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9-12

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从独立学院的特色出发, 中山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就业, 瞄准社会对人才要求形成重应用、强技能的特色。尤其是地处珠江三角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 应充分把握这种地理和经济优势,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他们需要一投入工作马上就能为其创造价值的人才, 而不愿意花时间、花钱去培养这样人才,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通过在校的学习和训练掌握这些技能。所以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更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

2 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

2.1 教学思路

2.1.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为发展“重应用”的培养方向, 本专业正在试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如表1所示, 即

(1) 教学方法:实现项目设计、分组研讨或撰写论文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2) 考核方式:重要的基础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所以以笔试为主;对于非核心的专业课,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故尝试开卷考试、小论文和课题设计综合的考核方式。

2.1.2“3+1”教学模式

学院现推行“3+1”教学模式, 即鼓励学生在前3年把所有课程修完, 争取第7学期做毕业设计, 第八学期到企业实习。通过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期和适应期放在大学里完成,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真正实现“重应用、强技能”的专业发展方向。

2.2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独立学院, 本学院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 逐步形成“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综合性专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

3 理论课程设置

通信专业的理论课程可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

3.1 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体育、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基础, 另外还包括专业教育与军训、公益活动等。高数中的微积分、概率论与随机信号分析是今后学习数学理论前提, 所以占相当重要的比例。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 对高等数学中和专业课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进行适当的缩减。

3.2 专业必修课程

(1) 专业基础课程: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设计与应用、模拟电路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

(2) 专业核心课程以4年学制为一个通用课程平台, 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1]。

(3) 专业必选课程:程控交换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MATLAB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微机与卫星通信。

3.3 实验、实践、实习课程设置

对于通信工程专业来说,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实验实践的培养模式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2~3]。为适应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采用了“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综合性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3.3.1 课程实验教学

根据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实验室建成具备对学生的科学精神、

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进行综合训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和平台。

学校成立了实验中心, 全天开放, 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提供开放性实验, 由老师指定或学生自主指定课题, 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其中实验的设计性灵活度很大, 可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 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实际动手能力。

3.3.2 课程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个人利用假期或者学校指定的时间深入相关企业, 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课题, 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了解调研, 熟悉该课程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3.3.3 综合性专业实习

采取“3+1”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开展毕设, 使毕设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例如:2008年底共有10人到中山移动参加校外毕业设计, 其中有一名学生由于表现出色, 被移动公司录取。

4 结语

虽然通信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目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对通信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模式, 将该专业人才培养成为真正能成为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乃当务之急。希望此文能够对独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本科院校一个特殊团体, 如何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已成为带动其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将通信专业发展定位在“重应用、强技能”方向,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3+1培养模式、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的教学思路和“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综合性专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重应用、强技能”人才培养方向,“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士兵, 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8 (4) :10~13.

[2] 陈磊.对建设特色通信工程实验室的思考.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71~74.

[3] 周成, 王艳春.通信电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 2008, 7 (4) :112~114.

上一篇:118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复发因素探析下一篇: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把握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