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降低高考加分分值

2024-05-15

北京降低高考加分分值(共8篇)

篇1:北京降低高考加分分值

重庆成人高考照顾加分分值及要求

一、国家优秀运动员

①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可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0分投档

②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0分投档

注意:以上人员须经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并出具运动成绩证明,且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二、对国家建设有重大贡献者

①获得地级以上(含地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及省(自治区、市)、厅、局系统,国家特大型企业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获得者。

②获得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者。

③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

④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地处地市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注意:符合以上条件之一的`考生,可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三、特殊身份考生

①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香港、澳门、台湾籍考生。

②烈士子女、烈士配偶。

③贫困区县(自治县)的考生。

④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⑤散居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⑥三峡库区搬迁移民考生。

注意:

1、符合①②③④条件之一的考生,可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

2、符合⑤⑥条件之一的考生,可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

3、以上加分投档考生,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四、退役士兵

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五、惠及考生范围最广的加分

年满25岁以上人员

篇2:北京降低高考加分分值

可享受加分的学生包括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等。

教育部还规定,对肢体残疾、生活能够自理、能完成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校不能仅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未经教育部批准,高校也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比例,不能对报考非外语类专业的考生限制其参加全国统考的外语语种。

此外,今年考生的综合素质、诚信记录也成为高考录取的依据。考生电子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生报名信息(含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鉴定或评语、应届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体检信息、志愿信息、成绩信息和参加高考的诚信记录(主要指考试违规及在招生其他环节违规的简要事实及处理结果)等。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应与本校在同一地区招生的其他专业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原则上同一高校同一学历层次的招生计划应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如确有必要,可将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安排在同一学历层次的不同批次录取,但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学历层次的全部招生计划,在同一省须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

篇3:北京降低高考加分分值

推优特长逐步压缩

1月14日市教委摆摊现场人气很高,前来询问的代表、委员都很关注小升初政策。市人大代表徐嫩霞关注小升初推优特长派位比例变化。对此,付志峰介绍,推优特长入学比例的趋势是逐步压缩。特长生今年将维持现有规模,以后比例逐渐下降。中考特长生比例也将压缩,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线联平表示,今年暑假后,也就是9月开始,中考将严控特长生入学比例,逐渐压缩,到2016年特长生入学比例将控制到5%。线联平表示,特长生享有入学特殊政策,会让一部分学生带着功利性去培养特长,而并非自己真正兴趣爱好,在社会活动中,这些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压缩特长生比例的目的是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一部分真正具有特长的学生发挥优势,提供更多的优势教育资源。

英语不一定降50分

小学生减负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此线联平表示,目前北京已经施行小学一二年级取消期末考试政策,具体实施时间表由各区县拟定。

单独二孩政策实行后,是否会加剧入园难?线联平表示,目前北京有1800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占80%,其他都是社会资金办园。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政府将采取购买学位或补贴等方式,满足入园需求。从2011年开始,本市学前教育三年计划针对入园需求有一系列措施,缓解入园缺口,目前已新增7万多学位。新的学前教育三年计划正在制定中,线联平特别提到,新三年行动计划如何制定,因素之一就是要适应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

篇4:北京或调整高考加分政策

据了解,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原因之一,与2010年北京市将首次进行高考统招有关。由于首次尝试高考统招方式,专科只看语、数、外3科成绩,理综、文综的成绩将不计入总成绩,因此专科满分就是450分,比本科高考满分750分少了300分。在专科满分降低的基础上,若按原有的加分政策,那么10分甚至20分的加分,在专科考分中所占的权重,无疑将大大增加,而这可能加剧高考加分所引发的不公平现象。

基于此,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向学校征求有关高考加分调整的意见,在征求意见中提出,将适当降低专科考生的加分分值,但是否一定是“砍一半”,目前尚无定论。

篇5:北京高考加分政策

1.下列考生,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2.下列考生,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1)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

(2)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3.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该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招生录取。

4.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和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航天或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军人的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应予以优先录取。

5.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报考高校,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6.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7.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参照军人有关优待政策执行。

8.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同时符合多项高考加分条件的考生,不作累计加分,只取最高一项分值作为考生附加分投档。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招生项目。

各区高招办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应对照顾对象名单进行公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须按有关规定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于6月上旬开始公示全市照顾对象名单。公示信息要保留至8月底。

(四)对残疾考生的录取

对高考成绩达到要求、身体条件能够完成所报专业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返回目录

北京照顾对象资格审核要求

1.烈士子女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1)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提交立功通令、证书,以及档案内复印出来的奖励卡片(三样缺一不可),由市高招办与相关单位确认。

3.归侨、华侨子女和归侨子女由考生学籍所在区侨办出具身份确认书。

4.台湾省籍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2)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审核。

5.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3)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6.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4)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教委等相关委办局和考试院共同核准。

7.相关军人子女由考生家长所在大战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汇总审核后报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审批,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审批汇总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

8.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以部队颁发的士兵退出现役的证件为准,由区高招办负责审核。

9.残疾人民警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5)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10.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以市教委下发名单为准。

11.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以户籍信息为准。

12.5A级青年志愿者由相关共青团组织审核确认。

返回目录

优录政策

优录政策,主要是指特殊考生享受“高考加分”和“优先录取”两方面的照顾性政策。

>>高考加分政策

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部分特殊规定退役士兵和军人、英烈子女考生等。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根据各省具体不同的加分政策条例进行实施。

>>优先录取政策

主要是针对军功子女、特殊规定军人子女、退役军人、烈士子女、5A级青年志愿者考生等。这类特殊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享有优先录取的优势。 目前高考加分政策“缩水”,多地减少或取消高考加分项目,像贵州提出在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上,按“逐步减少加分分值、精准确定加分区域、分阶段分步实施”原则进行调整。往年能享受的优录政策,今年有可能就不行了。为了不与理想院校擦肩而过,要及时关注相关信息。

篇6:北京降低高考加分分值

这样的改革表面上看来是积极回应了高考改革的呼声, 实际上并未改变高考制度给当下教育带来的困境。很多人觉得, 既然我们把孔子学院办到了世界各地, 还赋予英语那么高的分值干什么?分值调整的改革, 实际上是通过隔靴挠痒的方式来应对公众的呼声。

无论汉语教学还是英语教学, 关键不在于分值的高低, 而在于高考怎么考, 教学怎么教。如果说课改是教改的灵魂, 显然分值调整的改革就不可能触动这个灵魂。无论哪国语言, 都是一种交流工具, 也是一种思维媒介, 只有使用才会娴熟。可是我们的教学与考试考虑的却不是使用, 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选拔。

问题的症解就在于用了一套“标准化精英教育”的方式应对所有的受教育者。从全球化视野来看, 高呼一刀切地废除小学英语教学除了能够吸引公众眼球, 恐怕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以江苏这些年的学业水平测试为例, 六门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看起来为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但实际上, 学校为了学生能在高考的总分上加上一两分, 有多少人不是在考试前的几个月就放弃其他学科教学, 一门心思组织学生为这几门的会考积极备战的?事实的情况是, 只要有考试, 哪怕分值就是一分, 也会增加学校和学生的负担, 只要价值取向不改变, 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变革, 就不可能提升学生这门学科的素养。

教育的功能不是教会学生解几道题目, 寻求“标准”意义上的答案, 而是在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拓展人的视野, 形成个人的思维品质与价值取向。教育的眼睛不能只盯在分数上, 而要从孩子的生命成长着眼, 为他们的生命打上人文的底色。

篇7:高考品德加分该不该“瘦身”

有评论者认为,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有人指出, 思想品德加分缺乏客观标准。高考品德加分该不该“瘦身”?如何完善监督机制?

正方:加分引导品德好经还须念好

常生龙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强调“德”是做人的根本, 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

但现实并不令人乐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 挤破头的“自主考”, 做不完的模拟卷, 背不动的大书包……结果是考试分数可能上去了, 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跟上。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地陆续出台高考加分政策, 不少省份给在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 以此来引导全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视,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高考品德加分之所以引起热议, 首先是因为加分政策有明显的导向性。过去奥数、科技类、体育项目等领域有较多加分项目, 结果导致了社会上的奥数热、科技比赛热等, 甚至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培训产业链。而给品德出众和见义勇为者加分, 是否会导致一些人为了能够加分, 刻意去找寻“事迹”?其次, 思想品德的评价不像奥数、体育项目那样有明确标准, 类似“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这样的加分规定具体该如何操作?此外, 各省区市公布的加分政策中, 有的地区没有思想品德方面的加分, 有的省份可以加10分, 有的省份可以加20分。这容易让人感到疑惑。

既然是一件好事, 就要将其做好。笔者建议, 各省份加分政策最好相对统一。全国各省区市在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是共通的, 如果选择高考加分政策这一“指挥棒”引导全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关注, 各省区市在制定加分政策时最好能够相对统一, 以便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加分的项目要具体, 便于操作和监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空无傍依的德育是没有的。”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总是与学校的智育、体育等融为一体, 体现整体育人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学的时候是这样, 在学科考试 (包括高考) 中, 同样也包含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察。因此, 各省区市制定的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加分政策, 着眼点并不在学生日常思想品德的测量上, 而在于学生是否有感人的事迹, 且在一定范围内被认可和传诵。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实, 13个省份在出台的高考加分规定中, 列举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一种类型的感人事迹———见义勇为, 并对其认定和加分给予了规定。这就比较具体, 可以在家长、社会的监督下进行操作。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感人事迹绝不仅仅只有“见义勇为”这一种, 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笔者建议, 能否像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那样, 给出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清单”, 说明其认定办法和操作流程, 让各地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符合要求的新案例, 可以进一步补充这一“正面清单”, 使其逐渐完善。

反方:主观性加分缺少科学依据和制度保障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前些年,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中, 就有人提出要对德育打分, 结果因无法确定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 而被当做笑谈。

在某些学校, 因对“拾金不昧”的奖励和引导不得法, 结果在学校中“丢钱”和“捡钱”的数量激增。在现实中, 德育被“污染”的案例并不少见。根据全世界儿童和青少年保护的原则与经验, 过分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导向是危险和不负责任的。

可见在高考中强化德育加分, 不仅难以达到倡导德育的目的, 还可能会扭曲道德品质的真正价值, 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 学生的思想品质虽在高中阶段初步成型, 但内容要远比见义勇为、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之类更丰富、更深层, 不仅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也应包括心理素质和健康情感。所以, 作为具有重要导向和照顾实惠的高考政策, 若确立不当, 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在这方面, 国外在高校录取时参考贯穿考生多年学习生活的“社会服务卡”, 值得借鉴。

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照顾政策也值得反思。北京市从2014年起新的“照顾加分政策”涉及品德的内容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 (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考生) 加20分。高中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应届毕业生, 加10分。尽管通知规定了照顾对象“资格审核”的具体要求, 如市优秀学生以相关部门公布的名单为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考生须经中学推荐, 市教委核准, 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学生干部以北京市教委提供的学生名单为准;获区、县级见义勇为称号的人员由区县民政局及市民政局见义勇为处审核盖章。但质疑声仍非常强烈。

其本质问题在于, 学生由于“高考照顾”而沾染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其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意义。况且, 在“评选”过程中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屡禁不止, 引起社会长期、普遍的批评在所难免。

相对于绝大多数考生的公平竞争, 在各类照顾政策的名目之下, 受益的还是极少数人。如果所谓的照顾政策不能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考量, 不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任何所谓的“改革探索”不仅缺少积极意义, 还会动摇高考的公平、公正根基。

加强公示、监督、听证、反馈和惩治高考腐败等制度建设, 是保障高考改革能坚守基本原则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此, 笔者呼吁尽快出台我国的《考试法》, 而各省份出台的各项高考照顾政策, 则要在国家法的原则框架之下, 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成为地方考试法的具体内容, 以确保高考改革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原则性。

【网议】

@追月之人1:品德加分是好事, 毕竟高考是全民参与的事情, 必然也能做到全民监督。

@坐家桑明灿: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一切加分政策, 不管多么冠冕堂皇, 都会沦为拼权、拼钱的游戏!高考不完美, 但还算公平, 让我们一起捍卫这珍稀的公平吧!

@午巳丙丁:加分可以, 但必须公示, 并在公示里说请楚是什么突出事迹加的, 招生委集体讨论时赞成多少票、反对多少票、弃权多少票, 一旦某加分考生公示后存在问题的, 投赞成票的必须追责。集体讨论参与人要因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籍贯、曾经就读学校、曾经工作单位、曾经工作地区而回避。

@微加幸福:高考就是考学习成绩, 因为许多学生不是品德不好, 也不是不见义勇为, 是因为没有表现机会。高考做到公平, 唯有看考试成绩!

篇8:论高考加分制度的重构

近来, 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宣布对31名民族身份造假的考生全部取消录取资格。不仅如此, 近几年还发生了“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舞弊丑闻”, 河北80名假“三好”学生、假优秀学生干部和西安192名国家假二级运动员等高考加分造假事件。虽然媒体对这些造假行为的热议已告一段落, 但我们的高考加分制度又该何去何从?

一、高考加分制度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开始于1978年前, 主要实行的是“优先录取”政策, 即对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进行照顾, 1978年后实行“加分录取”政策, 国家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加分的优惠政策。1983年, 明确了“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体育特长生等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 可提一个分数段投档。1987年, 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这一条例奠定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础[1]。2004年, 《暂行条例》被《教育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废止。

由于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规, 教育部在每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招生文件中都会对加分情形有所规定。从国家政策对高考加分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的价值取向。

1. 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特殊性

首先, 今天学校的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种自觉性表现是学校对多样性的主动追求, 不自觉性表现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群体成员的广泛流动。主体多样化已成为今天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2]。多样性的学生个体, 他的需求必然具有多样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使其对教育知识的要求多样化, 如今信息大爆炸时代, 是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学科知识的分类越

覃学健王婷杨挺

来越细, 知识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都是过去的教育所不可比的。个体的多样性所要求的是对不同的学科知识的追求, 而不是在政策导向下趋之若鹜地对同一知识的追求。

其次, 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特殊性。多样、特殊的学生个体使其具有属于他自己而不同于他人的特性。他们不再满足统一的学科知识和纯粹的课本理论, 而是希望接触不同的思想观点、经验, 体验不同的文化知识, 追求的是个性, 多样化的知识。现今教师和家长安排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一味地去追求只属于极少部分人的奥赛, 如此下去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结果, 还将会丧失对自身兴趣选择的权力。

国家设立鼓励性高考加分政策, 目的是鼓励这一部分人, 希望他们能够保持并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发挥自己的特长, 将来能够在该领域有所成就, 对国家有所贡献。这追求的正是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 强调的正是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然而, 如今的全民“奥赛”热等现状让我们看到的是国家政策价值导向的错误, 违背了初衷, 其结果将是负担而不是鼓励。

2. 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要求

首先, 教育公平是一个民主国家所有公民都应该享受的民主权利, 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所必须关注的基本点。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遵循补偿性原则, 要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充分的“保护”措施。因为“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就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 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为了使能力不等的竞争者获得同等的机会, 必须给优者以不利而给劣者以优待。”[3]国家之间, 南北贫富的差距通过对落后国家的照顾而缩小差距;国内亦然, 东西的差距靠国家的政策杠杆来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 导致少数民族考生的起点较低, 需要政策来倾斜, 对那些居住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而不能享受同等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的孩子, 通过高考加分以维护教育公平。

其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时期, 和谐社会要求注重社会公平,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于高考补偿性加分, 体现的是民族之间的平等、每个学生个体的平等, 从而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正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表示, 照顾性加分是维护教育公平和正义的题中之意。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考加分造假事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

1. 从国家、地方政策层面看

首先, 笔者认为, 国家在政策制定标准上不统一及地方实施的不规范为其一, 其二, 从上至下的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指出, 高考加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能维护教育公平, 反而制造了新的不公平。第一, 我国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制定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统一监督, 各个地区又可以自行制定加分项目, 所以地方上操作可能更不规范, 监督起来也更加困难, 不公平的现象也可能更加触目惊心[4]。地方政策执行的不规范和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则会导致权力寻租现象, 由此避免不了出现高考加分造假。

其次, 相关的规定中加分对象繁多, 范围模糊。根据规定, 除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加分政策外, 各地区的招生委员会在不超出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也有权制定本地区的高考加分政策, 因此, 各地加分政策呈现出“大项基本一致, 小项五花八门”的景象。有的地区, 父母是博士的, 子女可以降20分投档。有的地区, 城镇户籍的退役士兵高考可加10分, 但农村的此类士兵则没有这样的照顾。还有的地区, 本人获得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可以降分投档, 但另一些地区, 父母获得这一称号的, 子女也可以降分投档[5]。而国家的部分规定存在着模糊性, 如“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 对于精神方面的指标, 确实让人难以度量。也正是因为国家政策上出现的空子, 为以下两个层面的原因埋下“祸种”, 也才会使得学校、家长铤而走险。

2. 从社会层面看

当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之后, 大学毕业已不再统一分配, 用工制度转型、劳动力市场标准多元, 学历和能力并重。高考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考, 考生的分数决定他们所上的大学, 而现今往往一些用人单位所注重的就是求职者的第一学历。近几年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 尤其金融危机的袭来, 更搞得人心惶惶。能上一所好的大学则意味着将来毕业后找工作能拥有相对更多的筹码。并且孩子能上个好的大学, 不仅是孩子, 作为孩子的父母也会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部分家长的社会虚荣心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3. 从学校层面看

究学校原因, 高等学校的客观因素和高中学校的主观意愿是其两个方面。

(1) 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是根本原因。我国人口众多, 需要上大学的学生数量非常之多, 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 更别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虽然十年前我国就开始了大学扩招,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 直到现在, 接受良好高等教育也只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权。所以, 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成为了高考加分造假的根本原因。

(2) 高中学校的利益驱动是直接原因。在“加分门”事件之后, 重庆市不少学校都从不同角度找出自己的状元来, 有应届理科状元、总分最高状元、“裸分”最高状元等, 以此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教授指出, 学校热衷于找各种名头来炒作状元, 说穿了就是一个利字在作怪, 学的是商业企业的眼球经济做法, 追求的是广告效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重庆某中学高三老师说:“高考竞争背后, 隐藏着的是生源竞争、择校费竞争、教师福利待遇的竞争和教育经费的竞争等, 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动。”[1]学校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优秀生源并加以重点培养, 优秀生源是作为“择校费”的再生资源, 学校必须依靠每年的高升学率及高优秀率才能吸引更多的择校生来就读, 才能获取更多的“赞助费”。

三、高考加分制度的重构

高考加分造假行为的出现, 各方面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兼而有之。高中学校的利益和家长的观念这两方面因素是前提并具有历史性质, 加之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 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从当前的各式各样造假行为的频繁出现, 我们看到改革高考加分制度实为燃眉之急。

1. 在宏观制度上

国家对于关系着千千万万考生利益的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必须注意规范性和严谨性。第一, 国家需建立统一标准, 各省可以在不超出国家规定范围内制定适合于本省需要的相关政策, 但最后要通过国家审批之后才能施行。第二, 不管国家或地方, 在制定政策时必须保证制定过程的透明度, 尽可能地征求民意, 只有经过了公众的普遍同意, 才可能保证利益调整的相对公平。第三, 从上到下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平来自公开, 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高考加分造假现象严重, 与决策、执行不公开有直接的关系。

2. 在微观条款上

高考制度研究专家罗立祝把高考加分政策分为三类:补偿性加分政策, 对象包括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鼓励性加分政策, 对象包括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国家二级运动员等;因特殊时期、地区或部门需要的加分政策[6]。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考加分制度将越来越严密, 加分政策也将越来越少。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改革, 应该采取正确的策略。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认为, 决策过程只不过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决策稍加修改而已。他认为:“按部就班, 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 或许不像个英雄人物, 但却是个正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7]笔者认为, 从中国教育现状及高考的影响力等来看, 应采用逐年取消这样的渐进决策模式。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点。

(1) 补偿性加分政策, 也即照顾性加分。国家设立就是注重社会公平, 反映、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 协调各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少数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 教育资源的不均, 导致少数民族考生的起点较低, 对少数民族的补偿性加分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也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重庆市出现少数民族身份造假行为, 是如今日益猖獗的权势潜规则所造成, 才导致整个高考天平的失衡。因此, 在加强政策制定规范的同时, 要加强政策执行的公开透明度, 这样才不会让造假行为有机可乘。

然而, 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 有些少数民族之间界限不太明显。在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上可以有所变化,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应区别对待。因此, 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高考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可不需针对所有的少数民族考生, 而应该是真正生活在偏远山区、不能享受同等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的学生。

(2) 对于鼓励性加分政策, 前面已提到, 如今的全民“奥赛”热等现状让我们看到的是国家政策价值导向的错误, 违背了初衷, 其结果将是负担而不是鼓励。考生只要没有身体缺陷, 家长便想孩子能拿个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而当孩子测试通不过的时候, 由于背后高考加分的驱动, 致使出现造假行为。刘海峰教授介绍, 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在1993年至1998年间, 就逐一废除了运动绩优生、边疆与港澳生以及大陆来归生四项大学入学优待政策。相比之下, 大陆的高考加分对象近年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 这显然不符合发展需要。现已有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份取消了部分加分项目或缩减部分项目的加分幅度。由现状可以看到缩减加分项目将是加分政策的趋势。但为了避免影响部分学生的已有准备, 笔者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 鼓励性加分项目应逐渐取消。

(3) 因特殊时期、地区或部门需要而制定加分政策的, 笔者认为, 有必要取消这一类加分相关政策。首先, 因地区或部门的需要而加分, 这明显不利于维护我国教育公平。其次, 对于个人在诸如“非典”、“汶川地震”等特殊时期的无私奉献, 奉献者本是怀着不求回报之心去付出, 而在高考加分相关政策之下, 将会造成媒体及群众等对奉献者行为动机的怀疑, 进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对于此类的相关高考加分应该取消, 可以考虑利用精神奖励给予替代。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 透析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 2009年5月20日.http://gaokao.chsi.com.cn/gkxx/jysp/200905/20090520/24139461-1.html.

[2]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3) :16.

[3]吴宏超.我国目前的教育机会分配与教育公平.新华文摘, 2003 (12) :136.

[4]叶铁桥.高考加分:留还是弃, 人民文摘, 2007 (9) 52.

[5]孙昌銮, 李涛.重庆加分门背后的利益驱动, 北京青年报电子版2009/07/.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3789447

[6]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26.

上一篇:检察院公诉科 实习总结下一篇:市场调研考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