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2024-05-06

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精选15篇)

篇1: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网友:现在的孩子常常会有一些零花钱,尤其是逐年累积的压岁钱会达到一定数量。怎么教孩子管理这些钱呢?

专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亲朋好友或是长辈给孩子们的零花钱数额有增无减,许多孩子们的压岁“收入”少则成百上千,多则上万。如何引导孩子们处理压岁钱、用好零花钱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高度关注的。

一是进行储蓄等知识教育,形成理财概念。零花钱或压岁钱钱少的时候,孩子会放到存钱罐,或者自己收藏,或者让父母代为保管,但当孩子们拥有的零钱多了以后,这样处理就不合适了。尽管许多孩子没有储蓄的概念,也不知道储蓄的好处,但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银行参观,了解储蓄基本常识,并指导孩子在银行开户,把压岁钱存起来,由此获得利息,从而使孩子切身体验到存钱的好处,同时习得储蓄知识,锻炼储蓄能力。生活当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些父母也开始引导孩子用压岁钱参与买保险、买基金、炒股票等理财活动,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家长们要注意让孩子“适度”参与,不要影响了孩子们的主业--学习。

二是进行理财技能教育,形成节约观念。面对孩子们没有节约的意识,没有量入为出的习惯,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了解日常生活的主要花销有哪些。其中首先要让孩子们了解自身的花销,如买文化用品、书籍、玩具、服装、日用品等等,高年级或者中学阶段的孩子还应了解家庭的日常开支,如水电费、电话费、房租等,之后引导孩子了解这些花销的重要性等级,即哪些花销最重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协商,指导孩子制定开支计划(如先买学习用品与生活用品,最后考虑奢侈品)、用账本记账等方式引导孩子节约用钱,按需开支,按实力开支,不攀比不乱花。

三是进行感恩教育,培养社会情感。家长应教育孩子,使孩子懂得钱虽然是长辈赠予自己的,但也是长辈们的辛勤劳动所得,所以要有感恩之心。有的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献爱心,如给长辈、孤寡老人赠送小礼物,或捐助贫困学生,有的孩子自觉地用自己积攒的钱贴补家用,这些行为都值得赞许。当然,一旦发现嫌弃长辈给的钱少或者攀比、乱花等行为,要及时纠正。

总之,我们提倡家长们利用压岁钱或者零花钱,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与能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但同时,我们也呼吁家长们从自身做起,对晚辈表达祝福的方式有很多,也可以尝试其它的方式来表达心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小红)

篇2: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分享:全人格教育

巴西教育专家理财教育建议

1.教孩子从小就懂得区别需要什么和想买什么。

2.带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参观,让孩子懂得劳动和金钱的关系以及花钱的限度。

3.教孩子懂得区别物品的贵和贱,使他对理性花钱有初步概念。

4、鼓励孩子参与制定家庭预算,向其提示节省开支的方式。

5.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每月零花钱一次性全给孩子(从三岁起就可以),但如何花费由孩子自己决定,以培养其自决能力。

6.告诉孩子不应该乱花钱,让孩子懂得将部分所得储蓄起来的重要性。

7.让孩子在花钱时始终想到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家长交流QQ群152230789全人格专家杨一波教授携专家团在线,协助您解决教育孩子的困惑!

8.不应随意给孩子礼品,也不应该用不给零花钱作为惩罚手段。

9.孩子决定购买某种物品时,你不要发表意见,因为他正在学习自己做选择,除非他想购买的物品违背你对他的教育。

10.未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要内疚,因为这会促使孩子更快地成熟,使他更有责任心和更为自重。

11.对孩子的失误不要大惊小怪,他会边错边改。

普及全人格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篇3:国外如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 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 对十六七岁的女孩, 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 上午劳动, 下午上学。这样做, 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 也有讲法语的地区, 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 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 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 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 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 不管其家里多富有, 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 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

篇4: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一、幼儿的消费观念要正确

1.教会幼儿学会有计划地花钱,

不乱花,不浪费。幼儿园在教大班的学生理财就应该教会他们把手里的钱有计划地花,而不是想花多少就花多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制定一个开支预算,这个预算不要复杂,而是把他们喜欢经常买的东西或者吃的东西做一个打算,并教育幼儿要严格计划去花钱。还要教育幼儿父母的钱是来之不易的,而不是想有多少就有多少,父母花钱也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教师、父母的花钱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花钱态度。第二,孩子在制定预算时,老师要做必要的指导,把不该花的钱去掉,把应该花的而没有预算上的要写上,这样对孩子的计划更有指导性。

2.让幼儿学会如何购物。购物有一定的技巧,也是规律性的,要把这些常识教给幼儿,让他们学会购物。主要学会以下三点。

(1)学会比较价格:有的幼儿简单地认为东西贵了就是好的,便宜了就是差的,所以要改变他们的这些观点,既要看价格,还要看物的质量如何,还要看物的折扣,还要看相同的物在不同的商家和不同的价格。

(2)比较大小:还有的孩子认为包装大了就是好的,小的就是差的,告诉他们要看包装里面的物才行,有的包装大,里面的物反而小,有的包装小,里面放的东西却多。学会比较很重要。

(3)比较内在价值:比如,快开学了,家长要为孩子们买铅笔,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要教会一包里面有多少支铅笔,不同的数量价格会不同,不同的本子为什么价格不一样呢,是因为页数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等等。还要教孩子们知道,不同牌子的物品质量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二、教会幼儿学会存钱,形成良好的储蓄习惯

1.从观念上引起幼儿的改变。让孩子明白,钱不可以一下子花完,否则下一次想用钱的时候就没有,教育孩子学会要有计划地用钱,让孩子把多余的钱保存起来,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这一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不要过度地消费,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钱物,用不到的东西不要买,用处不大的不要买等等。老师要注意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上让他们认识储蓄的重要性。

2.储蓄的机会要把握。我们通常教育孩子要学会储蓄,但是如果不及时提醒,孩子就会把储蓄的事抛到脑后,等想到用钱的时候发现小罐子里是空的,所以当老师或者家长看到孩子有钱时就及时告诉他们如果不用是不是可以放在小罐子里呢?得到提醒的孩子就会乖乖地把钱存起来。

3.鼓励孩子储蓄。孩子想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钱去买,鼓励他们要写个存钱的目标,等存够了钱就可以买到了,把这一个目标用纸写下来,放在平时能看到的地方,每当看到这个纸条就会想起储蓄这件事。

4.强制执行储蓄。幼儿手里的钱不能全用光,而是得到的时候就会强迫自己存一半,另一半才可以花。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能动存的钱,这时候,如果孩子想去买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时,就会因为自己的钱不够而放弃了购买的念头,这就是归功于强迫存钱了。

三、向幼儿传授储蓄工具

幼儿的储蓄不仅用一个简单的小罐子就可以了,还有必要向他们介绍其他的存钱工具。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拿一些储蓄卡,包括信用卡、各种银行的储蓄卡,还有保险等。比如,教会孩子认识各家银行的名称,教会他们怎么去存钱。老师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去银行参观,并让家长送给孩子一个卡,让孩子把平时的零用钱存在卡里,这样比放在罐子里更安全。也要让孩子知道购买保险与银行储蓄一样有保证、有分红收益,当遇到特殊情况时,保险还可以给人带来意外的保障,从而对投资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篇5: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美国人以及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理财的。

美国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理财的!



“从3岁开始的人生计划”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

康奈尔大学约翰博士有4个孩子,每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拿出1000美元,为他们分别立了户头,然后,在孩子还不懂事时,帮着他们保管各种各样“属于他们自己”的钱,即孩子从亲戚朋友处所得的礼金、孩子的工作所得、奖励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给孩子的固定投资,等等。当钱存到够买一股或两股股票时,他们就为孩子购买股票。日积月累,当孩子年满18岁时,就可支付昂贵的学费。

美国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学校也重视“钱”的教育,认为这是把孩子从“象牙塔”中“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

“要花钱打工去”

美国家长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很多小孩都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大多数美国孩子很习惯打工,小至在家洗碗、做家务或帮邻居作临时保姆,大到去做兼职等,只要是可以赚钱的活儿,家长都会鼓励孩子去做。

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理财的!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堪称全世界范本。

当他们孩子三岁时:父母就会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

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能买他们需要的一切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样赚来的;

七岁时:能看到商品标价的价钱,更加加深“钱能换物”的概念;

八岁时: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打工赚钱,并且可以存在银行里面;

十岁时:懂得平时节约一点钱,以便自己有较大开销时,有钱用;

十一岁时:懂得珍惜钱,并有打折优惠概念;

十二岁时以后: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活动。

“重点不在于你能够赚到多少钱,而在于你能留下多少钱,并让钱为你工作。”这就是理财。犹太名族当孩子满周岁的时候,他们会送股票给孩子当礼物,这是他们名族的惯例。

看了美国家长以及犹太人教育孩子理财的方式,作为中国家长的你是不是感到汗颜呢?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财政大权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即使小孩过年拿了红包,也会上交给父母。更何况是教育孩子理财,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教育孩子理财的念头吧!

中国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第一、尽早开始对话

只要孩子对钱发生兴趣,意识到可以用它来买东西,家长就应该开始与孩子讨论有关钱的话题。不一定长篇大套,只要应景切题,如可以告诉孩子工资是做工得来,而不是自动从钱包里溢出来的。

第二、要让孩子懂得钱财来之不易

家长不妨让孩子了解家里收入支出情况,并适度参与家中投资决策,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辛苦,同时想象自己的未来规划。

第三、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在钱财上有疑问的时候要耐心回答,比如孩子问“为什么用卡没有钱也可以买东西,这个时候你要耐心地告诉他:这卡是什么卡,是信用卡还是购物卡在什么情况下能消费。

第四、培养孩子储蓄习惯

家长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存钱罐,每天往存钱罐中投入一定的钱,慢慢养成习惯。随着孩子对金钱认识的深入,他们会逐渐明白储蓄的意义。

第五、让孩子从小养成理财的习惯

告诉孩子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比如:帮妈妈买菜,扫地,洗碗等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并引导他把赚到的钱存到储蓄账户里;学会单独制定个人一周开销计划,并学会在购物时比较价格;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在有大笔开销时使用。

篇6: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些“小自私”。他们对自己的东西比别人东西会更加珍惜。 约翰夫妇就利用了孩子的这种心理,总结出一套“约翰理财法”--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约翰夫妇有两个儿子,亨利他的双胞胎弟弟杰克森。以前,约翰夫妇带儿子到超市,兄弟俩从来不考虑东西的价钱,只要自己喜欢管它有用没用,统统将东西扔进购物车里。看着兄弟俩人无计划的花钱,约翰夫妇非常担心。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约翰夫妇给孩子每人10美元,让他们自己去逛街,并说花剩的钱可以归他们。没想到,这次孩子用于花费的数目明显减少了。约翰夫妇问兄弟俩为什么不买东西,兄弟俩一本正经地回答道:“这个钱是我们自己的,花了就没有了。”孩子的话,给了约翰夫妇很大的启示。于是,约翰夫妇决定不让孩子再花自己的钱了。他们到银行给孩子各自开了一个账户,并给他们每人一张卡。每个月定期、定量地给孩子的账上存上零花钱,并告诉孩子,他们的一切开销都要由这个零花钱来支付。如果超了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如果剩了就是他们自己的。亨利和杰克森也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当他们想在买东西时,就可以不再向爸爸妈妈要钱了,只要直接刷卡或者去提款机取钱就行了。没过多久,他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节制地购物了。他们开始喜欢上每月看账单,看着自己的账户里的钱不断增加而不是越来越少。现在兄弟俩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将钱存进自己的账户里。

实际上,约翰夫妇就是了解孩子的“自私”心理,通过满足他们对于钱的“占有欲”,来达到帮助孩子自己掌握并规划理财的效果。一旦孩子意识到钱是自己的时,在花的时候凡会有一点心痛,一点舍不得,不会再像花父母的钱那样随心所欲了。

篇7: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1)游戏法。

游戏内容要健康、有趣、有吸引力。游戏的主人翁应是好人,即正真、善良、助人为乐的人。如果游戏中有坏人,最后也一定要让这些坏人受到惩罚。

(2)榜样示范法。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仿效。夫妇间的矛盾不应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别人。对一些涉及是非的问题,要认真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明白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要含糊其辞。父母说话要算数。

(3)自我管理法。

从孩子能独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鼓励他自己去做,并且让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是光荣的。要以“力所能及”为原则,“养成习惯”为目标。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责骂,而要告诉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4)行为约束法。

要从小约束孩子的行为。例如父母在家学习或休息时,孩子不要吵闹,在公共场合不要随地大小便或乱扔东西,如果孩子随便扔废纸,父母不要代捡,而要要求孩子自己拾起来丢进垃圾箱,使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时时提醒孩子,不要因为他的某些行为损害别人。

(5)自编故事法。

孩子爱听故事,如能针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编个故事讲给他听,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经常把不爱吃的饭菜扔掉,经过多次批评仍改不了,这时可编个故事,并通过故事,让孩子懂得爱惜粮食,改掉浪费的坏习惯。

当然,自编故事要有针对性,有情趣,并具有感情色彩;同时与一定的行为训练相结合。

(6)故意忽略法。

当孩子做出父母不希望的事情时,父母不要急于用责怪、批评的方法,这种方法反而容易强化这一行为,可以来用忽略法去淡化它。

(7)暗示法。

暗示法可分为语言暗示、榜样暗示、情境暗示、艺术暗示等。运用最广泛的是语言暗示。

(8)反射情感法。

篇8: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关键词:音乐,幼儿,游戏

音乐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它激发了儿童的情感体验, 提高了儿童的审美能力。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的指导精神, 音乐教育的目标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感受、欣赏音乐之美, 表现、创造音乐之美以及体验参与同伴活动并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然而,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方面存在着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不同的抽象性。比如, 上行的旋律力度逐渐增强通常用来表现欢快高涨的情绪等。对音乐节奏、强弱、高低的把握也与其他学科知识不同。

学前教育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那么怎样在抽象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呢?如何使那些枯燥的技巧知识训练变得有意思呢?音乐游戏就能够做到这一点。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方式, 在幼儿园教育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生活的秩序要在儿童的游戏中建立。”可见游戏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好的游戏可以使晦涩难懂的音乐知识转化成使学前儿童能够理解的知识, 使儿童能够在愉快的游戏中轻轻松松的学到知识, 感受音乐的魅力。

如何利用游戏来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呢?其中心思想是应该选择有趣味性、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游戏。

首先, 游戏本身必须得有乐趣。好玩与否是判定一个游戏优劣的重要因素。由于幼儿的年龄思维特征, 他们往往会被那些好玩有乐趣的东西吸引, 从而能够长时间的关注此事。因此一个有趣好玩的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为幼儿学习音乐创造丰富有趣的环境, 使他们更能持久的沉浸其中, 在游戏中学习, 在学习中游戏。

其次, 与游戏所配合的音乐必须优美动听。对音乐的选择应该要尽量符合儿童阶段的智力水平。尽量挑选一些结构简单的作品。为了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 我们要挑选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感强烈并且愉悦欢快的乐曲, 与幼儿的审美标准相契合, 切忌选用晦涩难懂、冗长繁杂、凄凉悲壮的音乐。这样能够引导幼儿积极的情绪, 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

再次, 游戏本身必须易学。应该选取一些规则简单、容易操作、幼儿容易理解且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游戏。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游戏来让幼儿理解、感受、掌握音乐, 规则繁琐、执行困难的游戏会在音乐教育进行时遇到阻碍。使幼儿茫然失措, 导致降低幼儿对音乐的喜爱。

最后, 游戏应该内容丰富且组织方式灵活。游戏内容应该在足够的丰富的前提下尽量的与音乐知识相关, 使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采取绘画、编排音乐剧、角色扮演、比赛等多种组织形式来与幼儿进行互动, 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一个好的游戏应该要做到不仅使幼儿理解感受到了音乐美, 同时也应该兼顾到其他领域, 使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如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这样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方面都极为有益。

我们可以以一首儿歌《拍拍踏踏》为例来设计一个游戏。

游戏玩法: (1) 请孩子们边说儿歌边拍手, 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掌握固定拍, 同时唱一个字拍一下手也能够锻炼孩子们的节奏感。 (2) 请孩子们根据歌词分别进行拍手和踏脚, 并着重突出声音的大小, 让孩子们感受节拍的强弱变化。 (3) 请孩子们根据旋律来创编歌词, 并把自己创编的歌词进行歌唱, 能够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歌词与旋律的关系。

这样, 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学到了音乐方面的知识感受了音乐的美, 同时也锻炼了其他方面的能力:练习了歌唱的强弱、稳定的节奏等音乐方面的知识;训练了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联系了词汇的替换, 激发了孩子的联想创造能力。

游戏为具有形象思维的幼儿以及较为抽象的音乐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 所以游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明确游戏的价值和作用, 一切游戏都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美,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颖、好玩而使音乐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如对《泡泡糖》这首歌曲所编的游戏, 老师设计了过山车, 钻山洞等环节。并且在讲课过程中不停地提醒幼儿要钻山洞、过山车。但其实本首曲子旋律较为平缓音调起伏不大, 没有明显的高音和低音的段落。教师过多的语言反而破坏了整个音乐的基调, 破坏了幼儿对歌曲的整体把握, 剥夺了幼儿聆听音乐的权利, 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篇9: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多数是在非常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一丁点儿的小事,他也会觉得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理想或目标得不到实现,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困境,容易走向极端。

美国儿童心理专家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受了一点挫折就经受不住而造成的,因此,要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呢?

一、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积极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上对孩子加以引导,使他们知道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使他们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不要只对他们讲顺利成功的一面,否则,当其遇到挫折时,就会毫无思想准备而不知所措,甚至铤而走险。在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阅读杂志中的有关如何面对挫折的内容,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如,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被人们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巴格尼尼,都曾历尽坎坷,最后一举成名。假如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张海迪也只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自卑者,莫泊桑不会成为著名作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

二、要使孩子懂得怎样去应付

只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还远远不够,还须有应付挫折的方法。考试失败了,可引导教育孩子,教会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加倍努力,才能转败为胜,最终战胜挫折。人们交往中的挫折,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创设情境给予他们理论性或实践性的探讨,增强孩子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协调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家庭的完整和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等,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三、要培养孩子受挫后的恢复力

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奋,因此,家长们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可经常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一些适度的难题、障碍,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从而培养他们。

篇10: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更重要了。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爱的呵护下长大的,他们在爱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获得激励和信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全发展。而这些饱受爱意滋润的孩子往往缺乏爱心,少数孩子甚至缺乏情感,没有同情心,心中无他人,这对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个性的发展极为不利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呢?

第一,父母爱孩子要理智的爱,要有原则。不能单向地给予孩子无偿的疼爱,却没有向孩子提出相应的要求,于是渐渐地铸成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后果,如:孩子不尊重长辈,没有学会分担生活的责任,甚至会因为溺爱而害了孩子,孩子长大后由于心理扭曲残害父母的悲剧还少吗?因此父母爱孩子要得体、得当、有分寸,不能处处包办代替。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如:给孩子买礼物,要对他说这是父母辛苦挣来的钱,长大要懂得回报。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疼爱中受益。而且还要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具有人情味,将来才能适应社会。

第二,父母要乐于接受孩子的爱。当孩子的爱自然表现时,父母要欣然接受,这样才能让爱心充分地发挥,否则就会扼杀了孩子爱的天性。如:一个孩子正在边看电视边吃妈妈削好的.苹果,妈妈在干家务活,累得满头大汗,孩子就对他说:“妈妈歇会吧,我来帮你干活,你也吃个苹果。”妈妈说:“我不累,你吃苹果吧。”孩子好失望。其实妈妈的做法是不妥的,她爱孩子,孩子也爱她,请她吃苹果。可是孩子拥有了她的爱,而她却没有接受孩子的爱,也许就在这充满爱的拒绝中,她遏制了孩子爱的萌动,让孩子认为父母不需要他们的爱。不要忘了,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篇11: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感恩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博爱而善良,富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学会感恩,是立身做人的要求。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一切。感恩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作为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这里我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是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身处逆境要自强不息;图谋大作要善始善终;春风得意要戒骄戒躁。要保持超越的心、幸福的心、从容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记得要经常向孩子说“谢谢你”。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现方法,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别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简单又有报酬。我们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并能潜移默化我们的孩子。心存感恩与向人道谢是两个让人通往成功的习惯。学习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最廉价、最实用、而且是最有效,那就经常让孩子亲吻拥抱一下爸爸和妈妈。比如给孩子削好了个苹果,在给孩子的同时,做爸爸的或做妈妈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把苹果削好了,你拿什么来谢谢爸爸(妈妈),来亲一下爸爸(妈妈)吧。这时孩子过来将小嘴贴在爸爸或妈妈的脸上,“吧”的一声,这时再把苹果给孩子,这里也包括拥抱一下爸爸妈妈,从孩子呀呀学 语开始,就培养孩子这种感恩和回报的意识。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增进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二是培养了孩子的感恩和回报的意识,使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任何的索取都是有代价的,不是无偿的;三是作为动物之间的拥抱和亲吻本身就是一种爱的传递和交流的途径,作为人是高级动物本身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学说话时就开始这样做,孩子长大了后会很有爱心和感恩的心。

三是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给妈妈端洗脚水”那样,家长自己要经常对上一代人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体现出感恩之心、之行。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同时,父母还需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四是让孩子体验辛苦。针对年龄特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了解家庭建设中的大事、难事,让其适当吃些苦,多一些亲身体验。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容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父母的义务,难以产生感激、感恩的心。现在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就是因为从小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他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也就不懂得感恩。

五是留意大自然。鼓励孩子对他们周遭的事物引发的灵感心存感激。惊叹于风的威力和大海的浩瀚;雪花的无瑕、夜晚的星空,或山脉的粗犷之美。就如歌德所说的:“自然乃是神的一件活生生又看得见的华服。”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报道,文章的作者清晨在洛杉矶郊县一所旅馆的餐厅里,发现有3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给母亲写感谢信。孩子们说,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作者细看了孩子们写的内容,有“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等。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知道什么叫恩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体会,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无论是天崩地裂,还是斜风细雨,一花一草,一颦一笑,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

六是是化态度为行动。一个小举动,像是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像是一封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以表感谢之心。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实际做法。青岛一中学布置了 感恩作业。每天要学生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父母可以模仿此法。另外,北京一中学也有一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脚,等等。都是将态度化做实际行动,从爱父母起。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去爱事业、爱国家、爱别人?我们家长切记不可过度溺爱,将孩子实践爱长辈的所有萌芽扼杀。中国早有名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到感悟。

七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让孩子经常注意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人们。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事情,或是看一些描述艰苦生活的书籍和影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等。忆苦思甜,其实对现在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好处的。从

横向以及纵向多方位的比较,不要老是把眼光往上瞧,你比许许多多的人幸运,比上不足,比下那是足足有余。

八是作一本感恩集锦。同时要注意不要庸俗化。拿出一叠旧杂志。翻阅它们并把认为值得感谢的画面剪下来。将图片贴在本子上,累积这些图片。很快地,你将会拥有一本具视觉效果的生活感恩回忆录。同时,把一些感恩的故事文章也剪下来,细心品味,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一点小恩惠感动不已,却感受不到你最亲近的人的大恩大惠。平时试着写一些关于感激、感恩或感谢的字句,所有的形成一本感恩集锦。经常翻阅,经常地反省自己。

篇12:如何利用零花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调查分析火灾当中儿童死伤案例,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好奇心强

儿童一般在幼儿园和在学校时玩火较少,在上下学、放假等大人管教视野之外的时候较多。许多孩子对火感到新奇,常常背着家长做玩火的游戏。有的点火烧纸、烧柴草,在野外堆烧废轮胎、废塑料等,还有的在黑暗处烧火柴、弹火柴棍、燃放烟花炮竹,有的在野外烧马蜂窝……然而,几乎每一种玩法都具有引起火灾的危险性。

逆反心理

“爸妈不让玩火,我偏玩。”孩子不是完全不知道火的危险,但是5~12岁这个年龄段,逆反心理很强。当某件事物被禁止时,尤其是在大人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逃生自救能力弱,易伤亡

由于年龄小,孩子们在灾难陡降、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显示出明显的弱势,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在缺乏基本的消防常识和基本的自防自救能力的前提下,很容易失去判断力,胡冲乱撞,从而在烟火中颓然倒地。

儿童强烈的孤独感。

如留守儿童、单亲或隔代儿童缺少关爱,长期无法与人进行心理沟通和情绪疏导,儿童会以此表达愤恨或者寻求他人的注意;

对儿童安全教育不足。

如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安全教育的忽视与匮乏,儿童没有正常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的渠道,使儿童得不到对玩火行为的是非判断;

还有一些居民外出时甚至把孩子锁在屋里无人看护,这时如果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对孩子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一、日常生活点滴教育

从一些物品中找出幼儿不能玩、易引起火灾的东西,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当找到一样东西如火柴时,让宝宝说出不能玩的原因,正确时鼓励,错误及时纠正,让宝宝明确知道不能玩的危险物件是哪些。

二、观看防火电视节目

观看防火电视节目,引导幼儿说出火灾的危害。火不仅能烧毁房子,烧伤人,还会烧毁森林,污染空气。要提醒宝宝如果发生了火灾,他的心爱的玩具就会全部都被烧掉,让他切身体会和想象火灾的巨大危害性,使幼儿在大脑中形成表象。

三、收集防火标志图案

收集防火标志图案,让宝宝辨识,引导幼儿说出预防火灾的方法。第一不能随便玩火;第二,蚊香不能靠近容易着火的物品;第三,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第四,宝宝不能玩未熄灭的烟头,见了没熄灭的烟头应及时踩灭或者用水浇灭。

四、正确认识火的用途

简要说出火的用途,消除幼儿惧怕火的心理压力。可以在使用炉子或者煤气烧菜时让宝宝在身边观察,安全的火能够让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可以驱赶冬天的寒冷。要树立宝宝对正确用火的信心。

五、牢记自救逃生的方法

让宝宝牢牢记住,发现着火时附近有大人现通知大人或者打119报警;着火时火头比较小,赶紧用水浇灭;火势较大无法浇灭,应该第一时间用浇湿的毛巾或者衣服捂住鼻子,从火势较小的通道逃走等。记住:

1、逃离时用湿毛巾、手帕等捂住口鼻,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弯腰或匍匐前进。

2、千万不要坐电梯,安全出口和楼梯才是正确的选择

3、在逃往其它房间或者楼层前,应该触摸一下门把手。

4、如果门把手的温度很高,或一有烟雾进来,则说明外面的火势已经很大不能贸然前往,如果温度正常,并且也没有烟雾弥漫进来,可以先打开一条缝隙观察一下,确定安全了再往前继续逃离。

5、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切记盲目跳楼。低楼层可使用绳索,或者将床单,衣物撕成条状拧紧连成绳状,拴在窗户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住在高楼层的家庭最好平时就配备缓降器、绳索等逃生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六、玩“防火自救”游戏

篇13:谈谈如何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利用教材,激发兴趣,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交流的过程, 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迅速掌握语文知识, 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 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因此, 必须充分发挥教材中情感教育因素。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的情感十分丰富。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通过推敲词句, 反复朗读, 创设情境, 深化理解等多种手段, 以唤起学生丰富, 积极的情感。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文道结合的要求, 也是教书育人的要求。

情感教育对学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不可忽视, 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更重要的是渗透和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 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和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原则,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把握教材, 挖掘情感

语文教材充满了优美的语言、丰富的的思想、精辟的道理、动人的形象, 具有激发情感的功能。教师应吃透教材, 理解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情感变化, 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进行情感教育。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含义深刻, 耐人寻味。句中两个“幸福”是难点所在。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联想19世纪丹麦社会的黑暗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的痛苦生活, 再想想美丽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 光着头赤着脚饿着肚子在大街上卖火柴, 最后蜷缩在墙角里, 五次擦燃火柴所出现的幻觉, 来理解这两个“幸福”的蕴意, 从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作者对贫富悬殊的剥削制度的憎恨, 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的内心情感。

二、推敲词句, 品味情感

1.剖析此举的细腻性。即通过品味作者准确的遣词、独到的刻划, 引发出蕴含的情感。如《师生情》中的“他们踮起脚, 透过门上的玻璃, 争着向屋里看”。教学时, 引导学生掂一掂“踮、透过、争着”这几个词语的分量, 细细加以品味, 就能把句子中蕴含的“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感情”体会出来。

2.品味词句的色彩。尽管这一类词句意思较浅显, 但他往往通过明朗的勾勒, 把蕴含在段落中的情感因素鲜明地表达出来。像《古井》第一段中先简要点明古井的坐向和作用后, 第二句就笔锋一转:“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用拟人的手法和“温情”、“甜美”等褒性词语, 直抒胸臆, 赞颂了故乡的古井。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情感因素, 也只有在词句的感情色彩上下一番揣摩的功夫了。

3.领悟词句的特指性。这类词句所含着的情感因素比较含蓄, 学生不易理解。如:“一阵秋风吹过, 从树上落下了几片黄叶。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不难看出, 这段话第一句是即写实景, 第二句是表意抒情。用“春天的温暖”囊括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之情。教学时, 要把着力点放在第二局, 通过“春天般的温暖”这个词组特定意思的点拨, 启发思考:为什么“深秋的早晨是寒冷的, 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呢?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激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反复诵读, 激发情感

1.以声传情, 诱发情感。在教学《两只狮子》最后一个自然段, 即狮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语 (课文的重点、难点处) 时, 先用富有鲜明情感体验和直观性的朗读, 以声传情, 接着引导学生逐句地进行情感体验, 诱发学生深入体验心里态势, 最后以情启思, 让学生真正理解狮子妈妈话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很自然地通过“激情——体情——悟情”的心理历程, 产生思想共鸣, 他们一句一句学老师的样子, 用情义深长的语气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狮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 就像演员似的完全进入了角色。

2.变换“读”法, 激发情感。《两只小狮子》一课, 我采用了让学生运用拼音工具尝试读以及组织学生齐读、个别读、轻声跟读、比较中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喜爱。

理解文章的内容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挖掘,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使讲授的知识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感受得到的并激励情感的事物, 并由此升华情感。从而提高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 联系生活积累、透彻理解, 学生区分了真假, 明辨了是非, 初步感知做人的道理, 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篇14: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原因与分析

1. 自然因素:

小孩从出生到3~5岁时,迎来了第一个“自我意识”的高峰期,看到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就会向父母亲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孩子这样问是十分自然的事。

2. 成长因素

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这就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半大人”的角色使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容易走两个极端。

3.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因素:

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①疏远异性的性疏远期(一般11岁~15岁左右):他们对异性彼此疏远,相互冷漠,但隐藏在内心里的却是对异性的好奇和新鲜感。

②接近异性的狂热期(16岁~20岁左右):少男少女随着性的成熟,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彼此愿意接近而且感到愉快。

③浪漫恋爱期(一般18岁以上):此阶段青年男女开始把恋爱的愿望付诸行动。

4.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

少男少女最富有幻想,有一种本能的冒险精神;敢于向传统挑战,越是不能做的事,他们越是想做,“禁果分外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5.性教育残缺和滞后:

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观念的束缚,不少人认为,对儿童少年进行性教育会助长他们的性尝试。为了保持儿童少年的“纯洁性”,有些家长便杜绝他们对性知识的任何接触。

尽管学校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但往往遮遮掩掩。

6.家庭因素

大部分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或缺少家庭的温暖。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有些困惑不解的心理生理问题无法向父母请教,极希望能有一个理解自己、安慰自己、能与自己倾心交谈的知心朋友。

方法与建议

性知识教育任务应该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来完成,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从小进行正确的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呢?

从小家长就应考虑对孩子进行有关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有关性知识方面的教育时,应注意把握全面发展、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

1.當孩子只有3、5岁时

孩子长到3、5岁时,会向父母亲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大人应该向孩子说:“是爸爸和妈妈两个人把你生出来的。”孩子又问:“那是怎么生出来的呀?”回答:“爸爸给了妈妈一个种子,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发芽,变成了宝宝,宝宝成熟了,妈妈就把你生下来了。”对于孩子接下来的问话,大人可以告诉孩子:“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即可。

2.当孩子长到12、13岁时

当孩子长到12、13岁时,即女孩月经来初潮或男孩有遗精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对于身体发育,一般顺其自然,不必主动向孩子灌输两性方面的知识和教育。

篇15:如何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钱在对宝宝进行金钱教育时,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几个重要的观念:

●金钱来之不易(告诉孩子要有计划地慎重理财)。

●金钱并不能换来你想要的所有东西(提醒孩子不要一味地沉迷于金钱世界)。

●付出才会有收获(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

●收入是为了支付全家人的开销,任何对金钱的滥用都可能影响全家人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勒索的对象(教育孩子“钱不露白”的道理)。

理财训练把各种大小不同、面值不等的钱币摆在宝宝面前,逐一地告诉他,这是多少钱,那是多少钱?上面的图案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制造出来的?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故事?讲解完后,可以挑几种钱币,看看小宝宝是否记得它们各自的价值。

我们可以讲诸如《金钱岛》、《索罗门的宝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故事激发宝宝对金钱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苏秦列传》(选自《史记》)等故事告诉孩子金钱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讲述宝宝身边的故事,不失时机地对宝宝进行金钱教育。

问与答

●“我们家很有钱吗?(我们家很穷吗?)”

无论实际上你有多富或相对较穷,只要告诉宝宝“中等”就可以了,并可以稍加解释:“我们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衣服和许多我们需要的东西。”美国儿童财经教育学家曾这样告诫父母们:即使你家产丰厚,也不必让孩子以为他们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或以此向左邻右舍去吹嘘。

●“你挣多少钱?”

回答中不应该提及具体数目,因为不论你说个怎样的数字,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们难免会以为你富得不得了。简单地告诉他,你挣的钱足够养活他并能得到许多他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钱从哪里来?”

要明确地告诉宝宝,钱是通过劳动付出取得的报酬,不付出是不会有收获的。以此消除宝宝以为钱是“机器(ATM)里生出来的”等错误概念。

专家提醒:到底该不该给幼儿零用钱,给多少算合适,至今看法各不相同。教育界有人士认为还是上学后再给孩子零花钱比较适当。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触角的不断延伸,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士主张幼儿期就可以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压岁钱。不管怎样,有一个问题是明确的,那就是―――不要把零用钱和对宝宝的爱直接关联。

我们一不小心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多给你一些零用钱。这是非常危险的,日后孩子可能会以为钱也能用来买到爱情与友谊。因此,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一定要让他清楚,这是锻炼他理财能力的一种工具,与爱无关。

6月1日接受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公共事线》栏目访谈,做了儿童健康教育的第二期节目――传统家庭教育是不愿意让孩子接触金钱的,认为从小持币会使孩子思想受到铜臭气的不良影响,这种消极防范导致孩子从小缺乏经济意识,懂事以后反而会出盲目消费、不会理财的现象。因此适当地注意增强孩子的经济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1)如何让孩子学会节俭、量入为出?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有浪费、高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习惯。家长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提供过多的物质享受,使得孩子不懂得珍惜和节约,容易让他们养成什么都不干,躺在父母积累的财富上心安理得地挥霍的恶习。

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下面几个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1、要让孩子懂得钱来之不易,首先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和地位,给他们讲述钱是劳动成果。让孩子从小懂得珍惜父母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教孩子学会花钱。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去商店买东西,和孩子一起分析怎么购买东西才最节省钱。例如在品质一样的情况下可以挑选有买一送一的,有打折的,有相同价钱但净重多的(如牙膏,洗衣粉等),还有简装肯定比精装要便宜。

让孩子养成先认真思考再花钱的习惯,避免盲目消费。可以让孩子记收支帐,这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3、教孩子懂得量入为出。要让孩子明白,先存钱再花钱,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比钱比物只能使孩子贪图安逸,失掉勤劳朴实的品质。要教育孩子克服攀比心理,教孩子比学习、比劳动、比品德。

4、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爱惜书本、文具,节约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要让孩子懂得,真正需要的时候买新东西。旧的衣服和鞋子/书包,如果还能穿和用,那就让他继续用,但我们必须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折旧价钱,把剩余价值补给孩子,让他知道节省是能省出钱的,爱惜财物。

5、营造节俭的家庭生活氛围。言传不如身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自己的节俭行为影响孩子,用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感染孩子。如将洗衣服的水留下来冲厕所;爱惜家庭物品,不要随便遗弃东西,要求孩子多留心关掉所有不用的灯等。

(2)如何给孩子零花钱?如何教他们学会管理零花钱?学会为了目标而储蓄。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就“剥夺”孩子们掌控钱的机会。比如孩子要买什么东西,统统向父母伸手要。这样做的弊端是,孩子们就会因此养成要花钱就伸手,一有钱就赶快花光的习惯,而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

怎么给孩子零花钱?

时间:年龄越小,间隔越短。孩子年龄越小,计划与控制的能力越差,因此,给零用钱的间隔应该越短。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一周给一次,10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酌情半个月、一个月给一次。

定人定时发放零用钱的发放最好定时定人,如每周一发放,类似工资的发放形式。在这个时间发放,可避免周末发放迅速赤贫的现象;定人发放,保证只能从一个渠道得到零花钱,可防止重发冒领。

给多少零花钱,给孩子的零花钱数量要看孩子的年龄水平(通常的“周薪”是0.5~1元乘以孩子的年龄。以5岁的孩子为例,每周给他2.5~5元),另外要考虑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零用钱可效仿成人薪酬的结构工资制,由基本工资与额外的奖金构成。除每周固定的“基本工资”外,孩子可通过家务劳动获得报酬或通过出色表现获得奖励。这样,孩子会慢慢领会到,只有靠劳动与努力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如何教他们管理零花钱?

孩子手上有零花钱了,父母每周都关心一下零花钱是如何花掉的,对好的花法,如买必需品,注意节俭、储蓄起来,可以夸奖他,并给他额外的钱做奖励,让孩子体验到节约可以生钱。

孩子由于年龄、经验等因素所限,刚开始消费时他们难免比较任意和盲目。此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父母在尊重孩子自主零花的基础上,提一些建议就可以,如果父母管得过严,孩子买什么东西都要听父母的,那么孩子不过像是一只“储蓄罐”,完全失去了利用零花钱来培养其精明消费和理财本能的意义。父母要清楚,孩子在用零花钱上走一些弯路,也是让其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

学会为目标而储蓄。

教孩子学会理财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让孩子学习储蓄的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他们有自己购买的目标――他们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存钱就更有意义。鼓励孩子设立短期目标,让他们存入零用钱,两三星期后就能买到他想要的东西诸如玩具、书籍和学习用品等等,然后让孩子转向更大的目标,存钱几个月,乃至存上一年,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之所以采用该方法,是让孩子觉得目标和进展离他们并不遥远,通常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而不是把零钱乱花在其他东西上。通过储蓄的过程,孩子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他向往已久的一辆脚踏车或一个会说话的布娃娃,他还得到了能够让他终生受益的意志力和计划性,这可就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

(3)是否可以让他们学会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如何鼓励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或打工知道赚钱的不容易

世上最富有的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华顿家族,从来不给孩子零用钱,他的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擦地板,帮助修补仓库的货物,老华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犹太人的集市上,不时会看到一些只有五六岁的小孩子在出售他们用过的玩具,他们这是在学习挣钱。犹太家庭并不缺钱也不贫困,但他们的孩子从七八岁就得打工、送报、送广告单挣零花钱,这是犹太孩子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养成自力更生、辛勤劳动的习惯。让他们理解挣钱的辛苦,理解钱的来处与用处,让他们学会用钱和挣钱与理财的本领,培养他们自立的能力。

中国家庭也应该鼓励孩子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来赚取零花钱。可设立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擦地、洗碗、洗衣服等,孩子在学习做各种家务时,是在学习独立生活的各种基本技能,同时,也让孩子懂得劳动能获得报酬,而劳动获得一点报酬又是多么艰难。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平时注意收集家里的废旧报纸、饮料瓶卖到收废站来攒钱,从小培养孩子废物再利用,环保的理念,也让孩子知道钱是一毛一毛攒起来的,来之不易。还可以鼓励孩子种花和做手工等。

(4)是否在买东西时候教会孩子学会选择和比较价格?

小孩5-6岁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什么东西是需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需要的,并不是所有好东西都要买”。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是欲求不满,就是孩子想得到什么东西立即就要得到,不能等待,如果父母不给,就撒泼耍赖。这时候父母要做的是温柔地坚持,不要生气,站在孩子身边等着孩子自己收场,闹一两次没效果孩子就放弃了。处理欲求不满可以锻炼孩子对焦虑的忍受能力。学会处理这样的焦虑,学会自我管理和等待,长大后面对学习、社交、生活焦虑时就有经验。

八九岁的孩子就已经完全有能力帮助家庭理财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提前参与到家庭购物的事情上来。不妨让孩子参与列购物清单。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想这次购物需要买些什么东西,一一列出来,在列出清单之后,再一起来看,哪些东西是想要的,哪些东西是需要的,哪些是必买的,然后再做调整。孩子经常从头到尾参与到家庭消费环节中,孩子可以收获很多。他会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将钱花得最有价值,如何将钱花得心中有数。

等孩子上学后,通常开始有了基本的数字概念,这时就可以教孩子学会看物品的价签,学会了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比如购买文具时可以多看几家商店,谁的便宜买谁的;也可以让孩子联合同学进行砍价,或到批发市场去购买,这样可以节省不少钱。

(5)对不同年纪的孩子怎么进行财商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财商培养计划

3岁:辨认纸币和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食品。

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的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旧报获得报酬。

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留着大笔开销时使用。比如买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2岁以后,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的尝试,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孩子5、6岁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什么东西是需要的,什么东西不是需要的,并不是所有好东西都要买。

孩子上小学后,父母让孩子手上有点零花钱,但孩子自制力比较差,要指导孩子怎么做消费的计划,但不要强行限制、控制孩子花他自己的钱。让孩子知道边界,知道钱是有个人标志的,不能没经过同意随便拿家里的钱。

孩子到了十二、三岁由于社交需要,对钱的需求就多了,父母要学习在用钱方面和孩子谈判。不要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就给孩子买名牌或高档的东西。家境不好的父母,也不要过于强调没钱来拒绝孩子正当的经济要求,比如正当的集体活动需要钱,要帮孩子达成愿望,让孩子过有尊严的生活。

在教育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上有两个技术,一个是部分满足技术。孩子要买某个东西时候,给他支持20%-50%,其他让孩子自己去攒。另一个是延迟技术。很多孩子买东西很冲动。突然特别想买就开始磨父母,这时候父母反对,孩子就被挫败了。这个时候父母要说,“虽然那个东西不错,但要等一等”,要让孩子欲望延迟一下,这是对他的心理一个很好的训练。这说明孩子有能力自控和管理自己。

(6)带孩子投资:例如带孩子上银行办理一些基础业务。

除了教会孩子合理地花钱、有效地挣钱,家长们也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一些普及性的金融知识,带着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投资。

可以带孩子走进银行,进行投资启蒙。告诉孩子银行的作用是什么,将钱放在银行里可以做什么,如何填写存单和取款单,怎样给外地的爷爷奶奶汇款等等。让孩子对银行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如银行的储蓄是一种风险最低的投资,我们可以根据存款的形式和期限,按期获得一份收益,等到时间取出时,我们会得到比存入时更多的钱;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讲为他们上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储蓄或保险的作用,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投资,使钱生钱,给孩子的成长以更安全的保障。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明白,钱不仅可以用来花,更可以用来投资,越理越多。

(7)如何教孩子处理压岁钱?

教会孩子善用“压岁钱”,有这样几个步骤:

一、以孩子名义在银行开个户头,告诉孩子积水成河的道理,让孩子将压岁钱逐一存入,到需要时再取。这样既能让孩子将压岁钱不花在春节,又可以监督孩子日后的消费。

二、帮助孩子草拟“压岁钱”使用计划,按照“先学习,后生活;先添衣,后零花”的次序安排支出,并严格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使用这笔钱。

三、教会孩子记录收支流水账,每用一笔钱,都要记清时间、用途和余额,让孩子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心中有数。这样孩子既能养成会管理钱、会花钱、把钱用在该花的地方等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自立意识。

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压岁钱是长辈爱心和祝福的体现,除了自己使用外,还可以买一些礼物送给长辈,表示对长辈的孝敬和热爱。当社会和有困难的人需要时,也可以拿出来作为爱心捐助,使压岁钱的使用更有价值、有意义。这种压岁钱的使用是对孩子爱的情感的教育体现,使孩子感受从接受别人的关心关爱,到对别人的关心关爱的一种情感体验与转化.

(8)如何通过游乐性和娱乐性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3、4岁时,孩子已萌发了花钱的意识。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好奇心,结合数字的概念,与孩子玩购物游戏。比如让孩子找到指定的价格标签,寻找等值的商品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一系列理财训练游戏,可以让孩子从实际的体验中学到理财技巧的奥妙之处。

现在社会上还兴起培训孩子财商的集训营,所有的理财课程都通过游戏和小组练习等活动形式,将抽象的概念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孩子在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了解基本金融知识,养成良好的‘金钱习惯’(如花钱和储蓄等),为日后的生活与理财打好基础。

市场上常见的“大富翁游戏”算是入门的理财学习法,有买卖、投资行为,而机会、运气的设置,更是让参与游戏的人可以体认到,人生有许多不能预期的变数和风险,所以必须要有适度的规划,否则有可能面临负债累累甚至破产的情况。从游戏中体认,善于理财才能致富。家长们可以先和孩子们玩一些“大富翁”的游戏,从游戏中建立起对投资的初始印象。然后介绍给孩子简单的投资知识,譬如带着他们在电脑前查看基金的净值,简单地告诉他们净值涨跌对自己的财富会有什么影响。而对于12、13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接触一些投资类的模拟游戏或直接投资,让他们对投资开始有第一手经验。比如可以教孩子使用网上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购买基金。

(9)美国401(k)计划的诱导方法,举例:

怎样鼓励孩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张先生家的“家庭银行”的模式就很值得借鉴。张先生为了让女儿对存款、贷款有更加切身的印象,和太太一起为女儿建立一个“家庭银行”。女儿每个月省下的零用钱、家务劳动所获得的收入,过年时候的压岁钱都可以存在张先生家的“银行”里,他都会一一记录到女儿的“存折”上。为了鼓励女儿多存钱,张先生还按照类似美国401(k)计划的诱导方法,就是当女儿每储蓄1元时,张先生也会同样地帮她存入1元,使她得到双倍的金钱。但是,“高息”储蓄是有代价的,张先生就规定,如果女儿在某一时间内取出储蓄的话,父母便会把自己的那份取回。借着这样的方法,除可以增添女儿储蓄的动力外,更加可延长储蓄的时间。

还可以借款给孩子,培养贷款观念。张先生还教会了女儿怎样使用贷款。他用家里的住房来举例,“虽然我们家的房子很大很舒服,但是爸爸妈妈是不可能一次性支付这么多房款的,只能依靠银行贷款,也就是向银行借钱,代价是每个月要按时地缴纳房贷款,还要多支付给银行一些利息。所以,在女儿有大宗的支出的时候,张先生就会“贷款”给女儿购买她想要的物品,但是女儿必须按照分期付款的方式,按月地从零花钱里抽出一部分来偿还“分期贷款”。在这些半真半假的金融活动中,孩子可以真切地领会到储蓄与借贷的意义与价值。

上一篇:2009级2012年元旦游园会游戏策划书下一篇:我国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