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干预

2024-05-15

护理安全干预(精选十篇)

护理安全干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 男523例, 女477例。患者年龄23~85岁, 平均 (45.12±12.31) 岁。高中以上学历264例, 初中及初中至高中学历357例, 初中以下学历379例。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10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 男516例, 女484例。高中以上学历275例, 初中及初中至高中学历402例, 初中以下学历3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管理措施, 主要包括认真核对患者信息, 做好手术器材的安全管理, 防范锐器刺伤,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观察组根据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引入干预机制。具体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 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从工作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完善的护理管理, 以及安全干预措施, 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 分析以往手术室中发生的安全问题, 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 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规避。第二, 护理安全干预责任。在护理信息管理中, 安排专门的负责人来执行工作。手术室定期举办交流会, 就近期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进行讨论, 并提出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如果问题的复杂程度比较深, 应该及时上报, 彻底解决。第三, 信息反馈。在手术室整个工作过程中, 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件, 因此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比如, 当出现医疗器械不足、物品管理不善等问题时, 都有可能引起感染风险事故。鉴于此, 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时候, 必须将相关问题交代清楚。第四, 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操作能力。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临床中具体的操作, 以及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方法等。培训结束后, 要进行相关的考核, 以便提高培训的效果。同时, 根据护理人员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加强风险评估。通过以上方式, 可以让护理人员获得全面的安全护理知识, 规范操作流程, 从而减少风险因素。最后, 建立安全护理监督机制。由于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很有可能存在风险隐患。所以, 必须加大监督力度, 提高风险控制的能力。建立护理监督机制后, 有助于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减少风险事件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 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指标,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在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下, 大家深刻体会到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是科室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家相信, 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术,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为社会做贡献。手术室是一个充满朝气﹑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集体。在这里大家始终不忘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 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诚心满足每一位手术患者的需求, 努力争创社会满意﹑患者满意﹑自己满意, 把救死扶伤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手术室工作的全过程[4,5]。在医院和护理部领导下, 在各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 积极打造医院文化, 树立团队精神。好的管理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充分发挥医生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查对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无差错事故发生。严格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的落实﹑管理和监测。

外科手术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具有时间长、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 长期处于思想紧绷状态, 从而引发了身心方面的疾病。比如, 在传递医疗器械时, 很容易被利器划伤。另外, 医院还是感染源特别集中的地方, 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药品时, 很有可能感染上传染性的疾病。部分护理人员, 因为缺乏责任心, 屡屡出错,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表现为:给患者输错液;没有引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手术结束后将纱布、遗失物滞留在患者体内;手术前, 没有准备充分的医疗器械、药物, 从而延长手术时间等。当前, 人们在医疗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 使医院的业务更加繁忙。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医院招聘了更多的新护士、实习护士。然而, 这些护理由于毕业时间比较短,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导致操作经常出错。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发生医疗纠纷事件。这样, 不但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损失, 而且影响了医院的声誉, 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6]。

实践证明, 建立手术室护理干预机制, 可以降低医疗中的风险。笔者所在医院在实施安全护理管理后,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加强了护理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风险意识。具体来讲, 在术前安全管理中, 进行严格把关, 认真审核, 避免了风险问题的出现。在术中管理中, 针对出现的突发事件, 能够做到合理化解, 紧急处理。在术后管理中, 彻底清扫了手术室中的残留物, 同时能够积极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其次, 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及技术能力。再次, 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和规范, 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最后, 定期开展学习讨论会, 对以上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吸取教训, 改进工作方法和方式[7]。最后, 医院建立了考核监督机制后,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护理人员在手术室工作中, 能够加强与医生、患者的交流和合作, 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后期考核, 所有护理人员都达到了要求, 表现良好。护理结束后, 患者满意度高, 没有发生护理安全事故[8]。同时, 医院还针对表现良好的护理人员给予了一定的物质、精神鼓励, 使护理人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后期的工作中, 护理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技能, 自觉提高在手术室中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以上措施, 医院的护理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最终, 促进了医院的快速、稳定发展。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引入安全护理机制后, 医院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 引入护理干预机制后,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 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提高了护理质量, 患者满意度高, 因此,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莫美英, 陈小玲.手术室安全管理中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13) :284-285.

[2]任桂莲.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10 (5) :185.

[3]宋王蓓.论手术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5) :117-118.

[4]杨美芳.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6) :74-75.

[5]龚丽新, 刘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32 (3) :34-35.

[6]傅光敏.优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18 (5) :63-64.

[7]魏玉兰.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6) :101-103.

护理安全干预 篇2

通过对护理安全的诸多隐患因素进行排查分析,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

一、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

1、病区管理方面:

1)一个共性的问题再次提起,值得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加强住院病人的管理,住院病人住院期间私自外出的、请假回家的,一旦在外出期间出现意外,院方是要承担责任的。关于请假问题……是否符合规范?

2)基础设施要定期检查维护,如水管、电线老化,插座不牢,地面潮湿,损坏的摇床、陪客床等等,没有及时修理,也没有醒目的标志。

3)病区安全防盗工作:夜间住院部四通八达,陌生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对病人和护理人员的安全都造成一定的威胁。、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对护理工作还不能从法律高度上认识,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潜在着许多的法律问题,例如在床头交班时、术前准备的时候、换药的时候等等,没有顾及患者的意愿而随意暴露患者的躯体,有的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患者的隐私,这就侵犯了患者隐私权和保密权。

3、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

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多数是年资低或学历低的护士,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住院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知识的缺乏,满足不了患者的身心护理需求。个别年轻护士,业务基本功不扎实,执行操作流程不够规范,有可能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

3、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护士只能机械性地完成当班工作任务,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甚至一些生活护理要靠患者家属来协助完成。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

4、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理念滞后

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严谨,漫不经心,上班时思想不集中,在办公室聊天、打电话;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失去信任;更有甚者,不能够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如不按规定程序洗手、加药不戴口罩、抽药时不彻底、不按等级护理巡视病房、危重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未及时发现、不认真床头交接班等,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执行查对制度或执行医嘱用药中不够认真,疏忽大意,容易发生差错。

5、护患关系不够融洽,相互缺乏有效沟通

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在做解释工作时,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容易失去了信任感。同时,由于护理工作繁忙,护理人员无法与患者进行更多的沟通,也无暇顾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与心理,易使患者及其家属不满。

二、干预措施

(一)患者住院管理

1.住院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责任护士要介绍住院须知,告知患者,住院期间不私自离开本病区,如有事外出,需请示科主任批准后方可离开。危重及不能自理患者外出检查,必须有人陪护。

2.护士按分级护理定时巡视病房,发现患者外出,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并做好登记,必要时逐级上报。

3.按要求签订住院患者生活安全告知书,以保证患者安全。

4.抓好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环境安全。科室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通道畅通,保证患者行动方便安全。

5.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定期检查消防器材,保持备用状态。消防通道不堆放杂物,保持畅通。

6.对科室水、电、气等设施,加强管理,保证不漏水、漏电、漏气、无烫伤。如有损坏及时报告维修。

(二)护理人员管理

1、科室合理排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与分级护理制度,按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有关人员反馈患者信息。

2、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查对制度;遵守诊疗程序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消毒隔离工

作,注意自身安全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重视用药安全,避免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对危重、昏迷、瘫痪、手术患者及小儿实施床头交接,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坠床;定时翻身,防止压疮;有假牙者及时取出;对留置各种导管的病人,做好导管护理及防止滑脱。

4、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安全意识。

(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医疗高峰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制,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危重患者的抢救都可以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四)加强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业务能力

护理安全干预 篇3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护理干预;安全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55-02

当前,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安全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先進性护理理念,被广泛应用到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医疗风险,故而中国医院协会于2008-2009年间制定了全国医院患者安全目标[1-2]?我院于2014年开始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将安全护理干预运用其中,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手术患者39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75例,女性患者123例;年龄为12-69岁,平均年龄为(47.6±5.6)岁,将该组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2013年全年手术患者中的398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确定好手术方案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则施加安全护理干预,即观察组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除应用手术核查表与手术风险评估表外,对患者转运中携带的房间号牌?信息条进行规范,且于患者等候区与诱导室均完善安全核查制度并规范安全护理干预流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风险评分?护理风险评分?医疗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率,其中手术风险评分与护理风险评分均采用我院自制的评分表进行测评,满分均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手术或护理风险越高?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手术风险评分与护理风险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风险评分与护理风险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手术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风险评分与护理风险评分比较(例,分)

组别例数手术风险评分护理风险评分

对照组3986.2±0.76.0±1.2

观察组3983.4±0.4a3.5±1.1a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的医疗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率比较 对照组医疗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我院自实施安全护理干预以来,手术安全系数得以提高,手术风险与护理风险均大大降低,且未见医疗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充分表明安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现就安全护理干预内容总结如下?

3.1合理运用手术核查表与手术风险评估表

患者分别于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以及离开手术室前,由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以及手术医师在参照安全护理干预制度(卫生部制定),对两表有序且正确填写并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麻醉?手术以及转运[3]?

3.2规范患者转运中携带的房间号牌?信息条

患者等候区设房间号牌,手术间患者转运时,将其取下并悬挂于患者所在手术车的输液架上,以完善等候区与手术间护士的交接,并为手术间护士的核查提供便利,交接完毕后注意将房间号牌归位?手术程序单上缩印患者姓名?床号?年龄?病区?手术间号?台次?住院号?手术部位与名称以及主治医生等信息,既方便核查,也可避免患者接错事件发生?

3.3完善安全核查制度

等候区安全核查中,首先做好卫生员与等候区护士对患者信息的核查,然后落实洗手护士与等候区护士对患者信息的核查,最后做好巡回护士与等候区护士对患者信息的核查?诱导室安全核查中,首先做好等候区护士与诱导室护士对患者信息的核查,然后诱导室护士应全力配合麻醉师完成麻醉诱导,最后完成手术间护士与诱导室护士对患者信息的核查?手术间安全核查中,应做好手术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对患者信息的核查,且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做好患者的信息核查工作后,应再次对手术部位与标识进行确认[4]?

3.4优化安全护理干预流程

安全护理干预的全过程,均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与以往手术护理工作不同的是,患者房间号牌的运用,可有效弥补手术间护士寻找患者的缺陷,且可增加患者信任度;等候区与诱导室核查程序的优化,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5]?通过对安全护理干预制度与程序的优化,有利于降低安全隐患,增加手术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故而成效显著,且得到本研究结果的证实(见表1)?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采用安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系数,降低手术与护理风险,也可降低医疗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率,故而认为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昕华.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9):528-529.

[2] 龚丽新,刘敏.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4,23(12):154-155.

[3] 李秀荣.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2014,17(28):145-146.

[4] 廖可荣.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疗,2014,25(29):178-180.

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66 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男144 例,女122 例,年龄49-78 岁,平均为(68.1±8.2)岁,临床资料表明,其中有124 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68 例患者诊断为心律失常,62 例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12 例患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应用口服药治疗的方式。

1.2 方法

(1)建立起用药管理。在科室之中,成立专门负责对患者给药以及服药治疗的小组,对于科室之中较为常用的口服药进行统计,并对药品的说明书与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在对新药物进行应用之前,小组负责人应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学习,对于新药的不良反应、药理作用等进行了解,严禁护理人员按照自身的经验指导患者服药,应保证遵照医嘱。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要进行了解,并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反应给主治医生,对于患者口服用药的情况,应定期进行调查,将其中不规范以及不安全的因素进行整理并汇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医疗领域的常识都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安全服药的重要程度也很难意识上来,而患者想要获取安全服药的相关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便是通过护理人员进行的健康教育,对于病种、年龄以及病程不同的患者,在用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的医嘱对患者给药,使得患者了解到安全用药的重要程度,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进行解释,在给药时,护理人员将药单与药物进行再次确认与对比,并对患者解释服药的时间与剂量,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在每一个环节均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得患者真正地认识到安全用药的重要程度,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1]。

(3)对给药的方式进行改进。在给药前,护理人员应同患者沟通,确认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同主治医生进行联系并对患者进行检查。例如,对于服用地高辛的患者,若是出现呕吐与恶心的情况,应对患者的脉搏以及心率等进行检测。在给药时,应留意药物的规格,并根据患者服药的秩序将药物分开进行排放,对于具有特殊性的药物,应特别标注[2]。

(4)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将患者服药的药盒放置在床头柜的上面,便于患者与家属进行检查,在给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立即服药,避免延迟服药与漏服情况的出现,对于记忆力较差、年龄较大的患者,服药较为困难,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协助患者服药,在服药的方法方面,应选择使用温水送服而不应干服,也尽量不应使用冷水服药,避免对于药物的吸收造成不利影响[3]。

1.3 护理评价

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以及经过干预后对于药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之间等诸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应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计量资料应用(±s)的方式进行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进行对比,并进行 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药物的认知程度、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时间等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3 讨论

当前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措施便是口服用药,而在这一环节之中,对于患者用药进行执行与监督的工作主要通过护理人员来完成,对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服药的效果也是通过护理人员对主治医生进行反馈。可以说,对于患者服药的规范以及安全服药,护理干预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因此,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安全服药能够起到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对于安全用药有着更深的认知程度,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度,坚持安全服药的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临床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并对患者安全服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择266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保证患者用药的准确性与准时性,并且,对于患者在进行干预前以及经过干预后对于药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之间等诸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 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对于安全用药有着更深的认知程度,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度,坚持安全服药的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临床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萍珍.探讨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97-98.

[2]曹辉,吕玉玲.心理治疗对心内科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厂[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137-140.

创伤急救护理干预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月~9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病人约360例,其中90例列入本组病例。伤者发病前均身体健康,按AS-SS伤情评分标准,评分>16分,均需入手术室或入院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使用新的创伤护理程序)、对照组45例(按常规护理程序)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9~60岁36例,260岁9例;闭合性创伤17例,开放性28例;AS-SS评分>16分35例,>25分1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9~60岁37例,>60岁8例;闭合性创伤18例,开放性27例;AS—SS评分>16分36例,>25分9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来诊时间及病情等方面均具可比性。排除标准:严重创伤在创伤抢救室死亡者、特重型颅脑损伤者、评分<16分者、发病前有严重心肺脑肾等疾病者。

1.2方法:

1.2.1自行设计护理程序:分五步,①外观预测评估,即评估呼吸、循环、意识、瞳孔、受伤种类、受伤部位、出血量;②开放静脉通道输液、输血;③生命信息监护,即监护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④呼吸支持,即清理呼吸道、供氧、气管插管、复苏;⑤遵医嘱处置或术前准备,即皮试、辅助检查、入手术室、观察、入院。

1.2.2观察组护理人员排班按小组制,每组设一名组长,为主管护师。排班按小组轮转,人员固定,每班在创伤抢救室工作的护士固定搭配(2~3名,其中1名以上为护师资格)以自行设计的严重创伤程序化护理为依据。遇有创伤急救时,该组护理组长即是急救护理小组长,在创伤抢救室工作的护士即是辅助护士。职责如下:伤员入急救室后,小组长按A(arway呼吸道)、B(beahing呼吸频率、呼吸运动)C(iculaon脉搏、血压、末梢循环)D(drce神经系统、意识状态)、E(exrmify肢体活动、有无畸形)五程序评估伤情,确立护理诊断,明确处理重点,并报告医师。小组长负责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全面观察病情,完整记录抢救经过,根据病情,与相关辅助检查科室联络,在指挥护理抢救的同时,与医疗抢救小组长充分沟通,使医疗、护理在抢救时配合默契,并做好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体现人文护理。同时第1辅助护士负责循环系统观察及进行各种治疗,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采血化验、配血、留置尿管,配合进行各种检查,执行所有口头医嘱等;第2辅助护士负责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吸痰、吸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复苏、创伤部位的处理、心电监护等。第3辅助护士协助第1、2护士进行工作并准确记录口头医嘱(多由轮科护士完成)其中第1辅助护士不但负责病人在创伤室的急救护理,也负责病人在院内转运途中的护理,即从入院开绐到转交给病房或手术室的全程专人护理。

对照组按传统的急诊科抢救常规护理程序遵医嘱抢救护理,其程序为:①生命体征监测;②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③遵医嘱处置或术前准备;④入手术室或入院。护理人员职责安排:按护士长排班,全天分上、下、夜三班,人员不固定,每班无明确分工,按需操作。

1.3观察指标: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综合分析抢救有效时间,评定抢救效果。有效抢救时间:即来诊至术前准备完毕或住院准备完毕时间。抢救成功率:即入院或入手术室时病情稳定或减轻,无加重。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脸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比较。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1)抢救效率明显升高,且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急救医护体系的有效运行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救治。在严重创伤病人急救护理中,应用急救护理程序十分重要,它是以整体护理为指导,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全程护理负责制。它能在“黄金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评估伤情,及时实施急救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病人的生存质量。

3.2创伤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规范了急救护理工作,使急救护理工作系统化护理人员分工科学化在工作中各护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做到有条不紊。平时按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模拟急救演习,使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在创伤抢救时配合默契。

3.3创伤急救护理程序的运用,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护士由原来的`被动执行医嘱转变为主动地进行各项抢救操作,根据伤情实施预见性护理,在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分析病情的同时,护士作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如:用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的同时采血化验、配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吸氧、根据伤情作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创伤部位的处理、给中重度脑外伤的病人剃头、及时导尿观察循环情况、根据伤情联络相应辅助检查科室作好准备,以缩短辅助检查的时间等。主动地进行各项急救操作,为病人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3.4运用急救护理程序,护理小组长在指挥抢救护理的同时,注重做好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以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避免因心理因素导致病情变化;并做好病人家属的安抚及指导工作,以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护理安全干预 篇6

【关键词】探讨;手术室儿童;手术护理;安全隐患干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65-02

手术室作为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儿童由于年级较小,自身的免疫力较低,手术室与患儿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一个疏忽大意导致的护理差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做好手术室内的安全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由此,研究选取特定时间收拾的患儿的临床资料,针对性分析安全隐患干预在手术室儿童护理过程中的影响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患儿共112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男女比30:26,年龄1.5-13岁,平均(7.12±2.11)岁;研究组56例,男女比29:27,年龄1.6-14岁,平均(7.03±2.32)岁。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均心理、手术、饮食等相关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予安全隐患干预:建立安全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护理人员数显需要对于护理工作形成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此案去正确的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隐患的发生率;⑴建立术前访视制度,了解患儿病情以及基本情况后,详细记录在访视单上,巡回护士以通知单为依据看望手术患儿。⑵术前,需要与手术患儿家长再次核对相关信息,交接工作时双方对患儿的报告单进行填写。⑶进入手术间后,麻醉前与医师核对患儿身份以及手术部位,核查无误后三房签字确认,手术开始前同样需要医师、麻醉师以及护士三方核对信息,手术后三方再次确认患儿的信息情况,包括身份、病理报告等。

1.3疗效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差错发生率情况,指标包括治疗差错、标本差错以及延误手术差错等[2]。记录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以本院自拟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为依据进行统计,总分为100分,每天2分,共50道题,其中0-30分不满意,31-60分基本满意,61-90分满意,91-100分为非常满意[3]。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包统计进行分析,用标准差(x±s)表示一般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差错发生率情况

研究组差错发生率3.57%(2/56)显著低于对照组17.86%(10/56),二者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21%(55/56),较之于对照组的82.14%(46/56)更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不仅是手术的重要场所,而且是抢救的重要场所,主要是因为手术室护理效果在对操作差错发生率具有较大的重要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即疏忽大意可导致的护理差错,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做好手术室内的安全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2予以不同护理方案护理的接受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应用安全隐患干预应用于手术室儿童护理中的效果令人满意。

本研究各项结果显示:研究组差错发生率3.57%(2/56)显著低于对照组17.86%(10/56),二者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21%(55/56),较之于对照组的82.14%(46/56)更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安全隐患干预于手术室儿童护理中的效果令人满意。应用安全隐患干预后。手术室儿童手术差错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且患儿及家属的服务满意度较高,由此可见,安全隐患干预可作为手术室儿童护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实施。但受到时间以及环境、样本量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各项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手术室儿童手术护理中应用安全隐患干预的效果令人满意,可有效降低出现差错的概率,且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霞.安全隐患干预在手术室儿童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10(10):94.

[2]相亚美.护理安全干预在手术室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9):1301-1303.

[3]严文萍.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124-125.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以下简称“我科”)于2011年12月正式实施全面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随机于干预机制构建前后选取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确诊患有心内科疾病;(2)意识清楚;(3)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排除标准:(1)昏迷患者;(2)患有痴呆、精神病史或不合作者。选取2011年1~11月我科住院患者120例设为对照组,男71例,女49例;年龄56~84岁,平均(65.5±10.2)岁;主要病种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等,合并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选取2012年1~11月我科住院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54~85岁,平均(64.6±10.5)岁;主要病种构成及合并症基本同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种类型、合并症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病种的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全面的护理安全干预措施[3,4],主要包括:

1.2.1 心内科护理缺陷根因分析

回顾性分析科室2010年1月~2011年12月护理缺陷事件,主要原因有:(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相关的制度没有得到落实;(2)监控管理机制不严格、措施不力;(3)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4)护士人力资源缺乏;(5)环境设备、设施使用不当;(6)感染干预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7)健康教育或护患沟通未到位;(8)预见性护理较差;(9)患者依从性欠佳等。

1.2.2 设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表

参照既往护理缺陷事件情况,将护理缺陷事件分为重大差错事故、中度差错事故、轻微差错事故、无差错事故。根据已经完成的整改措施,再分为全面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设计护理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表,见表1。预警信息值范围为0~1.00,依据预警信息值高低评价护理安全程度高低,如分值小于0.90应及时分析原因,限时整改。定期记录并动态描记护理安全预警信息图,进而可以比较,直接地反应护理安全的动态变化。

注:(1)红色警戒范围(0~<0.50):患者安全状况极差;(2)橙色警戒范围(0.50~<0.70):患者安全状况欠佳;(3)黄色警戒范围(0.70~<0.90):患者安全状况临界;(4)绿色安全范围(0.90~1.00):患者安全状况较好

1.2.3 加强业务培训与患者安全意识

护士不仅要掌握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及时学习新出现的专科技术,还需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增强对零缺陷的管理控制,不断丰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及应急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与安全教育,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氛围,提倡不责备文化,鼓励上报不良事件并予以改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树立自我保护、保险防范、防患于未然三种护理安全意识。

1.2.4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任何护理操作的实施都必须遵守既定的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的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制定或完善新开展专科诊疗技术的护理规章制度,组成的3级管理网络,一切护理操作必须按照常规制度实施,在工作中培养护士养成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监控,严把护理质量考核关。同时做好护理实习学生的管理,各项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

1.2.5 做好入院评估并仔细观察病情

接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设置不同的病室安排与监护级别,做好识别标示,以便于及时观察病情和抢救。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或比较隐匿,遇此情况应当提高警惕,准确、全面、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治疗效果。

1.2.6 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背景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个性化护理,尤其需要注意安全与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与个性化护理,内容浅显易懂,充分调动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针对患者的特异性心理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措施,患者患者的焦虑情绪,尽力消除其紧张不安,甚至恐惧感,力争患者以平和的心理状态接受日常诊疗措施。

1.2.7 加强关键环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

心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因此应建立重点护理环节和对象的安全措施,如用药安全、介入护理、危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等重点区域的安全管理。对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的患者,应详细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密切监测相关指标,谨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跌倒、洋地黄中毒、心律失常等意外。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各种急救物品、仪器、设备固定放置,建立日常维修和质控制度,确保处于备用状态,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设备操作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确保发挥急救设施设备的紧急备用功能。

1.2.8 增强团队协助及医护患沟通能力

患者的诊疗过程,不仅仅是医生之间、医患之间、医护之间的协作配合,也需要护士之间的通力协调配合。在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应倡导和培养护理的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或风险。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增进其信任度,通过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化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争取患者家属以及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平稳的心态接受诊疗,促进康复。

1.2.9 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各专业护理工作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因而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可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优化排班,合理调配,动态安排。如医疗高峰、节假日、中午、夜间等重点时段可实行弹性排班制及责任护士制,新老搭配,并预留一线、二线两级值班人员,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不仅保障了抢救需要,也调整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应激刺激。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主动上报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分与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主要从基础护理、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护理培训、技能考核、环境、设施设备管理、健康教育、医护患沟通、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负性事件10个方面评价,每项分值满分10分,按优10分、良8~<10分、中6~<8分、差0~<6分计算。参见史巧云等[5]方法制定患者满意度评价方法与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主动上报差错或识别潜在危险的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安全质量与指标比较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风险管理[6]、前馈控制[7]等理念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就护理管理而言,是指在护理实施之前,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性事件及其结果进行预测,进而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规避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这是一种带有预防性的控制方式,因而能有效降低负性事件发生,这也是循证护理[8,9](evidence-based nursing,EBN)理念在日常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即“审慎的应用当下所能获取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临床技能和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取向、愿望和实际情况,结合三者制定的具有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基于循证护理的理念,首先分析了既往护理工作的负性事件,并分析了原因,针对负性事件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以患者为中心,进而针对危险因素构建了心内科护理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根据预警信息动态监测护理风险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业务培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入院评估,注重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护理,加强重要环节和设施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增强医护团队协助及沟通交流,科学合理的配置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进而降低了护理工作中可能的潜在风险因素。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主动上报差错或识别潜在危险的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与文献研究[10,11,12,13,14,15,16]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朱正芬等[10]探讨了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评估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心内科护理安全预防措施,包括接受护理投诉、患者出院随访、患者满意度调查等,结果表明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管理,护理投诉、仪器使用不良记录均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张媛[12]探讨了个性化舒适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将80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舒适护理。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社会关系、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术后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而认为个性化舒适护理改善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加快了病情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立娟等[16]探讨了护理干预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症的作用,她们将15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AMI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AMI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个体化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和其他并发症,如便秘、褥疮、肺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而认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相比常规护理有显著优势。

在对患者护理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是护理工作的坚实基础,而责任心是提高护理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细致、全面、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护理负性事件、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安全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基于循证护理和科室实际构建的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发挥了预警和前馈控制的有效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对基层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效果。方法 以干预机制的实施为分界点,于实施前后各11个月内分别选取12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心内科相关病种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系统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观察两组主动上报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分与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主动报送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基于循证护理和科室实际构建的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发挥了预警和前馈控制的有效作用,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对基层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护理安全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开始加强对血液室的安全管理, 分别抽取安全管理前、后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各9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管理前作为对照组, 管理后作为观察组。本组180例患者中, 男96例, 女84例, 年龄43~72岁, 平均 (59.62±2.81) 岁。受教育程度:小学33例, 初中及高中75例, 大专及以上72例。所有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加强对患者的病历资料的分析, 了解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是否出现医院感染情况, 分析医院感染的类型, 并进行分类整理。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 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室感染安全隐患的类型; (3)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护理管理前后护理服务质量评分, 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消毒质量、自我防护意识评分, 总分分别为100分, 分值越高提示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

观察组90例患者中, 0例出现医院感染, 对照组90例患者中, 6例出现医院感染, 占6.66%,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9, P<0.05) 。对照组环境污染、血透机未彻底消毒、防范意识薄弱的发生率分别为1.11%、4.44%、1.11%, 见表1。

例 (%)

2.2 护理服务质量

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病房消毒质量、自我防护意识评分分别为 (94.26±2.69) 分、 (92.07±2.55) 分、 (91.13±2.47) 分,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安全隐患

3.1.1 血透室环境污染

受到血透室人员流动大、患者病情复杂、病房内人员多等因素的影响, 空气流动性较差, 不仅会增加病房内消毒难度, 还可能造成大量细菌滋生, 增加血透患者感染几率[3]。

3.1.2 血透机消毒不彻底

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期间, 细菌会附着于仪器表面, 同时护理人员进行仪器操作时, 也可能将细菌遗留在仪器上, 若未进行彻底消毒, 可能导致下一位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现象。有学者分析血液透析机使用前后仪器消毒合格率, 发现使用前消毒合格率为100%, 但是各班次透析后透析机合格率为90%~93%, 可能与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频繁接触操作台、无菌操作意识薄弱等因素存在关系[4]。

3.1.3 防范意识薄弱

部分护理人员未认识到安全管理在血液透析治疗重要性, 导致血透室存在违规操作、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的现象。同时, 部分患者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血透室感染几率。

3.2 护理干预措施

3.2.1 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对血透室安全隐患的分析, 并根据血透流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 并组织护理人员加强学习, 提高护理能力, 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的舒适度, 还能够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3.2.2 加强病房内管理

加强病房内管理, 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治疗环境, 在提高血液透析安全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病历资料的分析, 了解其是否存在血液性疾病, 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并采用分区专机治疗[5]。每天按时开窗通风, 并取消毒水擦拭病房内地板、陈列物品, 定期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加强对血透室空气质量的监测, 观察空气标本菌落总数是否在合格范围内。减少陪护人员数量,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量。

3.2.3 做好血透机消毒工作

(1) 每次使用血透机后, 根据不同的血透机型号选取专机消毒液, 充分保证消毒时间, 减少血透机上的细菌残余量[6]。 (2) 血透机使用后应对其内部和表面进行消毒, 可按照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清理, 若有血液污染要使用1500 mg/L含氯消毒液立即清理。加强对透析系统的维护, 观察透析用水、出口液质量是否合格, 加强对入口液细菌监测, 若菌株量过多, 应及时进行消毒, 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

3.2.4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

护理人员入血液透析室时, 应更换工作服, 做好手部清洁工作。有学者指出, 未严格无菌操作程序是医源性感染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抽血等每个操作程序时, 均应严格洗手制度, 预防感染[7,8]。

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血透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血透室医院感染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血透机未彻底消毒等方面。因此, 医院应加强病房内管理,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等, 降低感染率。覃兰宁[9]研究血透室内安全隐患和防护措施, 提出合理排班制度,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有利于通过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风险, 本研究结果从侧面证实了结论。

综上所述, 环境污染、血透机未彻底消毒、防范意识薄弱是血透室医院感染的主要影响, 医院必须重视血透室护理工作, 提高病房内空气质量,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 做好血透机消毒工作, 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沈益.血透室医院感染安全隐患与护理干预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3) :74-75.

[2]甘和平, 林建海, 何静怡, 等.上海市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 (1) :25-28.

[3]吕春燕, 陈嘉凤, 吴华芬, 等.血液透析后患者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5) :56-57.

[4]高福英, 陈宝云, 孙蕾, 等.血液净化中心常见不良事件分析与安全管理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4) :80-82.

[5]嵇菊珍, 梅英.血液透析中心管理工作现状及监控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58-1759.

[6]付惠杰.血透室医院感染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7) :977.

[7]陈佩敏.分析控制神经内科ICU病室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 :70-71.

[8]薛凌波, 张午声, 姜萍, 等.南通地区19所医院血液透析质量安全管理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612-2614.

护理安全干预 篇9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室作为试验平台,以3年期限作为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效果评价期限。手术间6个,年手术量5000人次;护理人员21名,年龄20~40岁;学历:本科4名,大专12名,中专5名。

2 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风险[2]

当前手术室普遍存在的安全风险有:人员素质问题导致接错患者或手术部位错误;手术体位摆置不当;手术物品遗留体腔;手术创口感染;病理标本保管及送检失误;器械卫生质量问题等。

3 护理安全干预机制

3.1 搭建护理风险管理机制[3]

3.1.1 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首先是识别护理风险。根据实际的护理工作,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等,并按计划进行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可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配套文件,查询文献等相关知识来排查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以往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目前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停电时护士对重症患者的处理;重症患者在转科途中的安全问题等均必须纳入护理风险识别范围内。

3.1.2 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

在护理部负责人的领导下,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护理部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交流安全隐患识别和处置经验。提出各种风险防范针对性措施,并实施护理质量的监控。护士长负责及时收集本科室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1.3 制定应急预案:

据现存或潜在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如制定预防患者烫伤坠床、摔伤等意外伤害的《患者安全管理规定》、《患者转科、转运程序》、《病区安全管理》、《病区财产管理》、《防范意外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定期对应急方案进行演练,让护士清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3.1.4 严格执行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意外事件原因并制定对策:

手术室护理中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术中压伤、物品清点不清、患者私密信息泄露、临时增加手术器械及内固定材料和所有增加感染风险的操作,必须在次日晨会上交班时与全体护理人员针对发生的意外事件以进行讨论,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随后所有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经历和见解,提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2 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4]

分层次对每位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和达标考核,及时组织护士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5],采取考核、集体讨论等形式对存在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讲评,对已发生的缺陷进行分析讨论,让每位护士掌握常见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基本特性和处理程序,提高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如以外来医疗器械管理为例,手术室要按照外来质量文件要求严格对设备进行细致验收,拒绝未通过检验的设备;对需要院方进行消毒的器械设备,应要求供货方提前送货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设备清洗、消毒、灭菌及打包封存[6,7]。此外,还应对手术器械进行详细备案,对提高器械厂家、供应商、器械名称、有效期限等按照护理文件进行备案,并要求跟台护士和手术医师进行签字,保证有记录可查。通过规范化操作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警和防范意识。

3.3 严格落实安全问题巡检监督机制

医疗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能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护理部对护理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相应的安全辅导与干预,从基本任务、基本技能、基本程序着手,针对薄弱环节管理,有效监控护士安全不当行为的发生,对安全隐患不留幻想,克服侥幸心理。对成功的整改方法、深刻的经验教训及有效的干预成果,不断加以宣传或推广,营造一种以讲安全荣、讲安全为耀的护理职业氛围。

4 结 果

(1)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较以往大大提高。通过对接受调查的手术患者及其家属回访调查发现,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依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自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以来,因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导致手术失败或患者死亡的现象明显减少。(2)带动手术室护理制度和流程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实践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过程中,通过不断将制度落实到人,以人来推动干预机制落实,不断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经3年的实践,手术室护理管理人员规范化操作水平,对护理制度的熟悉和掌握度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主动做到有章遵循,杜绝了蛮干、混乱的工作状态,护理质量显著提升,差错事故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5 小 结

手术室是综合技术性较强、风险较多、护理工作程序复杂的场所,且对护士的专业能力乃至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7]。建立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着重从事前安全评估、事中的干预机制实践(包括信息反馈、纠偏及完善等)到事后的监督检查等出发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用规章制度约束护理行为,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范实施各项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手术室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孙秀云,杨正敏.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9):1060-1061.

[2]张梅英.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9):127-128.

[3]李凤华.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7(21):3505-3506.

[4]邓慧.手术室护理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5):821-822.

[5]唐方琴.门诊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与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86.

[6]杨妍,卢琰嘉.外来器械处置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46-147.

护理安全干预 篇10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管理,护理工作,安全干预,应用效果

手术室在医院中居于特殊地位, 它是医院实施手术治疗和抢救急重患者的重要地方。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医院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具有涉及面广, 人员流动性大, 工作节奏较快, 工作时间较长等特点, 而手中意外情况可能随时发生。因此, 手术室里很容易出现医疗事故[1]。护理是一项涉及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的医疗活动, 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护理工作为维护医疗安全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2]。将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引入手术室安全管理中, 可以保证和提高手术室安全管理质量, 显著降低因护理工作为引发的医疗事故。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的情况, 对将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引入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一个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3月前我院未引入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手术案例中, 选取290例。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 我院引入手术室安全干预机制后进行的手术案例120例。二者进行比较, 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手术不同特点的具体分析, 制定出相对应的护理安全干预对策。

1.2 方法

将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引入手术室安全管理中, 具体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室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即要认真学习医疗安全相关规定和规章, 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临床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指南》等[3], 以及医院内部相关的制度规章。 (2) 切实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管理记录, 拟定《手术安全核查表》。做好安全管理记录, 需要整个手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般护理情况、器械消毒及清点、手术签名核对等[4]。手术室安全检查完毕后, 跟即将进行的手术相关的各工作人员都要一一核对相关安全事项, 并在《核查表》上签字。 (3) 手术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一是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二是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意识。这样做, 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护理安全工作的效率, 一方面它能够使手术工作人员将安全意识注入到日常工作行为,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手术工作人员应对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保障手术室的安全管理。 (4) 制定相应的手术室安全护理标准。为手术室安全护理工作制定下相应的标准, 对手术室护理安全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标准的制定一要参照相关的卫生安全条例, 二要从以往各类型手术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相关的安全条例只是方向性上的指导, 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 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 在制度相关安全标准时, 总结以往的手术案例中的经验教训是必须的。 (5) 手术室工作者要树立起手术风险意识。手术风险是医院医疗风险中一个关键点。要树立起手术风险意识, 就要手术室工作积极的开展安全教育, 做好手术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一是要做好各类手术器械的消毒工作, 预防出现伤口感染等情况。二是要及时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做好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的标示工作, 并同患者及其家属确认, 防范出现手术错误。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引入手术室安全管理的前后对手术室的安全管理进行观察、比较和评价。具体对比评价的内容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工作的安全缺陷等。

1.4 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卡方软件检验, 检验方法采取的是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在护理工作安全干预机制引入手术室安全管理前与引入后的对比情况如下表1。

3 讨论

在医院中, 手术室的医疗风险远远高于其他部门。将健全完善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引入手术室医疗, 是有效降低手术医疗风险的重要手段。做好护理安全干预工作, 就一要求手术室中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 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 定期召开护理安全讨论, 加强对相关安全规范的学习, 同时回顾近期护理工作, 总结经验、分析工作中失误。二是要求手术室中的工作人员树立起良好的手术安全意识和手术风险意识, 做好手术前的安全管理、手术中的安全管理以及手术后的安全管理。做好手术前的安全管理, 就是要做好手术工作的严格把关和安全审核工作, 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做好手术中的安全管理就是要做好手术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工作, 一旦安全问题出现要及时应对和化解;做好手术后的安全管理就是要在手术后及时做好手术室的清理工作和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5]。在实际工作中, 从三个方面齐下手, 最终实现手术室环境的安全, 手术室工作人员行为和活动的安全, 手术室各类器材的安全, 促进护理安全工作的进步。

注:*与引入前相比, P<0.05

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在引入护理安全干预机制以前, 290例手术中有10例发生了医疗问题, 患者满意度只有74.3%。而在引入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后, 2010年3月至2011月3月间所进行的手术120例, 无一医疗问题发生, 患者满意度达到了97.6%。由此可见, 将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引入手术室安全管理, 是提高手术室安全管理水平, 降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有效手段。一方面, 它能够提升医院的整体医护安全质量, 提升医院的服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它也能改善医患关系, 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信赖度, 有利于和谐医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灵.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8) :66-67.

[2]汤紫英.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0, (6) :110.

[3]李凤华.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1) :3505-3506.

[4]葛建一, 金艳.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53-56.

上一篇:魅力特征下一篇:农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