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2024-05-06

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精选七篇)

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篇1

一、目前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保障现状

(一) 没有进行充足的司法保障

在我国, 受教育权的诉讼制度还没有建立, 我国公民无法通过诉讼制度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在当前的情况下, 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损害后, 一般会采取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维权, 以保障自己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在我国, 由于司法机关认为宪法不能作为审判的依据, 所以, 在审判的过程中不会使用宪法。而在其他的司法解释或者其他的部门法中, 都没有给予明确规定。在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时候, 一般不能通过正常的诉讼途径进行诉讼, 加之宪法诉讼制度在我国根本没有成立, 对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诉讼, 我国法院一般采取不予受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二) 形成了充足的立法保障

宪法是我国各部门法的核心, 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只有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的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才能在法律的根本上确定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目前我国对于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已经相当规范。在我国的教育法体系中, 通过各种法律体系的建立, 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三) 公民受教育的条件不平等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 都有大量的农民工, 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到了入学的年纪都必须上学。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的现象, 农民工子女不能在其工作的区域内就读。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 必须拥有本市户籍满足其他条件的人员才能在本市接受教育, 这就是著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公立学校以各种名义拒绝外地学生入校学习, 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歧视, 加大了学生入学求学的难度。

二、公民受教育不平等的原因

(一) 公民受教育权权利性质模糊

在我国的宪法中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具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要接受教育的义务。这说明在我国的宪法中, 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将公民接受教育作为义务进行看待实则是对我国义务教育的一种误解。在我国, 接受教育的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 在法律上通常被称为限制民事行为责任人, 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中, 义务的指向往往指向其背后的监护人。本文认为, 这种义务应该是国家的义务, 而不是家长的义务。国家有义务创建出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模式, 让广大的学生可以免费的入学就读, 而不是人为的限制入学的障碍。

(二) 关于平等受教育权的宪法规范欠缺

在我国的宪法中, 并没有对公民的受教育权进行具体的规定, 这就导致了现实社会中各种对受教育权的侵犯。例如在教育经费的预算中, 我国的法律就没有给予任何的规定, 这就使得政府对于教育的支出缺少法律的约束, 由政府进行自由裁量, 而权力机关无权进行监督过问。在这样的状况下, 经济发达地区受到的教育预算就越多,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预算就愈少。

三、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

(一) 明确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

为了使公民更好地接受教育, 我们有必要对宪法进行修改。对我国现在宪法表达的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改成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国家的义务。这样受教育权可以进行全面的诠释:受教育权的权利是公民的权利, 受教育权的义务是国家的义务。国家有必要提供物质、政策等方面的保障。

(二) 细化宪法和法律条文对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规范

目前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立法, 以便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提升教育立法的程度, 将有益的经验, 将已经成熟的法规上升为法律, 更好地为国家人民造福, 使法律变得更加的公平正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想使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就首先必须我国的法律进行规范。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对于受教育的权利应当与规范。

关键词:公民,受教育,宪法

参考文献

[1]梁玉璟.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D].暨南大学, 2010-05

[2]郑贤君.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兼议社会权利的宪法地位[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2003-11-15.

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篇2

近几年来,在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案和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发生后,围绕学位证书、学校处分决定等受教育权争议,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屡见不鲜0.本文指出高校自治与大学生受教育权从紧张走向和谐,需要准确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立法上保证高校自治的能动性,加快高校的.良法自治进程,并完善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文中从特别权力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司法审查部分进入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完善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手段.

作 者:王栋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7 关键词:行政管理权   高校自治   受教育权  

★ 数学优秀论文

★ 金融管理优秀论文

★ 电视节目策划参考

★ 电视节目策划书范文

★ 作者版权合同范本

★ 版权证明及授权书

★ 版权协议书示例

★ 论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 优秀论文的特征

浅析我国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篇3

一、对“某学生被开除案件”的分析

“某学生被开除案件”从学生开始信访到在终审判决历时一年之久,随着终审判决书的公布,曾经闹的沸沸扬扬的案件终于落下帷幕,但笔者认为这个案件的处理其实存在某些瑕疵。下面将主要从学校据以开除学生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一角度去分析本案:

《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第十七条的理解问题:

《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学生不能参加教学活动必须履行请假手续。未履行请假手续按旷课处理(未准假,视为未请假;虽履行请假手续,但超过请假期限者,超期部分按旷课处理)。旷课时数按每天实际上课时间计算,擅自离校期间每天实际上课时数低于5学时,按5学时计;擅自离校或离队(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天数包括休息日在内。一学期内旷课累计学时达到下列限额者给予相应处分:①旷课1学时至9学时者,令其检查,并在学院内通报批评;②旷课10学时至19学时者,给予警告处分;③旷课20学时至29学时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④旷课30学时至39学时者,给予记过处分;⑤旷课40学时以上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⑥累计三次因旷课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我认为学校对该条文作出的解释并不合理。学校分别依据“2012年10月8日到12日旷课26学时”、“13日到17日旷课20个学时以上”、“18日到21日旷课20个学时以上”做出三次严重警告处分。我认为主要有下述几点不合理之处:

(一)《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有那么多种处分级别,为何偏偏选择了“严重警告处分”这一级别

如果选择对某学生的旷课行为每达到1-9学时就处以通报批评处理,那么这名学生将永远不会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如果在对于第六项“累计三次因旷课受到警告处分以上处分者……”中“以上”包含本项的解释前提下,那么选择对于该学生每旷课达到10-19学时者处以警告处分,将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开除该学生的条件。同样如果选择“记过”和“留校察看”处分,要达到“开除学籍”的条件将花费更多的时间。

如果在对于第六项“以上”不包含本项的解释前提下,那么选择“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处分级别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开除该学生的条件。这不禁让我们怀疑学校给予这名学生“严重警告处分”的目的是什么,动机是否纯洁。在一般情况下,学校给予学生“严重警告处分”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督促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动机是出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然而本案中学校偏偏弃其他处分级别,而优先选择“严重警告处分”这一最容易达成开除学籍条件的处分级别,我们不禁会设想学校给予该学生“严重警告处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开除该学生的结果,动机是出于对于学生的怨恨。

如果我们按照校方的解释,将旷课时间累积起来算的话,在该学生一直旷课的情况下,可供校方选择的处分级别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将会产生的法律效果也不同。同样的法律事实在适用同一法律规范竟然会由于纯粹的主观判断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可见学校这种解释是一种谬论,在这种解释下,我们难以得出确定的法律后果。处分的级别将完全由校方决定。这违背了法律法规的确定性原则。

上述选择处分级别的难题其实引出了我们对于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即怎样界定一次完整的旷课。

(二)如何界定一次完整的旷课

旷课应当是在一学期内,从学生应当上课却未来上课时起计算,到学生重新上课时终止计算。在这样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学生没有中途回到学校上课。当事实上成就上述条件,即可满足成为一次完整的旷课。

学校针对于同一旷课行为,学校不能将其划分成多个旷课行为分别进行处罚。如果学校可以针对一个完整的旷课行为在时间上进行分段划分,就会产生无数种划分方式,处分决定也因划分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这样不仅违背了一般人对于规定文本的解释常理,同时也违背了学校制定“累计开除学籍处分制度”的初衷。

学校制定“累计开除学籍处分制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开除学生而制定,而是为了教育已经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学生不要再违反校纪校规。“累计制度”的对象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如果学生累计有三次完整的旷课,并因此受到三次“警告以上处分”,才达到了“累计开除学籍”的条件。正像美国的“三振法案”一样,“累计开除学籍制度”针对的对象是那些已经被判处处分予以惩罚的学生。如果一个犯人,他在被起诉之前犯了三个罪,他也并不能适用“三振法案”而被处以严厉的刑罚。这是不正义的。在没有受到刑罚的改造和特殊预防的前提下,当一个人犯罪一次后,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没有任何现实和心理上的作用去阻止他再次犯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犯人自己阻却自己再次犯罪。同理,警告學生是为了产生心理上的压制,防止学生再次旷课,而如果没有起到心理上的压制,直接开除学籍,那么同样也是不符合正义,不符合制度制定的初衷的。

终审行政判决书中“体现了被上诉人作为高等院校对教育秩序的严格管理”、“若对上诉人旷课的行为仅作一次评价,那么在上诉人旷课学时已远远超过学校规定的40学时且旷课状态仍在持续的情况下,却只能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将导致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与学生的违纪行为程度不相适应。”这样的解释也是不合理的。“惩罚”和“严格管理教育秩序”都不是制定《违纪处分条例》的初衷。如果为了惩罚而惩罚,就是对制度初衷的背叛,就是对“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摒弃。如果是为了严格管理教育秩序而惩罚,就是擅用自由裁量权的表现,就是打着对于教育秩序严格管理的幌子压榨大学生受教育权。

nlc202309020252

二、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问题

(一)大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现今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受教育权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采用习惯性思维进行管理,制定校规校纪与法律法规冲突,处分学生依据不足,程序缺位,侵害大学生受教育权现象时有发生。

本案中,该学校制定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和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存在冲突。处分该学生时,学校采用短信通知本人的形式,程序缺位。学校将连续一次的旷课行为视为三次旷课,分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这本身就是采用了習惯性思维,没有明确解释自己制定的条例。在三个并不符合规定的“严重警告处分”的累积之下,最终得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这就是处分学生依据不足的体现。由上述粗略的分析可见,学校的开除聂恒布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

2.教育行政监督缺位

当该学生回到学校发现自己已经被开除时,他曾经找过教育局去申请查看学校对他的开除处分的教育局备案。但当他等了一个下午后却被告知不能查看。一个关乎高校学生本人受教育权的文件,竟然不能被本人查阅。

此外,学校的《违纪处分条例》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存在冲突时,教育局并没有主动站出来,撤销学校的《违纪处分条例》或者是责令其进行修改。在行政规定层面上的监督缺位,纵容了高校对于学生受教育权的侵害。

(二)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建议

1.完善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制度

首先要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化。建立健全大学生事务处理的制度流程,并对制度制定的程序予以规约。做到学生事务发生时,有制度可依,有流程可行。切忌临时通过领导集体会议的形式对学生事务做出裁决。

其次应扩大学生对于自身事务的民主管理。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可以以现有的校务会议为基础,扩大校务会议参与成员的成分,增加教师、学生代表,并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校长和校务会议之间的权限划分。

2.加强行政监督和司法救济性制定的规章

加强行政监督,可以建立高校自行制定规章制度及纪律处分向教育行政机关报备的制度。高等院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必须向教育行政机关报备,并且教育行政机关最好能对其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若发现高校自行制定的规章与法律法规相悖,或者越权建立处分制度,应当及时宣布高等院校的规章无效,并责令在固定期限内高校对规章进行修改。

三、结语

在这个学生开除案件中,学校不合理的处分行为实在让人费解,而法院终审的判决也让人感到失望。学校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保障学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今却想方设法开除学生,不禁让人唏嘘不已。大学生相对于高校而言,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在受教育权的保护方面,制度的设计应当有所侧重。我们唯有在制度上落实对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问题,并将制度落实到实施层面,我们的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才能受到保障,我们的媒体上才不会出现那么多令人惊愕的判决。

参考文献:

[1]蔡海苗.“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对策探讨”《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农村教育教学中女性受教育权的保护 篇4

1 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权的现状

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实现,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最终获得幸福。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2]。人如果不接受教育, 其道德素质也许就得不到完善, 其潜能也许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这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人们的幸福。所以, 人必须接受教育。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盛行的一个国家,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几千年, 全部去除人们内心的理念是比较困难的[3]。我国作为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 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国家的财政不足以支持所有的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4]。在农村尤其是在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等落后的地区, 陈旧观念更阻碍着相当的父母承担起让女儿接受正规教育的义务, 加上女子早婚的习俗以及某些宗教影响, 使女孩正常的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

建国后由于对女性受教育权的高度重视, 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权的现实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变。从整体上来说, 中国女性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男女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进一步缩小[5]。但是, 就农村女性而言, 由于受性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其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与男性及城镇女性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文化程度偏低, 文盲率偏高, 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更加明显。从年龄结构上看, 我国农村女性年龄越大, 文化程度越低, 文盲率越高, 反之越低, 呈现出文盲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第二, 农村女性儿童的入学率低, 辍学率高。相对于农村的男性和城市中的女性, 农村女性失学率远高于上述两方。而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女童入学率低, 辍学率高, 其直接结果就是这些地区女性文盲的大量增加。

第三, 农村女性在校比例偏低。根据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看出, 除小学文化程度的男女生比例较为接近外, 其他各种文化程度中, 女生所占的比例都低于男生, 而且层次越高, 在校女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越少。直接显现的就是高校中男女比例差异极大。

第四, 农村女性在义务教育领域, 未能享受到与城镇均等的教育条件。一方面, 农村的办学条件总体上远不如城市。另一方面, 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相差较大, 从数量上看, 城市教师严重超编, 农村教师严重缺编, 并且在不断流失教师资源。从质量上看, 城乡师资力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中多为受教育程度的较低的当地教师, 且缺少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 使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

2 乡村女性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接受各类学校教育、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权利。我国现阶段受教育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入学就读权、教育平等权、终身教育权、接受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权、教育评价结果获得权等权利。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将受教育权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包括女性学生在内的适龄儿童统一入学, 按照要求接受教育, 相关法律法规及落实细则的出台为保证女性儿童受教育权提供依据和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 《教师资格条例》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从业资格, 严格把关教师从业人员素质, 对于教师自身的诸多规定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对于保障学生受教育权起到了良好的维护作用。还有我国《宪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对女性受教育权都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与保障, 在保障受教育权和落实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3 农村女性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法规中, 法律规定的内容大部分比较原则、抽象, 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条例、规章和具体贯彻措施, 特别是操作性条款不明确, 处理和制裁性要求不具体。从宪法当中找不到具体的有关女性教育的权利的相关条文。还有其他的法律法规, 里面虽有大量的有关保障男女教育公平的条例, 但却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如何在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 以至于在执法时找不到合适的条款, 致使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3.2 提高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关键就是资金的投入, 只有资金充足才能进行教学条件的改善,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教育经济的投入整体数量在不断加大, 担任与世界的标准差距很大,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腾飞, 但是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徘徊中前进。我国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之前一直徘徊在2.5%左右, 直到近几年国家的对教育的支出不断扩大。才逐渐到达国际的标准水平4%左右, 但仍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9%的水平。因为教育是一个隐性的工程, 并不能立即显现出效果, 所以更需要我们国家对教育继续进行政策倾斜。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等聚居地, 原本经济落后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进行教育投入, 更需国家的财政性投入。降低甚至减免学生的费用, 给与学生以补贴。杜绝教育乱收费的现象, 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 消除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地区和性别教育差异。

3.3 观念的改变

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很难, 而改变一个社会的观念更难。我国有着悠久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迂腐陈旧的观念。虽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在因为经济的原因女性上不起学的情况逐渐减少。但是我国农村女性的父母仍旧受着这些观念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su8pb RGQMd Nbtgnwin_9EH4Gdjon3s Fq TAf Yk8_9Tb NF_7Ys02m K4y4-QQZAb-5a T1PEZ4b Gr8FE1R9cldhe.

[2]周济.确保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全面提高女性文化素质[N].中国妇女报, 2005-3-3.

[3]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译:[N].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4.

[4]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社会学, 2005 (3) .

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篇5

关键词:转型时期;特殊群体;受教育权;保护研究;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91-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已经显著提高了,成为强国之一,我们再也不是那个落后被动挨打的国家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让我们的国家处处充满着正能量,但是现在的特殊群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特殊群体受到歧视的现状,建立保障特殊群体能够享受教育的政策和法律,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生活,对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特殊群体的介绍

特殊群体主要是指由于自身的某种原因,导致自己被隔离到了人群之外,在社会上处于不利的地位,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主要特殊在经济力量、文化力量、政治力量等都比较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在某些方面表现的非常不合理,受到文化程度高的人的歧视,不愿因和他们在一起,于是他们就被孤立了,处在了社会不利的地位,成为了特殊群体。特殊群体具有生活贫困,经济效益较低,生活的质量较差,还要承受着社会上的不平等性,享受着不平等的待遇的特点。特殊群体还可以分为弱势群体和劣势群体,劣势群体主要就是指长期处于这种生存环境下的不利群体,弱势群体主要是指由于自身的缺陷而在生活中活得比较辛苦,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我国属于特殊群体的有以下几类: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同性恋、受过刑法的人、农民等,这些人们在社会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享受着不平等的对待,我们要对他们的权利进行保护,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同时还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

2 教育缺失引发的问题

2.1 农民教育问题

其实农民不应该成为特殊群体,如果是因为农民的受教育的比较少,那就是人们的肤浅,农民是革命胜利的主力军,为我国的城市繁荣、农村发展提供了重大的贡献,所以说农民是我国发展的功臣,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的教育越来越高,却越来越看不起受教育少的农民,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培训,并且从事着最苦最脏的事业,收入还特别地少,便将其视为特殊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备受歧视,不能融入城市的生活而成为“边缘人”。根据详细的资料总结得出,现在的文盲已经达到了1亿多人,并且从中还能够看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民工的受教育权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农民工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得受教育权利仍是欠缺和不完整的。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农村和城市文化差异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还有资料充分显示,农村没有受到过教育的占有8.7%,是造成了农村文化较低的直接原因,影响了整个乡村文化的发展。甚至有的没有受到过教育的家长直接认为教育没有什么用,将自己的孩子直接送到外地去打工,据估算统计,现在大约具有三四百万的农民子女面临着不能上学的危机,所以造成了他们备受歧视,不能正常融入城市的生活,使得农民受教育的问题变得非常突出。

2.2 艾滋病者教育问题

其实,艾滋病刚刚出现的时候,由于我们的知识还不是非常丰富,我们不知道这种病是什么,然后就将其看成是外国人的病,正是这种现象,才被成为是“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没有丰富的知识了解什么是艾滋病,不能及时进行控制,才造成了艾滋病大范围的蔓延,并且蔓延速度非常迅猛,但是艾滋病患者被感染的比例,就是农村多于城市,女性的感染程度高于男性,而且较为偏远的地区,或者是较为贫穷的地区,感染的程度高于中心的城市,还有资料表明,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文化差距较大的城市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也较多,甚至得出了一条结论就是,艾滋病和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的联系,大多数的女性,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没有学历,不能吃苦的,为了能够生存,更多的依赖着两性的关系,这样的方式使得女性很难保护自己,致使患有艾滋病的概率大大的上升了。所以由此可知,教育程度低的人患有艾滋病的危险系数更高。

综合上述两个特殊群体的描述,我们知道了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我国面临的一个状况就是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力量不足,尤其是女性受教育权的保护程度不够,由于现在社会还没有创新传统的观念,还没有成功地从封建理念中走出来,严重阻碍了女子的受教育权的行使,致使女生的教育程度非常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由于文化程度低,学历不高,生活不稳定,很难过上稳定、稍富足的生活,为了能够过上较好的生活,以及带来的缺失基本的性伦理和屈从的意识,很容易使自己走上卖淫的道路。正是因为这些,才导致女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低,不能安全地保护自己,使得患上不健康的疾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不足,对性爱观念的错位认识。随着我国越来越开放的发展,对待“性”人们不再难以启齿,特别是青少年,根本未形成正确的情爱观,导致有性无爱行为越来越多,给艾滋病传播提供了土壤。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受教育权虽然受到《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保护,但是患者的求学仍然存在很多障碍,由于经济困难和健康状况差,再加上广泛存在的社会排斥与歧视,其受教育权常常得不到保障。

3 特殊群体受教育权保护意义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教育非常的重要,正是由于教育观念的缺乏,才导致人们在生活中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只有加强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充分保护自己,不会感染不健康的疾病,保证人们能够安稳平静地生活,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首先,想要提高贫困地区的人能够充分地享受受教育权,就要给家境贫困的学生以特殊资助,比如说,得到充分的知识,给予减免学费、国家补贴等,帮助他们能够继续学校的生活,如果还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特殊群体进行保护,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就不可能完成了,现在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多,鼓励他们积极地享受受教育权,帮助他们能够行使受教育权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只有提高特殊群体的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尤其是农民,使人们更具有丰富的知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能够平安幸福地生活。降低文盲人数的增加还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修养,将我国最优秀的形象展现在国际上,提高我们国家的影响力,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提升。农民能够正常地行使受教育权,提高农村的文化知识,帮助农村加快发展的速度,拉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农民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功臣,不应该成为特殊群体,受到人们的歧视,我们应该为农民提供保护,加强他们受教育权的行使,让他们也能够积极融入到顶层社会人们的生活,加快自己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加强特殊群体受教育非常的重要,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成功的发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这些都是一部分人的发展,还有一些特殊群体正处于社会不利的地位,享受着不平等的对待,我们想要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让他们也能够正常地行使受教育权,为我国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将来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参 考 文 献

[1]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J].大学学报,2012(4):78.

[2] 周凯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大学学报,2012(4):89.

[3] 张兮兮.论有效的课堂交往[J].大学学报,2013(8):53.

[4] 曹辉.特殊群体简介[N].人民日报,2012.5.

[5] 徐闻.特殊人体的现状分析[J].大学学报,2012(7):90.

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篇6

一、国际人权法中受教育权的含义和特征

对于受教育权的界定, 各国学者们具有不同的研究切入点, 从而给出不尽相同的概念。如以“文化权利”对受教育权进行界定, 是把公民依法享有基本权利作为重点;根据“受益权”为依据对受教育权定义, 结合有关国际人权法受教育权规定, 把在国际人权法中受教育权的基本特征概括出来:

第一, 权利主体认为个人是受教育权利享有的主体;第二, 立足权利来源视角认为国际法是产生国际法上受教育权的根本之处;第三, 立足受教育权义务主体视角认为国际法规定受教育权, 但国家根据作为或不作为方式履行承担的义务, 是实现这项权利的方式;第四, 选择和平等教育权等受教育权权利内容被规定在国际人权公约之中;第五, 受教育权属于国际法上的义务, 依靠国内法对其进行规范, 是实现受教育权方式的途径。规定受教育权的国际法在国内发生效力主要依靠:直接适用的“采纳”方式, 被各国实践证明的, 还有“转化”方式, 就是依靠国内立法把国际法受教育权利向国内法转化, 进而适用。但是, 在国内直接或间接适用国际法, 对国际法受教育权的权利来源都不产生影响。在国际人权法等很多法律中, 是以社会权利形式确认的受教育权, 而受教育权在欧洲人权法中, 确认为公民和政治权利, 主张教育自由, 认为国家不应该积极介入个人教育。

二、国际人权法受教育权保护的立法与实践

(一) 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的实践

在我国受教育权属于公民基本权利, 为公民依法享有, 是公民对其他权利享有和行使的前提, 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 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自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在制定多项国际人权文书以及在保护受教育权国际人权公约签署和批准的多项规定中, 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对于受教育权涉及的国际法律义务进行了承担。同时, 就我国的国内法来看, 保护受教育权也不断处于强化之中。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 就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来看进步是突飞猛进的, 基本原则以宪法为基础, 核心为教育法, 骨干围绕教育专门法和行政法规, 主体确定为教育和地方性法规规章, 这种教育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近年来, 我国在保护受教育权在内的人权上获得的成就是人所共知的, 但就我国的人权法制建设来看, 正处于与国际人权保护标准接轨之中, 受多方面原因影响, 许多障碍依然存在, 因此在我国实践国际人权公约方面诸多问题不可避免。例如, 在理论和实践上, 对我国人权法律体系组成上, 国际人权法规则是否具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是否直接适用国际人权公约等等问题答案不明确, 也不统一。

在立法实践中, 以下两方面为我国宪法等联系到国际条约规定的:第一, 涉及缔结条约问题, 我国共同行使缔约权归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家主席以及国务院所有, 主要依据来源为我国现行宪法等规定;第二, 与适用条约问题相关, 我国宪法在国内适用国际法方面一般性的规定虽然没有作出, 但专门条款在若干部门法中已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条约比国内法的效力优先。而在我国法律体系组成中, 我国参加国际条约没有明确规定在我国的宪法等方面, 这与英、美等国家具有差异。如果把依据确定为“具有相同立法主体”和“相似的立法程序”, 对缔结或制定条约和国内法本质差异不充分的进行考虑, 就把条约和重要的协定断定为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在同一法律体系, 这种观点显得过于牵强。因此, 在法律规定明晰程度匮乏状态下, 在我国法律体系组成中, 国际人权公约是否为其内容这一结论无法确定。而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 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直接适用国际人权公约, 当国际人权公约和我国国内法出现矛盾时谁应该优先被考虑。在我国许多单行法律和法规中已经规定, 在一定范围内我国参加的相关国际条约, 直接和优先适用是国内机关具有的权利, 但在对这些法律和法规的诸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基础上, 尤其在对待人权问题, 我国态度和立场一贯谨慎而严肃, 因此我国参加的国际人权公约直接和优先适用在我国很难被确认。

存在于以上立法实践中的问题体现在司法实践中也极为突出: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等利用一些司法解释对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要求有关法院执行或适用, 我国法院在对与民事合同等相关纠纷或刑事案件中把相关国际条约进行适用在审理之中, 但我国法院在对国际人权公约对案件审判过程中直接适用的报道还没有。因此说, 我国适用国际条约是具备一定的特点的, 但从总体来看, 与条约适用的立法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

(二) 我国受教育权保护的立法

在我国《教育法》中规定, 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在我国被实行, 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 是政府和监护人等应该承担的义务。然而, 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 教育问题呈现纷繁复杂状态,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对这种局面的解决依据局限性日益凸显, 因此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是我国依法治教的新举措, 也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新篇章的体现。为了使义务教育公益特征被切实体现出来, 在2006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原则, 在筹措和管理教育经费上, 各级人民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其中,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已经在财政保障范围内列入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内容, 以国务院的规定为指导, 各级人民政府在教育经费运作上分项目和按比例分担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另外, 为了避免义务教育经费被挪用, 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要单列义务教育经费项目, 这在新法中规定得极为明确, 同时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和统计义务教育经费公告制度。而在高等教育中, 《高等教育法》已经颁布, 公民享有受高等教育权利被承认并受到保护。而对于基础教育, 针对没有受到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 我国采取积极对教育改革推进措施, 推进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进程, 注重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而且把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作为大力发展方向。另外, 国家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积极的采取措施为满足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办学行动给予鼓励。

(三) 我国受教育权保护的实践

近年来, 我国在保护受教育权方面逐步在加大力度, 在教育制度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极为显著, 尤其是义务教育方面更为突出。2011年11月, 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现, 对青壮年文盲扫除的战略目标已经完成, 已经具有100%的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就青壮年文盲率来看, 1.08%为下降数值, 就小学净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来看, 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 在世界上发展中大国共有9个, 我国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排在首位, 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相比于国际人权公约等, 我国保护受教育权实践上成效凸显, 具体表现在:首先, 我国对义务教育十分重视, 我国义务教育比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年限相比是超过的, 而且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工作在2011年底在全国范围实现;其次, 《义务教育法》等针对教育的专门立法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数量, 在对此类专门教育关系调整上应有的法律法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再次, 我国教师的待遇不断提升, 尤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最后, 我国民办院校大量涌现, 而且各类学校的竞争程度更加加剧, 成为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的推动力。

三、我国受教育权保护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保护受教育权, 教育法制建设进展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大量出台, 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体系已经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但由于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群众要求保护受教育权的呼声日益增长, 对于这种状况, 我国教育法在立法数量上对其还达不到满足, 就教育立法来看, 还处于立法数量少和不具有较高立法层次上。相比于国际人权公约等的受教育权规定, 我国法律规范受教育权已经具备, 但不足之处还存在, 具体体现在:

第一, 国际人权公约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权利, 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中包括受教育权, 这一点得到各国普遍认可, 我国宪法规定受教育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是两者的结合体;第二, 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后, 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速度极快, 就其财政投入等方面来看, 与世界平均水准相比, 是处于超出其状态, 然而就我国基础和职业等教育水平来看, 相比于教育强国,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 我国的教育立法建设时间并不长, 我国不具备较多的教育专门立法, 还是临时颁布的行政规章等形式,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第四, 我国法律对学生或监护人选择教育权没有明确规定, 受传统户籍制度影响, 我国公民对教育选择权利还处于不能完全享有状态;第五, 在我国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 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第六, 我国在法律上救济受教育权权利依据不充分, 在构建救济受教育权法律制度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第七, 就我国投入教育经费状况来看, 处于严重不足状态, 相比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四、结论

目前我国对受教育权高度重视程度在立法和实践中是前所未有的, 通过大量出台和修订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已经迅速提高了保护受教育权水平。我国对区域人权公约等进行积极的借鉴, 在受教育权和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进步是长足的, 世人所公认的。在近20年的努力后, 到2011年,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战略任务已经完成, 青壮年文盲被全面扫除, 由文盲大国和人口大国历史性跨越到教育和人力资源大国, 同时正在加快步伐向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摘要:受教育权是每个人拥有的获取知识和训练, 以达到充分发展自身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对个性尊严和发展进行维护的基础, 也是对年轻一代进行训练使其成为社会栋梁的基本手段。在对世界和平进行维护, 对人类发展进行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目前, 我国在对国际人权法与国内法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依据不足, 因此, 我国必须在修正和补充国内法律基础上, 或者制定新的法律, 对国际人权条约保护受教育权进行履行。

关键词:国际人权法,受教育保护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事业发展[J].求是.2011 (04) .

[2]杨义秀.受教育权及国际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8 (12) .

[3]戴德生, 王勇.论条约在法国执行的特点[J].求索.2007 (12) .

[4]申素平.受教育权国际标准研究——基于国际标准确立文件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05) .

[5]班文战.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政法论坛.2005 (03) .

[6]杨成铭.国际人权法中受教育权的性质:权利或义务?[J].法学评论.2004 (06) .

[7]项贤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3 (05) .

[8]陈立虎, 黄涧秋.国际人权公约与人权保护——国内司法实施的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 (03) .

[9]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J].政法论坛.2002 (03) .

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篇7

读罢这则新闻, 在感慨引起社会争议的源头之余, 也为视障考生能顺利参加高考而颇感慰藉, 但也不免产生疑问:同样作为考生, 为什么以往对视障考生要区别对待?区别对待的用意是对视障考生的一种关爱, 还是以此为借口剥夺了视障考生享有多元教育的权利?无论考试结果如何, 其践行意义已超过事实的本身, 它是社会对视障人士受教育权逐步走向公平和正义的体现。

一、对“视觉障碍”的概念界定

根据我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 (试用) 》中规定,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 通过各种药物、手术及其它疗法而不能恢复视功能者 (或暂时不能通过上述疗法恢复视功能者) , 以致不能进行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我国又将视觉障碍分为全盲和低视力两类, 如下图所示 (1) :

二、保障视障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学理论依据

视障学生接受教育, 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的平等权利的体现。

首先,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就为视障考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了最为权威的法律保障。《残疾人权利公约》也强调了残障人士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平等权利, 保障残障人士不受歧视;残障人士在法律面前获得平等承认, 尊重残障人士保持其身份特性的权利。基于平等权的要求, 视障学生有权利与普通学生同样的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而所享有的此项权利不因身体的残障而改变。

其次, 保障视障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也是受教育权的必然要求。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是享有和实现其他权利必不可或缺的手段。受教育权对视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使其掌握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而体现人生价值。视障人士的受教育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视障人士享有受教育权, 而受教育权具有不可剥夺性, 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视障学生, 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 学校应为视障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设施, 满足他们在学习中的特殊要求。第三, 学校应该考虑到视障学生的特殊性,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能被残疾人接受, 并制定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课程。例如, 为视障学生提供相应的可视听或盲文课本。

再次, 保障视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是贯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涉及的“适当生活水准权”一权中“获得适当照料的权利”的体现。获得适当照料的权利规定 (2) :在享有适当生活水准的同时, 还要求获得适当的照料。视障人士获得适当照料的权利不能理解为将对其特殊照顾的权利凌驾于普通人权之上, 而应该是国家在确认视障人士在享有适当的生活水准方面有何困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消除使视障人士难以享有基本权利的障碍。

三、保障视障学生受教育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视障学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密不可分。在我国颁布的《教育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义务教育法》中的第十九条、《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二条、《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对保障视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2008年重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 有盲人参加的, 应当为盲人提供盲人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残障人士人权公约》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残障人士有权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获得必要的支助, 便利他们切实获得教育。”这些立法从正面保障了视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四、我国保障视障考生受教育权的可行路径

前些年在普通高考中, 教育部没有单独给视障考生准备盲文试卷, 视障考生只能通过“单招单考”的形式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所谓“单招单考”是国家为视障考生专门设计的进入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 由招收视障人士的大学单独命题单独考试。调查中显示:目前在全国范围内, 具有这种招收资格的院校还不到10所, 招收的专业一般仅含按摩和音乐。这种看似是对视障学生的关爱, 其实质是剥夺了视障学生享受多元的教育的机会。

今年, 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规定, 采取积极措施, 为残障考生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便利。短短的几行字, 却为视障考生带来了“晚到的”平等。想要真正实现及保障视障考生的受教育权任重而道远, 这不仅是让视障考生能平等的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高考, 而是需要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持续保障。

(一) 改变视障考生参加高考的试卷形式

不可否认, 教育部为视障考生顺利参加高考做了大量的事前准备工作, 为视障考生准备盲文试卷、安排考场等, 但是考试时间短、考卷中程序性内容过于冗长, 都在客观上加重了视障学生考试的难度。因此, 我们可以仿照雅思考试的相关设置:“所涉考题的难度与普通试卷一样, 只是考试时间增加到12个小时”;我们也可以采用电脑读题, 用声音来替代视障考生用手触摸盲文, 从而大大减少视障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触摸不当而引起的理解错误。

(二) 逐步引入“全纳教育”理念

想要使得视障学生平等的在普通高考中被录取, 首先要改变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传统办学模式, 从而使得视障学生获得和普通学生同校的学习机会来重新设计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 不再单独设置特殊教育, 而是要用“全纳教育”替代“特殊教育”, 这有利于让学生融入社会, 从教育中获得平等对待, 这也是教育必须具有的可获取性的体现。

现阶段我国适学视障儿童, 大部分都是从小学开始就被分离进入特殊学校进行特殊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对视障学生的一种关爱, 但我们试想:在这种关爱的背后, 是不是给他们造成了更深层次的伤害?正是因为这种所谓的“关爱”, 让他们被“隔离”, 即便保障了视障学生参加跟普通高考的权利又能怎样?

实施“全纳教育”是就是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 接受普通课程, 而不是不同的课程;如果学生有特殊的需求, 就应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全纳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将视障学生与非视障学生混合在一起接受同课程教育, 它除了保证视障学生可以进入普通学校之外, 还应为视障学生提供符合其生理需求的心理咨询, 配备特殊的图书馆、教具等设备。

诚然, 在我国实施全纳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笔者认为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只有确保视障学生享有与健全学生相同的权利, 才能保障其在同等学习条件下, 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 增加可视障学生就读的专业

可选专业的局限性, 也是限制视障学生受教育权的一个方面。就目前招收视障学生的院校来看, 视障学生可选择的专业一般局限于音乐和推拿按摩, 这种就业难、花销大的专业让大部分的视障学生望而却步。增加适合他们身心的、可供视障学生选择的专业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 重视视障儿童早期家庭教育

在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中, 国家负有保障和实现教育的主要责任, 广义上的受教权, 还包括家庭教育。对视障儿童来说, 早期的家庭教育非常关键,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视障儿童的心理形成, 做好早期的家庭教育不仅能消弱视障儿童因视力的缺陷而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 还能预防因视力的缺陷而产生的新的障碍 (包括心理障碍) , 父母应该在早期的教育中培养视障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身体缺陷, 塑造一个良好的心态以便迎接挑战。

五、结语

视障人士因为身心的功能障碍, 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 享受受教育权的能力受到限制, 要确保视障人士享有人的一切基本权利和自由, 法律要赋予其“特殊”的权利, 实现其与一般主体法律人格的平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价值逐步得到体现, 视觉障碍人士的受教育权也愈发被社会关注, 视觉障碍人士作为弱势群体, 其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也是视觉障碍人士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经之路。保障视觉障碍人士的受教育的权力迫在眉睫, 文章就视障人士受教育权的有关问题从法学角度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视障人士,受教育权,法学依据,措施

参考文献

[1]白桂梅.人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欧东衡.盲人沉重的“大学梦”:无法自由选大学只有被选择[DB/OL].中新网.2013年.

上一篇:高位肛周脓肿下一篇:自己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