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2024-05-0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精选11篇)

篇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内容编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内容、地位、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

篇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宜居是人们定居城市的追求,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现代城市应该追求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内,城市化率将从2012年的52.57%提高到80%左右。提倡宜居观念,按宜居标准建设城市,有利于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区半径盲目扩大、人口拥挤、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宜居城市是绿色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造成大气、水体、土体污染和生态破坏。部分城市PM2.5过高,城区绿地、湿地减少,地下水、湖泊和河流水质恶化,土壤退化,城市的绿色生态线受到冲击。宜居城市首先是绿色城市,不论城市发展到多大,城市资源环境的质量和功能都应该保持,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才能感觉自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这要求城市必须减少和避免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重视生态损害的修复。绿色城市中,人们可以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感受到山清、水秀、地净、气清的自然之美。

宜居城市给人们以舒适感。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城市的无序发展和资源环境破坏必然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空气和水质污染、休闲地减少、噪音增加,城市人群忙碌,压力和紧张感增加,人们健康受到影响。城市大了,而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却下降了,这不是城市发展的初衷。宜居城市,给人们以普遍的舒适感。宜居城市,开发强度适当,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结构合理,各类空间相互支持,组成生态共同体,人们就学、就医和工作方便,卫生条件较好,利于睡眠。

宜居城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宜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城市发展在一定阶段会出现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劈山造地,围湖(海)造城,盲目扩大城市建筑容积率,挤占水域和绿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计入生产成本,这些行为和做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市宜居度下降。城市宜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统一。

各类城市应把宜居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城市走向绿色宜居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当前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城市宜居的生态标准。要科学认识和规划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控制大城市的城区半径和人口规模,明确单位产值的减排标准、能耗物耗标准和单位人口的生态产品标准,提高林地、草地、湿地、水域、大气等指标在城市评价中的权重,有效遏制城市工业和商业的“用地冲动”,严守城市绿线。要结合城市资源环境问题变化的新表现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大气质量、地面水和地下水质量、交通便利情况、商品房容积率、噪音等影响城市宜居因素的标准,使标准体系更加全面适用。

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城市发展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结合,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城市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城市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城市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要明晰城市生态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加城市生态修复投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城市水域、绿地和山地不因城市发展而减少,城市的大气、水体和土体质量不因城市发展而降低。发展多城区城市和规模均衡的城市群。单个城区和单个城市人口要适度,城市发展不能“摊大饼”。

篇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是马恒昌小组精神的科学理性所依。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1]马恒昌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以及怎样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就是因为他长期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刻苦钻研文化知识, 明确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马恒昌小组精神鲜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党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里,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用这些先进的理论成果, 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和思想,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这样就牢牢的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掌舵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党在改革开放年代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弘扬马恒昌小组精神, 坚定不移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指导中的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用马恒昌小组精神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 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充分总结和提炼马恒昌小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为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弘扬马恒昌小组精神, 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动力,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马恒昌小组精神的方向所指。毛泽东曾精辟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都是我们的出发点。”[2]“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这些字眼经常在马恒昌的言论中出现, 由此可见, “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是马恒昌努力奋斗的方向所在, 是他人生航程的价值理想。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马恒昌小组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契而不舍的光辉形象, 学习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在利益面前不伸手的高风亮节。这些基本理念及其指引下的具体实践, 对于我们今天牢固树立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典范意义。不断丰富发展着的马恒昌小组精神与共同理想一道, 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 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因此, 用发展着的马恒昌小组精神, 不断鼓舞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 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面建设小康的信念和信心, 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齐心协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弘扬马恒昌小组精神, 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的精神长城, 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马恒昌小组精神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另一方面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化、时代精神的凝结, 这启示我们, 马恒昌小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中国精神, 要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长城, 必须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新时期, 马恒昌小组精神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面对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摩擦碰撞,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使命, 必须大力弘扬马恒昌小组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 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唯有坚持弘扬和培育以马恒昌小组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 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效的激发民族成员的创新活力, 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需要面对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未来不可预知的事物不计其数, 马恒昌小组精神坚定着共产主义的美好信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 思考着当下现实提出的各种要求彰显着时代精神的创新本性, 以时代精神的创新本性引导人们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为他们提供更加合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实践证明, 马恒昌小组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已成为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

四、弘扬马恒昌小组精神,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标准,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马恒昌小组精神的境界所系。恩格斯讲过:“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3]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13亿中华儿女的迫切要求, 它能为党、国家、人民确定价值取向、衡量价值标准、做出道德抉择,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要发扬马恒昌小组精神, 培养文明健康人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实现社会和谐。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马恒昌小组, 牢固树立以国为重、忠诚于党的崇高信念, 始终秉承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进取意识, 严谨细实、以质取信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大局观念。总之, 马恒昌小组展示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 是共产主义社会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 马恒昌小组展示了壮美的人格精神, 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马恒昌小组精神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新观念

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同的创作方法

——比较阅读苏轼《水调歌头》和李清照《声声慢》

张清鑫 (南阳市宛北中专河南南阳473200)

摘要:本文论述苏轼和李清照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一个是豪爽奔放, 一个是委婉凄清, 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创作方法, 即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不朽的作品。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风格;方法

苏轼 (1037-1101) 是北宋中叶的古文大师和诗家词人, 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南宋初期的著名女词人, 是婉约派的代表。本文拟对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一赏析。

一、天上人间, 浑然一体

在《水调歌头》里, 苏轼任凭着思想纵横驰骋, 充分发挥了他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 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在《水调歌头》里, 上阂主要是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政治仕途不顺利的感慨。“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是何等的无奈, 只能把内心的郁闷通过酒来抒发出来, 同时点明饮酒赏月。“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表面上是写的赏月, 实则暗含了对当今朝廷形势的担忧和自己为官的不顺。下面三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苏轼仕途的不顺利对他的影响很大,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苏轼内心的矛盾, 想回到朝廷, 为朝廷效力, 可是官场的钩心斗角又让他害怕, 难以适应。最后“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变化, 觉得还是人间好, 做地方官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为朝廷效力, 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这首词的上阂, 苏轼通过内心的联想和想象, 将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交融在一起, 使天上人间打成一片。这是词的上阂。

在下阕里, 词人分层次地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人物和景物:“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这是一个从上到下, 又是从外到内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 好一幅立体的画面.由朱阁, 而绮户, 而无眠的人, 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由景物而人物, 由无情而有情, 赋予了月光人的生命, 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 是苏轼诗词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他在《题西林壁》的诗里写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任何一个事物,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层次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既是经验之谈, 也是美学的原则。这首词, 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形象化的体现。

在这首词里, 词人以无法抑制的激情创造了天上人间的美好境界。这首词真实地描写了苏轼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也表现了苏轼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反映了他不满于现实, 却又不能超脱现实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和作为伟大的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

二、句法奇创, 情景婉绝

李清照 (1084—1151?) 是南宋初期著名的女词人, 是婉约的体系和信仰的基石, 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94-1095.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93.

[4]孙文政.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中弘扬马恒昌小组精神[J], 理论观察2007 (3) .

[5]魏慧云, 刘焱成.今日“马恒昌小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4 (09) .

[6]吴宏.谈马恒昌小组精神的现实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4) .

[7]徐亚娟, 刘东泽.马恒昌精神代代相传[J].世纪桥, 2005 (05) .

篇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具体的20个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要求,也是目标,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而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则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

一、注重生态文明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八个字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党和政府要让农村GDP继续增长,人均收入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与农村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对于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具有促进作用。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国土和水系整治,整备好农村和农业的基础,保护好森林和农业环境的其他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在保护和培育长期的农业生产力。在这一意义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农村自然资本的价值实现途径,为农民的“生活富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生产发展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放在首位,我们要牢牢坚持这一战略思想。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使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江泽民同志就曾经根据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现实,在深刻总结我国及世界工业化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言简意赅,精辟科学,正确把握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不误,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

(二)生态文明是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生活宽裕,也包含着身心舒适,即良好的生活环境所造就的健康的生活状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使人不要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是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条件和重要基础。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落后,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这些地区在农业发展中,人们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了环境和生态状况的严重恶化,“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事物”,人们不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恩格斯就曾说过“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如,土壤力丧失使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农业可用资源日益匮乏、长期的农业发展缓慢也使很多农业人口流失从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等等,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之密切相关。

二、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内容之一

(一)村容整洁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村容整洁”顾名思义,是指农村社区的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社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从微观行动来看,村容整洁就是要加强农村社区的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活动,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从宏观部署来看,村容整洁讲求规划先行,这个规划,不仅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到城市文化的进程和发展布局,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高度,尊重农村社区的实际和特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入手,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等。“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最基本的内容,农村生态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二)村容整洁的意义

应当说,实现“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既是针对当前农村村容村貌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直接体现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拥有良好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利益要求,更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的要求。村容整洁,有利于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良好环境,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潜在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有助于农民安居乐业,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有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带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建设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是体现人与环境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看一个村庄发展程度的好坏,看一个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这个农村的村容村貌。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重要抓手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有位哲

学家就讲过“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抓乡风文明,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文明抓起,如果我们的村庄破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去跟农民讲文明,就很难有说服力。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农民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就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和谐,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农民有了更多的环境保护意识,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农民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更加文明和友好,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友善,从而促进了农民的社会道德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任务

管理民主,就是让广大农民在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享受更多的民主权利,自主决定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自主管理农民自身的事情,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自身的权益。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农民自主从“干中学”的过程。成熟的民主体制始终伴随着永不停顿的成功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农民自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决策的新内容,这种民主决策直接给农民带来利益,管理民主之习惯从中真正育成。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实践我们民主体系的过程,也是我们农村民主体系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所以,离开这些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实践过程,谈民主管理往往就是空谈。

管理民主首先就要要求广大劳动人民积极参与与自身有关的各项事务中,而维护农民的环境权也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任务,如农民自主管理生活与生产环境,同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等。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广大农民要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大行动中,人人都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维护好自身的长远利益。转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卫生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革除生活陋习,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全民参与,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的参与以及他们对于自身行为活动的管理是生态文明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对改变被严重污染的农村环境有极大的作用,也会使我们的农村发展得更为全面,从而使我国广大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5: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以组织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增加投入为物质条件,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握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奋斗目标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需要,努力提高全村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把我村建设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道德风尚良好,教育、科技水平普遍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文明单位。

三、工作任务

篇6: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细则

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细则 考核项目 标准及要求 计分办法 分值

乡村夜话

1、镇“乡村夜话”文艺团体成建制、成规模,必须达到八个以上。查阅文件、资料,八个文艺团体少一个扣1分,未签订合同书扣7分。15

2、镇全年文艺项目活动场次以“乡村夜话”责任状为标准,要达到“六有”:有时间、有地点、有人数、有内容、有效果、有记录。

查阅资料,少“一有”扣5分。

3、镇政府必须确保与本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签定的人均元文体活动经费的落实到位。

没落实到位不得分。15 精神文明创建 区直

1、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创建规划,文明科室创建面达到80%,有庭院的单位,文明家庭创建面达到80%。无规划扣3分,无创建氛围扣3分,两个80%达不到各扣1分。8

2、有庭院单位达到庭院绿化、美化、净化标准;无庭院单位达到美化、净化标准。

有庭院的单位有一项不达标扣分;无庭院单位有一项不达标扣分。7

3、落实未年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实施方案,全年组织本单位未成年人开展有

意义活动不少于2次,单位无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无方案扣2分,无活动扣2分,活动少一次扣1分,有违法犯罪扣2分。8

4、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组织本单位干部家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没开展活动扣4分,无活动资料扣4分。8

5、区直各单位应开展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有计划、有安排,积极完成宣传文化部门下达的“文化广场”演出任务。无计划扣4分,没安排扣4分,未开展活动不得分,未完成演出任务不得分。8 镇

1、镇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实施方案、有活动内容,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关注留守家庭和特困家庭,确保这些家庭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入学率,无失学、辍学者。无方案扣分,无活动扣分,活动少一次扣分,弱势群体孩子有辍学扣5分,未达到要求不得分。8

篇7: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到达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关阅读】

篇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 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组织相关专家开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专门立项研究。2004年初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设立工作, 2005年在征求国家发改委和各其他相关部委意见的基础上开始使用, 并根据实践中的反馈情况不断对这一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十七大的新要求, 国家统计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再一次做出修正, 从而形成了目前为止较为客观、科学和权威的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见表1。

二、失业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共包括六大类、32项分指标。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可以综合反映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其中, 经济发展指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能力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没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便会加剧, 从而对社会和谐形成挑战;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 国民的政治、文化权利的追求和保障便会受到影响,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难以实现。

在经济发展指标中, 失业率指标的状况举足轻重。可以说, 失业率指标是经济发展指标的核心和关键性指标,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 失业率对于其他一系列指标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业率过高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奥肯定律”。“奥肯定律”论证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 指出, 当实际GNP低于潜在GNP3%时, 失业率要上升1%。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率较高时, 往往是实际GNP低于潜在水平的时期。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失业率的减少、就业率的增加同样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 不仅存在着“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而且存在着“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经济学中普遍认为, 经济增长主要由三架马车来推动:投资、出口和消费。失业率减少意味着生产领域中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人力资本是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 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 在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 由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一国经济增长将较为缓慢甚至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具体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为零甚至为负, 经济发展也将失去物质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因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和不能合理利用, 使GDP损失一年不少于1万亿元 (潜在GDP= (95%的劳动力供给量/实际就业量) ×实际GDP) ”, (1) 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慨叹, 高失业率伴随着高水平的生产损失或高水平的生产停顿——就好像干脆把相同数量的汽车、食品和房屋扔进大海一样。

2.失业率过高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和消费, 不利于改善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 人们一旦失业将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 造成失业者甚至整个家庭逐步与贫困相伴。即使失业者能够享受到低保待遇, 其平均收入也只相当于本地平均收入水平的20%~30%。一般来说, 失业时间越长, 贫困程度也就越高。至于长期因失业导致的贫困, 从个人角度看, 会使失业者个人和整个家庭抵御疾病等意外风险的能力下降, 消费水平跟消费能力与就业时相比更是急剧下降, 其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日常吃穿用等的开支萎缩, 直接影响到失业者个人和家庭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从社会角度看, 会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 使恩格尔系数增加、民生状况恶化, 不利于扩大内需, 若社会需求整体下滑幅度较大则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3.失业率过高会引起诸多社会矛盾, 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方面, 失业者, 特别是长期失业者由于经济压力大, 没有能力参加需要一定支出的社交活动, 自卑感强, 易被社会所孤立和排斥, 因而心理负担较为沉重, 有的甚至心理扭曲、变态, 仇视社会, 报复社会, 从而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 国际劳工组织在本世纪初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中指出,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 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 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 失业率过高会导致基尼系数上升, 使居民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是导致社会震荡的潜在因素。这时, 各种社会矛盾, 诸如社会团结度下降、家庭破碎等交织在一起。所以, 失业是贫困、疾病、失学、离婚、犯罪、盗窃、仇恨等的根源, 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安定, 不利于社会和谐。

4.失业率过高会减少家庭的文化投资, 降低国民素质

大多数失业者家庭会因为收入下降而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文化投资作为较高层次的追求不得不被削减甚至放弃。在这些家庭中不仅娱乐服务性支出已成为奢侈消费, 而且子女的教育投资也难以保证。在失业率较高的社会中不仅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下降, 而且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受到影响, 国民素质因此下滑。

5.失业率过高会降低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意识, 导致居民对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下降

据资料显示, 失业者遭遇到多重不利境遇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在业者。生活的打击使多数失业者不能够, 或者是不愿意加入到正常的社交和政治活动中, 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些失业者会因此被边缘化, 产生政治冷漠情绪;有些失业者会因自身所处的不利境遇而抱怨社会, 使政治认同感大大下降。

综上所述, 失业率过高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失业率不达标,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的众多指标都很难达标。因而, 失业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政府治理失业, 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治理失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 治理失业是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基础性要求, 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基石是建立在较低失业率水平基础之上的。失业率是社会繁荣程度的晴雨表, 较低的失业率说明社会景气度高, 经济健康发展;反之, 失业率过高, 劳动力资源闲置浪费, 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不仅劳动者自身难以实现其社会价值, 而且由于身处贫困状态而无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将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这样, 会延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阻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二) 治理失业是小康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这里的协调发展不仅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的社会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 而且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这些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是有效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目前, 我国的社会问题较多, 涉及到贫富差距、教育、医疗、住房、民主、公平等方方面面,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治理失业, 解决就业问题。就业乃民生之本, 不解决就业这个根本, 其他矛盾的化解就无从谈起, 社会协调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些年来, 虽然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力措施来缓解我国的失业问题, 但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影响, 我国的就业矛盾仍然十分棘手和突出。为此, 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在发展观上由以往的单纯强调GDP增长转为就业优先发展;第二, 在分配观上应使我们的分配政策更加体现就业的公平与机会均等;第三, 在改革观上应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推进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维护劳动者权益, 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

(三) 治理失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多方面内容, 其基本点是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基本体现是人的多方面追求, 诸如物质文化需求、生活质量需求等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 人作为创造社会和发展社会的主体, 一旦实现全面发展, 会大大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从政治学角度看, 就业权是人权的基本体现;从社会学角度看, 就业是劳动者基本生存的保障;从经济学角度看, 就业也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文忻, 杜凤莲.失业与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距[J].经济评论, 2008, (1) :36-39.

篇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两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建设的执行方向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为此,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愿景目标,“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具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也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现在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转型创新,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即从权限集中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首先要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特别是要逐步转变政绩考核体系,摒弃传统“唯GDP论英雄”的观念,使长株潭城市群各级政府不仅着眼于传统GDP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绿色GDP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还包括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如制定完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投融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快形成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第二,转变科技支撑方式,即从低端技术向高端科技转型。通过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等关键环节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低碳环保的各种高新技术,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改力度;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成立各级技术中心,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研究和攻关步伐,研发系统解决各类问题的“两型社会”建设关键适用技术。

第三,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即从粗放经营式向低碳绿色化产业转型。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化工、水泥等传统“三高一低”产业;另一方面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一方面按“以工促农、以工带农”的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商贸旅游、社区房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和数字媒体、网络服务、软件外包、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篇10: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并且强调,今明两年是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对这一时期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强社区党的建设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和市第三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立新型社区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建立健全组织、明确职责作用、创新工作机制、转变领导方式和方法为重点,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按照这一工作思路,从现在起到明年,需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建立社区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

建立新型社区体制,是推进社区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建立新型社区体制的重点是建立社区组织,而社区党组织又是社区内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各区委和街道党工委一定要把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作为建立社区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市第三次城管会后,一些区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各区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有一些新的探索和创新,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因地制宜设置社区党组织。凡已划定社区的地方,无论辖区规模进行了调整,还是未做调整,都要根据《党章》规定,按照社区党员的人数和分布情况,着眼于新的发展和需要,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原则上,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要建立社区党委;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不足100人的,要建立社区党总支,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党委(如辖区规模较大,社会单位较多或非公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较多的社区);党员人数不足50人的要建立社区党的支部委员会,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党总支。需要强调的是,社区规模做了较大调整的,要防止把原来的居民区党支部简单合并为社区党委或党总支。组建新的社区党组织,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批手续。同时,又要重点考虑,有利于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有利于整合社区党建资源,有利于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无论是党委、党总支还是党支部设置,社区党组织均不设专门的工作机构,目前原则上不具有发展党员和处置党员的审批权。

二是要选好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原则上要选举产生,但考虑实际情况,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先由街道党工委任命或选派,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选举。随着社区体制的建立,社区中党员人数将明显增加,党组织的工作范围扩大、任务加重,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因此,选好社区党组织的负责人很关键。从朝阳、宣武两区的试点看,社区党组织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比较熟悉党务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需要、具有活力的社区干部

选用机制。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对社区党务工作者后备力量的培养。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和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中的党员可以交叉任职,宜兼则兼、宜专则专,具备条件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可以通过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

三是理顺社区内党的组织体系。建立社区党委和党总支的,要按照党员分布和便于管理教育的原则,及时调整、理顺和建立健全下级组织,即党支部和党小组;党支部设置、党员人数相对较多的社区,也要根据党员的分布和工作需要,建立党小组。不管是社区党支部还是社区党委或党总支下属的党支部,关于要不要重新选举的问题,可以按以下两条原则办:第一,如果原支部建制已经打乱,调整范围比较大,应该按社区体制重新选举党支部委员会,并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第二,未做调整的,可以继续按原有的支部开展活动,但工作要向区域性拓展,并做好必要的更名手续,待换届时统一调整届期。同时,也要抓紧在流动党员、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一般要纳入社区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特殊情况也可由街道党工委或区委直接管理。

四是调整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分会的设置。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一般建立在街道层面,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层面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分会,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原已建立在居民区层面上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分会,要随着社区的划定和社区党组织的建立,进行理顺和调整。

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及其分会,是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推进社区党建的组织载体。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分会的职责是不一样的,社区党组织是辖区内各种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是协商议事的机构,是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的组织载体,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的作用,并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

二、围绕建立社区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社区建设是一个过程,建立完善的社区体制,是一项长期任务。今明两年在划分社区、组建社区主体组织、理顺社区各种关系等方面的工作非常繁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干部群众的思想会比较活跃,也会出现一些模糊认识。对此,既不能急于求成,硬性开展工作,又不能等待观望,按兵不动。因此,围绕建立新型社区体制这一当前的中心任务,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与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推进社区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建立社区体制,加强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和市第三次城管会的有关文件,特别是要针对少数人目前存在的模糊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并要求党员承担起宣传群众的工作,成为推进社区建设的宣传员。要运用多种形式把市第三次城管会的精神宣传到群众。在划分社区,组建社区自治组织的过程中,要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认同感,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在社区居民中培育“社区以人为本,民以社区为家”的新型社区理念。要注意克服和避免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冷冷清清的现象,一定要把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尽快统一到中央文件和市第三次城管会精神上来。

第二,要加强领导,积极支持和保障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能。要组织好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的推荐选举工作。应该明确,社区规模的确定,须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但在社区体制条件下,居民代表会议和社区居委会无论是人员构成,还是职责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决不能用简单“翻牌”代替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在建立社区自治组织的过程中,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使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并充分体现其意愿,以保证自治组织成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要有意识地推荐党员参加自治组织的工作,从组织建设上保证党对自治组织的领导,积极推进党领导下的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街道、社区党组织还要积极引导和帮助社区自治组织,在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制定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和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为加强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打好基础。

第三,要以建立社区体制为契机,贯彻“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原则,为群众办实事。建立社区体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社区党组织要善于体察群众冷暖,了解群众需求,反映群众意愿,为群众办实事,把给群众以更多的实惠,做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在为民办实事的实际工作中。当然,在社区建设中,各地情况不同,工作的着力点也不尽相同,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准自己工作的突破口,既要积极推进,也要注意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贪大求全,开“空头支票”。

三、围绕建立社区体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

市第二次城管会以来,按照市委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统一部署,各级党组织围绕社区建设各项任务,扎实工作,取得了开拓性进展,特别是适应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要求,在开展地区性、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工作上有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本框架。下一步,要围绕建立社区体制,推进社区建设的新任务,进一步探索加强社区党建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第一,要建立以“四性”工作为结合点,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区域性党建工作联动机制。这个机制的有效载体就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及其分会。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区域性党建工作中是主导力量,起牵头、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区体制的建立,区域性党建工作的重心要在一定程度上向社区转移,因此要及时以社区为单位,调整充实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分会,通过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把不同隶属关系的社会单位党组织统一组织协调起来,围绕社区建设的目标,协商议事、献计献策,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作用于社区。目前还有一些社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强,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宣传动员,形成广泛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从需求出发、服务入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服务,把更多的社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组织发动起来,切实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社会单位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第二,要建立以理顺社区各种关系为着力点,以明确职责为重要环节,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原有体制下,多年形成的关系不顺、职责不清、职能扭曲的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建立社区体制逐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虽然难度较大,但必须坚定信

心,增强责任意识,从理清工作职责入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其它组织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是指导与接受指导的关系。社区党组织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领导实现,而不是直接包揽和代替。为此,市委组织部在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城市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请大家讨论,希望同志们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提出修改意见。各区委也要从实际出发,着手研究制定规范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意见。

第三,要建立以服务居民为立足点,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充分体现先锋模范作用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随着社区党员队伍构成的多样化,既给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和舞台。在社区党建工作中,要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渗透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渗透到社区居民的“四自”中。从目前情况看,仅给党员提一般要求是不够的,必须根据党员队伍构成的情况,在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要发挥他们热爱社区、熟悉社区、关心社区的优势,动员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成为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的骨干;对于流动党员、非公企业中的党员,要着重进行党的宗旨、组织观念和纪律性教育,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社区意识和服务意识,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对在职党员要积极探索在社区内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途径及方法,发挥他们的职业优势和个人特长,服务社区、建设社区。通过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围绕建立社区体制,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6月19日,市里召开了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扩大会议,研究确定了下一步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我们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认真抓好落实。

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将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又一个重点,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特别是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以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为重点,紧紧抓住建立社区体制这一契机,在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要摸清底数,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要充分利用工商部门经济“户口”普查的结果,加快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步伐,把消灭“空白点”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心任务。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探索对流动党员、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进行管理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把每一个党员都编入党的基层组织,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要求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注意抓典型,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从整体上推进这项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中党的工作。

五、适应建立社区体制的要求,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方法

社区党组织建立后,要承担起领导社区工作的重要政治责任。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必须强调转变领导方式和方法,不能再以直接管理的方式实施领导,更不能使社区党组织又成为一级政府性机构,要寓管理于组织、协调、引导和服务之中。

在社区建设中,要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树立开放、健康、向上的社区文明形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篇11: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

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

为落实责任制,确保党风廉政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责任目标和考核内容的顺利实现,根据上级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以及公司《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细则》、《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精神文明建设奖惩办法》、《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特制定本考核实施细则。

一、总则

《山东童海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分四项基本考核部分和附加部分。四项基本考核部分包括班子建设、基础管理、宣传教育和遵纪守法内容,共33项管理标准,48项考核标准;附加部分为8项加分项。考核实行百分制。

二、检查考核与奖惩

1、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考核采用部门自查和公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各部门每半年对《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于6月15日、12月15日前完成,并将自查报告分别报公司办公室。

2、公司每年6月、12月各组织进行一次抽查或检查。

3、检查主要采取听取工作汇报、个别交谈、查阅有关资料、问卷调查测评等方式进行,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评结果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

4、考核评价以检查考核评分为基本依据。考核得分在95分以上的,成绩评定为“优秀”;80分以上,不满95分的,成绩评定为“良好”;60分及以上,不满80分的,成绩评定为“合格”;不满60分的,成绩评定为“不合格”。

5、考核结果按照公司三项责任制实施办法进行奖惩,即考核评定为“优秀”的按100%奖励;“良好”的按90%奖励;“合格”的按50%奖励;“不合格”的不予奖励,并罚主要责任人每人500元,班子成员每人300元。以上考评结果还将作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业绩评定、任用及各类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及存有重大问题的,除按规定进行处罚外,同时进行责任追究。

三、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附表:

上一篇:房地产调查报告及要求下一篇:xx医院网络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