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2024-05-1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共8篇)

篇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一、计算题

1、145×12= 2、135×12= 3、176×46= 4、325×26=

5、237×83= 6、36×254= 7、83×217= 8、43×129=

9、32×164= 10、25×328= 11、12×124= 12、85×215=

13、28×153= 14、322×35= 15、54×145=

二、填空题。

1、最小的两位数与的三位数的积是( )。

2、200个18是( ),125的40倍是( )。

3、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小时可行( )千米.

三、选择题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A、不变 B、扩大10倍 C、缩小10倍

2、125×80的积的末尾有( )个零。

A、2 B、3 C、4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

4、美园小区有五栋楼房,每栋有120户人家,小区共有( )户人家。

A、600 B、500 C、125

四、应用题

1、一士多店平均每天售出饮料350支,这个月(按31天计算)共售出饮料多少支?

2、小东从家走到学校要20分钟,他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小东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3、小华跑步的速度是5米/秒,他2分钟能跑多少米?

4、小芳每分钟大约打75个字,她打一篇文稿刚好用了40分钟,这篇文稿有多少字?

5、如果每个箱子装24袋牛奶,135箱能装多少袋牛奶?一个奶站有500袋牛奶,用25个箱子装够吗?6、如果每个箱子装30袋牛奶,200箱能装多少袋牛奶?一个奶站有700袋牛奶,用20个箱子够装吗?

7、育才小学有254位夏令营学员。学校组织学员到博物馆参观,学生门票每人25元。学校准备6500元够买门票吗?

8、学校新购进85套课桌椅,每张桌子105元,每把椅子65元,学校一共要付多少元?

9、一头大象每天要吃302千克食物,九月份(30)天要吃多少千克食物?

10、一块长方形水稻试验田,长40米,宽24米,平均每平方米收稻谷14千克,这块试验田一共收稻谷多少千克?

11、一辆货车从甲城出发,平均每小时行68千米。经过14小时到达乙城,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2、一种观赏蔬菜袖珍南瓜一盆20元,买5盆送一盆。王阿姨一次买5盆,每盆便宜多少元?

13、同学们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2套。5000元购买票吗?

篇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 )、( )、( )和( )。

2、两条直线相交成( )度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平行四边形具有( )。

4、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 )。相对的两条边互相( )。

5、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底,能作出( )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 )。

6、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 )和( )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等腰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

9、平行四边形( )轴对称图形。

10、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 )度。

二、选择。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 )垂线。

A、一条 B、两条 C、无数条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 )。

A、平行四边形 B、梯形 C、长方形

3、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长方形 B、圆形 C、平行四边形 D、等腰梯形

4、长方形中有( )组对边平行。

A、1 B、2 C、4

三、判断。

1、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 )

3、过一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

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

5、只要不相交就一定是平行线。( )

6、两条直线相交就一定是垂直。( )

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及答案

1、工人叔叔3小时做24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8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2、王大爷带了花1500元钱去买化肥,买了9袋化肥,找回15元。每袋化肥多少钱?

3、张大爷买15只小猪用7455元,他还想再买30只这样的小猪,他还要准备多少钱?

4、一双皮鞋105元,一件衣服的价钱是鞋子的2倍。妈妈买一双鞋子和一件衣服共要多少元?

5、育才小学要把180名少先队员平均分成6个分队,每分队分成5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6、小荣家养了45只鸡,1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蛋13千克,每只鸭产蛋12千克,这些鸡、鸭一年可以产多少千克蛋?

7、一支铅笔比一块橡皮贵7分,一支园珠笔可买11支铅笔,已知一块橡皮8分,一支园珠笔多少钱?

8、张君今年45岁,小刚今年5岁,再过3年,张君的岁数是小刚的多少倍?

9、小明有40元钱,比小强多6元,两人共有多少元?小明给小强多少元两人钱数一样多?

10、某厂有男工42名,女工人数比男工的3倍少11名,这个工厂共有多少名工人?

11、王叔叔在化肥厂开车送化肥。去时每小时行48千米,用了5小时,返回时因为空车只用了3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2、学校发练习本,发给8个班,每班200本,还要留100本发奖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13、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14、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5、四年级要为图书馆修补244本图书,第一天修补了49本,第二天修补了51本,剩下的要3天修补完,平均每天要修补多少本?

16、建筑工地需黄沙50吨。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了5次,余下的改用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运,还要运几次?

17、买一盆花要120元,买4盆送一盆,学校要用25盆花,最少要花多少钱?

18、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6吨食物,够大象吃上20天吗?

19、买一束鲜花20元,买4束送1束。李阿姨一次买4束,每束便宜多少钱?

20、水果店2千克苹果售价5元,3千克香蕉售价12元。妈妈打算苹果和香蕉各买6千克,应付多少钱?

参考答案

1、每小时生产的零件×时间=零件总数

解:(24÷3)×8=8×8=64(个)

答:他8小时做64个零件.

2、总价÷数量=单价

解:(1500-15)÷9=1485÷9=165(元)

答:每袋化肥165元。

3、单价×数量=总价

解:(7455÷15)×30=497×30=14910(元)

答:他还要准备14910元。

4、皮鞋用款+衣服用款=共用款

解:105+(105×2)=105+210=315(元)

答:妈妈买一双鞋子和一件衣服共要315元.

5、队员总数÷小组数=每小组人数

解:180÷(6×5)=180÷30=6(名)

答:平均每组有6名少先队员。

6、鸡蛋+鸭蛋=年产蛋量

解:45×13=585(㎏)

18×12=216(㎏)

585+216=801(㎏)

答:这些鸡、鸭一年可以产801千克蛋.

7、11支铅笔的价格=1支圆珠笔的价格

解:(8+7)×11=15×11=165(分)165分=1元6角5分

答:一支园珠笔1元6角5分。

8、3年后张君的岁数÷3年后小刚的岁数=3年后张君的岁数是3年后小刚的岁数的倍数

解(45+3)÷(5+3)=48÷8=6(倍)

答:再过三年,张君的岁数是小刚的6倍.

9、小明的钱数+小强的钱数=总数

小明的钱数-二人的平均数=小明要给小强的钱数。

解:40+(40-6)=40+34=74(元)

40-(40+34)÷2=40-37=3(元)

答:两人共有74元。小明给小强3元两人钱数一样多。

10、男工数+女工数=总数

解:42+(42×3-11)=42+115=157(名)

答:这个工厂共有157名工人.。

11、路程÷时间=速度

解:(48×5)÷3=240÷3=80(千米)

240×2÷(3+5)=480÷8=60(千米)

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往返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

※12、发给8个班的+留下的=应买的

解:8×200+100=1600+100=1700(本)

答:学校应买1700本练习本.

13、总量÷每天烧的=烧的天数

解:1吨=1000千克

1000÷40=25(千克)

1000÷(25-5)=1000÷20=50(天)

答:这批煤可以烧50天。

14、剩余的书÷每小时装的=装订时间

解:(2640-240)÷(240÷3)=2400÷80=30(小时)

答:剩下的书还需要30小时能装订完。

15、剩余的书÷3天=每天要装的

解:244-(49+51)=244-100=144(本)

144÷3=48(本)

答:平均每天要修补48本.

16、解:40-(4×5)=20(吨)

20÷5=4(次)

答:还要运4次。

※17、买5盆花4盆的钱,实际每盆花[120×4÷(4+1)]元。单价×数量=总价。(25盆正好是5盆的倍数)

解:[120×4÷(4+1)]×25=96×25=2400(元)

答:最少要花2400元。

18、解:350×20=7000(千克)

7000千克=7吨

7吨>6吨

答:不够。

19、解:20-[20×4÷(4+1)]=20-16=4(元)

答:每束便宜4元钱。

20、解:5÷2×6+12÷3×6=15+24=39(元)

篇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一、从学习内容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首先应该尊重学习内容, 围绕学习内容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这里说的学习内容, 主要是指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包括单元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等。

1. 依照单元导语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 许多作家妙笔生花, 为它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我们来认真读一读, 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从这一导语分析, 它既是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引子, 也是整册教材学习目标的具体序列之一, 体现了语文课程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要求。所以, 针对导语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整体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既面向单元学习目标, 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 从而逐渐达成目标序列。

设计一:这一单元导语告诉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_______, 这些动物在作家笔下都写得 _______、_______。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_______。

设计二: 什么叫妙笔生花?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妙笔生花在哪里?怎么又叫栩栩如生?作家们又是怎样把相同动物或者不同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的?

2. 依照课例内容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两精两略的课文, 再加上形态可掬的动物插图、思考题以及《猫》后面的阅读链接, 内容丰富, 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道理。所以, 针对这样的课例, 我们可以设计遵循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 达到熟悉课例内容, 学会表达方式, 以增进人类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目的。

设计三:“白鹅”是我国作家 _______ 和 _______国作家 _______ 描写的同一种动物, “猫”和“母鸡”两种动物都是我国著名作家 _______ 写的。

设计四:“白鹅”在不同的作家笔下, 有着不同的形象, 在丰子恺笔下是 _______, 在叶·诺索夫笔下是 _______ ;“猫”“母鸡”等不同的动物在老舍笔下各有的形象是 _______、 _______ ;除了老舍写“猫”, 还有 _______ 也写了“猫”。

设计五:比较丰子恺和叶·诺索夫两位作家对“白鹅”的不同描写,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老舍在写“猫”和“母鸡”时, 有哪些相同的或不同的表达方式?

设计六:作家很喜欢动物, 画家也很喜欢动物。请将插图和课文相比较, 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3. 依照语文园地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语文园地目标非常明确, “口语交际”“习作”都是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主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先说后写, 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 把动物的特点说清楚、写具体。“我的发现”其实是对表达方式的进一步体会, 字面上是作者不喜欢动物, 实际上是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这在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日积月累”是有关动物的成语, 足以表明人们对动物的喜爱。除以上四个固定栏目外, 还增加了一则“对联趣味语文”, 让人感觉语文是有情趣的。针对这样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巩固性或延续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以加深对动物的印象, 巩固“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设计七:你最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 跟这动物有关的成语有 _______ 。

设计八:我跟动物有着亲密的关系, 我们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九:我知道“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课文中, 还是生活当中, 有许多看上去不喜欢, 实际上喜欢得不得了的现象,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学习的程度要求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尽管单元主题明明白白, 学习内容清清楚楚, 但针对学习的程度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单元练习活动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1. 学习的程度要求决定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的程度。“动物”专题组教学共花10~13课时, “学习和积累单元词语”“感受每一种动物的形象”“发现和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等成为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然而, 具体目标的确定可以随着教材的编排, 或者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作出分解与调整。所以,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遵循学习的程度要求, 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 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单元练习活动, 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 符合学情和训练状态的。

通过充分读书, 读单元导语、读四篇课文、读语文园地, 运用单元整组学习方式来设计。

设计一:单元导语是 _______, 分别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篇课文, 写出了每一种动物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特点, 让我们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 语文园地又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以及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运用单篇教学方式, 在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作者笔下的动物形象, 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设计二:分别画出表现“白鹅”“白公鹅”和“猫”“母鸡”特点的句子。想一想这些特点是怎么来具体描写的?

设计三:同样是写“鹅”, 为什么分别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来形容?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鹅”的确是个“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的动物?

设计四:读《猫》和《母鸡》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我一向讨厌母鸡”。“古怪”的意思是 _______, “讨厌”的意思是 _______。老舍是喜欢“猫”和“母鸡”的, 而课文的第一句话这样写, 是为了 _______。

突出专题训练要求, 可以配合本组专题, 运用精读带略读的方式, 然后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借助画、圈、议等方法, 充分理解作者笔下动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设计。

设计五:学了四篇课文,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想学一学, 写一写。我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 它有 _______ 性格特点, 可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证明。

2. 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也影响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改善教师的教学, 因此, 我们应该立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基础, 有差异地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依据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堂课的差异程度, 突出什么功能就设计相应的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六:精读课文《白鹅》和《猫》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应该是有差异的, 其学习目标指向分别是 _______ 、_______。而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的学习目标应该是 ______________ 。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程度, 设计不同的、有层次的单元练习活动内容和形式, 如同样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七:优秀学生可以借助总起句、过渡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课文内容和某个动物的特点;而薄弱学生借助一定的选择、填空或者提供一定的语境来概括主要内容和动物特点。

设计八: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进行小练笔;而薄弱学生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步态和架势, 开展表演练习, 然后进行小练笔。

三、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还应该基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因为学习条件能够保障内容的学习和目标的达成, 有什么样的学习条件, 就会设计针对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有什么样的单元练习活动, 就会促成学习内容掌握。

1.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尊重教材条件和文本思路。不论怎么样的学习条件, 教材和文本是统一的, 城市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一致的, 目标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依据教材编排和文本内容。

如“动物”专题单元, 通过比较, 不仅应让学生掌握“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所具有的特点, 以及该特点的表达方式, 还要掌握“明贬实褒”的写法, 并能够模仿或创造。

设计一:《白鹅》一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 字面上的意思是 _________, 实质上表达的是 _________, 并没有 _________。尤其是从白鹅的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 中, 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白鹅的无比喜欢, 也让我们看到了白鹅特别的性格。

设计二:在写作方法上, 《白鹅》和《白公鹅》都是 _________ 来写的, 《猫》和《母鸡》则是通过_________ 方式来写的。

2.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受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制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尽管媒体资源发展很快, 但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 其学习条件还是相当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学习目标, 也会因学习条件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单元练习活动。如人教版是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的, 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但是对于全国各地来说, 实施是不一样的, 就是同一个地区, 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不一样。从“动物”专题单元看, 应该说对农村学生比较贴近, 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是农村孩子常见的, 有的甚至还饲养过, 对它们的习性、脾气比较了解, 可是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可以设计观察类单元练习活动和上网搜索类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三:农村的孩子可以亲自去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状态, 包括吃食、叫声、步态以及和其玩耍, 直接体验动物的温驯和敬业、顽皮和淘气。

城市里的孩子则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有关它们的介绍, 了解闲情趣事 , 感受动物们的习性、脾气。

设计四:课外布置适当的阅读活动, 查找相关的书籍阅读, 可以是中国的, 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古代的, 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著作类的, 也可以是绘画类的。

四、从目标整体要求出发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按照教材编排体例, 充分展现整组教材所特有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 力争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体目标要求。以《白鹅》中“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一段描写来说明。

1. 突出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业本》上针对以上语段安排了两个练习, 一题是“将句子按顺序排列, 并加上标点符号”, 另一题是“读一读, 写一写”, 可以作以下补充。

设计一:理解“步态”的意思是 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______”都是步态;“更”的意思是_______ ;“颇”的意思是 _______。

设计二:按照内容填空题:鸭的步调 ( ) , 有 ( ) 之相, 鹅的步调 ( ) , 有京剧里的 ( ) 之相, ( ) 。

设计三:用“非但……竟……”仿照着写一句话。

2. 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白鹅”动物的特殊性, 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活动, 以体现学习过程与方法。

设计四:读读语段, 画出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_______。

设计五:议一议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融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练习活动都要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不容易, 但是要力争融汇, 逐渐培养。

设计六:圈出“它常傲然地站着, 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 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句子中描写“鹅更傲慢”的字词, 想一想, 这样写为了什么?

设计七:课文中像这样的写法还有许多, 请画出来, 并学着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设计八:课外长时间去观察动物, 和动物交朋友, 之间能说话、能倾吐, 体验快乐。

篇4: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篇5: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9分)lǒng zhào kuān kuò

bēn téng

yī jiù

()()

()()

huī fù

chàn dòng

shuǐ tiān xiāng jiē

()

()

()

qí tóu bìng jìn

rén shēng dǐng fèi()()

三.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画“√”)(4分)笼罩(lǒng lóng)风号浪吼(háo hào)浩荡(gào hào)人声鼎沸(fèi fú)

四.选词填空:(6分)

(一)宽阔

广阔

辽阔

1.农村是()的天地。

2.汽车在()的公路上奔驰。

3.轮船在()的海面上航行。

教学

教学

(二)急忙

急剧

急促

1.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2.听见有人敲门,我()去开。

3.我听见身后传来()的脚步声。五.按要求写出四个词语。(6分)

1.描写天气的: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描写景色的:_____ _____ _____ _____

3.描写心情的: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六.照样子,写句子。(4分)

例: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6分)

只有……才……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即使……也……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小泉姿态万千,()说小泉更有趣。

2.()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美。

3.大泉()有气势的美,()还有一种神教学

教学

秘的美。

4.()大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八.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8分)

1.每年都有大量的野生鸟类来玉渊潭公园安家

有山喜鹊

灰喜鹊

乌鸦

戴胜

啄木鸟

大雁

冬季会有数千只野鸭光临湖面

2.到过海边的人

都会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有时候海水像野马

向岸边奔来

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

退出离海岸很远的地方

九.修改病句:(6分)

1.看完“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很受教育。2.即使生活富裕了,我们却不能乱花钱。3.老师为我们日夜操劳,头发忽然都变白了。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àn làn

zhú gān

guī lǜ

fèng xì()

()

()

()

zhào yào shù shāo róng shù jìng jì

教学

教学

()()()()

bái máng máng

yìng jiē bù xiá

()()三.造句:(6分)展示-- 应接不暇--

四.选词填空:(6分)镇静平静

1.小船行驶在()的湖面上。

2.在紧急的时刻,连长显得十分(),带领战士们迅速撤离危险地带。

持续

陆续

连续

继续 3.下节课,我们()写作文。

4.张明()三次夺得了这类比赛的一等奖。5.比赛()了三个小时,双方还不分胜负。6.放学了,同学们()走出教室。

二.看拼音写词语:(11分)

jiāo lóng

jūn yún kòng xì yè bǐng()()()()

教学

教学

xī shuài zhù zhái yǐn bì dī àn()()()()

sōu suǒ

suì dào suí yù ér ān

()()()

四.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4分)1.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宅。(shèn shēn)

2.蟋蟀的洞穴(xué xuè)建在朝(zhāo cháo)着阳光的堤(dī tí)岸上。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6分)

()的隧道()的墙壁()的住宅()的叶子()的()()的()

六.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8分)引()注()毫()可()随()而()不()思()()()大振 枉费()()浩如()()()卧()安

教学

教学

七.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列的词语排列起来。(8分)

1.梨树

果树

植物

2.昆虫

动物

苍蝇

生物

3.中午

清晨

下午 傍晚

上午

4.开花

播种

结果

长叶

生根

一.看拼音写词语。(9分)

jìng mì āo jìn kòu kāi zī liào

()()()()

zhào kāi qǐ yuán wǎng fèi xīn jī

()()()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列词语排列起来(6分)1.陆军

解放军

炮手

炮兵

2.书籍

语文课本

教科书

小学语文课本 3.哥哥

伯父

祖父

弟弟

叔叔

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6分)1.天上的云很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落伞在空中飘荡。

教学

教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词填空。(4分)喜欢 喜爱

1、我非常()听故事。

2、我家的这只小花猫可真惹人()。

持续 继续

3、这场大雨一直()了一天一夜。

4、我们一定要()发扬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六、照样子,写句子。(8分)例:小红做完了作业。小红把作业做完了。

1、妈妈补好了我的衣服。

2、小猫抓住了一只老鼠。

例:洪水淹没了村庄。

村庄被洪水淹没了。

3、同学们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

教学

教学

4、小狗吃完了地上所有的骨头。

一.看拼音写词语:(9分)

yáng yì yǔn xǔ hū xiào xuān nào()()()()

diāo xiè bǐ cǐ tiě qiāo xiǎo shù chà sè sè fā dǒu()()()()()三.写出下列近义词(4分)

凝视--()仍然--()愉快--()大概--()四.照样子,写词语。(6分)

笑嘻嘻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勤勤恳恳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五.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带点的词语换个说法。(10分)1.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2.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冬。()3.孩子们依照仙女的话又来到泉水边。()4.同学们诧异地看着老师,不知老师为什么这么说。教学

教学

()

5.多少年过去了,泉水仍旧静静地流着。()六.判断下面句子意思的对错,正确的画“√”。(6分)1.春天又来到花园的原因是:(1)因为春天到了。()

(2)因为巨人力气大,赶走了冬天。()

(3)因为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他让孩子们到花园里来了。()

2.“幸福是什么呢?”三个青年认为幸福就是:(1)生活快乐。()

(2)要靠劳动,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

(3)能吃的好,穿的好。()二.选字填空(6分)带

()领()花环()兵 爱()领()()动 比 彼

()赛()此()岸 知己知()评()()分

教学

教学

三.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用“√”表示。(4分)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8分)清理()疏通()整理()疏散()增加()飘落()增添()飘散()

七、用“静”字组成四个不同的词,再填空,使句子通顺连贯。(4分)

1、午饭后,爸爸、妈妈和我都开始午睡,家里十分()。

2、遇到危险,小朋友千万不能慌张,一定要()。

3、小雅是个()的女生,说话声音总是柔柔的。

4、自从战争爆发,美丽的小镇便失去了往日的()。

八.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3分)

1.李华改正了学习方法后,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2.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任何困难。3.我们班同学基本上都参加秋游活动。

九、连句成段。(3分)

教学

教学

()我们坐在河边柳树下,放下了鱼钩。

()忽然浮标一沉,我急忙把鱼竿往上一提,一条银白色的小鱼就钓上来了。

()浅红色的浮标在水面上。

()星期天早晨,我和小刚扛着鱼竿到郊外去钓鱼。()我们高兴地把鱼竿举在空中,摇晃着,喊着:“我们钓着鱼了!”

三.照样子,写词语(9分)

郑重––––(重要)––––(要紧)–––––(紧张)京剧––––()––––()––––()性格––––()––––()––––()尽职––––()––––()––––()

四.选词填空(8分)

偶然 必然 傲然 果然

1.爷爷说自己不舒服,()下午他就发起烧来了。2.只要你刻苦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3.这是一个()的事故,实在是意想不到的。4.山上的苍松翠柏,在寒风中()挺立。

五.修改下列病句,把正确的写在横线上(9分)

教学

教学

1.明天大概准会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每天都要坚持收听电视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重新排列,并将序号填在前面的括号里。(6分)

()它手里拿着两束鲜花,一扭一扭地走着,可真有点礼仪小姐的味道。

()只见它先在钢丝上轻松自如地来了个倒立,然后就摇摇晃晃地走起来了。

()突然,观众席上响起了一阵欢呼声,我定睛一看,驯兽员带着一只穿花裙子的小猴子出场啦!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等待着猴子精彩的表演。()绕场一周之后,它就丢下鲜花灵活地跳上了钢丝。()看,它还不时地停下来,向观众咧咧嘴,太有趣了。

一、看拼音写词语(9分)

bó wù guī lǜ jūn yún chóng dié

教学

教学

()()()()

chāi chú yǔn xǔ fù gài suí yù ér ān()()()()shuǐ tiān xiāng jiē()

三、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4分)人声鼎(dǐng

dīng)沸

屹(yǐ

yì)立 山崩(bēng

pēng)地裂

恢(huī huí)复

四、选字填空(4分)

竿

1、我用竹()把树上的枣儿打了下来。

2、国旗在旗()顶端迎风飘扬。

3、钱塘江大()堪称世界奇观。

4、一辆公共汽车正()车站开去。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的天空

()的榕树()的红霞

()的画卷()的歌声

()的石狮子

教学

教学

一.看拼音写词语:(13分)

lǒng zhào

zhǐ chǐ

hǎn zhì

fèng xì()()()()

yè bǐng

sōu suǒ

xuān nào

kuī sì()()()

()

gōng yǎng

táo qì

bù róng zhì yí

()

()()suí yù ér ān

kū zhī bài yè

()()

三.照样子组词语:(14分)

例:水天相接→(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料之中)涌动→()→()→()

隐姓埋名→()→()→()→()五.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8分)例:小木偶有木头腿。

(可爱的)小木偶有(长长的)木头腿。1.小鸟唱歌。

教学

教学

()小鸟()地唱歌。2.孩子们做游戏。

()孩子()地做游戏。3.泉水从出口流出来。

()泉水从()出口流出来。4.松鼠摇着尾巴。

()松鼠摇着()尾巴。

六.照样子,把三句话合成一句话。(6分)例:妈妈走进屋子里。妈妈把包放在桌子上。妈妈向厨房走去。

妈妈走进屋子里,把包放在桌子上,向厨房走去。1.张明放学后回到家里。张明坐到电脑桌前。张明打开电脑查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蛙跳到荷叶上。青蛙昂首挺胸。青蛙呱呱地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

教学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wān yán qì pò

bǎo lěi liú lí yuǎn tiào

()()

()()()

bīng mǎ yǒng

jiā yù guān zī tài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suǒ xiàng pī mǐ

()()()三.按要求填空:(12分)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几乎()耸立()玩赏()写出下面词语反义词

隐隐约约()远()

细()四.判断下列句子,是比喻的打“√”,不是的打“×”。(8分)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2.那一幅幅人物的画像,活像真的一样。()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玉。()4.他长得真高,才十四岁就像他爸爸那么高了。()五.排列句子的顺序,把序号写在括号里。(5分)()它腿上沾满了泥土,低着头,鼻里喷着热气,使教学

教学

足了劲在耕耘着大地。

()有一天,我又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我想我们是多么需要有牛这样的精神和意志啊!()看着看着,眼前好像浮现出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小铜牛活了,成了一条大牛,正走在辽阔的田野上。()我也是小牛,我也要“耕耘”。六.用修改符号修饰病句。(8分)

1.干部会上,每位干部都互相做了自我批评。

2.新来的老师受到了热烈同学们的欢迎。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2分)

发扬

发现

珍爱 珍惜

美好

美丽

()生命

()愿望

()情况

()时间

()传统

()景色 四.修改病句(9分)

1.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任何困难。2.在庆祝会上,小红演唱了动听的歌声。

3.小强买了《雷锋的故事》《木偶奇遇记》《中国少年报》教学

教学

《丁丁历险记》等很多书。

五.默写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写题目、作者姓名)(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把成语补充完整。(12分)如()添翼 守株待()天()行空

胆小如()来()去脉

杯弓()影 一.看拼音写词语:(11分)diāo ling hán bāo gǔ suǐ

()()()

zhǎn zhuǎn zhàn fang kōng kuàng()()()

jiàn gé tóng bāo zhǔ fù

()()()

háo táo huǎng rán dà wù

()()

三.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词语:(6分)

1.平稳安全,没有发生事故和危险。()

2.突然发生,没有预料到。()

教学

教学

3.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五.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8分)1.我常常用电脑。

2.我们经常阅读课外书,可以丰富和提高阅读能力。3.上课的时候,王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了英雄欧阳海的故事。

4.她改正了学习态度,受到了家长的表扬。

六.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14分)1.________年轻人________躺在病床上。2.________阳光照耀在________草地上。3.________小鸟在________天空________飞翔。一.看拼音写词语。(12分)

mó fàn

xún jǐng chěng chǔ

()()()

yǒng yuè tuī jiàn chuāng líng

()()()yí huò bù jiě yī shān lán lǚ kēng qiāng yǒu lì()()()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12分)

教学

教学

()的胸怀 不停地()()的天气

静静地()()的作家()地修改 四.照样子,填写句子。(8分)

例:小狗见了我,亲热得围着我的脚跟,汪汪地叫个不停。1.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我高兴得____________。2.干了一天活的爸爸回到家时,累得______________。五.把下面词语恰当地用到短文中去。(14分)鲜红 绿色 快乐 晶莹闪亮 绵绵的 红红的 绿绿的

()的春雨过后,太阳又露出脸来,鸟儿()地唱歌,草儿滴着水珠,好像都在赞美这场春雨。校园里的美人蕉,()花朵挺立在()的枝上,()的花瓣上满是()的水珠,轻轻一碰,就像珠子一样滚落下来,落在()叶子上,掉在地上“碎了”。六.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重新排列并将序号填在前面括号里。(7分)()春天到了,菜园里一片绿油油。

()冬天的时候,下过一场大雪,我们的菜园变得一片洁白。

()菜园如此娇美,仿佛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教学

教学

()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园子。()初夏,成行的向日葵绽(zhàn)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迎着朝阳怒放。

()秋天,北边墙脚下的花丛发出阵阵芳香。()炎热的夏天到了,地里结满了累累的瓜果。

一.看拼音写词语(9分)

三.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海滩)金黄(态度)认真

()茂密

()融洽

()灵活()燥热

()纷飞()宽广 四.根据意思写出词语(6分)

1.在别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2.微风和煦(),阳光灿烂,形容天气晴好。()3.形容神气十足,非常称心如意。()五.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重新排列,并将序号填在前面的括号里。(7分)

()看到爱迪生遇到了那么多困难,仍然坚持教学

教学

不断学习,不断研究。

()创造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仔细地读着《爱迪生的故事》。

()成了一个大发明家时,我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我默默地坐在窗前。

()为了培养自学能力,扩大阅读量,老师要每个同学独立阅读课外读物。

()一天下午,教室里寂寞无声。一.看拼音写词语:(12分)

yī lài

nóng gēng

qián rù

()

()

()

chuán bó

zhé xué

cāng kù

()

()

教学

教学

()

zōng hé

pàn duàn

chǔ cún

()

()

()

pēng rèn

fáng dào

hū fēng huàn yǔ

()

()

()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15分)

()的恐龙

()的世纪

()的环境

()的恐教学

教学

()的世纪

()的环境

()的生活

()的鸽子

()的小树

凶猛的()

轻盈的()

描绘()

笨重的()

敏捷的()

寄托()

四.选词填空:(12分)发现

发明

1.美国的科学家爱迪生一生中有一千多项(),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2.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改观

改变

1.20世纪,人类的生活大大(),其()的程度超过了人类百万年的总和。

教学

教学

2.淘气包张萌在“文明月”里努力改正不足,争做文明学生,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了大家对他的印象。

五.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加一部分内容,使句子的意思更清楚。(9分)

例:(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

1.(),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2.(),人们急得不知该怎么办。

3.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我()。

六.把下面次序错乱的句子,按顺序重新排列。(12分)

()我抄起一根铁棍(gùn)不顾一切地跑出去排雨水。

()好不容易我才把铁棍插进排水口,一撬(qiào)它没动,又一撬还是不动,铁篦(bì)子就像长在地里一样。

()一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由于院里的排水口篦子没有打开,所以地上的雨水越积越多。

教学

教学

()我虽然淋了个透心凉,活像只落汤(tāng)鸡,但心里很高兴,因为我做了一件好事。

()我喘了口粗气,随着“呀”的一声大喊,排水口打开了。雨水“哗哗”地流进了下水道。()可雨水没过了排水口,看不清位置,我只好用铁棍扎(zhā)来扎去地找。

一、看拼音写汉字(9分)

lǒng

zhào

xìng

guī

()

()

()

mǐn

jié

miáo

huì

nóng

gēng

()

()

()huáng

hūn

suí yù

ér

ān()

()

教学

教学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8分)

即将(jí

jì)

从容(cóng

cōng)颇像(pō

bō)

倘若(tǎng

shǎng)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理所()

突()其()得意()

风()日()不()其()

()息()视

五、照样子改写句子(6分)例:小红没来上学,因为她病了。

因为小红病了,所以她没来上学。

1、养鹅等于养狗,因为鹅也能看守门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鸡和狗常来偷它的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

教学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àn làn

guī lǜ

fèng xì

wā jué

zhú jiàn

()

()

()

()

()fù gài

yú kuài

xìng gé

pí qì

gǎo zhǐ

()

()

()

()

()

二.下列各组带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1.不可计数(shǔ)

兴奋(xìng)应接不暇(yìng)

2.不禁(jīn)

巢穴(xuē)

嫩茎(jīng)

3.倾斜(qǐng)

隧道(suì)

暖和(he)

教学

教学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的寒风

()的阳光

()的榕树

()地颤动

()地照耀

()地往上爬

五.把词语补充完整(3分)

不可思

右盼

息凝视 变化多

丰富多

鲜果

六.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过来写在括号里。(4分)

1.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仆的,清结、干躁,很卫生。()

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壮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脚。()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改为“把”字句)

教学

教学

2.浪潮越来越近,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改为比喻句)

3.花园里洋溢着孩子们常年欢乐的笑声。(修改病句)

八.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允(yún)许、火辣辣(lā)”两个词中带点字的读音都正确。()

2.《巨人的花园》、《蟋蟀的住宅》、《去年的树》这三篇课文的体裁相同。()

3.《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

4.“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句话是设问句。()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教学

教学

yī lài

qīng yíng

jiān bǎng

duò

()

()

()

()

fèng xì

guī fàn

zào rè

dūn

()

()

()

()

三、用“________”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再把正确的写在()里。(4分)

1.这件感人的事情仿沸就发生在昨天。()

2.老师向我们推存的《爱的教育》真好。()

教学

教学

3.我天天像堂倌似的待候小狗毛毛。()

4.台湾与大陆虽然 着宽阔的海峡,但是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耀()()威

()而安

欣()若()

碧()()

()天()地

()()

五、在()里填上适当的词语。(()的榕树

()

()信心

教学

()

金 水天6分)

漂亮的 兴奋地

教学

()

感到()

一()古诗

六、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在“_________”上。(2分)

①有志者事竟成

②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爱迪生小时候被人称为“智能低下的人”。但他下定决心做出一番大事业。后来果然凭着他坚定的意志和不懈(xiè)地努力,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按要求做。(1、小题1分,2小题2分。共3分)

1.根据句意划掉不恰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迹)的钱塘江大潮吸引了中外游客。

2.根据句意填上恰当的内容,使句子具体。

今天很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

教学

篇6: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1、( )+45=55+( ),这里运用了加法( ),用字母表示是()。

2、交换两个( )的位置,( )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乘法分配律可用字母表示为( )。

4、a×6+6×15= ×( + )。

5、计算(23×125)×8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算( ),这样计算是根据( )。

6、一套校服,上衣59元,裤子41元,购买2套,一共需要( )元。

7、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那么上海在北京的 偏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27+33+67=27+100 ( )

2、125×16=125×8×2 ( )

3、134-75+25=134-(75+25) ( )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结合律。( )

5、1250÷(25×5)=1250÷25×5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4分)

1)、56+72+28=56+(72+28)运用了 (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 )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D、100×125×1×125

四、直接写得数(9分)

125×8= 100÷25= 24×3= 25×8=

36÷18= 42÷3=13×4= 65÷13=

15×7= 120×7= 198÷9= 210×6=

102÷34= 26×20= 540÷27= 50×80=

220+190= 24×30=

五、计算下面各题(9分)

(124-85)×12÷26 75+240÷40-25 367-144÷24×13

六、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24分)。

355+260+140+245 98×101 48×125 645-180-245

38×99+38 3500÷14÷5 175×56+25×56 50×25×20×40

七、动手操作(9分)。

在平面图上标出下面各场所的位置。

1、学校在小明家的北偏东35°,距离300米。

2、游泳池在小明家的西偏南40°,距离200米。

3、商场在小明家的北偏西20°,距离200米。

八、解决问题。(32分)

1、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组织参观科技馆,男生有204人,女生有196人。如果每40人坐一辆汽车,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

要求出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关键要先求出 ?(2分)

列式计算:(3分)

2、李叔叔和王叔叔一起加工一批零件,李叔叔每小时加工49个,王叔叔每小时加工51个,两人一起工作了6小时才完成任务。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5分)

(请用一种你认为计算最方便的方法列式计算)

3、学校食堂运来大米和面粉各80袋,大米每袋75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请用两种方法解答)(7分)

4、李伯伯家养了142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李伯伯家一共有鸡鸭多少只?(5分)

5、爸爸带明明去滑雪,乘缆车上山用了10分钟,缆车每分钟行200米。滑雪下山用了30分钟,每分钟行70米。滑雪比乘缆车多行多少米?(5分)

篇7: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 舍;5、6、7、8、9 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 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 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 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篇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上一篇:高考优秀作文选下一篇: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