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设

2024-05-15

违法建设(共8篇)

篇1:违法建设

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情况

根据市政协2013年专题视察调研工作安排,10月25日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王爱萍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听取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执法监管情况汇报,与市区6个国土分局执法大队进行座谈,深入了解相关

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视察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治理情况

全市国土部门按照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落实责任,严格执法,认真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针对用地需求量与耕地保有量的矛盾突出问题,从2010年第十次土地卫片国土资源部启动“15号令”实施问责以来,严厉打击违法用地犯罪行为,2012年违法用地面积下降30.6%,违反耕地面积下降60%,违法占用耕地的比例从31.2%降低到5.81%,目前全市违法用地总数控制在11%、未超越国家红线15%的限度、排序全省倒数第二位,违法占用地呈下降趋势,实现“保红线”目标。主要治理措施有四个方面:

(一)建立监管责任网络。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全市建立土地监管责任体系,把违法用地易发区,编制成全图,定人定岗进行动态和静态监管,实行监管区域、村庄、耕地网格化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完善、巡查职责规范、监管主体明确的市、县、乡三级巡查网络,进一步强化违法用地监管体系建设。

(二)强化严厉打击手段。全市各级国土部门创新执法方式,采取卫星遥感监测、违法用地事前制止、督促检查上下联动、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典型案件公开查处、触犯法律追究责任等手段,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犯罪行为。2009年以来,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移交公安机关涉法土地案件32案33人,查办违法犯罪线索19件,侦破自侦案件48起,移送起诉42人。

(三)持续开展专项行动。2012年以来,开展卫片执法、查处变更规划、清理规范用地、非法转让土地专项治理行动,查处148宗违法用地、收缴罚没款1812.14万元,没收建筑物45.75万平方米,查处变更规划45宗,收缴罚没款657万元,出让金3.5亿元,累计处置土地34344亩、其中盘活置换用地7420亩,为“国省市”重点工程规范用地手续160宗22887亩、公开出让37宗2266亩、已收回罚没款4069.91万元、各类规费(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和土地出让金18.8亿元。

(四)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全市各级国土部门依法行政,严格建设用地预审预报、约谈承诺制度,审批用地从各个业务环节严格把关,谁办理谁监管,建立内部会审、执法监察、反馈预警机制,对违法用地行为实现一票否决制。积极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用地保障,对重点项目应急用地、临时用地、农业设施用地全程跟踪,减少环节,加快审批。结合全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的分析和预测,合理布局,科学分配规划期内主要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各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监管,主动服务大局,努力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管好流量,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

法律解释: 违法用地指,未取得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占用土地或通过非法交易取得土地使用权;违法建设指,建设单位或个人未依法取得国土、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或擅自改变批准内容的建筑体。

二、相关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情况分析,有四方面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一)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全市各级土地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基层监管队伍薄弱、人员缺乏,有的国土所只有1人,就市、县两级国土监察执法大队不足120人,监管全市6956平方公里国土资源确实有很大难度,查处违法力量有限,暴力抗法时有发生。

(二)违法用地依然严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在全市10个县区不同程度的存在,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平区被市政府确定为违法用地易发区,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宅基地开发、非工程建设、国道省道两侧、农村撂荒农田”等区域土地违法问题较为突出,用地存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和“非法交易、非法转让”等违法违规现象。仅2012年全市村民宅基地违法用地宗数占到违法总数的18%。

(三)土地违法追究偏轻。《土地管理法》第七章法律责任中规定,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给予行政警告、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追究刑事责任。在土地执法实践中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很难执行,多数违法用地行为以行政处罚为主,因违法成本低,追究责任轻,处罚力度小,导致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犯罪行为不断滋长,治理难度加大。

(四)规划用地监管较松。因受利益驱动,在用地立项、规划、审批、施工、建设等环节,普遍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相关部门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尚未形成,监管规划用地情况有一定缺失,致使一些用地单

篇2:违法建设

根据市政协20xx年专题视察调研工作安排,10月25日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王爱萍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听取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执法监管情况汇报,与市区6个国土分局执法大队进行座谈,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视察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治理情况

全市国土部门按照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落实责任,严格执法,认真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针对用地需求量与耕地保有量的矛盾突出问题,从第十次土地卫片国土资源部启动“15号令”实施问责以来,严厉打击违法用地犯罪行为,20违法用地面积下降30.6%,违反耕地面积下降60%,违法占用耕地的比例从31.2%降低到5.81%,目前全市违法用地总数控制在11%、未超越国家红线15%的限度、排序全省倒数第二位,违法占用地呈下降趋势,实现“保红线”目标。主要治理措施有四个方面:

(一)建立监管责任网络。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全市建立土地监管责任体系,把违法用地易发区,编制成全图,定人定岗进行动态和静态监管,实行监管区域、村庄、耕地网格化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完善、巡查职责规范、监管主体明确的市、县、乡三级巡查网络,进一步强化违法用地监管体系建设。

(二)强化严厉打击手段。全市各级国土部门创新执法方式,采取卫星遥感监测、违法用地事前制止、督促检查上下联动、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典型案件公开查处、触犯法律追究责任等手段,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犯罪行为。以来,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移交公安机关涉法土地案件32案33人,查办违法犯罪线索19件,侦破自侦案件48起,移送起诉42人。

(三)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年以来,开展卫片执法、查处变更规划、清理规范用地、非法转让土地专项治理行动,查处148宗违法用地、收缴罚没款1812.14万元,没收建筑物45.75万平方米,查处变更规划45宗,收缴罚没款657万元,出让金3.5亿元,累计处置土地34344亩、其中盘活置换用地7420亩,为“国省市”重点工程规范用地手续160宗22887亩、公开出让37宗2266亩、已收回罚没款4069.91万元、各类规费(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和土地出让金18.8亿元。

(四)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全市各级国土部门依法行政,严格建设用地预审预报、约谈承诺制度,审批用地从各个业务环节严格把关,谁办理谁监管,建立内部会审、执法监察、反馈预警机制,对违法用地行为实现一票否决制。积极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用地保障,对重点项目应急用地、临时用地、农业设施用地全程跟踪,减少环节,加快审批。结合全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的分析和预测,合理布局,科学分配规划期内主要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各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监管,主动服务大局,努力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管好流量,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

法律解释: 违法用地指,未取得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占用土地或通过非法交易取得土地使用权;违法建设指,建设单位或个人未依法取得国土、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或擅自改变批准内容的建筑体。

二、相关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情况分析,有四方面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一)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全市各级土地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基层监管队伍薄弱、人员缺乏,有的国土所只有1人,就市、县两级国土监察执法大队不足120人,监管全市6956平方公里国土资源确实有很大难度,查处违法力量有限,暴力抗法时有发生。

(二)违法用地依然严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在全市10个县区不同程度的存在,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平区被市政府确定为违法用地易发区,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宅基地开发、非工程建设、国道省道两侧、农村撂荒农田”等区域土地违法问题较为突出,用地存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和“非法交易、非法转让”等违法违规现象。仅2012年全市村民宅基地违法用地宗数占到违法总数的18%。

(三)土地违法追究偏轻。《土地管理法》第七章法律责任中规定,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给予行政警告、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追究刑事责任。在土地执法实践中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很难执行,多数违法用地行为以行政处罚为主,因违法成本低,追究责任轻,处罚力度小,导致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犯罪行为不断滋长,治理难度加大。

(四)规划用地监管较松。因受利益驱动,在用地立项、规划、审批、施工、建设等环节,普遍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相关部门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尚未形成,监管规划用地情况有一定缺失,致使一些用地单位和个人随意改变用地规划、扩大土地用途或非法占有土地,造成土地严重浪费流失。

(五)法制教育亟待加强。有的用地单位或个人法制意识不强,尤其是一些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法律观念严重缺失,保护国土资源意识淡漠,遵纪守法不够自律,藐视国家法律尊严,助长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因而加强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三、参考建议

政协委员充分肯定全市国土部门工作,就进一步搞好国土执法监管、打击违法用地、创新执法方式、加强法制教育等工作,提出五方面16条参考建议。

(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土地巡查制度,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网格监管作用。

1、要着力解决全市土地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市政府应全盘考虑,积极协调省编办,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必要的执法力量,更好适应形势发展需求。按照中央精神“从现在起不增加行政编制”的要求,借鉴广州、深圳等地经验做法,参照国家公务员相关政策,招录聘用专职国土执法监察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力量,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变目前执法力量薄弱、超负荷工作现状,确保执法人员配置更加合理、更加有力、更加均衡。

2、要把监管全市基本农田耕地作为首要责任,进一步强化市、县、乡三级土地巡查网格化管理,明确巡查重心,集中执法力量,严格巡查制度,全面拉网排查,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有效预防农村非法占用耕地建造宅基地问题发生,最大限度保护农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要把建设用地作为重要监管目标,对全市容易发生土地问题的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两线、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黄金地段、片区建设工程等作为重点监管区域,加强监督,认真普查,做到排查巡查人到位、监督管理不失职,铁面执法不徇情、铁腕问责严追究,从严控制城乡建设非法用地,保证用地手续齐全,依法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二)严格依法按照规划编制用地,合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认真履行规划用地监管职责。

4、要按照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标准,树立“规划全覆盖、城乡一张图”的新理念,全面考虑全市建设用地现状,高效推进“五规合一”建设发达城市群的步伐,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提升省会城市综合功能,为协调推进建设新城、改造老城、开发古城、绿化山城、建大县城的“五城”联动建设项目,提供更好的规划环境和用地指标。

5、要按照中央最新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住房问题,优先编制规划民生工程和保障房建设用地指标,对非法占用民生住房建设用地行为,坚决打击,决不姑息;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力求城乡规划“无缝对接、同步发展,实惠百姓、群众满意”。

6、要针对全市建设用地供应紧张的现实矛盾,综合利用闲置土地,摸清市县土地存量,整合可利用土地资源,采取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办法,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坚决落实“谁用地谁补偿谁复垦”的政策,保证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不越红线”。

7、要依法打击未批先建和明知不能审批却乱占土地违法犯罪行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护耕地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政策,自查自纠在土地审批等环节上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规划审批用地全程跟踪监管,严格规范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推动城乡规划用地向法制化迈进。

(三)创新执法联合联动模式,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采取行政和法治手段,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8、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护国土资源“预防为主、查防结合”的.工作方针,针对全市土地执法难、查处难等问题,应创新土地执法方式,通过市政府组织协调,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全市国土、规划、发改、住建、建管、监察、城管、公安等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构建“联合执法、齐抓共管”一体化新格局。

9、要着力强化科技执法手段,应用高科技卫星遥感监测、监管农村集体土地与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加大“卫片”执法力度,实时监控土地动态,为土地执法提供详实、全新的参考数据,努力构建“技术装备先进、执法手段全新”的国土综合保障体系。

10、要加强执法机关办案的法律责任,严格执行实移送、移交土地违法犯罪案件、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定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按照法律规定,依法处置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的犯罪,并严厉追究刑事责任;对暴力抗法行为,打击要重、处罚要严,起到强大震慑作用。

(四)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严把土地审批关口,全面整顿规范市场用地秩序。

11、要坚持依法行政、秉公执法的原则,严格履行土地审批责任制和问责制,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事项的建设单位挂牌警示,对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用地单位表彰奖励,对严重违法用地单位注销审批事项,增强政府权威性,提升政府公信力。

12、要建立城乡土地使用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全市国土会商、情况互通、信息披露、行政听证、案件查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判解决全市用地突出问题。

13、要对未经立项、规划、用地、建设许可等审批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受理土地审批、土地权属登记申请,严把建设用地预报、预审、审批关口,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制度,依法规范用地市场秩序。

(五)牢固树立保护国土资源的国策观念,切实增强全民节约用地意识和法制意识。

14、要增强全社会保护国土资源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提高全民保护国土资源重要性认识,营造保护土地、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15、要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落实保护耕地政策,严格控制耕地转非耕地,尤其是开发商和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切实增强“保护耕地为民造福、节约用地利国利民”的国土意识,自觉遵守国家保护土地的法律法规。

篇3:违法建设

1 遥感数据特点

遥感按照飞行高度分类分为一下几类:航天遥感、航空遥感、低空遥感、地面遥感。

目前航天遥感技术, 卫星影像的分辨率相对还是较低, 主要应用在自然环境的变化监测, 城市的整体性扩张, 对于需要分辨出相对细节的变化的应用场合往往不能够满足高精度分析的要求。而城市的违法建设监测要求具体到每一栋每一层违建的房屋。在这一点上, 航天遥感影像数据显得力不从心。

航空遥感影像分辨率高, 数据质量好可以满足城区的变化检测。但是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周期长且成本高, 故航测资料存在间断性, 很难实现连续、动态的城市地理变化检测, 难以满足城市管理部门对数据现势性的要求。

低空遥感数据获取方式主要的几种方式:低空轻型机摄影、无人机航摄、无人飞艇航摄。低空遥感数据获取方面有很多优点: (1) 低空遥感受大气条件影响较小, 即使在有薄雾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拍摄; (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获取能力, 同时由于航飞高度较低拍摄的影像受大气影响较弱故比常规航拍影像更清晰; (3) 机动快速的响应能力。低空遥感设备系统运输便利、升空准备时间短、操作简单, 可快速到达监测区域, 遥感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遥感监测结果; (4) 使用成本低, 运营成本低, 系统易于运行和维护。

2 变化检测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仅仅使用单幅影像进行城市变化检测只利用了灰度信息, 城市区域的变化主要是人工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而人工建筑物的变化情况主要表现在高度上的变化。有人提出用数字表面模型 (DSM) 提取建筑物的方法, 并做了相似的讨论和试验, 结果发现由于该方法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自传统的航空摄影, 其更新速度慢, 故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同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相比, 低空遥感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既有航空摄影的高分辨率, 由于其操作简便成本低, 同时低空遥感灵活机动快速的响应能力可以提供想要区域的现势性数据, 因而可以将低空遥感数据作为采用提取数字表面模型来进行违章建筑监测的方法数据, 为城市违章建筑的监测提供了精确可靠而又实时的客观科学依据。

3 试验及评价

本文利用低空遥感数据提取DSM做城市违章建筑快速监测。试验数据的说明, 本文特别选择了一块城中村改造的区域作为研究区, 在两次拍摄前后该区域拆迁, 变化巨大, 可以更好地检验本文所用方法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快速建筑物变化 (可能违章) 的监测我们先建立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3.1 立体像对的处理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的原理对两个不同时期影像进行处理, 生成不同时期的数字表面模型 (DSM) 和数字正射影像。在立体像对下根据数字摄影测量中共线方程求出影像上点三维坐标即可生成数字表面模型。根据数字地面模型及相关的参数, 利用构像方程, 可以从原始非正射投影的数字影像获取正射影像。

3.2 变化检测-DSM相减

本文通过试验发现利用数字表面模型上高程的变化来进行区域的变化检测, 可以非常精确地提取到高度的变化, 但提取的区域的高度变化不仅是由房屋的变化引起的, 植被的增高也是一个严重的干扰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面植被的光谱特性与人工建筑物存在很大差别, 根据植被的光谱特征, 对植被进行分类, 可以较好的将植被提出。在D S M相减后的结果上将植被所在区域的变化去除, 剩下的结果就是主要由房屋引起的高程变化。该结果再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把相邻的待选变化的区域合并去除一些小的孤立区域, 然后对待变化区域内进行边缘检测, 这样变化检测的结果也更加可靠。

4 讨论

在城市违章建筑监测方面, 现有的航天遥感数据分辨率较低, 精度不够, 不能够满足房屋变化监测的需求, 而航空摄影测量虽然可以得到较高的精度, 但是其数据获取周期太长, 不能够根据需求提供现势数据, 无法满足房屋变化监测的及时发现的要求。低空遥感以其灵活机动, 成本低的特点, 能够弥补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各自不足, 既可以将结果保持一定的精度又可以按照需求获得现势数据。本文讨论了航天航空遥感数据以及低空遥感数据的特点, 结合实际应用的需求提出利用飞艇数据立体像对与分类相结合进行建筑物变化监测的方法。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从事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城市违法建设遥感监测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基于DSM的城市建筑快速检测方法和违法建设快速监测方法, 论文一并探讨了遥感数据的选择和处理流程。全文是笔者根据现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并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基础而形成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DSM,变化检测,遥感监测

参考文献

[1]毛峡, 赵兴圆, 沈巍.一种基于模糊决策的矩形目标提取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8 (6) .

篇4:违法建设新旧法律的界定

一、对《城市规划法》有关规定的探讨

《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根据此法条规定我们可知,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一种是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所谓的“严重影响城市规划”,是指违反城市规划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况。规划部门控制的内容包括规划用地性质和规划控制技术指标。建设行为是否符合规划用地性质,属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调整的范围;规划控制技术指标属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调整范围。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行政监管时主要是对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行为展开的,即《城市规划法》中所讲,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和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为,必须已取得合法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未办理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为,才是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的管辖内容。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旨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定来限定工程建设活动。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进行的建设活动,是一种由建设者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目的进行的建设,势必与城市规划发生冲突,打乱整个区域的规划布局,严重影响区域城市规划的实施。

对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设,《城市规划法》中有明确禁止的规定,如第三十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广场、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和压占地下管线进行建设。”该情形就属于违反规划用地性质的行为。建设行为如果不符合用地规划用地性质,就是不可采取改正措施的,当然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又如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这样界定的法律支撑如下:1995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就曾经针对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作出[1995]法行字第15号答复便属于此例。因此,根据现行城市规划框架体系与违法建设实情相结合的方式去界定“严重影响城市规划违法建设行为”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建设活动“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范围可以概括为:(1)在城市规划区内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设的行为;(2)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工程建设项目中违反强制性规定不可以改正或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改正的部分的建设行为;(3)违反《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建设行为;(4)超过土地临时使用期限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二、对《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的探讨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该条款的规定与《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相比,更具有执法操作性。

对于违反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强制性规定建设的行为,如果是可以改正,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以达到规划许可证规定的标准范围。对于违反强制性规定而又无法改正的或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改正的,应作严重影响城市规划行为处理。

《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分“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和“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两种情况,分别规定了违法建设的法律责任。有些情形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有些情形属于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主要情形包括:

(1)擅自占压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高压供电走廊、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或者占用各级方物保护范围用地的;

(2)与城市环境保护不符,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社会影响恶劣的;

(3)违反国家相关标准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的;

(4)擅自在城市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建设的;

(5)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它设施的;

(6)影响相邻建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卫生防疫等危机公共安全,引起严重相邻权纠纷的;

(7)擅自占用居住区内公共道路、绿地、公共场地进行建设的;

(8)其他妨碍城市发展、影响城市功能协调,后果严重,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对违法建设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应该说,与《城市规划法》对应条款相比,《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罚款幅度明确,表述更具体,操作性更强。

(责任编辑:骆小平)

篇5:违法建设

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为有效遏制我村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以下简称“两违”)行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保障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镇《关于开展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严厉打击我村“两违”行为,对新增“两违”行为“露头就打,出土就拆”,实行零容忍,实现零增长;积极稳妥、逐步化解历史遗留“两违”问题,通过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遏制“两违”行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两违”问题。

二、治理范围和重点

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治理”的原则,对“两违”问题进行处理。

(一)治理范围。全村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包括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治理重点。

1、对**年**月*日前,已经封顶的违法违章建筑,经过测量集中登记后报镇政府,根据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对***年**月*日后,未封顶的和新开工建设的违法违章建筑,坚决予以拆除。

3、对违法占用耕地、林地,社会影响恶劣的违法违章建筑;影响公共安全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违法违章建筑;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违法违章建筑,一律予以拆除。

三、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将分3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月**日前)

制定“两违”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召开****村“两违”综合治理工作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加大“两违”行为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做到每家每户都宣传到位,同时,充分发动村党员干部群众,提高自觉参与“两违”专项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集中清理阶段(**月*日至**月**日)

即日起,村“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两违”集中清理工作。对**年*月*日后,未封顶的和新开工建设的违法违章建筑,当事人要在**日前,自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当事人在自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后,首先到村委会备案,再由镇政府派人到现场核实确认。凡未在规定期限内主动拆除“两违”建筑的,由**镇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联合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予以强制拆除,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两违”实施主体进行相应处罚。将其在媒体上曝光,形成高压态势,以依法强拆带动自拆,以点带面,滚动推进。

在集中清理过程中,对辖区内各类违法违章建筑登记造册,全面掌握“两违”实施主体、发生时间、数量、面积等情况,建立“一违一档”台账,形成“两违”清单,报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在全村范围内进行通报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三)深入推进阶段(**日至无限期)

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两违”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全面推进“两违”专项整治工作,查找、处理遗漏、遗留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进一步完善日常巡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健全控违、拆违长效机制,实现违法建设综合治理工作常态化、日常化、制度化。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村作为“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责任主体,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成立以总支书记**同志为组长的“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治理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监管,源头防范。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的作用,严密布控,随时监控辖区内的违建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上报。特别要第一时间掌握相关动态信息和建筑材料进村入屯情况,查明材料用途,从源头上加以遏制。成立**村各屯巡查小组,加强巡查力度和密度,及时查处新增“两违”,将“两违”制止在萌芽状态,确保“两违”零增长。

(三)完善机制,确保长效。

1、建立巡查制度。以村民组为单位对辖违建进行日常巡查,每个村民组长为责任人,坚持巡查、制止、报告制度,每天将情况报到村里;

2、建立监督网络。每个村民代表都为监督员,对所代表的村民户进行监督,如有违章违建行为,立即上报到村里;

3、建立报告制度。当接到巡查小组和监督员报告违章违建行为时,村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理,同时将处理违章违建情况上报到镇“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做好有关记录备案;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巡查不到位、上报不及时、对故意隐瞒“两违”不报的,对参与违法违章建设的村党员干部(村民组长),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巡查到位、上报及时的巡查小组年终奖给予一定的奖励;

5、对施工队伍(企业),发现在村范围内进行违章违建施工时,村“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有权进行制止,并联系有关部门将其清除本村。

6、联系电话:**

(四)加强宣传,注重引导。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要深入群众,每家每户、个体企业都要面对面的宣传到位,宣传治理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意义和要求。村里将制作悬挂条幅标语、LED屏幕将24小时不间断的播出《**关于政治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通告》,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篇6:违法建设

办法》(试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管理及建设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违法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经县委、县府研究同意,现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以下简称“两违”)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违法占地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违反国家、省、市、县土地管理政策,非法占用、租用土地的行为;违法建设是指违反城乡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建设的行为。

责任追究是指:对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县域内中央、省属企业、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所属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在“两违”清理整治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二条 违反国土、建设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及“两违”清理整治相关规定的,按照组织处理、纪律处理、司法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严肃处理。有下列行为的,视其情节和所造成的后果依法以纪以规给予当事人警示谈话、诫勉谈话、停职、免职、党纪(政纪)处分、没收非法所得;情节恶劣,影响极坏,造成严重后果的移送司法处理。

1、国家公职人员、党员、干部参与“两违”建设的;

2、国家工职人员、党员、干部组织、策划、帮助他人“两违”建设的;

3、国家工职人员、党员、干部及其家属阻挠执法,不听劝阻的;怂恿、唆使他人阻扰执法造成重大影响及严重后果的;或散布错误言论,组织、策划、煽动非法上访的;

4、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同意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

5、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管辖范围内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不及时制止、查处不力的;

6、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谎报、瞒报、不及时上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

7、对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依法应作出而不作出拆除或没收决定的;

8、违反规定擅自批准项目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开发的;

9、违反规定不按批准的规划方案实施或擅自调整规划的、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已批准的用地、用途和规划项目;

10、县电力、供水、供气、影视通讯等单位对“两违”建设提供服务的;已供电、供水的接到有关部门告知后没有在两个工作日内停止供给的;未对私拉乱接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的;

13、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国土、建设联合执法大队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屡职尽责、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

14、有其它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三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监察局、县国土、建设联合执法大队负责解释。

篇7:违法建设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制止和查处 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制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关于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府 印)二O一O年五月二十日

─ 1 ─

关于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 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土地和城乡规划管理,及时、有效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大执法监察工作力度,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和《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实行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信息互通、行政执法与行政监察相结合的联动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三条 市政府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督查室、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政市容委、市农委、市水务局、市工商局、市安全监管局、市文物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民防局、市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和各区县政府,必要时邀请金融监管机构参加。

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可临时组织召开。第四条 联席会议的组织工作由联席会议工作小组负责。联席会议工作小组由市规划委会同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管执法局组成。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视情况

─ 2 ─ 参与工作小组的工作。工作小组会议每月召开一次。

市规划委负责联席会议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联席会议负责确定全市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责任目标;部署全市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工作任务;监督检查各区县政府控制违法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提出对各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考核的初步意见;通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信息和查处情况;研究重大违法案件的处理意见;协调解决联动协作配合中的重要问题;针对全市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对策并向市政府提出工作建议;协调落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建立信息月报制度。联席会议工作小组每月将全市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报告。

第七条 建立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信息共享机制。各区县政府和市国土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管执法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电子政务网络、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信息平台,将巡查发现、举报、信访、媒体反映等渠道获得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案件线索和信息进行梳理统计,为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实现各平台之间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

联席会议工作小组利用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信息专网,实现全市查处违法案件情况的信息互通、共享,定期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查处情况报告联席会议,并在相应范围内公告。

第二章 工作职责

─ 3 ─ 第八条【市国土部门】 市国土部门全面负责违法用地查处和土地监管工作。

市国土部门负责查处本市行政区域内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法用地行为。

市国土部门负责对相关区县政府履行《坚守耕地红线依法依规用地责任书》的情况提出考核初步意见;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动态巡查等手段,监管农村集体土地与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建立乡村土地管理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及时向市、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耕地保护和土地执法监管情况;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移送(交)土地违法案件、申请强制执行;对城市(乡镇域)规划建设区范围内未经立项、规划、用地、建设许可等审批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土地审批、土地权属登记申请等。

第九条【市规划部门】全面负责城乡规划监察执法和指导全市违法建设查处工作。

市规划部门负责查处城镇建设工程(含临时建设)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建设)但未按照规定内容进行建设,或者已取得规划意见书并进入审批程序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以及临时建设工程逾期未拆除的违法建设行为,依法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并处罚款、限期拆除、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等决定,并将有关决定报告市政府并函告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对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进行日常检查,做好规划核验等监督工作。

市规划部门负责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城乡违法建设情况,并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通报;组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和

─ 4 ─ 乡镇政府建立违法建设监督检查业务工作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将违法建设信息在专网上登录并报告联席会议工作小组;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和乡镇政府在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中的执法行为进行督查督导、业务培训和考核等。

第十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工作分工,负责对城镇建设工程(含临时建设)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建设)进行建设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并处罚款等决定。

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承担区县政府责成的查封施工现场和强制拆除等工作。

第十一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对未依法办理施工许可的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查处;负责对未取得国土、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审批文件,擅自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查处;负责对发现的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的行为加强监管;负责对已实行物业管理区域的物业服务企业不依法制止或报告违法建设的行为进行监管;负责对破坏房屋承重结构等影响房屋质量、安全的行为进行查处;对存在违法建设的工程不予办理初始登记,对已办理初始登记后擅自进行建设的,不予办理转移登记和抵押登记等。

第十二条【水务、文物、园林绿化等部门】 水务、文物、园林绿化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三条【其他部门】 民防、环境保护、消防等部门不得

─ 5 ─ 为违法建设办理相关许可或验收手续。

工商、文化、卫生、税务等部门在办理相关许可证照或登记手续时,对发现的未取得规划许可证件、房屋产权证或者申报用途与规划许可证件和房屋产权证记载用途不一致的,应及时向联席会议工作小组通报。

市政市容管理部门负责对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供气和供热的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和单位加强监督管理。

水务部门负责对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供水的单位加强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农村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设施农业建设标准的制定和验收工作,收回违法、违规涉农用地项目的政策资金,并配合执法部门进行查处。

公安机关和金融监管机构应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做好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配合保障工作。公安机关依法对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区县政府】 区县政府为本行政区域内控制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

(一)区县政府建立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并对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

(二)建立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组成的日常巡查监控制度,实时监控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

─ 6 ─

(三)负责组织实施相关控制处理措施;对国土部门依法作出查处决定的,应当积极组织落实,配合相关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违法建设强制执行工作程序,责成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等部门对违法建设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五)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信息管理机制,定期向联席会议通报相关信息。

(六)参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联动管理工作机制。第十五条【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为本行政区域内控制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

(一)乡镇政府负责对现状及规划村庄内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以及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住宅建设违反规划许可管理的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和组织拆除工作。

(二)组织实施相关控制处理措施;对国土部门依法作出查处决定的,应当积极组织落实,配合相关工作。

(三)建立乡镇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考核奖惩等措施。

(四)市国土部门所属的国土所应按照工作职责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制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并向市国土局和区县政府报告相关情况。乡镇政府所属规划、建设机构应与国土所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

(五)指导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督促其开展日常巡查,曝光并及时制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做好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控制工作。

(六)发现违法建设或接到上级部门通知、村委会报告、─ 7 ─ 群众举报后,应立即调查,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并监督落实情况。逾期不改正的,组织拆除,公安等部门应予以配合。

(七)定期向区县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情况,并向市规划委派出机构报告控制违法建设工作情况。

第十六条【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应及时制止管辖区域内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组织、协调和配合规划、国土部门或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做好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工作。

(一)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巡查控制机制,开展日常巡查工作。

(二)发现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或接到群众举报后,应立即到达现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区县政府相关执法部门报告。

(三)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有权制止区域内违法建设,及时向所在街道办事处或规划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等单位报告。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建立巡查机制,建立装修管理档案。发现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在物业使用、装修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对制止无效的,及时取证并向执法部门报告,配合做好查处工作。

第十七条【监察部门】 监察部门依法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参与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和预警约谈等工作,受理并查处联席会议交办和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移送的涉及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案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章 联动管理工作

─ 8 ─ 第十八条【一般要求】 在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中,有关部门应当各司其职、积极配合、迅速行动、不得推诿,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将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第十九条【首查责任和案件移送】 实行违法案件首查责任制和案件移送制。

发现或者接到违法行为举报的执法部门为首查责任单位。首查责任单位应及时到达现场核实、制止;首查案件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的,首查责任单位应当依法予以处理;首查案件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同时违反其他法规规定的,首查责任单位应在现场核实后2个工作日内通报其他执法部门,其他执法部门应依法分别予以查处。

首查案件不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的,首查责任单位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案件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执法部门。该执法部门接到案件移送后应立案调查,依法查处,并在处理决定做出后2个工作日内将决定内容书面通报首查责任单位。

执法部门对案件查处职责有异议的,应积极协商,协商未果的,报联席会议研究确定。

第二十条【牵头协调负责制】 建立案件查处工作牵头协调负责制。根据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实施的不同阶段,分别确定牵头负责部门,由其对违法行为查处工作负总责,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凡涉及违法用地行为的,由市国土局牵头协调;不涉及违法用地,而涉及违法建设行为的,由市规划委牵头协调;涉及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物业和房屋管理等违法行为的,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协调。

第二十一条【专项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建立专项联合执

─ 9 ─ 法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可以指定成立专项联合行动小组,负责对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重大案件等采取综合措施,从严惩治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处理】 执法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违法建(构)筑物的,可以书面告知规划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应对参与违法建设的设计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并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暂停受理该建设单位的其他规划申报事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可以责令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市政公用服务单位】 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在受理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相关业务申请时,对不能提供规划许可证件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影响市容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不能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建设审批手续的,市政公用服务单位不得提供服务。

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在受理新建项目临时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申请时,应在严格核查规划许可证件、建设审批(许可)手续后,方可提供相应服务并限定临时使用期限。

第二十四条【预警约谈】 联席会议工作小组根据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对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及制止和查处的有关情况,会同市监察等部门对相关区县和乡镇政府责任人,违法建设单位和个人进行预警约谈,提出告诫,督促限期整改。

被预警约谈的单位和个人应在规定期限内向联席会议工作小组报告整改落实情况,期满仍未整改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 10 ─ 第二十五条【】 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应做好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行政监察与考核评价

第二十六条【】 各级政府在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联席会议向监察部门提出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建议,由监察部门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一)未完成“依法管地用地责任书”目标任务,目标责任考核不合格的。

(二)违法违规审批的。

(三)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设立工业区、科技园区等开发区,或者擅自扩大开发区用地范围,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违反征地、拆迁规定,擅自降低补偿、安置标准或者补偿、安置工作不落实,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期落实市政府或市监察、国土、规划等部门限期整改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有《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规定行为的。

(七)其他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各级政府和规划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联席会议向监察部门提出处分建议,由监察部门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一)未履行制止、查处违法建设职责的。

(二)未落实违法建设案件首查和移送,导致违法建设未得到有效制止和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为违法建设项目核发相关许可证照的。

─ 11 ─

(四)发现违法建设不及时予以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及时依法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应当拆除的违法建设未及时拆除,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其他违反城乡规划法规规定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第二十八条【】 为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提供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服务的,由其上级单位或者监察部门依法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 将控制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目标管理。完成工作目标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未完成工作目标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其他责任人控制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市政府负责对区县政府控制违法建设和落实《坚守耕地红线依法依规用地责任书》工作进行考核,区县政府负责对乡镇政府该项工作进行考核。乡镇政府可以对村委会控制违法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并有权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委会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联席会议负责对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提出考核初步意见,并将意见上报市政府确认后,列入市政府对该单位的考核内容。

具体考核评价标准由联席会议工作小组根据本意见的相关内容拟定,报联席会议审定后执行。

─ 12 ─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意见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城乡建设 建设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卫戍区。各民主党派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工商联。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5月 日印发

篇8:违法建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违法建设及其查处工作日益成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热点。由于城乡发展定位的提升,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需要较大地调整, 原有的城市规划管理已不能有效地满足区域经济的高速成长。尤其是城乡二元土地利用模式的限制, 部分地区规划滞后, 缺乏有效的实施和监督机制, 违法建设迅速蔓延, 已成为经济低层次、粗放型增长的载体, 不仅浪费稀缺的土地资源, 而且侵犯公共利益, 侵占城乡规划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 甚至危害城乡公共安全, 亟需我们从体制机制的层面加强查处力度, 更需要我们依法行政, 从法理学等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违法建设的法律界定

任何建设行为都必须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件, 如果缺乏这些要件, 就可以说这种行为是违法建设。在我国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 由于国家立法机关没有统一的法律界定, 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均按照各自的分工职责, 分别行使违法建设相应的查处权。

(一) 违法建设的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其立法目的的不同, 从违法建设查处的角度, 对违法建设行为的界定各有侧重 (见表1) 。其中,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 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保护、开发土地资源, 合理利用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管理法》从土地用途管制的角度, 对“非法占用土地”或者“非法转让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查处。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 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建筑法》从建筑活动监督管理的角度, 对“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违法建设进行查处。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维护公共安全, 《消防法》规定对“依法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工程, 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 擅自施工的”或“依法应当进行消防验收的建设工程, 未经消防验收或者消防验收不合格, 擅自投入使用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等。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防治水害,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法》规定“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为了防治洪水, 防御、减轻洪涝灾害, 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防洪法》规定“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 跨越河道、湖泊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 建设单位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 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 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

为了加强公路的建设和管理, 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 《公路法》规定“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的以外, 禁止在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铁路法》规定“修建妨碍行车瞭望的建筑物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为了保障民用航空活动安全和有秩序地进行, 《民用航空法》规定, 禁止在依法划定的民用机场范围内和按照国家规定划定的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 修建“可能在空中排放大量烟雾、粉尘、火焰、废气而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者设施”、“靶场、强烈爆炸物仓库等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者设施”、“不符合机场净空要求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等。

除此之外, 《物业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也分别从行业、部门管理的角度, 针对特定范围内违法建设进行查处。从某种程度上说, 违法建设法律界定的支离状态, 对违法建设的查处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注:违法建设查处实施机关未特殊标注的, 均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建设部门

(二) 城乡规划领域违法建设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 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借鉴国外规划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当前经济社会体制和城镇化发展等特点, 《城乡规划法》进一步强化了城乡规划管理, 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并完善了城乡规划监督, 明确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保护社会和公共利益, 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但该法仍未具体明确违法建设的法律界定, 仅从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和修改等方面, 对规划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并从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的角度, 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理, 指出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和“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行为应当进行行政处罚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或正在修订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或城市规划条例。在违法建设界定和管理方面, 也主要从“典型违法建设”法律责任的角度, 对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证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违法建设进行查处。

三、违法建设的法律分类

违法建设依据其违反的法律特性, 可分为违反建筑法类型的违法建设、违反土地法类型的违法建设和违反规划法类型的违法建设等;依据其所在区域, 可分为城市违法建设和乡村违法建设;依据其建设用途, 可分为经营型违法建设和非经营性型违法建设等。每种不同的分类类型, 也将对其查处方式和法律适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 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 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在我国, 法律规范体系通常在实体法中往往也包含某些程序性规定。从规划监督和执法实践分析, 违法建设事项可区分为程序性违法建设和实质性违法建设。两类违法建设的实体权利、义务不同, 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 在违法建设查处时适用的程序和处置方式也不同。

所谓程序性违法建设是指建筑物符合城市规划, 建成后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但由于建设行为过程未履行相关程序性义务, 而使建筑物不具有完全的合法性;待程序性义务补齐、审查处理同意后, 该建筑物即转化为合法建筑。而实质性违法建设是指建筑物本身不符合城市规划, 给城市发展、环境以及居民生活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拆除、改建, 该建筑物和建设行为均违法。我国台湾地区对违法建设的分类也曾采取此方法 (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也曾把违法建筑区分为程序性违法建筑与实质性违法建筑——程序违建是指建筑物并未妨碍都市计划书, 建造者得依一定程序申领建筑执照;实质违建, 则指建筑物无从依程序辅正, 使其变为合法建筑物) 。

四、违法建设的要素分析

违法建设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解释。静态的违法建设特指违法建筑物或违法构筑物, 是违法建设行为的结果。动态的违法建设是指违法建设活动和行为, 即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违法建设主体, 由于主观上的过错, 所实施的违反《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规定, 并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 依照现行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一般地说, 违法建设行为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一) 违法建设以违反《城乡规划法》等法律为前提

违法建设本身具有违法性。无论是违反《土地管理法》, 还是违法其他法律法规;无论是违反《城乡规划法》中的建设项目前期手续申报、审批等程序性规定, 还是违法建设实体影响城市规划, 违反城市空间布局和人居环境, 其行为本身均“是对法律的蔑视和否定, 是对现行法律秩序的破坏”。

《城乡规划法》规定,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 必须遵守本法。”“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这是法律对于城乡规划工作的直接授权, 规划区内的各类建设必须都要服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的源头, 也是各类建设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电力设施、燃气、绿化、市容环境、水务、消防等都可以通过专项规划的形式, 将不同建设主体的建设行为, 归属城乡规划范畴 (部分线性工程虽然不在城乡规划区, 不属于《城乡规划法》管辖范围, 但可以通过专项规划进行管理) , 其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均应当办理规划许可。否则, 作为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设, 纳入城乡规划领域执法范畴。

因此, 在违法建设查处的实践中, 可以对各类违法建设查处主体进行梳理, 参照不同行业政策法规界定的违法建设, 统一依据“违反《城乡规划法》类违法建设”归口管理, 集中力量对城乡规划领域违法建设进行研究, 将是所有类型违法建设查处的突破口。但需要强调的是, 与《城乡规划法》违法建设查处不同的是, 《土地管理法》侧重于土地用途的管理, 通过违法建设的载体——土地使用的法律约束, 消除违法建设根源;《建筑法》侧重于建设过程的管理, 通过违法建设的形成过程——建筑活动的法律规范, 限制违法建设行为。以上违法建设行为经常密不可分, 同一违法建设可能涉及违反一项或多项法律法规规定, 其查处的前提必然以相应的法律为准绳, 既要准确追究违法, 也要恰当地进行法律界定。

(二) 违法建设具有违反《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规定的行为

违法建设行为通常包括积极的作为或消极的不作为。违法建设的作为通常指建设活动做出了《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主要是该建筑或建设行为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对城市或地区的性质、规模、空间布局等产生影响, 侵害了他人的法定权利, 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而违法建设的不作为是指没有作出《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所要求的行为, 如违反了法定建设程序而形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由于未依法申报规划许可, 对城市或地区发展的统筹安排和科学实施产生影响。

依据《城乡规划法》, 构成违反《城乡规划法》规定的违法建设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类。

1. 改变特定用地用途的违法建设行为。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 禁止擅自改变用途。”该类设施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 是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亟需建立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具体违法建设行为包括违法占用道路、广场、绿地、高压输电线走廊和压占地下管线等进行建设和未经批准开矿采石、挖沙取土、掘坑填塘等改变地形地貌, 破坏城市环境或者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等行为。

2. 违反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的违法建设行为。

《城乡规划法》规定,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 实行“一书两证” (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的规划管理制度;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的有关建设工程, 应当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上述“一书三证”是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法定手段和形式, 未根据相关法定程序和要求, 依法办理规划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的, 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的规定进行建设的, 都属于违法建设行为。具体违法建设行为包括违法占地、未取得或者以欺骗手段骗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事项, 改变用地性质、位置和界限;未取得或者以欺骗手段骗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事项, 改变批准的图纸、文件等行为。

3. 违反各类临时建设规划行政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

《城乡规划法》规定,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 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临时建筑是指单位和个人因生产、生活需要搭建的结构简易并在规定期限内必须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临时用地上临时建筑的期限与临时用地的期限相同, 期满必须自行拆除, 费用由使用者承担。同时, 临时建筑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按照管理权限建立临时用地和临时建筑台账,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具体违法建设行为包括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 或者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等行为。

(三) 违法建设行为侵犯了《城乡规划法》等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违法建设必然具有社会危害性, 无论是违法建设形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本身妨碍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要求, 侵蚀了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还是违法建设违反了法定程序, 危害了社会公平, 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违法建设行为都侵犯了相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城乡规划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以上立法目的表明, 《城乡规划法》主要调整城乡规划管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涉及城乡空间布局的各种社会关系, 保护和改善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规划实施层面, 最主要的就是调整各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与违反城乡规划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监督管理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更加明确和强化了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违法建设行为对社会关系的危害, 也从过去注重主要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博弈, 逐渐转变成对维护城乡统筹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和评价。具体表现如下:

1. 违法建设行为侵蚀了城乡发展的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

土地和空间资源是城乡发展的物质载体, 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仅能合理地配置资源, 更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违法建设往往缺乏整体性统筹布局, 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要求。无序的违法建设浪费并蚕食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与资源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等发生冲突, 侵害了公共利益。同时, 违法建设肆意蔓延, 占压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 也增加了城乡发展的建设成本,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农村集体组织非法转让和租赁土地成为该类违法建设的主要载体, 在违法建设处理时, 产权状况复杂、经济纠纷多, 遗留问题层出不穷, 造成执法难等许多不利因素, 加大了城市建设成本和建设周期, 制约和阻碍了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违法建设行为危害了城乡公共安全和综合环境。

违法建设一般建设强度高, 没有合法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监管, 市政配套水平低, 环境卫生差, 对城乡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等带来很大的威胁, 安全隐患严重, 破坏和影响了城市发展环境。部分违法建设擅自改变建筑物位置和建筑结构、抢占消防通道或河道行洪, 严重威胁着其他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违法建设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违法建设成本低, 采取不公平的竞争方式, 非法占有社会财富和公共资源, 利用违法建设生产经营或者非法出租, 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 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 容易形成社会治安的死角, 也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破坏社会风气的重要祸端。违法建设行为是对法律尊严的挑战, 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四) 违法建设行为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一般必须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理, 行为人的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由于行政违法一般都是比较轻微的违法行为, 加上行政法注重行政效率原则, 因此一般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视其为主观上有过错, 不必再深究其主观因素了,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城乡规划法》角度分析, 只要违法建设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违反《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 则推定其主观上具有过错, 并据以实施处罚。除非违法建设行为人能证明自己无过错, 或者存在行为人无过错的证据。根据“在行政法律领域, 实行‘过错推定’的方法”, 对违法建设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进行评判, 远不如刑事法律领域和民事法律领域严格。但在违法建设查处过程中, 有必要区分不同违法建设行为的动机,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做到疏堵结合, 有情操作, 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和维护稳定的关系。

(五) 违法建设行为人必须具备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

违法行为主体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违法建设行为主体不仅包括违法建设的业主, 还包含提供违法占用土地的所有人、违法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单位等, 以及违反《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的人民政府的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等。

《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按照违法行为的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大类。其中,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主要涉及渎职罪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在我国, 违法建设大量存在于城乡结合部, 违法建筑与合法建筑彼此交织, 所占用土地的所有人与违法建筑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分离, 违法建设主体错综芜杂, 存在着大量的民事合同关系, 违法建设往往涉及村级集体组织, 情况极其复杂。厘清违法建设行为人, 明确其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 将是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关键。

五、结束语

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体现了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城乡发展与保护的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使用者通过获得土地、房屋或者改变房屋结构、使用性质等, 实现自身利益, 追求“超额利润”。在某种程度上, 违法建设是一种无法通过自觉得到遏止的现象, 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予以规范和约束。现实中, 由于违法建设的性质和危害程度不同, 亟需对违法建设进行法律界定和分析, 由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在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中, 更需要从违法建设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角度出发, 对违法建设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合理的法律评价, 采取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 将市民自治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提高认识, 健全机制, 科学管理, 共同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摘要:违法建设一直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难题, 但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 始终没有对违法建设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为了有效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 亟需从法理学角度对违法建设的要素合理分析, 根据违法建设的性质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法律评价。

关键词:违法建设,法律界定,法理学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物权[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开泽.违法建设的法律界定[J].学术探索, 2004 (11) .

[3].沈宗灵.法理学 (第二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6].张恒山.法理要论 (第二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吴明, 谢凯桐.从法律角度论违法建筑的查处[J].规划师, 2004 (5) .

上一篇:说明书教案下一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