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青少年

2024-05-16

违法青少年(精选十篇)

违法青少年 篇1

在我国,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前段时间, 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 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 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 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这表明,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从某种角度讲, 未成年人是一个社会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群体, 是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群体, 也是对一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群体。所以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提, 也是有效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 更是预防和控制我国犯罪行为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因此, 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2.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 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伤害、强奸这几大类, 且共同犯罪居多。未成年人共同犯罪占犯罪人数的60%—70%。未成年人作案时, 往往通过纠集玩伴一起作案来壮声势。由于未成年人心态不稳定, 自控意识较差, 好逞强, 容易被感染而形成共同作案, 且很容易结成犯罪团伙, 但团伙成员一般不固定, 具有随时纠合的特征, 多见于抢劫、盗窃犯罪案件中。

2) 犯罪起意存在突发性。未成年人犯罪时, 大多数没有预谋和计划, 一时心血来潮, 遇事冲动冒险而不计后果。有的未成年人会因一些小事而行凶伤人, 预谋性犯罪也渐显苗头, 主要是模仿影视中黑社会犯罪, 很少顾及后果, 手段也较野蛮残忍。

3) 侵犯财产犯罪居多。未成年犯罪案件中, 侵犯财产的盗窃、抢劫犯罪占77%。但涉案金额都不大, 大多在10元—200元间, 这与青少年存在“钱少不犯法”的心理有关, 从而纵容自己犯罪。

4) 暴力程度相对较轻。青少年在抢劫犯罪中, 多采取搜身或采用语言吓唬, 被害人若顺从交出, 则抢劫结束;如若被害人拿钱迟缓, 多采取用脚踢或扇耳光等手段威胁被害人交出财物。抢劫者由受害人反抗未得逞的, 有的则就此作罢, 有的会以群殴的方式或用凶器将被害人殴打至轻伤、重伤。

5) 犯罪地点较窄。抢劫案件大多发生在学校和网吧附近, 这主要与涉案青少年多为该校学生或在网吧上网, 而其他社会活动少有关, 同时也与作案目标定位于弱小学生, 反抗不强, 外来干扰小, 容易得逞等因素有关。

6) 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为中小学文化, 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而辍学在家。这些人多缺乏法律知识, 多数人不知事由就触犯了法律, 很少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1) 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往往精力充沛, 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 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 所以他们心理极为脆弱, 极可能铤而走险。

2)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标准低下, 对自己放任自流, 随心所欲。

3) 周围经济环境的变化, 导致未成年人为追求物质享受, 冒险而从事违法犯罪行为。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4) 法律法规不能全面落实和执法部门监督不力, 促进了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娱乐消费场所日益盛起, 有些个体商贩更是大肆兴办游戏机厅、网吧, 为赚取未成年人财物为目的, 不择手段招徕中小学生入内, 不少青少年受诱惑而涉足其中, 进而沉沦痴迷;而有的游戏室、网吧游戏内容不乏色情、暴力, 促使未成年人的认知产生歪曲, 进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以至于游戏机被冠以“电子海洛因”之名。这种导致未成年人员思想和心理发生扭曲的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有关法律法规也明文规定某些娱乐消费场所严禁未成年人员入内或消费, 但有相当一部分娱乐消费场所, 处于赢利考虑, 漠视法规, 明禁暗行, 有的甚至公然向未成年人员开放, 加上相关管理部门的熟视无睹, 碍于人情网开一面, 使得各种违法娱乐行业依然“红火”。近年来, 一起又一起中、小学生为夺取上网费用抢劫、伤害等案件, 就是未成年人员受游戏网吧毒害的真实写照。

5)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 是未成年人经历的第一个场所, 是他们社会化的起点。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6) 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而未成年人在学校度过生理和心理上的青春期, 他们在性观念上表现为朦胧和愚昧, 很容易出现问题。

4.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综上所述, 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 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能力有限, 又热衷于表现自己的独立与强悍, 容易冲动, 故易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如对其加以正确、适当的引导, 是较易去除其人身危险性, 使其重新回到正轨上来的。因此, 要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法制教育。只有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使青少年接受正确的观念, 养成尊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一是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 要从自身做起, 尽到家长的责任。二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

3) 严格落实法律法规, 消除诱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发因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 电子游戏室等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营业, 否则, 将被处以罚款或停止营业的处罚。但目前, 许多电子游戏厅的客户依然还有不少是未成年人, 有的游戏厅老板为了吸引中小学生, 甚至提供代做作业, 代给学生打病假条、代签家长意见等服务。受此诱惑, 未成年人员为了筹钱玩游戏机或享受“售后服务”, 往往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果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使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游戏厅都受到严厉的惩罚, 对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无疑会大有帮助。

4) 因人因时制定适宜帮教措施。我国传统中对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存在两种极端做法:第一种, 考虑其未成年, 对实施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员仅仅批评教育了事, 使这些人产生侥幸心理, 认识不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 无视法律的严肃性, 继续实施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直至最后发展为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第二种则表现为一旦发现中学生、大学生有违法违纪行为, 即开除学籍, 将其推出校门, 使其丧失求学的机会。这些人辍学后无所事事, 与社会上有着类似经历和不良习惯的未成年人朝夕相处, 互相感染, 日益堕落,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5) 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还未成年人一片蓝天, 还校园一片净土, 使社会教育走上正规。

5. 结束语

犯罪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而, 只有全面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 从多角度采取措施, 才能有效地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我们应当关注未成年人, 给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 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公安机关, 法院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 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有别于成年人犯罪, 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的关注, 如果全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一定能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并切实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避免未成年人犯罪, 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特征和趋势, 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成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青少年中的未成年人员为主体, 集于现有的研究成果, 结合现行司法实践中的有关内容,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原因入手,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并提出一些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

参考文献

[1]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 2003.

[2]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商务印书馆, 2001.

[3]陈逸仁.故意犯罪阶段形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4]张明楷.犯罪论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5]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

论我国青少年违法现象 篇2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犯罪因素;家庭教育

在很早之前人们就观察到青少年犯罪这种现象。早在中世纪,儿童期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孩子一旦到了可以脱离父母独自行动的年龄时就从属与成人社会。后来,儿童期开始慢慢的延长并逐渐从成年期中分离出来,从那时起,我们才开始关注年轻人的身体、道德及其他问题。接着儿童期成为一个独立的时期,这才出现将养育儿女当成一种责任的观念,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需要保护,因为儿童是善与恶兼具的生灵,所以需要对儿童进行管束,确保善的因素得到发展,而恶的因素得以控制。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就是青春期,与儿童期相比,青春期的年轻人需要自由来激发潜能,同时更需要控制来灌输纪律。青少年犯罪正是在这个阶段酝酿发生的,随之产生了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随年龄增长的升级性

《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提供了不同年龄段犯罪率方面的新数据。这些数据显示财产犯罪的的年龄峰值在14岁,暴力犯罪在16岁,严重犯罪的峰值为17岁,毒品犯罪的20岁。而且在对不同年龄段犯罪的多发性、犯罪的频率、开始与终止的犯罪年龄的数据统计分析和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的犯罪的升级、专门化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犯罪个体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如他们从2岁的多动症发展动到6岁的虐待动物、10岁的入店行窃,15岁的入户盗窃,20岁的抢劫,最后到攻击配偶、虐待儿童、酗酒。这些孩子最终变成反社会的成人,当然反社会性的相对稳定性会随着个体能力、机会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大量犯罪主要由这类更具有持久性的犯罪人所为,而他们容易在许多方面变得极端。犯罪往往是反社会综合症的一部分,它产生于儿童时期并趋向于持续到成年阶段。中国少见这样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但这一研究成果也符合中国青少年犯罪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持续性

正如上面所说大量的犯罪是由具有持久性的犯罪人所为,国外的另一份《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犯罪数量并没有减少。这也就推翻了我们认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部分的犯罪现象会减少的推测,青少年时期的犯罪现象是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三)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化、团体化和性质恶劣化

从总体上来看,首先,现在的青少年犯罪类型在增加,以前主要是盗窃和抢劫类犯罪,约占75%左右,但近几年,涉毒、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等犯罪日益增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是财产和感情问题,而如今却成了性乱问题,暴力倾向及团伙犯罪,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并因吸毒引发抢劫、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其次团伙犯罪多,暴力性强。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中75%属于团伙作案。青少年虽然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青少年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所以往往结队行支,一同作案,互相壮胆。这样既能使部署安全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或许一个人没有帮手是绝对不会走向犯罪道路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数量、比例的问题,而是犯罪性质的问题。从犯罪性质来看,现在青少年犯罪比过去严重很多,这不在于犯罪的数量、比重的增加,而在于犯罪的严重性、危害性的增加。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比重和程度都增加了很多。如杀人、抢劫、强奸、恶性伤害案件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抢劫又是这几年增加速度最快的暴力犯罪。

二、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及应对方法

早期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他人控制引起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其次。在实务中,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年轻人游离于学校和工作之外,又没有工作意向或得不到令他满意的工作,又无法从家庭、政治以及类似社区服务等非工作的替代场所获得補偿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重视闲散娱乐。这一部分少年就会在各种场合聚集认识,相约玩耍到最后一起走向犯罪。而现在的犯罪学理论较为全面,大家开始意识到动机、手段、机会、控制的缺失,就一个犯罪的发生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监管得当,让发生犯罪的条件不充分,那么犯罪不会发生,因此青少年独特的心理就要求除个人自我控制之外,他人的监管也是必须的。

首先,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时,对个体的、家庭的、同龄人的、学校的、邻居的及环境因素等要素进行分析,得出引发犯罪的因素包括个人冲动、注意力问题、学习成绩差、缺乏父母的管理、与父母冲突、父母具有反社会性、年轻的母亲、大家而庭、家庭收入低及破损的家庭。这一结果的发现对犯罪的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个人因素:如低智商;他们缺乏对犯罪结果的预见;对被害人之感受的理解能力,低同情心,若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被害人的感觉,就不太可能去害人;易冲动,活动亢进、焦躁不安、笨拙、行为前不考虑后果、缺乏事前计划能力,见识短浅,低自控能力,追求刺激冒险、延迟满足的能力较差;社会的认知能力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差等等。

而这种预防的基本思想却很简单;分辨出孩子身上暴露出的主要的犯罪风险因素,并用结合实际有效地措施来抵消它们,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协助,及时发现孩子们较不合常理的非犯罪行为,及时预防和避免为日后经常性与严重犯罪。

在我国好多孩子的犯罪与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问题有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重视父母对孩子的监管、训导、情感的交流和对孩子活动的参与。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监督力度和警惕的程度,可能是青少年犯罪中最强的预测因素。缺乏父母的监管,让孩子从小就不受监督的在街头游荡的父母,往往有少年犯罪的情形。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低,多为中低等文化程度。他们为什么会辍学或不上学,这就关系到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但在我国,却有另一个极端,就是惩罚式的训导方式。父母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反应,严酷的和惩罚性的教育方式也预示着犯罪,对父母缺乏感情依赖的孩子往往倾向于犯罪。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手段和措施的得当应用。我想我国大可以采取“父母培训”的方式,减少因教育缺陷带给孩子的伤害。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犯罪心理—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 张理义主编 2009年05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解读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现代西方犯罪学译丛)(英)马吉尔 著,张广宇 等译 2009年03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司法心理学系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3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 青少年犯罪在总数量上和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重上不断向上攀升, 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 以上, 其中15 - 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 以上, 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可见青少年犯罪形势的严峻。而且青少年犯罪团伙作案突出, 反复性强, 重新犯罪率高, 对当前社会治安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分析

( 一)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氛围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失和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负面的导向。另外,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存在以下问题的家庭中, 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更高:

1. 家庭结构缺失。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系破裂、亲情的缺失都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家庭结构缺失有父母丧偶、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三种典型情况。父母丧偶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 缺乏抗压能力; 对于离异家庭, 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 有可能变得非常暴躁、没有同情心, 养成恶性等等; 留守儿童通常人际关系冷漠, 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与教育, 容易误入歧途。

2. 家庭环境恶劣。自身素质不高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子女的精神关怀, 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这是滋生孩子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不和谐的气氛, 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 造成孩子人格障碍。另外, 有些父母自身好吃懒做、自私自利, 甚至有赌博、吸毒、盗窃等违法行为, 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示范与影响, 使孩子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 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家庭条件过于贫困也是青少年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的一个影响因素, 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 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 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 极易迈向犯罪深渊。

( 二) 社会环境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三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是滋生个人犯罪的温床, 尤其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 直至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 网络上频现的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容易诱发相关犯罪行为。一些网络游戏所带来的网络暴力也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使青少年习得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观念, 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模糊道德认知, 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 三)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导向作用。目前, 学校之间攀比升学率, 一切以分数为中心, 教书不教人, 只重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程设计上, 主要以升学考试科目为主, 所谓的主课基本占据了体育课、思想品德课的时间, 把思想政治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 对德育工作表现出轻视, 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错误的导向, 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整体下降。

三、公安机关防止青少年犯罪对策

( 一)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 强化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思想意识。公安机关在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的同时, 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将青少年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地公安机关可以选聘优秀干警作为法制辅导员, 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 引导青少年学生及学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运用“以案说教”等方式, 为在校师生讲解法制法规, 讲授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知识,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 二) 加大打击整治力度, 净化社会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对网吧、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 定期不定期开展治安检查, 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上述场所, 一经发现违规行为, 一定要依法从严惩处, 决不姑息迁就。同时, 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防力度, 严防盗抢及敲诈等侵财型案件的发生。通过校园警务室, 抽调专门警力, 及时处置涉校违法犯罪案件, 及时收集校园违法犯罪线索, 对引诱、教唆、胁迫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 从重从快打击处理。

( 三) 组织关爱帮扶活动, 强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措施。组织民警认真梳理辖区留守儿童、离异单亲家庭儿童、身体残障儿童、孤儿等, 建立工作台账, 定期走访, 面对面开展心理教育, 实时掌握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积极开展轻微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 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 切实发挥矫正帮扶领导小组的作用, 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参考文献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心得 篇4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今年,我们请示县委领导重视,以云办文[2004]34号文件下发了成立云梦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同时,按照市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此外,为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我们将预防工作纳入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了预防工作例会制度,总结协调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县预防办组织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目前,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两级领导机构、三级工作网络、综治主抓、共青团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

二、深化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1、大力开展校内青少年法制教育。今年,县教育局高度重视预防工作,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授课制度,做到“课时、教材、教师、教案”四落实,召开了“法制副校长工作推动会”,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在法制教育、维护学校安全和秩序方面的作用。在正面教育的同时,为使教育工作更加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法律知识竞赛、辩论会、案例分析征集、自护自救小品剧、法制夏令营、法庭进校园、模拟法庭、中学生形象展示等活动。同时,结合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合作,开展了“云梦县中小学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宣传等途径,将中小学法制教育在进入学校的基础上,进入社区,进入家庭。目前,全县各中小学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大屏幕和广播等设施,建设法制宣传园地400余个。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办法。我们在全县12个街全面启动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工作,分管综治工作的主任担任街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学校、家庭教育的联动机制。在工作中,制定了可操作性强、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案,积极推进预防计划的实施。公检法司等部门积极参与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工作,组织单位骨干深入社区开展宣讲工作,云台社区和有关部门开展的“法庭进社区”、“效军人风采,强自身素质”军营教育等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3、提高预防工作针对性,将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公安局在社区、学校、家庭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进一步健全完善“挽救工程”运行机制,全面加强和完善“挽救工程”措施。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情况,对流动人员集中居住地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各街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广大进城务工青年中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维护等方面。全年共培训489人。

三、加大服务力度,最大限度的缓解社会矛盾

1、深化维权活动,保护青少年的正当权益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维权服务力度,公、检、法、司、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积极参与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在创建过程中,各单位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立足本职,积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多次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工作,今年共接待法律咨询130余人次,妥善解决了4起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

2、关爱特困家庭,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困难家庭因经济条件的原因,极易造成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紧张和与外部社会的不协调,导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县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为困难家庭办实事、办好事,仅团县委今年就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助学款、扶贫款(物)2万余元。县卫生局为200余户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查体;县直机关各部门认领帮扶对子。

四、加大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为了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减少外部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侵害,教育局对中小学校破墙建网点房屋进行拆除,净化环境;公安、工商、文化、宣传等部门继续加大学校周边地区乱摆乱卖、非法占道的经营摊点的清理工作,严厉查处学校门前设点赌博、非法贩卖、出租淫秽音像制品和书刊等扰乱学校周边秩序的行为。截止目前共检查出版物市场(摊点)7家,取缔非法摊点9个,处罚违规店(档)17家,查缴非法图书141册,查缴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400盘,处罚违法单位19家。

一年来,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把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要求各中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动教师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学校领导、老师结对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学习后进的学生,往往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也是后进的,我们要求学校加强领导,成立转化后进生工作指导小组,排出转化后进生工作计划,排出后进生名单,分析后进生现状、原因、家庭情况、在校外交往人员,填写后进生情况登记表,确定负责帮教的教师。

加强挫折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5

关键词:挫折教育;青少年犯罪;思想品德

挫折教育是指为了克服青少年在遇到挫折或失意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现象,向青少年灌输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理论,或事先设置特定的环境让青少年置身其中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是针对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弱的一种素质教育。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子,新鲜空气进来了,不良气息也随之而来,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冲撞,这些社会污染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既然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真空”的空间,那么就必须教会青少年合理应对这个复杂的社会。

二、分析青少年挫折犯罪的原因类型

1.缺乏沟通型

一些青少年因为社会原因而成为“留守儿童”,失去亲情、关爱,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彬县范公中学19岁花季少年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与孩子沟通,致使他多次犯错无人引导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亲手扼杀了自己老师12岁孩子的生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贪图享受型

有些青少年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家庭富有,平时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一旦稍有不顺心,不是哭就是闹。如,父母外出时16岁的姑娘因不会煮一碗面条而走上社会,结交不三不四人误入歧途走上了犯罪道路。

3.仇恨社会型

有些青少年因父母犯罪而未能受到社会的保护,从而把对某个人的仇恨转化成为对社会的仇恨,一有机会就报复社会,宣泄自己的仇恨。

三、开展挫折教育的方式

1.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开设普通心理学的课程

目的是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使青少年明白各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和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克制一些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心态。如,在《风雨中我在成长》的教学时,设计一些心理测试的小问题,并制订一套教学的预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悲剧的发生。

2.进行情感教育,用爱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青少年遭受到挫折时及时去同情、关心、感化影响他们,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抚慰受伤的心灵,及时向他们灌输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青少年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3.开展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如,在教学《美好人生我选择》时,告诉学生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的人才,职业的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要考虑自身的实际,还要正视竞争,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只要对社会有贡献,人生就有价值。事实证明,中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优良成绩,极少有危害社会的行为。

“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进行挫折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每个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担青少年教育重任,使我们的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6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就整体而言, 当今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同时毋庸讳言,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及其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他们中间还存在着一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现象, 给社会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对此问题笔者试图就其成因及防治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

1.1 家庭方面的原因

由于当今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庭特别是父母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够长大成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许多家庭的共同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为此对他们倾注了全部心血。但是由于这些家庭往往是只注重对孩子的智力投资, 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忽视了心理方面的疏导, 以至于造成了许多孩子的畸形发展。对此笔者曾对一些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 发现大部分家庭关心指数最高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对其他诸如个人品行、是否关心他人、是否尊重师长等问题却很少过问, 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错, 但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家庭的正确引导, 一旦被不健康的因素所感染, 就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由于自身行为的不检点, 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是非观, 给这些孩子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从而更容易诱使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比如笔者曾经参与辩护的六名未成年人涉嫌抢劫罪的一案中, 年龄最大的只有17岁, 年龄最小的刚刚过了14岁, 他们犯罪的动机就是抢钱为了玩游戏机, 他们的文化程度最高的是一位刚刚读了一年职专的女生, 另一位则是还在初二读书的学生, 通过庭审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犯罪的共同原因竟然是他们的父母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 有的是父母离异而都不愿意抚养未成年的孩子, 有的则是因为父母忙于所谓的挣钱养家糊口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有的则是自己忙于所谓的“垒长城”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的教育, 有的则认为树大自会直所以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甚至是纵容等等, 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造成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畸形发展, 极易受人引诱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2 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但由于我国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制约, 致使大多数的中小学及其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考试分数的高低, 以至于考试成绩的优劣成为学校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能力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人格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陶冶和培养,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和老师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等同于“德、智、体、美”等方面非常突出的优秀学生, 谁的分数高, 谁就可以被评为优秀学生, 而这种评判标准更加加剧了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 (1) 在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规范化、制度化, 从而造成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淡薄, 不能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比如笔者曾参与辩护的李某涉嫌盗窃案, 由于李某的父母离异, 法院判决其由父亲抚养, 而他的父亲由于再婚并有了孩子之后把李某交给了李某的祖父母抚养, 因为李某的祖父母年龄偏大, 他们的收入不能够保证李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李某的父母又都不愿意支付李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为了交纳读职专的学费费, 李某第一次窃取了同宿舍同学的500元钱, 那时李某刚刚过了17岁的生日, 在第一次得手后, 他又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连续偷窃十几次, 偷得的钱财物折合人民币20000多元。在案发后, 公安干警询问其作案动机时, 李某的回答就是为了交学费以便能够在学校学习, 问知道是否属于违法犯罪时, 李某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 甚至说这就叫独立谋生。 (2) 按成绩排队, 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 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是否在全班或者是全年级排第一?甚至人为的搞了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 比如当前屡屡叫停形形色色的“奥数班”、各种各样的英语等级考试, 虽然是官方一再屡屡叫停, 但家长及学生却乐此不疲, 原因就在于凭照这些成绩就可以就读于重点中学或者是重点班级。而这种“唯分数论”使得所谓的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教育, 从而使他们存在明显的自卑感, 自暴自弃, 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和中小学的老师反思。 (3) 一些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比如对所谓的违规违纪的学生只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惩罚, 而不具体分析违规违纪的原因, 不注意听取学生的辩解, 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分析和疏导, 致使一些所谓有问题的差生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 学校和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 当学生出现所谓的问题后, 不能及时配合纠正, 防患于未然, 甚至是相互指责, 推脱责任, 从而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也成为他们可能违法犯罪的诱因。

1.3 社会成因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原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被打破, 思想和价值观念倾向多元, 对于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控制能力差、兴奋性高、易于冲动的未成年人来说, 新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 他们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不再单一。一方面, 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获得。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虽不乏优秀成分, 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不良文化, 容易产生感官或心灵上的负面刺激, 一些未成年人出于猎奇心理而深陷其中, 他们特有的模仿能力又驱使其效仿其中的情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加上一些媒体宣传导向存在误区, 一些单位、个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 将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影视书刊推向市场, 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 适合青少年的健康娱乐、体育场所少之又少, 有的收费不低, 致使一些孩子去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 这些不良文化制品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不健康的网络、影视录像、书刊杂志等却时刻冲击着青少年学生脆弱的思想道德心理防线, 从而过早的诱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热”、“时髦潮”、“江湖风”的局面, 而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促使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根源, 比如有的青少年过早的涉嫌性侵犯的原因竟然是要模仿网络或者影视媒体上的明星。

2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心里和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许多青少年学生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 不愿意接受所谓的家庭和学校的束缚, 但毕竟由于年龄和智力的差异, 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 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 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 青少年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 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 可塑性很强, 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 就容易发展向反面, 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2) 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 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这一时期, 他们在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重感情, 往往以哥们儿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 人云亦云, 不知不觉造成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 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感情用事代替行为准则, 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3) 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 互助友爱、无私奉献被视为傻瓜, 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 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3 防治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

3.1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方既要各负其责, 又要相互配合

学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教育内容, 充实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 依法治校, 使每个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及时发现并矫正青少年犯错误前的心理状态, 比如不平衡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和空虚等,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及早地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 委婉地和他们沟通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矫正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 尽量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家庭应改变传统的育子模式, 积极引导子女树立起良好的品行, 每个家庭成员应提高自身修养, 给子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易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社会, 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严肃整顿文化市场, 杜绝各种不健康的新闻媒体、网络、及书刊的的报道发行, 依法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抑恶扬善, 根治各种社会不正之风, 从而使全社会能够树立起人人向上的氛围。

3.2 针对青少年学生自身的特点, 积极引导, 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 努力向上

(1)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 (2) 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 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 要通过生活小事、日常琐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 (3)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 同时要创设情境, 让他们感受挫折, 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 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 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青少年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 调适心理, 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 培养协作意识, 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对一些违纪违法的青少年学生更要积极关心,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帮助他们树立起遵纪守法的信心, 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刘旸.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 2006, (5) .

[2]胡俊文.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10) .

论审判工作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7

一、法院在审判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

法院在审判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防止一刀切主义。

(一) 宽严相济原则

宽严相济原则本质是区分对象, 针对不同的犯罪人及不同的罪名、危害程度等做出不同的刑罚。这也是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刑法基本原则的。众所周知, 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未成熟, 易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网络通讯等媒介的快速发展, 青少年更容易相互感染一些恶习, 不经意间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除个别青少年犯罪动机比较复杂、主观恶性比较大外, 绝大数犯罪动机比较单纯、目标清楚、意识不到危害性, 比如盗窃、抢劫财物往往是为了能够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抽想吸的烟等一些单纯的动机。因此, 法院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 对动机单纯、初犯偶犯的罪犯要从轻减轻处罚, 能适用缓刑就适用缓刑;对于一些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危害性大、屡教不改的罪犯要当严则严。

(二) 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原则

“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要坚持以教育和矫治为主, 使其早日健康复归社会,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相称的手段才可对其惩罚。”[1]法院审判工作中, 要把教育和保护、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念贯穿始终, 而不是惩罚和报应。庭审中要营造充满亲情、关怀的氛围, 要以长辈的身份和态度对待青少年罪犯, 耐心劝导, 指明方向, 争取重新做人。

二、当前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罪犯处于边缘地带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颇多, 但对于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成人犯罪关注较少。众所周知, 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特殊法”保护, 新刑事诉讼法专门设置了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别程序, 庭审中对未成年犯罪不公开审理, 相对于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成人来说就没有这些“优待”了。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人较之于未成年人在心智、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型特殊时期, 而且有很大部青年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相符。与社会经济转型道理一样, 此阶段最容易出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做事较冲动, 也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当前审判中对此阶段的青年人罪犯保护措施尚处于空白, 有地方甚至对刚满18周岁的青年人普通罪犯采取公判大会形式宣判, 这会对他们心灵造成极大伤害, 而且出狱后及有可能仇视社会, 可能会犯下更大的罪行。

(二) 少年法庭及其配套人员尚未完善, 没有专门针对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法庭

1.根据相关司法解释, 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可以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 条件尚不具备的, 应当在刑事审判庭内设未成年刑事案件合议庭或者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 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承办。目前, 我国基层法院审判人力薄弱, 人才匮乏, 要成立专门的未成年刑事审判庭更是难上加难, 个别地方虽然成立了, 但也是有名无实。2.我们常常听说青少年法庭, 但实际上只是指是少年法庭, 而青年法庭根本不存在。前面提到, 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转型时期, 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时期, 此阶段犯罪是他们的不幸, 更是国家的不幸。

三、完善法院青少年审判工作的建议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人民法院是保障青少年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以下完善青少年审判工作建议。

(一) 从现行立法状况来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少年法庭

法院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 建立起少年法庭;招录具备心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法院队伍;培养锻炼一批熟悉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法官;加强法官的青少年心理知识培训。

(二) 对青年人犯罪也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18周岁到25周岁阶段的青年, 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 但这个阶段的青年犯罪也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避免与其他一些主观恶心较大的罪犯混合一起, 这样也起不到劳动改造的初衷, 刑满释放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也较大。

(三) 从长远来看要探索建立青年法庭

少年法庭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给青年法庭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 时间成熟的时候应该考虑建立青年法庭或者与少年法庭合二为一,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法庭。

参考文献

违法青少年 篇8

纵观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具体情况以及所呈现出特征, 其所蕴含的文化教育因素主要有:

1.1 家庭环境蕴含的不良文化和教育

对子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尤其是父母,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 并且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 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决定和影响作用。一旦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方法出现错误, 极易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如美国学者墨森所阐释的那样:在完整的家庭中如果相互仇视、漠不关心以及缺乏内聚力的话, 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还要高于内部和谐、互相钟爱、互相支持的不完整家庭[1]。不良的家庭关系容易给孩子心灵带来创伤, 造成性格缺失和个性畸形, 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埋下心理阴影, 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基础。

1.2 青少年违法犯罪凸显教育滞后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 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牢固树立, 心理不健全, 稳定性不强, 不良文化很容易对他们造成影响。根据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情况, 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具有这样的特点:文化程度较低, 以初中、小学居多;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条件下, 知识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受教育程度与日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的国情又决定了只能有少部分青少年能受到高等教育, 这种现状凸显了我国教育的滞后, 使得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望情绪。

1.3 青少年违法犯罪蕴含不良社会文化的熏染

无论是在身心方面还是在知识增长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高速成长期, 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极力想去探索, 求知欲望极其强烈, 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是跃跃欲试, 一显身手。然而, 青少年无论是辨别力、控制力, 还是抵抗力都比较弱, 因此, 青少年对新事物的认知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冲动性[2]。一旦受到含有“刺激性”、“神秘性”、“娱乐性”内容的不良文化的熏陶, 一旦引导不当, 一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心理和生理需要, 极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而且违法犯罪手段残忍, 并且成人化、智能化的趋势明显。

2 西方社会腐朽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一直处于高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不断涌入的西方社会的腐朽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渗透从未停止过, 尤其对青少年的文化渗透更为重视, 理想虚无飘渺、追求极端自由、色情文化、恐怖暴力、涉赌涉毒等等, 从全方位进行渗透。再加之国内西方资产阶级物质文化宣传不当, 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没有并行前进, 积极健康、文明向上、遵纪守法、理想高远的正能量宣传不足, 导致青少年的思想准备不足。西方腐朽文化思潮与不良文化产品强烈刺激着生理、心理都没有成熟的青少年, 使他们难以承受如此强烈的冲击。追求金钱、享受和自由是商品经济给人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青少年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道德、情操乃至肉体, 冒着被打击的危险, 不顾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活动[3]。这些都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和增多的文化因素。

3 封建文化糟粕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封建特权思想、宗族观念、封建迷信以及行帮意识这些封建糟粕文化不但能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甚至有时候直接产生违法犯罪。首先,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所享有的各种特权至今仍在影响着青少年一代, 这种封建特权意识、特权观念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形成的潜在意识因素。其次, 几千年封建宗族观念残余的影响, 至今一些地方的宗族势力仍十分猖獗, 导致很多青少年在其影响下也不能独善其身, 积极的进行参加和效仿, 甚至利用宗族成立犯罪团伙, 从事着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再次, 封建迷信至今仍影响着青年一代, 一些青少年对于封建迷信仍旧情有独钟, 平时的学习、生活等都会根据占卜、算命的基本要求来做, 甚至遇到升学、就业受阻时, 更是成为迷信的俘虏, 把违背科学、反社会的一套古董搬到了前台, 甚至做出违法犯罪事情。最后, 封建文化中行帮意识观念十分浓厚, 这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影响极大。一些青少年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 把帮派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 只要朋友有求于帮会, 那绝对奋不顾身。他们效仿封建帮会, 成立帮会, 确立帮名、帮主及帮规, 甚至演变成为流氓恶势力或黑社会势力, 公然挑战和破坏社会秩序, 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4 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4.1 文化传播制品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导致一些含有浓重江湖习气的武侠书籍、影视作品泛滥, 这些含有色情暴力的书刊、影视作品青少年很容易就能接触到, 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 使青少年很早就沾染上暴力的倾向, 成为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在动因。有些书籍报刊、影视制品把犯罪分子作案过程生动细致的再现, 给一些青少年造成国家对犯罪的打击力较弱的错觉, 原本纯娱乐性质的视觉感受却成为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的作案手段, 使他们学会了反侦查、反审讯的伎俩。更为甚者, 这给青少年团伙犯罪提供了仿效的依据, 最终成为犯罪的“高手”[4]。

4.2 黄色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色情文化所含有的淫秽内容和宣扬性享乐等消极文化, 是为了迎合极少部分出现生理、心理活动异常的人的感官刺激需求, 通过不健康影视和影像制品的熏染、各种诲淫诲盗图片和书刊的毒染以及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黄毒的传播与侵染, 这些都极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此同时,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制度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应试教育仍然是我们所重视的, 针对优秀的文化正面宣传力度不足, 形式鼓噪乏味, 这也使得黄色文化有了自身的滋生之地, 这就形成了违法犯罪的最初思想基础, 对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具有诱发和直接刺激作用。

4.3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网络赋予个体以自由和力量。网络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全球性文化、典型创新文化、典型快餐文化、典型个人文化。但虚拟世界网络并不是一方净土, 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侵袭着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西方社会时刻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略”, 青少年可能遭致“文化中毒”;青少年极容易接受暴力文化的误导, 常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 做出各种暴力行为, 导致犯罪。

因此, 不良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极其深远, 通过对西方腐朽文化、封建糟粕文化、社会低俗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的探讨, 希望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摘要:青少年的正常人格形成中受到封建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糟粕的影响而形成人格缺陷, 这极易导致他们社会规范失衡,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征凸显了家庭文化和教育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滞后、不良社会文化的熏染, 进而探讨了西方腐朽文化、封建糟粕文化、社会低俗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从而希望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不良文化,青少年,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美]墨森等.缪小春等译.儿童发展和个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578.

[2]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125—126.

[3]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 2005 (3) :46.

违法青少年 篇9

青少年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然而随着教育缺失、道德沦丧、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断出现, 不少人却把握不住人生的方向, 误入歧途, 令人痛心。据公安司法部门提供的案卷调查看, 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占比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占全部违法犯罪的1%, 70年代末占4%, 进入90年代以后, 已增至7%左右, 近几年上升得更快。所以研究和解决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刻不容缓。

二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征

1. 年龄结构趋向低龄化

案卷显示:在近4年的68名城镇青少年案犯中, 不满16岁的有11名, 22岁的有16名, 17岁的有35名, 年龄普遍偏低。而且这个年龄正应该是上学学习的黄金年龄, 正是人生的花季。

2. 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多

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家庭有很大关系, 大部分是单亲家庭, 从小就在一种缺乏爱的家庭中生活, 使他们形成了孤僻、狭隘的畸形心理, 再加上母亲或父亲因生活艰难而无闲暇对其进行管束, 更使他们自由任性, 有时因好奇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有时被坏人教唆而犯罪。调查显示, 在68名城镇青少年违法罪犯当中, 有46人父母离婚了而跟着其中一方, 另有13人父母离异后都不要孩子, 孩子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有3人是因父母早已去世而跟随亲戚生活, 只有6人的家庭是完整的。

3. 城镇青少年结帮犯罪居多

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少有一个人单独作案的, 他们往往为壮胆助威, 结帮拉伙, 共同犯罪的较多, 崇尚哥们义气, 经常一人犯罪, 多人跟随。68名违法犯罪分子中, 共同犯罪的有39人, 占案犯总数的57.35%。有的是自结帮伙, 有的是受成年人的教唆、引诱, 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 以盗窃抢劫钱财居多

城镇青少年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加之爱慕虚荣, 追求享乐, 迷恋网吧, 极易通过非法手段, 捞取不义之财, 走上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他们所犯的罪大多都是侵犯财产罪。68名案犯中犯盗窃罪、抢劫罪的有54人, 占总数的79.41%。

5. 以寻求刺激为目的

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中, 因得不到很好的管教和家庭的温暖, 绝大多数人有厌学情绪, 他们的学业被荒废, 精神上比较空虚, 为了追求刺激或猎奇, 有时不免采取暴力行为如强奸妇女。68名案犯中, 犯强奸罪的有9名, 占总数的13.24%。

三城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时期, 可变性大, 可塑性强。有的青少年年幼无知, 但不愿受管束, 希望过无拘无束的所谓自由生活。这种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而越发强烈。特别是当他们染有某些劣迹之后, 如果管教方法失当, 或他们吃了一点“亏”, 轻则反感、对抗, 重则视若仇敌, 予以报复, 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城镇青少年构成违法犯罪往往起因动机简单, 或者是为了寻求刺激, 或者是为了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 或者是为了报复和好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盲目地寻求刺激

主要反映在认识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盲从。有此心理的城镇青少年, 对是非、曲直辨别不清, 一味地模仿, 如模仿电影、电视剧中的武打动作, 以达到刺激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城镇繁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现象和生理上的早熟, 性的发育成熟使其对异性产生兴趣, 有一种好奇感, 加之中国现阶段对性的科学性和性教育不够普及, 难免使一些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好奇, 有的偷吃禁果, 甚至造成犯罪。

2. 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

某些城镇青少年在客观上形成了自视清高、唯我独尊的意识, 在行为上表现为随意、撒娇、耍泼, 任意奴役他人的取乐上。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的溺爱与放纵。现在的城镇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有的家庭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养成的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也不加指责和批评教育, 而是一味地迁就、护短、庇护, 自然而然地使“小太阳”们产生了狂妄自大的心理, 给社会带来危害。

3. 崇尚江湖义气

这是一种带有封建社会的行帮思想和黑社会江湖义气的畸形心理。此心理特征表现在:在认识上, 把野蛮视为英雄, 把冒险当作勇敢;在行为上, 谁若触犯了他们的“小圈子”利益, 就群起而攻之, 进行残酷地报复;在感情上, 愿为结拜兄弟不惜两肋插刀。 (1) 不健康的影视片的误导及交友不慎是产生哥儿们心理的主要原因。 (2) 从吃喝玩乐开始, 发展到一人肇事, 哥儿们齐上阵的地步, 哥儿们心理往往造成流氓斗殴、报复杀人等违法犯罪, 团伙作案居多。

4. 狭隘的自私自利心理

自私自利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反映了有私欲心的人, 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未成型的人所带有的一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心理。自私自利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金钱欲的驱使和腐败风的蔓延。在商品社会中, 尤其城镇各种娱乐设施齐全, 钱这一特殊商品在人们心目中开始显得重要, 有些人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从而不择手段地抓钱、昧着良心地捞钱, 把钱当成生命的第一追求, 这些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会产生一种消极影响, 并导致城镇青少年持刀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

5. 自暴自弃, 随波逐流

这是一种任其自流、心甘堕落的消极心理。其心理特征是:在认识上基本能尊重客观现实, 如学习成绩差, 家庭或自身有缺陷, 也想尽力克服, 但却无能为力;在情感上, 因常处于逆境之中, 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甚至带有逆反的情绪;在意志上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因而导致了不计后果的行为, 为得到心理上的一时平衡, 报复社会、报复他人。

家庭残缺, 教育失当以及社会歧视是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的根本原因。家庭因素的影响, 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 实行高压政策, 任何事情都采取命令或强迫形式, 不尊重子女, 更不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时间一长, 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6.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诱发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由于受黄色音像制品和淫秽书刊及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 当抵挡不住诱惑时, 就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其各项合法权益都需要予以特殊的保护。同时,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需要国家予以特殊的关注。中国政府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分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对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家庭预防

第一, 改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每一个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 家庭环境如何, 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家庭结构健全、家庭关系和睦、家长行为文明等, 会孕育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为其成长提供健康的土壤。相反, 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会导致他们人格的变态发展, 成为违法犯罪的主要客观因素。因此, 改善不良的家庭关系十分重要。

第二, 正确进行家庭教育。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各个方面进行学习、教育, 如伦理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性知识教育等。

2. 学校预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 因此, 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教育水平的高低, 对青少年本身的素质起着决定性影响。学校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可以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产生, 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指导自己思想行动的知识结构与价值观念,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符合社会认可的道德、法律规范, 符合公认的社会生活准则。学校预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1) 改善教育内容, 在注重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 增强爱国主义的教育, 随时进行法制教育, 如法院人员定期到学校做法制报告等。 (2) 加强学校管理, 如学习制度上的管理、纪律制度上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 对未成年人大量的余暇时间和充沛的剩余精力进行积极地引导, 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3. 社会预防

城镇社区生活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是导致城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社会预防的措施应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 社区预防。如加强城镇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派出所、调解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帮教预防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 净化城区社会环境。如加强反腐败的力度, 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整顿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等。另外, 还要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 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对城镇青少年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

违法青少年 篇10

一、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

当前,关于社区矫正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限定范围,相关部门只是根据国家下发的通知开展工作,社区矫正没有被归为法律制度管理的范围,造成社区矫正的法律效力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虽然在试点工作中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解决社区矫正法律效力问题的少之又少,特别是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强制性措施没有明确的法律根据。

(二)学校缺少教育监管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与未成年犯罪事件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关注。调查发现,包头市某社区青少年共有23人,经常三五成群集合起来欺负在校女生,但却没有受害者报案。而且发案学校有1088名学生,夏季在校住宿有230多人,冬季在校住宿的达到550人,但是学校只是安排2名生活指导教师进行检查。校园管理秩序混乱,来往人员过多,没有进行详细登记。同时,学校周围有许多游戏厅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学校对住校生的安全管理缺乏。

二、优化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体系的途径

(一)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目前,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的瞬息万变,导致一些不良思想层出不穷,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涉及范围较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青少年缺少这方面的认知,极易被网络影响,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为了有效阻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应加强社区网络管理的力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知识宣传力度,提升青少年对网络犯罪认识;二是健全完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院为中心,建立一个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平台,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到宣传当中,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让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例如,政府应专门建立为青少年开放的网吧,只对青少年开放,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提升和教育青少年为主,以此分流一部分网络痴迷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进来,家长适时与其进行沟通分析网吧的利与弊,以帮助他们健康上网。

(二)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预防与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是依靠法律。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关键。例如,包头市政府结合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情况,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上进行完善,同时配合各个地方司法部门协调青少年法庭工作,在提倡“教育、感化、挽救”原则的同时,适当加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另外,地方执法部门应加快完善《保护法》《预防法》有关规章制度,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并将其落实到位。修订《监狱法》,增加与青少年犯罪使用社区矫正的条例;补充《刑法》《刑事诉讼法》中保护青少年的条款,明确处罚原则,对使用的刑法种类进行详细规定,对缓刑、减刑与假释条件酌情放宽。同时,制定《社区矫正法》和《未成年人刑法》;最后,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根据情况制定《青少年社区矫正法》与《青少年刑法》,以此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制度进行界定。

(三)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主体

针对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缺少专业矫正人才的情况,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因此,要想促进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趋于职业化和专业化,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矫正工作人员职业制度的建设。建立一系列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业有关的制度,以此促进矫正工作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二是职业统一评价标准的建设。设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评价标准,以此统一衡量矫正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历,不仅可以确保人员流动的有序性,还可以为工作者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保证,进而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三是制定适宜的薪酬激励制度。在设计行业薪酬方面,应根据学历、岗位、业绩、资历和资格等进行制定。对于业绩突出和能力卓著的工作者,可以适当地表扬、奖励,甚至给予晋升的资格,以此留住高素质人才。四是加强专业化培训的力度。定期对工作者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水平。

三、结语

上一篇:国际互联网络下一篇:消费者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