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能力要求

2024-05-05

新课程能力要求(精选十篇)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1

下面,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语言有不同的说明类型, 如叙述性说明、描绘性说明、论证性说明、解释性说明等。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语言说明类型, 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楚、清晰流畅、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抑扬顿挫, 富于逻辑性、启发性, 具有感染力和美感。

2. 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于地理教学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 做到应用过程中的及时提取和及时应用;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 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善于捕捉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信息, 应用新理论解决地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善于将自己的教学体验和经验用理论进行加工, 使之能上升为理论。

3. 把握地理教材的能力

地理教材的分析与组织包括深刻的教材阐释与有效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 是一种研究性的教学行为。要求地理教师能够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分析地理教材的整体结构、编者意图;能够准确区分地理教学课程的知识构成与层次, 深刻分析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智力价值与思想教育价值, 从而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材内容特点, 灵活地处理教材, 注意弥合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能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修正。

4. 优化地理教学方法的能力

地理教师根据新课标对教材要求、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条件、现有的教学设备等情况, 能够根据地理教学课题的特点, 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水平,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能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地理教学方法

5. 驾驭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

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 是指地理教师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顺利地制订地理教学方案与进行决策的活动方式。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 是指地理教师根据地理教学方案及教学实际,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与课堂管理方式, 使教学过程富于节奏、秩序与效率的能力。

6. 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正确选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 掌握规范的读图技巧, 熟悉各种类型地图的识读方法;能够用地图灵活地讲解和提出地理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得地理知识, 提高读图能力。

7.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现代教学方式, 它充分利用计算机声、形、色等优势, 在动画演示, 视频播放、互动参与等方面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相比的、为地理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8. 选择、运用和制作地理教具的能力

由于地理知识具有较大的时空跨度, 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难于直接感知。因此,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理直观教具的辅助。要求地理教师必须熟悉地理模型、图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适应范围和运用方法, 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 恰当选择地理直观教具, 设计地理教学过程, 能够制作常见地理模型、能制作地理幻灯片, 掌握初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进行常规操作。

9. 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2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赋予班主任角色更多新的内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平台展现在班主任的面前。在新课改环境下,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面临全新的挑战,其中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中学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班主任 能力素质

新课程最显著地特点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学生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这就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培养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环节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能力素质的要求

班主任能力是指教育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班主任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不断加强和提高班主任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能力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的能力素质,关系到班主任自我形象的塑造和教育对象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新型的优秀班主任,除了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从事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班主任的立身之本。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机结合来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班主任该如何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呢?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班主任必具的能力素质之一。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探索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班主任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2.熟悉每一个教育对象。清晰的记忆力可以使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外部特征和个性特征来认识学生。特别在一个新班面前,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将会缩短学生同班主任间的心理距离。班主任若能清晰地记住全班每个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记住班集体举行过的活动或与个别学生交往的情况,就能在心理上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提高班主任的威望。

3.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有赖于语言去传播。高尚的情操,圣洁的灵魂,需借助语言来塑造。同样一句话,有的让学生“跳”起来,甚至记恨终身;而有的说得学生“笑”起来,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班主任的语言,既非讨好卖乖的奉承,也非不负责任的姑息迁就,而是充满激情的艺术性语言。

4.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既要认真贯彻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要针对学生情况开展各种工作。当出现意外事件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机智,即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应变能力。优秀的班主任对突发的问题能沉着应付,巧妙处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培养开拓性的探索能力。改革的浪潮,活跃的经济,开放的政策,都冲击着陈旧的、凝固的、僵化的教育习俗。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工作,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经验,是当前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6.学会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当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吸取大量最新的社会信息,内容之广,传播之快,在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与班主任相比,学生吸取信息面积广、份量大、质量杂、速度快,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信息差”。这使得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另外学生大量吸取的信息难免良莠混杂,班主任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7.开拓进取的教学科研能力。班主任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而班主任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即引导学生学习、把握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它是班主任树立与提高自己在学生中威望与信誉,提高教育工作效能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8.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要求班主任在组织和管理集体方面应具有很强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培养、教育学生集体、统帅学生的综合教育才能。

9.拥有开展班级丰富多彩活动的能力。寓思想教育于各项有益活动之中,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才多艺的班主任能带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班集体。

10.具备转化后进生的能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难点。有一定教育经验的班主任都把转化后进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去抓。班主任要对他们有更多的关怀,给予多方面的积极引导,并要学会分析后进生后进的原因。对后进生要“雪中送炭”,切忌“雪上加霜”,严禁“落井投石”。情感投入、严格要求是班主任转化好后进生的良策之一。

二、班主任能力养成的策略和方法

以上所述,主要是班主任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和体现。那么如何开发培养班主任的能力素质呢?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在新时代,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等着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开启的大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当今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

(1)能够乐于请教、吸收精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有他闪光的一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养成互相借鉴的习惯,要做到文理渗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经验。

(2)能够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木棉先生说:“反思不是把自己的伤痕揭开来,而是把蒙在心上的黑布撕开;勇敢经历刮骨的疼痛之后,我们获得的是新生!”反思是个好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免不了出现偏颇。通过反思,走出教育误区,感悟教育中的经验教训。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财富,这是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乃至教育专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3)能够学会宽容、真诚以待。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变得婀娜多姿、臻于完美。”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多些情感关怀,少些挖苦讽刺,多些耐心,少些急躁,学生将学会在宽容中自省,在鼓励中成长。宽容的教育会使班主任更加受学生尊敬和爱戴。

(4)要善于积累、厚积薄发。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能善于储备、积累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班主任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量,与时俱进,只有当各种经验和知识达到相应水平时,积累的过程才会彰显其各种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厚积薄发。

2.铸就爱的灵魂,开创新的未来。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前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教师的爱要求教师具有献身于教育的远大理想和热爱真理的精神,这种爱在班主任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班主任的爱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爱能升华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爱也是一个拥有高超教育艺术的现代班主任应该具有的能力素质之一。

3.开拓创新精神、做时代先锋。班主任要立足两个支点——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这也是优秀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两种素质。班主任要在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取长补短,把握时代脉搏,以新思维、新办法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品质特征,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注重个体差异,优化教育形式,加强全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结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精益求精,并形成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

4.学校搭建平台、个人展示才华。学校要生存发展,培养优秀班主任队伍很有必要。学校是教师的舞台,班级则是班主任施展才华的场所。学校要为班主任多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和平台,为班主任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从培养方法来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与外界交流,学习优秀经验;二是在学校内部进行传帮带活动,让处于显性创造期的优秀班主任对处于预备期的青年班主任进行教育培养,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优秀班主任。

面对鲜活的学校生活和学生群体,赋予教育实践以真实的意义,重新发现教育的价值,并在行动中努力实现这种价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根本标志。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质,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真正做一名发展型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何国明,班华主编.班主任与德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英)p.朗,范国睿.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3]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13-03

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视为课程主要内容,而新课程除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以外,特别注重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课程结构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新课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和复杂性,教师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表现为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课程需要教育观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焕然一新,集教学、科研于一身,既有教学实践,又有理论研究,既熟悉教育规律,又了解教学艺术的新型音乐教师。

一、新课程对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是新型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包括优异的音乐感、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与良好的审美修养。

(一)优异的音乐感

音乐感知能力是人类在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是对特定的音乐现象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对音乐内容的个别属性的感受和整体性质的认识。它是以感觉为基础,以知觉为反应形式,二者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完整的心理过程,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音乐感包括对人声、乐器音色在表达情感上的感知;对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的感知以及对它们的情绪色彩作出判断和反应;对节奏、节拍、节奏型的感知;对音乐整体或音乐的局部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及其表情意义的感知;对和声、和弦以及对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感知等。具有优异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在音乐情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逐步深入,这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

(二)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情感体验教育。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和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感悟和理解音乐内在的情感,能够体验音乐作品真正的内涵,领悟音乐作品的精神真谛,理解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与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因此,教师的音乐鉴赏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良好的审美修养

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作为传播美的音乐教师,既要有美的外表,更要有美的心灵。而良好的审美修养对于音乐教师则尤其重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主要是通过音乐审美的作用来实现的。教师的审美修养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增加学生的向师性,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良好的审美修养不仅体现为懂得美,能够发现美,而且还要善于创造美。对音乐教学而言,美的内涵在于不断创造,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音乐教学永远都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音乐教学在创造中才会不断发展,才会把音乐美不断带给学生。

二、新课程对音乐教师业务能力的新要求

(一)音乐教学设计能力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音乐教学设计包括分析和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处理教材、确定课的类型、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音乐课就像一部优美完整的作品,使每节音乐课都富有艺术性与创造性。

第一,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用“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以学论教”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教师应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既要分析教材,更要花时间去分析学生,分析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他们在学习音乐时会出现什么问题,产生哪些矛盾,如何去处理等等。

第二,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的分析首先要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情感體验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作出正确的解释。依据教材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筛选、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确定教法和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分析不是纸上谈兵,应该密切结合音响进行,把聆听作品、阅读参考资料与演唱演奏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确定课的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可将音乐课的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的优点是内容集中,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相对完整的印象,有利于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引发兴趣和有效学习。综合课的优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学习内容和变化学习方式,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是中小学音乐课中最常见的课型。

第四,确定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音乐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第五,选择教学方法。它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选择教学方法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考虑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应在采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多运用体验的方法,以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音乐教学实施能力

第一,课堂教学的组织。组织教学一方面是指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对教材、教具、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因素最优化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贯穿音乐教学活动始终的策略。音乐教师应针对授课内容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形式,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或精心设计导入,或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或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等,其目的无非是给学生以新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人学习。组织教学要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内容要充实,信息含量要大,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堂教学的调控。调控是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干扰课堂教学。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灵活的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方法很多,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例如,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角度来改善课堂纪律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从精神不集中的学生身边走过,或提问他,或让他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重新投入课堂学习。还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的需求,调控课堂,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三)音乐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

新课程要求把教学的重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这将促进教师重新反思“好课”的标准。也许一个歌唱得不是很好,钢琴基础也比较薄弱的教师却能上出一堂非常好的课来。因为,新课程提倡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等等。教师的因素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惟一或主要条件。只要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是一堂好课。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因为自主学习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音乐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学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所不同,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是现代音乐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总之,音乐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评价中促进教师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在评价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音乐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社会新型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音乐教育科研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揭示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对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抽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音乐教育科研能力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这是因为:其一,只有不断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结合实际探索规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工作;其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按音乐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不仅要学习教育科学知识,还必须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才能找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其三,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音乐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需要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去探索研究,需要进行音乐科学研究。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必须树立“科研兴教”的信念,坚持教育教学科研为先的指导思想。

(五)信息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主要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与信息,如何加以处理及运用,对于21世纪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只有通过识别、分类、加工、处理后才能为人们所用。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处理有收集、整理、分类、运用等环节。其中收集信息可以通过学习、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证据,以调查、访谈、考核等方式进行。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整理、分类,只有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分类、组合,才能产生新知识、新信息。

综上所述,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思想敏锐、开放、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能对新的教育观念、新的音乐课程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善于扑捉新信息、新动态,并能运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改善、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和尽快适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同时,新课程还要求音乐教师信息通畅、视野开阔,主动学习和交流,汲取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改成果,敢于创新,乐于纳新。音乐教师要善于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和资料,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教研活动,拓宽音乐教育视野,丰富音乐教学体验,积累音乐教学经验,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适应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k,2001.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4

1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1.1 课堂教学课型设计的能力

课堂教学课型可以从知识教学、活动方式与组织形式等维度分为各种类型。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倡导具有“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时, 要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 在设计课型时, 就不能只是单一的教师讲授, 学生听取, 而是要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式, 如小组合作、组织活动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各种课堂教学课型的选择与设计的能力, 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才能够促进新课程的良好实施。

1.2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 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还要让他们懂得怎样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积极心。

1.3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应重点突出, 难度、深度恰当, 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并注意与已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注重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新课程强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典型范例, 它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 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 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 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3]。例如, 在语文教学内容设计时, 教师不只是对语文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设计, 还要对与所讲的知识有所联系的其它学科知识做简单设计, 让学生了解更系统全面的知识;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 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对讲课的内容也要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要讲新内容, 要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使用的老内容, 要增添新内容, 刷新老教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适应性、适用性、时代性, 以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4 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和课标, 做到眉目清楚, 思路清晰, 结构完美, 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 要想提高教学能力, 就要善于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 吃透教材, 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为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重点开发、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1.5 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的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应合理, 有合适的密度、速度和强度, 作业量适中,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以往传统大量的重复抄写练习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注意练习的适当性;作业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抄写, 而是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思考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教学, 还要有一定的活动设计, 要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知识, 使课堂教学不只是死板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使知识的传授与一定的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但是,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也要防止课堂活动过于频繁, 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在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时应与教学目标、内容匹配, 注意创设问题情景, 展示思维过程, 新旧知识的自然联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时候, 要注意创新、科学、合理和得当, 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2 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

课堂操作是实施预定的教学方案的活动。教师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案是否能顺利实施, 达到既定的目标和教学效果。课堂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表达力、课堂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2.1 课堂表达能力

表达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又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和情感的渠道, 主要有语言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和板书操作能力。

2.1.1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是一种特定的语言, 它既不同于普通的日常语言, 又不同于纯粹性的书面语。它是多种语言风格的熔化, 是一种口语化了的书面语言, 应体现规范纯洁、准确精练、通俗易懂、鲜明生动、诱导启发、制约调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受着严格的时间限制, 要在规定时间里传递大量有效信息, 教学语言必须经过教师认真选择, 精心组织。其主要技巧要有幽默的巧妙运用, 语调的适当调控等, 表现在导入、朗读、复述、讲授、诱导、小结、提问、点拨、评价、应变等方面。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学科性和可接受性。语言使用的科学性要求教师用语准确, 语句合乎逻辑, 观点正确, 简明扼要;学科性要求教师尽可能运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 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学科名词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另一方面要求处理好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的关系, 通俗生动的表达必须以学科性为前提;可接受性是指教学语言为学生所接受, 一方面音量、音调、速度适宜, 节奏快慢合理;另一方面语言信息的传递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2.1.2 非言语表达能力

非言语表达也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非言语教学所涵盖的内容较多, 主要有目光语、手势语、姿态语等, 它们往往伴随教师特定的情感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课堂教学中, 目光语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不同的目光给学生传递的信息也是不同的, 或是鼓励, 或是制止, 都会给学生一定的信息,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的不同的目光语对教师输出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理解;手势语和姿态语也是教师传递信息的另一个手段, 正确得当的手势语和姿态语会增进学生对课堂信息的理解,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 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 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尽量防止非言语行为在一堂课使用次数较多, 或者种类变化过于频繁。

2.1.3 板书操作能力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有效、灵活地在黑板上以凝练的文字, 符号和图表、图画等, 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4];是沟通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一座桥梁, 对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强化形象直观, 启发学生思考, 提高教学效率等有重要作用, 能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艺术才华,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总体特征是将书面语言诉诸视觉, 以补充口头语言的不足, 或者对口头语言进行强化。独具匠心、恰到好处的板书, 既有利于传递知识,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又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性情, 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理解和记忆。板书要求重点突出, 布局合理, 具有启发性, 形式多样, 而且还要美观。

2.2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2.2.1 课堂组织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的能力, 即把书面的教学方案变成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包括沟通师生心理、营造学习氛围、传递学习信息、安排学习活动、指导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活动、把握学习时间和进程等。具体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束、课堂教学的调控、课堂教学的反馈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束的能力。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上课开始时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关心上课内容, 从而引入新课[5]。导入是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育活动的起始环节, 是在教学活动开始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状态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它犹如戏剧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振奋状态、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活跃智力的作用。教学结束能力是教师顺利且有效地结束课堂教学的能力, “教学结束”是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好的教学结束具有强化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及培养兴趣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课堂教学的导入、结束经常追求凤头豹尾。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在沟通师生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传递学习信息的导入和留有余韵、回味无穷的结束是一条基本的要求。 (2) 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调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 进而达到理想的目标, 在课堂操作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积极进行调节与控制。课堂调控外表上表现出组织艺术, 内涵上反映出心理机智, 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基本功[8]。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有效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性特点, 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进程, 采取有效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 使教与学协调发展。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一个能动的有感情的生命体, 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 课堂之上绝不可以由教师一张嘴巴滔滔不绝, 真正的课堂调控力其意义在点拨课堂、启发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 去采集需要的东西[7]。第二, 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 教师既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教师的讲、评、启、导和学生的学、议、练之间有机协调。第三, 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保证课堂教学系统的最佳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干扰因素很多, 其中大多来自教师自身的干扰和学生的干扰。针对这些干扰, 教师除增强自身的思想修养, 增强责任感, 努力学习, 积极探索,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外, 还要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有效的措施, 排除干扰,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3) 课堂教学的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情况, 以及使学生准确、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的教学行为方式[8]。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有目的的控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保证教学活动良性循环必不可少的措施, 是实现信息沟通的手段。反馈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 课堂观察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 从学生的表情动作中, 了解所有学生的动态反应, 获取课堂整体的信息。第二,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及时了解学生对信息接受的情况。提问时要顾及上中下三级水平, 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即应基本反映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 这样才能获得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信息。第三, 通过课堂讨论测验获得反馈信息。讨论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 通过讨论有利于了解学生及信息的接受程度及学生思维的深度。练习、测验的结果又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教师在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后, 不仅要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对教学要求的良好反应进行强化, 而且还必须对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反应进行矫正。

2.2.2 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9]。根据管理学的观点, 课堂管理的主要活动是协调, 即协调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创设健康的课堂气氛,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10]。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 新课程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 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 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 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 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 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发展, 还要密切关注教学状态, 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减少或者避免课堂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

3 课堂教学的总结和评价能力

及时总结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办法, 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教学方案的设计, 从整体和部分两个角度分析其成功与不足。第二个层面是课堂操作,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其成功与不足。久而久之, 成功的认识汇集起来, 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鲜明的教学个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判断的依据是大纲的要求、教学原则、人类认知和发展的规律。评价是高于总结的一种教学理性活动, 是一种高级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 方式要多样, 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 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 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评价要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创新能力, 在教学完成之后还要有创新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只有具有创新的能力, 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应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有人认为, 一是教师应将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理解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并启发学生对具体的教材进行个性的多元解读, 而不是机械地将教材编者对教材的理解原样转述给学生;二是对于教材中预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能力、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 由师生共同选择学习内容, 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创造性的开展学习活动;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大胆的合理的舍弃, 适当开发和利用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11]。要勇于摆脱教材的权威性, 善于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框架和内部结构, 要勇于怀疑教材, 向教材挑战, 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和意识。

5 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只有具备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才可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才能够培养出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颖.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J].理论与实践, 理论月刊, 2003, (10) :82-83.

[2]杨志博.新课程课堂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 , 2006, (11) :13-14.

[3]于民伟.论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5 (5) :59-60.

[4]温碧华, 姜建辉.浅论如何提高教师的课题教学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1) :287.

[5]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64-165.

[6]周健明.浅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J].濮阳学院学报, 2001, (1) :57-58.

[8]顾援.课堂管理诌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20 (12) :41-46.

[9]课堂管理技巧编写组.课题管理技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篇5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Placier,2001)。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Kron ,2003).。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李建平,2002)。

3.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力相对集中,地方、学校和教师很少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也不参与课程改革(崔永漷,2001;崔永漷、沈兰,2000),因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课程意识,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学校在课程与教学上千篇一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王嘉毅,2003)。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课程的照搬者,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郭晓明,200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情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李建平,2002)。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2001)。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T.R.Clift, L.Mullen, J.Levin ,A.Larson ,2000)。

4.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要求学校、教师以及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特别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正确使用评价手段。特别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需要以及不同的发展速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A.F.Korthagen,.2004;E.Munthe,2003;.H.Niemi,2002.)。教师要引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而,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M.Ben-Peretz;N.Menldeson & W.F.Kron,2003;M.Phelan,2001;A.Clarke,2001.);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世界(M.Ben-Peretz;N.Menldeson & W.F.Kron,2003;M.Phelan,2001;A.Clarke,2001.)。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主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等,而这些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学革新或行动研究,大胆创新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6

一、对《课程要求》的认识

《课程要求》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里所指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指英语语言知识、英语应用技能(听说读写)、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的技能实践。(2)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要求》除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特别强调应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促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这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3)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要求》对大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了三个层次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同时《课程要求》提出除开设英语基础课外,还应开设英语选修课程,即能力提高课程,包括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4)测试、评估方式变化。《课程要求》重视教学评估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除了终结性评估以外,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估。纵观《课程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手段,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进一步提出了“应用能力”和“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等新概念。培养目标的调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个性化学习要求、测试和评估方式的变化,对原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及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英语教师能力结构体系。

二、《课程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师能力结构的构建

笔者认为《课程要求》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能力结构应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包括使用英语的能力)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具体体现在更新教学理念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化能力、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发展和科研等方面能力。

1.更新教学理念能力。外语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外语语言的认识、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和对教学的认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的挑战,更重要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大学英语教师不得不积极思考,重新为自己进行定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其教学理念也要有很大的转变,要从原来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到研究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上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变的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因此,不断掌握新方法、接受新理念、学习新知识已成为时代对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为了实施《课程要求》,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断言,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面对这种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熟悉并掌握CAI技术,具备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同时,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自己,努力学习在线课程,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有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专家进行咨询和磋商。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的布置。

3.掌握语言和文化能力。为完成《课程要求》提出的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应具有很强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精通语言知识和有准确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便于交际和互动。其次,为了应对开设语言应用类课程、能力提高课程和语言文化课程,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学能力。据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开设此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熟悉并掌握英、美国家文化习俗和文学包括其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准确、流利、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4.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教师创作智慧与能力就是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看家本领”和他们的重要业务能力。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地、协调地安排,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师亟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首先,在教学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突出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换言之,教学设计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与特点,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的局面;其次,从教学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其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合的把握,强调问题解决策略;最后,从教学设计的方法上,注重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之间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人有机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从宏观上看,这种能力包括实施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一致性的能力;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处理策略等。从微观上看,它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如询问方法、交谈方法、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非言语表达能力(如教具的有效使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形体和课堂表演技能等);互动能力(如师生间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3)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后,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将成为主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时间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形式的变化,对教师的监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从课堂监控到情境监控,从对集体监控到借助网络技术对个体监控、小组监控的能力。

(4)教学反思能力。教师仅熟知语言习得理论是不够的,这不仅因学生有其特点,而且因为每堂课都是动态和变化的。因此,为了促使学生对其进行反思,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验证自己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教学理念的适应性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而作出新的决策。实际上,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过程的一种内省式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比较、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从而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有思辩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尽力成为“反思性的从业者”。

(5)教学评估能力。《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估,把原先的终结性评估改为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个方面,更强调过程性评估。评估的范围增大,评估的内容增多,评估的要求增高,要求评估的能力增强。为此,这种过程性评估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设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能力、收集评价资料的能力、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能力、分析或解释评价资料与结果的能力以及反馈矫正的能力等。

5.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是现代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是集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这是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国内外外语教学动态,总结他人教学经验,成为锐意进取的学者型、专业化教师;加强学习在线课程,开展专题研究;注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更是教育变革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科研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没有科研能力,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7

1 新课程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教学能力

1.1 反思能力

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能力,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 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为其成长提供帮助, 课堂上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教学内容, 经常会举一些案例, 但是有些案例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恰当, 会对学生产生比较深的影响, 所以初中品德教师每节课结束之后, 都要进行反思, 然后将其写进教案中, 经过逐年的积累, 一定会成为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师。一般情况下, 初中品德教师反思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

1.2 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是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但是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说, 格外重要, 因为如果品德教师只是一味的说教, 或者将知识讲的比较深入, 已经超出了初中生应该承受的范围, 这样既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品德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课堂设计能力, 将知识系统的整合起来, 首先书本的知识架构应该让学生一目了然, 其次, 品德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多举一些有趣且意义丰富的案例, 这样能够增添课堂情趣;最后课堂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 应该留作业, 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写感想,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 教师能够清楚的明白学生的个性, 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1.3 沟通能力

初中品德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考核的方式也不是向数学、语文那样, 通过试卷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程度, 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应该是互相沟通, 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了解其生活状态, 教师从初中生日常生活习惯入手, 对其进行教导, 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品德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沟通工作,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终身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初中品德教师在沟通时, 一定要注意方法, 深入学生内心, 真正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1.4 课堂调控能力

初中生的思想意识都还不够成熟, 课堂上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所以品德教师必须具有一定能力的课堂调控能力, 面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的处理, 如果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要用适当的方法提醒。新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这对教师要求更加严格, 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 课堂上意外情况比较多, 如果品德教师不具备课堂调控的能力, 课堂一旦发生没有预想到的事情, 教学秩序就会受到影响, 课堂也会陷入混乱。而且品德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能够直接关系影响到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 新课程要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 揭示教育教学规律, 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 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科研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个不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有助于他们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有助于完善他们的智力思维结构,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 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改进。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说,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的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他们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研究, 用理性的目光, 大胆尝试, 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通过教育科学研究, 他们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树立由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他们还可以大胆创新, 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是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不仅能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 提高教师的素质, 而且能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通过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可以及时深入地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通过科学严谨地论证, 找到符合教育规律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并能够通过课堂教学验证科研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将科研资源活用到课堂教学中, 调动学生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课堂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 从而推动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改革。

3 结语

综上所述, 可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能力, 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创新, 活跃课堂气氛。

摘要:目前我国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都在采用新课程, 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而对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来说,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对新课程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教学能力的介绍, 进而阐释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具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性, 希望能够为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秀琼.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的教学模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S1) .

[2]戴玲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6 (05) .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8

1.1 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是各高等学校进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到作为高校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因为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操练而效果不佳。其次,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黑板、粉笔、书等传统教学手段, 但教师加课堂的方式依然变化不大, 微课和慕课等新兴教学手段未能大面积的使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第三, 大学英语教学班的学习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接受度存在较大差异。最后, 未能真正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还是上课听讲, 记笔记, 下课背单词, 复习笔记的传统方式。总体而言, 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 根据张宜、王新等在《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一文中的数据调查显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幽默、开朗、热情的性格、先进、与时俱进的理念, 负责任, 喜爱且善于和学生交流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 既是学生尊敬的良师也是学生信赖的益友。然而, 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英语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由于高校扩招的实施, 各大高校为了满足增长极快的大学生录取比率的要求, 让大量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科毕业生走上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讲台。虽然一定数量的本科学历大学英语教师基于学校压力、自我发展需求、同辈压力等外因或内因进行了深造, 取得了研究生学历,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英语教师依然是本科学历水平。

2)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法上缺少创新, 因循守旧, 缺乏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了解和掌握。

3) 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在此大背景下, 不少大学英语教师, 尤其是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 出现了对教学的懈怠情绪。

2 大学英语教师的核心动力

2.1 教师核心能力的意义

“核心能力”这个词是源于普拉哈拉德, 哈默尔的论文《企业的核心能力》, 其定义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倍显重要。借用商业领域的这个概念, 朱超华的《教师核心能力论》提出了教师核心能力这一术语, 意指在教师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教师持续发展并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的专业能力。

2.2 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核心能力培养

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技能, 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那么, 大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是教师掌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方式, 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

1) 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师德培养。

古语云: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 无论所教的学科是什么, 无论教学的对象是谁, 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道理, 讲授学业, 解答疑难问题。要做一名称职的大学英语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这样才能胜任教育和影响学生, 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毕业生。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是获得学生尊重和喜爱, 最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对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中, 体现在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有价值的学习目标, 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 大学英语教师的优秀品格和个人魅力也将吸引并感化学生, 学生对教师的敬意很容易转化成对教师所教学科——英语的兴趣和喜爱, 在内因的作用下, 学生的学习将发挥最大的潜力, 使其英语学习取得持续的进步。最后, 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积极的、充满感召力的良好性格, 由此影响甚至转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2) 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培养。

首先, 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尽快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注重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其次, 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学习直至完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重新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 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最后, 教师应主动保持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先进性,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 尽量做到多鼓励, 少打击, 促使其不断进步。

3) 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

各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推行“活到老, 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策略。从学历上讲, 各高校应该规划全面提高学历层次, 青年英语教师应在规定年限内取得硕士学位。从专业知识上讲, 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其语言能力, 即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语音的优美标准, 口语的地道流利, 广博的词汇量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等都应作为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核心能力考核的重点。

3 结语

总之, 在当前教学背景下, 在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来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 才能成为具备核心能力的教师, 从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摘要:2007年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作为高校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提出了更能反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即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要求和当前大学英语现状, 作者认为要实现新的教学目标,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率, 大学英语教师应从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上提高自己的教师核心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Prahala.C.K.and Hamel[J].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Beview.1990 (3) :68.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胡洁雯, 李翠平, 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核心能力结构模型构建[J], 长春大学学报, 2011 (1) :105-107.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9

新《标准》的提出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新《标准》中的不少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果;说机遇是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无疑给信息技术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行为进行规范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便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 营造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 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评价往往带有甄别和选拔“精英”的功能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现代评价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新《标准》的备课规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怎样备课呢?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在新《标准》下,教师除了备好教材、备教法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评价。

1. 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每个组中都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增强同组其他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备好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把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3. 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的广泛普及为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网络即时通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还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的教学平台上,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 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就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其相互连接和关系等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 讨论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因此,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 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将一个大的课程设计作业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参加同一协作组的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负责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协作式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其实施过程明显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通过参加协作式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与人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以及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

四、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潜在价值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信息总和。

1. 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

2. 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是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3. 增加外语教学的内容。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产品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和商业广告,还是键盘键名、软件界面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术语。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

具体做法是:

(1)尽量使用英文书写章、节标题。

(2)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专业英文术语的讲解有机结合。

(3)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英语文章阅读作业。

新课程能力要求 篇10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语文作为一门开放的学科, 与生活同在, 色彩斑斓, 生机盎然。按常理说, 学生应该十分喜爱。而事实上, 不少学生除了应付考试外, 大多感到语文索然无味, 少读少写, 甚至不读少写, 无求知的欲望,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 悦耳的音响, 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 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 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我就为学生展示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 这一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这样一个人间炼狱为何要说没有什么新闻”的疑问。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以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积极培养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 在《项羽之死》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项羽之死是天命还是人为”的探究性问题, 并给出了历史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作为参考, 让学生自己发散思维, 畅所欲言。学生表现出了积极探索的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会对学生说:“老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谁有更新鲜的想法?”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求异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求异思维冲破习惯的思维定势, 沿着不同的思维方向去思考, 探索新的远景、途径、假设, 寻求多样性答案, 另辟蹊径, 得到“柳暗花明”。同时笔者认为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尽信书, 不如无书”, 让学生大胆质疑, 疑是学习的开始, 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因势利导、巧妙置疑是求异思维的问路之石。

四、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 触发创新思维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优势互补, 触发创新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一根粉笔, 一张嘴”的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 减少对课堂的控制, 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 在交流与碰撞中触发创新思维。

总之,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教会学生科学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培育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 更进一步触发创造性思维, 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摘要: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教会学生科学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培育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更进一步触发创造性思维, 从而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上一篇:服务纠纷下一篇:建筑形态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