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教案设计

2024-04-15

《梵高传》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1:《梵高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梵高是如何创作《吃土豆的人》的?

2、了解梵高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

3、从名人的成功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名人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导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1、出示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的名称和画者知道吗?这幅画给你最初的或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因势利导。

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而且直射,不但照亮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的本质——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向日葵是一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是“大地的太阳”,而梵高把它作为自己的象征。

2、简介梵高。(画面)

这样一个对生活洋溢着激情的艺术家,究竟是怎样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梵高传〉,虽然是传记文学〈梵高传〉的节选,但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

一、速读全文,尝试概述文章。(300字左右)

二、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的过程)

三、画面《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被称为如米勒的《晚钟》一样的经典名作,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这幅画的价值。

四、这幅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梵高是怎样面对这样的处境的?

六、从本文对梵高创作的描述,你能捕捉到梵高的哪些信息?

七、梵高后来到法国,并在阿尔和奥维尔发病,最后病痛难忍而自杀。去世前一年多,他的病时好时坏,他只有抓住每一次发病前的“平静期”来作画。一年多他画了二百多幅作品。我们来看有关资料

1、住房:七平方米,这个房子只有半张报纸大小的天窗。而他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2、当他被贫困逼到绝境的时候,他说:“眼下我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我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那时我就不会对吃喝感到过分的耻辱,好象有吃喝的权利了。”他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灌满一连空了好几天的肚子。

3、自我怀疑是一切还没有成功的艺术家的最深刻的痛苦。他一直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的摧残。

4、他写信给弟弟说: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5、他相信福楼拜所说: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梵高去世四十年后他的作品才被世人接受,他在世时仅卖出一幅画,而1990年,他的《加歇医生》以8250万美圆的中标价创下有史以来绘画拍卖最高纪录。

他的价值,不仅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也是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八、一部传记就是一个冒险故事。世界上许多精力充沛的人在生活中展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奇特际遇。而人的壮举,我想应该是和人的精神世界一样激动人心。

下面是一些关于名人的语句,我们从梵高看出去,看看,那些名人之所以为名人,都有哪些奇异的地方。

1、贝多芬: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2、贝多芬的音乐是用痛苦换来的音乐。

3、米开朗基罗:不朽的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4、托尔斯泰的信仰: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5、美国亨利·托马斯《大哲学家传》:哲学家们尽管在表面上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他们同先知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生活目的——通过人类的合作为大家的幸福提供保证。

6、杨绛:艺术家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九、请同学补充你所知道的名人故事。(50字内概括)

总结:我觉得,从骨子里说,所有的“家”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或者说,理想才是成功的本质。他们能够不畏惧任何外在、内在的困难,能够在痛苦的黑暗中依旧执著,是因为他们始终对未来怀有信念。理想如灯,引领他们走过成功前最黑暗的道路,温暖他们被凄风冷雨侵袭的心灵。我还认为,即使一个平凡者,他们能否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也还是在于他是否能从容迎接明天。

十、毛泽东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单元我们学了传记文学,并简单介绍了传记的写法。昨天曾请同学选择自己或本班同学写一篇《××小传》,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是不是写得到位。

十一、总结(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用自己的言行书写自己的历史)

篇2:《梵高传》教案设计

边缘心情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梵高是如何创作《吃土豆的人》的?

2、了解梵高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

3、从名人的成功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名人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导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1、出示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的名称和画者知道吗?这幅画给你最初的或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因势利导。

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而且直射,不但照亮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的本质--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向日葵是一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是“大地的太阳”,而梵高把它作为自己的象征。

2、简介梵高。(画面)

这样一个对生活洋溢着激情的艺术家,究竟是怎样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梵高传〉,虽然是传记文学〈梵高传〉的节选,但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

一、速读全文,尝试概述文章。(300字左右)

二、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的过程)

三、画面《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被称为如米勒的《晚钟》一样的经典名作,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这幅画的价值。

四、这幅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梵高是怎样面对这样的处境的?

六、从本文对梵高创作的描述,你能捕捉到梵高的哪些信息?

七、梵高后来到法国,并在阿尔和奥维尔发病,最后病痛难忍而自杀。去世前一年多,他的病时好时坏,他只有抓住每一次发病前的“平静期”来作画。一年多他画了二百多幅作品。我们来看有关资料

1、住房:七平方米,这个房子只有半张报纸大小的天窗。而他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2、当他被贫困逼到绝境的时候,他说:“眼下我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我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那时我就不会对吃喝感到过分的耻辱,好象有吃喝的权利了。”他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灌满一连空了好几天的肚子。

3、自我怀疑是一切还没有成功的艺术家的最深刻的痛苦。他一直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的摧残。

4、他写信给弟弟说: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5、他相信福楼拜所说: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梵高去世四十年后他的作品才被世人接受,他在世时仅卖出一幅画,而1990年,他的《加歇医生》以8250万美圆的中标价创下有史以来绘画拍卖最高纪录。

总结:从以上资料,我们分明可以触摸到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和执著精神。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皆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留下了艺术的最高与辉煌。所以说,真正的伟大作品,都是作品加上创作者的全部的生命。

他的价值,不仅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也是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八、一部传记就是一个冒险故事。世界上许多精力充沛的人在生活中展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奇特际遇。而人的壮举,我想应该是和人的精神世界一样激动人心。

下面是一些关于名人的语句,我们从梵高看出去,看看,那些名人之所以为名人,都有哪些奇异的地方。

1、贝多芬: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

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2、贝多芬的音乐是用痛苦换来的音乐。

3、米开朗基罗:不朽的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4、托尔斯泰的信仰: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5、美国亨利托马斯《大哲学家传》:哲学家们尽管在表面上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他们同先知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生活目的--通过人类的合作为大家的幸福提供保证。

6、杨绛:艺术家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九、请同学补充你所知道的名人故事。(50字内概括)

总结:我觉得,从骨子里说,所有的“家”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或者说,理想才是成功的本质。他们能够不畏惧任何外在、内在的困难,能够在痛苦的黑暗中依旧执著,是因为他们始终对未来怀有信念。理想如灯,引领他们走过成功前最黑暗的道路,温暖他们被凄风冷雨侵袭的心灵。我还认为,即使一个平凡者,他们能否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也还是在于他是否能从容迎接明天。

十、毛泽东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单元我们学了传记文学,并简单介绍了传记的写法。昨天曾请同学选择自己或本班同学写一篇《××小传》,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是不是写得到位。

十一、总结(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用自己的言行书写自己的历史)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385

篇3:学写书信传真情——作文设计

关键词:书信,纠错,口诀

一、选题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给了小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因为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避免给学生定下许多的条条框框,鼓励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书信写作是充分体现上述思想的载体,也是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性写作能力。本文立足于实践操作角度, 具体谈怎样指导学生写一封规范的书信。

二、具体指导过程

本文摒弃空洞理论教条,从上课角度来叙述具体操作步骤。

(一)纵横古今,认识书信

师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看这是什么?(投影古代书信, 竖行的)书信在古代很发达,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相隔两地的,例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或说,“那是过去,现在通讯发达了,打电话、发短信、发电脑邮件、QQ聊天、刷微博、聊微信, 谁再去写信呀!”但在这些情形下怎么办呢?和好朋友吵架了,和父母闹别扭了,向班主任说明自己被冤枉了,给市长提意见,是打电话还是工工整整写封信呢?我想,虽然书信现在用的不多,但还是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特别是下列书信,不仅是一封信,可能上升成一种文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傅雷的《傅雷家书》,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投影出示),下面就来听听这首歌,看看歌词内容。(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屏显歌词主要内容)

(二)小试身手,共同纠错

例文:给妈妈的一封信

母亲:您好 !

也许您认为我是个傻孩子。爸爸只是个穷教师,不能满足我的许多需求,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吃穿都是名牌。但我向往温馨、 平凡的生活,我渴望虽贫穷却充实的日子,我需要精神的丰富、心灵的净化,而不是物质的满足。这些都是您不能给,但爸爸能给我的。

您知道吗?当女儿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是经过了多么复杂的心理斗争和多么艰难的选择。但是,对不起,妈妈,在您和爸爸之间,我选择和爸爸在一起。

童年的记忆总是让我记忆犹新。田野里、池塘边,总能留下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快乐身影。扎着羊角辫、光着小脚丫的我, 总喜欢在田野里到处追赶蜻蜓,你和爸爸在后面肩并肩微笑着散步。 时不时,我会转过身,眯起眼睛,看你和爸爸,似懂非懂地笑,然后又去追捕蜻蜓……妈妈,您还记得吗 ?

妈妈,不要难过,我依然是您的女儿,依然爱您。原谅我做出这次选择好吗 ? 不管岁月如何变换,您永远都是我妈妈,没有人可以代替您在我心中的位置。妈妈,我永远爱你 !

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此致

敬礼。

2015 年 4 月 15 日

杜晓媛

学生小组合作纠错,选代表发言。尽量让学生全部纠正,老师可以明示错误位置和类型。

纠错(开头):“母亲”太生硬,换成“亲爱的妈妈”,称呼顶格写,问好换一行空两格。纠错(正文):写信开始要明示自己写此信的目的,例文第二段是目的(向妈妈道歉),应该提到第一段。例文中间内容说理由、结尾再次点题是正确的。纠错(结尾): 妈妈是自己亲近的人,不要用“此致、敬礼”,祝语空两格写,语气强烈,最好用感叹号;署名在上,日期在下,居右下角;署名前交代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例文应该是“您的女儿”。

(三)口诀引路,写信不难

称呼顶格写冒号,根据身份用谦词。另起一行问声好,“您好” 居多“你好”少。正文先来说目的,空格分段是规范。中间部分多详谈,结尾再来把题点。书信结尾写祝语,此致敬礼客气用,美好祝愿亲近用。两者用一需牢记,祝语空两用叹号。署名日期右下角, 双方关系名前放。书信好比是对话,字里行间溢深情。

(四)前后联系,细解口诀

将前面书信纠错和口诀联系起来,牢记口诀意图所在。老师需解读以下几处:“根据身份用谦词”,写给妈妈用“亲爱的”,写给校长要用“尊敬的”,其他类推。“空格分段是规范”,段首空两格,书信全文要分段,一段或两段都是不规范的表现。“结尾再来把题点”,意为像写作文一样结尾点题,强调一下前面的目的。 “两者用一需牢记”,是指“此致、敬礼”用于双方关系陌生或是上下级,“祝”用于双方关系亲近,两者只能用一个。“祝语空两用叹号”,意为空两格写祝语,如果用“此致、敬礼”,空两格写 “此致”,换下行顶格写“敬礼”,祝语结束用感叹号,表示强烈语气。“双方关系名前放”,意为在自己签名前交代自己和收信人关系,例如“您的女儿”“您的学生”“一位普通的市民”等。“字里行间溢深情”,可以再次阅读李春波《一封家书》,短短两百字, 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作者担忧、关心、愧疚、感恩之情。

(五)熟读记忆,现场演练

花5分钟记忆背诵口诀,现场检查背诵效果,提问对口诀内容的理解。布置当堂作文的题目:“致老师(家长)的一封信”,谈自己对老师或家长有什么请求,或者就某件事谈谈自己的见解。要求:格式正确,目的明确,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

三、写作感言

篇4: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年仅26岁的他,在巴黎偶然接触到梵高的绘画,被梵高辉煌的作品和悲惨的经历所震撼,于是背起行囊,走遍欧洲,拜访梵高的亲友,寻找有关梵高的第一手资料。他住过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田野上,感受梵高视野里的一切……接下来,在几近迷狂的状态下,四易其稿,写成《渴望生活——梵高传》。在此后三年中,书稿被美国17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因为那时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而荷兰画家梵高默默无闻。后来书稿由英国的一家小出版社勉强印了5000册。《渴望生活——梵高传》至今已被翻译成80多种文字,感动着世界各地的亿万读者。

欧文·斯通以过人的勇气和对艺术的热爱,把尚不被世人所知的梵高执著而忠实地表现出来。多年后他说:“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敏锐、勇气、热爱、执著、诚恳,置身于艰巨的写作中,隐藏于天才的光芒后,这是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家所应具备的品质。欧文·斯通一生创作了25部传记小说,传主包括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文化名人。《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温森特·梵高,青年时代在研习绘画的同时,还曾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等,接受正规的教育,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因为梵高家族每一代总有个从事神职的人。面对人生之路的多种选择,是做牧师还是做教师、书商、画商?(当时梵高家族有一些人是欧洲艺术界很有名望的画商)梵高曾问教士曼德斯:“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抉择是不是正确的呢?”这位对他很有影响的教士回答:“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如果保持这种品格,无论做什么,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无疑,后来梵高充分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一切。

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的弟弟提奥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唯一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梵高坚定和持久的支持的人。提奥23岁就已是巴黎出色的画商,能辨识出梵高艺术作品的罕见品质。梵高在世期间,画界拒绝他,世俗的人不理解他,他没有收入,居无定所,病困交加,而提奥一直给予他温暖的支持。他们二人交谈时,梵高曾说:“我之所以在别的工作上一再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我天生就不适合干那些事。现在我可找到了这件永远不会失败的工作。啊,提奥,牢门总算打开了,你就是这个来为我打开大门的人!”

由于梵高经常在饥饿中无限度地作画、奔波,内心情感经常跌宕起伏,他健壮的身体过早地出现了一些状况。最纠缠他的是癫痫,在癫痫发作失去理智的时刻,他曾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由于他不愿给世人带来负担等原因,年仅37岁的他,在癫痫还没有摧毁他头脑的时候,选择了开枪自杀。数月后,提奥也辞世。

【选评】

《吃土豆的人》

德格鲁特家以土豆为主食。他们在吃晚饭时才喝上一杯清咖啡,也许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片咸肉。他们种土豆、挖土豆、吃土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每晚他(温森特)都回到德格鲁特家去。他在那里一直干到他们一家困得再也坐不住了为止。每晚他都在色彩的配合、明暗的调配和比例的调整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然而翌日的白天他却发现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作品还是不完美。

……这些天他没日没夜地干,时常连饭也不吃。他靠着精神的力量维持着生命。……这是他最后的一个机会,明天一早他就要永远地离开布拉邦特了。(这里的村民由于对他误解,掀起敌对的浪潮,他得离开此地。)

他工作了好几个钟头。德格鲁特一家对他是理解的,所以他们在晚饭后依然留在桌旁……到10点钟时,德格鲁特一家全都快睡着了,而温森特也已把精力耗尽了。为了这幅油画他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于是,他收起画具,吻过斯蒂恩,告别了她的一家。在漆黑的夜色中,他拖着疲乏的脚步走回家来。

在画室里,他把油画放在椅子上,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整个搞错了,它缺少了什么,那种内在的精神不在上面。啊,他又失败了。在布拉邦特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正像在布鲁塞尔时皮特告诫他的,他离模特儿太近了,因此无法掌握透视比例,他一直是按照自然来作画的,现在他则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上面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太阳升起来了,一道阳光照进储藏室的窗子。温森特从椅子上站起身,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他终于把它画出来了。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点评:梵高认为,上流社会的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他对这个阶层不感兴趣。他喜欢到底层贫困的人群中寻找绘画素材,他对干力气活的农民、矿工以及被生活蹂躏的女性,有着天然的怜爱。他自己也和他们一样,穷困潦倒,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他的那些杰作都是这样不舍昼夜一遍又一遍地研磨出来的。要表现一个艺术家,必须深入到他狂热不懈的创作过程中,让读者了解到他的那些作品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传记作者还需准确有力地表达出那些作品的精神及艺术价值。)

《向南,向南,向着太阳》《阿尔》《奥维尔》

“提奥,我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巴黎曾使温森特感到兴奋。他喝下了太多的苦艾酒,吸了太多的烟,参加了太多的群体活动。他被塞得满满的。他迫切地希望离开,独自去某个安静的地方,在那儿他可以把那充沛汹涌的精力倾注到他的本行工作上。

在巴黎,他过着有保障的生活,有友谊,有爱。在提奥那里,永远有个为他准备好的温暖舒适的家。……他知道,只要他一离开巴黎,麻烦事就来了。离开了提奥,他的生活费就安排不好,他就得有一半的时间勒紧肚皮过日子。

(点评:在艺术之都巴黎,提奥领他见识了印象派画家德加、马奈等人的绘画,经历了这场必要的冲击之后,梵高还是选择了适于艺术的孤独生活。天才要的不是常人的生活,他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创造的力量,那才是他的生命。)

阿尔人对温森特敬而远之。他们看见他日出之前就背着沉重的画架跑出城去,头上从不戴帽子,下巴急切地伸向前方,眼睛带着一种狂热兴奋的神情。他们看见他回来时,脸上的两眼像两个冒火的洞,头顶红得像没有皮的鲜肉,腋下夹着一幅未干的油画,而且自己跟自己打着手势。于是,城里人给他起了个名字——“伏热”(红头发的疯子)。

(点评:从周围人的眼睛里、他们对待这个人的态度中,表现梵高对艺术罕见的迷恋;生动的肖像描写,传神地再现了天才的精神气质。)

他从不戴帽子。烈日慢慢地把他头顶上的头发晒秃了。当他夜间躺在小旅店的铜架床上时,他觉得自己的头就像装在一个火球里一样。阳光把他照得眼花缭乱。他分不清田野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但是,当他回到旅店时,他却发现,那幅油画不知怎么竟然把大自然的灿烂辉煌摹写下来了。

(点评:梵高在阿尔的烈阳和狂风里,迎向他创作的顶峰。他最著名的作品——金黄的“向日葵”系列、神秘的“黄房子”系列、明亮的“麦田”系列以及割掉耳朵的“自画像”等,都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然而等到下次发作控制了我……我可能连自杀都做不到了……”(画完《麦田上的乌鸦》的次日下午)他把左轮手枪压在自己的腹部,扣动扳机。他倒下去了,把脸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泥土之中,像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正在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点评:天才总是这样,如流星一样划过,留下伟大的璀璨无比的美,丰富万众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笔极其漂亮,整部作品,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言行,还是描述、分析,都能迅美地传达天才的魂。)

(以上选文出自[美国]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括号内楷体部分均为本文作者注释,选文略有整合。)

篇5:梵高传(节选)-教学教案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种土豆的人》的艰苦过程,表现了梵高执著如一的艺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人物传记是必须以史料的真实性为基础的,但并不排斥生动、细致的描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之能很好地为表现梵高的精神气质服务。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7段)这一部分记述了梵高在创作《种土豆的人》时所遇到的外在的不利环境和梵高自身在艺术上的困惑和缺憾。第1段至第3段叙述了梵高在纽恩南处于一种敌对氛围中。当地的神父已经对他下了逐客令,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4、5、6段介绍了梵高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作品的不足和缺陷,梵高认识到他的作品没有一件可以真正地表现农民的精神实质。这促使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纽恩南。

第二部分(第8段至第18段)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梵高在11天内的创作活动。第8段介绍了他第一次在德格鲁特家画全家吃土豆情形的状况。第9段至第17段介绍了他第二次作画的状况。这11天里,他一直在作画,也一直在探索追求。“表现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即表现出农民的精神本质和性格特征是他的创作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他全神贯注,不顾一切地作画;并一再地推翻自己的作品,这都源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他在艺术上的崇高追求。第18段叙述了梵高作画的整体情况,每天都干得很晚并总是进行新的尝试,反映了他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

三、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外在行为描写和内在心理描写。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关于梵高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窥视其骇人的人格力量。

四、文中的心理描写

文中有不少心理描写,如第5段是整段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梵高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下沉重、迷茫、苦闷的心理状态,也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执著和忘我。第17段写道“一种半是愤怒半是无能为力的情绪揪着他的心”,这里是对他在失败后极端痛苦的心情的真实形象的说明。正是他对艺术的执著和认真才令他如此的痛苦不堪。

五、文中的细节描写

六、理解文中的虚构

传记文学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应该允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也可以说是~种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比如本文虚构了韦尔斯神父与梵高的冲突,并通过斯蒂思母亲的四强化了这种冲突,意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再比如本文有多处梵高的心理描写,这显然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能说它不合理,因为这些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梵高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梵高这个形象如此丰满、如此典型。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史记·高祖本记》,其中的不少描写我们可以断言是虚构的(无怪乎有人称《史记》为“谤书”),但我们也可以断言这些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真实的、更为典型的。

七、抓住人物传记特点进行教学的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梵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理清结构的任务。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

2.本文选自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记述的这一段生活。

3.请几位同学串读课文,其他人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文字障碍。

(字词略)

三、阅读分析

1.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驱逐,但他坚定作画目标。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专心作画,废寝忘食。

这—部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第7-15自然段)开始创作。(第16自然段)反复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绘画。(第20一27自然段)名画诞生。这四个层次中,除第二层略写外,都对梵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离开纽恩南。

2.文章对梵高进行了哪些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述他的生活?读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

提示:有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本文特别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梵高的生活,我们在读书中应特别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3.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为分析做准备,精读写得最精彩、最有回味价值的语段。

3.搜集有关梵高的资料,以加深对梵高的全面认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篇6:《梵高传》教案设计

一、文中心理描写多处,如“他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温森特想要使这幅画说明的是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经怎样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这些语句中展现出了梵高对艺术完美执著的追求,画中有他的生命,他全部的乐趣与幸福,他为了绘画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他要求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内涵。

二、略。(六)板书设计 梵 高 欧文·斯通

三(28)离开纽恩南

篇7:梵高传有感作文

在凡·高的作品中,你无法看见其他超现实主义的油画中那种一毫一丝的细致,但是他所表达的心情和思想并不会因为这而有丝毫的减损。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对比色来表现,在他的数幅自画像中我们也不难看见他各个时期的心情。

在《有蓝绿色漩涡背景的自画像》这幅画中,“凡·高把这幅自画像看做是自己神智正常的标志,同时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和后来的《献给高更的自画像》一样,脸上没有笑容,前者的目光坚定,然而背景中的绿色漩涡也表明了画家郁闷的心情:在这样的世界中,怎样才可以不被淹没?后者的目光更为犀利,也显得忧郁,在孔雀绿的背景下,画家的脸极为清晰的展现在面前。两幅画像都可以表现出凡·高当时的内心状态,而那副更为著名的割掉了右耳朵用白色纱布包扎后的自画像,凡·高看起来更为消瘦,不见他标志性的红色毛发。

凡·高最为众人所知的画作大概就是向日葵系列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单单用黄色橙色红色和绿色表现出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植物。凡·高画了包括复制品在内的大约十二幅《向日葵》,画中的向日葵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令人震撼的美。十二幅《向日葵》中每一幅都是特别的,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向日葵都表现出了画家对生命的感悟,表现出了凡-高对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于是在凡·高死后,他沉睡的地方尽是金色耀眼的向日葵。他们独一无二,花朵是独一无二的,画家更是独一无二。在未来的世界里,注定不会再出现一个如此疯狂激情的画家。那同时也是凡·高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

《露天咖啡馆》是被众人所爱的另一幅画,在夜空中,你看不见任何的黑色来表现夜,整幅画呈现出比白天更加丰富的色彩,这幅画作于凡·高成熟时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比色更为明烈,露天咖啡馆在夜空下绽放着动人的金色,透露出它的繁华,也表现出凡·高有些不知所措的心情。

《丝柏》中,深绿色的丝柏和后面天空形似漩涡一般的云朵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有蓝绿色漩涡背景的自画像》,确实,我相信凡-高此时的心情也是复杂和矛盾的。不仅是天空,连丝柏和下面的草丛都有卷曲纠缠的感觉。当时的凡·高多次发病,他对未来有些恐惧和绝望。丝柏经常出现在凡·高的作品之中,不是很阴郁,但是却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

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他与其他病人一样被关在医院里不准外出,他只能从窗口看外面瞬息万变的风景。当时的凡·高为疾病所折磨而心力交瘁,色彩更为平和,不像《向日葵》中的热烈,也不像《丝柏》中的绝望。

《星月夜》中你可以看见天空中奇特的星体和月亮在天空中发出神奇的光彩,也展现出了画家内心丰富的想象,对星空的渴望和对自然的赞美,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的体现变成了画布上精彩的夜空。你无法想象画家内心中的夜空竟是这样的完美动人。但是画布前面的黑色丝柏也透出一丝不安。

凡·高的弟弟提奥给他许多支持,金钱上还有精神上的,于是凡·高的天赋得以体现,也留给我们如此众多的杰作。可惜一个人的光与热有时候虽然在生前发光发热,却无法在茫茫宇宙中被人所察觉。一个人的一生也许颇不得志,但是至少要为自己而活,做一个不会后悔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梦想执着的追求,不论如何,不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应该执着的追寻,任何的失败都不能阻挡我们追寻的路,我们将为了自己的梦想如同向日葵一样从不绝望。我们也怀着对未来丰富的想象和希望,世界也许并不是那样完美,但是我们的心中自然有和凡·高内心对夜空一样的幻想。这种力量,将支持着我们,直到追到我们的爱。

篇8:《渴望生活——梵高传》阅读教程

1. 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了解梵高生平,通过欣赏梵高作品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

2. 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批注字句或段落,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入解读。

3. 通过讨论交流、读书报告会等方式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渴望生活——梵高传》(欧文·斯通著,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辅助材料:

1.《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作者:丁宁)

2.《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者:刘海燕)

3.《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作者:王松泉、王静义)

4.《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作者:易延坚)

5.《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作者:唐仕伦)

6《最后的梵高》(作者:冯骥才)

7《投给燃烧的感情》(作者:林清玄)

8.《火中取栗的人》(作者:周晗)

9.《亲爱的文森特·梵高》(作者:安妮宝贝)

10.《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作者:海子)

三、教学时间

四周

四、教学计划

第一周:激趣导入——让学生“爱”上梵高

(一)教学重点:了解梵高生平、作品及创作背景。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阅读书籍并收集梵高相关生平资料,制作成PPT,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展示。

(三)展示内容示例:介绍梵高生平、代表画作及其背后的故事;播放刻画梵高的民谣;高度评价《梵高传》的价值;甚至对书的封面、封底都做动情的解说。

(四)辅助材料:《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画作欣赏》、网站“梵高艺术馆”全部内容。

第二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一)教学重点:理清梵高的人生经历,分析梵高人物性格。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对词语或段落进行批注、填写传记阅读积累表。教师从旁辅导,选出优秀的批注和读书笔记进行交流;组织学生阅读辅助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

(三)学生批注示例:“读温森特独白式的告别时,脑海里涌现起许多阅读过的片段,那些鲜活的或已经死去的生命,一个个呈现在眼前,有股想哭的冲动。这种情绪深深地把我带进书里的每一个文字,这种感动源于一种悲凉但有力地陈述,而非煽情的修辞。”

(四)辅助材料:《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

第三周:读书交流——畅谈感受,鼓励多元解读

(一)教学重点: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让学生从梵高的人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具体要求:在课堂上和学生“聊书”,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解答,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就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尝试进行评论性文章写作。

(三)讨论问题示例:评价与他“死也不分离”的好弟弟提奥;探讨梵高一生寻找的“橘黄色”的深层涵义、如何看待梵高的自杀行为、将梵高和《活着》当中的富贵进行比较……并可从文本衍生开来,讨论假设性问题——你愿不愿意经历梵高的生命?梵高的身上,是不是证实了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梵高求婚、传教成功,他会不会是一位成功商人或伟大牧师?梵高更爱生活,还是更爱自己?

(四)辅助材料:《最后的梵高》《投给燃烧的感情》《火中取栗的人》《亲爱的文森特·梵高》《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第四周:读书展示——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一)教学重点:通过内容抢答赛、短剧表演、手抄报展示、诗歌朗诵、写推荐词等活动探究作品主题及人物性格。

(二)具体要求:师生共同商议将梵高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并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从读书笔记、批注中归纳梵高不同时期的生活样貌和精神状态,继而探讨合适的表演形式,设计读书报告会。

(三)读书报告会流程:

1. 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以梵高作品拍卖会的形式展示梵高著名画作,通过学生估价与画作的实际价格对比,导入读书会。

2.活动过程

活动一:小组专题阅读汇报

【第一组】前期——序幕(伦敦)、第一卷(博里纳日)

(1)展示形式:内容抢答赛。

(2)提出问题:梵高尝试过很多职业,可最终他选择了绘画,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组】中期——第二至五卷(埃顿、海牙、纽恩南、巴黎)

(1)展示形式:通过一幕短剧来体现梵高走上绘画艺术道路时遭遇的挫折和质疑,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读书笔记交流。

(3)提出问题:梵高生前无人关注,死后却名扬万里,你认为梵高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第三组】后期——第六至八卷(阿尔、圣雷米、奥维尔)

(1)展示形式:A.手抄报、书法展示。B.朗诵第三部分梵高经典文段,表现梵高独特的艺术追求、人生理想和心路历程。

(2)提出问题:本书书名是“渴望生活”,梵高渴望怎样的生活?

活动二:阅读感悟——问题讨论环节

就刚才活动一中各小组出示的三个问题集体探讨。

活动三:写作拓展——为《梵高传》写推荐词

借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的语言形式,为《梵高传》写推荐词,吸引亲朋好友读这本书。

五、教学成果

PPT、读书笔记、评论性小论文、改编剧本、改编诗歌、手抄报、书法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每一个读书环节中,学生参与性高。读书笔记中,写出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讨论交流时,学生不仅“入乎其内”与文本对话,也“出乎其外”与自己对话;读书报告会上,各个活动环环相扣,学生们抢答争先恐后,短剧表演惟妙惟肖,交流在理在情,朗诵感情充沛……充分的前期工作与默契的现场展示让读书会现场高潮迭起。

2. 结论性评价:此次读书会历时一个多月,带给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料。许多学生主动要求老师推荐好书,关心下一次读书会的时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就不仅是游戏了,还有更热门的话题:你在读什么书?有家长反馈,孩子似乎突然长大了,且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而老师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质量逐步提升,写作中开始有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逐步开展对读整本书、读一个作家、读一类作品的读书活动的尝试。

七、教学反思

“读一本书,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一本好的人物传记,是进行情感教育、理想教育的最好读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阅读和思考中,往往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塑造和世界观的形成。再者,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许多传记作者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其作品能促进学生的语言鉴赏和使用能力的提升。

选择带领学生读《梵高传》,不单纯局限于了解梵高生平、欣赏梵高作品,更希望学生读懂他的内心,感受他的热情,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阅读他的传记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次阅读活动共分四周进行,在导读课上,通过学生自主宣传、介绍此书,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读一本传记,不仅局限于读这本传记本身,与本书、传主相关鉴赏、评价、研究类的文章著作,都要辅助阅读,这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广度、深度。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教师推荐大量阅读辅助材料,辅助学生在读书笔记和小论文的写作中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

讨论交流是推进阅读的重要环节。边读书边交流,不仅在每周阅读课上交流,在课外也时不时与学生“聊书”。这对学生的阅读既是督促又是激励。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讨论、倾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不一样的作品解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梵高传》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梵高传》观后感05-02

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06-02

梵高简介05-23

梵高油画05-04

梵高的一生03-01

梵高传教案04-24

画家梵高教学05-17

梵高向日葵赏析文章08-12

《梵高在巴黎》读后感05-04

梵高的精神作文600字05-08

上一篇:导航卫星系统与经济发展下一篇:最感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