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方式

2024-05-05

大学生生活方式(精选十篇)

大学生生活方式 篇1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的现状和特点

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 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 都需要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大学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 同时进行有心的社会交往, 有序的日常生活, 有益的闲暇娱乐以及有度的消费, 而学习、消费、交往等活动都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活应该是和谐的, 所有这些内容应该围绕学习来展开, 也就是说, 学习始终是大学生活的中心任务。

1.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大学阶段学习与中学阶段学习有明显的不同, 主要表现为:

(1) 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大学学习活动的核心。

(2) 学习的广泛性

广泛性反映了大学学习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 也可以靠广泛的学习兴趣去探索、获得课程之外的知识。

(3) 学习的专业性

大学学习是围绕着使大学生如何尽快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而组织和进行的学习活动, 具有高层次的职业指向。

(4) 学习的探索性

大学生喜欢以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理解, 并愿意对未知领域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大学学习活动的这些特点相互交融, 才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才使得大学阶段的学习丰富多彩。

2.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特点

作为群体而言,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很多共性特点。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在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环境中成长, 有知识、有文化、有远大的理想, 有较高的涵养和高雅的品位。但相当一部分人, 吃求美食, 穿讲名牌, 用要高档, 且互相攀比, 精益求精, 在文化消费上却是小小气气。据中国青年研究会有关专家调查, 目前我国青年“基本不买书报”和“偶尔买点”的人数多达39%;把买书报每月“列为固定开支”的只有9.9%;家中基本没有藏书的人数占34%, 加上羞于启齿未答藏书状况的人数接近40%。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西方的文化、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涌入中国, 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使地球似乎日益缩小, 发达的大众传媒将世界上最新的一切展示在中国人眼前,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应力, 使他们能对异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出快速的反应。

3.当代大学生交往方式的特点

人的一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往, 产生各种关系, 这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资源。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的观念、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 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尤为强烈, 更趋开放, 他们主动跳出自我生活的小圈子, 面向社会、面向多元的世界, 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他们不仅具有现代的交往意识, 而且经常运用现代的交往手段。

4.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 科学文化素养比较高, 视野比较开阔, 他们希望在大学里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过一种发展性的高层次生活。因此, 大学生普遍追求高格调的闲暇生活, 渴望在丰富、高雅的闲暇活动中实现自我调整, 自我完善。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又需要学校的引导和培养。高等学校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培养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深化人生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时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养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时代精神结合, 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 是在创造中继承, 在推陈中出新, 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第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创造全员教育的环境和各方面团结协作的整体氛围, 促进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挖掘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主动性, 将这种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

3.提升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

大学文化的品位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所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是一种氛围, 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氛围, 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可以说是无时不有, 无所不在,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使每一个师生从此文化氛围中获得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依赖感。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明确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 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 开展高品位文化活动。

4.净化社会生活环境

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是教育学的研究课题。净化社会生活环境, 对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做到净化社会生活环境,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反腐倡廉

大学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他们时刻在感受着社会生活的气息, 观察着社会生活的变化, 评判着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 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破坏作用, 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 反腐倡廉对净化社会环境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

(2) 创设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传递信息、交往、娱乐的重要途径。能否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系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因此, 创建健康的网络文化势在必行。

(3) 坚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新闻出版等部门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 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优化舆论环境, 使社会主义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在舆论的作用下得到广泛的宣传, 成为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标准, 而同时使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模式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受到应有的抑制和分析批判, 从而为优化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三、结语

总之, 大学生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将随之改变。教育者应着力研究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主客观因素,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边洁等.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浩吾等.大学社会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3]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4.

[4][美]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问卷 篇2

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11102班33号 苏雪谦

.调查目的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时你终于放下了高中的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你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加团体和社会活动;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理生活方式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属自己的时间,所以大学三年每个人只有一次,不能虚度。那么我们现当代大学生在生活饮食,日常消费、娱乐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喃?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又有多少了解喃?怎样的生活方式又才算健康合理喃?基于以上问题我借此五一假期,特意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询问和调查。旨在了解更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作进一步思考研究。以便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健康合理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性意见。.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本院学生为主,兼顾一部分数计学院学生。

.调查数据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方式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的问卷由20个问题构成,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主要询问一些大学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情况。以下是我们的问题设置:

·调查问卷

单项选择:

1.你吃早餐的情况怎么样?()

A.经常不吃B.随意,想吃的时候吃C.偶尔不吃D.每天按时吃

2.平时的就餐地点一般是哪里?()

A.食堂B.校外餐馆C.酒店D.其他

3.你对你的三餐安排有没有意识?()

A.很确定有B.大概有一点C.不清楚D.没有

4.日常饮食通常受什么影响?()

A.心情B.学习或工作C.经济能力D.影响很小或无

5.每个月的生活费够不够用?()

A.很充足B.还好C.勉强可以D.不够

6.你觉得你的消费观是哪种?()

A.适度消费B.盲目消费C.绿色消费D.勤俭节约

7.你是否经常运动?()

A.没有B.偶尔C.经常D.每天

8.你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

A.很多B.一般C.几乎没有D.不清楚

9.多久去一次图书馆?()

A.几乎不去B.至今为止没想过要去C.偶尔D.常常去

10.上网时间一般在几小时左右?()

A.1-3小时B.4-5小时C.6-7小时D.不管多久都可以

11.平常会自觉整理内务么?()

A.自觉整理B.检查前才整理

12.平时在寝室里一般几点睡觉?()

A.9-10点B.11点前C.12点前D.12点以后

多项选择:

13.零花钱一般怎么花?()

A.加餐、买零食B.出去玩C.购置衣物等D.买书

14.平时上网都干些什么?()

A.玩游戏B.听音乐、下歌C.查资料D.聊天E.看视频

15.喜欢看哪类小说?()

A.言情B.武侠C.玄幻D.纪实E.传记F.名著G.其他

16.晚自习以后的活动一般是?()

A.回寝室洗漱睡觉B.散步C.吃宵夜D.继续看书

17.周末出行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A.公交车B.出租车C.步行D.其他

18.一般什么情况下选择出租车出行?()

A.嫌搭公交麻烦B.不认路C.和3-4个好友一起搭短程D.几乎不用出租车

19.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一般会怎么解决?()

A.问老师或学姐B.问同学或家长C.自己想办法上网等寻求解答D.放着不管

20.平时的假日里一般会选择做些什么?()

A.逛街购物B.寝室睡觉C.泡图书馆D.锻炼出游E.抱着电脑F.上课外班G.啥都没做

·调查结果

(1)生活饮食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5%的同学经常不吃早餐,20%%的同学只是在想吃的时候才吃,20%的同学只有偶尔才不吃,55%的同学每天按时吃早餐。就餐地点90%的同学选择学校食堂,另有10%的同学选择校外餐馆,酒店及其他或许是因为不符合学生的经济、思想状况,目前没有人选择。对于三餐安排的意识,65%的他同学只是模糊地有一点,而很确定有三餐安排意识的只有25%,不清楚有没有以及没有意识的同学各占5%。日常饮食不规律的因素,35%的同学认为是心情,15%的同学认为是学习和工作,20%的同学认为是经济能力,30%的同学则基本不受任何因素影响。这些调查结果表示,大部分同学能保证自己的饮食健康,但仍有不容忽视的数量的同学不注意自己的饮食。

自觉整理内务方面,70%的同学表示已经做到,但仍有30%的同学没有做到。这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同学自理能力稍有欠缺、懒惰、不爱整洁。

休息方面,50%的同学会在11点以前休息,25%的同学在11点至12点之间休息,25%的同学在12点以后休息。该项调查结果显示,一半的同学会正常作息,另一半同学习惯熬夜。这也许也是影响饮食的因素之一。

(2)日常消费方面

对于月生活费的问题,35%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费很充足,55%的同学觉得比较充足,10%的同学觉得勉强,认为不够的同学为0%。对于消费观的调查,70%的同学认为自己是适度消费,15%的同学自觉自己是盲目消费,另有15%的同学勤俭节约。从这个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消费水平很不一样。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同学都将钱用于零食和逛街买衣服方面,很少有同学选择买书和出去旅行的。

周末出行,36%的同学选择优惠但稍显不便的公交车,9%的同学选择便利但昂贵的出租车,40%的同学选择步行,另有15%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调查乘坐出租车理由,50%的同学是因为不认路,20%的同学是因为和朋友

一起搭AA制后价钱和公交差不多,10%的同学嫌搭公交车麻烦,另有20%的同学几乎不乘坐出租车。

(3)学习方面

我们对同学的学习时间做了调查,把时间大部分都花在学习上的同学为0%,时间花的比较多的同学为80%,几乎没有的同学占10%,还有10%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29%的同学选择向学姐或老师询问,26%会向同学和家长询问,42%的同学会用上网等方法寻求解答,3%的同学表示自己一般都是放着不管。

空余时间常常去图书馆的同学有15%,70%的同学偶尔才去图书馆,15%的同学表示几乎不去图书馆。令人欣慰的是,至今没想过要去图书馆的同学所占比例是0%。

(4)娱乐方式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38%的同学在假日里选择呆在寝室里睡觉,25%的同学逛街购物,20%的同学选择锻炼和出游,上网的同学目前只有5%;但遗憾的是,选择去图书馆的一些只有10%,上课外班的只有12%。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同学在假日里选择增长知识的意识很薄弱,这向结果也影响着同学们的消费习惯。

运动锻炼方面,不运动的同学占25%,绝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只是偶尔才运动,经常运动的同学只有15%,明天都运动的同学为0%。这体现了我们同学忽视运动的重要性,不注重锻炼自己的身体。

我们也对同学的上网的时间和内容做了调查:65%的同学一般上1-3小时,15%的同学上4-5小时,而有20%的同学表示,只要是上网,不管多久都没问题;平时上网,听音乐、查资料、聊天、看视频的同学各占24%,玩游戏的同学占4%。

对于喜欢的小说内容类型,26%的同学选择了言情,6%的同学选择了武侠,6%的同学选择了玄幻,12%的同学喜欢纪实小说,9%的同学选择了传记,18%的同学喜欢名著,23%的同学选了其他。比起内容严肃真实的小说类型,同学们似乎更加钟情于情节跌宕、内容丰富的零食类小说。

该调查表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同学的交际以及对政治的关注方面进行调查。这也许对我们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不关心时事的现象有一定的体现。思考不周到之处将会在以后改正。

.关于调查报告结果的讨论

怎样的生活方式才算合理?以下是我通过同学们的反馈的问卷调查及相关方面资料的收集得出的一个比较正确的一个标准,仅供同学们参考。

1.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大部分学生的开销来源于父母,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勤工俭学的良好生活习惯,很少有学生铺张浪费,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现象,父母之钱来之不易,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也要用之有度,这样才能提倡中国的传统美德。

有些同学由于不能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彻底倒向现代生活方式,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甚至患上了许多老年病。这不得不令我们警醒。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大熔炉,作为有高级知识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辨别里面的糟粕与精华;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有健康的体魄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希望广大大学生吸取现代生活方式中好的部分,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优越的生活方式,不要让生活方式病危害我们的健康。

2.合理的饮食:

所有食物中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所以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对自己的三餐进行合理的安排,要注意食物品种的多样性, 注意膳食的的平衡, 保持良好的食欲, 提高消化的吸收率。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的正常饮食,要保证自己的饮食习惯绿色、健康。

3.处理好学习和活动的关系:

学习为主活动为辅,不要让活动占据太多的学习时间。我们开始选择这些参加课外活动的原因往往很简单,首先是锻炼自己。在大学利用课余时间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使自己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是很多同学的想法。虽然大学里的活动确实很多,也都很吸引人,但是,毕竟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最好三思而后行;并且,在活动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迅速回到自己的学习上来。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运动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反过来又能促进生命活动。大量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身心健康的手段, 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5.保持乐观的心态

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 积极的情绪有高兴、愉快、自信热情等等,消极的情绪有悲痛、忧郁、焦虑、沮丧等。快乐的情绪有助于缓和紧张的神经, 消除疲劳, 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 , 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能使体内免疫球蛋、血清素等。心理学家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积极的情绪在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时起着积极的作用, 而消极的情绪则对人的活动起着消极的作用。

6.多多关注时政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生活方式分析 篇3

关键词:体质;体育生活方式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在我国尤为明显。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稳步提升,因此在身体形态方面较之过去有了良好改善;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不良体育观念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当今大学生肥胖率逐渐上升,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由于网络电子产业新兴事物的出现吸引了一大批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再加上学业的繁重,导致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

大学生结束高中生活进入大学之后,开始进行新的系统的专业化知识学习,生活节奏不再像以往紧张,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加,然而由于之前课业和升学的压力较重,他们对科学的体育生活并不了解,有些大学生甚至沉迷于吸烟、酗酒和网络,过早的透支自己的身体。大学生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繁荣发展;同时避免各种危险疾病的诱发,造成中老年健康威胁,提升未来整个国民的生活质量。

本课题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并对20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对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得出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因素。

一、饮食对比

高糖高脂高热量的低纤维饮食,容易造成摄取热量过多,从而更容易引起肥胖的发生。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体质优良组的同学在饮食及睡眠方面比较规律,75%的同学一日三餐能够正常饮食,合理摄取蔬菜、肉类;而体质较差组有45%的同学一日三餐不规律,有零食和夜宵的习惯,对于体重的维持和控制不利。而目前,吸烟、饮酒过量越来越多的存在于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这对于他们的体重、体脂以及内脏器官的损耗较大,但是,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他们体质健康的影响。

二、睡眠对比

身体运动时所产生的能量消耗、疲劳物质的囤积以及细胞的细微损伤,都必须透过充分的睡眠休息获得恢复。睡眠不足不仅容易在生理上造成肥胖等各种危险疾病的诱发率外,还容易影响心理方面如行为警觉性和认知的敏感性。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往往都有延后性,85%的同学都存在午夜12点之后入睡的习惯,而随之起床的时间也会延后。但学校课程的完成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在早晨8点之前起床参加学业学习,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因而,不良的睡眠习惯会给大学生的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体质严重下降。在调查中发现,长期出早操的同学睡眠正常,不熬夜,能够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睡眠时间较充足,作息时间比较规律。

三、闲暇时间支配对比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学业的压力也较轻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手机、电脑上网方面,并且,只有少部分同学是利用上网资源查阅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大部分同学使用手机、电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聊天、消遣等,这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错误的生活方式。Norman,Vaughn和

Roesch等(2004)认为,长期久坐、久卧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看手机、使用电脑等,是导致肥胖、过重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为这种生活影响了能量消耗的平衡。

四、体育生活习惯对比

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体质的发展。在调查中,体质优良组的大学生能够坚持每周最少3次、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开展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其中,球类等团队合作性质的项目和健身操类表现性的运动项目深受大学生喜欢,在运动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而体质较差组则只有15%的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且很少有学生能够长期坚持,每次参加体育锻炼都是心血来潮或是为了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调查中还发现,大三、大四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缩短,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他们将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偏移向网络等其他生活方式。

五、建议

学校加大宣传,利用校园各种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得他们了解健康、科学的饮食以及正常的生活作息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引导他们离开沉迷的网络资源,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大三、大四年级要开设体育课,以此保证每周正常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同时,学校要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及时更新、公开,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从被动变主动,积极养成主动锻炼的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0.

[2] 孟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3,05.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哲学思考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方式,二律背反现象,哲学思考

大学生生活方式就是大学生以一种什么态度生活, 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当代大学的生活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为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的大学生生活方式寻找答案。大学生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中以社会群体的不同职业作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一种类型。它既有生活方式的一般属性, 又有大学生群体的独特之处。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应当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才能符合自己的身份, 才能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呢?

一、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及哲学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 大学生在社会各方的关心下总体上形成了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但也存在一些落后、愚昧、腐朽现象, 对此我们应当从哲学角度深入分析, 寻找原因。

(一) 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 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 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加强对青少年德育培养,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为我们培养积极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提供了政策指导。改革开放以来, 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方式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 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堕落的现象。比如虽然学生知道学习是第一要务, 但不求甚解、抄袭成风;虽然理性消费占据主流, 但攀比消费、跟风消费盛行;虽然休闲内容丰富, 但娱乐化、低俗化明显;虽然恋爱态度整体理性, 但性行为过度开放、同居问题突出;虽然注重人际交往, 但主动性不强。这就是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是听之任之还是当机立断或是积极引导, 怎样认识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我们解决二律背反现象的关键。

(二) 大学生生活方式二律背反现象的哲学思考。面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我们只有寻根究源才能对症下药,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此我们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 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就是工具理性, 其实质是效益最大化。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不择手段, 人在这一过程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同样其它东西也只是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存在。大学生的生活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 而不是满足自身个性需要的全面发展。比如学习是为了拿证找工作, 消费为了体现身份, 休闲为了打发时间, 恋爱是因为无聊。但人是合目的性和合价值性的统一, 人要想真正实现“真、善、美”, 缺少价值理性的指导是不行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现, 人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 去追求更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 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挥, 这就是价值理性的作用, 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只简单地遵循工具理性, 其结果必然是人成为物的奴隶。

二是“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丰饶中的纵欲无度’的概念基本上指得是, 一个道德准则的中心地位日益下降而相应地追求物欲上自我满足之风益趋炽烈的社会。”它“主要着重于立即满足个人的私欲。界定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的下降和对物质商品的强调, 两者相互结合就产生了行为方面的自由放纵和动机方面的物质贪婪。‘贪婪就是好’——80年代后期美国雅皮士的口号——对丰饶中的纵欲无度来说是恰如其分的座右铭。”这种生活方式只限于满足眼前的物质生活欲望, 对其它一切都漠然处之。其结果是物质丰饶中的精神贫困, 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分裂。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为“物质丰饶”插上了翅膀, 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也在一旁为其大声呐喊, 所有的一切都使人们淹没在“物”的海洋中, 消费成了一种被“胁迫”, 人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在消费中失去自我。比如大学生在生活中网络支出、服饰装饰支出、恋爱支出要占去月支出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有甚者靠借贷消费, 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不惜出卖肉体和灵魂。

其实早在150多年前, 马克思就对这种现象作了科学阐述。他从人个性发展的自由程度上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的生产完全是自然的, 人从自然获得直接的生活资料, 人生活的范围就是生产, 生产就是为了生活。人只是在以血缘、家族、部落这样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脑体劳动真正分开, 人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 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交换中人享受着自由, 人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因此, 马克思称赞这是历史的进步, 他说:“毫无疑问, 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 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但这并不是历史的全貌, 人虽然在交换中获得了相对自由, 可人的交换只是为了得到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 劳动和人在生产中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 人只是作为获得利益的工具, 人与人的关系只是物与物的关系, 在交换中只见物不见人, 这就是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 劳动还只是人谋生的手段, 因此我国还处于马克思所说的第二阶段, 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终点, 它只是我们未来起点, 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

三是个人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和自我。它把个人作为中心, 认为个人具有最高价值, 社会无非是互不联系的个人组成的虚幻形式, 是人实现目的的手段。个人本位、个人中心、个人目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平等都是天赋的权利, 社会只能满足人的这些权利, 而不能限制。但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使社会组织瓦解、个体化, 社会不再是人们由共同知趣、共同利益汇集凝聚成的社团, 而已演化到这样一种地步:这里至多只是一个沙砾场;若从坏的方面说, 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为生的人们活动的热带丛莽。”这种行为使人与人的关系疏远, 使社会公德流失, 久而久之便会打击和破坏其他美德, 最终沦为利己主义。不过“一味追求功利的人也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需要社会关系……人类这种只顾个人不顾社会, 只顾片面不顾全体的错误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发展, 给人类自身造成的祸害用‘瘟疫’一词尚不足以描述其严重性。”这表明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只能使人陷入内心的孤寂。当代高校的某些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恋爱中的男女只沉迷于两人世界忽视其他人存在, 交往中遇到困难不去克服选择逃避等等, 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他们的错误在于只看到自己, 忽视了个人是集体、社会的一部分, 忘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是由人彼此发生的联系和关系构成的。所以, 只有人成为社会的人才是现实的、有感知的人, 人的价值只有符合社会的价值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全面自由的发展, 而不是把社会作为个人的工具。

二、突破二律背反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构建

针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二律背反现象我们应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的活动方式, 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有科学的价值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人民价值的集中反应,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宣传栏、网络、标语等形式, 要把专业课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其心, 使他们“自觉、自愿、自为”地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 继续深化改革, 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伦理观念实质是一定经济利益关系所反映的道德观念的内化。”单纯的价值观教育是不能完全建立起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 产品的极大丰富,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对物的依赖, 使人不再是手段而成为目的。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人们依然摆脱不了“物”的控制, 改变这种状况的当务之急就是继续深入改革调整生产关系, 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同时通过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调节好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 调节好区域间、城乡间的关系。总之, 通过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第2页.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上卷) [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56页.

[3][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玢, 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

[4]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3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406页.

[5]罗伯特·尼斯贝特.偏见:一部哲学词典[M].哈佛大学出版社, 1982:184~186页.

有关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 篇5

摘要::“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倡导。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态度,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关键词:节能减排;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

节能减排,是目前社会人人必须为之努力的工程。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 发展方式来看,节能减排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们。由于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不强,掠夺式的快速发展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亟需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低碳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哪些重要的作用?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又有多远?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认为“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生存危机,增强了我们的忧患意识,世界各国都在减排问题上进行着艰苦的努力,低碳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它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它还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从而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虽然是一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忧患意识。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我们不得不 1

考虑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并尽快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是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方式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物质需求。这些需求和发展,一方面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能源,另一方面又排放出大量污染物,破坏环境,使得全球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污染压力。

通过调查,75%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也是将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调查当前大学生的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方式现状,并从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探讨相应的对策意义重大。

有保护环境的目的。44%的大学生认为,环保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与动植物保持和谐相处。他们清楚地了解到许多动植物的锐减与人类的不遵守平衡规则有关,现今生态系统已经不平衡,环保就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38%的大学生认为环保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的需要。

对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倍加关心。48%的大学生最关心的是与水有关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等,他们意识到了水资源的宝贵性。42%的大学生关心的是全球变暖问题,最近几年气温的异常升高的确值得关注。在这方面,90%的大学生关注问题都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这与他们注重、倡导、实行“低碳生活”是一致的。

日常行为习惯注重环保。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这样的小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些看似很小的日常行为习惯可以说是一些人的陋习,大家对此深恶痛绝。那么,这些事情会经常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吗?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52%的大学生从来不做这些事情,42%的大学生偶尔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只有6%的大学生经常会这样做。这表明现代大学生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带到行动中,真正对保护环境起到了从自身做起的作用。

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1、推广绿色奥运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2008年,为兑现绿色奥运的承诺,北京市修建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运会体育场馆设施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新技术。不仅有效减轻了奥运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届绿色减排的体育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都将成为推广自愿减排的平台,2014年南京青奥会也提出了要努力办一届绿色青奥的目标,这都是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契机

2、宣传低碳生活的项目,启动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活动

由气候组织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的“百万森林项目”,号召社会公众倡导低碳生活,应对气候变化,支援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它一方面倡导公众每天做到10件日常生活中的减碳小事来达到“减碳”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公众以每棵5元的价格向西部干旱地区认捐一棵树,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善全球气候,保护全球生态环境。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中和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中和标识发布。碳中和标识是由国家林业局气候办设计注册,中国绿色碳基金捐资人实践低碳生活的一种证明。因此,在大学生中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大学生积极关注并真正参与其中。

为了鼓励更多女大学生投身科研领域,欧莱雅公司启动了“科学校园行”活动,以节能低碳为主题设定四个环保课题,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征集环保畅想及提案,最终评选出6名女性“欧莱雅校园科学之星”。此外,活动还特别设置了

“欧莱雅减碳达人”活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提升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的低碳生活。2007年3月,澳大利亚率先开展了“熄灯一小时”活动,三年多来已成为一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活动。

3、借鉴“美国最绿色的大学”,创建低碳校园

从2007年起,美国一些媒体就开始不断推出各种以“美国最绿色的大学”为题的文章。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了布莱恩·文费尔德(Brian Wingfield)的文章《美国最绿色的大学》,提出了哈佛大学等10所最绿色的大学名单。目前,美国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哈佛大学设立了“绿色校园行动计划”(Green Campus Initiative),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这些环保计划措施值得国内大学借鉴。在高校,我们积极倡导师生共同利用科学知识和人类智慧,为创建低碳校园而共同努力,在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1、可操作是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网上调查显示,中国每人年均排放量为2.7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做饭、取暖、用水、用电、乘坐交通工具等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对于每位普通人来说,如何用直观、易操作的方式了解自己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将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出来,再选择更环保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在教室和宿舍我们应该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能源部门测算,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能避免4亿吨二氧化碳释放;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购买当地生产的食品、果蔬,能减少因为长途运输货品带来的额外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少坐一次电梯就可以减碳2~6公斤,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等。

2、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作用

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推广低碳生活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约有2700多个,其中大学生社团占了绝大多数,成为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吸收更多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的基础上,注重自身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和关注度,将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为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环境伦理理念的宣传提供依据,可以据此找出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哪些环节需要加大力气。因此调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当前少数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对人-社会-自然这样一个深刻关联、相互依存的和谐生态系统缺乏必要的认识。通过本次调查,促使大学生进行反思,对自身定位进行重新认识,关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总之,让每一个人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开展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不仅是政府、专家、领导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是人类高尚的美德。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降低碳排放强度已经成为保护我们共同地球、建设美好家园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钱志新.低碳化:第四次浪潮[N].新华日报,2009-7-28.[3]王秋,施阳.认识碳足迹倡导低碳生活[J].化学教育,2009,(3).[4]大学生关注气候变暖能源节约 7成人愿参与环保

[EB/OL]..[6]浙江大学生关注气候大会 用行动倡导低碳生活

大学生生活方式 篇6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中学生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85-01

0

引言

近年来,相当多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沉溺于游戏之中而不能拥有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导致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偏低,无法克服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可能给家庭、社会甚至国家带来严重的麻烦,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我们应当对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予以深入调查。

1. 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本文将对某一高中的部分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为了确保此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要适量增加此次调查的人数,从而获得较为精确的调查结果,进而找到准确的方法来完成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2.1通过文献资料法完成研究工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学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的研究较少,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对此,为了顺利完成此次研究工作,可以通过查询国内外较好的文献资料来确定良好的生活方式的特征,并深入了解学生生活方式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以便于通过较为准确的信息来确定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方法。

2.2通过问卷调查法完成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主要通过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来了解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水平,所以这个调查问卷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能被广大学生所理解,从而帮助中学生准确地将自身的情况反映到调查问卷中,帮助调查人员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水平,并利用国内外科学的方法论解决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偏低的问题。

2.3通过数理统计法完成研究工作

随着人们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许多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许多优质的分析软件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在此次调查中,可以将上述参与调查的中学生的测试数据输入到专用的分析软件的数据库中,然后获得相应的分析模型,进而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3. 学生生活方式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1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让中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

当中学生拥有了良好的生活方式之后,中学生就能就能实现时间的合理利用,按时完成教师和自己设定下的任务,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能让中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保持愉快的心情,并获得健康的身心。

3.2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中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学生就能增加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机会,因而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旦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的朋友就会伸出援助之后,防止中学生出现心态扭曲的现象。

3.3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让中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许多人在受到病痛的折磨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扭曲的现象,一旦中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之后,就会防止病痛的侵袭,因而能够让中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身边的问题。

3.4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让中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以睡眠时间为例,如果中学生拥有了充足的睡眠这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中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拥有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大脑来听取教师的讲解,并且还能找到解题新思路,获得教师的青睐,因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能够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防止成绩较差而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

4. 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4.1家长要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走读的中学生而言,其睡眠的时间不会受到学校宿管的限制,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学生很有可能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对此,家长就要帮助中学生来合理安排他们的时间,确保中学生拥有充沛的精力来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4.2教师要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

近几年来,大多数教师为了让中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中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然而处于高中的中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所有的作业,因而就会牺牲睡眠或锻炼的时间来补作业,一旦无法完成,便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尤为不利的。

4.3提高中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视

家长为了随时与儿女取得密切联系,往往会为他们配置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然而有些学生却无法控制自己把玩手机的时间,盲目利用休息时间来玩游戏、聊天等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作息,因而便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将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严重影响中学生的正常生活。

4.4学校要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大多数学校为了获得良好的声誉,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提高中学生的成绩,因而给中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非常少,所以使得中学生的体质偏弱,用一出现心情烦躁的情况,所以不能获得良好的友誼,一旦此种现象过久,中学生的心态就会发生转变,出现厌世的心理状态,所以学校要为中学生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5. 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生活方式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为了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身心较为健康的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应携手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便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王奕,何茂恒,徐申,王金亮.昆明市城区初中生绿色生活方式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2.3(31):111-112.

[2]刘柏青,曾清华.广东省中学生周末生态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20):120-121.

[3]王绍华,张镇权,闫丽艳,杨超.北京市延庆县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3(28):135-136.

在校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篇7

关键词:体育生活方式,女性,大学生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联合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育 (Health Promo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国际会议。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虽然个人健康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 但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创造一个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 (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 的社会体育环境。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了“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7项中心任务。1994年世界妇女与体育国际会议颁布了《布赖顿妇女与体育宣言》, 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意义划时代的宣言, 它标志着妇女体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另一方面,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 从2007年开始, 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 h, 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 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首次离开家庭和父母开始独立的大学校园生活, 她们对于自己日常学习、生活和体育健身行为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她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水平又如何?此研究运用前期的研究成果《女性体育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对高校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测量, 反映了在校女大学生的体育生活质量, 为高校体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南京师范大学一、二年级女生220名发放《女性体育生活方式量表》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试, 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问卷219份, 回收率99.55%, 有效率100%。

1.2《女性体育生活方式量表》研制

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在体育领域里的研究较为缓慢, 尤其是对指标体系的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动机心理学动机行为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运用特尔斐专家调查法筛选出动机、行为、效果3个维度10个1级指标和30个2级指标并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形成《女性体育生活方式评价量表》 (见表1) 。

问卷采用5级李科特量表进行评价。被试可阅读测试的条目根据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程度选择“5”至“1”, 分数越高符合程度越高。生理指标通过实地测试采集数据。将所有数据录入女性体育生活方式评分系统得到各样本的体育生活方式水平。

2 研究结果

运用Excel和SPSS 19.0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调查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

2.1.1 各维度水平的描述性统计

动机维度水平的最小值为16.17, 最大值为35.00, 均值为24.76。形式维度的最小值为13.54, 最大值为31.14, 均值为21.8。效果维度的最小值为14.41, 最大值为28.01, 均值为20.07。 (见表2)

2.1.2 在校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水平分析

在校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水平的极小值为51.94, 极大值为89.88, 均值为66.03。从图1中可看出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水平成偏态分布56~74分的人数较为集中, 82分以上和56分以下人数相对较少。 (见图1、表3)

2.1.3 生理指标描述性统计

生理指标的评分参照《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评分标准, BMI指数的得分最高4.66, 而肺活量、哈佛台阶指数、一分钟仰卧起坐都未达到合格标准3分。 (见表4)

2.2 一年级与二年级体育生活水平差异性检验

从F统计量的Sig值0.140>0.10来看, 不能否认方差相等的假设, 所以应参考第一行的t检验结果;第一行的t检验的双侧Sig值0.832>0.10, 所以认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育生活水平不存在差异性。 (见表5)

2.3 水平与体育生活方式3个维度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 动机水平与效果水平两变量相关 (P<0.01) , 但从关系系数来看, 相关程度较微弱。动机水平也形式水平相关水平达到0.405, 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形式水平与效果水平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P>0.01) 。

3 结论与建议

(1) 高校女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水平最高分89.88, 最低分51.94, 平均分66.03。高校女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水平呈偏态分布, 水平较低。

(2)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 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运动并且形成稳定的锻炼习惯。然而从一年级女大学生与二年级女大学生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 两个年级的体育生活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还未真正落实。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推广高等教育的体育教育改革, 并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终身体育观的教育。

(3) 在对动机、形式和效果3个维度的偏相关分析中, 动机水平与形式水平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而形式水平和效果水平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动机水平与效果水平相关程度较弱。锻炼动机水平推动着锻炼行为的发生, 并且影响着锻炼效果。但是锻炼的形式并不与锻炼的效果无线性相关。分析其原因与高校女生的体育锻炼未遵循科学的锻炼方法有关。建议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应当增加理论课时, 加强对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和锻炼意识的培养。

(4) 在生理指标的检测中, 肺活量、心泵功能指数和腹肌水平按照《中国成年人体体质锻炼标准分》别为2.69、2.59和2.05, 未达到合格水平。形态指标的得分最高4.66分。女大学生对身形的关注度要远高于身体机能和健康的关注, 减肥节食、熬夜、不食早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无稳定的健身习惯, 导致了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建议除加强女大学生健身锻炼意识的培养外, 还应对学生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Leung J P, Leung K.Life satisfaction, self-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2 (21) :653-665.

[2]吴翌晖.当代女性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 2009, 16 (9) :43-45.

[3]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 国家成年人体质测试中心.中国成年人体育之测定标准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220.

[4]郑志强, 李向前.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8 (8) :22-26.

[5]杜熙如.社会转型期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德休闲特征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 2010, 17 (30) :32-33.

[6]翟伟.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7 (5) :46-49.

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转型时期, 大学生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的类型、成因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要注重从社会、高校、家庭等方面发挥好正面的教育引导作用。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粤西某高校650名不同专业三、四年级的在校大学生, 其中, 男生183名、女生467名, 以及不同系别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

1.2调查方法

主要以访谈和问卷的方式, 结合网络互动和笔者8年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经历。总计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650份, 回收率92.86%, 访谈累计超过200人次, 网络互动时间累计超过640小时。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基本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 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 概括起来有学习型、活动型、创业型、情感型、迷失型和沉迷型等六种基本类型。其中, 学习型和活动型的生活方式是较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基本符合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学会做人的培养目标, 当然, 如能将学习和活动合理结合, 将是最值得提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创业型和情感型的学生, 虽然也能在大学期间获得自己某一方面的追求, 但是明显违背了大学的主要培养目标, 是需要进行引导教育的, 迷失型和沉迷型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应及时发现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

2.1.1学习型

这一类型的大学生通常较为文静, 具有明确的目标, 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大学期间80%以上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其中, 多数学生对将来的生活要求较高, 有考研的倾向, 闲暇时间也能主动地学习, 对学习以外的各项活动,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有的偏重英语的学习, 有的偏重专业课程的学习, 通常通过自己的努力, 专业基础扎实, 各门课程成绩优良。但因为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足, 有的会导致活动能力和交际能力不强。

2.1.2活动型

这一类型的大学生通常较为活泼, 对各项活动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 大学期间, 学习的精力与时间不超过30%, 而用于自己喜爱的活动的时间与精力占50%以上。当然, 由于爱好不同, 追求不同, 活动的性质也不相同, 有的偏重体育活动, 有的偏重学生会或团委的管理工作, 也有的偏重于艺术类的活动, 也有参与多种活动的。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锻炼, 这类学生通常交际能力较强, 自己的特长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学习成绩不一定好, 但综合测评成绩较高, 人缘好, 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多数学生能在大学期间成为共产党员。

2.1.3创业型

这一类型的大学生通常有着灵活的头脑, 经济意识较强, 大学期间, 学习的精力与时间不超过30%, 而用于创业活动的时间与精力占50%以上。会经常利用正常的学习时间和大量的闲暇时间去考虑如何经营, 如何获得经济利益, 有的做家教, 开培训班, 有的甚至承租学校周边的商铺, 也有的是根据市场的需要, 临时经营一些针对大学生的商品, 如向同学兜售学习用品、体育用品或生活用品等。一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中解决了生活用费甚至是学费, 从经济上缓解了家长和自己的压力, 也有的收入不多, 但积累了许多经商的经验, 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基础。学习上表现平平, 甚至常有补考发生, 影响正常毕业。

2.1.4情感型

这一类型的大学生通常情感较为丰富, 较早地恋爱, 有的甚至是从高中开始就交异性朋友。大学期间, 学习的精力与时间不超过30%, 而沉浸在二人世界的时间和精力占50%以上。平时对各项集体活动参与不多, 和其他的同学的交流也相对较少, 甚至有自主在校园周边租房居住的, 学习也不太看重, 成绩常常一般, 极少数恋爱双方能相互鼓励, 积极上进, 在各方面都表现良好的。通常情感型学生尽管在大学期间, 对恋人的感情真诚,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毕业后最终组建家庭的却比率不高。

2.1.5迷失型

这一类型的大学生通常性格上存在的一定的缺陷, 要么恃才傲物, 孤芳自尝, 整天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态, 要么厌世妒俗, 对身边人和事处处指责, 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过于关注, 常常以悲观的心态看待和处理事情, 也有的缺乏主见, 学习生活上都是漫无目的, 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追求, 他们的共同点是由于心态不积极, 学习缺少兴趣, 总是被动学习, 生活上懒散不能自律, 整天浑浑噩噩, 得过且过, 大学期间, 学习的精力与时间不超过30%, 而打发在牢骚或无谓的事物上时间和精力占50%以上。学习成绩不好, 活动也不乐意参加, 迷失自我, 常有勉强毕业的现象。

2.1.6沉迷型

这一类型的大学生通常较为孤僻, 自律能力相当缺乏, 无法抵制网络游戏或其它不良习惯的影响, 整天沉迷其中, 不能自拔, 大学期间, 学习的精力与时间不超过30% (随着沉迷越深, 比率越小) , 而耗费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或不良嗜好上的时间和精力超出60%以上。经常不参加各项活动, 甚至正常的上课学习时间都无法保证, 甚至有的晚上玩游戏, 白天睡觉, 长期缺课, 学习一塌糊涂, 生活节奏紊乱, 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诚然, 以上六种类型是对大学生众多的生活方式概括出的基本类型, 还有许多介于这六种基本类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中间类型, 其表现也介于几种类型之间, 不再一一述明。

2.2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形成因素分析

选取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 是受一定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的, 内在因素是其直接原因,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 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同时, 个人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又是在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调查结果显示, 72.6%的学生认为自己选取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的价值取向, 21.5%认为是兴趣爱好, 少数学生认为是和其他的因素有关。

学习型的学生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 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习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生活重点;活动型的学生通常政治敏感性较强或表现欲较强, 把大学生活看作人生的排演场, 通过不断的参演,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业型的学生常抱有“金钱至上”观念;情感型学生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和浪漫情怀, 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迷失型的学生常常信奉完善主义, 却不能及时克服现实社会中产生的挫折感, 逐渐迷失于自怨自艾或茫然混沌的状态中;沉迷型的学生常常喜欢幻想, 无法正确区分现实与虚拟世界。

高校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视、引导力度不够和家庭教育引导不够造成大学生只能自主地依据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选取自己的生活方式。此外, 社会上各种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种心理诱导,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取。

3 建议

3.1高校在大学生选取合理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生活的最长的环境, 学校的正面引导教育, 对大学生选取正确健康生活方式有着直接影响。高校应通过一体化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首先, 可以从大一开始, 通过实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 从思想上武装他们, 增强大学生抵制腐朽生活方式侵蚀的能力和辨别能力, 打好思想基础, 使大学生能及时学会适应大学新生活。其次要加强学校各种社团的管理, 引导大学生科学安排自己的课余闲暇生活。还要通过加强班文明集体和文明宿舍的建设,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健康的文化环境, 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2社会、家庭在养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中应加强必要的协同教育

首先, 要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大学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 社会环境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从社会来说, 要通过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增强公民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自觉性, 努力营造良好生活方式的环境。要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务实、节俭、自立、自强的生活观念和作风, 引导广大群众和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生活方式的侵扰。广播、电视、报纸、刊物、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也是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阵地,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其次, 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 学校与家庭之间更要加强沟通, 同时要重视家庭的熏陶作用。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 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作为父母要更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健康, 才能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同时, 家庭教育, 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品格的形成,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 每个家庭都应当有意识地培养一种良好的作息习惯、高雅的生活情趣和俭朴的生活风尚。

参考文献

[1]唐国战.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8) :57-59.

[2]谭丽娟.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156-157.

[3]丑丽萍, 孙伟东.东北大学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6) :19-20.

[4]姚进凤.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心理健康[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6) :122-124.

[5]徐海捷.大学生活方式问题及其引导教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75-77.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杭州师范大学20个二级学院中随机抽取5个学院作为样本机构, 被抽取的每个学院将该学院学生宿舍编码, 随机抽取30个宿舍进行调查, 每学院调查学生150名, 共调查750人, 获有效问卷721份, 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237名, 女生484名;大一年级学生189名, 大二年级学生313名, 大三年级学生198名, 大四年级学生21名;农村学生372名, 城市学生158名, 城镇学生191名;独生子女305名, 非独生子女416名。

1.2 方法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涉及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收入、生源地等一般人口学特征, 以及学生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生活方式调查包括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 (避免影响他人和自身健康的日常行为习惯) 、生命欣赏行为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5个维度, 每个维度选择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问题通过多轮专家咨询筛选确定。对健康生活方式5个维度共20个问题的选项进行赋值, 选项均按由差到好分别赋予分值1~5分, 满分100分, 最低分20分, 经统计得到每个样本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EpiData 3.1录入并逻辑校正, 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对调查样本的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 以及生活方式状况采用描述性分析;对不同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下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在运动习惯中, 仅20.4%的学生在剧烈运动前做热身准备活动, 16.0%保持每周3次持续30~60 min的有氧运动, 48.5%运动时注意补充水分;饮食习惯中, 70.2%的学生每天吃早餐, 38.5%每天喝至少800 mL左右的水, 64.1%坚持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6.9%会有意识地选择清淡少盐的食物;健康危害行为中, 37.1%的学生会连续用耳机0.5 h以上, 70.4%会连续用眼 (看书、看电脑) 1 h以上;健康责任行为中, 仅48.9%的学生保持起居作息时间规律;45.2%的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娱乐和学习时间, 65.2%对生活乐观并充满信心, 58.9%努力让自己觉得每天的生活、学习是有意义的, 59.0%明确自己上大学的目的。

2.2 大学生健康状况

大学生有慢性病的占13.9%, 所患慢性病多为慢性鼻炎、慢性咽炎、胃溃疡等。6.2%的学生经常生病或身体不舒服;24.8%的学生自评健康状况一般, 自评健康状况为“差”的占2.5%。

2.3 不同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经χ2检验, 不同组别学生“经常生病/身体不舒服”和“总体健康状况”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而“是否患有慢性病”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调查显示, 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健康危害行为过多而健康责任行为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 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1,3,4]一致。调查还显示, 不同生活方式评分组“是否经常生病”和“自感健康状况”分布存在差异, 说明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 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结构, 消除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培养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性行为, 同时注重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心理,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 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多维度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乡, 戴剑松.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与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1 (5) :45-46.

[2]王利森.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对体质的影响.安徽体育科技, 2007, 28 (3) :60-63.

[3]李赣中, 麻晓鸽, 侯哲.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调查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0 (2) :23-25.

农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研究 篇10

另外,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接触到健康的观念以及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 但是毕竟零零散散的观点很难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理论来正确的帮助大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好的起到实际作用, 所以研究这个课题有利于我们帮助大学生找到一套普遍性的适用于大部分大学生的健康理念, 促进大学生在人生的最美好的阶段抓住青春的尾巴, 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还能进行身体与大脑的协调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 在吉林农业大学内选取175名在校生作为被试, 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171份,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检查, 当漏答题项等于或者超过3条的作为废卷, 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的, 如连续10题以上选择同一答案或以某种规律出现作为废卷。依此准则删除废卷份, 共回收171份问卷, 回收率为97.7%, 包含有效问卷168份, 有效率为96%。

(二) 测量工具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的概念总结出问题, 采用大学生生活方式问卷的8个维度的得分来分析大学生生活方式上的健康程度。问卷为5级评分, 题目分为5分制, 得分越高代表其生活方式越健康, 反之, 则其生活方式健康程度低。其中, 得分3分为基本健康, 8个维度分别为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压力缓解、营养膳食、身体锻炼、人际关系、学习因素、生活嗜好。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生活方式基本情况

以表1为衡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那么在8个维度中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都在3以下, 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普遍都是出于不健康的状态, 只有在生活态度上接近健康。另外, 在学习因素和生活嗜好上相比于其他因素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 男生除了在学习因素和生活嗜好这2个维度上低于女生, 其余6个维度总均分都高于女生, 并且在锻炼因素、营养膳食、生活态度及上显著高于女生 (P<0.05) , 但是女生在生活嗜好上普遍高于男生 (P<0.05) 。由此可得, 出于性别方面的原因, 男生在总体上好于女生, 但是有些男生有一些不良的嗜好, 比如吸烟、喝酒, 所以女生在生活嗜好上好于男生。

(三)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生活方式

从表3可以看出, 文科学生在生活习惯上显著好于理科学生 (p<0.05) , 但在其他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四)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活方式

著*p<0.05, **p<0.01

从表4分析可以得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因素、营养膳食、生活态度、压力缓解、生活嗜好、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活方式8个维度上进行多重分析, 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有所区别的。从生活方式中不同维度统计显示, 随着大学生的年级升高,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来讲是呈现下降的趋势。事后检验表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学习因素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p<0.05) , 并且从大一到大四在学习上有所下降。在身体锻炼上, 大一在这之中是最好的, 大二比大三、大四好, 但是差异不是很明显。在饮食方面, 大一依旧很好, 大一到大四呈现递减的趋势。在压力缓解的方面四个阶段差异显著 (p<0.05) , 大一与大三差异不太显著, 但是与大四差异很显著。在生活嗜好方面,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存在很显著的差异 (p<0.01) 。在生活习惯方面, 大一与大二差异不是很明显, 但是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差异很明显 (p<0.05) 。在生活态度方面, 大一与其他年级差异明显 (p<0.05)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差异不是很显著,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大学生素质比较高, 也乐意去交往朋友, 获得补充自己的业余生活, 从而使自己的素质有进一步程度上的提升。

三、讨论

(一)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一般情况分析

根据测量结果表明, 目前大学生生活方式总体上处于不健康的状况, 并且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差异显著。在性别上, 男生除了在学习因素和生活嗜好这2个维度上低于女生, 其余6个维度总分均都高于女生, 并且在锻炼因素、营养膳食、生活态度及上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上, 低年级的生活方式普遍好于高年级的学生, 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从性别、年级、专业这几个变量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各个维度进行差异性比较, 结果表明, 性别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差异性显著, 在文理科上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区别不是很显著,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差异性很显著。

分析以上数据基本可以了解大学生生活方式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从性别上看, 男生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好于女生, 并且在锻炼因素、营养膳食、生活态度及上显著高于女生。在文理科上总体上差异并不是很显著, 只有在生活习惯上文科生显著好于理科生。在年级方面, 数据表明在生活嗜好上存在的差异性最显著, 并且除了锻炼因素、压力缓解、人际关系, 其他方面均表现差异性显著。

四、结论

1.性别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差异性有影响。

2.不同年级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3.文理科对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不是很大。

4.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基本处于不健康状态。

摘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总结出的问题, 对吉林农业大学的168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分析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总结出一套关于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方法,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健康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问卷的8个维度分析研究表明, 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在年级上, 低年级的生活方式总体好于高年级的学生;另外, 在性别、专业性各个维度上也存在着差异性。

关键词:大学生,差异性,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焕波.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 2009 (4) .

[2]于钥.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科技体育, 2010, 46 (3) .

上一篇:随文识字策略下一篇:间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