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应遵循的几个教学原则

2023-03-07

外语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高职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外语教学相比, 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其个性, 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实用性、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技术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面对复杂的生产和操作系统, 要求毕业生具有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的能力, 即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1]

为培养不同行业特点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 广大高职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懈努力, 锐意改革, 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原因是: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组建起来的, 学生综合素质及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除外语专业外, 外语课主要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开设, 虽然属于必修课程, 但受专业课程影响, 教学时数普遍设置较少。由于高职院校在我国起步较晚, 且发展迅猛, 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设备落后。传统的教材编写体系要求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不少教师将英语课当成纯知识的传授、讲解, 忽视了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大体是:教单词、讲语法、翻译课文、分析句子、做练习等等。总体上看, 无论是师资力量、学生实际水平、教学方式方法和测试手段等方面都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 也指导学生的学, 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2]关于大学外语教学, 束定芳提出了五条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文化原则、认知原则和情感原则。[3]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外语水平的培养目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以及教学现状, 在日常外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教学原则。

1 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即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是他们能接受的, 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4]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 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教育部于2000年10月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掌握的外语水平从词汇、语法、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作了很具体明确的要求, 但《基本要求》很空泛, 没有对不同专业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说, 在各个职业院校的学生现状下, 要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其标准,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无论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都不能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当前的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 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进行高一层次教学有难度, 而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 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 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 他们中大多数学生, 英语基础薄弱,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 可能一开始学生会因为新鲜, 产生一定的兴趣 (其实这里所谓的兴趣并不是对英语的兴趣, 而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兴趣) , 但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 只有当学生能基本听得懂, 说得出, 写得对的时候, 才会真正喜欢英语, 对英语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在高职外语具体教学过程中, 这种量力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无论是采用语法翻译法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还是运用交际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都必须注重学生现有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可接受能力, 否则, 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技能不过是一句空话。

2 交际性原则

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 传授语言知识固然重要, 但尤为重要的是使外语真正成为学生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5]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 因为后者所要求的是在实际中恰当地、灵活地使用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往往不是同语言能力同步增长, 而是需要经过有计划的培养和反复实践才能获得。应当指出,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际活动不是真实的交际活动, 但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在交际活动中, 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才能更有效地促成交际活动的展开,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去刺激学生的思维, 帮助他们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能力去解决问题, 促成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应当根据交际的需要, 精讲语言知识, 尽量模拟交际情景, 尽量参与实际的交际, 进行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 力求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3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 必须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应为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服务。早在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就明确提出我国专科层次的教育应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向。这是过去十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由于教学时数与学生入学水平的限制, 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第一线工作的需要, 必须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打基础, “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只有学用结合, 才能克服教学脱离实际、效果差的局面。实践证明, 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 过分强调打基础,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没有鲜明的针对性是造成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不具备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的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用它来进行涉外交际。因此, 外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但是应用能力既可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 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实用能力”。“应用能力”是“实用能力”的基础, “实用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将二者区别开来, 更有利于体现“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实用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可以分层次的。这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上。高职高专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与其业务有关的涉外活动, 而不是专业翻译, 只要能用外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就可以了。要求他们从一开始工作就能流利地运用“道地”的英语是不切实际的, 他们只能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4 协调发展原则

首先, 我们所倡导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 英语教学不能只顾尖子、优等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把学生的全体提高、整体进步作为衡量教学成功的唯一指标;其次,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的成功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参与的整体结合;再次, 语言习得是一个行为认知心理的过程整体, 既不能只讲听说、忽视读写译, 更不能倡导“哑巴英语”, 把听说读写译整体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整体素质的发展;最后, 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文化、思想和其它知识 (包括科技知识) 的整体为内容, 而非单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该原则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现状, 使毕业学生尽量达到《基本要求》所规定的英语水平,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而且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 发展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满足毕业生就业后自我拓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及教学现状, 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应遵循的几个教学原则。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3.

[2]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20.

[3]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108.

[4]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38.

[5] 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217.

上一篇: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下一篇:分析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中的“游戏”活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访学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