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顺应

2024-05-05

心理顺应(精选九篇)

心理顺应 篇1

一、受众的情感需求

如今的中国已进入品牌消费时代, 品牌成为了消费主流。品牌除了提供功能实用主义的物品之外, 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其他附加值。附加值能体现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利益、要求、感情等, 它增添了话语的张力和深度, 缩短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带动了交际双方的互动, 为销售提供卖点, 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附加成分之一的情感 (广告主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共鸣) 也是一种最有效的互动方式之一。广告话语中情感的蕴藏和情感的召唤是功不可没的, 它利用人类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乡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情弦, 使目标受众在审美的愉悦中满足了情感的需求, 从而达到对产品或品牌的深层领悟和认同, 最终采取购买的行动。

“耐斯”系列抗衰老美容化妆品广告:曾几何时, 母亲不再有青春的梦/而你, 是母亲梦里的翅膀/海阔天空, 任意翱翔/偶然栖息, 才恍然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当母亲节又将到来之时/你何不收起翱翔的双翅/回头看看展翅的地方/那儿, 亲情浓浓, 恒久不变/那儿, 曾是你力量的源泉/表达爱心要及时/在这属于母亲的日子里/虽仅香馨一瓣/却给母亲无限的满足与欢乐/当你再度展翅而去/愿你带着母亲的梦翱翔!——“耐斯”系列抗衰老美容化妆品替你表达敬爱之心。

广告主在化妆品中注入了人性, 使语言艺术化并以情动人, 引起了受众的高度注意。母亲含辛茹苦, 将儿女抚养成人并各奔前程, 而岁月却在母亲的身上刻下了衰老的容颜。母亲节来临之际, 儿女是否有所行动呢?浓烈的亲情, 迫切的感恩在空气中回荡, 儿女们早已按捺不住了, 他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深深的母爱, 只因那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再看一则金马家居的广告语:当它成为家私的那一刻, 便完成了生命的一次转换, 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当你满身疲倦地回到家中, 它温柔地为你拂去疲惫, 当你不顺心的时候, 它默默地承受着你的不满。广告主将家具人化了, 把它当成了一个任劳任怨、尽忠职守的仆人。

经典浪漫的爱情历来为世人称颂, 泰坦尼克号的浪漫之旅造就了一段凄美而刻骨铭心的恋情, 为世人广为流传。人们之所以喜欢戴比尔斯钻戒, 是因为其广告语“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用钻石的品质演绎了人类的爱情之旅, 弥足珍贵的爱情突显了钻戒的销售主题。送一份海佛兰首饰, 平添一份温馨浪漫之情。一份小小的首饰能体现浪漫情怀, 营造了情侣间的温馨氛围, 为生活增添了情趣。同类的饰物广告并不少见, 但并没有因为生活在相同的空间而失去了生存力和竞争力, 这是因为有着不同交际力的故事带给了消费者不同的想象空间, 从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一些极为弥足珍贵的情感以及人生的真义。广告主善于抓住契机, 搭上爱情的便利之车, 寻求创意打动人心, 目标受众在购买消费产品时, 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更多的是广告张扬的精神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兴趣和认可、满足了他们对某种特定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双方的默契和合作, 保证了交际的成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精神体验, 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前者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感受, 给人带来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后者使人的心情郁闷、沮丧。在广告中将这些因素因势利导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演绎和投射, 是广告语取胜的前提。情感诉求不同于产品功能似的理性诉求, 它渗透人们的心智世界, 迎合了人们的感性消费, 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失为一种好的销售策略。聪明的广告主总擅长于从现实生活中攫取素材, 经过语言的加工渲染、情节的精心设计以及情感的抒发等唤起目标受众的领悟意识, 完成情感上的交流。

二、受众的消费动机

在注意力资源短缺的现代社会, 如何使广告话语传递的信息不会成为过眼烟云是广告主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决定了产品或品牌的销售率, 广告主设计广告话语时应该考虑市场动态, 关注目标受众的消费消长曲线, 牢牢锁定他们的消费动机。当广告主假定的动机需要与目标受众的相吻合或接近形成“共享动机”, 攻心战术才会柳暗花明。

1、求面子

Brown (布朗) 和Levinson (列文森) 的面子保全论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想为自己赢得那种在公众心目当中的“个人形象”, 是交际双方彼此都明白对方所期待满足的愿望, 但并不一定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认的规范或准则。它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大范畴, 前者指意欲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受;后者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别人的阻碍和干涉, 意想得到行动上的自由。而国人对“面子”一词有不同的看法:“面子”是指脸, 面颜;体面, 光彩;情面, 情份——《汉语大词典》。也指体面, 情面。体面:体统, 身份:光荣, 光彩;好看, 美丽。情面:私人之间的情份和面子——《现代汉语词典》, 也就是说面子主要是指交际主体的情份和体面。根据中文广告交际的具体领域而言, 如果广告话语涉及的产品或品牌能够符合目标消费者的自我形象, 显示他们的身份、荣誉、地位和风范, 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 为他们挣得社会面子。求面子就会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成为他们的购买动机。相对来说, 他们的温饱是不成问题的, 经济收入也比别人要高, 工作之余难免会追求生活的享受, 这类广告话语对他们的诱惑力还是蛮大的。

(1) 卓越的象征, 超然的享受。

(2) 端起这杯咖啡, 为此刻的生活赋予意义。

(3) 天鹅般的迅捷, 天鹅般的轻盈, 天鹅般的优雅, 是天鹅牌自行车。

(4) 美化您的居室, 美化您的工作环境, 美化您的人生!

(5) 世上难有一刻的停驻, 唯有这一身的骄傲与自信, 伴你等候生命的又一次邀约。

(6) 揉合尖端科技, 创造完美效果。

(7) 寻找出色电脑是否有捷径?

只需认明Intel Inside标志, 英特尔是世界电脑科技的领导者。

如果电脑的大脑是优秀的英特尔处理器就意味着它拥有了卓越性能, 高品质和高可靠的保证。所以选择出色的电脑, 只需认明电脑上的Intel/Insides标志。

JDC空调的卓越, 给人王者般的风范, 咖啡的韵味如同生活的苦尽甘来, 天鹅的高贵、优雅、敏捷带给骑车人异样的感受, 墙布的美化之极, 赋予人生美的真谛, 精美的皮尔卡丹服饰给人高贵的身份, 非凡的气派。高科技的产品技术领先、性能可靠更显领有者的个人地位和社会本色等等, 广告语无不“以小见大”, 从多个侧面张扬生活的品味和个人的风采, 仿佛您一旦拥有了它们, 你的脸面就会焕然一新, 从此与众不同。

2、求稳务实

求稳务实是出于目标受众理性消费的动机, 是与感性消费相反的一种消费方式, 对应于广告主的理性诉求策略。稳是一种求和平衡的心态, 祈求生命的健康、平安以及心态的平整和谐;实即实用、踏实可靠, 值得信赖。此类消费者在购物时比较注重卫生意识、生命意识、实在意识, 关心饮食是否营养干净、医疗药品是否有效有益、日常生活用品是否经久耐用、高科技产品是否质量过关和功能独特、保修承诺与售后服务是否付诸行动等等。精心创意的广告话语必定少不了这些因素的积极参与, 广告主只有参照产品自身的特点, 从上述因素集合中挑选匹配的调味品, 才能适合目标受众的胃口。这样交际双方就能买卖自由, 各得其所。

绿色东风, 环保先锋。

都市之中, 一方净土。

大都会脉搏, 生活更和谐。

反璞归真, 天作之合。

以上几则广告都是强调产品的和谐自然美, 寻求心灵的纯净与祥和。我们知道科技的突飞猛进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地球之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绿色成为了当今时代我们呼吁的一个主题。生命的绿给人以新生和希望, 自然原始的状态, 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以真实感。因此广告话语也把大自然带入了生活的大舞台, “汽车”也戴上了环保的高冠, 直逼绿色主题, 减少了空气中的污染, 增添了一份关怀。安居才能乐业, 和平年代, 人们渴望拥有一个休闲、轻松、宁静的生活空间, 深圳宝安怡合花园的广告语用净土一词隐喻花园的原始气息, 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原滋原味, 北京华西公寓的广告语动力实足, 公寓如同脉搏有节奏的跳动, 均匀、和谐、自然。就连化妆品公司也打着反璞归真的旗号, 让人感受天人合一般的融洽与贴切。

口附液J——防“癌”最佳选择!

健脑益智, 强身壮体, 以和为贵。

没有安全, 豪华只是多余的奢侈。

“佳能”永远迎接明天的挑战!

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 被迫抛锚, 我们将赠你一万美金。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阴影, 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不治之症, 其中癌症就是典型的一例, 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口附液J以防癌为诉求重心获取生命防范意识者的芳心。智强核桃粉四大功能既实用又有效, 聪明的大脑,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两大帮手。广告语深得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的喜爱。佳能照相机可谓天下闻名, 它的知名度来自于它的雄厚实力, 功能、品质都是没得说, 广告语也充满了自信, 难怪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奔驰汽车以事实说话, 所以才会做出大胆的承诺, 这些广告语均顺应了顾客的求安、求实、求稳的心理。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 有时候受众采用的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消费方式。

语境的生成是动态的, 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显示其顺应的特性。交际发生变化, 语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动态地理解语境不仅对解读话语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能帮助语言使用者凭借自己不断增加的现有知识构建达到自己交际目的所需的语境。广告活动的互动对象是广告主和目标受众, 广告主要设计富有创意的广告语就必须顺应双方的背景知识, 找到双方的联结点, 才能为话语的产出、理解、推理找到捷径。

摘要:运用维索尔伦的理论, 从顺应理论角度出发, 从受众的情感需求、受众的消费动机两方面分析广告语言的顺应心理世界。阐明广告活动的互动对象是广告主和目标受众, 广告主要设计富有创意的广告语就必须顺应双方的背景知识, 找到双方的联结点, 才能为话语的产出、理解、推理找到捷径。

关键词:广告语言,顺应,心理世界

参考文献

[1]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结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5.

[2]胡晓芸著.广告文案协作[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黄小平.广告语体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5]江林主编.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李茹.语码转换顺应的动态双向性[J].College English, 2006 (1) .

[7]李思屈等著.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教育顺应自然 篇2

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福禄贝尔,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尽管他的理论与实践带有宗教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特点,但是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幼儿园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

在福禄贝尔看来,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活动本能和兴趣需要,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儿童自流、任其发展,而是指教师、父母和其他成员应为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运用正确而行之有效的手段,顺应儿童的自然性向,促使儿童健康、茁壮的成长。儿童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二是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不良干预。因此,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不能忽视儿童的本性,也不要过多地干预儿童的本性。

福禄培尔基于性善论,把教育顺应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点和中心。教育顺应自然的思想贯穿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始终。“自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儿童的天性,即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论述教育顺应自然时,自然主要指后者。

而在儿童期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还没有表现特殊的、固定的方向,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幼儿,让他们去完成自己不想做的事。所以幼儿园的绘画配色的作业,并不是要培养一个未来的画家;

进行唱歌的教学,也不是有意地训练一个未来的音乐家。设置这些功课的目的,只是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

福禄贝尔在创立幼儿园之初,就给幼儿园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称之为‘幼儿园’,与通常称为‘幼儿学校’的类似机构是不同的,它并不是一所学校,在其中的儿童不是受教育者,而是发展者。”而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听到有些家长在幼儿从幼儿园回家后问“今天在幼儿园老师教了什么知识?学到了哪些知识?”或者会听到有家长“炫耀”自家的孩子会写多少字,会背多少古诗等。今天越来越火热的艺术培训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正是迎合了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但从幼儿的发展来看,孩子不宜过早地接受一些概念知识或者命题知识,教给幼儿他们也不理解。

因此,首先我们要树立对幼儿园的正确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们已有的错误观念。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不仅仅只是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上的改革,还依赖于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要面向家长和社会,做好宣传幼儿教育的正确思想,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做到学校与家庭的统一,这也是福禄贝尔提出的教育思想中的统一原则。

其次,是对幼儿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改革。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的第一站,接触到的是陌生的老师和更多的同龄小朋友,在这里幼儿开始接受真正的人的教育,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的开始。在初期

幼儿会有一种失落甚至是恐惧的情感,但当幼儿习惯、适应这些环境时,说明幼儿已经在社会性上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下,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严重的拔苗助长和漠视的两极化现象。在幼儿的教育中,任何过高过低的倾向都是不妥当的,有危害的。因此只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对于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我们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对每个幼儿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我国,城乡幼儿园的发展差距很大,农村幼儿园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与城镇相比都相对较弱,对于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的思想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在农村的幼儿园,我们在教室空间大小,辅助教学等的硬件设施改造还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软件设施的改造来达到目的,而且农村幼儿园在硬件设施上有一个优势,相对于城镇的幼儿园来说,它的周围都是随处可见的大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中,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的优势,与软件设施相结合,也可以达到幼儿园的教学目的。

对于农村幼儿园的软件设施改造,我们应该从这几方面去着手。

1.增强师资力量。国家政策多偏向一点农村的幼儿教育,让更多的幼儿教师到发展稍差的幼儿园去。对于社会方面,我们应该多关注那些在贫困地区教书的老师,通过一些慈善机构,对于这些地区给

与多一点的支持。在媒体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地宣传,增加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

2.改变传统的教学的手段,帮助幼儿自我表现并得到发展。(1)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所接受的应该是一些良好习惯的培养,身体和感官机能的训练,帮助个体认识自然和认识人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态度,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等,而不是接受一些语言、数学上的填鸭式的知识。(2)要改变以前的教师讲, 幼儿听;教师念, 幼儿读;教师做, 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3)在课程设计上,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4)教学内容应与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相结合,增加幼儿的活动时间。注重个体差异, 实行因人施教, 由过去偏爱“好”、厌恶“差”的做法转变为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在众多的课程中选择自己所爱, 发展自己所好, 既保证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引导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5)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更好地,更有意义地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比如说每个季节,每个周都可以带孩子出园,观察四季的颜色,花草树木,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3.改变以前传统的管理手段,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应要求幼儿跳跃性的发展, 反对脱离儿童的发展阶段给儿童规定训练目标。(1)在活动中,去挖掘儿童的活动本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同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充分发挥幼儿在中的活动中的主体作用。(2)在生活上,多给予幼儿的自由时间,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可超出幼儿应有的能力水平范围。

对于城镇幼儿园,在软件设施相对较好的水平下,幼儿园创设自然、自在的课程环境。组织他们去自然环境,多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一种自然环境中成长。另一种形式就是在幼儿园多布置一些绿化环境,可开辟“科学角”, 根据主题内容和季节变化为幼儿提供富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材料, 供幼儿探索和发现。比如在装饰活动室的墙壁时, 可贴上反映动物繁殖生长过程的“小蝌蚪找妈妈”、充满幻想的“遨游太空”、揭示自然现象的“雷电”等;在室外环境设立小果园、小菜地、小饲养角等,可以让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着一种植物去观察记录它的生长,感受自然生命力的强大,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

管理学校需要顺应教师心理特征 篇3

一、目标激励,组织教师参与管理,达到心理认同

目标是学校管理首要问题,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确立鼓舞人心而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是衡量办学水平的一个标志,也是调动积极性的前提。正确的管理目标,就是统一的、明确的,且为广大教师认可而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管理目标的确定需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并通过审议,要把长远管理目标与近期管理目标相结合,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容纳,目标管理的梯度要依据学校实际,一个目标达到另一级目标好像在眼前,一抓即得,大目标距离在日益缩短,教师的积极性与日俱增,日益高涨。那么如何将领导决策内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这就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管理,增强参政、议政意识,充分让教师为学校工作提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要把学校决策变成大家意见的集中体现,要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变成教师参与管理的责任感、义务感、认同感和实施目标的动力,从而使教师对学校管理产生心理的认同。

二、情感激励,尊重和满足教师的需要,达到情感上共鸣

情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方法之一,要使学校管理与教师情感产生共鸣,则需要从尊重和满足教师的需要出发来沟通,而不应该有“一尺两标”。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生理的,又有社会的;既有生活的,又有业务的。按马斯洛的现实和人的生存本能来讲,则应先从生活方面主动关心教师疾苦,要把教师的困难当成学校困难,既要真诚对待每位教师,也要严格要求每位教师,且忌迁就和纵容,摆架子,拉官腔。

教师的需要中最敏感的、最强烈的是要求得到尊重,尤其是受到领导的尊重。教师的动力是巨大的,积极性是高的,因而学校管理者,要善解人意,对工作认真、事业心强、政治上要求进步的教师给予物质鼓励、精神鼓励,还要为他们牵线搭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对业务需要进修,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教师,态度上要积极支持,为他们创造条件,把外出学习等机会留给他们。当然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人都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因而在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引导教师们正确地对待需要,自觉加以调节,有效促进教师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三、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心理相容

创设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那些不符合它的环境气氛的心理和行动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强制”他们与学校环境相适应。这种个体在集体环境中受到无形压力作用,首先在外表上表现顺从,进而在情感上接受,最后在信念上自觉地与环境气氛达成一致的指向。这里良好环境对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起了保证作用,对教师具在内在的激励作用。基于这一点,在教师中开展爱岗敬业的教育活动及讲政治扬师德,树形象争奉献等活动,创造正确的輿论导向,使教师自觉维护集体荣誉,自觉维护集体利益,为搞好学校工作,在心理上凝聚成一种内在的向心力。

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对提高教师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担任不同工作任务,人与人之间在认识上、能力上、情感上差异种种,难免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不少是工作中的,这是自然的。在学校管理中,主要是是领导与教师之间心理相容的问题,进而我们在工作要以民主作风、求实精神去影响教师,尽可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理解。其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千方百计保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布置工作时,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上的“位置互换“,再就是利用谈话交友的形式,培养情感基础。

四、制定奖惩制度,进行工作考核,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

奖励可以使教师获得自尊和荣誉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促成教师积极向上,干劲十足的心理定势,使大家意向一致。学校奖惩制度的设置既要合乎实际,又要具有全面性、科学性,要使教师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感受到刺激,诱发动力,也要使教师从奖惩制度中体会是非行为,既要有前车之鉴,又要防患于未然,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合理把握教师心理特点,有利于科学管理学校,能大大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日益提高。

顺应心理需求,做好写作指导 篇4

心理学认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错综复杂, 充满矛盾。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一方面应当尊重他们的意见, 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而正确的指导。既要采取措施来充分发展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又要积极而恰当地克服他们的幼稚性、冲动性和依赖性。

目前, 初中学生学业负担依然过重, 单纯的应试观念和行为又使他们承受了莫大的精神压力。在初中写作教学中, 学生厌烦作文是明显的特征。究其原因, 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过分苛求外, 主要的问题是忽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写作、修改和评价的形式上不注意学生的感受, 以致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大, 形成了部分学生不愿写、不会写, 乃至惧怕作文写作。

为缓解这个问题, 笔者依据心理学原理, 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把关心支持和指导监督结合起来, 对常规作文教学进行大胆改革, 让学生在愉悦中求知, 在参与中尝试, 在探索中提高, 开启了写作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一、注意到学生对写作自由的渴望

作文教学中放开对周记的要求, 给学生一片自由写作的天地。学生喜欢自由写作、自由表达, 不喜欢命题作文, 也不喜欢制定条条框框, 我就把周记变成让学生自由练笔, 让学生每周写一篇自由文, 形式、内容均不作限制, 或写故事, 或写小说, 或写见闻, 或写感想。在自由写作中表达情感, 写作兴趣逐渐提升, 文章也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一些在写作课上锁眉头、咬笔杆、苦于无从下笔的学生也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注意到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我让学生参与文章的批改和讲评, 给学生搭起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对于作文讲评, 我提出基本要求后, 先让学生自改, 再让学生参与小组批改, 使学生在批改中不断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但用词不当、语言不通、写错别字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而且学生还写出了具有立意高、见解新、感受深的好文章。

三、注意到学生阅历需要丰富的需要

我组织各类活动, 让学生接触社会实践, 给学生创造认识生活的的机会, 以解决单调枯燥的、封闭式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弊端。这几年来, 我采用走出校门、深入社会, 广泛接触社会生活, 参观工厂、农村生产活动等方法,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同时, 我还抓住学校举行一切课外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参加各类演讲会, 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

四、注意到学生爱好读书的兴趣

围绕作文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名著, 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初中学生读书的欲望非常强烈, 但许多学生在茫茫书海中无所适从。为了净化学生心灵, 我为学生列出了名著阅读的目录, 并为学生找来可读的报刊杂志, 让学生课外或假日阅读。同时我还教学生分类剪报, 搞摘抄, 熟背名段名篇, 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使写作水平上档次。为使学生的读书兴趣越来越浓, 我还举办了读书心得畅谈会, 作文写作经验交流会, 让写作优秀者现场说法, 从而带动了一批不善写作的学生, 并且消除了部分学生写文章的恐惧心理。

顺应天性 有效教育 篇5

[关键词]心理需求;教育方法;有效教育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条拥挤繁闹的街道上,躺在地上的一头驴子严重地阻碍了交通。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引来了交警。交警想尽办法,驴子还是躺在那里。交警最后掏出枪,对着驴子说:“你再不走,我开枪了!”驴子只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如故。人们一筹莫展。

这时候,从人群外挤进一个老农,手里拿着两个水灵灵的萝卜。他将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它刚站起来,老农赶紧往后退了两步,这时人群自动让开一条通道,驴子跟随老农走了。

教育的方法不一定要多高明,讲的道理不一定要多高深,但要巧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依孩子的心理需求,顺着天性,找到学生喜爱的“萝卜”,就能实现有效教育。

一、依“功”论“赏”

一天,一位老师拿着两位学生的作文本,悄悄地问我,“马老师,王琳琳、陈烁写的作文你都给90分。难道你没发现两篇作文的质量不一样吗?你这样批作文,会被他人当作笑柄!”我说:“写作前,我对他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次习作,从文章质量看,陈烁是不如王琳琳,但是,王琳琳实现了自己的训练目标,陈烁也实现了自己的训练目标,所以,我给了一样的分……”

学生存在差异,因人而异制定学习目标,是实施目标激励,实现“最近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良策。习作前,对个两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评作文时,是不能只看现有的“高度”,还要看本次习作“运动”中提高了多少,做了多少“功”。做了同样的“功”,是该给予同样的‘分值”或“等级”。

当前,对待中下程度的学生,存在以下教育现状:课堂上,教师提供的发言机会少;作业中,字写得较规范了,正确率提高了,老师认为与优生相比距离还远;捣蛋的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忍”了一周,“安静”了一周,教师认为这是应该的;质检时,成绩比上次提高了,但是,在全班的“位置”没较大变化时,为师者“难发现”他们的进步。教育者,总是习惯以“标准高度”衡量学生,吝啬“赏”。其实,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这些改变,他们是花了“大力”的。试想,假如学生花了“大力”,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却得不到老师的“赏”,还会再努力吗?因此,学习、品行等发展“运动”中,教育者不能只看“高度”,还要看学生在发展中提高了多少,做了多少“功”。只要做了“功”,就应该“赏”。有“功”有“赏”、同“功”同“赏”,才是兼顾差异、循序渐进的,促成学生自我完善的好良策。

二、时时刻刻都在“教”

三年级(2)班由于老师生病、借调等原因,在一、二年级时换了四位班主任,该班班风成为全校最棘手的问题。一学期后,该班班风班貌焕然一新。为了推广经验,取长补短,学校安排该班班主任陈老师作经验交流。会上,她的一些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新接一个班,要做比较多的工作,因此,我早早到了学校。到了学校,我就到教室里,有时忙自己手头的工作,有时也打开课本朗读课文。看到我在教室,教室外闲逛的学生赶紧回来。刚开始,他们看看我,看看同学,很小声地说着什么,接着就开始晨读了。渐渐地,学生到了学校就进教室,进了教室就晨读,养成了晨读、惜时的习惯。

上第一节课,我范读课文时,陈明把一张废纸揉了揉,顺手扔在地上。我停下范读,走下讲台,向纸团走去,弯下腰,捡起纸团,走向教室角落的垃圾桶,把纸团扔了进去。没想到全班同学目光随我移动,睁大眼睛看着我,看着纸团,最后看着陈明。陈明脸红红的。我没说什么,回到讲台继续范读……第二天,陈明带了一个漂亮的小纸袋进教室。他告诉我,今后,他先把废纸放袋里,下课后再倒进垃圾桶。我说:“陈明,你这主意挺好!上课时,你向全班同学介绍。好吗?”他答应了。从此,三(2)班没人乱扔纸屑等垃圾了。

课间操时间是9:15.我9:10分就到了我班的`“地盘”。三(2)班的学生看见我早早到了操场,脚步也变快了!学生做操时,我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自己也借机锻炼锻炼。于是,我跟着广播做起操。课间操结束后,三(1)班的老师对我说,“陈老师,你这方法真灵!你班的学生做操,比我班都认真了。”我说:“我只顾自己做操,忘观察学生了。”几位女学生围过来,叽叽喳喳地说:“老师,你做操动作很美,我们不知不觉跟着做了!”

一个班有“陋习”,要在短时间内扭转,难!但是陈老师做到了。奥妙何在?为师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等人格魅力吸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以自身的行动为榜样,“时时刻刻都在教”。

三、冬天的太阳,暖“心”

刘老师兼任住宿生生活管理员。住宿生在他的管理下,养成了许多良好习惯,如“口杯、毛巾、被子等摆放一条线”、环境卫生“六面光”……他有何魅力呢?一位住宿生,在日记中写了一件难忘的事: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尿很急,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小便所。找啊找,好不容易才找到,“打开阀门”来个痛快。刚尿完就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自己尿床了。麻烦来了,想着自己先是在本宿舍丢脸,接着在本班丢脸,最后在全校丢脸,怎么也睡不着了。起床钟响时,我却睡着了。被推醒后,只听见刘老师说:“今天有太阳。大家把被子拿到阳台晒一晒,晚上盖时较暖和。”

食堂吃早餐时,没听到老师批评的“雷声”。整个上午,也没听到同学议论的“噪声”。收被子时,刘老师来了,他问我: ‘身体不舒服吗?”我说: “没有。”他靠近我的耳朵,悄悄说: “今晚得注意了!”

如掉入冰窟,我的心在“颤抖”,尿床的事还是有人知道了。第一天过去,第二天也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件事就像没发生一样。我渐渐觉得刘老师如冬天的太阳,他的“光”温暖了我冰凉发抖的心。

“今天有太阳。大家把被子拿到阳台晒一晒。”刘老师以巧妙的方法,替尿床的学生解了围,同时还替学生保守了秘密,因此,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学习生活中,学生犯些小错,有的不是故意的,有的是一时糊涂经不起诱惑。假如老师直接了当地教育,那将是怎样的结果?自尊心因此而碎,恨老师揭其短,怨同学议论……假如心细如刘老师,教育即使轻声细语,也句句流人人心!因此,为师者应体察学生心理所怕、心理所忧、心理所需,讲究方法,注意场合,保护孩子脆弱的自尊。

四、我的老师不“唠叨”

学校安全宣传月活动已结束。课间,趁与五(1)、五(2)班学生“亲热”之机,打开了有关安全教育的话匣。

五(2)班的学生对安全注意事项熟记于心。要怎么做,禁止做什么,学生能不约而同地说出。给我的印象是老师责任心很强,不厌其烦,天天强调。但是,其中陈桦华的话让我吃惊!

陈桦华说:“老师,安全教育的十五条内容,王老师已经讲了几十遍了。这些内容老师以前就强调过,这个月,王老师是反反复复地强调。老师一开口,我们就知道第一条讲到第十五条的内容。第一周还好,第二周以后我们都听烦了。有的同学干脆不听,自己做事;有的同学悄悄地跟着老师同步说话。老师发现我们不认真听,很不高兴。可是,我们听了心烦!真是唠唠叨叨!”

五(1)班的同学说法不同,“我的老师不唠叨”,他们说。活动中通过查资料,学习了许多安全常识;通过调查,知道当地曾发生的安全事故,当前应注意的隐患。活动,增强了安全意识。其中张思强说:

“第一周,老师强调十五条安全要求,要我们记于“心”,指导“行”。第二周,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学校安全、路途安全常识,事故案例。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调查当地曾出现的安全事故,存在的安全隐患。小组合作,出一份安全小报。第三周,开展了“讲安全,惜生命”的主题队会。第四周,人人写一份安全教育心得,开展“优秀安全心得评选活动”。

两个班都以“安全教育宣传月”为契机,开展安全教育。两位老师都是心系学生安全、有责任感的老师。前者是以“空洞的说教,生硬的灌输”,表达关爱,收获的是“唠叨”,给人“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感觉;后者以“多种形式活动”的教育艺术表达关爱,收获的是“我的老师不唠叨”,给人留恋感。

生活中,有的必须力行“不许”“不准”的禁止,但是,要有启迪性的教育疏导,否则,会产生“禁果”一样的诱惑。教育,特别是安全教育,需要强调,但是,过多“机械重复”的强调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过程中,“强调”“禁止”的说教要与精心组织的各种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中明理、活动中形成品行。

学生年幼、阅历浅、任性……不能体会老师的“苦心”。但是,老师有能力、有智慧、心胸开阔,只要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体验感受,就能发现学生心理所需,情感所求。当教育者掌握学生“心声”时,也就明白了学生喜爱的“萝卜”是什么,也就没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稿件编号:100729002)

(作者单位:福建永定仙师中心小学,3641 17,电邮:599137236@qq.com)

编辑,何妍终校,于洪

口钱爱湘

[关键词]情感教育;品格培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更要重视学生品格的形成。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仅物质条件优越,而且情感条件也很优越,他们被周围众多的亲人无条件地呵护着,满足着他们物质和情感上的一切需求。因此,一些孩子已习惯被他人呵护,却很少考虑给予别人关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品格。

记得本学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上午第三节课是孩子们最喜欢上的体育课,我习惯性地嘱咐孩子们注意安全,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地下楼了,我才回到办公室。大约十多分钟后,班里的体育委员风风火火地闯进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我,说我们班的小磊右眼角被另一个陈姓同学手中的羽毛球拍不小心碰伤了,已经送到了医务室。当我赶到医务室时,一个校医告诉我,小磊已被校车送去医院了。

当天傍晚,我就和陈姓同学的家长去看望了受伤的小磊,小磊看到我们,很兴奋,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着他受伤的经过,还一再强调伤他的同学是不小心的,让我们别责怪他。他的家长也很通情达理,对我们热情相迎,并一再表示理解,我也有些放心了。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我刚上楼到拐弯处,我们班的小东就迎上来向我打听小磊的情况,当我告诉他小磊的眼睛问题不大,休息几天就没事了时,他紧握右拳,做了个加油的动作,满面笑容,蹦蹦跳跳地回班了。我心里涌起了一阵感动,小东平日里虽然有些淘气,做什么事大大咧咧的,没想到感情还很细腻。等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在忙着交作业,整理桌斗,迎接晨检,看着他们忙乎是一种快乐,我没有打扰他们。等他们一切忙乎完了,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向我问起小磊的情况。我意识到,他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我还是决心等等,希望他们能有人像小东一样向我打昕小磊的情况。接下来的时间他们似乎忘记了小磊,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一直静静地等待着第二个、第三个小东的出现,但他们让我失望了。上午第三节课是我的语文课,他们坐得端端正正地等待着我上课。我背着手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还刻意停在小磊桌边,把他桌上的书本整理好放进他的桌斗里,看他们能不能想起问小磊的事。可他们茫然地看着我,看到这种情形,我只好主动提及这事了:首先我大力地表扬了关心受伤同学的小东的热情善良,并给他在每周评比表上加了分,还提出给予他其他奖励,这时他们恍然大悟了,露出了遗憾的神情。我又把我去小磊家的情景给他们描述了一番,讲述小磊因担心落课和见不到同学而哭了以及他的家长的热情和通情达理,也动情地表达了我的感动,当然其中免不了有一些艺术化。我说完后教室里格外安静,学生们有的低着头满脸惭愧,有的抬眼偷偷地四处张望,有的小手托腮满是后悔……我知道此刻投下的这块石头一定在孩子们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撞击着他们的心灵,一些美好的东西在被击醒,也许会一辈子沉淀在他们的心里。片刻之后,我乘胜追击,又组织他们谈了自己的感受,小小年纪的他们谈得还很深刻,有的检讨自己错误,说自己太冷漠了,不懂得关心他人;有的分析了自己这样,是不能体谅别人的痛苦,没有换位思考;有的还剖析了这样下去对自己的成长是不利的;也有的向我打听小磊家的电话,说要给他打电话问候等。听着他们坦诚的表白,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我对他们的发言作了小结,肯定了这些学生能做到知错就改,而且能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夸奖了他们的善良,并鼓励他们以后一定要关心周围遇到困难的人……刚才还是一脸惭愧的他们此刻又露出了天真可爱的笑脸。接着我告诉他们下午我还会给小磊家打电话了解他复查的情况,问他们有没有什么话要我转告的。这时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小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小磊和学生们之间传达着问候和关爱。一星期后,小磊痊愈返校了,在他踏进教室的时刻,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感动着小磊,也感动着全班同学和我。从此以后,不管是小怡文的腿摔伤,还是小昕因过敏暂时不能上学,或是小浩发烧,他们总能听到同学们关切的问候,得到真诚的帮助。班级也常常洋溢着一份浓浓的温情。

心理顺应 篇6

“无酒不成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饮酒习惯,它所指的是餐桌上要有酒,而且越是重要、正式的场合越是不能离开酒,尤其是白酒。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

从市场发展来看,白酒这个特殊的产物,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地位、层次、品位、圈子等特征的价值联想,还能出色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价值;白酒是一种带着情感的快消品,无论是为自己消费,还是为别人消费,都有一种无限的乐趣在里面,从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选择差异大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因为消费心理差异之大,选择白酒品牌往往差异很大,且消费者众口难调,优质及低劣的白酒在市场上会同时存在。

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白酒市场品牌主要分为高、中、低三级,高端白酒市场被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少数品牌寡头垄断;中档白酒市场则表现出地区强势品牌和少量区域外强势品牌共同竞争;低档白酒市场竞争多为地区性品牌。

有媒体报道:山东临沂市的一个县城城区市场里高中低档白酒琳琅满目,品牌多达52个白酒品牌。其中徽酒、苏酒各5个,主要运作中档及中高档;川酒8个,除多二两、金六福外主要运作中高档及高档;鲁酒20个,基本上都在中低档价位挤压。该区域白酒品牌众多一方面说明这里市场壁垒较低,另一方面也表明消费者易“见异思迁”,存在着严重的“跟风”消费心理,也可以理解为白酒消费品牌忠诚度低。

经过调研,城区近80个餐饮终端及50名消费者后笔者发现,该区域09―10年期间主流品牌为泸州老窖,10―11年期间主流品牌为沂蒙老区酒,11―12年期间主流品牌为四特,“一年喝倒一个品牌”现象在该区域非常明显。

伪时尚趋势明显

目前的中高端白酒消费,基本以商务、政务宴请为主,而宴请方主要是满足对方或自己的某种心理欲望。因此,消费者对白酒的品牌、价格、包装、口感等要素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增强,且变得越来越“挑剔”。白酒品牌的选择不仅能体现主人身份、地位、经济实力,而且还能折射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及个性性格等特征——在人人怕“out”的大背景下,“时尚”开始成为一些消费者心理诉求的重要要素。

但身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酒种之一的白酒,自古以来和时尚都相距甚远。目前白酒行业纷纷追求“时尚”趋势,也被一些行业观察人士所诟病:“大部分白酒企业实际上都是伪时尚,他们对时尚的理解和把握距离国际知名酒业相距甚远。”

日前,某门户网站面向广大网友做了一个大家心目中酒量最好的省市排名的调查问卷。

据调查结果显示,18.43%的网友把自己宝贵的一票投给了山东,从而使山东成为网友心目中酒量最好的省市。紧随其后的是内蒙古,一共获得了204780票,占到了总票数的17.07%,而黑龙江则成为酒量排行榜上的探花,一共拿到了152740票,占总票数的12.73%。

在网友最喜欢的白酒品牌排行中,一共有276180人选择了茅台,占据了投票总数的23%,紧随其后的五粮液一共有19%的网友选择。

心理顺应 篇7

一、学生过度好奇, 教师因势利导去化解

好奇是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当他们进入实验室后就觉得非常稀奇, 这是什么仪器?那是什么药品?屁股未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 实验材料乱拿、显微镜乱搬、镜头乱换、药品乱加。而应该做的却没有做或做得不好。并且议论纷纷, 大声喧哗, 使自己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造成相互干扰、思维混乱。观察、记忆、应变能力减弱, 更谈不上分析、推理, 大大影响实验效果。学生变得如此不听话, 难道只是他们的错?其实我认为这一切恰恰是教师的错。是教师给学生实验的机会太少, 所以他们一听说做实验就“热血沸腾”。是他们很少摸到各种实验用具, 才会一到实验室就东摸西摸, 难以静下心来听老师讲解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也是因为观察的机会太少, 所以一看到平时没法看到的物象就兴奋不已, 忙着呼唤同伴来看而忽略了真正要观察的内容。如果教师就因为实验课难以组织而不去上, 无疑是对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

我的做法是:先多做实验让学生过度的好奇心得以释放, 再细做实验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实验探究技能, 最后精做实验, 使学生获得独立科学探索的综合能力。例如, 《显微镜使用》这部分的教学是初一新生第一次走入实验室, 这一课尤为重要。现在普遍的上法是分两课时, 第一节课先学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很多教师通常是用一台显微镜作为教具组织教学。第二节课让学生在实验室练习操作, 观察写有字母的小纸片。我觉得这样的编排太仓促。尤其是普通中学都是两个学生合用一台显微镜, 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灵活使用显微镜。而观察的材料太贫乏,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做了较大的改动, 分四节课进行。第一节课上显微镜的构造和基本操作。把学生带到实验室, 在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后, 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拿着显微镜在讲台上讲解。在这堂课上, 要充分满足学生对显微镜的好奇, 让他们充分摸索到显微镜, 而不是坐在下面远远观望着显微镜去学。第二节课拿出实验室各种永久玻片标本, 让学生尽情观察, 要求尽量把视野中物象看清楚看全, 并画出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小部分。这时候的画图并没有很多的要求, 画图这个过程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显微镜的熟练程度及耐心仔细的观察习惯。改变学生看到就喊叫的缺点, 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第三节课教会学生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装片, 观察后要求画出细胞图。这一课时苏科版教材是在初一下学期, 但我感觉放到使用显微镜后一起学习, 有熟能生巧的便利。这时候不必教会学生很多细胞的知识, 只是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植物和动物的细胞。这样让学生在持续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中牢固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第四节课让学生自带生物材料, 制作装片进行观察并画出一个细胞。教师则准备了番茄、黄瓜等作为学生所带材料不符合要求时的补充。当学生在实验课上做自己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时, 学习的气氛非常愉悦却不吵闹。连续四节课的显微镜使用, 已经把学生过度的好奇转化为对新知识的适度好奇, 把他们引导到科学探究的正轨上。

二、学生不能实事求是, 教师潜移默化去感染

有些实验由于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原因会造成实验失败。但个别学生懒于思考, 或怕实验不成功受批评而不去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 而是凭课本知识杜撰一些实验数据或者呈现虚假的实验结论。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这方面, 我通常是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历尽艰难、不屈不挠的探索故事以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这样的教育成果润物细无声却又沁人心脾。比如“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现用的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一句带过。但我在讲到遗传变异杂交水稻的时候, 重墨渲染地去学习袁隆平的相关事迹:首先问学生知道袁隆平吗,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认识。然后我会告诉他们, 有名的科学家都有常人不及的闪光之处, 再把自己收集的袁隆平的视频资料, 精选15~20分钟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认真看完后谈谈: (1) 视频资料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2) 看了视频你觉得袁隆平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3) 从袁隆平爷爷的事迹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想要做怎样的改变?让学生在观看后互相讨论, 感受科学家的方法和精神。还有些课本上没有提到但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名人, 我也会适当补充, 如在学习色盲这种遗传病的时候, 我补充了道尔顿因为自己是色盲而研究色盲病, 写出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试问世界上色盲的人很多, 为什么他就能这样去研究呢?因为他有一颗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心。在这些科学家故事的熏陶之下, 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他们会从内心认同并学习正确的科学探索方法和精神。

三、学生操作定势, 教师细致入微去纠正

在生物实验操作中存在着定势的负迁移现象。例如, 受平时生活习惯的影响, 学生在进行显微观察时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取放显微镜时, 一只手将其从镜箱中抓出抓进, 取用药品时将试剂瓶塞正放……这样的现象在实验室随处可见。这些学生将实验的规范操作与生活习惯混为一谈, 表现出顽固的错误操作定势。作为教师, 就要经常提醒学生:这是在做科学实验, 不是生活小事, 要时刻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要打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操作定势, 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还可以把学生一些错误的操作拍成录像, 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引以为戒。实验要从细微处入手, 教师要细心耐心, 才能让学生逐渐改正各种错误操作, 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学生虎头蛇尾, 教师严格要求去培养

有始有终地完成实验任务是培养良好习惯和坚强意志品质的最有效的途径。认真完成实验再思考总结, 是获得经验教训, 使知识系统化, 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 或许会发现某些当时未注意的问题, 实际上可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意志品质不坚强, 自制能力差, 做事往往有始无终、丢三落四, 在实验中主要表现为:实验用品、材料乱放乱丢, 实施实验看到现象后不能认真思考总结结论, 实验结束后不清洁整理, 实验报告不及时填写, 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这些学生, 在实验时要进行“人盯人”战术, 迫使其“循规蹈矩”, 要培养负责的学生为实验小组组长。教师要在实验结束后适时提问引起思考, 注重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始终如一的实验习惯。

心理顺应 篇8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中的术语, 可以将其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需要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个是句子中间夹杂着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词语和短语;二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变体或转换;三是段落间语言或变体的转换。还有学者把语码转换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情景型:由于改变话题或参与者等情境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寓意型:在正常状况下仅用于一种情况的变体被用于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境, 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气氛, 达到引起注意或强调的目的;会话型:说话者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的语码转换, 在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转换多次, 转换过程中不发生情境变化, 也不会导致话题变化。

二、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理论

语用学的语言顺应论是语言学家Verschueren在《语用学的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系统的语用学研究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实际上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 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 就是因为自然语言的这三个特征。其中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选择的, 而且这些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商讨性讲的是人类不是机械地选择语言, 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下做出的, 语言的变异性蕴含着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 但不确定性并不会影响我们交际的成功。因为人类的语言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即顺应性。顺应性指的是人类用商讨的方法选择语言, 从而使交际取得成功。上述这三个语言的特征是不可分离的。语言顺应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 语境关系顺应, 指语言选择中要考虑的各种语境因素; (2) 语言结构顺应, 指顺应涉及各语言层次及语言结构原则; (3) 顺应的动态性, 指语言选择和协商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顺应过程; (4) 顺应中的意识凸显, 指交际者对语言选择的意识程度。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 并且选择特定的语言单位和结构, 无论是情感性地使用语言, 还是信息性地使用语言, 不论其中的转换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也不论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 都是出于顺应双方能够沟通的目的, 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一种交际策略。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 交际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顺应性。即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的顺应性。

国内学者于国栋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言的顺应论基础上, 提出了分析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理论研究模式, 他认为语码转换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根据语言的顺应论, 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 只有语言选择得当才能达到语言使用的预期目的和效果。因此,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选择进行语码转换, 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这就是语言的顺应性。因此, 教师之所以会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汉语码转换, 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课堂教学语境的顺应, 应该被看做是一种为了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三、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顺应性采取的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视角。由于相关研究涉及人脑的复杂活动和人类的认知过程, 目前对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但总的来说, 语码转换触发的动机主要有内在和外在两大方面, 即Clyne提出的内部调节的语码转换和外部调节的语码转换。另一重要的语码转换心理语言学理论为Giles等人提出的“言语顺应理论”, 把语码转换分为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 用来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利用语码的趋同和求异两种策略亲近或疏远对方。具体到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 我们可以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分别进行探讨。

从教师角度来看, 英对汉的语码转换动机主要包括: (1) 引起学生注意、强调或澄清所讲内容, 例如给出课堂活动指令, 确保学生正确理解活动内容目标, 避免产生歧义;再如用汉语澄清学生不甚熟悉的语法现象、元语言知识等。 (2) 强化语言教学效果, 突出词汇或其他教学重点, 通过精准的翻译巩固学生目标语与母语间的联结, 促进母语在目标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 (3) 引语目的, 例如某些在一种语言或变体中存在的概念, 而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中无对应表达的情况下, 语码转换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4) 语言顺应目的, 如上所述, 教师使用语码转换在改善师生关系、顺应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从学生角度来看, 在普通课堂教学中, 英汉语码转换的出现有些是有意识的, 有些是无意识的, 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 进行交谈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使用汉英夹杂的表达, 主要动机包括: (1) 词汇空缺, 当学生在使用目标语进行表达时,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缺乏足够的词汇量来自由表达思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么当表达的愿望十分强烈的时候, 学生时常会选择在句中插入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汉语成分。 (2) 编辑语和功能词语码转换, 突出表现在句中插入犹豫、强调或自我纠正的编辑语, 如“嗯”、“就是”、“不对”等, 以及在使用功能连词时,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分配给语篇, 于是表现在句间使用“那么”、“但是”、“然后”等汉语连词。这一现象随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3) 学习者的性格和对目标语的态度, 出于对自身英语水平缺乏自信的学生, 抑或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 更倾向于在口语表达时夹杂汉语, 羞于表达或使用语言偏离建立心理抵制机制, 偏离教师对教学的期望。

例如:

教师:“Self-awareness means one can discriminate his different feelings. What’s the meaning of “discriminate”?

学生:歧视。

教师:No, 再想一想。

学生:区分。

教师:Yes, very good, 非常好。

在此例中, 为了不使学生在接受到否定的反馈时失去信心, 以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教师都使用了语码转换。这些语码转换的使用, 实际上是对学生心理动机的顺应, 也起到了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的作用。

又如:

教师:Let’s look at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nd tell me what kind of clausesitis? “His suggestion that we should export more equipment from abroad is to be discussed at the conference.”

学生:Attributive Clause

教师:No. It’s an appositive clause.“同位语从句。”

这样, 教师通过这种比较简单而有效的“语码转换”形式, 解释了某些难以掌握的语法项目, 使学生比较顺利地接受了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 也很顺利地帮助了学生的学习, 从而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适当使用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易于接受, 让学生感觉自信, 所以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是一个必要和必需的手段, 它可以促进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但是在进行语码转换时, 应注意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方面的因素, 进行适当有效的语码转换, 才能使学生从中受益。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的使用应该体现顺应性原则, 尤其是对于心理动机的顺应, 英语教师既要顺应自己的教学心理, 又要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码转换, 是为了实现或接近具体的教学目的和顺应教师角色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现代外语, 2001 (1) .

[2]刘永厚.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功能的个案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0) .

心理顺应 篇9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常见现象一直都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 以社会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显著。然而, 现有的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更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 研究对象往往不具体。本文试图以中文流行歌曲中中英文的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 借助于国栋的顺应理论来探讨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和心理动机。

二、研究回顾

歌曲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流行歌曲中已经出现了拉丁语和法语以及英语的相互转换。然后, 有关此现象的研究却是最近开始的, 并且大部分学者都侧重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和文化功能。流行歌曲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 随后发展迅速, 但当时歌曲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十分罕见,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外国文化, 尤其是英语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大陆, 这其中包括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表达习惯。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产生了语码转换的现象。流行歌曲作为时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受到了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歌曲中出现了英语的词汇、句子和段落。

本文紧紧抓住语码转换的社会性, 借助于国栋顺应理论中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来探讨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来分析语码转换产生时作词者或演唱者的心理动机。

三、理论综述

顺应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学研究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孕育并由耶夫·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解释》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有两个主要观点:1、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要求对语言形式或者策略做出选择;2、语言使用属于人类顺应行为中的一种, 是基于语言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语言做出选择。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

在以上三个特征中, 于国栋对其中的顺应性做了研究, 提出了三种顺利的类型, 即: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四、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1、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指的是语码转换的产生是由于语言自身的原因, 它是一种被动的顺应, 是说话者无法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1) 填补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现象指的是一种概念或者物体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情况, 即:外来概念和外来物品带来的词汇空缺。

在中文流行歌曲的创作过程中, 作词者如果要表达一种只存在西方世界中的概念时, 往往会采取语码转换的策略来达到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 让中国听众去了解这样一种概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2) Eagles在东京开了复出又告别的演唱会

我在巨蛋帮你听了Desperado满脸都是泪

……

Santana莫名其妙又红了一遍

Madonna还是我们呼风唤雨的娜姐

Paul Simon的脸苍老的令人心碎

Prince宣布他这辈子再也不做音乐……

现在不用联考也可以上大学

不用去美国也喝得到Starbucks的咖啡

……

我还是没去爱尔兰倒是去了纽约

我没和u2一起表演倒是看到Woody Allen走在45街

——改变1995 (黄舒骏)

例子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英语语码, 包括人名, 乐队名, 汽车名以及咖啡种类等。这些东西都是西方的产物, 一直到最近才进入中国, 虽然他们现在各自也有中文的译名, 但是保留英语原味更能体现歌曲的内涵, 同时也更加能够让中国观众所接受。

(3) 方便演唱

随着中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专有词汇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比如在计算机领域, CPU, Windows, E-mail等词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尽管这些术语都有各自的英文译名, 例如MSN其中文译名为“微软提供的一种网络在线服务”。这种又长又拗口的表达显然不会被老百姓接受, 更不用说出现在流行歌曲中。因此, 遇到类似的科技词汇时, 我们更乐于直接使用英语形式来表达。例如:

MP3是我给你每天惊喜礼物

就算塞车也不认输网际网路是我们恋爱的咖啡屋

我的邮件满满都是你的节目

我最爱和你ICQ聊到日出

两个人占满线路让别人好嫉妒

——I miss you (刘德华)

第一个例子中的MP3本身是一种音频压缩格式, 但现在几乎泛指电子歌曲。如果在上面的歌词中不进行语码转换的话, 那么整句歌词将变成“一种音频压缩格式是我给你每天惊喜礼物”整首歌将不知所云, 因此作词者在这里使用语码转换, 保留MP3的英语语码, 使整首歌的节奏感更强, 便于演唱和记忆。

(4) 构建歌曲韵律感

一首歌之所以好听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 好的歌词同样重要。实际上, 一首歌能流传下来, 唱起来朗朗上口更多的是得益于歌词强有力的韵律感。然而, 要创作出带有强烈韵律感的歌词并非易事, 作词者必须对歌词中各种韵律组合了如指掌, 同时还要兼顾演唱的简便性。当在创作过程中, 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押韵而同时又要保证这首歌的内涵的时候, 采取语码转换就成了作词者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了。例如:

See me fly, I’m proud to fly up high

生命已经打开我要那种精彩

你曾经对我说做勇敢的女孩

例子中的歌词很明显都是押尾韵, /ai/音, 英语语码“high”和“sky”分别于中文字“彩”和“孩”押韵。保持了这首歌强有力的韵律感, 演唱起来朗朗上口, 也便于传唱。如果作词者不进行语码转换而保留“high”和“sky”的中文语玛, 那么将不能实现歌曲的整体押韵。因为“高”和“天”无法与“彩”和“孩”实现押韵。

2、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指的是说话者在考虑了诸如社会准则, 风俗, 地方习俗等社会规约而对语言做出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于国栋将这种形式的顺应定义为“被广泛认同的且被认为符合社会准则同时能被特定社会群体的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方式。”

避免禁忌

由于不同文化的特殊性, 禁忌一直以来都存在各种文化当中。如果某种事物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禁忌的话, 那么它绝不允许出现在该种文化的语言中。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期间深受儒教, 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因此, 爱和性成了中国文化的禁忌。虽然,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开放, 也越来越容易接受西方的思想, 有关爱的话题在青年人中也十分常见, 但在公共场合, 性仍然被视为禁忌。

例如:

我的爱, 请你靠近

让我kiss your eyes

刻下我一生的真爱

On the wedding, when I kiss your twice

确定幸福的存在

(18) baby I want you I need you

请你听我说拥有我占有我不要退缩

baby I want you I need you

真正的感受从心头说出口已经是结果

这首歌表达了演唱者对于意中人强烈的爱意, 以至于恨不得想直接拥有和占有她。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不适合公开表达出来。但是作词者要把它写进歌词, 让无数人传唱, 同时又要避免触碰传统文化的禁区。因此作词者绝对不可能直接在歌曲中表达“我要亲你的眼睛”“我想你”“我要你”之类的话, 否则会被视为对传统伦理赤裸裸的挑衅。鉴于此, 作词者巧妙地运用过来语码转换的策略, 讲上述表达转化成相应的英语语码“kiss your eyes”“I want you”“I need you”, 这样一来就跳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禁区, 同时又能表达主人公强烈的爱意, 可谓一箭双雕。

五、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语码转换对心里动机的顺应指的是说话者基于内心的动机而对语玛进行转换的语言行为。它是一种主动, 积极的交际策略。

1、迎合听众对于幽默的心理需求

幽默简单来说就是指能使人发笑的语言。在中文的流行歌曲创作中, 作词者深知听众对于一首歌的不同期待, 除了优美的旋律, 强有力的韵律感, 深邃的内涵之外, 幽默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 在创作过程中, 作词者会采取一些策略来迎合听众对于幽默的心理需求以提高歌曲的接受度和知名度。例如:

迷你麻你喔

Money go my home

迷你麻你喔

Honey go my home

迷你麻你baby喔

Money honey go my home

以上五句歌词咋一看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只是一些词汇的堆砌。但熟悉佛教“大悲咒”的听众能马上反应出, 这些歌词都是指的“大悲咒”中的一段咒语:“Om manipadme hum”。

中文的“迷你麻你喔”能比较直观的从发音上模仿这段咒语, 听众一听也能够立即明白, 但是在中文中很难找到其他汉字的组合能模仿这段咒语了, 如果一直重复这几个字, 整首歌将失去吸引力。听众在听完第一句歌词时, 也在期待接下来的咒语会是什么, 因此, 作词者为了满足他们这样的心理需求, 采取了语码转换的策略, 选取了这样的英语词汇组合“Money go my home”来模拟这段咒语, 从而即避免了汉语的单调重复, 而又增添了幽默感。

2、满足听众对于异域风情的渴望

对于中文的流行歌曲来说, 听众似乎期待出现各种的惊喜或者不同。鉴于此, 作词者有意地在中文歌词中插入英文的语玛已获得到异国风味, 是整首歌听起来很洋气, 这也符合观众对于异域风情的心理渴望。

Merry Merry Christmas

Lonely lonely Christmas

想祝福不知该给谁

爱被我们打了死结

Lonely lonely Christmas

写了卡片能寄给谁

心碎的像街上的纸屑

——Lonely Christmas陈奕迅

这首歌是描写的圣诞节的祝福。圣诞节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 有关圣诞节的主题包括, 圣诞树, 圣诞老人, 圣诞礼物等对中国人来说更为熟悉。作词者想要描写出圣诞节那种欢快的气氛, 同时表达主人公对于朋友, 亲人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因此这里用“Merry merry Christmas”的表达既能把歌曲想要表达的浪漫语境勾勒得恰到好处, 同时又能给听众展示一幅欢乐祥和, 原汁原味的圣诞景象。这样的转换策略很好地满足了听众对于歌曲异域风情的心理需求, 同时又不给人一种崇洋媚外的感觉。

3、提高听众的全球化意识

当今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中国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挑战。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是了解整个世界的必要途径。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在唱歌这样一种全球通行的沟通方式中学习语言不仅能让学习变得轻松, 同时也会使语言学习非常有效。通过语言, 听众就能了解整个世界, 从而提高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例如:

他是一个punk boy

……

punk boy

冲进酒吧

punk boy

拿起吉他alright

烦恼忧伤不存在随着节奏来舞蹈

……

punk boy

突然出现在tv

让你意外惊呆

(Punk Boy, 歌词作者:萧玮)

在这首歌中, 作词者并没有使用“朋克”这个词, 而是将它转换为原本的英语语码“Punk”, 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要让听众在反复听这首歌的过程中逐步了解Punk文化以及在西方的影响, 从而丰富他们的世界阅历, 提升全球化意识。

六、结语

本研究尝试以于国栋的顺应理论作为理论支持分析了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玛转换的语用功能和心理动机。结果显示, 作词者在创作歌曲过程中所采取的语码转换既有基于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顺应而进行的被动转换, 也有对心理动机顺应进行的主动转换。前者做体现的语用功能包括填补词汇空缺, 方便演唱以及避免禁忌;后者所反映作词者的心理动机包括迎合听众对于幽默的心理需求, 满足听众对于异域风情的渴望以及努力提高听众全球化。但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包括预料搜集的不完整性以及对语用功能和心理动机的挖掘的不彻底性。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常见现象, 它是指人们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或者语言变体中做出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中文流行歌曲中的中英语码转换是中英文化交流中语言接触的自然产物。文章运用于国栋的顺应理论为理论框架, 旨在探讨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与心理动机。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理论,语用功能,心理动机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 (6) .

[2]高军, 戴炜华.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J].2000 (6) .

[3]兰萍.语码转换及其社会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4]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2-14.

[5]孙艳, 朱勤芹.中文流行歌曲语码转换顺应论分析[J].文教资料, 2008 (8) :17-19.

上一篇:支护施工技术下一篇:AB角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