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2024-05-17

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精选十篇)

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一制度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影响

精神文化是隐性校园文化, 它存在于学校各个方面, 有时候被看作是学习风气, 有时候被看作是学校历史的传承, 其实他们都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有时候我们评价一个学校好与坏的标准, 都会以学习风气好不好, 有没有突出办学特色来衡量。但是如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呢?如何体现办学特色呢?笔者认为一个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 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氛围, 依靠制度治校形成独特的制度文化才是形成积极向上精神文化的关键。

笔者的调研中, 以两所高校为例:两所大学同处于二类本科 (下面简称A大学、B大学) , 生源质量相差并不是太大, 但是在学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A大学晚上自觉参加晚自习的学生人数比比皆是, 教室、图书馆坐着满满的拿着书本自习做作业的学生, B大学有组织大一、大二年级进行晚自习, 但是更多学生是在聊天、玩手机、玩电脑。

采访时两个学校的学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小苏, A大学设计专业学生目前读大二。小苏说:“我们一进大学除了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入学教育以外, 在和学姐、学长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在学校是怎么学习的, 违反了什么制度将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能收到用人单位的欣赏, 听到这些让我们本以为入大学可以松口气的心情立马又紧张起来, 有了压力才有动力, 自热而然的就会自觉的去学习学长们的学习经验以求尽快的适应这种看似轻松却压力山大的学习生活。”

小岳, B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读大二。小岳说:“我们进入学校的时候, 老师就教导我们将怎样努力学习、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但是在和学长们接触的时候, 就经常听见英语等级过不了请人代考多少钱啊, 期末考试是舞弊没被抓到, 没考及格没关系, 补考容易很多, 大学生不旷课不是真正的大学生啊等等言论, 久而久之自己就迷茫了, 大家都是这样混日子。”为什么生源质量相差不大, 但就读后的效果却完全不同呢?笔者发现A大学和B大学虽然在制度和规定条例上大同小异, 但是在管理学生的态度上完全不同, 甚至在考核老师的观念上也完全不同, A大学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规定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从严从重进行处罚, 特别是对考试舞弊等违纪现象更是坚决。B大学总是打着关爱学生的口号, 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从轻处理, 甚至很多辅导员在处理一些学生时经常会接到这个那个领导电话, 内容大致都是这个学生是某某领导的关系, 一定要关照。A大学的管理制度突出以学生为管理的主体对象, 案例:A大学运动医学系大三孙姓学生, 在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夹带资料被监考老师发现并登记在案, 孙姓同学态度恶劣, 撕毁了试卷, 并且对监考老师进行辱骂, 学工处针对该事做出严肃处理, 孙同学被开除学籍处理结果通报全校。B大学的管理制度突出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对象, 案例:B大学管理专业的李姓同学, 参加英语等级考试时被监考老师发现夹带资料并没收了她的资料, 李同学不服和监考老师发生争执, 并在争执的过程中撕毁了试卷, 扯破了监考老师的衣服, 学校对该案件的处理结果是:监考老师被职能部门谈话, 责怪监考老师为什么要和学生发生争执, 并对李同学的辅导员进行了绩效考核处理, 而对于违纪的李同学也仅仅是教育谈话、记过处分。从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同一类型的事件两所学校的处理结果截然不同。在工作程序上A大学采取简化程序, 推行微笑服务、缩短审批程序, 重视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 让学生在学校处理各类事务时时时刻刻都能享受温暖。B大学虽打着“高效”的口号, 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创建的服务大厅, 但是审批多, 服务质量不到位, 学生办理事务经常遇到冷脸, 让学生感觉办事难, 老师处理学生问题时, 要先打报告给本学部领导签字, 再到教务处审批盖章、学工处审批盖章、保卫处审批盖章, 如果出现问题还得要老师来承担责任, 所以很多老师嫌麻烦从来不上报处理学生问题。制度如何能落到实处?

调查表明没有良好的制度氛围, 就形成不了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 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也就不能形成优良的校园传承。所以制度文化是形成良好精神文化的基石。

二制度文化对物质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 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建筑、设备等硬件设施当中。在高校的评估工作当中, 这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这几年高校发展迅速, 一栋栋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的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 给校园增添了不少靓丽的风景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却是一幕幕极为不协调的场景, 大批学生带早餐进入教室, 让本该浓郁的学习氛围, 浸泡在酸辣粉、葱油饼等气味当中, 大批大批的垃圾留在教室里, 连那些清洁阿姨们都抱怨大学的卫生太难清扫。寝室里通宵达旦的玩网络游戏、学生吸烟成性、垃圾肆虐, 甚至送外卖的小贩都能够自由进出宿舍。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不由得让我们深思, 不断提升的物质条件, 却没有造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良好的精神面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笔者认为学校在提升物质条件的同时, 忽略了建设相对应的制度。以两所二类本科大学为例:A大学将这些纳入学生德育考评, 设立德育学分加减制度, 并与毕业考核挂钩, 从而在制度上约束学生行为, 并且规定教师必须对学生在课堂的这些行为进行管理并计入平时成绩, 宿舍的内务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评优评先, 最后还会影响毕业考评的成绩。案例:A大学设计系大一李姓学生, 宿舍内务非常差, 辅导员对其多次进行思想工作告知他内务做不好会被扣除德育学分影响学位申请, 并且还手把手教李同学整理内务, 但是该生总是不以为然, 认为这些事是小事把辅导员的教育当成耳旁风, 在一次学校的内务大检查中李姓同学的宿舍内务被评为不合格, 直接被学生工作处通报全校, 扣六个德育学分, 按照学校规定在毕业前李同学修不回这六个德育学分的话将无法申请学士学位。在这种严格的制度下A大学的学生入校后, 都收起了来大学放松的心态, 从思想上意识到我在学校应该做什么, 什么不能做, 不应该做。进入教室没有一位学生带早餐, 教学区的垃圾也大幅度减少, 宿舍通宵达旦的学生少了, 宅寝室的学生少了, 宿舍内务好了, 烟蒂少了, 图书馆人多了, 教室的人多了。

B大学在教学楼入口设立文明监督岗, 禁止学生带早餐进入教学楼, 在宿舍有专门的宿管老师负责检查、督促学生寝室的内务, 作息时间, 校学工处也会突击检查, 并且将学生宿舍内务、作息时间等检查结果直接纳入辅导员的绩效考核, 看似制度严格, 带来的效果却令人不满意。案例:B大学在全校的一次寝室内务大检查中, 艺术设计学院7间寝室内务不合格, 全校通报批评, 对学院进行考核扣分, 所属辅导员月度考核扣分, 扣工资。而造成寝室内务不合格的学生在学工处的处理结果当中根本没有体现, 辅导员对学生教育处理也没有有效的制度可遵循。

A大学之所以取得好的效果, 就是因为它将制度管理作为核心, 直接作用于被管理的对象———学生, 真正做到以制度治校的理念。B大学看似管理严格, 但它将老师、辅导员、宿管员作为管理的手段, 所有的管理到老师、辅导员截止, 并没有作用于被管理对象———学生本身。

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的保障, 有了良好的制度文化才能让美丽的校园具有灵魂, 才能让一座座教学楼不再是花瓶, 才能体现出孕育其中的文化内涵, 才能感染在其中学习、生活的人。

三对促进制度文化建设的建议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 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 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 因此, 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 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 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 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 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 结合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 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 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 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 使人从中获得方便, 受到感染和熏陶, 得到启迪, 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大学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 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 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 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 再好的物质条件只能是花瓶, 就不能形成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 没有内涵就无从谈起让人油然感悟的理念、特质和精神。

由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导致社会价值观呈现一种以功利性发展的不良现象, 在这种现象的冲击下, 我们的高校文化也受到污染, 特别是民办高校,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 民间资本创立的高校起点低、投入大, 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牺牲一些校园的纯净, 追求利益, 将生源视成生命线, 不希望流失任何一个学生,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 造成制度文化建设中产生畸形的理念。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大潮中,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保持住一份校园应有的纯净, 将是中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姜丽.以文化自觉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 2012 (9) .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2

学校文明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力环境和文明气氛,它包含学校建筑设计、学校景象、美化美化这种物化形状的内容,也包含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团体言辞。心思气氛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原则和学校成员在一同活动往来中构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原则。健康的学校文明,能够熏陶学生的情味、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文明活动制造

文明活动是学校文明制造中最活泼、最丰盛、最多样化的部分,既是展示办学生机和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前进师生实践和运用思维、常识、才干的重要方面,既体现着学校精力,也体现着教育层次。中职学校文明活动制造要出色“四条主线”:一是以严重节日和社会形势为主线,打开主题活动,强化爱国主义、团体主义、文明礼貌及日常行为、法制教育;二是以学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为主线,打开各项文明活动,丰盛学生的学校文明日子;三是以学科喜好小组活动为主线,打开各项文明活动,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四是突显“中职”的活动方法,要围绕“高技术”、“高本质”打开一系列作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造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术前进的、丰盛的学校文明活动,要注意这些活动的娱乐性、参加性、感染性等特征,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添加常识、前进才干,一同增强他们的作业认同感和作业道德感。

2、校风制造

校风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一同政策指引下逐步构成的的精力和习尚。校风首要体现为:牺牲真理的学习理想、本质拓宽的学习目的、民主联合的学习气氛、勤学前进的学习精力、自在的特性和习尚等等。

3、学风制造

学风是学校教师、科研作业者和学生对待常识和业务学习前进的根本学术和学习习尚。学风首要体现为:剧烈的学习喜好和研究精力、珍惜时刻、个人研讨与集体探求、稠密的学习气氛,等等。

4、教风制造

教风是学校教育教育作业者的教育教育精力、思维和方法的集中反映。教风首要体现为:规范的言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等。

5、原则制造

原则现代化办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学校办理的重要方法。中职学校原则文明制造要出色“中职”的行为规范,要围绕学生的“高技术”、“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包含校纪校规、组织原则、办理原则和奖惩原则等各项原则。一同,为了安全、规范,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作业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原则规范行为,用行为前进实践才干,并要在完善、系统的原则下构成浓郁的原则文明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低。

6、环境制造

学校环境包含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部分,它是人文、科学和

审美精力的重要体现。中职学校的学校环境要出色“中职性”,即以商场为导向、以作业为目的、以才干为本位来培育高本质、高技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要以美丽的学校环境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及其所包含的丰盛文明思维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完成环境育人。

7、风格制造

小议校园英语文化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校园英语文化;多元化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1 引言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里的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它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文明的进步,思想观念的解放,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强化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营造与创设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融实践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文化环境,对于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所需要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第二课堂英语作为一门全国统考科目(每年的四六级考试),和大学阶段开设课时最多的一门课(四个学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也是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事实。但令人困惑的是,每周四到六节的英语课堂学习,以及每周十多个小时的自主学习,结果却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笔者就经常听到学生的诉苦,花了大量时间去记单词结果过一段时间却全忘记了,随身听和MP3 每天都带在身上去听英语可考试时还是考得很糟糕。有一大部分同学抱有学习英语的激情,但苦于课后缺乏学英语的氛围,久而久之,激情也消失殆尽。这样费时低效的学习状态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恐惧感。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学生缺乏一种英语学习的大环境,即校园英语文化氛围或第二课堂。

2.2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校园

文化多元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股兴建校园社团热,纷纷建立起诸如计算机协会、微软技术协会、电子商业协会、动漫协会;文学社、诗歌书画社、摄影社、戏曲社;健身俱乐部、武术协会、篮球协会等学生社团。但综观各个高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社团建设热”中所存在的问题,即主要偏向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类社团建设,而涉及广大师生的英语文化社团则屈指可数。而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目标是不太相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在于要营造兼具中西文化特征的开放性、灵活性的文化环境,培养世界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且要有力结合课堂教学,担当好课外教育资源的角色。

3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对策

3.1学校领导层要在思想上重视校

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英语是涉及全校大多数师生的课程,学生要进行两个学年的英语学习,还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入学统考,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也必须考过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对师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全体师生都能身临其境地学英语,这是一件造福于整个学校的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师生英语水平,提升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彰显校园精神和办学特色。

3.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的是指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学生社团、院系学生会及各个班委会的号召、组织、协调作用,对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作为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自由地创造、编排一些新颖独特、诙谐幽默、可以体现校园生活的英语节目。这也是校园英语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在这一方面,一些高校就做得不错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为例,在校领导、校团委、校学生会的带动下,我校开辟了英语学习网站、英语村、英语协会、英语戏剧社、英语歌曲卡拉 O K 大赛、英语角、英语新闻广播、英语歌曲欣赏电台、周末英语电影放映专场、英语笔友协会等社团;在各院系学生会和班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创办并组织了英语板报、精品英文赏析、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等活动。以上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英语的机会,使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并学到英语,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克服了刚入校时的害羞胆怯心里,见到英语老师或外教,他们也不再躲着走了,而是大胆地用英语打招呼或走上前去热情地交谈。

3.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国外的大学增强交流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学好英语,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养大批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人才显得尤为迫切。而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与国外大学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不失为一种真切而高效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渠道。这既可为校园英语社团的发展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人生修养。

参考文献:

[1]吕兆芳.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7)

[2]李志莹.浅析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4)

[3]王红.浅析大学英语教学[J]. 科技信息. 2009(35)

小议校园英语文化的重要性 篇4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里的体现, 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它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文明的进步, 思想观念的解放, 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及强化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营造与创设一种健康积极向上, 充满活力的融实践性, 文化性, 知识性, 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文化环境, 对于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所需要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第二课堂英语作为一门全国统考科目 (每年的四六级考试) , 和大学阶段开设课时最多的一门课 (四个学期) ,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也是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事实。但令人困惑的是, 每周四到六节的英语课堂学习, 以及每周十多个小时的自主学习, 结果却总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笔者就经常听到学生的诉苦, 花了大量时间去记单词结果过一段时间却全忘记了, 随身听和MP3每天都带在身上去听英语可考试时还是考得很糟糕。有一大部分同学抱有学习英语的激情, 但苦于课后缺乏学英语的氛围, 久而久之, 激情也消失殆尽。这样费时低效的学习状态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恐惧感。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究其原因, 学生缺乏一种英语学习的大环境, 即校园英语文化氛围或第二课堂。

2.2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校园

文化多元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尤其是近几年来, 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股兴建校园社团热, 纷纷建立起诸如计算机协会、微软技术协会、电子商业协会、动漫协会;文学社、诗歌书画社、摄影社、戏曲社;健身俱乐部、武术协会、篮球协会等学生社团。但综观各个高校丰富多彩的社团,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社团建设热”中所存在的问题, 即主要偏向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类社团建设, 而涉及广大师生的英语文化社团则屈指可数。而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目标是不太相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在于要营造兼具中西文化特征的开放性、灵活性的文化环境, 培养世界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而且要有力结合课堂教学, 担当好课外教育资源的角色。

3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学校领导层要在思想上重视校

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英语是涉及全校大多数师生的课程, 学生要进行两个学年的英语学习, 还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入学统考, 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也必须考过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对师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 全体师生都能身临其境地学英语, 这是一件造福于整个学校的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师生英语水平, 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而且能够彰显校园精神和办学特色。

3.2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 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起的是指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学生社团、院系学生会及各个班委会的号召、组织、协调作用, 对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 作为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 自由地创造、编排一些新颖独特、诙谐幽默、可以体现校园生活的英语节目。这也是校园英语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在这一方面, 一些高校就做得不错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为例, 在校领导、校团委、校学生会的带动下, 我校开辟了英语学习网站、英语村、英语协会、英语戏剧社、英语歌曲卡拉O K大赛、英语角、英语新闻广播、英语歌曲欣赏电台、周末英语电影放映专场、英语笔友协会等社团;在各院系学生会和班委会的积极努力下, 创办并组织了英语板报、精品英文赏析、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等活动。以上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英语的机会, 使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并学到英语, 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 克服了刚入校时的害羞胆怯心里, 见到英语老师或外教, 他们也不再躲着走了, 而是大胆地用英语打招呼或走上前去热情地交谈。

3.3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国外的大学增强交流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 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 其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学好英语, 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养大批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人才显得尤为迫切。而要想学好英语, 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 加强与国外大学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不失为一种真切而高效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渠道。这既可为校园英语社团的发展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人生修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文明的进步, 思想观念的解放, 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的英语人才,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迫切之举。本文主要从它的重要意义、可行性对策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校园英语文化,多元化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吕兆芳.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8 (07)

[2]李志莹.浅析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 (24)

[3]王红.浅析大学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9 (35)

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篇5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学校的“教育场”。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不仅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于学校目标及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它对于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所在。一个学校倘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犹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鸟儿缺少飞翔的翅膀,也就没有了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硬环境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赏心悦目的绿化等;其二为软环境建设,如墙面、橱窗的环境布置,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制度文化的构建,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显而易见,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文化是隐性的,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亦是如此。建设校园文化既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为大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一下:面对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又有谁会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呢?谁又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呢?无疑,这样做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

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使环境美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审美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化为他们生活的需要,自然地构建和谐校园。

目前,青年学生正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IQ(智商),更需要EQ(情商)。学校自然而然的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既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呢?

首先,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坚持倡导教师上课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中,强调六个精心: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

其次,我们要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进行内化。平时加强学习,注重过程管理和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公平感,有利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

再次,我们要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可以不断开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如:把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如学雷锋活动、“五四”青年节、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革命传统教育,把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突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强化实践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的活动目标。

最后,我们还要重视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注重校园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根据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以校刊为载体,形成文化阵地,积聚文化底蕴。一篇篇优秀篇章来自于一个个学生的心灵感悟,而一本本校刊的出版,更是凝聚了校园文化的精髓,积聚了校园文化的底蕴。校刊的出版与传阅,不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还会使全校师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这种凝聚力又能大大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篇6

【摘要】作为高校宣传工作队伍的生力军,学生记者是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本文探讨了学生记者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当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飞讯记者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生记者;校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一、高校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石,校园宣传思想文化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既是校园的主力军,更是校园宣传思想文化的受众和载体。培养一批具有新闻采写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记者团队,不仅能够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率,更能提升学生对校园思想文化的自信,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运用于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而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效果。

二、学生记者的主要职能和重要性

(一)学生记者的主要职能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飞讯记者团是由热爱新闻、有志于培养自己的新闻写作、摄影摄像、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组成。该团的宗旨是助力校园思想文化健康发展,传播校园文化、记录校园生活、做好校园宣传舆论工作。

(二)学生记者的重要性

1.是校园宣传力量的重要补充。校园新闻无处不在,而很多时候,隐藏于学生课堂上、生活中的新闻线索容易被忽略,因此,培养一支由学生组成的记者团队,不仅能够充实校园报道团队,还能拓宽校园报道渠道,丰富校园报道内容。

2.是校园思想文化的风向标。校园是实践的舞台,学生记者是实践的主体。通过把焦点对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挖掘校园生活细节,聚焦校园焦点人物,学生记者的作品便扎根于学生之中,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关注和好评。

3.是校园精英的孵化基地。通过系统的技术和素质培训,学生记者将在语言文字、组织策划、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此外,还能够拓宽学生记者的视野,挖掘他们的思维深度,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与职业技能进行互补,真正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努力,飞讯记者团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生记者团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凝聚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新闻作品“量”少“质”粗,在校园内未能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容易被忽视;分工不明确,工作常以“自愿为主,硬性分派为辅”,暂未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等。

(二)解决对策及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新闻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记者团指导老师从新闻写作入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新闻体裁的特点、写作方法及摄影及图片处理的基本技巧,并让学生在课后马上进行热身实践。如《新闻写作基础知识》、《采访的技巧及新闻稿件立意》、《文字的处理技巧及语言的把握》及《精神文明建设、宣传阵地建设方向》等专题讲座。同时,在这些讲座中穿插一些新闻理论知识,使学生记者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以及以事实说话的特点。通过以上讲座,学生记者对新闻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者养成了思考、观察、勤奋、合作、沟通等良好的新闻思维和新闻习惯,培养了新闻敏感和新闻道德,逐渐形成了“新闻人”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等技术型讲座。讲座方式灵活多样:师生共同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难点;有模拟新闻发布会由学生提问题、老师回答的,如《“模拟两会”——记者的提问技巧》;其中不乏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群众当中实战演习的形式或进行现场指导的培训活动。在知识的广博性方面,还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参观博物馆、观看各类优秀剧目等以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为主,管理为辅。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敏锐的思维、创新的视觉,常常能够打破常规来完成新闻报道。因此,应当鼓励学生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构思、自主选材,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对于个体差异性问题,应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在进行大型活动采访报道的时候,在学生记者自觉完成相关资料搜集后,提前帮助他们梳理采访思路,拟定采访提纲,在报道后引导其进行总结,形成“报道前有策划,报道中有跟进,报道后有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

3.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政策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适当地对学生记者的优秀作品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每年举办一次社团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学生记者;对于被选登在网站或校报的作品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等。

四、结语

高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我们必须站在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反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记者这一校园主力军更好的开展校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淑慧.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J].文史博览(理论),2013(5):76-79

[2]曾令梅.如何带领学生记者做好高校宣传工作[J].教育长廊,2009(7):59-60

[3]杨维东.发挥学生记者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6(1):10-12

[4]张晓冰.高校校报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9(7):128-129

[5]胡明.高校新闻媒介建立学生记者队伍的实践[J].教育新闻,2005(6):146-147

浅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7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

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速度和成熟度令人惊叹,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多元性。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 在网络文化中,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交融在一起, 使得学生可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范围非常广泛。作为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整合体, 高校网络文化包容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且各种文化形态多元化的共存。

2、具有普及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方式进行的互相沟通, 其核心是互动。在网络空间中完全可以不考虑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性, 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行业的人自由地交流沟通而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 从而给网络参与者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和共鸣。同时, 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理念使进入校园网络系统的任何人都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而共享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从而使高校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普及性的校园文化。

3、具有虚拟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就是将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空间, 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 连接起了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 形成了虚拟校园环境下新的交往规则和交往方式, 从而改变了大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方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尽管在本质上具有虚拟性, 但实际上它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是现实世界中校园文化的反映, 离开了现实的校园文化, 它就不可能存在。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1、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 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也承认, 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 在他们的意识中, 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 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学生非常少。据相关资料显示, 利用网络进行网聊、玩游戏等从事与学习无关活动的学生占到了70%以上, 而真正利用网络查资料的学生才30%。

2、校园网络文化中出现过多的虚拟文化与人为庸俗低级文化。

流连于网络虚拟社区是许多大学生痴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校园网络开辟了一个跨时空的虚拟世界,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种消遣娱乐空间。大学生网迷们跨越现实世界进入虚拟时空, 总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学业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就业的困惑, 一切都可抛于脑后, 这常使他们对网络乐此不疲。在网上游戏、讨论、聊天、交友甚至网上恋爱和结婚等, 已成为大学校园部分学子生活的一部分。而网络庸俗低级文化主要指网络色情文化、网络暴力文化及其他低级趣味文化。网络庸俗低级文化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并不多见, 它主要是从大学校园网络之外的网络文化中引入或侵入, 也有一些是校园人自己制造或传播的。

3、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

通过本人对某些高校的问卷调查, 了解到在通过哪种途径掌握网络知识的调查中, 约40%的学生选择上机实践, 约35%的学生选择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 约15%的学生选择了自学, 只有约10%的学生选择老师讲授。由此可见, 通过上机、互相学习等手段是学生掌握网络知识的主要手段。但是, 调查还发现约20%的学生不会将网上下载的文件转换格式, 约25%的学生不会进行文件压 (解) 缩, 约70%的学生不了解TCP/IP协议, 约60%的学生不知道HTTP的端口。在对上网目的调查中, 有高达90%的学生选择了聊天, 约80%的学生每天都逛论坛, 有约80%的学生曾在网上购物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虽然高校学生长时间接触网络, 但他们只注重追求新奇, 满足于表面虚浮的东西, 对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欠掌握还缺。普及网络知识, 提高网络技能, 应该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4、各类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泛滥涌现。

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率先进入校园网络文化并成为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一项基础活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以校园网络依托媒介的各类活动频繁涌现, 各种专题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团体也纷纷成立。在校园网内的BBS论坛上, 学生实现了跨校区的集聚, 大家在一起交流和沟通, 对学校及社会各种现象发表评论。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了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大众的互动文化, 它通过对人才的引导和激励, 达到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校园网络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和高校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 是一种新的认识工具和教育手段。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大学生确立无产阶级的理想和追求, 使之成为大学生固守、推广并不断完善的理念, 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由此可见, 高校网络文化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校园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认识力和创新力。到目前为止, 没有哪一种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产生过如此大的吸引力, 激发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乐趣, 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向前发展,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校园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手段和学习渠道, 由于网络文化以其信息检索便捷、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超越时空, 而且具有共建共享性等诸多优点, 从而吸引了无数大学生的眼球。所以, 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来拓宽知识面, 他们通过互联网, 足不出户便可尽观天下。

3、拓宽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目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 同与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 甚至可以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 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 网上聊天、收发邮件、网络游戏、收发信息等, 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的局限, 也节约了大学生的通迅开支。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 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使他们变得自信开朗、风趣幽默。所以在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 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校园网络文化将发挥出其独有的作用。

4、强化了大学生的意识教育。

方便快捷的网络加快了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学习经验的速度, 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 拓展了教育的渠道。大学生通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了解古今中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 认识全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世界, 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 个人便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它就成为了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这就充分说明了高校网络文化具有无意识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这种影响和功能甚至大于有意识教育的作用。

四、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是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网络文明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致力于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活力、无污染的网络环境。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是“网络文明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构建和培育网络文化。领导重视不仅要体现在从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 更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从高校网络政治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物质文化等方面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培育。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 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 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信息资源, 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

2、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

在一切都呈现开放、快速、变动和相互影响与渗透状态的校园网络文化中,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产生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队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必须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 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 能够以建设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校网络文化为己任;必须精通网络技术, 通过对校园网络的控制和管理,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提高对网络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力, 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文化在网上的传播。高校网络不能办成社会的网吧, 必须严肃网上纪律, 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 一定要度自律, 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优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增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空间。

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培育的过程中, 要全面推动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从而营造良好的、健康的人文环境氛围, 以增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巨大动力。为此, 首先要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公正、有力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以便保护好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及其高昂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逐渐形成一套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不断满足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培育过程中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现实要求;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评估和评优制度, 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评估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从而保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决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邵一江, 黄雄英.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 (10)

[2]毕红升.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解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 (12) .

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篇8

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 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校园体育文化在特定的范围, 特定的功能下赋予了特定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 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步提高, 校园体育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充分表现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

1.校园体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青少年活泼好动, 喜爱体育活动, 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德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能最充分地表露出来, 有助于培养他们善于交往的性格, 克服自卑和孤僻的不良心理,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

(1) 校园体育有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规则和纪律的约束和限制下, 能让学生逐渐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从而加强组织纪律性。

(2) 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校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竞赛的方式出现的, 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 这种道德情感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 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在这些体育运动诸多规则的约束下, 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 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反之则会触犯体育“公德”而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 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

(3) 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在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无疑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开朗、豁达的个性;体操、武术等利于培养机智、沉着、果断的自控能力等。而在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 顽强拼搏获得最后的胜利, 从中体会到喜悦, 而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 能抵挡突如其来的社会压力。

2.校园体育文化在智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 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我就感到特别愉快, 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 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 手脑结合, 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

(1) 体育活动可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意大利著名医学家戈尔季说过:“朋友你只将塞满的木柴拔动一下, 火焰立即就冒上来, 木柴便能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学习、工作通过校园体育锻炼, 经常调节紧张的神经, 使大脑得到休息, 从而达到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 使头脑清醒, 精神焕发, 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 校园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在各种体育游戏中, 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对抗,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进的高尚道德品质,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组织、判断、记忆能力。如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 队员们要根据场上的各种变化进行快速的思考、判断, 从而迫使队员们在比赛中提高大脑分析和判断能力。

3.校园体育文化在美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体格的强壮, 动作舒展;还有利于磨练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经调查轻校园体育的传统教育, 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萎靡、迟钝、怯懦的感觉。通过体育锻炼能使他们的体格强壮, 体形优美。例如体操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柔韧, 动作的舒展;舞蹈能使学生的身材变的更加完美;球类运动能使学生们在运动中得到各种动作体验等。而从本质的意义上说, 校园体育的这个过程又鼓励学生克服自我, 战胜自我, 净化自我, 提高自我。体育行为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 渐渐地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 以完成人格的升华。

4.校园体育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一方面,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使他们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锻炼, 全面地发展肌体器官, 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和力量;另一方面, 许多学生选择体育活动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 让身体的生物学改造 (即器官的运动和锻炼) 和心理的调适在健康的方式中体现。其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以及有利于学生培养豁达、大度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思维模式

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应体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具体如下:时间上的业余性、内容上的广泛性、艺术上的通俗性、思想上的启迪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经常性、现实上的针对性、重点上的突出性以及对象上的层次性。

四、结语

通过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 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度,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丰富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 还能使校园气氛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这一代人应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 为提高全民素质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浙江体育科学, 2000, (4) .

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篇9

一、校园视觉文化建设

早在原始部落时期, 人类就学会运用个性迥异的服饰打扮、图腾设计、建筑风格及语言习惯等来进行形象界定, 以增强本部落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视觉文化是学校对外塑造形象的主要工具, 是传递其整体信息最直接、最直观的部分。它能将自身的基本精神的内涵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表达出来, 并让人一目了然地掌握其中传达的信息, 达到识别、认知的目的。具体来讲,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学校的视觉文化:

(一) 校园生态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

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最外在表现, 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 即地面无杂物, 墙面无污渍, 桌椅无印刻, 门窗无积尘, 卫生无死角。学校通过值周等劳动制度, 让学生参与学校卫生环境养护工作, 让校园环境的美充满生命力;学校在草坪等地安置温馨的提示牌, 在花和草之间增添形象各异、颇具艺术气息的石头, 让校园文化多一分宁静与沉淀;学校借助植树节之际, 发动全校师生为绿化增色, 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种植班级树, 并在树旁设立说明牌, 让班级学生有一片灌溉爱护之地, 也让毕业的学子返校时可以看到这曾经亲手栽种的树, 引起无限美好的回忆;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布局, 如教学区绿化的宁静、生活区绿化的温馨、休闲区绿化的清新、运动区绿化的简雅等, 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具体布局, 体现出校容校貌美的韵味, 满足师生教学和生活中的审美需求, 使他们融入所构建的美丽校园中。

(二) 校园标志造型的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

校园的标志造型包括校标、校徽、校服、校园网、学报、宣传栏、画册、宣传标语、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等。统一、规范、系统的标志造型能增添学校视觉文化的美感, 显示出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涵。校标、校徽、校服等设计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学校建立伊始, 要利用一系列的标志造型, 如学校统一的活动服装, 印有学校校标的宣传册、画册、信封, 学校网站的图标等, 来提升学校的识别度。此时的标志造型只是一个符号。当校园文化建设成长到一定阶段, 原本符号性的标志就具有了生命力, 能折射出一种精神。当人们看到某个校标、校徽, 就会对这所学校充满敬意。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唤起师生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也是校园文化构建的终极目的。

(三) 校园教育教学系统的标准化、人文化

学校的教学楼及内设的教室、办公室是师生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 是师生群体素质、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 更是校园常规管理、文化建设的展示窗口。学校为使教室具有统一的布局, 定制了标准的展板, 位置固定, 内容由各班级充实, 达到既统一标准又展示班级特点的目的, 融标准性与教育个性于一体;学校对班级的卫生洁具进行统一安置管理, 对饮水机等物品实行画线定位, 让教室整体更有序、整洁;学校的教师办公室实行“7S”[1]管理制度, 统一定制标准的教师办公桌、作业柜等办公设施;对桌面物品的摆放做了统一的规定, 创设整洁、整齐、庄重的办公环境;根据专业特点, 在办公室内张贴规格统一又具有特色的名言、工作准则、座右铭等, 彰显各个办公室的文化气息。

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群体及社团活动以及由之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它是学校的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 是校园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优良的品位对学生的成才和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 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 才能让校园行为文化成为学校精神的折射, 才能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如某职业学校采取准军事化的管理, 就是一种行为文化建设。学生的出操, 归队时的整齐方阵, 甚至是早上课间操的跑操运动, 都成为体现学生精神面貌的窗口, 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一个班级有秩序的行进方式, 呈现的不仅是队伍的整齐、秩序的稳定, 更多的是代表一个班级的文明素养。一个简单的有序行走就是一扇窗口, 展示着校园行为文化最精彩的画面。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制度包括学生德育积分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值周班制度、住宿生条例、毕业制度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于教师而言, 包括教学“八认真”检查制度、推门听课制度、课堂教学情况每日信息反馈表报告制度、终端检测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签到签离和请假公出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制度文化在推行过程中应讲究“刚柔并济”, 讲究与人性化的结合。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进行宣传教育, 如以某主题月活动为载体, 打造“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坚持选树典型, 让师生在正面激励中遵章守纪, 如借成人礼仪式, 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校园中的每个人都有精神需要, 都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获得激励时, 人的精神力量得到开发, 激励越多, 所开发的精神力量就越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通过选典型、树榜样, 形成人人赶超先进、个个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 中职生处于成长阶段的敏感期, 容易产生困惑与叛逆, 正面的心理疏导能让学生在自我暗示中约束自己。

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除了有完整的规章制度, 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 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要专设相应的制度落实小组, 如办公室“7S”检查小组、教学工作劳动纪律检查小组、工作效能检查小组等。通过刚性制度与柔性督促的有效结合, 规范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 确保校园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师生言行的功能, 真正发挥制度文化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校园理念文化建设

校园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及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 是一切办学行为的起点, 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理念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 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价值追求、育人特色的集中体现, 是被学校大多数成员认可并遵循的共同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理念文化既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办学经验的提炼, 又是学校发展的指针, 它激励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树立共同的教育理想, 并为学校弘扬传统、开拓未来、打造特色、提升品质而奋斗。学校工作尽管千头万绪, 但首要的就是必须提出一个科学的、先进的、明确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 通过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的办学实践, 用办学理念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发活力, 使学校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校园的理念文化是渐进的积累过程, 由点到面, 再到整体。最初是空洞的、缺乏生命力的, 可能只是几个汉字的表达。但是, 经过几代人集体的构建与积累, 它能折射出学校的精神。它与学校的校标、校徽等相融合, 成为学校文化的代言。

校园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行为文化的行动指南, 行为文化构造出良好的视觉文化, 而视觉文化又折射出理念文化, 三者相互交融, 相辅相成, 呈螺旋式上升状, 共同打造出学校独有的文化氛围, 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及竞争力。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 反映了学校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 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校园文化为中心, 借鉴企业CIS理念, 提出校园文化系统 (CCS, Campus Culture System) 这一概念, 并从不同层面论述校园文化的构建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视觉文化 (CVC) ,行为文化 (CBC) ,理念文化 (CMC) ,构建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林华.设计艺术形态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7.

[3]程梦辉.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4]詹姆斯·C.柯林斯.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2.

关于创业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探析 篇10

创业文化进校园是现代大学职能发展的需要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18世纪以前中世纪的大学只有单一的培养人才的功能, 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19世纪初, 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了柏林大学, 强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大学实现这个目的的惟一途径是通过研究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接受真理的好奇心, 使他们在科学探索中完成自我发展。1862年, 在林肯总统签署的《莫里尔法案》之后, 美国各州纷纷建立“赠地学院”。其中的威斯康星大学以其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该大学的重要职能。从此, 大学的职能逐步地发展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大学职能的演变影响因素除了大学自身的内在要求外, 科学与社会的发展是另一重要因素。因而, 积极营造大学创业文化氛围, 实施创业文化教育则是大学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长期任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要把经济引入教育事业, 直接参与经济建设, 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和实施校园教育内容。大学在这一进程中应当主动强化自身职业方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开展创业教育,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新岗位的创造者和既有岗位的主动求职者, 以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

创业文化进校园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更需要弘扬创业文化, 更需要推崇创业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1]建设创新型国家, 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 实现创业文化进校园,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使其由单纯的就业者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是新时期国家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创业文化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需要培育。作为一种培育的创业文化, 在观念知识层面上, 必然需要知识精英率先进行创造和总结, 然后再加以推广, 不断普及和提高。而高校堪称社会的中坚和主导, 正如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在北大百年校庆高等教育论坛上所指出:“大学必须站在每一个社会的中心, 大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学一直是新知识的提供者和新技术的传播者。”

基于上述原因, 创业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尤为凸显, 高校也无疑要成为培植创业文化的重要阵地,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业者的历史重任。

创业文化进校园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尤其毕业生的要求愈来愈高, 更加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柯林·博尔在想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 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 提出了21世纪新的教育哲学观念———未来的人都应具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 一本是职业性的, 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报告》将创业教育作为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后的第三种能力, 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 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到和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因此, 不言而喻, 高校必须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总之, 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 高校要尽快培育和繁荣自己的创业文化, 要破除“万般皆下品, 惟有仕途好”的观念, 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 让尊重创造、尊重创业者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使想创业、敢创业、崇尚创业成为校园乃至社会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 2007, 21 (15)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 2007, 21 (15) .

[2]李哲良.潜能和人格[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2-3.[2]李哲良.潜能和人格[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2-3.

[3]吉丹如.创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4 (12) .[3]吉丹如.创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4 (12) .

[4]李新仓, 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8 (9) .[4]李新仓, 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8 (9) .

[5]于光, 刘鹤.新时期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9, 11 (2) .[5]于光, 刘鹤.新时期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9, 11 (2) .

上一篇:现代化德育改革下一篇:小学数学中的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