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学生的成绩

2024-05-14

如何看待小学生的成绩(共11篇)

篇1:如何看待小学生的成绩

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期中考试是半个学期学习成效的全面检验,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下半学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积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期中考试成绩?在今后的学习中又应如何调整学习状态?老师们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正确看待成绩。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考试是暴露问题的最佳时刻,成绩不理想的背后是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暴露,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必然会带来学习的提高,那么这次的不理想就是下一次提高成绩的催化剂。相反,本来自己学得不好,却由于这次考得很好,使得很多问题被掩盖了,自己还以为没问题了,从而放松学习,必然会导致下一次的落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通过这一次的失败找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下一次的成功,那这一次的失败就是必要的。这次的成功如果让你失去警惕,导致下一次的失败,那么这一成功就显得毫无意义。

第二,如何对待做错的题。对试卷中的问题应仔细归类,不能单纯把错误归为马虎。对丢的每一分按如下原因归类:粗心马虎、审题不严、概念不清、基本技能不过关、时间不够、过程不完整、能力不及等等。经过认真地分析你就会发现你的真正弱项,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第三,多角度看名次,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还想保持原来在班上的名次是不可能的,不是进步就是退步了。尤其是一些总是排在后面的同学,很少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时就需要每个人都要理智。排在最前面的、排在后面的都要多角度看名次,因此还要对自己纵向比较一下,自己是否进步了。不要将自己的目光只放在眼前的名次上,否则就很难继续进步,有些同学可能还要盲目乐观,会一点点地退步。

第四,制订可行的计划。“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调整好心态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在制订计划时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要有短期的目标,能使自己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考试的信心。又要有远期的目标,让自己看到希望,增强动力。如果我们将目标确定太高或太低,就会失去目标与计划的实际意义。

我们在校学习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一提到考试,有的同学就紧张,甚至惧怕。其实,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考试与分数。一考试就紧张,说明这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考试在学习中的作用。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老师的教和同学们的学都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激励作用。考试是对同学们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过程是把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家思维能力、创造精神,锻炼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激发大家的进取精神。认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修订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有一人,在他二十一岁时,做生意失败;二十二岁时,角逐美国州议员落选;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二十七岁时,一度精神崩溃;三十四岁时,角逐美国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四十五岁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落选;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四十九岁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屡战屡败的人,在他五十二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

联系我们自己,考试失败,便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是不应该的。同学们应该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坎坷,学习也是如此,不要把分数看得过重,但也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应通过试卷讲评,大家进行反思:若考得分高,则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发扬;若考得分较低,则反思为什么会有如此成绩;若是基础差,“欠帐”太多,则要尽快把“欠帐”补起来;若是基础知识掌握有缺陷,则必须认真阅读教材、请教他人,及时把缺陷补上去;若是粗心大意,则要在平时学习中,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每次考试才能成为同学们勤奋学习的“加油站”。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须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痛下决心,刻苦学习,基础差些可以很快补上去,学习成绩也会迅速提高。

篇2:如何看待小学生的成绩

各位家长,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的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考试成绩》,首先,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说实话,做一位独生子女的家长真的很不容易,我们都没有教子的经验,我们不可能像我们的父辈那样,这个孩子不成功,还可以指望下一个。我们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孩子,现在的社会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我们都感到输不起。

升学就业的严峻形势上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我们又把这种压力有意无意的传给孩子,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的情绪往往也会随着孩子成绩的起伏而波动。

孩子考试分数高,家长心里非常高兴,当被人问起孩子的成绩时,家长的得意,自豪之情就会溢于言表,孩子考试分数低,家长往往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感觉很没面子。可以这么说,现在大多数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考试成绩。

其实,那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考试不好,孩子们也难过,每一次考试失败对他们都是打击,如果在这时候,我们的家长还没有教孩子们下一步怎么做,而是选择忽视你们的孩子,那么,只会让你们的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给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心里暗示!开始自卑,厌学,自暴自弃。

家长重视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孩子考试不理想的时候,应该告诉孩子,考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是学习习惯造成的,还是有别的一些原因。坐下来,与孩子一起分析,顺藤摸瓜,把问题了解清楚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这样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篇3:如何看待教师对学生的惩罚

一、如何正确理解惩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是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权利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当赏识与激励已无法纠正学生的坏习惯或恶劣的态度时, 应该对他进行必要的惩罚, 这是教师的义务, 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惩罚教育, 如果一个学校缺乏惩罚教育, 那么该校的教育应该是不完全的教育, 是有缺陷的教育。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到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还应该学到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共同遵守最起码的公共规则和秩序, 如何承担过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等。因此,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惩罚教育。

1.惩罚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违纪行为。

惩罚的范围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态度等方面, 但不包括智力方面。这里所讲的违纪行为是指与中学生身份角色不符、对学校学习生活有一定负面影响的行为, 如不服从管教、扰乱课堂秩序、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而未能通过正当的方式解决使同学人身受到伤害及破坏公物、学习态度不认真、对家人不负责等。这些行为往往都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违规性;二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三是学生自身有过错或过失;四是违规行为系个人所为。这些行为有必要通过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和管理。

2.惩罚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态度与行为发生转变。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惩罚, 其本质都是通过给个体带来适度的痛苦和焦虑, 从而约束、引导个体的行为, 最终转变学生的态度。只有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才能将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从而避免违规行为的再现。而如果没有态度和违规行为的转化, 惩罚就没有意义了。因此, 从某一方面讲惩罚是一种不得不用但又要尽量少用的教育手段。同时在对学生实施惩罚之后要有延续的教育过程, 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心态并有效地进行疏导和沟通, 因为对学生的痛苦及负面情绪的疏导也是一种教育过程。

二、惩罚与体罚的界定与区别

要明确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首先必需要清楚惩罚与体罚的定义。体罚是用触及身体皮肉等有损身体健康和侮辱人格性质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的方法, 如罚站、罚跪、打手心、拧耳朵等, 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中所实行的“棍棒”纪律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 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 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给予纪律处分 (警告、记过等) , 让学生对其所做所为可单独进行过错反思, 这是精神层面上的;对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要求学生进行过失补偿, 如扫地没扫干净要求重扫等, 这是行为层面上的。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与体罚、变相体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苏联哈尔拉莫夫主编的《教育学教程》一书对惩罚教育做了如下解说:惩罚“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操行, 迫使他 (她) 更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行为, 有助于锻炼他 (她) 的抑制能力, 就是说能够抵制引诱, 抑制那些破坏规定准则的不体面的行为”。所以, 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在目的、方法 (手段) 、效果上都有本质的不同。

三、正确实施必要的惩罚

教育科学提供的建议很多, 实施惩罚, 首先要有合法性, 不能超越权限。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体现惩罚的意义, 达到教育目的。

1.惩罚要有目的, 要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性。

方法要灵活, 以情动心。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 所采用的惩罚手段应使学生警醒并决心改正而不再重犯, 决不是教师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气愤, 叫学生痛苦而惩罚。但是惩罚手段的实施不能造成学生身体和精神的伤害, 更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心、善意和尊重, 就会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 不但整体工作做不好, 很可能就此毁掉一个人。所以, 实施惩罚手段应该避免主观武断。

2.惩罚的方法要灵活, 扩大教育面。

篇4:要学会辩证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做好纵横对比,科学分析学生每次考试的得失成败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不仅具普遍性和客观性,还具有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在承认事物联系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和复杂多样性,做到因势利导,根据现有条件和事物固有的属性,努力创造条件,建立起有利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新的具体联系。因此,每次考试结束,笔者大体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和分析学生的成绩:

首先,做好纵横联系对比,明确学生每次考试的得失进退。事物既有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横向联系),也有自身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纵向联系)。通过对事物的横向联系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弄清得失之所在;通过对事物的纵向联系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的发展线路,清楚进退之关键。每次考试,笔者都会分析所教班级的学生与其他教师所教的学生的“两率一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的比较情况,分析所教的学科成绩在学生同期所学其他学科的成绩比较,分析所教的不同班级学生的成绩对比情况,以更好地明确优势、寻找差距。同时,还将所教学生的本次考试成绩与以前考试的“两率一分”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学生对本学科的投入程度以及自己近期教学新尝试的成败。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纵横比较,要求他们思考并自我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我的优势学科是什么?我的劣势学科是什么?我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在哪里?我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具体表现在哪里?这样,通过师生共同反思,及时明确每次考试的得失进退。

其次,做好因果分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下一阶段教学行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因果联系是现实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联系,它是指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的先行后续、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存在着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现实中不存在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不断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因此,每次考试成绩公布,笔者都不会停留在“两率一分”的表面了解上,而是深入分析学生每道题的得分率,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考试状态、从考试的卷面答题与教师的评卷过程等方面全面总结学生每一道试题得分、失分的原因,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并提出整改措施。每一次考试,我都会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更没有毫无根据的成功。”在分析反思中,学生更加感悟到努力奋斗不一定成功,但不拼搏绝无成功的可能,会在今后力争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少走弯路、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学会从整体着眼,搞好局部,引导学生扬长补短、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形成整体比较优势,实现最优目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也是现实中最重要、最普遍的联系之一。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互相制约,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与状态影响着部分的存在与发展。部分的性质尤其是关键性的部分也影响着整体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善于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选择最佳方案,又要重视局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作为科任教师,笔者会分析了解所教学生“两率一分”的整体情况如何,把握尖子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所占的比例,深入分析学生每道题的得分率和失分率,然后确定培优补差的具体策略,努力做到抓好两头,推进中间,整体提高;作为班主任,笔者本着对每个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态度,帮助每个学生分析其学科成绩的整体情况,让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各是什么,了解自己优势学科中的弱点缺项在哪里,了解自己的弱势学科中的强项和得分点在哪里,然后从升学考试竞争取胜的需要出发,做到扬长补短、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形成整体比较优势,实现最优目标,防止偏科思想与片面发展。

二、坚持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与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引导所有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清缺陷与不足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过程中利用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防止评价上的片面性与绝对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矛盾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因此,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方面,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每次考试成绩公布,笔者都会引导全体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自己,做到既要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失误;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强项,又要时刻清楚自己的劣势与弱点。努力引导学生们做到优者知不足,弱者知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教师应尽力做到让每个学生的优点与成功得到及时的肯定与认可,让每个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被及时发现与修补。教师要坚决防止在考试成绩评价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顾及一点,不及其余。

其次,坚持在全面的基础上,分清主流与支流,引导学生创造条件促进良性转化,防止恶性转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的双方具有不平衡性,矛盾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次方面存在着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在全面的基础上,分清主流与支流。根据主流来判定事物的性质,同时又不忽视支流对事物性质的影响,努力创造条件促进良性转化,防止恶性转化。因此,每次考试,笔者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其分为好、中、差几个层次,然后分批次找他们开个小小的质量分析会。在会上,我客观地指出他们在本次考试中总的表现是属于哪一个具体的

层次,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然后,建设性地提出师生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与基本对策。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现实水平,然后立足实际,在老师的帮助下,奋力拼搏,扬长补短,不断进步。

最后,坚持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善于抓好典型,解剖麻雀,引导学生反思自我与他人,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没有完全脱离普遍性的特殊性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中坚持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善于用抓好典型、解剖麻雀等科学的工作方法。既要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和机械照搬的做法,也要反对借特殊性来拒绝学习他人成功经验与反思他人失败教训的错误。每次考试结果公布后,笔者都有计划地召开质量总结反思会。在会上,除了对本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的一些共同问题和共性成功之处进行归纳阐述外,还安排各类典型学生代表(如成绩最优者、进步最大者、退步最大者、学科发展最平衡者和学科发展最不平衡者)上台发言,让他们谈谈各自的经验与教训,然后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这样,就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我与他人,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三、坚持用发展的动态眼光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科学引领学生不断超越与完善自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一切都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具体阶段与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坚持用发展的动态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及其考试成绩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既对其严格要求,又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其自身的缺点与错误,并尽我所能,热情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其次,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时高时低,有进有退。教师不应为学生一时的进步与成功而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也不应因学生一时的挫折与退步而失意彷徨、悲观丧气,而是要以一颗平常心引导鼓励学生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坚定目标、拼搏不已,争取笑到最后、笑得最美。

最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帮助学生不断超越与完善自我。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教师博学多才,教得巧妙,导得高明,才会有学生学得专注,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因此,优异学习成绩的取得,不仅需要学生刻苦学习,奋力拼搏,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我素质的修炼与提高,把自己锻造成学者型名师。在提升自我素养方面,笔者的做法是:努力创造条件,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夯实理论功底;争取外出参观学习听课,参加现代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拓宽信息来源;勤于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修正教学中的失误。

总之,唯物辩证法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既博大精深,又可随时随地运用于指导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存乎于心,灵活运用,就能科学地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合理地评价学生,从而引领所教学生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篇5:如何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同学们刚刚经历了进入中学的第一次月考,你是如何对待考试成绩,又是如何进行成绩分析的呢?对待考试成绩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关注结果,还是更加关注过程呢?过于关注结果,学习也就变成了负担。如果更加的关注过程,就会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考试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探究的精神,对学习本身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考试就变成了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的良好工具。

对于月考、甚至其它的任何一次考试,同学们应该更加的关注过程,利用考试结果正确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先进行自我反思,请家长、老师帮助分析,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哪些地方存在着漏洞:

“学习过程中你是否每次都认真完 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了?”

“作业完成有没有偷工减料应付的现象?”

“学习某一科目的时候存在着哪些困难?”

“是不是某一学科难度大,力量达不到?”

“学习的时候是否存在懒散、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

透过考试成绩,分析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寻找正确的对策,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认真执行学习计划,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的努力,你一定会在大考中脱颖而出的。

范文网

篇6:如何看待小学生的成绩

笔者认为,要把考试分数看轻些,把考试名次看轻些,把孩子的平时学习过程看重些,把孩子的知识看重些。因为考试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时候出的.测试题,竟有20个100分的,而假若自己的孩子考了99分,显然排名次是21名。而事实上,这21名的孩子未必比并列第一名的孩子们差。

再以河北省高考前100名学生为例。假若高考过后,组织这些学生去海南旅游一周,期间谁也不许学习,而后回来拿天津20高考试题考他们一次,然后排一下名次,估计名次肯定会有变化,原来100名的学生,说不定会成为50名,原来考状元的说不定是第10名,或者是20名;假若再旅游一周,回头用上海的高考试题考一下,名次肯定还会有变化。进步的,总不能说是由于旅游开了心,才进步的,退步的,也不能说这些孩子禁不住旅游,一旅游就退步。

要知道,考试成绩的好与否,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智力有关,而且与很多非智力因素有关,不仅与“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有关,还与“自我意识、适应能力、情绪自控、意志素质、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关。

尖子生是这样,而自己的孩子更是这样,上次在年级考了前50名,这次月考考了前55名,实事求是的说,真说不好孩子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可见考试有他的必然性,也有他的偶然性,纸上谈兵是不牢靠的。而“这次考了年级第十名,下次争取第九名,只要每次考试前进一名就行”,这种说法也实在是不科学的。

篇7:如何看待三好学生

从好的方面说,“三好学生”的评选无疑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考取优秀的成绩,并且发扬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等优秀品质。在学期末对学生一学期以来进行评估,是对学生优秀表现的肯定和激励,为其他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同时一个班级的名额有限,也增加了竞争力。

但是,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三好学生”评选备受争议,也是因为它存在着很多弊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重庆一个基础教育学术会上就曾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在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同时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学阶段会表现得非常一般,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另外,比起学生,家长更加看重这个“三好学生”称号,不单是虚荣心和对孩子的肯定,因为他们有社会经验,这些荣誉会和孩子的发展挂钩,和利益挂钩。

近些年,一直作为学生至高荣誉的“三好”,渐渐有些变味---“三好”变成了“一好”,即学习成绩好,人选大多集中在学习成绩排前10名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失去了激励作用;标准过于统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此外,“三好学生”称号“含金量”渐长,在关键时刻能兑现为考场上的“特权”,评比过程自然有更多因素介入。

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每个孩子都得有被认可被关注被尊重的机会。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表现是有起伏的,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给他们带来精神压力。要给孩子创造自由发展的环境,才能够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那么,“三好学生”应存应废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只考虑其存废,而是应该进行改革。去掉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去掉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的评价模式。有的地区已将评价方式改为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社区的“多元评价”,倡导“在校做个好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勤俭自强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社区做好公民——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的好公民”。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其全面发展。此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学生的校内表现,而是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考量,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构筑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平台”。这既体现了教育者的导引性,也拓展了孩子的“荣誉选择”空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教育新境界。更适合孩子发展,更贴近时代,更贴近社会。

篇8:如何看待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1.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老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资源来开展综合活动。综合性的学习不仅包含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还包括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运用、语文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效结合以及学生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何把握好语文综合活动的进度需要老师的大力配合。课前, 老师要做好资料搜集和文本准备;课上, 老师要灵活运用各学科间的知识进行整合, 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课后, 老师要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难点进行一次有效的复习和巩固, 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学习能力的认知。

那么, 如何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呢?首先要把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 例如古诗方面, 把思乡、贬谪、怀才不遇、忠君报国等一类的诗歌进行分类, 并用画画、舞蹈、唱歌的方式表现诗中的情感。其次, 把课文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进行舞台剧或话剧创作, 用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形式来演绎课文中的深刻内涵, 并在活动中传达学习的乐趣。最后就是对课文的知识扩展和研究。

2.生活资源

语文实践活动是把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的桥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把更多的语文知识带入到活动中去,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及逻辑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此外, 老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 进入大自然的世界, 用语文的角度解读自然之美。除了学校方面的支持, 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还离不开家长的全力配合。校方与学生家长可以增加合作,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学校到公众生活的大环境中, 更加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作为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地方的地域特色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淮安就开展“周恩来的一生”“南船北马时代的兴起与衰弱”等探讨性话题演讲, 并根据这些话题开展参观活动、答辩赛或者书画展览等, 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此外, 老师还要积极跟进教育改革的步伐, 及时做好教育制度改革的准备。比如,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 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进行讲学。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 要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贯穿其中, 只有这种实践活动的发展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并得到长足发展。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被动式的教学手法, 让学生从被选择者转变为活动内容的制定者, 包括活动规则、主题、形式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给学生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及时进行调整和监督, 对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提醒和纠正, 对不公正和有误差的地方进行监督和排查。两方并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

2.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 以问题为核心,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发现, 着重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 让学生自由探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并进行提问, 可以是相关内容说明方面的, 也可以是知识扩展方面的, 并把这些问题贯穿到活动中去, 逐一解答。其次,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析问题开始, 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时间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等方式搜集资料进行探究。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进行解答。最后, 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方便以后及早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篇9: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从学校里出来,我只觉得头晕目眩,心里不由得怒火中烧,恨不得狠狠地扇儿子几个响亮的耳光。平日自己在社会上有头有脸,没想到今日为孩子的事弄得颜面扫尽,我窝着一肚子的火将孩子领回家。

回到家后,我本想好好教训孩子一番,可看到他低垂着头不敢进门时,我的心开始软了下来。我强压着心中的怒火,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说:“考了倒数第一名是不是心里感到特委屈,特难过?”孩子含着泪默默地点了点头,我接着安慰道:“没事,这次没考好,下次再来,男子汉大丈夫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失败,以后你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来问爸爸,我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孩子点了点头,破涕为笑。果然,以后孩子遇到难题常向我求教,我也乐此不疲。偶尔碰到自己也不会的问题,就鼓励他反复思考,当孩子冥思苦想终于解答出来后,我就兴奋地让他讲解给我听,然后夸赞道:“儿子真不错,能做爸爸的老师了。”随后儿子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从此爱上了学习。我很庆幸那一次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不然说不准孩子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却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后,孩子刚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追问孩子考试的分数。要是孩子考得好,家长就乐呵呵的,又是夸奖又是拥抱;要是孩子考得不如家长的意,家长就铁青着脸,要么指责怒骂,要么拳脚相加。

其实,当孩子考试失败时,他们的内心非常难过,最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心。这时如果家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容纳孩子的失败,并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无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步入健康成长的阳光大道。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再优秀再成功的人,他的失败也远远多于成功。让孩子多接受一些失败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能极大地增强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况且分数仅能衡量孩子一个时期的学习状况,并不代表孩子的综合能力,也不代表孩子永远如此。事实证明,许多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都曾有过考试不及格的经历,但通过他们不懈努力,仍然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篇10:如何看待小学生的成绩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等行为。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讽刺挖苦、谩骂、等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但是,还是有少数教师我行我素,照罚不误。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太迷信体罚的管理功能,忽视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严重影响。

一、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

1、殴打。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如果说谩骂、侮辱不足以体现教师地位优越的话,那么对学生打耳光,就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本以为打耳光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但是不仅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还会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2、罚站。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从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罚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有教师认为: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同时,罚站也很少招致社会、学校、家长批评,学生又承受得了。因而,只要是学生违规就随时可以让他罚站。甚至有些教师把罚站这一招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频频使用,屡屡得手。其实罚站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甚微。

3、羞辱。有好大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这样的差辱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因痛苦而失望,而变得灰心丧气,学习成为没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千方百计躲避这样的教师,远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4、威胁。一些教师经常威胁、恐吓学生。比如说什么,“你这辈子也改不了!”“以后再做错题就不要你了!”“把家长叫过来!”这种威胁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危害性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三、教师应该实施有效的教育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工作中,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1、“软方法”处理。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妨使用试用“软方法”处理。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而是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教师在学生违规时,应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即兴教育。即兴教育,即把学生错误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例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课时发现几个同学把扫帚当作棍转,他走上去不予批评,而是说:“你们连下课都为班级做好事,打扫班级卫生,真是难能可贵。我相信你们的扫地水平一定不错吧,今天放学后,你们再为班级做一次好事,怎么样?”这几位同学高兴地接受了教师的处罚,同时,也领悟到拿扫帚玩是错的,而打扫卫生是对的。

篇11:如何看待学生上网问题

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在信息时代占据有利地位,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电脑,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了许多学生上网痴迷,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也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上网问题,使

网络行之有效的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呢?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首先认识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internet,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海洋,它有极其丰富的各种图书、文献和技术资料以及工作、娱乐、生活、教育、新闻和商业等各种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如网络可以用来收发电子邮件、学习知识、下载资料、远程教育、了解实时新闻、网上聊天、休闲娱乐等作用。

二、人们对网络的一些看法

1、正确对待网络,否则也会“玩物丧志”

现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网络的出现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际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会因沉迷网上聊天而降低。我班有一学生几乎每堂课都偷着睡觉,问其原因,说是晚上学习到很晚睡眠不足。开始我就信以为真,认为他学习刻苦,身体疲倦,于是嘱咐他要多注意休息。该同学以前表现很好,成绩也不错,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会在深夜11点左右翻出学校围墙溜出去上网!为了所谓的“升级”,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学习也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结果导致彻夜不归,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老师、家人的劝说都被他置若罔闻。网吧真正成了是非之地,学生深受其害。

2、警惕信息时代的“电子鸦片”

据报道,某少年在网吧一呆就是17个昼夜,玩在网吧、吃住在网吧。从家里偷出的1000元一扫而光。某高学一女学生由于迷恋上网聊天,而放弃学业和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男友见面,结果是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为了她那份所谓的幸福而丧送了自己的青春。像这样的事实已是屡见不鲜,惨案频频发生。正是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网络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力度,网上传播的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如一些迷信、色情、暴力信息,“*”邪教组织更是利用网络宣扬歪理学说。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目前学生上网的现状

据观察,目前在网吧上网的人大致分3种,一是看新闻,或者是查资料获取信息,这类人能够比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但这种人为数不多;二是玩游戏,游戏对智力以及反应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如今游戏的逼真与刺激,非常容易让人沉迷而欲罢不能,这就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三是网上聊天,OICQ是一种非常盛行的聊天工具。而为什么同学们会对聊天情有独钟呢?当问及这个问题时,一部分同学回答是“交朋识友”、开拓眼界,这类同学多是和同学、老师平时交流比较少,内心空虚。一位热衷于上网的同学说:“一般只要有时间我就上网,有时上课我都情不自禁地想着上网”。的确,在我们同学中,为上网,废寝忘食者,甚至逃课上网者大有人在。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上网都以聊天或玩游戏为目的,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进行网上写作的学生上网族也不乏其人,但是这样的学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多。当笔者问及一些学生上网都做些什么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冠冕堂皇地回答“搜集资料、浏览信息”等等,但当进一步问他们如何搜集资料以及经常浏览的网站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栏目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地回答不出来。这说明,大多数上网的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等“旁枝末节”上了,他们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四、正确认识、对待网络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许多学生家长对它爱恨交加。不过,互联网虽是影响力极大的新媒体,但也只是一种媒介,其社会效益取决于所传播的内容。如同不能因为电视播出了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的节目就“取消电视”,我们也不应因看到网上有许多负面内容而“关闭网络”。扭转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影响,要从改变内容传播入手。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工作学习,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

我们应该肯定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巨大帮助。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这大大方便了中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在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遨游学海的乐趣。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中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上网。不断有统计数字表明上网人数最多的还是学生,我们也曾为此而备感欣慰。但是,学生上网之后做些什么呢?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他们往往通宵达旦上网之后,第二天有的逃课,有的到课堂上睡大觉。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怜,还总是觉得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网络在很多学生眼里还只是一种时尚之物,上网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的本来意义。如果说他们如此上网是“玩物丧志”,也许有些过分;但是说他们上网是掩盖在亮丽泡沫下的“不务正业”,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五、营造“绿色”网络,抵制“黑网吧”对学生的影响。

对于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最热门的话题。我们也充分感受着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巨大便利,我们广大同学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甚至有些过度,这不得不令人有些担忧。对于学生而言,虽然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时常从报纸上读到关于某大学生沉溺网络爱情,到头来发现是骗局的报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严俊的问题:拿什么奉献给孩子们?

首先,对学生进行遵守公约,文明上网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激发学生对美好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认识网络文明的内涵,懂得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强网络文明意识,使用网络文明语言,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诉网络道德环境。

其次,开设“绿色”网吧,对学生进行文明上网教育。

“黑网吧”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面对“黑网吧”,我们究竟该怎么办?有人说,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聊天室和游戏抓住了当代中学生的心。事实上,孩子们并非天生就喜爱这些东西。据心理专家分析,缺乏关爱、缺少交流、生活空虚,是大多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主要诱因。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不满得不到有效排解,孩子们才会更多地流连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刺激和情感发泄。“黑网吧”就乘虚而入,迎合中学生这种心理,成为孩子们寻找心灵寄托、发泄内心情绪的替代场所之一。最近,社会有关部门已经重视了以“黑网吧”的管理力度,取缔了学校周边的“黑网吧”,并对经营性网吧业主进行教育,并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学校结合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建立校园网,除上好正常的信息技术课外,在课外活动和周六下午对学生免费开放,这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防止学生因沉迷于经营性网吧而出现的逃课、学习成绩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教育工作者也因势利导,开始主动利用网络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灵困惑,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利用网络,共同构筑“绿色”网吧来降低“黑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如此“釜底抽薪”,让“黑网吧”失去了它滋生的环境。

网络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网”入其中,许多媒体将网络称为“电子毒品”实不为过。网络不是天堂,网络也不是地狱,利用好网络,关键在于使用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以主人姿态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于漪教育思想下一篇:高三班主任寄语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