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9-11

1 引言

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 对该国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 是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 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 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的活动。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思维活动, 产生新认识, 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因素, 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就是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 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通过什么有效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值得探究的课题。近几年, 我们紧紧围绕通信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这一命题, 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 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根本, 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以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保障为培养原则[3]。培养在通信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素质的宽口径高级专门人才, 为学生在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能从事通信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经济管理等工作为目标。培养规格要多样化, 以培养工程技术型和应用开发型人才为主、兼顾经营管理、科学研究性、以及由通信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即培养学识、有利于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后备人才。在培养模式上, 实行宽进严出, 实行全面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 允许学生在3-6年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毕业标准。实行面向创新的系统理论教学和面向创新的系统时间训练相结合, 实行柔性培养计划和个性化教学, 加大选修课比例、适应不同规格、不同爱好的人才培养。

3 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在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下, 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专业的融合, 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同步建设, 以满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创新能力需要。将开出大批新课程, 特别是发展很快而没有得到充分反映的课程;淘汰旧课程, 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全面实现合理知识结构。要针对现有课程教材的叙述性特征, 加强教材建设、加快教材改革, 教材建设与改革应有利于学生从教材中得到创新意识的启发, 教材内容应反映信息时代特征, 能与时俱进。

3.2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 要改变过去灌输式, 适时引导式和讨论式, 大力改善德育教育, 从而发自内心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巨大热忱, 产生强烈的创新激情和欲望, 为追求真理和新知而献身。实施“以问题为纲”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规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探索, 积极思考, 敢于开拓, 敢于标新立异, 甚至敢于异想天开, 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3.3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要认真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展示教材内容的非凡魅力, 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探求通信专业知识的强烈愿望。同时, 对于中青年教师, 他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要建立创新教育意识,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加强工程研究实践, 培养具有工程研究的创新素养, 以缩短与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现实要求的距离, 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3.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是很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工程研究的创新能力方面,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少验证型实验, 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和设立开放性实验。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一般设计多门课程知识, 在学生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可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 还可以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这一过程本身孕育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段锻炼。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自行提出实验题目。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先提出课题和基本思路, 教师则与其共同谈论完善方案。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 上网查资料, 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 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遇到问题时, 要求学生自行提出解决的方法, 教师则帮助分析这些方法的合理性, 通过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2]。

3.5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有了培养通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机制, 有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和环境, 要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还必须构建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为此, 我校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 并对全校的学生全面开放, 将学生的科技活动全部纳入创新基地和科技活动中心来。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各项科技竞赛活动, 在学校竞赛的基础上组队参加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科技竞赛。这些活动必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与, 改变学生业余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

3.6 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讨班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类课程授课教师必须是具有科研项目的教授或副教授;研讨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通信专业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 其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 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 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研讨班课程的教学方式以研讨为主, 教师与学生互动, 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对所选课题进行调研、查阅资料,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让每位学生参与发言, 老师的作用是题材相互问题并加以引导启发, 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应为一种良好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形式。

3.7 实施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学校和院系应建立大学生研究计划基金, 并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终期结题等环节的一套管理制度, 鼓励学生申请研究计划基金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实施通信专业学生研究计划这一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举措, 将研究计划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在管理上实行“导师制”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通过该计划的实施,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有目的地参与科研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发现, 以丰富实践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项研究计划必将成为我校通信专业学生最为活跃的实践活动之一。

3.8 完善和改革学生的考核及评价体系

现行的课程结业考核, 以书面考核为主, 而且考前又有重点辅导, 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扼杀其创造力;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理论课程的考试分数。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励不够, 容易使培养的学生循规蹈矩而缺乏创造力。改革现行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4]。

总之, 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全面素质, 培养通信技术领域所需高层次人才。

4 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信息社会的高等教育根本任务与目标。学校在培养人才模式上, 从教育思想、人才观念到教学方法的重大转变, 将是学校教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培养人的问题是一项复杂工程, 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相关联, 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以期求得更好的效果, 需要我们既充满使命感、责任感, 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索, 指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信工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业才, 等.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

[2] 王宁章, 谢敏.深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广西大学学报, 2005, 11.

[3] 钟义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及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 2004.

[4] 黄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C].电子高等教育学会, 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一篇: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