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

2024-05-06

智能建筑(精选十篇)

智能建筑 篇1

自从美国有了智能型建筑后,中国的智能建筑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也已经走过了20余年。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办公环境的舒适、方便及安全都有了更高的追求。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消费方式分为:成本消费和品质消费。近些年在中国GDP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智能建筑行业的消费模式也会逐步从成本型走向品质型。

大家都知道:建筑行业属于传统的成熟性产业,但唯独智能化系统是建筑行业中更新速度和质量最快的专业,又是构建“中国式”物联网的靶心。一副强壮的躯壳,再拥有一颗有知识有智慧的头脑,这样才是一个健康聪明的人。现在建造的智能建筑同样只有不断地升级,才能适应今后建筑发展的趋势。通常要借鉴其他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概念的发展来实现现实的智能建筑。

正因如此,今天的智能建筑行业面对未来发展,面临紧跟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和大产业升级阶段,以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刚刚启幕,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更是理论创新的关键时期。展望智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必将是品质型消费品。从成本型的智能建筑,逐步走向感知型人文式智能建筑(以下简称感知建筑)的品质型新建筑时代。

首先,说说感知建筑这个新概念。

既然是感知建筑,必然要具有感知系统。那么,什么是感知建筑的感知系统呢?又怎么是人文式智能建筑呢?

这里对感知建筑的感知系统的定义可以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概括,即:(SN,DBS,MAM)∈PS,其中,PS为感知系统(Perception System),SN为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DBS为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MAM为模型分析法(Model Analysis Method)。

又可以概括为:人们利用智能的手段,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将得到的数据汇集后,按照某种特定或预定模式进行数据的再整合、处理、分析后,生成的执行策略,能主动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系统。

感知建筑就是通过感知系统,制定和预判出所需功能的执行策略,再按照策略执行服务功能的动作,逐步不断地进行模型分析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最大限度地接近并满足服务对象对各功能的需求。具备高度的高功能、绿色、健康、生态特征的和主动服务能力的建筑,即是感知建筑。

而当下智能建筑仅仅具备了感知建筑初步的基本前提,是部分感知系统中的感知力和执行力。同时它是被动式的,是不能被更多在建筑内或周围的受众所知道和受益的。因为感知力从层次方面、类型方面来看,分为很多种。具体的感知力包括:表情神态感知力、肢体语言感知力、说话语气感知力、文字阅读感知力、图形图像感知力、触觉感知力、嗅觉感知力、味觉感知力、心灵沟通感知力。

正因为现在智能系统的感知力不足,所以现在的智能建筑无法完成要求更高、功能更加精细、准确和主动的服务功能。我们要将智能系统改被动式为主动式,将智能系统升级成为感知系统。如果要升级成为一个完整的感知系统,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完善它的感知力,即增加各种传感设备,强化其各项所需数据的搜集和上传至网络的能力。

那么,下面初步探讨一下感知建筑中感知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又怎么成为人文式的建筑呢?

2 感知建筑的系统构成

从前面知道,感知建筑是由感知系统的功能实现,从而实现成为感知建筑的。又从前面的公式我们知道:感知系统是由传感器网络、数据库系统和模型分析法三部分构成。这就需要我们要先根据不同智能建筑的类别和建筑设计方案,以及建设方对建筑内功能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目标功能的制订和规划,得出感知系统所需的数据种类和类型,以便于更好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设计、建设和管理其感知系统的各个部分。

第一部分:传感器网络

其是由许多在空间上分布的自动装置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这些装置使传感器协作地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环境状况(比如温度、声音、振动、压力、运动或污染物)。

从传感器网络部分的构建开始,原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都需要增加更多的传感器设备,以满足感知系统的需要。例如要有探测空气各类质量的传感器、探测室内外照度的传感器、探测室内外温度湿度的传感器、探测声场的传感器、探测人体的传感器等。我们通过传感器获得大量有用、有效和所需的各种数据。

具体来说,归结到原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包括: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和机房工程等五大系统,都是感知建筑的感知系统传感器网络部分中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的功能之一。

第二部分:数据库系统

通常由软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员组成。

在感知建筑内的感知系统中构建一个统一、独立和共享的数据库,数据共享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数据库系统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将日常数据存入计算机,并在需要的时候快速访问它们。

具体来说,涉及到原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的控制主机和智能化集成系统内的数据,是现在感知建筑的感知系统数据库系统部分中的数据之一,通过统一的接口协议,上传至网络的大型数据库系统中,以便进行统一数据分类汇总和处理。

第三部分:模型分析法

其是依据各种不同所需目标情况,针对性地建立各种不同数学模型进行不同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 Method,SAM)、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等。

利用前面两个部分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感知建筑的各类数学模型,包括:时间模型、习惯模型、行为模型、商业模型等,再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将整个建筑进行类别分组,例如:人员分组、功能分组、区域分组、使用分组、管理分组等,制定各自的功能目标计划。我们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建筑看成为系统工程,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可以准确地诊断问题,深刻地揭示问题起因,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具体来说,归结到原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仅具有完成事先制订的功能能力,而不具有感知建筑的主动式模型分析法部分的功能,更不具备根据模型分析法推导出实时执行策略而去主动完成这个实时策略实施具体动作的执行能力,这就是现在智能建筑与感知建筑的重要区别。

3 感知建筑的功能设想

当你工作在一栋感知建筑中,可以设想这座感知建筑的主动功能会有哪些?

当你每天早晨出门还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你的手机就会自动收到来自你所工作感知建筑的信息,内容包括:今天的天气情况,提示你是否需要带好雨具,上班路线的交通情况,办公室内的空气质量情况,大厦目前停车情况等。当你来到大厦监控范围后,主动引导你的车辆进行停车或走进大厦办公区后,告知你考勤是否迟到,办公室内的空气质量情况,当前的室内温度湿度状况,询问你是否需要改变。当你步入公司后,自动打开你的办公室内的一切电气设备,电脑进入昨日下班关机时的界面状态,会告知你今天日程安排,提示昨日工作计划是否还有未完成的内容。当你工作若干时间后,提示你需要适当休息。当午休临近时,提示你是否订餐,还是外出就餐,如果外出就餐,则提示周围餐馆的就餐参考图。当你下班时,会与你语音道别……

感知建筑各种主动功能,基本上是通过在建筑内建立固定式的传感器网络系统,经数据库系统,在模型分析后,再完成大环境境公共空间的固定式的功能服务。而再升级的感知建筑,将增加个体空间特定的移动和随动式的传感器网络系统,将这些采集数据时时地记录到个体的数据库系统中,建立个体的数学分析模型,进行个体单独式的特定的功能服务。例如:在空间内漂浮或悬浮的各种传感器,或者是打扫房间的小型机器人,每个人的手机上传的探测数据,墙面或任意平面生成的成像显示系统等,真正做到进入你的生活,更加体贴你的每个生活环节,主动完成你所需要的各种功能。

这些都将是在运用模型分析法后,最终将智能建筑升级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建筑。就是将原智能建筑的“无处不在,无形服务”,改变成为“感觉到处处有服务,却看不到其存在”。同时也回答了前面是怎么成为人文式建筑的问题。

4 感知建筑的设计理念

面对今后的感知建筑,必须提出符合其特点的新的设计理念:一个重心、二个服务、四个实现、四个具备。即:

一个重心:以建立好信息、功能的服务平台为重心;

二个服务:一是为建筑内人们提供集成式、系统化便捷服务,二是为建筑内人们提供智能化、高水平管理服务。

四个实现:实现局域物联,实现区域安全,实现智能高效,实现舒适节能。

四个具备:具备高度的功能、绿色、健康、生态的保障能力。

最终使感知建筑成为具有先进的理念、有机的整体,做到科学的管理、灵活的互动与可扩展,更以人为本。

5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对于任何人任何工作,无论哪一个都离不开安全问题。因为自“9·1 1”事件后,各类建筑及国际性社会活动必须认真对待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确保安全变得空前重要;作为任何一座建筑来说,其本身的安全和人员生命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通过感知系统对建筑物内外的监测、检测、报警和处理等方式,使得对各种形式的突发事件,具备有效的预防手段,以确保生命、信息、设备和财产的安全。

例如:由于感知建筑是公共平台,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其互联网、通讯、数据资料等系统的保障都需要有备份,而且最好是异地和(或)多通道。

同时建筑物是公共场所,对出入人员身份的登记和识别系统非常重要,一旦有意外事情发生,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筛选、甄别、追踪。

(2)集成问题

集成问题的核心是数据交换标准问题,但如不集成,办公效率又很难高效。正所谓,硬件好搭,软件更见功夫。

因为,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瓶颈,物联网的最大瓶颈既不是IP地址不够问题,也不是一定要攻克下什么关键技术才能发展,寻址问题是“点”的问题,不是“面”的问题;大面的问题还是数据表达、交换,与处理的标准以及应用支撑的中间件架构问题。

所以,统一平台和数据库以及交换格式是在建设初期就应当重视的关键问题。如事后补救,则难免事倍功半。

(3)设计问题

感知建筑是“软硬”结合紧密的系统,是需要仔细研究和布局的系统工作。在其投入使用后,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并频繁使用感知系统中各个系统,前期完善的规划和设计,会较容易实现办公效率更大、充分地发挥,真正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认识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感知建筑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产物,如今“以人为本”不能仅仅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在感知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的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再先进的系统也是失败的。

(5)造价问题

再好的建筑也需要投资者的认可,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好且贵,还要从投资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这种感知建筑。尤其感知建筑是更加注重后台软件处理和系统集成的主动服务式功能建筑,是更注重对后期软件的不断升级、改造、维护的投资,因此要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但如果是局部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尝试,则另当别论。

6 结束语

对于智能建筑行业本身而言,目前的大背景是在国家提出物联网、智慧城市、信息时代、产业升级等前提下,同时有了发展20多年的厚重积累的基础之上再发展的。展望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集成度越来越高,使用技术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以建筑原有外壳为体,各种信息系统为内核的新型结合体,也就是换上了一颗“奔腾的心”。

无论什么时候,科技、产品的发展、升级都会促进设计思维的改变;同时,新设计思维的进步和新设计理论的产生也会促使科技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更会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改变和向往。

本文仅是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理论模式展望,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2011年7月

[2]感知系统——百度百科

[3]传感器网络——百度百科

[4]数据库系统——百度百科

[5]感知力——百度百科

[6]系统分析方法——百度百科

[7]层次分析法——百度百科

[8]应用行为分析法——百度百科

智能建筑英才网 篇2

智能建筑英才网是指提供智能建筑行业人才招聘,人才交流的网站。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帮助智能建筑行业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可以在线投递简历,实现在线应聘等。

《智能建筑英才网》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智能建筑行业求职会员最多、访问量最大的招聘网站。是国内最大的智能建筑垂直门户网站《智能建筑英才网》以及国内最大的智能建筑论坛《安防论坛》的姊妹站。

《智能建筑英才网》总部位于深圳,专为全国智能建筑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猎头服务、hr交流等一站式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创建以来,已经为超过2万家智能建筑企(事)业提供了招聘服务,客户遍及全国各地。

智能建筑英才网是智能建筑行业最佳的互联网服务品牌,内容涉及行业新闻、技术论文、智能建筑企业、安防产品、交流论坛、人才招聘、智能建筑展会等,是智能建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站点。

智能建筑英才网拥有业界最大的访问量,拥有庞大的高素质注册用户群。目前日均访问量高达20PV,注册简历高达10万份,每天投递简历高达1万份。

《智能建筑论坛》是智能建筑行业最火爆的论坛,注册会员高达20万,日均访问人数超过2万,日均发帖超过4000帖。《智能建筑论坛》与《智能建筑英才网》的完美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高端人才的招聘。

智能建筑英才网专业团队的重要成员均为智能建筑行业资深人士,具有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理念,实行全称“一对一”的客户跟踪服务,确保专业、迅速、准确地为企业找到合适人才。

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对策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各地建筑也日新月异。人们可以通过利用电子控制技术建造智能建筑,不断提高生活及办公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度。在智能建筑的实际应用中,建筑设计是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环节,其智能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建筑设计好坏的关键因素。本文探究了如何通过不断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加强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管理,以促进智能建筑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特点;功能;设计措施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建筑业突破发展的新方向。现代智能建筑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砖石结合体,它使得建筑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普通建筑增添了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成分。在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为了进一步完善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智能建筑的功能和设计特点。

1.智能建筑设计的特点

智能建筑与普通建筑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智能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相关理念决定的。智能建筑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原则,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为主要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具体来说智能建筑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下几点特征。

1.1节约性

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资源的消耗。主要来说应当避免或者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可以通过研发新能源或者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例如:可以通过对采光的优化设计来充分利用太阳能,改进建筑的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2人性化

智能建筑的设计旨在为用户构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因此,建筑设计应当配备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便调节建筑大厦的各种设施如室温,湿度,给排水等,保障良好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智能建筑的设计还应当注重提高大楼的整体工作效率,如配备良好的网络通信设施来保障商业的需要,同时加强各区域之间的沟通。

1.3适应性

智能建筑的设计应当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这要求智能建筑能够在已有的环境中对使用功能和环境条件进行改变,同时在该过程中不会影响原有系统的工作,表现出适应性。

1.4安全性

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室内信息的外泄,有效保护室内信号系统免受干扰,智能建筑应当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促进设备使用率的提高。一旦系统出现故障,相应人员应当尽快排除故障,维护系统安全,尽可能减少因故障而导致的影响和危害。

2.智能建筑设计的主要功能

2.1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智能建筑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其中的智能通信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在建筑内部的信息传递,而且可以实现室内与物业管理的信息沟通。

2.2统一的控制能力

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设备的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扩展设备空间。智能建筑所实现的统一控制不仅包括现有的电力空调,防灾防盗系统,而且包括未来可能加入的设备或系统,同时还能够实现以建筑物为最佳控制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

3.智能建筑的内部设计方法

3.1地面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以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具体环境来选择相应方法。其中,架空地面的优点在于布线方便而且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因此适用于旧楼改造,然而随之带来的地面高度差会影响人们的舒适度。

3.2墙面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不仅可以进行隔断,还可以在墙面上做出线口,在墙内空间中还可以配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措施。

3.3天花板设计

在智能建筑的天花板设计中,应当完善其照明,送风,出风,烟感以及相关的走线和出口任务。

3.4专用控制室的设计

关于专用控制室的设计方法,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央控制室。第二,电视会议室。 第三,咨询中心。

4.智能建筑的外部设计方法

为了突出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特点,设计师需要综合应用各种设计手法,调动相应的设计建筑经验,以期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宜人的外部空间。具体来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在建筑设计中,内外空间是统一的,设计师应当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相互渗透和相互延伸的效果,为空间创造出连续的意境。具体可以参考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借景和对景

手法。

4.2空间的层次和序列

设计师在思考空间的层次设计时,应当采用空间导向来完成序列的高潮和过渡,最终实现丰富而有秩序的外部空间。

4.3建筑尺度的处理

建筑在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同时,还需要具备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

5.智能建筑融入途径的构建

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在智能建筑中,景观意识融入空间的具体途径。

5.1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空间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设计师应当借助建筑的限制与形状,在环境认知与场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最终实现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结合以及形态上的协调。

5.2基于感知的空间体验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加强观察体验与设计实践的结合,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发现并了解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的关联,提高设计修养和设计能力。

6.总结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智能建筑作为高科技的体现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时,也对相关的设计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设计师应当统筹规划,在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后进行综合设计,最大限度地确保智能建筑相应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默.智能建筑的节能对策[J].民营科技,2013,(2):236,115.

[2]陈锐.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J].建材与装饰,2014,(27):116-117.

小议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 篇4

1 建筑电气技术

(1) 建筑电气技术的内涵。建筑电气技术具有现代电气工程的鲜明特征与内涵, 在沿着电气工程应用道路上, 综合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于一体。在一些电气设备与应用中是如此, 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智能建筑中更是如此。在现代建筑电气设备中, 已经无法简单地将其划为电工类、电子类、控制类或信息类设备。

(2) 建筑电气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传统建筑电气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且产品种类繁多。就单个产品而言, 其技术已日益成熟, 但就总体而言, 这些传统电气技术的应用却是相互独立的, 尤其是末端电器产品, 缺少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办公环境、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 传统电气技术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使用不方便;不利干节能.管理效率低;建筑安全性能不高。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满足使用功能与众多服务的要求, 必须在建筑物中设置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通风设备、给水设备、排水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变配电设备、应急供电设备、照明设备、电梯、电动扶梯、安全防范、信息通信等建筑设备, 这些建筑设备的数量庞大, 分布区域广, 不仅需要提供安全可靠的电源, 更需要对成千上万个参数进行实时监视与控制。因此, 新一代建筑电气技术应具有如下特点: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技术;融合弱电技术和强电技术以及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弱电通信的方式控制强电.使用者现场控制方便;管理方便;节能;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3) 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但要满足人身的安全, 还应满足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设备的安全.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于场地、位置、施工和投资等条件的限制.电子计算机“接地”系统是比较复杂的, 如处理不好将造成电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工作在弱信号条件下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千扰不容忽视.经过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接地方式的调研, 联合接地完全可利用其结构钢筋和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值不会超过0.4欧, 很适宜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

2 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 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和线缆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 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诸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以接地为例, 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系统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是可行的, 但是, 还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 联合接地的接地电阻很难保证小于1欧姆, 也就是说有特殊要求的弱电系统应单独接地。

(2) 计算机系统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导致抗高频干扰的能力差, 极易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

(3) 计算机设备抗雷击能力弱。因此, 计算机系统的直流接地应采用单独接地方式。

3 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 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 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 不是以迫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

4 智能建筑电气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1) 要遵循经济上合理, 技术上先进、可靠、实用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 工程设计应适应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同时也要慎重选用新技术, 新技术的选择应有稳妥、可靠的技术保障措施。通常, 应遵循先进、可靠、实用的原因, 选用经过市场考验、实践证明成功的产品。同时, 也要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 尽可能简化系统, 降低投资和成本, 不能盲目贪大求全。

(2) 要遵循实事求是、因项目而异的原则。每个系统和设备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 其功能和性能上的局限各有不同, 因此不能追求“最新”、“最全”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应该从每个项目的实际出发, 选择适应对路的系统和设备。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达到既能满足使用要求, 又能简化系统的目的。

5 智能建筑电气安装中的质量监控

智能建筑内部专业设施齐全, 自动化程度高。为了保证智能建筑整体运行的先进水平, 发挥其智能作用, 强、弱电系统的先进性、合理性至关重要.因此, 加强智能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非常重要。

(1) 认真阅图是做好质量监控的前提。在电气施工前的每一阶段, 都要仔细地审图和校图, 特别是对每一份设计修改通知单, 都要认真地进行管理, 逐一描绘到蓝图上.只有利用这样的修改蓝图, 进行工程质量的监控, 才能纠正一个又一个错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正确性和质量的安全可靠性。

(2) 熟悉规范, 把好质量关.电气施工质量规范条框较多, 监控人员要结合工程实际, 边干边学, 不断积累, 牢记规范条例。在监控工作中, 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仔细认真, 勤动笔头, 不怕麻烦;深入现场, 拉下面子, 严格质量管理。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 要始终把材料设备质量的监控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只有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 才能保证电气施工工程的安全在可事。

(3) 实现质量目标的预控。既然质量目标是优质工程, 那么如何具体来实现呢?笔者认为:甲方、监理、施工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凡事有预则明, 有明则清.反之, 不预则废.在电气质量控中, 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管、补管、交接等重点协调环节.明确关键, 制订措施, 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 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

6 结语

总之,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 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 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因此, 建筑电气作为智能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在智能建筑工程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娜.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情况 篇5

文章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未知 点击:335次 时间:2010-10-13 11:05:45

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总投资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0亿元以上,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市场的快速发展给智能建筑厂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一领域当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规范和改进。

只有在不断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中,用户和厂商才能实现共同成长,市场才能更加规范、和谐、健康地向前发展。

验收不是终点

目前在智能建筑领域存在设计要求高,而实际开通率低的问题。很多智能建筑项目设计要求很高,技术全面先进,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在项目验收交付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实际应用中智能化程度却越来越低。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一些人对智能化项目的必要性,或至少对是否有必要采用全面和先进的技术进行建设发生了疑问。

实际上,这并不是由于智能化系统在技术上太超前,而是后期支持和维护没有跟上。一般情况下,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知名集成商在项目实施和验收的过程中,都能够按照投标要求和竞标承诺完成项目实施,通过验收。但在项目交付之后的智能化系统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出于成本等考虑,通常业主并不会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来管理。特别是在楼宇自控领域,对使用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一旦发生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针对这一问题,系统集成商应提供培训以帮助用户正确的使用智能化系统;同时,定期巡检、回访,及时发现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用户解决;还可以利用专业厂商的技术优势,采取楼宇智能化管理外包的思路,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成本,让用户以更少的投入实现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智能化系统的功能。

有专家算过这样一笔帐,通过建筑智能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的能耗方面的成本将在5到7年之内覆盖初期的智能化投入。减少能耗还只是智能化系统功能的部分体现,只有充分利用智能化系统的各项功能,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项目总包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在一些项目的竞标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评标时以价格为主要衡量因素,它带来的问题是:恶性竞争使得利润普遍下降,以诚信经营的集成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个别厂商以项目质量为代价来维持利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长远来看都对行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价格是只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综合技术实力的竞争。而集成商的综合技术实力将体现在总包服务管理和专业性两方面。

从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集成商将会更多地向总包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这是目前项目招标的一个主要趋势。总包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从设计的角度看,现代智能建筑工程是复杂工程,涉及技术广泛、全面,如果没有统一设计和综合集成,就难以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也难以实现这种统一设计带来的功能提升和扩展,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给用户带来的先进与方便性。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设立总承包商,可以较好的解决很多工程实际过程中的各方协调问题,让用户较少费心而达到更好的工程管理效果;反之,各工程承担方各自工作,互不考虑,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整体性。

结合行业情况和太极自身的经验看来,综合性的、要求复杂的、实施难度大的大型项目设立总承包方对于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集成商本身在技术上也会更专业更全面,与设备厂商的关系更加简单,对设备厂商的依赖度会逐步降低。

未来的集成商,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包括对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把握能力。只有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提出全系列解决方案,并选择适合用户需要的设备产品。

智能建筑立身IT技术

未来智能建筑的设计、实施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认为未来的智能建筑服务商应该重视IT新技术的应用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服务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服务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

智能建筑中智能配电仪表的应用研究 篇6

同时在测量功能增大的情况下,融入了通讯功能,通过通讯方式可以将测量的电气参数传送给监控中心,以便构成配电自动化监控网络或者完成抄表系统。常见的通讯方式有RS485、Profibus等。

同时还具有对于电气参数的模拟量输出。通常以4-20mA的电流方式输出,用户可以通过对智能配电仪表的设定来选择输出的电气参数。

一,智能大厦配电系统构成

智能大厦弱电系统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及通信技术于一体,是智能建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监督整栋大厦的全部机电设备。弱电系统一般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消防自动化报警子系统(FAs)、智能配电子系统(AEC)、安防子系统(sAS)、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子系统(CATV)、车库管理子系统(CPS)、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子系统(PAs)。弱电系统的集成就是将各分系统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实现联动控制、信息共享,以便对整栋建筑的管理。

智能建筑的目标是在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来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

智能配电系统作为智能建筑信息系统(BA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产品为智能配电仪表,如AEC公司的6800、4620等。

美国能源控制公司(AEC)作为智能配电领域的专业厂商,向业界提供先进的全系列智能配电仪表,如下:

1.AEC智能配电仪表

2.AEC综合保护测控单元

3.AEC智能配电系统

二,先进的AEC智能配电仪表,适用于楼宇自控系统(BAS)

1、 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

当前世界上众多楼字自控系统(BAs)产品供应商云集中国大陆,尤其是上海。在这里列出一些比较著名的公司(产品)名称:Honeywell,Johnson Controls,Landis&Staefa,Satchwell,ST E&E,CaradonTrend,Andover,Siebel,CSI(C0ntrolSystem International),TA(Tour&AndersonAB),Auto Matrix等等。

考察这些B AS产品和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能力或者说开放性能,可以说有多种多样的情况。但通过分析综合,这些产品和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能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产品支持某种标准的数据交换协议,具有很好的开放性能。例如支持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OPC(OLE for Process Contr01)功能;或者动态数据交换(DDE)功能,数据交换通过软件实现,不需要硬件接口;公开接口技术的详细规格、说明,接口软件随系统监控软件一起售于用户,开发通讯功能不必向产品供应商另外支付费用。以上著名公司的主流产品完全符合这一条,AEC的产品也同样符合这样的要求。

②产品支持某种标准的数据交换协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例如具有DDE功能,或者有其它某种软件数据交换工具,像API函数接口,但不公开有关软件技术的详细规格、说明,用户开发数据通讯功能需要另外购买支持这种功能的软件,有的产品可能还要增配相应的硬件。目前一些国内公司的产品属于这种情况。

③没有软件数据交换功能,但在控制机上具有串行通讯接口,如买方有外部通讯要求,供应商可以提供串行通讯协议,但一般要求买方另外支付一定的费用,并在知识产权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一些公司早期的产品属于这种情况,建议用户尽量避免在21世纪购买20世纪的产品。

④没有软件数据交换功能,也不提供开放的通讯协议。目前很少,最初的BAs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有信息集成要求的项目来说,应优先考虑采用符合上述第1种情况的BAs产品。使用什么方式和集成系统交换数据,在软件工作量方面是差别很大的,这些因素将会反映到系统集成的工作量和成本之中。这里仅举楼宇自控系统产品为例,其它弱电产品和上述情况类似。

由于实施系统信息集成,要求被集成的弱电产品是一个开放的、能够和外部交换数据的系统。这一点适用于所有被集成的弱电子系统产品。AEC的智能配电产品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能够和外部交换数据的系统。

在系统集成工程开展时,作为系统集成商应负全面的责任,他们应将已经掌握的各种接口资料,向业主、设计院和建设者提出客观的参考意见。他们应向所有子系统供货商提出系统集成方案中关于实现数据通讯的技术要求,由各子系统供货商承担责任,提供关于通讯接口的技术资料。他们应和各子系统供货商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因为集成系统和各子系统通讯接口的设计、技术开发和调试完成,取决于各子系统本身的正常开通及现场数据地址的组织和编程,这种合作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2、利用OPC集成的总体方案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發展,BMS集成产品的技术趋势也在向着基于真正开放标准和子系统平等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以上主流公司OPC技术实现系统的集成,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Web技术的产品。

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在统一的界面上对所有的子系统进行监控管理,必须提取所有子系统需要的数据。系统通过运行在各子系统主机上的服务程序采集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并加以整理转译存人数据库,同时提供给监控系统。这样,各客户可在客户机上监控子系统的实时工况。各子系统通过OPC客户接口与符合OPC规范的现场设备实现数据交互,中央监控站也是通过OPC客户接口与各子系统实现数据交互。这样,通过标准化的OPC客户接口和OPC服务器接口,中央监控站就可以和各子系统进行数据通信,从而达到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实现了系统的集成。因此,系统可以大量地使用不同生产商制造的符合OP C规范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采用OPC规范对于系统的修改和升级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应用OPC协议实现楼宇信息系统与智能配电仪表的数据互联及共享

1、OPC协议

OPC协议是为解决应用软件与各种设备驱动程序的通信而产生的一项工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它采用客户/服务器规范,并沿用了Microsoft的DCOM体系。通过COM接口,OPC客户程序可以和一个或多个提供商的OPC服务器连接,同时一个OPC服务器也可以同多个客户程序相连,形成多对多的关系。任何支持OPC的产品都可以无缝地实现系统集成。由于OPC技术基于DCOM,所以客户程序和服务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主机上,形成网络化的监控系统。

2、 适于OPC协议接口的AEC智能配电仪表

AEC智能配电仪表提供专业的ModBUS协议。

ModBUS,总线是美国莫迪康(Modicon)公司(后被法国施耐德schneider公司收购)在世界上首先推出的基于R$485的总线。ModBUS为Modicon’s BUS(即:Modicon的总线)的缩写。

ModBUS协议只允许在一条线路上有一台主机。允许在主机和从机之间进行通讯,而不允许从机之间进行通讯。ModBUS实现双向通讯的原理:ModBUS协议在一根通讯线上使用RS 485应答式连接(半双工),这意味着在一根单独的通讯线上信号沿着相反的两个方向传输。首先,主计算机的信号寻址到一台唯一的终端设备(从机),然后,在相反的方向上终端设备发出的应答信号传输给主机。

智能建筑防火 篇7

火灾是建筑物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随着建筑体量的不断增大、智能化的不断深入,智能建筑防火工作的重要性正日益提高。在各种类型的智能建筑,尤其是在越来越常见的高层建筑中,各种弱电系统关系紧密。这一方面大大扩展了智能建筑防火工作的外延;另一方面也给智能建筑防火的设计设定了高起点。而对于某些特种建筑,如数据中心、图书馆、医院来说,防火工作的重要性还要更高。一方面,这些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不但会造成比一般智能建筑火灾更为严重的损失,还可能带来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建筑本身在功能、应用及承载设备上的特殊性也对防火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特殊要求——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正是这些需求促进了智能建筑防火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建筑防火涉及报警和消防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充分的重视,不断有新的技术、产品和应用形式出现。火灾报警的及时性、准确率和与智能建筑各弱电系统的联动,以及灭火的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在得到持续的优化。本期我刊选取《浅谈消防安全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国家图书馆建筑环境与消防保障系统》、《某高层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三篇文章,从技术及应用的角度介绍智能建筑防火的相关内容。

智能建筑 篇8

换届会议由智能分会秘书长、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翠萍主持,她指出,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专家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智能分会自6月份成立了“专家换届评审委员会”对专家进行逐一评审,主要增强了以前薄弱领域及中青年专家的力量,希望在新一届专家团队的带领下,行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智能分会会长黄久松在致辞中回顾了智能分会成立十一年来专家队伍建设的情况,肯定了受聘专家开展行业调查、软课题研究、标准规范编制、工程试点示范、优质工程评估、工程咨询、工程招投标、编写智能建筑专著和参与《智能建筑》杂志“技术热点”讨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同时指出,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2020年之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及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等建设发展将进入高峰,其中蕴含着智能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黄金期,全行业企业要在现有智能建筑主业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根据行业、企业实际,充分研究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与转型发展力度,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将智能建筑产业做强、做大。

与此同时,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将任重道远,行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均需要专家们的关注与支持。他希望新一届专家工作委员会要广泛团结专家力量,凝集专家智慧,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他最后就专家换届办法、换届目的等进行了说明,希望新一届专家工作委员以此为新起点、新征程,背负起智能分会的重托和行业的希望,胸怀大局,保持和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共同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祝敬国做了“为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而努力”的智能分会第六届专家工作委员会换届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往届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成果,其次进行了换届说明:根据《办法》“对于年龄超过70岁、曾为本行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作为顾问专家”的规定,本次换届有34位年龄超过70周岁的前辈改任顾问专家;经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分会评议和网上公示,本届专家工作委员会最终确定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共聘任专家360名;第六届专家工作委员会在专家换届的同时,也对专业组设置作出了重要调整。首先是根据国家《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专业组的名称进行了变更。将原来的“信息网络专业组”更名为“信息设施专业组”,“楼宇自动化专业组”更名为“建筑设备管理专业组”,原来的“理论研究专业组”扩展为“标准与基础研究组”,并新设立了“检测专业组”,至此,专家工作委员会分设八个专业组。他对《办法》重点进行了阐述,指出其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会议制度和日常工作任务,如“专家工作委员会全体专家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和“专业组组长工作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定期编制《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为行业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本专业的工程调研,并就相应的技术趋势、工程现状、市场前景编写《专业调研报告》”等,另外,专家工作委员会将增加若干主题技术研讨会,并要求专家积极参与和支持智能分会组织的一系列日常工作,积极承担各专业组的软课题、标准规范编制等工作。最后,他希望专家应增强忧患意识、工程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正确认识智能建筑行业面临的压力,提高智能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为促进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不遗余力。

在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标准与基础研究专业组组长孙兰宣读《办法》并公布专家工作委员会各专业组组长、副组长名单之后,会议进入了技术论坛阶段。此次的技术论坛邀请行业专家重点讨论工程技术问题,并安排专家及参会代表针对专题展开互动讨论。专家工作委员会会议系统组组长顾克明做了“会议系统设计的几个新观点”的专题报告,他认为会场系统设计最终只有六个字“一线通,一键按”,即会场系统应在保证语言清晰度和音视频双高清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环保节能;北京科计通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群骥解读了“数据中心的最新发展”,他认为,在目前中小型数据中心占比较大的情况下,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数据中心,并分析了数据中心必将朝着大型化、专业化、集中化、模块化,布局趋于合理,高安全性,绿色化,高密度,租赁替代自建,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祝敬国分析了“智能家居怎样出窘境”,指出智能家居旨在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要以实用为目的,不能凭空想象,因而智能家居的集成商必须向具备综合集成能力方向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弱电专业范围的安装调试;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东伟介绍了“智慧医院建设、服务和运营管理实例”,指出针对不同医疗机构的个性化需求与业务实际情况,应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解决业务流程、诊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改善医患关系、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等问题;北京京投亿雅捷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治学讲解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技术结构特点”,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专业结构、环境特点、设备要求、监控对象和系统功能等。在企业演讲中,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新建和商业地产行业总监舒天忙介绍了其设备网解决方案的征名过程并揭晓了最终获奖者,该方案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设备网解决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简化了设计和施工,降低了成本,技术领先,整体架构合理,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北区总经理侯泽门介绍了公司的“新一代无纸化多媒体会议系统”,该系统采用四核处理器,支持多点触摸,支持高清视频播放,全新无纸化操作体验,并内置了采用最新E-ink电子墨水技术的电子名牌、麦克风阵列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真正实现了会议系统的高效、安全、环保;世荣电子(广州)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柳清介绍了爱瑟菲智能照明系统在体育场馆、购物中心、机场、酒店等众多场景中的成功应用案例;耐威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华中区技术部经理严亮指出“数据中心综合布线进入物联网时代”,介绍了耐威在物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优势及其产品系列和工程案例,得到大家的认可;江苏达海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服务中心副总经理许笑旻介绍了“智能建筑设备管理云平台”,经过需求调研、系统开发、现场调试、现场联调四个阶段,达海的“云平台”可为项目各子系统带来安全保障、能耗优化、环境优化、运维优化、流媒体服务等效果。本次论坛演讲涵盖智慧医院、绿色机房、智慧酒店、轨道交通、智能照明等行业热点问题,参会者能够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得到更加实用的信息。

浅析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措施 篇9

1 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1.1 首先, 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

的标准, 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 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1.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 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 进深控制在10m左右, 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 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 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1.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 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 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 考虑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 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 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1.4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 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 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 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 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1.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2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2.1 地面。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 容量大, 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 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 但会造成地面高差, 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 不会产生高差, 施工方便, 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 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 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 采用扁平线, 施工同样方便, 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 做防静电处理。2.2墙面。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 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 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2.3天花板。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 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3.1 中央控制室。

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 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3.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3.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3.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 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4 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 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 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 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 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同时也要设计防止自然力量侵袭的预防设施。还要考虑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震动、噪音、电磁场等因素, 电缆穿过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 电线基座的防水、防风及防震的问题。

5 智能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5.1 功能与分区。

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开放的空间, 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建筑外部空间按功能分为人的领域, 及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而要获得舒适的人的逗留空间, 就需要以限定空间的手法创造一定的封闭感, 如芦原义信所谓的积极空间。利用标高的变化及墙的运用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同时, 作为外部空间, 它不同于内部空间, 它应该具有开敞, 流动的特点, 意念空间的设计也是限定区域的重要手段。建筑师可采取独特的空间布局, 强调不同的功能分区:a.边界区:即与邻近土地相连的界区。b.停车场道路系统区。c.步行区。d.建筑群中的开敞空间。e.小区庭院。5.2规模与尺度。建筑外部空间的规模与尺度受城市规划, 日照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其尺度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建筑师应该利用这种尺度的差异来创造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也可以弥补原有空间的先天不足。5.3空间分类。建筑外部空间按使用性质分,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5.3.1活动型。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一般规模较大, 能容纳多人活动, 其形式以下沉式广场与抬起式台地居多。5.3.2休憩型。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以小区内住宅群中的外部空间为多, 一般规模较小, 尺度也较小。5.3.3穿越型。城市干道边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观演、体育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间, 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业街, 其间点缀绿化、小品等, 即可穿越, 也可休息, 也可活动, 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外部空间了。5.4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 仅仅一种手法是不够的, 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5.4.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内外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手法的运用。5.4.2层次与序列。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 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 就要有序列, 有高潮和过渡。外部空间的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两种。5.4.3建筑尺度的处理。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正如芦原义信所提的第二次质感一样。建筑本身需要以一个较大的尺度去适应其所处的大环境, 又要以一个较小的尺度去满足其本身的外部环境。建筑物应该具有多层次的尺度关系。5.4.4其他。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 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业空前的繁荣。向人们提供优美的内、外部空间是历史的必然, 它不同于历史上的私家园林, 它是归还给人们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和栖息之所。同时, 作为一名建筑师, 对于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视也应象对建筑内部空间一样, 让人们能感受到内外一致的贴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绍胤.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 篇10

1 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显现、节能呼声的日益高涨, 其中, 占总能耗约一半甚至更高的建筑及建筑节能, 自然受到了特别的重视。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由此渐成一个兼顾环境与舒适健康的研究体系, 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中推广, 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各发达国家推出各种强制性的节能措施, 通过分阶段提高节约标准, 每次均在原能耗基础上推进再节约50%, 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宝贵经验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 作为先行的建筑节能工程从点到面逐步扩展。我国政府对推广绿色建筑工作非常重视, 号召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建筑活动, 制定了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我国建筑节能分两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从2005~2010年, 全面启动建筑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 平均节能率达到50%, 沿海省份及大城市则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第二阶段目标:从2010~2020年, 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 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今后15年内, 一些建筑的节能率要达到75%的标准。

2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1984年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名为“都市广场”的智能建筑, 它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 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低投入、高回报, “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声誉, 是房地产商们非常热衷于投资智能建筑的建设。据资料介绍, 目前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90%以上, 并在已有建筑改造中普及智能建筑。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掀起的房地产热潮, 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 市场的需求以及有关各方面的热炒为中国智能建筑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的本身,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我国智能建筑高速发展的速度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宏大, 技术质量的提高比数量的增长更加瞩目。建筑智能化技术从单一功能专用系统发展为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 它能够把现有的高新技术, 巧妙灵活地运用在各类建筑物的系统中, 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集成的应用, 已经从简单的状态信息组合和基于监控的处理, 发展到基于内容的处理和融合, 以及基于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接口。系统的开发也不再面向过程, 而是面向数据、面向对象。

3 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性

有一点必须明确, 绿色建筑指的是广泛利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和高科技的、节能环保的现代建筑。古代那种结构简单、就地取材、建造粗犷, 没暖气没空调、缺少现代办公设备和家电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原始建筑, 虽然是“绿色的”, 但并不是今天人们所提倡的绿色建筑。

换言之, 当今的现代建筑主流, 不论是绿色建筑, 还是智能建筑, 其主要特征都是强调建筑中人的空间、材料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体系。即在现代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重要一条就是要处理好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中, 人是主体, 机是指建立在建筑平台上的智能化系统, 建筑环境是平台, 又是处理的客体。

3.1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辩证关系

绿色技术属于建筑环境平台, 是建筑技术的范畴, 而智能技术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 建筑环境平台和智能化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建筑。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我们碰到的建筑与智能的关系上, 建筑与智能是一对矛盾,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绿色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导致对建筑布局从形式到内容的一场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衡量建筑智能化系统成功与否, 主要看系统整合集成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建筑做不好, 不能达到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健康舒适的要求, 那么智能就很难做好。反之, 建筑做得再好, 没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智能化系统, 那么, 这座建筑就会徒有其表, 无法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功能。

绿色与智能是建造现代建筑必然的统一, 是构成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矛盾体的两个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 虽然智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建筑, 但现代绿色建筑就一定是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 它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 而建造绿色建筑才是智能建筑的目标。

目前令人忧虑的现状是:作为绿色建筑工程的建筑师们, 不想或不屑于去管智能化设计。而另一方面, 计算机、网络、自动化、通信专业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们对智能建筑的理解相当浮浅, 又很少想到建筑环境平台, 甚至根本不提绿色建筑的功能要求。这两种普遍存在的片面看法都会造成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两者的脱节。

3.2 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观念

为了克服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绿色建筑与智能两者脱节的问题, 在进一步提高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效率, 切实达到我国建筑节能两阶段目标要求的同时, 又能确保“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等功能的完美实现, 现代建筑从建筑规划设计开始就有必要将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以形成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观念。

绿色智能建筑首先是低能耗建筑,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与建筑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模式息息相关。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比如:运用楼宇自控系统的节能策略, 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控制精度, 加强空调设备最佳启停控制, 搞好新风量节能控制, 优化控制算法进行节能控制等。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既包含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又包括了智能建筑大多数的主要子系统。绿色智能建筑充分体现了人类建筑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完美结合, 它把现代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与智能建筑技术高度集成融合在一起。

简言之, 绿色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就是要采用智能化技术, 有效利用可用资源, 以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 顺应了时代潮流。

信息技术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 实际应用到绿色智能建筑的信息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们把这一部分称为建筑智能化技术。绿色智能建筑内涵的实现是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 即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绿色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而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它是实现绿色智能建筑功能的主要技术手段, 也是成功建造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观念, 无疑对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熟练地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 建筑师们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 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 成为既懂专业 (建筑) 技术, 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3 绿色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

绿色智能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是整合设计和系统集成, 可以说没有系统集成的绿色智能建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能建筑。在实践中, 绿色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各个子系统的特点, 以系统、全面、全局的观点进行整合设计, 使所有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取长补短、协同动作, 从而使建筑的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状态, 既能减少系统投资, 又能大幅度地降低能耗。

绿色智能建筑的集成系统将各种绿色基本要素和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 以形成具有能耗监控、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其中绿色基本要素集成主要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子系统、节能与能源利用子系统、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子系统、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子系统、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子系统等。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则建立在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各子分部工程的基础上。统一构建的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通过对建筑物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 实现能源分项管理、能耗监控管理、能耗分析审计和动态能源管理, 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优化管理和对使用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 使绿色智能建筑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求, 并具有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

一体化系统集成 (简称系统集成) 是绿色智能建筑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各种技术, 包括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优势, 即把现代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智能化技术高度集成融合在一起的关键所在。因此,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绿色智能建筑, 其技术的应用首先强调技术的综合一体化集成。

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通过数据管道技术将异构于各子系统的数据信息传送到一个公共的数据库系统中, 完成了基本数据记录的工作, 为其他系统分析这些数据信息提供了基本准备工作, 并综合各子系统最核心的数据信息, 进行统一管理、分析、报表和决策分析, 由此可简化系统管理的程序, 提高管理的效率, 实现高效管理。

4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征

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建设的实践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两门高度相关的建筑科学与智能化技术的集成融合, 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通过建筑领域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新能源应用, 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问题的解决, 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百姓的办公和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绿色智能建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逐步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征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1) 社会内涵:主要指绿色的理念, 强调环保节能、健康、舒适、高效和安全, 包括建筑物整体规划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模式、经营管理信念、价值观念、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等。注重建筑物的基础设施、环境的综合节能和环境的整体安全, 以及绿色智能建筑系统结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与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演变, 为适应这些演变而采取的相关建设理念与策略, 如:绿色智能建筑的等级评估、系统集成体系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与系统融合构建等。

(2) 技术内涵:主要指绿色环保技术和建筑智能化技术, 其中绿色环保技术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排、环境保护, 以及新能源开发、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图像显示技术、综合布线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 (IC) 卡技术、云计算服务与物联网支撑等。绿色智能建筑需要具备及时响应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能力, 达到“智慧”状态,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5 系统集成是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

不管是强调社会内涵还是强调技术内涵, 建设绿色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建筑物本身的优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为人们提供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现代建筑, 汇聚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在各种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得日渐紧密的同时, 不仅要对内部用户提供支持, 还要对外部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现代建筑每年要耗费掉大量的电力资源, 随着环保节能理念的深入人心, 建设绿色智能建筑已经成为所有用户的共识。

整合设计思想和系统科学原理共同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规律:绿色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技术, 是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绿色智能建筑, 其技术的应用首先强调技术的综合一体化集成。如果将绿色智能建筑全生命周期思想看作是一种纵向整合考虑的话, 那么技术集成系统的提出则是整合设计概念在横向技术组织方面的一种体现。所以, 在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中, 不仅要体现其在全生命周期方面的作用, 同时也要考虑通过技术集成系统提高建筑环境表现方面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不把绿色智能建筑看作一个大系统, 不从整体性出发把建筑的整个系统的各部分联系起来考虑, 而孤立地提高大系统中某部分或某些子系统的效率, 往往会使整个大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贯彻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传统建筑模式向节能、低碳、舒适的绿色建筑方向转型, 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强制性规范标准的共同作用下, 绿色建筑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执行,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建筑设备生产商在各自领域内均加强了节能环保措施的推行力度。

建筑节能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 涵盖了

的效率降低,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绿色建筑是昂贵的, 走的是贵族路线;而智能建筑的特点是低投入、高回报, 走的是平民路线。对于绿色智能建筑来说, 在绿色建筑引入了建筑智能化技术, 特别是采用了能耗监控系统、动态能源管理系统等现代自动控制设备, 能对建筑的舒适度与能耗进行自动、高效、实时控制, 使整个建筑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 成为“慧惠”建筑。而建筑物的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的平衡, 就可以达到降低绿色智能建筑建造成本, 实现其“平民化”的目的。

建筑、结构等专业的被动节能技术, 以及暖通、给排水、电气及智能化等专业的主动节能技术。被动节能技术主要指借助建筑材料特性, 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和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和雨水入渗等措施, 即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 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被动节能技术的重点是为优化建筑设计和低耗能围护结构而研发的。被动节能技术的重点领域为低耗能围护结构的研发。建筑主动节能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的主动利用;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建筑室内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建筑综合能效的分析和管理。由于我国

上一篇:发展观点下一篇:能源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