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2022-08-2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 泸县一中王云贵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9日 【授课地点】叙永二中 【课题分析】碳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从物质类别上讲涉及到了有机物、无机物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盐。而从教材单元板块来看,并没有这一单元,也没有把整块知识集中在一起,而是根据内容安排分散于初中化学上、下册教材中,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时对整块知识进行整合。其中二氧化钠是核心物质,也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物质,故在教学中以二氧化碳为核心构建物质之间的转化图,并以二氧化钠和碳酸钠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复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构建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的物质转化图。

3、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复习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 情感目标:渗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构建观、整合观。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和应用;知识网络的构建。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的综合应用。 【复习方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化学物质,其中有一类物质的种类相当多,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它就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今天,教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聆听。

直接引出课题。

【展示复习目标】

【复习知识形成网络】

1、对物质进行分类

播放生活中木炭、石灰石、干冰、纯碱、碳酸饮料、天然气燃烧、一氧化碳燃烧图片。 问:这些图片中含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涉及哪些类别呢?

观看 回答

联系生活,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兴趣。 从物质类别上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2、碳单质

简介: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而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等。

聆听

认识碳的单质。

过度:碳单质如何转化为碳的两种氧化物呢?一氧化碳又如何转化为二氧化碳呢?

思考,回答

归纳:C、CO、CO2 之间的转化。

设疑,激发思考。

3、CO

简介: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用途。 强调:化学方程式书写细节。

完成练习1;

复习CO化学性质。

4、CO2

过度: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极少为0.033%,它与我们的生存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过度:二氧化碳又具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引导:H2CO3 、CaCO3 又怎么转化为CO2呢?说明H2CO3 、CaCO3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完成练习

2、3; 完成练习4 (学生黑板展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学纠错;分析二氧化碳C端收集的原因。)

3、学生从练习题中归纳并补充CO2的化学性质,同时构建CO2转化为CO、H2CO3 CaCO

3、

Na2CO3 的转化图。

4、学生构建H2CO3 、CaCO3 转化为CO2的转化图,归纳H2CO3 、CaCO3的化学性质。

通过练习、知识归纳突破重点物质的复习;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5、N a2CO3

过度:CO2能转化为

N a2CO3 ,而错误!链接无效。 俗称什么呢?

设疑:错误!链接无效。又怎么转化为错误!链接无效。? 强调分析:错误!链接无效。化学性质。

完成练习5

1、完成练习6; (先小组讨论,再练习;同时学生黑板展示答案、同学纠错、补充不同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2、归纳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构建Na2CO3 与错误!链接无效。

复习物质的俗称。

错误!链接无效。化学性质是重点,通过练习、归纳、分析强化。

7、有机物

简介:甲烷

构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转化图。

认识甲烷。

8、物质转化图

点拨:碳及其化合物种类很多,老师在这里只是带领大家以二氧化碳为核心构建了与部分物质之间的转化图,还有其他物质如:小苏打、葡萄糖与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请同学们下去继续完善;今天,老师要交给你们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明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进行归纳、整合。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综合应用】

导入:知识网络图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并能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总结:解题方法。

完成综合例题。

(学生通读一遍题干;小组讨论;完成练习,同时学生黑板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

通过综合应用题强化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审题,分析,

逐步养成正确审题的习惯;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结束语

1、对应复习目标。

2、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的复习方法?你在知识方面的收获、疑惑?

3、小组表现?

知识、方法的回顾、小结。

【板书设计】知识网络图。 【教学反思】 【基础练习】

用CO气体来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如下,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玻璃管中的现象反应方程式为_

_____。 (2)C装置是对尾气进行处理,因为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

2、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A CO

B CO2

C

CH4

D

C

3、空气成分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作用

4、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A中发生的方程式为,装置B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反应方程式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填“c端”或“d端”)通入。

5、下列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A 干冰H2O

B 烧碱 NaOH

C 纯碱Na2CO3

D小苏打 NaHCO3

6、把下列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①加入一种酸

Na2CO3+

= CO2↑ +

+

②加入一种碱溶液

Na2CO3+

= CaCO3↓ +

③加入一种盐溶液

Na2CO3+

= CaCO3↓ +

【综合应用】

7、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第二篇: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大全)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 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 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

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五、教学流程:

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 、CO 、CO2 、H2CO3 、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 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 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 (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2)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 (3)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

七、教学重点:C、CO 、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八、教学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型: 复习课

十、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黑板

第三篇:第六、七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应用单元知识小结

1、金刚石、石墨、C60,他们是物质(填“同种”或“不同种”),所以把这几种物质放在一起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类似的物质还有白磷和红磷,也是属于种物质)。

2、金刚石、石墨、C60 ,由于他们的组成元素都是元素,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填“相同”或“不同”),而物理性质,原因是。但这几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都(填“活泼”或“不活泼”),原因是地下部分烤焦的原因是。

3、① ,但金刚石 (填“能”或“不能”)导电。

②石墨的质地,可用于制作和;石墨还有性,可用于制作电极。 ③焦炭、活性炭、木炭等由于有结构,所以有吸附能力,他们的吸附性属于性质,利用其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和,制白糖就是用活性炭来脱色。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高温时碳能发生许多反应,如:①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时反应方程式为:,氧气不足时反应方程式为:。 ②碳和氧化铜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 ③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②③两反应都是还原反应,但③中反应也是反应。这两种反应中的碳是剂,CuO,Fe2O3是剂。

5、① CO2的物理性质是色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②CO2的化学性质:a. 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其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不稳定,容易分解,反应为。b.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

6、CO2的用途有

7、空气中CO2含量增多会造成效应,为防止空气中CO2增多应

8、①CO的物理性质是色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但基本接近;

②CO的化学性质:a. 可燃性: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b.还原性:CO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

c.CO的毒性:CO有毒的原因是

10、燃烧的条件是:①②③所以,灭火的依据是:只要破坏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灭火的方法有:①②③

11、爆炸指,如面粉、煤粉等在有限的空间中燃烧能发生爆炸。

12、三大化石燃料指、、。

13、干馏指,干馏是变化。分馏指,分馏是变化。

1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煤气主要成分是,石油主要由元素组成,煤主要是由元素组成,“可燃冰”主要含。

15、a.燃料充分燃烧必须考虑 ①②b.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应采取①②③

C.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有①②③

16、比较清洁的燃料有氢气、乙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但最清洁的燃料是。

在学习的道路上你并不感到孤独,要知道有许多同龄人和你一样在不停的攀登,不停地赶路!!!

第 1 页,共 3页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铅笔的故事素材教案

有关铅笔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的人真的是用铅做笔芯,后来有个牧羊人在一个被大风连根拔起的大树留下的坑里发现了石墨,刚开始用石墨做铅笔芯的时候很容易破碎和折断,于是人们就把石墨碾成粉,掺入粘土,然后烧制而成,这样就不容易折断了 还可以通过配比控制铅笔的硬度,铅笔的型号就是这样来的 。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有铅笔供应,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命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而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铅笔芯。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B"是英文“Black"(黑)的开头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考试时用来涂答题卡的铅笔标号一般为“2B”。

根据铅笔的硬度,偏硬为H,偏软为B,b-black(黑的深度),h-hard(硬度) 目前我见过的最高型号为12B和12H,而不画画的人大多是没有见过6H以上和6B以上铅笔的。决定铅笔硬度的因素为制作铅笔芯的石墨中掺入粘土的多少(粘土为最常见的增硬剂,也许还有别的),掺入粘土越多,铅笔越硬,反之越软

HB铅笔MS为粘土和石墨对半的铅芯H数越高,铅芯越硬,字迹就越淡,B数越高,铅芯越软,字迹越浓,当然也就越容易断,削时要小心。一般写字用HB到2H的铅笔,画素描起稿一般用6B-9B,上浅色调子则是HB到3H左右 速写一般用8B以上。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自然界的碳循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引起学生关注自然和人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构建网络的教学方法,如金刚石、石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用连线法复习有利于构建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建构。还有,在复习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由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更是重点,如果直接把二氧化碳的性质搬出来,达不到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能把知识记得深刻呢?我准备了“碳接力游戏”展示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又使整个课堂轻松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把问题抛出去,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2、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本节课中讲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本身无毒,但能产生温室效应,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练习量也有些不够。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上一篇:童年第十一章读后感下一篇:探路者研究报告瑞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