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寺夜半钟声铸永恒——谈《枫桥夜泊》中的佛境禅意

2022-12-15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可谓家喻户晓, 久传不衰。 不仅国内传诵不已, 还远涉重洋, 响彻于大洋彼岸之日本。在大唐王朝算不得是一颗耀眼明珠的张继, 仅凭此诗便流芳千古;而且, 此诗亦使佛教圣地寒山寺也名垂史册, 誉满天下, 香火鼎盛。

《 枫桥夜泊 》 之于寒山寺, 正如 《 登黄鹤楼 》 之于黄鹤楼, 一首诗让一个寺天下皆知。 那么, 这首诗究竟凭何有如此魅力?“夜半钟声”当是神来之笔, 将 “夜半钟声”写进诗里, “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 在对此进行分析之前, 我们不妨先对全诗有个整体理解。 全诗情溢于景, 景则浓情, 情景相融, 物我浑融。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首句, “ 月落”、 “ 乌啼”、“霜满天”劈面而来, 合生一种静谧而又凄清冷寂的氛围, 诗人内心深处的愁韵置于空旷而又紧蹙的茫茫于宇之中。 上仰幽寂夜空, 下俯苍茫江面, 远观茫茫四周, 明月当照, 万籁俱静, 此时至少还有明月相伴, 可与明月诉说内心的“愁”, 明月聆听着诗人内心的苦与痛。 诗人途经寒山寺而写下此诗, 一路行来一路“愁”, 正如“愁眠”所言, 或是伤己, 或是忧国, 或是思亲。 此时, 诗人完全沉浸于与自然、宇宙的对话。 忽而云层遮蔽明月, 如“明月别枝惊鹊”般, 寒鸦因光线突变而受惊啼叫;明月同“月落乌啼云雨散”样, 从云层背后再次出现, 此时诗人不禁感到分外清冷, 乌鸦的啼叫更让诗人感到被地上凝霜与天上月光共同包围着, 月光犹如地上凝霜般, 正所谓“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虽然随着明月的再次出现, 乌鸦不再啼叫。 可是那乌鸦的啼叫, 声声冲击着诗人内心, 加剧着这份冷寂, 在如此静谧氛围中, 此时此刻, 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露和寒光, 更有内心深处的凄冷。

茫茫天宇, 如此凄清冷寂, 诗人不禁将思维和视野缩小, 移到相对近处, 看到了江树和经过石桥而过来的“渔火”。 点点“渔火”让诗人内心产生一股暖意, “渔火”之光不禁让人想像着江树也许就是深秋时节的红枫, “江枫渔火”的暖色使弥漫着凝霜和寒光的茫茫天宇骤然有了一丝暖气, 让诗人内心深处的凄冷瞬间减弱。 可是, “愁”字轻轻一点, 则把诸般景物重染浓情。“ 江枫” “ 渔火” 诸景诸物只是 “ 对愁眠”, 相互温情脉脉而深眠, 周围寂静, 无论诗人多么惆怅, 它们则不解诗人“愁”, 有如“春山不解愁滋味, 风来犹能歌且舞”。 “愁”的只是作者, 不眠的也是作者, “江枫”“渔火”只是相“对”而“眠”, 未成知音, 诗人本已缓解的凄冷内心再而惆怅。 “愁眠”, “眠”耶?“醒”耶?实难分辨, 暗合着诗人愁绪难以排遣的心境, 实为“随手写来, 得自然之趣”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前两句14 字, 在视听觉转换中, 铺展出天上地下的月落乌啼、霜天寒江、江树渔火、客舟游子等种种景象, 远近高低、动静明暗、浓淡冷暖相互融合。 此间诗人内心惆怅不已。 可是, 犹如紧锣密鼓骤然而止, 紧随舒缓悠扬笛声一般, 到此翩然而转,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顿使全诗饱蘸历史文化色泽, 转入佛境。 诗歌境界空间继而扩大,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 “夜半钟声”, 以石破惊天之势, 负载着菩提禅悦, 从这座古城之外的古刹中破空而来, 悠悠回响。 “风乍起, 吹皱叹一池春水”, 悠悠钟声如天外来音, 彻响于天地间, 回荡于心宇中, 震荡着诗人心灵。 他不再囿于此间此时此我, 思维转向历史时空隧道, 烦愁苦恼顿消。 “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到”字将“钟声”与诗人相融, 意味深长。 正在诗人愁绪难以排遣之时, 对于生活于佛教盛行的大唐且已知佛寺之寒山寺的张继来说, 其正想着夜半的钟声, 自主加以化解;而古刹“寒山寺”里的钟声, 却正有如“心有灵犀一点通”般, 主动地“到”来抚慰诗人, 心钟灵性相通。 当然, 或许此时的“钟声”只是诗人心中的臆想而已。 但不管是实有的还是臆想的“钟声”, 诗人从“钟声”悟到禅机, 忘却尘间喧嚣烦扰, 遂而渐入幽寂空灵的佛境, 却是事实。 至此, “天人合一”, 这其中的佛境禅意使全诗神韵空境生发、邃远以至无穷。

在中国历史上, 钟声源远流长。 远古的钟声承载着宗教祭祀的意义, 亦象征着政治的神圣威严;而且, 钟声还使抽象的时间听觉化。 这些使钟声负载历史意义。 而在佛学东渐的唐朝, 钟声在此基础上, 还具有悠远浩渺、超越现实、体现永恒的佛家禅声梵意, 充满空灵澄明的佛家意趣。 钟声响起之处即为梵寺佛理显现之所, 钟声成了禅声佛唱之代称。 “钟磬清心, 欲生缘觉”, 钟与佛融合, 钟声让众生远离尘世羁绊, 沐浴于佛光朗照中。 而“夜钟”更是缔造了一个幽寂空灵的意境。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茫茫夜色中, 诗人欲眠不能, 而幽寂夜空中传来的悠悠钟声, 则使诗人涤空一切烦恼, 随悠悠钟声进入空灵邃远的禅境。 “静”罩全诗, “乌啼”“钟声”, 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张继的愁绪更浓更深。 禅境 “以静求悟”, 《枫》诗中钟声于寂静中响起, 又在寂静中消失, 产生了一个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意境。 在静动、视听的矛盾并置关系中, “夜半钟声”强化了“静”, 创造了一个幽静灵空之世, 一切的迷茫虚妄顿间彻悟, 幻化为空无的永恒。 在永恒的“寂静”那里, 一切愁绪、思虑渐消渐泯渐灭, 与“佛”同一。 这便是禅宗文本中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体现的境界。 全诗这种意境与“夜半钟声”所缔造的绵邈空灵的禅声佛意是分不开的。

“夜半钟声”自从张继开唱, 古往今来, 海角天涯, 久久回荡。如今每到新年, 人们都有到寒山寺听钟声, 以抛弃烦恼忧愁的习俗, 悠悠钟声涤荡心灵。 提及寒山寺, 人们便会想起张继的《枫桥夜泊》;提及《枫桥夜泊》, 人们自会想到寒山寺, 古诗与古寺互映吹辉。 张继的神来之笔, 使寒山寺盛名永在。 这“夜半钟声”已超越时空国限, 荡向时空无际的永恒, 使此《枫桥夜泊》成为千古绝唱, 代代传诵, 永不褪色。

摘要:提及《枫桥夜泊》, 人们自会想到寒山寺, 古诗与古寺互映吹辉。此缘自“夜半钟声”这一神来之笔。“钟磬清心, 欲生缘觉”, 在佛学东渐的唐朝, 钟声为禅声佛唱之代称;而“夜钟”更是缔造了一个幽寂空灵的意境。全诗这种意境与“夜半钟声”所缔造的绵邈空灵的禅声佛意是分不开的。诗人从“钟声”悟到禅机, 忘却尘间喧嚣烦扰, 遂而渐入幽寂空灵的佛境, “天人合一”。这“夜半钟声”已超越时空国限, 荡向时空无际的永恒。

关键词:诗,寺,夜半钟声,永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与寺夜半钟声铸永恒——谈《枫桥夜泊》中的佛境禅意】相关文章:

观《枫桥夜泊》有感05-27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06-28

山行枫桥夜泊反思07-16

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05-07

枫桥夜泊作文300字05-08

枫桥夜泊英译文赏析05-14

枫桥夜泊声乐论文题目05-07

张继和《枫桥夜泊》的故事04-11

《枫桥夜泊》的说课设计04-16

苏教版枫桥夜泊课堂实录-王崧舟06-04

上一篇:王官屯地区沙河街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下一篇:角色换位共创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