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2022-09-12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环境保护, 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环保工作有了很大发展, 认识上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 恶劣的后果日渐显现。近几年来, 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忧患意识,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 也是当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呢?笔者结合生物教学实践, 就加强环保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1 加强环境保护知识教育,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以来, 人居环境遭到了破坏。一方面, 工业和生活的废气、废水、废渣、垃圾等等, 使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自然资源, 特别是森林植被的滥用, 对自然界认识不足, 过度放牧、滥砍乱伐、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使人居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 “建设性破坏”使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城市的急剧膨胀, 使人居环境每况愈下, 空气污染、水质下降、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等“城市病”日益严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工业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 既让人类享受到了空前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也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于是, 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问题, 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

对自然环境 (或称为自然资源) 的保护, 主要是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对人文环境 (或称人文资源) 的保护, 则主要是解决好传承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体会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 如果人类只注重自身利益, 不按生态规律办事, 势必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不良的后果。让学生感受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 从而具有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2 推进课堂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 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 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 可加进去生态效益的例子, 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 一个人要生存, 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 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据研究测定, 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 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一克葡萄糖, 就能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论计算, 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 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 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 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 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森林覆盖率30%的林地, 水土流失比无林地减少60%;还有人对坡度为13度的山地做过观测, 发现每年流失的土沙量, 裸地是林地的48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 2.7%, 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 我国近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 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 昔日的青山绿水, 变成荒山秃岭, 水土流失。与此同时, 日本人爱树成癖, 长期坚持植树造木, 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 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 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 阳台养花种草, 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 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 在讲软体动物门时, 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 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 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 污染水源, 使水生动物带菌, 危害人民健康, 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 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环保教育按其构成的整体结构看, 主要是分两大块, 即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缺少任何一个方面, 环保教育都是不完整的, 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渗透环保教育。

例如, 结合“爱鸟周”、“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植树节”、“科普周”纪念宣传活动, 搞专题讲座、举办墙报专栏、观看环保专题录像、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普及环保知识, 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向人们进行环保宣传, 从而为环保活动大造声势, 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的社会风气。

还可以通过各种环境调查, 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环境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如让学生对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方案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施, 调查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并提出自己对于防治水污染的建议,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通过这类的调查活动, 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 不仅了解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 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只有环保意识是不行的, 还要有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并使之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 是促使学生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转化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如组织学生对学校周围的垃圾进行清理、分类, 这样既能使学生培养起来的环保意识转化为行动, 又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不再乱扔垃圾, 并注意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由此,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相互转化得到实现。

总之, 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 只要坚持“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 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 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 那么就能够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 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做出了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问题,环境教育

上一篇:高职医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下一篇:糖尿病足X线与CT的影像表现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