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软实力

2024-05-15

农村软实力(精选十篇)

农村软实力 篇1

1 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意义及SWOT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被灌入了更多的涵义和功能, 它不仅是民族精神与身份的象征, 更是协调经济、社会及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对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SWOT分析法对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进行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这项工作,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

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所占据的优势: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 拥有全国位列第一的省级以上文化保护单位, 农村文化资源更是丰厚而独特。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河北省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人们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 农民对文化的认知和追求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为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劣势:相比而言, 河北省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认知不强, 缺少文化自觉性, 对文化相关建设不重视, 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中来。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过于追求物质财富,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 造成了资源流失, 造成了农村文化发展屏障。机遇和挑战: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 河北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获得了更多可用资源, 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为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新时期, 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面临着思想观念落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等众多挑战, 是未来此项工作开展的重点。

2 提高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2.1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河北省农村文化展露了蓬勃的发展势头。近年来, 河北省逐渐加大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投入,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资源总量仍然偏低, 因此, 各级政府应该着力于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服务支撑体系, 促进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首先, 河北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植力度。政府需要在全面了解本地经济和财力增长情况的基础上, 协调各领域的基础建设, 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增长机制, 为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 政府还应该不断扩充文化发展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经济作用, 以不同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和外部投资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努力构建集合政府财政、金融信贷、个人投入、外商注资等于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其次, 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扶植体系。根据各地农村实际, 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指导性政策、保障性政策以及评价性政策, 明确各方职责, 让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客观评述各地农村文化建设效果, 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建议, 整合、均衡本省优势资源, 不断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从而实现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提高。

2.2 奠定人才保障基础

新的经济发展时期, 人才是加强与优化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因素。河北省要想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 就必须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重视优秀文化人才的引领和培育。 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的根本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在此过程中, 重点工作就在于形成农民的文化自觉性, 塑造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因此, 各地文化组织或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大力倡导和宣传文化教育, 强化农民对文化的认知, 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性, 进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熏陶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以人才引领文化建设与发展, 通过他们传播优秀文化知识, 搭建农村文化建设与时代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真正意义的文化人才不能单纯地以学历、背景、身份等作评判标准, 而应该综合考量他们的文化内涵与修养。

在明确了人才标准之后, 我们就应该明确文化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此为指导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育计划与体系。河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重视文化人才培育工作, 鼓励文艺院校及相关文化组织参与其中, 联合创新文化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尽量扩大文化教育的辐射面, 给予掌握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相应奖励, 积极吸引城市人才流入, 从而为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2.3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是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以及管理力等内容。因此,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最重要的步骤。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各产业领域逐渐趋于融合, 形成了新兴产业链条。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文化产业必须要加速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创新文化服务途径,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着力于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链条,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例如, 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河北省农村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建设河北省农村文化旅游基地, 通过多媒体宣传, 打造河北省农村旅游知名品牌, 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为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多的保障资金, 让农民从中受益, 激发他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丰富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 给消费者带去新奇的感受和体验, 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农村文化魅力, 保证农村文化历史价值传承的同时赋予农村文化时代性和创新性, 为人们深入了解农村文化增添动力。值得提出的是, 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要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要求, 加强与京、津两地文化产业的沟通协作,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充分利用联动效应促进发展。

3 结论

提高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未来, 在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中, 可能还会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农村文化的发展, 客观地指出其中的限制因素, 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 从而改善农村地区文化环境, 强化农民的文化自觉性,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元斌, 李平贵, 李宝芬.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困境与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2) :110-112.

[2]祝琳.河南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 2010 (5) :84-86.

[3]于志勇.新形势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3) :39.

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篇2

(一)、软实力的界定

国内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追溯到汉斯·库跟索、克劳斯·诺和雷伊·克莱因的著作中。但是真正最早明确提出系统阐述“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就在著作中提出“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良性对外政策。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的“软实力”。————2004年,他正式出版《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认为“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又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一急经济制裁。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解释,软实力的————大致包括政治制度自己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以及亲和力等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的解释

根据约瑟夫·奈教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国家的软实力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从逻辑上推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文化软实力是从属于软实力的,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应该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

国内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的————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或者说是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力概念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实力的内涵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本国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其目的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目的的。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一)、国际: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国际间竞争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综合国力已突破去过偏重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进入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的新时期,并且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些西方强国总是企图把自己国家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所谓的“人权外交”以及各种各样的“干涉主义”都是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并且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非常不平衡。各国实力差距悬殊。在中国外文局猪般的“20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的演讲指出,中国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而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5年中美版权贸易之比是4000:14。总体看来,在文化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近几年来,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注重文化、教育与科技进步对总会让国力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额中,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给我国的文化造成巨大的威胁,并在一些领域上形成了国际垄断。

(二)、从国内形势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文化的重建。

第一,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深入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要保证我国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和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既要运用法制规范进行“硬调节”,也要运用道德进行“软调节”,促进经济行为主体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促进市场的健康发育。第二,加强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根本措施。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其中包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腐朽颓废的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进来,日益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破坏了社会风气。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一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第三,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短时间要完成由传统封闭落后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历史转变就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又面临着极为不利的严峻的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仍处在并非完全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又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中,并且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四川大地震,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力,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功能、整合功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崇高爱国的传统精神,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其时代性,同时它也具有超越各个时代的普遍意义。第四,在文化产业,中国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中,美国作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积木的生产和制作。每————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到30万小时,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甚至超过航空航天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韩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如2002年,韩国文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57亿美元,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韩国对外文化输出被称为“韩流”。如韩国电视剧,大量挤占了亚洲市场。2005年在中国放映的韩国电视剧超过50部,集数超过3500集。最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文化力的建设。在过去由于冷战模式的对抗和中国文化输出不够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大多不了解,欧洲不少人对中国的了解仍处在完清王朝的风雨飘摇时代。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从七八十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90年代的“经济中国”的时代,并且中国正面形象的国际评价得到提升,但由于文明对话、语言、文化的差异十分复杂,仍未过半数。一些国家仍存在冷战意识,对中国和平崛起仍抱有戒心,对中国的发展仍存在质疑。为此,我们不应忽略文化软实力间的和谐互补。在新世纪的国际话语平台上,我们应抓住时机,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重塑我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

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文化软实力建设已迫在眉睫。我国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经济崛起、国力腾飞时,我们应更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潜力,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标志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些经济市场流通的政治文化载体的运载下向全球蔓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攻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消费。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传播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中国文化亲善友好的外部环境。

(一)为此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力练好内功,突出重点,搭好桥梁是三大关键。其

实,练好内功就是抓好国内文化建设。首先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意识,光大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诸多特点是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方向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演进,已经形成了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培育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整合为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以上三个优势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是充分开放、整合凝聚和不断创新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秀内容值得继承与弘扬。因此,我们应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我所用。其次,在文化建设体制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作用,整合各种力量资源。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国宝和中国的功夫,但是把它们结合起来搬上电视荧幕,推动动画片《功夫熊猫》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不得不让中国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的文化形态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文化创新。最后,在政策和条件上,国家可以利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文化基金和文化大奖等方式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严格的法律保障、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其最终目的就是强其肉体,多出精品使新成果不断涌现。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突出重点。就是在文化建设上重点搞好涉及国际基本利益的重大和持久影响的方

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无论是精神影响方面还是文化产品,要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能为发展中的我国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网络业起步比较晚,但由于政府对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一步步推进了韩国特色文化产业的行程。韩国已成为一个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2002年,韩国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9项文化产业相当于当年GDP的6.57%,其中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形成了具有“韩流”特色的文化输出。而我国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和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都应得到大力弘扬,不断创新,培育我国文化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和名人效应,积极向海外传播,形成在国际竞争中属于自己的文化优势。

(三)、搭好桥梁,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要多种形式并用,既要注意双边交流与合作,又要注意国际多边舞台。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度、广度大大拓展,越来越多向双边发展,利用国际舞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更大,效率更高,影响更深。重视多边文化合作,女里争取主办权和话语权,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148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在法国、埃及、韩国等国建立了36个中国文化中心。自2004年开始,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数量目前已经达到156所。中国在美、法、俄、印等国举行了中国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6年,共组织出访团379个,2631人;接待来访图案313个,5605人,在国外举办展览演出107场,并且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2上海世博会这些国际性活动给中国文化深入、广泛的融入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也给中国争取本土文化的“主权”————其文化的附属化、边缘化、和残缺化提供了可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叙述,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社会动力与价值观,并且在奥运会举办

期间,中国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新闻发布厅有古诗、书法和国画,餐厅里边有故宫和四合院图像,公园里有风筝和戏台,有关部门还专门印发了建议的汉语教材。这些都让外国朋友感到新奇。通过文化的传播工作,是西方人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文化,亲身聆听了中国的文化,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真实面目,有力的消除了中西方长期的误解,缓解了中西方的冲突,促进了本国文化的近距离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民间,年至个人都应该充当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友好使者,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文化软实力与和平崛起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实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中国软实力最终要解决的是国内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落脚点和目标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而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际道义、内外政策和外交实践三方面上。

第一,中国主张与其他国家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尊重别国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等选择,而

不是其实和排斥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国际道义(或称国际道德)是指“表达着大多数国家真实意志的对外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主权平等。”在任何行为主体都应该自觉维护国际道义原则。而中国政府倡导国际公认的道义,遵循并维护国际道德,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友好相处,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主张在经济利益上双赢、共赢、互相合作,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和时代没有优劣之分,确立的制度、信仰、价值观都没有高下之别。

第二,在外交政策上,中国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为精神。推动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的主张。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互相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方面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政策上体现为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反对各种形式和各个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多由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

第三,在外交实践上,中国政府体现了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高度一致。中国遵循着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体制,推进多边合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尊重文化多元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利用双边关系和多边舞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各国实力和文化的活动,用实际行动推进了世界各国文化平等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实践证明,中国提升软实力不是搞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而是为了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

农村软实力 篇3

一、农村学校校长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1.校长是教育队伍的“领头雁”

大自然中有一种现象,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学家发现,在这个队伍中最重要的就是领头雁,它会避开风的阻力,保证其他大雁更有效率地飞,并让队伍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校长就像雁阵里的头雁。二十多年前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为华东师大校长培训中心的题词就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这是被教育实践所证明的,如李希贵之于北京十一中学、刘彭芝之于人大附中、柳袁照之于苏州十中、蔡林森之于洋思中学。因此,校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管理的用心程度和实践成效,将对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转型升级的未来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校长都要当好教师的领头雁,潜心办学,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2.农村学校校长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体制导致城乡教育也呈现二元差异。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农村教育与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农村教育就是我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块短板。近年来,我市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构建教育一体化机制、夯实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推进常态化帮扶等举措,努力推进农村教育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但要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还需要农村学校校长乘势而上、积极求变、主动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的内生力,在快速追赶城市学校、名校的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优化教育过程,发展特色教育,打造特色品牌,最终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农村教育面临更大考验

第一,需求之困。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最深刻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它表现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所谓起点公平就是有教无类,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过程公平就是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孩子所享受的教育都是优质适合的教育;结果公平就是人尽其才,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对我市农村学生而言,起点公平已经能够做到,也就是说“学有所教”问题已经解决,但离满足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学有优教”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第二,条件之困。大多数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较大差距。因为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农村学校校舍、配套场地等基础设施不够,只能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教学设施配备也较为缺乏,开展多样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还存在难度。特别是,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将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所产生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第三,师资之困。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且由于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同时,农村学校“名师如鹤”,很难形成有力的名师团队效应,而且名师脱离农村、调往城市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第四,生源之困。农村学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层次差异,教师因材施教有相当难度。另外,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多变,外出打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因条件、能力所限,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五,利益之困。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最本质的差异,是城乡间的制度落差,这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除了绩效工资之外,在子女教育、社会关系、人力资源、文化娱乐以及健康保障等各个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利益差距。

4.农村教育拥有独特优势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关注乡村世界中原本拥有的东西,认识、珍视、利用好乡村的优势教育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如果我们把乡村教育问题仅仅归结为硬件改造、利益补偿,而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天然的资源,那么我们对乡村教育就缺少了整体思考和深层把握。我认为农村教育存有四大优势。

第一,农村学生天资禀赋与当前教育的吻合度高。农村孩子朴实无邪、单纯易处,对教师有天然的尊重和本能的服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推进更为顺畅平稳。正如主动从兴化文正实验学校重返张郭中心校的赵冬俊老师所说:农村的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不显娇气,对老师从不苛求从不刻薄。2007年,靖江城西小学陈楠老师到土桥小学支教。两年后,她申请调进土桥小学,成为靖江首个支教后要求扎根农村任教的教师。我想,陈楠老师选择留在土桥小学一定是对农村教育有着深深的热爱,这份热爱之中肯定包含了对土桥小学学生纯真善良、懂事听话的认可,现在土桥小学已经有几十位学生在陈楠老师的指导下获全国美术大赛一二等奖。

第二,农村孩子没有被过度“开发”,教师容易拥有成就感。农村的学生更像是“璞玉”,天然无雕饰。他们是给什么、吃什么,吃什么、长什么。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的价值取向没有变,考试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方式没有变,高考选拔人才、导向素质教育的功能没有变的大背景下,农村孩子有着强烈的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求。这些学生只要指引得当、教育得法,更容易取得好成绩,教师也更容易获取成就感。

第三,农村广阔天地的丰富资源和生态环境能造就更全面更综合的顶尖人才。农村的孩子往往都拥有自然情怀、田园感受,具有了解自然的兴趣、欣赏自然的能力,他们能从自然中寻找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和心动不已的故事。农村学生情感更丰富、精神更完整、人格更自然。真正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往往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第四,艰苦环境下更能造就教育上的精英人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语还说,公卿生于白(茅)屋,将相出于寒门。溧阳后六初中是一所普通乡村初中,硬件不好,师资不强,生源更是一般。这所教育质量不高且在布局调整中准备撤并的学校,在胡建军校长几年的努力下,教育质量有了极大提升,连续三年综合考评都名列全市前茅,沈健厅长认为是江苏省初中教育的典型。胡建军校长成就了后六初中,后六初中又何尝不是成就了胡建军校长?

二、农村校长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要有“扎根农村”的思想。农村,是学生的根、教师的根、教育的根,是我们这样一个农耕民族共同的根。如果连农村学校的校长都指望逃离农村,那农村教育就真的没什么指望了。农村学校校长应当凭借对农村教育如火的情感,做好任期规划,把农村教育的经历当做自己人生的一次机遇、成长的一块试金石,在校一任,兴教一方。当年正是凭借“扎根农村、兴办教育”的思想,陶行知先生“脱下长衫”穿上草鞋,“与牛大哥做朋友”,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和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办起乡村教育。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立志走陶行知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瑞清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志愿到偏僻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其间曾调到共青团江浦县委担任副书记,但只在团委工作了几个月,又辞职回乡,继续从事乡村小学教育,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他自己也成为具有很强领导才干和很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农村小学校长。教育是最需要纯粹精神的事业,我们大家应以陶行知、杨瑞清等为榜样,保持淡定的情怀和坚强的毅力,做一个农村教育的守夜人。

第二,要有“天道酬勤”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陕西梁家河村时,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当地人至今对当年情景仍记忆犹新,他们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泰州第一任书记陈宝田同志当年在刘陈村小做教师的时候,就经常在课余与农民一起插秧、干农活。后来,习近平总书记能走上政治高位,陈宝田同志能担任省级领导,与在基层艰苦岗位上依然保持亲近基层、勤勉认真、踏实肯干作风是相关联的。农村教育同样如此,蔡林森校长刚到永威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从早到晚“钉”在课堂里,一天听课评课七八节,江苏江都国际学校朱锡根校长感言:“猛然间,我甚至很想算这样一笔账:我们做了几年校长,甚至十几年校长,加起来我们听的课比蔡校长三个月多几节?”作为农村学校校长,听课、与教师谈心、与学生交流,每天察一察学校的实情、听一听教师的心声、解一解学生的忧愁,应该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安安静静地办学,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功到自然成”。

第三,要有“激活创新”的能力。学校是一潭死水还是半亩方塘,关键在于校长激活创新的能力。面对落后的硬件设施、贫瘠的师资队伍,可以选择固步自封、自怨自艾,也可以选择求变思通、大胆创新。对于“激活创新”,我们应当确立两个基本观点。其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是创新的源头。创新的灵感,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来自于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进程之中。很多著名的营销故事,比如“到寺庙推销梳子”、“到不穿鞋的地区卖鞋子”等,都是在告诉我们,问题和困难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的最佳导师。它能让人不断产生创新思维,变不可能为可能,变不可为为可为。所以,校长要创新,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要有问题转化的能力。现在,很多校长只善于也习惯于“转嫁”问题(转嫁给上级部门、领导),而不善于将不能办的问题“转化”为可以办到的问题、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别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其二,教育创新有时候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校长来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标新立异的创新,不是很现实,甚至可能还会惹上违背教育规律的麻烦。像最近在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的红色校服,就是属于创新走向了教育反面的例子。教育创新最朴实、最本真的方式就是,以“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为目的,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位学生,组织好每一个课堂,扎扎实实做好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正如后六初中胡建军校长办公室墙上的标语所写“常规+细节+过程=奇迹”。

第四,要有“团队整合”的思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优秀教师更是“第一资源”中的稀缺资源。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名师人数不多,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校长要充分关注教师团队融合,激发团队内教师潜力,产生裂变效应,从而使团队力量最大化。因此,校长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成为教师团队建设的倡导者、指挥者、服务者和引领者。一是要以保持教师尊严为底线。马克思把“人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只有被认同、被尊重、被需要,他才有存在感、价值感和幸福感。教师更是如此,只有教育生活和精神有尊严,教师职业生涯才有幸福感,教师成长愿望才有动力源。所以,亲近他,唤醒他;尊重他,激发他;引导他,塑造他,这是校长对待教师的应有态度。二是要以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道德素养关注过多,而对专业素养却不够重视。没有技能的要求,仅仅靠热爱学生、敬业精神,很难达成教育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成长。一支没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团队,其教书育人的效力也不会高,相互影响的内涵也不够足,现实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太大。三是要以构建科学评价机制为保障。发挥评价机制的效用,致力培养智慧型教师群体,实施智慧型教育,而不是培养以“过度教育行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教书匠。

第五,要有“引领文化”的担当。首先要有营造学校文化的能力。好校长视学校文化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精神与灵魂。“三流学校人管人,二流学校制度管人,一流学校文化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到底是文化育人。与其说优秀教师是制度“管”出来的、优秀的学生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优秀文化环境,这样的学校文化氛围会不留痕迹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朝着管理者希望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如春夜之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次要有发掘、影响本土文化的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给汉武帝献的国策之一就是“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庠序是设于地方特别是乡村的学校。教书并非设庠序的唯一目的,教化乡邑,才是根本。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校长应当注重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合力,主动开放学校,组织和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影响并改变家长教育观念,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学校、关注教育,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乡村本土文化中原本潜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正在渐渐断流甚至枯竭、消失。农村学校的校长还应当有关注民间文化资源和当地民情风气的责任和意识。要依据本地风俗文化特点,整合本地文化资源,促使本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相生,让民间丰富的教育资源滋润、陶冶当地孩子的性情和人格。

三、当好农村学校校长应把握好几个辩证关系

要显雅气,去土气。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用知识说话,以知识服人的地方。虽然校长是组织任命,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如果缺乏能力,没有过硬本领,甚至整日喜欢应酬、爱好吹牛,常常围着饭局转、围着领导转,这样的校长一定会被学校老师和同行所不屑。所以,一个明智的农村学校校长应当时时注意提高人格修养,不断丰富学识内涵,努力夯实专业功底,涵养自身儒雅之气。“雅气”从何而来?从书本中来,校长要把读书学习看作一种享受,融入人生和事业之中,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从思考中来,要把反思看作一种自觉,通过反思,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制订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促使自己快速成长。

要显大气,去小气。校长的大气归结起来就是“三不争”:一不与副手争功绩,二不与教师争名利,三不与家长争面子。有些校长有极强的个人成就感,他只想自己成功,从不考虑他人也需要成功。他习惯于把成绩自然而然地算在自己头上,把问题推给他人。须知,“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对于校长来说,你的成功绝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周围人息息相关,没有副校长、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校长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把学校办得风生水起。因此,学校的成功果实不应该是校长的“囊中之物”,而应当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采摘”与分享。用学校的成功带动所有人的成功,这才是做好校长的最高境界。

要显牛气,去俗气。封闭、落后、土气、庸俗,不应是农村教育的代名词。按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努力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育人方式的现代化、师资水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加速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这是农村学校校长的应然使命。办出现代化教育,彰显农村学校校长的牛气,就要走出去、习得真才实学,经常到先进地区和学校取取经,老话说,想破脑袋不如走出一步,校长的见识决定办学的高度;就要沉下去、努力真抓实干,要常接接“地气”,教育是实践的艺术,就像农民不到地头不知道庄稼长势一样,不深入课堂、走进师生,校长就很难抓住教育的真谛;就要讲出来、说出真知灼见,校长能否牛气十足,就看你是否胸中有丘壑、言谈显智慧。

要显和气,去匪气。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领导的本质不是独断专行,而是群策群力;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结协作。孔子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因此,校长一定要注意自身言行,不要做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愚”“贱”之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才是校长为人治校的基本原则。有些校长喜欢在决策中没有不同声音,方案百分之百同意,大家鼓掌通过。其实,这样的决策不会产生最佳效果,反倒很容易在实践中疏漏百出。“和而不同”就是要鼓励不同意见,倡导真正民主。校长要创造条件、建立机制、形成舆论,有意识地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见解。只有集中多方意见,才能修正错误,弥补不足。

农村软实力 篇4

1 人居环境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包括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所谓人居硬环境是指向所有居民提供服务、为居民所使用, 以居民的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包括人们生活的条件, 居住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的一切服务设施等三要素。[2]人居软环境是指人类所居住的社会环境, 指的是居民在使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总和, 是一种无形的环境, 如生活情趣, 生活方便和舒适度, 信息交流和沟通, 社会秩序、保障和归属感等。硬环境是软环境的载体, 而软环境的宜居性是硬环境的价值取向。[3]

1.2 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率先提出来的

它是指一国所倡导或奉行的价值理念、政策战略、制度安排的正当性或合法性获得他国的自愿认同而在国际事务中无须通过命令或强制等方式赢得他国支持与合作的能力。[4]软实力主要是指通过文化来感染人, 价值观来感召人, 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来吸引人, 具有一定的外交说服力, 享有较高的国际威望, 增强信誉力。可见, 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文化, 作为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 它是通过文化的生产、交流, 教育以及信息传播等方式发生作用, 它所倡导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赢得国内外受众的普遍认, 从而获得国际影响力的能力。因此, 思想、概念、原则、价值观等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理念。它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

2 志愿文化确立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价值导向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质上可以认为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各种类型专业合作新经济组织,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生活宽裕, 目前, 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也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居环境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条件, 要充分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 改变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 社会保障体系要覆盖到农村。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本质上就是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增加文化设施, 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尊重农村的习俗;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维护农村社会的治安和稳定。村容整洁主要是要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环境, 整改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合理规划保障生活条件, 改善环境提供生态条件;管理民主关键就是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基层政府要转变观念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 为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2“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灵魂

人居环境建设受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和观念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冲击农村传统习俗、文化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需求, 在开放的经济体制下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农村在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公益活动和集体行动陷入困境, 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精神日益淡化。传统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保障体系受到现代的社会价值观的严峻挑战, 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已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最显著的矛盾。文化剥夺导致村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加显现, 很难形成传统模式上的合作, 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和纽带, 社会综合治安问题频发, 农村社会呈现不和谐的状态。新农村建设时期提出的“乡风文明”的目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要建立“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就是营造和谐的氛围, 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相互信任, 倡导科学的价值观加强相互合作来建立互助网络。因此, 要增强相互信任和合作的互助网络就要大力发展农村以“利他、奉献”为核心的志愿文化, 志愿文化形成庞大的互助互惠网络, 凝聚氛围建立和谐有序的新农村人居环境。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体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 是一个系统工程, 主要是通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发展城乡协调、和谐统一的现代社会。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不仅有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要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任何经济体制成熟的国家, 都要将社会财富进行三次配置, 第一次要体现效率, 第二次要体现公平, 第三次要平衡关系, 志愿分配所有的社会阶层, 这不是政府行为, 而是社会行为, 是社会互助, 体现的是奉献。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形成的志愿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实践性。

3 发挥志愿文化软实力, 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国家“优先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人居环境的“二元”特征明显, 自2006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加强新农村建设以来, 全国各地都开展新农村建设,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志愿文化具有公益性、利他性、非强制性的特点, 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发展。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运用志愿文化整合组织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等, 培育社会资本实现城乡和谐发展。[5]

3.1 组织资源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乡村环境的恶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企业、工业对资源利用强度的增大, 使我国农村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提高农业的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量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但很多乡镇企业是城市由于环保压力较大而转移到农村的企业, 同时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政府纷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之近年来GDP及招商引资骤然成为评价地方政府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 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把追求任期内经济指标好看、政绩数字增长作为主要任务, 为在短期内出经济效益, 地方政府使出各种招数来招商引资, 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也就堂而皇之的安家落户。因此,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就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 为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 公益性、利他性的志愿组织将发挥功能, 如绿色环保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成为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积极的重要力量。

3.2 物力资源

人居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人居硬环境建设关键就是资金问题, 我国的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出是极其有限, 公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果仅靠政府号召或者发布文件, 就能把那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第一目标的企业来搞新农村建设是很难的。企业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个企业面临困境, 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在金融危机的困境中,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显得尤为紧迫:一是在内部和外部需求方面从注重外部需求向偏重内需转变;二是从内需投资需求向偏重消费需求转型;三是在消费需求由重视城市消费到偏重农民消费转型。因此, 只有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公共设施, 农民的消费需求得到有效地启动。志愿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公益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公民有权利, 也有责任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作为国家的法人公民, 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树立起热心公益事业投身新农村建设中, 加强并培育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各级地方政府要多措并举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履行政府职能让企业实现双赢, 营造建设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推进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3.3 人力资源

传统的缺乏流动的农村社会人际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熟人社会的人情互动, 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在加速转型过程中, 农村社会受到强烈冲击, 人们之间的关系开始以利益为导向, 很难形成相互的互助和合作。志愿文化倡导的是以“利他”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劳动不计报酬, 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财富和时间。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而且更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撑。现代的农村社会流动性增加, 传统的熟人社会开始向陌生人社会转型, 志愿文化将培育社会资本, 在现代陌生人社会中产生信任网络。在现今的中国农村村庄, 村民之间的互动相对减少, 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际更多的是以金钱和物质利益为筹码, 在现实中很难培育社会资本。而在村庄中社会资本的存量越大, 村民之间的信任水平就越高。在这种村子里, 当村民在深陷窘境, 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时, 村民很容易采取一致的集体行动, 形成互助行动。因此, 志愿精神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认同程度, 增强民众的合作能力, 形成以相互信任和互惠为特征的网络结构, 提高居民参与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可靠性。

文化的价值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践, 因此, 要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文化的发展和实践创造条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培育和发展志愿文化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敢建.建设新农村要实现“三个转变”[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2) :45.

[2]颜培霞.长春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6.

[3]王雪薇.人居环境中的园林规划设计[J].科技促进发展, 2011 (4) :58

[4]何增科.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 (1) :11.

农村软实力 篇5

--全向打造中国电信宽带服务品牌

硬实力是指企业能够生存下去的实力和基础,从目前来看,中国电信具有宽带,移动互联网天翼品牌两大优势。但对基层分公司的而言,如何维系这两大品牌的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是关键。而对个人而言,硬实力是指积累知识和掌握业务水平的程度,所以,电信公司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员工的融会贯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更好的执行力,才能确保每一项新业务的推广和运用。简而言之,就是打造一支专业化强,执行力高,纪律性严的宽带维护队伍。从接触用户的第一层面给用户最好的感知来提升用户对电信宽带的认同。总而言之,拓展业务、服务百姓的硬件设施是营造信息产业和谐生态环境的必要前提,而员工拓展业务的全面素质营销服务能力这一硬实力才是不竭动力。

软实力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凝聚力,可理解为企业文化。提升软实力,关键是人,即如何发掘员工最大潜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服务好客户,吸引住客户,是软实力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要把激励员工积极性与任务量化结合起来,本着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特别是在进行营销任务分解时,对于基层员工应本着“从轻”的原则。优化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挥毫浓墨,把员工的价值体现融入企业利益链。当然,另一方面,公司也要严格考核,配套相应激励措施,通过表彰宣传、奖励激励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努力营造“同工同绩效”的良好工作氛围,真正从经济上激励、生活上关心基层一线的员工,真正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引向深处。

农村软实力 篇6

海南省已经制定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规划,为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将推进以航天、海洋和热带雨林等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世界级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琼东国家滨海休闲度假海岸和琼西国际旅游岛金色西岸,有序推进西沙旅游,建立安全、依法、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海南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之年,海南应下力气进一步修编完善现有,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注重各项规划的有机衔接。特别要重点加强岸线土地资源、重点旅游区、生态核心区的规划管理,分用途、分等级、分时序开发,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有序、可持续利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各项规划实施的监管。

今年要全力落实国家赋予海南先行先试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建设奥特莱斯大型购物中心,进一步完善游艇政策,加强高尔夫球场规划审批的规范管理,探索用好离岸金融政策。

农村软实力 篇7

一、软实力研究评述

国内外学界对软实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 软实力的首倡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约瑟夫·奈 (Joseph Nye) 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 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软实力 (Soft Power) ”理论。该理论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 (Attract) 别人而不是强制 (Command) 他们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 既包括由经济、军事、科技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Hard Power) ”,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Soft Power) ”。随后,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欧维纳认为:“军事以外的影响力都是软实力, 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20世纪的最后十年, 软实力的研究基本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展开。

进入20世纪后, 软实力的研究开始侧重于以文化为重点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开展了诸多研究。王沪宁首先提出“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的观点。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沈骥如发表文章《不能忽视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开始了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讨论。安永对各国软实力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接纳的移民人数、全球一流大学的数量、传媒产品出口、入境游、公民参选率、碳排放、版税等, 打分标准为100分制, 文化角度的指标占据相当比重。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2008年光明日报发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

近年来, 在文化软实力研究方兴未艾之时, 对经济和产业角度的软实力研究开始兴起。新华社副社长鲁炜提出经济软实力, 他认为软实力是指文化、教育、科技等隐性实力。经济软实力是影响经济发展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软实力, 主要包括十大要素。分别为生态、健康发展、科技、文明、信息、创新、品牌、人才、金融市场、和谐社会等十个方面。

从前人对软实力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 软实力明显区别于硬实力, 但二者密不可分;第二, 硬实力是强制力、约束力, 而软实力则是吸引力、认同力;第三, 软实力有所指向, 它必须能够提升某个层次的宏观经济系统的综合实力。

二、流通软实力

软实力传入我国后, 其概念被极大的扩展了, 已成为提升国家、区域、产业、城市、企业等不同层面的竞争力的热门话题, 软实力竞争亦已成为国力竞争、区域和行业发展的一种基本要素。为此, 本文认为, 产业软实力不等同于企业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不等同于营销服务力, 营销服务力不等同于绩效考评、改进服务。

流通软实力应当是流通产业的软实力。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流通产业的概念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流通组织集合的范围, 囊括了流通领域的组织关系、流通方式以及资源整合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流通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城市的核心产业。流通效率的高低、流通方式的创新、流通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发挥等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 流通软实力与流通硬实力就有着显著区别。表现为设施、设备等外在条件的流通硬实力可以通过投资建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 但流通软实力则不能跨越式发展, 而是通过整个产业体系的协调、有机运转来实现对城市经济的推动。这种产业体系的有机运转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就体现为软实力。

从流通产业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来看, 第一, 流通产业与消费直接相关, 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具有先导作用。作为现代都市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 流通产业占据了城市产业发展高点, 对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第二, 流通产业能够决定产业链各环节中资源和资本的集聚、转移, 从而提升城市的核心地位, 引领周边地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格局的调整和优化。第三, 流通产业在模式上的创新将超越简单的硬件水平的提升和更新, 对下级经济体产生影响力, 带动下级经济体的创新和升级。

综合来看, 本文认为, 流通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 是一种渗透到流通资源整合、流通产业运行、流通企业运营等各个层面, 保障、维护和促进城市流通的现代化发展, 并进而影响和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作用力。

三、流通软实力的四个方面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城市, 其流通软实力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发挥出来。具体包括先导产业的引擎力、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商业模式的示范力、消费服务的品质力。

(一) 先导产业的引擎力

流通作为先导产业, 不仅自身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指标产生贡献。同时, 流通业通过自身在产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城市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 并促进一个城市在全球经济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

第一, 流通业通过后向整合提升了产业链运作的效率, 在产业链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纽约为例, 纽约是全球知名的时尚之都, 纽约市的服装业是集成了承包商、制造商和批发商的多元生产网络, 该网络还包括纺织品、针线等配件辅料供应商。这些公司实际上是殊途同归:他们将纺织品制作成成品服装, 通过百货商店、专卖店、邮件订货目录和全美范围内的其它交易渠道进行销售。最值得一提的是纽约的商业促进区模式。纽约市一方面依托短周期生产, 挖掘再订单市场和快速时尚市场。另一方面开发弹性生产模式, 在大型零售商和对应的服装供应商之间建立快速反馈机制, 降低生产周期;同时, 通过纽约服装发展公司, 联合美国商务部等部门, 设立新的服装展示与销售项目, 开发出口能力。他们在全面打造“纽约制造”产品的同时, 进一步影响了流通业的升级。纽约的商业促进区模式在城市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可作为全美乃至海外各国大都市的效仿典范。

第二, 流通软实力通过产业的先导作用而对城市产业的升级发挥了推动作用。日本东京秋叶原电器街就是通过电器商品的交易来带动城市产业的发展。东京秋叶原, 俗称AKIBA, 店铺达到上千家, 是一条反映时代前沿的消费电子产品聚集街区。20世纪50~80年代, 秋叶原汇聚了各类电视、冰箱等家电产品。随后, 录像机和游戏机取代了传统家用电器。在80年代以后, 技术变革推动了个人电脑逐步普及, 基于个人电子产品的游戏软件和设备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各种动漫游戏商店的出现, 秋叶原从单纯的电子产品商业街转变为游戏爱好者和动漫迷流连忘返的亚文化商业区。各类以模仿游戏中的场景设置以及游戏人物装扮为主题的咖啡厅、餐饮店陆续登场, 经营者也从传统的电器产品营销转为动漫游戏精品展示、展销和体验为主的经营。如今, 模型玩具店、动漫产品店、电子产品店和主题咖啡馆呈现一派繁荣, 新兴商务楼及主题零售卖场林立其中, 城市产业逐步升级。

第三, 流通软实力所发挥出来的先导作用集中于交易中心和会展等载体。交易中心对先导产业引擎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交易中心促进城市高端交易和高端服务产生集聚, 对带动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蔓生发展发挥作用, 促进城市产业的高端化;二是以交易中心的合理布局带动城市产业空间格局的优化;三是以交易中心带动现代产业链发展与提升, 促进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 引领城市群经济发展;四是以交易中心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为现代服务业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平台, 夯实城市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的经验来看, 交易中心发挥了突出的引擎作用。以黄金交易中心为例, 伦敦、纽约和东京的黄金交易对全球的黄金产业在资源整合、资本集聚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引领全球的黄金产业格局调整至关重要, 成为全球黄金产业链中无可争议的中心。

除此以外, 会展业也展现出“动力引擎”的作用, 带动区域商业、物流、通讯、餐饮、住宿等多种产业聚集, 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 还能创造住宿、餐饮、通信、旅游、购物、贸易等相关收入。更为重要的是, 会展通过交易的聚集而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 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催化作用。会展经济的发挥, 正是流通软实力通过产业的先导作用拉动了整个经济系统的增长和提升。纽约、伦敦、巴黎、慕尼黑、日内瓦、新加坡等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会展业均十分发达。有研究表明, 国际会展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 但加上相关行业的获益, 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能达到8%左右。大型国际会议仅在北美地区就创造了75万个工作机会。再如德国法兰克福的书展是全球最著名、规模最大的书展, 被称作出版业的“奥运会”。此外, 它还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版权交易市场。据统计, 每年在书展上达成的版权交易份额约占世界全年总量的75%。此外, 会展业不仅促进了法兰克福经济的发展, 也带动了它的旅游服务业, 使法兰克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

(二) 产业资源的整合力

流通产业软实力不仅体现为拉动经济系统增长和提升的能力, 还表现为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一是产业内部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整合, 流通生态趋向多样和完善, 保持流通产业作为生态系统平衡;二是城市流通产业完善的空间布局;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契机, 流通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

首先, 流通软实力在产业资源的整合中, 表现为拥有良好的流通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各方相互联系, 和谐发展。流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 (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 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市场中介、投资商、政府、消费者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在这一流通生态系统中, 虽有不同的利益驱动, 但互利共存, 资源共享, 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共同维持着系统的发展和延续。丰富的流通业态和多层次的企业规模决定着流通系统的畅通性和稳定性, 以及流通生态圈的丰富性、均衡性。在一个健康的流通产业生态圈中, 中小流通企业应当占绝大多数, 其比例可高达90%以上。 (1) 流通市场的多样性, 是流通活力之源。因此, 一个软实力突出的流通生态系统, 必然拥有大量的特色显明、丰富多彩的中小企业。在流通生态圈中,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生发展, 可以通过发挥各自在运营和组织上的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中小企业往往更具有创新活力和经营活力。当今国际主流业态中, 超级市场、折扣店等最初都是中小企业在灵活地应对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来的。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流通产业谱系的不断拓宽, 也能够大大加速流通业态的进化历程。在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中, 在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下, 中小企业不断地出现和消失, 保持着流通生态圈的动态平衡, 有效缓解了流通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冲击, 发挥着微调、减震的作用。

其次, 流通布局关系到整个城市流通产业的健康程度, 决定了流通产业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通常情况下, 流通布局涉及到城市流通产业的分布层级和不同层级间的业态差异。具有较高软实力的流通产业层级结构分布上应当是合理的, 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对购买便捷性的需求。国际城市对于城市规划体系和流通现代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不同等级的中心确定不同等级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就是组团式的发展, 避免因“摊大饼”的模式阻碍城市的长远发展。例如, 芝加哥作为美国的第三大城市, 构建了一个长达35年的规划框架, 共确定了1个全球中心、41个大都市区中心、106个社区中心、127个镇中心和17个村中心, 将适于居住和提升经济活力作为这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城市结构对应了不同的商业层级。新加坡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全新加坡划为55个小区进行建设, 与此相对应, 新加坡商业网点分为5级 (2) 。除中央商业中心外, 还有区域中心 (Regional Centres) , 距离市中心大约13公里, 共规划4个, 其中以淡滨尼最为成功;小型中心 (SubCentres) 距离市中心有大约6公里, 共规划5个, 其中以碧山最为成功;边缘中心 (Fringe Centres) 距离市中心大约2.5公里, 共规划6个;邻里中心 (Neighbourhood Centres) 分布于各住宅区内。各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要求, 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都有明确的规定。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则规定, 而且新增商业设施不能影响已有商业设施的经营。使城市商业网络有序发展。

第三, 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电子商务的全球化发展, 流通软实力逐步延展到“云”整合时代。首先, 商业信息传递的无障碍。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即时传递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其次, 物流网络的全联通。商品消费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销售的商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所以, 进入“云消费”时代, (3) 一个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该地区消费力的相关性将让位于对全国乃至全球消费的“吸纳力”。能否占据“云消费”的制高点, 决定了未来小到一个城市, 大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消费体系当中的生态位。在此背景下, 实体商业与网络商业的界限将不复存在, 两者从供应链到服务链的深度一体化, 业态差别将被打破;同时, 产品开发者与销售者距离将消失;消费挖掘向纵深化发展, 如亚马逊从网上买书, 到销售电子阅读器, 再到电子图书的销售。

(三) 商业模式的示范力

流通软实力还表现为商业模式的示范力, 即在模式的创新和进化上, 代表国际最高发展水平, 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力、商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商业文化的号召力等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正如亚马逊、苹果、淘宝、大悦城、九朝会等企业以其商业模式的示范效应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首先, 强大的软实力内生出先进的商业模式, 这种创新最大的成就在于超越了硬件技术的变化和更新,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整合商业资源, 使软件与硬件完美匹配并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亚马逊正是在新技术不断变革的基础上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典型企业之一。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硬件设施, 亚马逊先后开发出商用S3和EC2服务 (这些服务最终发展成为云计算服务) , 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下的“订阅”式购物, 比肩于苹果的数字音乐商店和数字流媒体服务, 以及基于不断改进和提升的Kindle电纸书阅读器的网络书店服务。在B2C模式下的“订阅”式购物下, 亚马逊推出“定购并省钱” (Subscribe&Save) 的计划, 通过整合了海量的消费数据, 购物的进货频率和出货量都变成可预测的, 从而保证了全世界的零售商中也只有亚马逊能够稳定提供长尾末端的商品。同时, 亚马逊通过开发出一款划时代的电子产品—Kindle电纸书阅读器而开启了全新的电子阅读时代。以Kindle为媒介, 用户可以在60秒之内阅读任何一本书, 同时大大缩短了一本新书出版面世的时间, 让创作与阅读在时间轴上更加贴近, 为出版商降低了发行成本, 增加了资金周转速度和净利润。据统计, 每个Kindle用户购买图书的数量, 是其购买Kindle之前的2.7倍。在2009年12月25日, 亚马逊网站电子书的销量首次超过纸质书。再如苹果公司从制造最好的硬件产品创造出了引领科技应用的“i”文化。苹果公司一位高管曾经说:“苹果成功的秘密在于把最好的软件装在最好的硬件里。”但事实上, 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青睐不仅仅在于苹果产品的功能, 而在于苹果开创了一种“i”文化, 这种文化贯穿在播放器到手机再到平板产品的所有产品中, 也贯穿在了从音乐下载到应用下载的过程中。

其次, 流通软实力还体现为对文化的重新整合。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就是文化, 但文化 (特别是传统文化) 很难同现代市场建立有效的连接。商业模式的示范效应就是通过对文化的重新整合而形成强大的号召力, 引领整个城市的商业模式提升。以北京九朝会为例, 该企业是一家集粹历代宴饮笙歌的新文艺复兴设计型会所。通过餐饮、宴会、会议、茶院、昆曲演出、实验电影、书店、画廊、沙龙等一系列的服务,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演绎。

(四) 消费服务的品质力

消费服务的品质力是流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品质体现为安全性, 即流通产品的安全性、流通设施的安全性、流通模式的安全性;便捷性, 即消费者所需即所得, 零距离的商业服务;以及消费体验化。

首先, 软实力水平较高的流通产业拥有安全便捷的商业消费体系。商业必须能够使消费者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方便的途径和方式到达自己想往的消费场所, 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以及享受到需要的服务, 实现“零距离”的生活便捷服务。面向家庭消费时既能随时随地享受到日常生活用品和急需商品的便捷采购, 又能享受到一站式购、食、娱、教一体化消费需求;面向商务消费时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 商务用餐、高端商务零售、办公商业、休闲娱乐等能够得到最为便捷的解决。同时, 商业也必须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商品和安全的消费环境。包括流通过程中商品的安全, 即来源商品的品质是安全和可追溯的;流通过程的安全, 即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以及商业设施、消费环境的安全, 即在消费终端, 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商品的品质安全等能得到充分保障。

其次, 流通软实力也体现在体验化消费得以充分满足之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后, 消费模式从“节俭原则 (Principle of Parsimony) ”转向“快乐原则 (Principle of Pleasure) ”。城市居民用于文化、健康、休闲的消费能力大为增强。这时, 商品已经不仅局限于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更作为一种群体意识的象征, 成为区别于他人的文化符号以及作为显示地位、财富、生活方式的符号。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被商品的文化符号所改变, 使得消费者购买并使用了某商品之后, 进一步激发出对其他商品的消费欲望, 形成消费需求的正向反馈。与快乐原则相对应, 居民消费开始发生了四大变化:个性化消费转型逐步取代大众化的消费;追求时尚逐步取代追求实惠;注重品质享受逐步取代仅仅关注商品质量;身份型消费取代实用性消费。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能力的提升, 更主要的是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产生变化的背景下, 现代社会中人们消费观念逐步超越了仅仅为了获得更多物质产品的初级状态, 而是越来越多地出于商品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的考虑而购买更多的商品, 即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抓住消费需求的新特点, 引导消费需求, 创造个性消费市场, 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 例如, 美国食品零售商巨头Giant Eagle开发了创新模式的Market District超市。

四、北京提升流通软实力的建议

从国际经验来看, 北京提升流通软实力必然从提升产业引擎力、资源整合力、模式示范力和消费品质力四个方面入手。但由于这四个方面涉及流通产业的各个层面, 全面开花式地加以促进和发展难以实现。所以, 北京流通软实力的建设应该结合自身城市特点, 选准着力点, 以点带面取得成效。

(一) 以交易中心为核心发挥引擎带动作用

交易中心具备吸引设计、研发、营销等现代服务与相关产业围绕交易功能在发展区域内高度集聚, 聚合发展的引力, 能够引导整个城市的产业向上位移, 引导城市产业体系高端化发展。 (5) 从北京现有的优质产业资源来看, 可以集中发展四类现代交易中心, 最终形成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多种交易中心体系, 并进一步形成以交易为核心的主题商务区, 对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和城市与产业的发展发挥引擎带动作用。

第一, 发展实体交易中心。对有条件和基础发展实体交易中心的优势产业, 推进该产业实体交易中心的发展建设和提升, 以实体交易中心集聚产业资源, 带动产业提升与发展。

第二, 发展交易集聚区。对不具备发展实体交易中心特质和条件, 但具备一定优势的产业, 发展以交易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通过搭建高品质交易平台, 提升产业集聚形式。以实体交易的集聚、蔓生发展, 带动产业提升与发展。

第三, 构建广域交易平台。以北京相关产业的交易为基础, 以开放性为原则构建基础交易平台空间, 推进以交易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培育和发展。

第四, 发展会展型交易中心。形成以交易为核心的会展交易中心, 以会展促交易, 以交易为动力引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 构建完善的商业服务业布局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 超大型城市的商业布局必须要重点关注新城商业和社区商业的发展。

新城区商业 (生活服务) 的总体布局原则是:集中分散相结合, 以集中为主, 85%以上的商业面积集中设置。高集中度设置生活服务设施符合现代商业发展规律。首先, 新城区人口居住密度降低, 购买力相对分散, 商业设施集中设置、相互呼应, 更有利于凝聚人气和商气;其次, 高品质生活强调生活环境的动静分离, 嘈杂纷乱的底商显然与环境优雅的社区环境不能匹配, 商业集中设置便于合理规划社区动静空间;分散设置的商业比例尽管不高, 但其面积并不算小, 如果布局均衡, 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便利消费的需求。

社区商业则主要通过社区商业中心和便利商业终端二个基本层次来形成。社区商业中心能够满足日常集中的生活消费需求及部分选择性、休闲性的消费需求。根据社区的规模、发展现状及用地规划决定具体规模的大小, 可以有几千平方米的小型社区商业中心, 也可以有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社区商业中心。

便利服务终端以满足临时、应急的购物和服务需求为主的小型商业设施, 顾客最多徒步3~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 24小时营业, 一周7天开放, 是商业体系中最小单位。

(三) 以“云消费”促进产业资源整合

在“云消费”时代, 消费模式呈现出“云内容”、“云终端”和“云支付”三个特征。首先, 传统店铺面积、陈列、库存限制等被一一突破, 同时消费的时间与空间、诉求的有形与无形, 以及商品与服务等的界限也被突破, 消费者所想即所供。其次, 消费模式呈现“云终端”特征。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一切平台, 如实体门店、网店、互动电视、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都可以成为消费终端。第三是消费“云支付”, 消费者有条件采用一切既便捷又安全的支付手段完成交易。 (3)

打造“云消费”战略高地, 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引企业”, 引进具有创新模式的现代企业, 引导传统企业开展模式创新, 实现战略转型。二是“建平台”, 建立“云支持平台”, 整合数据存储、物流配送和计算服务等, 实现共建、共享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支持系统, 降低面向“云消费”的商业模式进入门槛。三是“促联通”, 着力打通“云支付”平台, 实现包括银行卡、各类智能卡、网络、手机、电视等在内的支付系统全面通联。四是“做标准”, 探索不同商业系统之间的联通整合性, 利用标准化接口进行互通, 使得云销售、云物流、云支付的效率得以倍增。 (3)

(四) 提升北京商业文化的示范效应

北京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过程中, 要实现传统与时尚, 历史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持续不懈地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商业模式相融合, 使商业因文化的内涵而提升, 文化因商业的助力而弘扬, 提升北京商业文化的示范效应。一是引导和支持富含北京文化基因的老字号等企业研究并抓住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趋势, 通过时尚化、现代化、艺术化来继承和发扬京味文化, 创造时尚、创造流行, 成为京味文化时尚的原创者;二是以体验消费来更新旧城保护思路, 实现二者的结合。深入挖掘街区历史、旧城院落等设施的文化底蕴, 从特色街建设, 到特色街区建设, 并进一步将整体旧城建成为京味文化的体验之地。

同时, 北京商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老字号和北京商业传统技艺的传承, 特别是商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这一工作必须从传承链的延伸和相关企业的发展需求出发, 通过全局运作, 形成发展合力, 从根本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才的保护培养。例如建设大师工作室, 为大师集中授徒、技艺交流、文化传播、研发创新提供条件;引进孵化器模式, 通过孵化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帮助企业把文化技术成果尽快转成有形的市场价值, 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传承技术人才;建设老字号集聚区, 通过产业区模式形成环境舒适、功能完善的老字号集聚区, 发挥老字号集群效应。

(五) 推进满足安全、便捷消费的商业体系

北京打造安全便捷的商业体系应当集中于农产品流通和社区便利商业两个重点。一方面, 打造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通过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经由率, 促进农产品经销商的发展, 以现代物流配送逐步取代传统批发, 即从“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终端”转变为“主要通过农产品经销商进入零售终端”。同时, 以现代连锁零售终端替代小商小贩, “以社区菜市场为主”向“以生鲜超市为主”转变, 使食品安全有保障, 来源可追溯。

另一方面, 发展网上销售和网下实体店一体化的社区便利店, 实现“零距离”的社区生活便捷服务。如北京市大兴区的“任我在线”超市, 以“互联网直销支撑系统”为基础, 构建了包括一级配送中心、社区配送中心、社区体验超市等为重点的第三方服务体系, 同时利用“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数据库打造了“农产品全程电子商务系统”。“任我在线”以此模式在大兴区开设了22家社区体验超市。在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有力保障下, “任我在线”超市生鲜经营价格低于周边早市, 对没有食品安全保障的游商形成了市场化淘汰。同时, “任我在线”经营了从生鲜食品到日用消费品在内的3万种商品, 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足不出户的“零距离”的便利。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流通软实力是一种更加强劲地推动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完善的促动力, 也是更有效满足消费需求, 同生活方式变革相互促进的正能量。流通软实力不是先进的商业设施和良好的购物环境, 但却与之息息相关, 是发挥硬件设施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也是超越硬件设施的流通力量。北京应当从提升产业引擎力、资源整合力、模式示范力和消费品质力四个方面入手, 结合自身城市特点, 选准着力点, 逐步实现流通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成荣, 黄爱光.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2]赖阳, 黄爱光.世界城市宜居商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3]赖阳.浅论农产品流通[J].中国市场, 2012 (7) .

[4]赖阳, 黄满.对北京老字号发展战略与策略的思考[J].时代经贸, 2012 (5) .

[5]赖阳, 黄爱光.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几点认识[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 .

[6]赖阳.流通体验论初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4) .

[7]赖阳.品质和引擎——北京十二五时期商业发展的主题词[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4) .

[8]权锡鉴, 刘春华.浅谈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企业软实力[J].中国市场, 2010 (19) .

[9]沈骥如.不能忽视增强我国的“软实力”[J].瞭望新闻周刊, 1999 (41) .

[10]王成荣.中小企业营造流通生态活力[N].中国商报, 2006-01-13.

[11]赖阳.未来是云消费时代[N].中国商报, 2012-01-11.

农村软实力 篇8

1.1、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文化软实力释义

竞技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 而竞技体育文化则是指人在运动实践中创造的有关竞技的思想体系、制度体系、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财富的总和。要厘定高校竞技体育的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文化软实力的界定可谓尚未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精神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人民、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合称。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的 传统文化 和现代文 化所具有的、 由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特质及其发展态势而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受众产生的精神魅力。

上述界定均是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理解文化软实力, 而本研究所要界定的高校竞技体育的文化软实力则要从微观的学校层面来加以解读。有学者从城市的视角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界定,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城市的精神力量, 体现为城市创造价值理念的能力,形成文化符号的能力,提供文化成果的能力,制造文化产品的能力。基于上述对文化软实力的界定,结合高校竞技体育的特点,笔者给予高校竞技体育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可操作性界定,即是指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所蕴涵的雄厚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的构成要素主要囊括了竞技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创新力、影响力、保障力、生产力等。

关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其中相对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观念认为, 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成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精神成果不仅包括的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以及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气氛,也包括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观念认为高校文化软实力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的软实力构成。

第二种观念认为, 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指学校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吸引力, 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等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种观念认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品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该观念认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由大学的文化力、大学的精神力、大学的制度力、大学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等构成。

从以上各种定义的表述中不难看出, 研究者们所持的学科立场与研究视角不同, 因而对高校文化软实力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界定都在不同程度上触及和揭露了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涵义, 但同时没有一个足以一举无遗的将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所有内涵囊括其中。比较而言,笔者比较认同第三种观念。

1.2、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共性特征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因而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共性特征, 归纳出二者之间的几点共性特征:

第一,继承性与持久性。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和高校文化软实力之所以能代代沿袭,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它们的底蕴深厚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和意义。继承不仅是一种沿袭, 也是一种发展,是一种纵向的发展。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持久性不仅体现两种文化的效应上, 还体现在两种文化的发展上。

第二,地域性。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和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地域性体现在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地域性上。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域的高校文化和竞技体育的内容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第三, 融合性。高校竞技体育文化从属于高校文化的内容之中。高校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作用着高校竞技体育文化。

1.3、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高校竞技 体育文化 软实力是 高校文化 软实力的 重要组成 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容互动的共生关系,具有互动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性。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从正面互动效应来看,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体育文化活动,其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文化的建设、促进高校健康文化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是高校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能够为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从负面互动效应来看,如果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被削弱,那么,高校文化的整体软实力也必然会弱化。反之则亦然。由此可见,就正的方面而言,离开了高校文化,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将是不全面、不完善的,而离开了高校文化,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便失去了依托, 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负的方面而言,高校文化与高校竞技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只有厘清二者的关系,促使其和谐互动,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文化软实力之间形成合力。

2、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对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

2.1、高校竞技体育文化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最活跃的载体之一

高校文化的载体既包括了硬件条件载体也包括了软件条件载体。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是搞笑文化的软件条件,其理应是高校文化的载体之一。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在发生转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院校化就是转变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在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成为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推手。由此可见,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最活跃的载体之一。

2.2、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 ———强化大学精神感召力 , 打造大学特色品牌的有力武器

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源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因而其精神同样强调更高、更快、更强。高校竞技体育不仅可以有效地强化高校精神感召力, 也同样可以用来塑造高校特色品牌文化。在我国的高校发展中,一些高校利用竞技体育来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2.3、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 ———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凝聚力 、 影响力的推动者

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现象。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是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 其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 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形成的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的统称。高校竞技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的一种健康文化, 其开展有利于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主要归功于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自身特性。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其内在的规章和制度就是一种增强竞技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的凝聚力,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活动的效应也会化作一种影响文化活动参与者的潜在力量。

3、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3.1、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文化土壤

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文化的滋养, 离开了高校文化的滋养,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为,高校文化不仅为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也为其创造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扎根于高校文化这一沃土方可生根发芽, 否则必将枯萎。由此可见,高校文化为高校竞技体育提供了繁衍的温床,高校竞技体育也必须植根于高校文化之中,缺少了高校文化的沃土,高校竞技体育将失去生机和活力。

3.2、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高校竞技体育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文化的发展往往历经了数十年, 甚至数百年的积淀,因而, 高校文化这种长时间的沉淀为高校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在我国高校文化的的嬗变与演进中,无论是校庆文化,还是校园文化,乃至班级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正因为高校有了这些丰盛的文化资源的维系和支撑, 高校竞技体育才有了发展的广阔舞台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养料。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软实力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高校竞技体育文化是高校软实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与高校软实力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互牵制性。二者之间的现实作用机制决定了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软实力的发展既要相融互动,又要规避相互束缚。

求职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篇9

因为做了多年的就业工作, 我常常与很多企业的HR打交道, 常常听到他们说的多是大学生的缺点, 也常常抱怨招聘不到人才。不是大学生就业很难吗?每年700多万毕业生走向社会“讨饭碗”, 怎么出现招聘方又招不到人的情况呢?就当前的形势来看, 用人单位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将长期同时存在。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大学生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需要一步一步解析。

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重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 近三年, 我跟踪了校园招聘市场100余个HR, 运用职业访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围绕“贵单位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大学生?”、“怎么才能进入贵单位?”、“进入单位之后能够有怎么的发展平台?”这些核心问题展开访谈。德勤的HR说, 在校园招聘上, 我们不一定关注学历和专业, 更多关注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中建三局的张HR说,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是应聘技术类岗位, 那么主要看是否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如果应聘的是商务或者管理类岗位, 我们主要考察求职者的综合能力素质, 比如交流沟通能力。不过不管怎样, 我们希望求职者的成绩至少在中等以上。腾讯李HR谈到:“专业知识技能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IT行业招人时更是注重应聘者的技术能力。在招聘时应聘者如果是同等能力, 也许会优先录取研究生。但是, 进入公司后学历高低就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了, 会更看重实际操作技术, 谁能做出来, 谁就是有本事, 谁就拿高工资。”这些都是HR在被访谈时的原话, 我们把他们的发言整合不难看出:在激烈竞争的校园招聘市场, 用人单位在强调求职者的硬实力的基础上, 同时关注和考察软实力!硬实力是指一个人所体现出来的身高、体重、学历、资格认证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素质, 即专业知识技能;而软实力主要指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条腿走路, 两者不可偏废, 相互支持, 相互发展。

技术研发类岗位偏重硬实力

如果按照企业的业务模块, 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岗位分为技术研发类岗位、综合管理类岗位、市场营销类岗位、投资财务类岗位等。大部分企业在谈到如果招聘技术研发类岗位或投资财务类岗位, 更加看重硬实力即专业知识技能。对于本科生, 能够说明专业知识技能比较强的只有课程成绩, 包括各科成绩, 尤其每个专业应该有8门以上的核心课程, 比如企业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培训等, 这些核心课程的成绩当然是说明专业知识技能最好的依据, 而本科所有的成绩会算为一个绩点。而很多同学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不注重本科成绩的高低, 认为那个比较水, 没什么。当前,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招聘效率, 在筛选人才时都采用了招聘系统, 通过信息系统对硬条件进行初步筛选, 比如某企业在自己的校园招聘系统里就将绩点设定为3.8以上, 以至于一些同学自然而然就被刷下来了, 而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对于硕士或博士来讲, 就读期间所做的课题、项目是最好的说明, 课题一般是纵向的, 能够体现你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项目一般是横向的, 能够体现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因此, 大学生或研究生在校期间,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必然的, 而不是到了最后才后悔, 那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谈到专业知识技能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看这个名字, 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部分, 知识和技能是不一样的, 知识主要侧重于是什么, 技能侧重于如何运用, 光有理论知识不行, 光有技能也不行, 两者应该结合, 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人类认知的科学过程。一个职场高手, 应该是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而在大学中, 因为受到条件限制, 学到的知识相对比较陈旧, 甚至有些专业学到的理论是很久前的东西, 这就需要自己去通过学校的专业实习、金工实习以及暑期实习不断提升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谈到专业知识技能就要处理其层次性。人的专业知识技能类似“图钉型”, 你看我们用手将图钉按入墙内, 需要底下的片状物、系杆、针尖三部分, 缺一不可。只有片状物或系杆可能按不进墙体, 只有系杆、针尖, 可能手指会出血。一个好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应该类似“图钉型”, 有一大片这个专业及其他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 有一系列专业大类的知识技能, 同时有一个具体非常专精尖的方向, 比如你学企业管理专业, 你的片状物知识技能应该具备社会科学、特别是具体行业的一些知识技能, 系杆部分应该是涵盖财务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而如果你要找人力资源的工作, 那肯定针尖部分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模块非常熟悉才行, 而这三部分构成的专业知识技能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是难以替代的, 是你真正的硬实力。

综合能力素质能帮你找到最后一份工作

在访谈过程中, 我还发现, 有80%以上的HR谈到, 他们希望招聘一些综合能力素质强的求职者。如某HR谈到, 综合能力素质好的学生能够适应组织的各种变化。吉通网络HR说:“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 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 只要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好, 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 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 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 同样会受到欢迎。”尤其一些咨询公司、大型集团的管理培训生对此需求较为强烈, 甚至有HR谈到, 我们对学生所学专业不是很强调, 只要素质高、能力强, 我们都要。这不禁让我对综合能力素质进行系统思考, 到底什么是综合能力素质?包含哪些内容?用人单位看重哪些综合能力素质呢?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 我专门对重庆市161名在校大学生、141名高校教师、109名大学生员工、74名用人单位HR就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人格三个方面就业素质的调查, 首先通过访谈让他们谈哪些是综合能力素质, 并进行整合, 统计出来内容较多, 合并同类项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25项, 并让他们对这25项综合能力素质进行重要性 (5分制) 打分, 最后按照平均分排序筛选出最重要的四项: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学习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要员工能够针对工作的问题实实在在提出解决方案。到单位去工作, 不是简单的解答数学题。在面试时, 面试官也不会问牛顿三大定律是什么?什么是拉格朗日乘数?我们从小学那么多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 其实很重要一点就是锻炼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小故事, 说一天乘坐电梯, 到8楼的时候突然电梯不动了, 出现了故障, 这个时候有的人会左顾右盼, 有的人会不耐烦地等待, 有些人会发脾气, 但有些人会说, 大家不要慌, 我们找找有没有救援电话, 看能不能跟维修联系上, 如果联系不上我们再怎么这么做。这其实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一种软实力, 看不见也摸不着, 这世上再好的人才测评的办法也很难将一个人的能力准确测出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事儿, 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方法是不一样的, 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其二就是责任感, 或者叫职业精神。某HR告诉我, 他们在面试中, 与某求职者约好9点钟见面, 结果等到10点半都未到, 最后打电话没来的原因是天气不好, 雨太大, 以为HR也不会上班。还有面试者去面试的时候穿着短裤、拖鞋就去了。这些都是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很多企业非常看重职业精神这一点, 比如新华人寿, 他们“把高素质、忠诚负责的员工视为最宝贵的财富。敬业精神体现在责任感、主人翁意识、为做好工作而主动学习、注重细节、先付出后回报等方面。”应届生在求职时面临三个衔接或三个现实, 那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专业和职业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空隙, 这个空隙是需要自己去弥合的, 求职者在求职时必须完成由“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转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首先体现在职业形象上, 同时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信誉等方面, 是一个人在职场所展现的形象的集中体现。

学习适应能力是软实力中非常重要的, 求职者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陌生的企业、陌生的岗位、陌生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需要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 不光是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 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 更是一种乐观的激励。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远销全球, 其中讲到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团队学习, 现在企业要建学习型企业, 社会要建学习型社会, 政党要建学习型政党, 不学习是不行了。因此, 有计划的锻炼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 有HR谈到“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的的人。”另一位HR说, 我们需要有一种亲和力, 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 给予他人帮助的人。这说明了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 社会发展到现在, 可以说没有哪一件事儿在完成过程中不需要与人合作, 没有哪一件事儿不是与人合作之后效率更高。综合能力素质除了这几项重要能力需要有计划培养外, 还指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系统整合。特别求职目标为市场类或管理类岗位, 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综合能力素质。正如那句名言, 专业知识技能能帮你找到第一份工作, 综合能力素质能帮你找到最后一份工作。

构建企业软实力体系 篇10

服与不服, 数据就在那里。截止9月底, 中石化的市值5 141亿元, 而LV公司的市值折合人民币为6 049亿元。

在国外, 某种意义上, 中国人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奢侈品商店里, 到处都是排队的中国人。中国2%的人口撑起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奢侈品市场。而奢侈品产业, 又撑起了全球2%的GDP。

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 将产品卖出天价, 是多么梦寐以求的事, 但是, 我们做不到, 我们擅长的低价肉博。即使那些为名牌代工的中国企业, 也只能“甘做洋奴”。同样的东西, 不用人家的品牌就卖不上价。

说到底, 这是品牌的价值, 而品牌的价值, 是企业软实力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或者说是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生产之外, 设计、营销、服务等更是重要的价值来源。

构建软实力体系是企业的重要建设内容。除了传统的标准与质量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文化与创意设计管理等众多内容之外, 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勇于创新, 也是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所在。这不, 一家将大米卖成了奢侈品的厂商, 通过微博营销, 一小时内接到了200万份订单, 卖出了价值60万元的大米。

上一篇:护理安全干预下一篇:设计与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