打字工作是在中列进行而不必移动手指。但当时正逢二次大战,作战物资缺乏,这种新键盘还没问市就停产了。

作为一种先进的键位设计,windows本身已将其列入,现在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使用,方法简介如下:

打开“控制面板→键盘”,进入“输入法区域设置”选项卡,接着单击“添加”按钮,将“输入法区域设置”设置为“英语(美国)”,并在“键盘布局/输入法”栏内找到“美国英语-DUORAK”。确认后,按键位置全变了。现在你完全有资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当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时间重新适应新的系统并进行耐心训练。

malt键盘

比DVORAK键盘更先进一步的是理连·莫特(Lillian Malt)发明的MALT键盘。MALT键盘布局它改变了原本交错的字键行列,并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后退键”(Backspace)及其他原本远离键盘中心的键更容易触到。但MALT键盘需要特别的硬件才能安装到电脑上,所以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键盘的形状 外形设计

根据键盘的平面布局分析来进行其外形设计。主键盘区沿其中心线左右对称倾斜15°,外缘采用圆角、圆弧过渡。而由于在操作编辑定位键区和数字辅助键区时,手已经能够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故其平行于中心线设计,但应与主键盘区的布局协调。侧面在保持原有梯度的基础上,依照手的自然弯曲弧线设计成大弧度断面,与腕托浑然一体。腕托的设计应与腕部弧线吻合良好,给手恰到好处的支撑。

定位键及细部设计 4个基准键位“↓”、“F”、“J”和“5”的定位标识改用与手指指尖弧线相吻合的凸起。空格键、Back Space键、Enter键、Shift键等稍大尺寸键内置平衡杆,减少弹性差异和晃动。“待机”、“唤醒”和“电源”3个特殊功能键采用其他设计风格,图6所示为一种方案,用以增添整体的活泼性,但要与整个键盘设计风格吻合。

(图6 3个特殊功能键)3.键盘的颜色

色彩设计应符合人的习惯,整个键盘的颜色数目不超过5-7个。键盘底板主体颜色风格应与显示器、机箱等外设相互搭配。

而各键区又可在色彩方案上合理布局,增添键盘的活泼性和易读性。4个基准键位采用桔黄色醒目标识,米白色主键盘区搭配浅紫色编辑定位键区和数字辅助键区,F键功能键区浅蓝色搭配特殊功能键。

4.个性化的键盘(1)虚拟激光键盘

这个激光装置可以在桌面或其他合适的介质上投射出一个虚拟的键盘,然后把你手指的移动翻译并传递给你的掌上电脑或任何你连接在这个激光装置的设备。这款港陆创科有限公司研制的激光键盘的表现和其他普通键盘类似,它利用基于光电识别原理技术可以使用户在敲击激光投射的虚拟键盘的时候,产生一种和敲击真实的键盘一样的声音。

(2)手腕键盘

L3公司开发了可以戴在手腕上的电脑键盘和可以穿戴的计算机设备。由于具有完全的密封性,使它可以在雨中和其他严酷的环境中正常操作。弯曲的背面可以使手腕键盘安全舒适的放置在手腕上。

(3)单手键盘这款外型怪异的键盘是为那些只能单手操作键盘的人设计的。这些外型和字母都非常奇特的安排是经过仔细研究过的,它想法设法使你可以迅速而舒适的触摸到所有的按

键。Maltron单手键盘已经被很多操作者证明可以达到每分钟85个字的文字录入速度。左手和右手的单手键盘都有售。

(4)可随意组合的键盘厌倦了你键盘上传统布局了吗?想拥有一种布置更加便于输入的键盘吗?这款随心所欲键盘可以保证你按照你所希望的任何方式去布置你的键盘,对于编程人员和游戏玩家来说真是太完美了。这款名叫DX1系统的键盘,可以用来玩游戏、编程、制作photoshop,并且它可以随心所欲的布置每一个按键。

结语:通过这次对键盘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键盘知识,掌握了优化细节设计的大致方法。由于学习课程比较紧,没有多余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随机调查,这是我这次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寒假期间我计划跟同学一起去电子商场打工,届时将会有跟多接触新的电子产品、组装电脑配件的机会,那时我的知识就会更丰富了。

【参考文献】

篇3:人机工程学USB改进论文

在制造行业中车床的应用极为广泛,因此车床工人与车床的协调和配合密切的程度会影响整个过程的效率,用人机作业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车床工人操作车床车削工件的过程是对提高车床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

1、问题的提出

1.1、车削零件的过程

该工人操作车床车削工件,作业程序及时间值为:装夹工件:0.3min,去毛刺并检查工件尺寸:0.5min,该车床自动加工。

1.2、现行方法的分析

1.2.1、人的作业活动

停机动作时间:装卸工件0.8min是不可避免的;非停机动作时间:去毛刺检查尺寸0.5 min是可以在机器自动工作时进行。

1.2.2、机器的作业活动

机器只有一次自动走刀活动2min。人机闲置分析

1.2.3、作业周程3.3min

机器利用率=2/3.3=61%,人的利用率=1.3/3.3=39%,人和机器的利用率都比较低。

2、问题的解决

2.1、采用“5W1H”提问技术和“ECRS”4大原则进行分析改进

问:为什么去毛刺和检查尺寸要在机器停止时进行。

答:过去一直是这样的。

问:有无改进的可能性?

答:有。

问:怎么改。

答:在机床车削下一个工件时,可以去毛刺并检查已经车削好的上一个零件。

2.2、第一次的改进效果

绘制改进后的人机作业分析图,由图可以看出,通过重排,不需要增加设备及工具,二是尽量利用机器工作时间进行手工操作,使作业周程由3.3min缩短为2.8min,工效从39%提高到46%,机器利用率从61%提高到71%。

2.3、第一次改进后的闲余能力分析

改进后的车削零件个人机作业图来看工人有1.5min的空闲,根据闲余能量分析中一个工人操作机器的最低数确定公式:N=(L+M)/(L+W)=(0.8+2.0)/(0.8+0.5)=2.15=2

N——一个工人操作机器的最低数。

L——工人操作机器所需时间;

M——机器完成该项作业的时间;

W——工人必要的照看机器和休息时间;

所以,每个工人可以操作机器的最低数为两台

2.4、第二次改进及效果

每个工人操作两台机器,绘制人机作业分析图(如图1),通过人机作业分析图可知,第二次改进后,工作周程也是2.8 min,但是第二次改进中,工人的劳动效率从46%提高到95%,总产量提高了50%。

3、结论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资源的投入;二是改进的方法。改进是无止境的,改进的目标就是避免任何浪费(时间、人力、材料、资源等)。

在此文中给出了人机作业分析在改进工人操作车床车削工件中的具体应用,展现了人机作业分析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方法。

摘要: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在机械制造行业中,作业分析是普遍采用的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大连维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床加工为研究对象,通过人机作业分析的方法来改善车床工人的操作过程,提高加工过程中人和机器的工作效率,使企业效益得到改善。

关键词:作业分析,人机作业分析

参考文献

[1]汪应洛,袁治平主编.工业工程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郑晓明,吴志明编著.工作分析实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易树平,郭伏主编.基础工业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4:高校教室的人机工程评价及其改进

摘 要:本文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高校教室的室内色调、温度和通风设置等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发现不足之处,总结其合理之处,并对之加以改进,从而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人机协调、分析评价、改进

中图分类号:TP391

人机工程利用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方法,研究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并最终通过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教室的设计如能恰如其分的运用人机工程原理,能使得学习环境更加良好。

1 教室内色调分析

色彩对人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处于不同的颜色环境中,除了视觉辨别力受到影响、视野发生变化外,人的心理感觉也会有所变化,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抽象概念和不同的感觉。

(1)冷暖感。如红色、黄色和橙色给人以暖的心理感觉;蓝色的衣服看上去凉爽。(2)兴奋和压抑感。如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给人以兴奋感,使人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易于激动;蓝色等冷色调使人冷静,抑制人的情绪。(3)轻松和压抑感。明度高的颜色会使人感到轻松、自在、舒畅的感觉;明度低的颜色使人产生压抑和不安的感觉。(4)软硬感。明度高的颜色感觉软;明度低的颜色感觉就硬等等。

每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虽然个体之间的感觉存在着差异,但某些感觉特征却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对视觉工作能力和视觉疲劳的影响。单就引起眼睛疲劳而言,蓝、紫色最甚,红、橙色次之,黄绿、绿篮、绿、淡青等色引起视力疲劳最小。使用亮度过强的颜色,瞳孔收缩与扩大的差距过大,眼睛易疲劳,而且使精神不舒适。

根据颜色的效果,合理的选用颜色,在工作场所构成一个良好的颜色环境,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如:(1)增加明度,提高照明设备的利用效果;(2)注意力集中,减少差错、事故和消耗,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3)发挥颜色对人心理和生理的作用,使精神愉快,减少疲劳;(4)改善劳动条件,使环境整洁,有美感。

该教室内各种色调分析:黑板为墨绿色,使人感觉安静、柔和,且明度适中,不会引起人眼的刺激感或不适感;座椅和桌面为淡黄色的暖色调,使人感觉柔和、温暖,且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兴奋感,故而该设计的合理的。之所以不用浅蓝等其他浅色因为浅黄色对眼睛的叶黄素水平没什么影响,而蓝光会造成眼睛的叶黄素水平降低。叶黄素有助于延缓眼睛的老化、退化、病变,减少眼疾的发生率,还可以保护视网膜免受光线的伤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书桌写字台是以黄色为主;多媒体操作台采用了棕褐色,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维持;地面为微黄色,其产生的生理效果与淡黄色类似;教室前面的台阶为青绿色,与地板的微黄色之间对比明显,故而当老师迈上讲台时容易分辨,不易踢到台阶;墙壁为白色,能给人一种较为明快、轻松的感觉。

综合评价:该教室的色调大多采用的都是非刺激性色调,总体上使人感觉良好,设计是很合理的。

2 教室内光照分析

2.1 采光与照明对心理状态的影响。照明环境不但要使人看清对象,而且要给人舒适的感觉。研究表明,照明会影响人的情绪,影响人的一般兴奋性和积极性,从而也影响工作效率。一般认为,明亮的房间会使人愉快。应照明不足,学生在看书学习时会产生疲劳,引起心理上的变化,长时间持续会对学生在生理上造成一定影响。改善学习环境的照明条件,改进学习环境,可以改善视觉条件,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质量,保护视力,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室内照明宜采用镶嵌灯,可以保持天花板的平整,因而也就保持了室内原有的声学特性;可以防止前排灯光对后排人员的影响;由于学生看投影的同时还需记录,采用镶嵌灯既可以照亮课桌,又不会过多地增加室内的亮度。

是否舒适愉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的数量、照明的均匀性、照明的稳定性、光色效果、亮度分布。

自然光源:太阳光透过北面墙的5个窗户(高:2.46m,宽:2.52m,距地:0.94m)照射到教室,分布均匀,整个教室非常明亮。.

人工光源:镶嵌的荧光灯共有20盏,其中黑板上面安装2展,可以在写黑板时打开;其它18盏主要均匀分布在桌椅的正上方即教室的座位上方有3排,每排6展,全部打开时照明较为均匀。

夏季光照比较强烈,会对室内上课同学造成一定影响,故而在两侧窗户上均安装了淡青色窗帘,拉上即可将自然光的强度调节至合理的水平,同时淡青色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该设计很合理。

20展镶嵌灯基本上保证了教室的各个方位的照明,而交错的光线也削弱了由于荧光灯本身性质而造成的闪光,使灯光柔和不刺眼,保证了视觉的舒适。由于黑色对光的反射作用不强,因此经常有看不清黑板的现象,而黑板旁的两盏灯,不仅起到了照明的作用,也提高了黑板的亮度增强了光线的反射,使同学能看到黑板。

2.2 眩光的影响。物体表面产生刺眼和耀眼的强烈光线叫眩光,它多来源于外界物体表面过于光亮、亮度对比过大或直接强光照射。眩光常常使眼睛无法适应,看不清事物,造成眼疲劳。

该教室中也受到眩光的影响。一是由于窗户面积过大,几乎占满整面墙,因此在天气晴好自然光强烈的时刻会不可避免的由直射太阳光造成的眩光,刺激眼睛;二是由于黑板的特殊照明产生由于反射造成的眩光。

为防止黑板的反射眩光,其表面应以耐磨无光泽的材料制成,该教室黑板没有达到要求,最好换成磨砂质的玻璃黑板

结论:该教室的亮度分布比较均匀、照度适宜。

3 教室内温度分析

温度对人的影响—在高温的学习环境中会使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表现为脉搏加快、体温升高、头晕、头痛、恶心、极度疲劳等,会在一定情况下影响学习效率;在低温环境中则会表现出血压降低、脉搏呼吸减弱、有时还会出现局部冻伤等症状,也会影响学习;在极度潮湿的环境和噪音环境下则表现出烦恼、焦急、讨厌、生气的不愉快的心情,进而降低学习效率。

教室内装有空调,冬季时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再加上室内上课同学的人体散热效应,使得室内温度保持在20度以上;但是夏秋季节时,室内温度较高,有时甚至达到30度以上,室内温度过高,调节温度能力不够,会使人心浮气躁,不适宜于学习。这是不合理的,应提高夏季空调系统的工作能力。给同学们创造一个舒适的上课环境。

4 室内通风分析

教室的通风主要分为自然通风(通过有目的的开口,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下产生空气的自然流动)和人工通风(通过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如加装风斗,排气扇等)两大种。

良好的通风不仅可以保持空气的新鲜,保持大脑氧气的供给,空气的流动也可促使人体散热,根据有关规定:居室窗户通风面积应该大于地面总面积的二十分之一。而教室使人员的大量集中地,应该保持更高的水平。

由上述参数刻看出,该教室的窗户面积为地面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远大于规定的要求,利于空气对流,能够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

另外,教室窗外有大量绿化植物,一定程度可保持教室空气的清新。窗外风景美好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透过窗户欣赏一下外面的风景,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综上所述:从室内色调、光照、温度、通风等四个方面对某高校教室进行分析后可知该教室的设计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在总体上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春俐,张连军.人性化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J].机械管理开发,2010,1.

篇5:基于人机工程的系统效能模型改进

基于人机工程的系统效能模型改进

基于人机工程的.观点,提出了系统效能评估的改进模型.考虑了系统操作界面的人机工程设计质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改进模型中的人机工程系数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运用改进后的模型进行效能评估时,其结果更贴近实际.该改进模型可使系统的效能评估更合理.

作 者:陈亚滨 张东方 丁未 CHEN Yabin ZHANG Dongfang DING Wei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西安,710038刊 名:弹箭与制导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年,卷(期):26(1)分类号:N945关键词:系统效能 人机工程 效能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

篇6:人机工程学USB改进论文

摘要:

从婴儿车发明至今,逐渐成为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育儿工具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材料的广泛使用,婴儿车的设计发生巨大改变。人们不仅满足于其基本的使用功能,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基于此对婴儿车的设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婴儿车的设计不仅要有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要兼顾家长省心省力。本文以人机工程学为入口,通过对国内手推婴儿车行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手推婴儿车改进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具体阐述婴儿车设计的相关改进办法,对国内手推婴儿车进行详尽的设计研究。

关键词:

人机工程 婴儿车 问题 改进

一、国内手推婴儿车行业的现状

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独生子女普遍进入适龄生育期,我国开始进入又一次持续时间更长的生育高峰阶段,迎来第四波婴儿潮,时间将持续到2018年。在社会事件、人文观念和巨大的人口基数等多重效应的影响下,这股婴儿潮将极大促进容量巨大的中国婴儿车产业市场,形成一个0-6岁婴幼儿婴儿车产业的迅猛突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婴儿车的设计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消费者会希望婴儿车能够最大可能地模仿父母的操作,让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更加健康、美好。

据统计,从中国近几年新生婴儿的数量来看,中国0-3岁婴儿约六千万,孕妇数量达两千万,婴儿车消费可以说正迎来黄金时代。而按现有人口推算,中国新生婴儿高峰期大约出现在2016年,届时将迎来第五轮婴儿潮,预计市场婴儿车销售额将达到两百亿元人民币。换句话说,持续增长的婴儿车消费群体,加上全新的现代科学消费意识、育儿理念等所带来的消费观念提升,将促成中国婴儿用品市场迎来二十年的大好发展前景。

二、人机工程领域概况

(一)人机工程学的特点

人机工程学的学科特点是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综合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人机工程学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科,人的研究不断完善,新的事物不断涌现。

(二)人机工程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人机工程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信息领域需要突破的重大课题。美国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计划中的基础研究内容有四项:软件、人机交互、网络、高性能计算机。其中,人机建模研究在信息技术中被列为与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并列的六项国家关键技术之一,并被认为“对于计算机工业有着突出的重要性,对其他工业也很重要”。美国国防关键技术计划不仅把人机交互列为软件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专门增加了与软件技术并列的人机界面这项内容。日本也提出了FPIEND21计划,其目标就是要开发二十一世纪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我国的973、S-863、十五计划以及十一五计划均将人机交互列为主要内容。在中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即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的开展则是在文革之后。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划、研究和审议全国有关人类工效学的基础标准的制定。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此后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又在1995年9月创刊了学会会刊《人类工效学》季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先成立了我国该专业的第一个博士学科点,随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大、北京理工大学、北大医学部等大学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当前,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一些厂商把“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卖点,也正是出于对这种新的需求取向的意识。

三、婴儿车改进的问题与分析

(一)成人的弯腰幅度

婴儿车的位置普遍偏低,因此成人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弯腰才能与婴儿进行交流活动。这并没有充分地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二)婴儿的视野

一般成人的视野在1m-2m之间,于是很多的环境设施都是在此视野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的。但是婴儿的视野却在1m以下,大部分时候婴儿并没能如愿地看到广阔的世界。这不仅影响婴儿的视觉发育,也会影响婴儿的情绪。

(三)污浊的空气

由于比重的原因,位于1m以下的是空气质量最差、细菌最密集、环境铅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带。但往往绝大部分的婴儿车婴儿座位设置都在较低的位置,这对婴儿的呼吸非常不利。

(四)爬楼梯的问题

在一般楼梯上或扶手电梯上使用婴儿车都会很不方便,婴儿车体积较庞大,有些成人懒得拆卸,把小孩与车一同乘坐梯式手扶电梯,这种情况相当危险。目前的大部分婴儿车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只有在坡式的手扶电梯中使用婴儿车最为安全。

(五)存物空间的问题

时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婴儿车已经设计了一个存物平台给成人们放置各类物品。但很多时候,存物的空间仍然不够,如果是外出旅游则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设想如果婴儿座位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座位以下的离地面的位置都能作为存物空间来考虑。

(六)孩子间的交流

据调查表明,大多数两岁及以下的孩子都处独自玩耍状态,而两岁以上的孩子通常与其他同龄儿童的接触更多。零到六个月的新生婴儿并不适合使用婴儿车,所以婴儿车实际上要更多考虑超过一岁的婴儿使用需求,即交流的需求,因此造型不宜设计得庞大和复杂。

(七)轻便

有不少婴儿车功能非常丰富,造型也很华丽。但是却称得上是重量级的车子,这样并不适合携带外出,可以多采用轻质材料。

四、针对婴儿车的人机工程改进措施

(一)婴儿的生理特点分析

幼儿在生活上逐渐脱离对母亲的依赖,生长速度比婴儿期缓慢,但四肢的活动能力却变得越来越灵活熟练,能独立活动,学会了行走,其活动范围也增大,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更多,这一变化使幼儿的世界豁然开朗。幼儿期阶段,智力发育比较快,语言、思维和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幼儿前期阶段,语言表达能力尚不足,发音不太准确,也只会一些单音节的词,沟通的方式多为莫名其妙的语言及手舞足蹈的比画姿态;幼儿后期阶段,幼儿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活动的物体有极大的兴趣,喜欢角色扮演,喜欢模仿成人,并且渐渐产生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喜欢独自玩耍。在思维方面,此阶段的孩子总的来说,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具备学习的能力,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对同一事物的注意力不会太持久,对各种危险识别的能力不足等(见下表)。

(二)婴幼儿的身体与车内结构的关系

婴幼儿的身体柔软,骨骼发育还不完全,婴儿车必须在较小的空间条件里提供婴幼儿舒适的空间需求。婴幼儿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伤害,由于其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必须要保持婴儿平躺时睡得舒服,幼儿坐态保持良好,使其脊椎不受到损害,保持自然的、本身的脊椎弯曲度,坐卧时体位受压面分布合理,身体肌肉松弛,血液循环状态良好。下图表达的就是婴幼儿坐卧时的体态特点,左图说明的是婴儿平躺时脊椎形态和体位受压分布点,右图说明的是幼儿平躺或稍微坐起时的脊椎弯曲形态和体位受压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婴儿平躺时,脊椎基本成平直状,体压分布在臀部、背部和头部,幼儿脊椎发育较婴儿时成熟,可以坐起,脊椎成自然弯曲,体压分布遍及整个躯干和头部。母亲平抱小孩的时候,正确的怀抱姿势就是一只手托起婴儿的背部,头部处于臂弯中,另一只手托起婴儿的臀部,让其紧贴母亲的身体,这样的姿势能让熟睡的婴儿不会因为激烈的运动而被吵醒,也不会伤害到未发育成熟的脊椎,因此婴儿车的座垫要具有腰部防护功能,使腰部具有依托感,能减少或隔离路面不平带来的震动伤害腰椎,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除了脊椎,头部也是婴幼儿需要保护的部位,婴儿车内最好有头枕设计,无论是正常推行还是突发事故,都能强有力的保护婴幼儿的头部。婴幼儿的头部大约相当于自身体重的百分之十八,在紧急情况下会造成颈部脊椎的折断,当母亲抱婴儿时,首先就是用手托住婴儿的头部,而头枕如同母亲的臂弯牢牢把婴幼儿的头部固定住,并且在头部障碍检查测试中,发现横卧角度要大于水平线150°。头枕就是这种能起到防止婴幼儿的头相对与身体做相反运动的弹性装置,当发生冲撞时,能把吸收这种冲击力而对婴幼儿头部起到保护作用。

(三)婴儿车的人机工程

根据以上婴儿生理,身体与车内结构关系的分析,婴儿的视野在一米以下,位于一米以下的是空气质量最差、细菌最密集的地带,所以婴儿座椅高度定为一千毫米。婴儿车体积如果较庞大,用于一般楼梯上或扶手电梯上使用就会出现很不方便的弊病,所以最好设计成折叠的方式。提升相应的高度,可以把座位以下的位置设计成存物空间,通过此方式增大存物空间,童车的位置提升也可以方便成人和婴儿双方向交流。

另外需要重点考虑的还有:

(一)座位方向

研究表明孩子在乘坐婴儿车时脸朝向父母,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许多的积极的影响,能提供亲近感和交互性。

(二)婴儿亲子心理

长期使用婴儿车,会自然地减少婴儿与母亲身体接触的频率,将造成婴儿或多或少的“感觉剥夺”。婴儿车中应考虑“拟态补充”,例如采用充气坐垫的座椅,柔软和温暖可以让儿童感觉像是父母的怀抱。

(三)外观

婴儿喜欢夸张的形态,外形的设计要新奇吸引人,也要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仿生学,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者是动物作为主形态,加以夸张。但是不要过于夸张,过于夸张会引起婴儿的恐惧心理,感觉陌生。

五、结论

篇7:安全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安全人机工程学》是安全工程专业课程,针对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兴趣-教学-分析-实践”的教学新模式。

安全人机工程学作为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分支,其研究主要是以安全为目的,以工效为条件,它研究人、机、环境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求达到人与机乃至环境相适应,建立更为安全的工作制度及环境的学科。正是因为这一学科研究对象主要还是人,所以如何将人机相关理论引入安全人机工程学教学中,笔者认为也是一个新的创新。

针对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兼顾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从专业特色及课程针对对象对该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第一节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对一件新鲜事物的认识虽然很多来自自身的感知,但是同样会受到诸多信息的影响,往往学生对一门新课程的兴趣也会受到相应感知的影响。很多时候老师会忽视了一门新课程的开篇,即第一节课。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一门课程的开篇相当重要,如果重视第一节课往往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安全人机工程学第一节课中,笔者并没有局限在讲授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及课程安排,在开篇第一堂课中加入讨论环节,围绕更多我们周围的现状结合人机工程学提出讨论问题,如“人机工程学高速发展带给了人类有哪些问题?”学生们对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提出相应有关安全性的问题,顺其自然地引入安全人机工程学概念,会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重要性。

重视第一节课的开篇,不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熟悉安全人机工程学的授课方式,习惯于自身加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将充分体现自主学习,为本门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前素材准备充分,多媒体相结合效果好

安全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杂,其很多理论往往与时代进步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在每堂课之前,充分准备素材,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课是与自己乃至周围的人、物、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素材的准备是为了上好一节课的必要辅助手段,

由于安全人机工程学涉及很多知识要点,特点是关于人、机、环境三要素中的人、机要素,如果要研究它们的特点,自然要通过展示,仅仅通过黑板板书、教师的口头语言,对于一些特性是没有办法讲述清楚的。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并且有活动景象的特点,很多知识的表述将是十分清楚。比如:在讲述人的测量基准面通过图片3D形式展示出;再有对于人的知觉特性里对于事物的理解性,展示相应的抽象图让学生理解人的感知是有个性特点的。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更便于主动参与其中。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发挥其直观、互对性强等特点,可以事半功倍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难点。知识的传授如果仅仅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不能通过语言简单地讲解清楚,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兴趣将大大的打折扣。

三、课堂讨论结合现实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一堂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多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主动、创新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当代大学生身处在大学校园,不过个体上已经处在社会大环境中,各种新鲜事物、热门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在安全人机工程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热门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首先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学相关原理分析思考问题,并在课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种知识点运用方法往往会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活学活用。例如,在讲解轨迹交叉理论时,首先通过结合国航4.15空难,分析事件诸多构成因素得出结论;再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南京饿死幼童事件,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活学活用,加强了学生掌握运用新知识点的能力。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体验性等多方面特点,运用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课堂案例进行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于知识点不仅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四、课后习题方式灵活,巩固课堂知识点

学习的过程分为学和习两个过程。学,更偏重于课堂学习,通常是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交互完成学这一过程。习,则更侧重于课堂外学生如何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习题的设定对于学生学习巩固新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学生对习题很多时候会表现出反感情绪,这是因为书本上的习题虽然针对性强,但是综合及实践性偏弱,学生的兴趣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对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课后习题设计就需要一些技巧性。首先,书面的习题是以章为单位,这样学生在做习题时是对整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的。其次,针对每章小节为单位,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思考、讨论、分析问题。通过将课后习题与课堂内容的灵活结合,知识的巩固及叠加效应十分明显。

篇8: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机械、电子、车辆工程等专业的学科选修课,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地给传授学生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对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采用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改变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研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张扬学生个性;结合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积极引入最新的设计成果,使理论的转化既快又直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通过介绍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人的结构、生理和心理等基本特征,研究人、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机系统最优(见图1)。其理论方法可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数据,为设计中“机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掌握人机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分析和研究人、机、环境3个要素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寻求人机系统最优组合方案,并能应用人机工程学知识指导具体产品的设计,使人机系统安全、高效、可靠。

(二)构建课程框架体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符合教学规律,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完整的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人机工程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是人体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我们将课程也分为4大模块,人的模块、机的模块、环境模块和其他。而其中的重点是“人”,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围绕“人”的因素来展开,首先通过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测量数据的具体应用方法,探讨人的设计心理学在设计上的应用;从与设计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3大系统的特点来讲述其与设计的关系及应用方法;机器模块主要是“显示系统”和“控制系统”为主的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环境模块主要是与人和机器有关的环境因素,如热环境、光环境等。其他模块主要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事故的成因等。通过以上模块的教学给学生构建出一个清晰的课程框架体系,从全方位把握课程内容,强化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框架结构。

(三)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人机工程学近几年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随着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认识上的提高,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一方面要不断把人机工程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另一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时将教师本人和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再者紧密联系人机工程应用的最新发展,用案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网上资源、学生作品、毕业设计、教师制作等,及时穿插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丰富课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与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工科的,一个是艺术类的,对于这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针对学生思维活动方式的不同以及所掌握的知识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模块上进行变化,增加不同的内容,与学生的特长相结合,使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形式

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主要采用讲授方式,原理和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帮助他们理清楚概念的基本构架,掌握其内在的含义,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富于思考和综合理解的能力。讲授中要注意将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方式进行传达,将枯燥的理论用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呈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记忆效果。如在讲感觉和知觉时,用了“瞎子摸象”来说明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理论讲授中结合实物直观来配合,即用不同的实物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体会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在讲授控制装置的布置原则时,用几种不同布置方式的摇控器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其操作过程,然后再讨论在布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出布置的原则。这种原则是由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所以对于原则的理解更加深刻。人机工程学的知识系统性较强,并且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在讲授时要注意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使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于学科的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学习的知识能以一种更稳定的形式存储,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师生互动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由于人机工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一般是我们司空见惯,然而又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或尚未归结出错误的原因的,让学生进行广泛地讨论,并适时把握讨论的方向,最后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给出市场上的两种电磁炉的控制面板,让学生思考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由此还引发出了上市场找缺点的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由于是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错误,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展示作业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评论,并就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利用作业的讲评来完善教学内容。在讲评过程中,由于相互的激励往往会产生一些新颖的想法,课堂气氛热烈,互动效果很好。

(三)案例教学式

结合典型案例和综合性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析、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所隐含的人机工程学知识和设计原理,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能体现相关的知识点或原理,存在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的可能性。一般案例的选择是国内外的优秀的作品、学生作品、教师作品等,内容一般是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产品。通过对案例的研究能领会到理论应用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对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习的思路。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3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将理论内容的传授与实际中的应用进行有机的结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在平时练习和毕业设计中,强化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应用方法,并将这些成果不断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下一届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一)课件的设计

人机工程学的内容繁杂、信息量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多媒体的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插图、声音、视频等,使知识简单、直观、明了,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所以对于人机工程学来说,制作多媒体课件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课件的每一章都要依据章节的特点来确定其结构与布局、色彩的搭配、界面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内容。使重点和难点突出,知识点易于理解,并加深记忆。在课堂教学来检验课件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将课件加以修改,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方便学生适时查看课程内容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知识,并在网络课程中补充了大量相关信息,如案例分析、精品文章、名人名作等,为学生详细讲解案例,推荐课程相关精品文章及名家作品,内容涵盖全面。以此确保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本课程知识,并且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摄取极大地大扩充了知识层面,从而达到有效地辅助课程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同样要注意言语直观。大部分多媒体课件使用者只利用鼠标或键盘控制演示内容,忽略了通过教师的授课形体、语调、表情和动作来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反而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缺少了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互动。另外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要把握好节奏,有张有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

2、王兴凯.设计基础课程——人机工程学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2008(7).

3、高等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印在心底的温暖作文下一篇:必看“柔性工作法”围绕服务非公企业创先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