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的自然公园

2024-05-03

阿尔卑斯山的自然公园(精选三篇)

阿尔卑斯山的自然公园 篇1

在德国, 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的哥特式建筑。

没有风, 也没有城市的喧嚣, 我来到小镇的一座湖边, 湖水平静得象一面镜子, 远望烟云浩渺, 近视水波不兴, 附岸的山峦, 云环雾绕。一群鸟倏忽而来, 拍击水面, 击起了微微的涟漪, 在水面轻轻掠过, 转瞬之间又已经飞过山峦, 不见踪影, 像是林间仙女的窥探者, 来打探我们这群陌生人的底细。湖边的农舍, 在绿树丛中露出红色的屋顶。映在水中的倒影, 简直象真的一样清晰。这里, 丝毫没有钢铁的味道, 连一些湖边的栏杆, 也是用没有刮掉皮的圆木钉成的, 使人感觉不到有人工斧凿的痕迹。也许, 这个旅游胜地的魅力, 首先来自于大自然本身, 来自于保持和发挥了大自然本身的优势。德国建筑风格地方性很强, 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 体形自由。底层采用砖石, 楼层采用木构架, 构件外露, 安排得疏密有致, 装饰效果很强。屋顶特别陡, 里面有阁楼, 开着老虎窗。圆形或八角的楼梯间凸出在外, 上面戴着高高的尖顶, 也有楼层房面的局部悬挂在外面冠至尖顶的样式。

我所在的这个小镇的建筑型制和形式稍稍整齐一些, 它们的尖顶格外锋利, 格外高, 像出销的剑。临街的市房, 下层为商号、作坊, 上层为住宅, 经常以山墙为正面, 彼此紧靠, 形成锯居式的街立面。山墙上有几层窗子, 安有尖塔和花饰, 房顶上有好几层阁楼。如果这里高楼大厦林立, 现代设施齐全, 恐怕反而没有人光顾了。

埃特哈尔市的哥特复兴建筑

经过片刻的休息, 汽车又继续进发。河途经伊萨尔河谷, 来到埃特哈尔市。这个美丽的小城市, 有一个古老的大教堂, 城市因此而出名。我们下车之后, 就向这个大教堂走去。德国建筑就曾经移植了法国建筑艺术, 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这些建筑都具有独创性, 有强烈的德国特色, 室内装饰达到很高的水平, 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题材和手法与墙式混合在一起。哥特复兴运动在德国比较活跃, 哥特复兴建筑在德国也相当流行, 如科隆大教堂等。古典复兴建筑在德国一些重要城市也很盛行, 它们的主体是仿古希腊雅典卫城山门的建筑风格, 有的地方还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手法创造出德国建筑特有的风格。以棕红、褚石为主的墙体配以白色相间的线条, 构成方格立面, 色彩鲜艳, 与以单一的灰黄色石头为墙体主色调、崇尚各种装饰墙雕的其他欧陆风格的建筑有明显的不同。凯撒大帝是德国的一个象征人物, 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前摆放凯撒大帝的塑像, 也是德国建筑的一种风格。

总的来看, 欧洲城市的建筑风格都比较类似。教堂是葱头式的塔顶, 和我们在其他村镇所见到的许多教堂相类似, 但是建筑要宏大得多。这样的教堂形式, 比哥特式的尖顶更增添了童话色彩, 虽然宏伟, 但丝毫没有压抑之感, 倒像是我们变小了, 而教堂其实只是手边的一个美丽模型。教堂里金碧辉煌, 带有强烈的中世纪特征, 教堂里那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品, 都很吸引人。墙上设有许多璧龛, 里面是圣徒们的塑像, 或眼往远方, 或垂目沉思, 但不管怎样, 全都面无表情, 神情肃穆, 更增添了宗教的神秘性, 倒是这里的神父都温和帅气。我虽是无神论者, 无论是中国的道教, 印度的佛教, 还是穆斯林的伊斯兰教, 或者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 都是一概不信的, 但在这里却情不自禁的感到教堂的神圣, 想要去膜拜, 突然觉得, 无论什么样的宗教, 都是引导人的心灵走向安宁, 在浮华熙攘的人间得到片刻的从容, 不被邪恶侵蚀, 不受异端引诱。教堂原本是纯洁的, 只是难免被人所利用, 《十日谈》里描绘的教会, 大概是它千年来最黑暗的见证, 令人不禁唏嘘。在多元文化叫人目不暇接的今天, 如何去芜存菁, 需要智慧, 更需要点运气, 心情不佳, 遇人不淑, 想要龇牙报复社会做傻事时, 到教堂来做做弥撒, 见见神父, 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想到这里, 心情就又放松了。

大自然里藏着的宫殿

离开埃特哈尔市, 我们的汽车驶到了一座古代宫殿附近。这是一座白色的宫殿, 建筑规模不大, 但很精致。它是19世纪巴伐利亚国王路德威格二世建造的, 从1874年动工, 直到1879年才建成, 前后花了5年的时间。宫殿建在山腰上, 四周山色葱茏。据说, 以前这里居住着一个名叫林德尔的猎人, 后来, 国王发现这个地方环境优美, 就决定在这里建造宫殿。宫殿的名字, 也因之叫做林德尔霍夫, 在德语里就是宫殿的意思。宫殿四周是修剪整齐的花坛、绿篱和喷水池。宫殿前有个大喷水池, 水柱喷得很高, 像一把光闪闪的利剑直插天空。据说欧洲政权在中世纪时大都是藩镇割据, 所以城堡就是建筑的最高形式, 随时准备战斗。随后的宫殿、别墅也都是从城堡演变而来, 大大的花园和喷泉, 就相当于城堡的护城河。一进入宫殿的大门, 我就发现, 正面楼梯两旁摆着两个巨大的景泰蓝花瓶, 瓶上双龙为耳。德国朋友告诉我, 这是三百年前制造的中国式花瓶, 而我却觉得, 也许并不是德国造的。在国王的饭厅里, 我看到饭桌是可升降的。御厨在楼下摆好饭菜, 桌子就直接升到楼上, 供国王享用。国王的御榻, 正对着窗户。窗外有长长的石阶, 从山上延伸到窗前。一股山泉像瀑布一样从石阶上流下, 经阶下人鱼和骏马塑像的口中喷出, 注入池中。国王在榻上, 可以倚枕瞭望这自然和人工制造的景致。整个宫殿, 被一个马蹄形的长廊环绕, 廊顶和两壁是由攀缘植物的茎叶组成的。在长廊里行走, 宛如置身于林间小路之中。

乌贝尔安美尔高市

接着, 我们又乘车来到了乌贝尔安美尔高市。这个小市镇, 蓦然就是一个中世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小镇。忍不住走进这画中去, 一片葱茏中, 鹅卵石铺成的小街一尘不染, 木舍的外墙用白松树皮包起, 在阳光下泛出起伏的波纹。屋檐下挂着串串腊肉, 后院里齐齐整整地堆着冬季用的劈柴。镇上家家户户都养花, 里里外外开得热热闹闹, 连牛棚的窗沿上都摆着大花盆, 粉红黛绿的一片。商店的墙壁上, 绘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画像。小镇以木雕而闻名, 商店里出售的各种木雕像, 也大都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据说, 几百年前, 这里瘟疫流行, 死了很多人。市民们祷告上帝, 如果上帝能消灭这里的疫病, 他们就定期举行宗教戏剧演出。以后, 疫病消灭了, 当地人就坚持按期演出宗教戏剧, 一直延续到现在。

阿尔卑斯:大自然里藏着的宫殿 篇2

我们乘坐的大型旅游客车从慕尼黑出发,向巴伐利亚州南部的阿尔卑斯山驶去。车里坐满了游客,大部分是欧洲人,也有其他国家人。我座位旁边,是一位新加坡人。

阿尔卑斯山是位于德国和奥地利交界地的欧洲最高大山脉,从热那亚湾附近的图尔奇诺山口沿法国、意大利边境北上,经瑞士进入奥地利境内,绵延1200公里。这条山脉的北麓,是德国的一个著名旅游区。我身旁的那位新加坡人,刚到慕尼黑,只打算在这个城里住几天时间,可是也慕名而来,愿意花上一整的时间前往游览。看来这里的确是个吸引人的游览胜地,更增添了我对它的好奇心和游兴。

汽车行驶了约莫一小时,在山麓下的考赫尔湖畔停下来小憩。部分旅客下车后,径直走向湖边的小店里去喝咖啡。我不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就到湖畔去散步,欣赏这里的湖光山色。

没有风,也没有城市的喧嚣,湖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远望烟云浩渺,近视水波不兴,附岸的山峦,云环雾绕。一群鸟倏忽而来,拍击水面,击起了微微的涟漪,在水面轻轻掠过,转瞬之间又已经飞过山峦,不见踪影,像是林间仙女的窥探者,来打探我们这群陌生人的底细,好汇报给它们的主人。湖边的农舍,在绿树丛中露出红色的屋顶。映在水中的倒影,简直像真的一样清晰。这里,丝毫没有钢铁的味道,连一些湖边的栏杆,也是用没有刮掉皮的圆木钉成的,使人感觉不到有人工斧凿的痕迹。也许,这个旅游胜地的魅力,首先来自于大自然的本身,来自于保持和发挥了大自然本身的优势。如果这里高楼大厦林立,现代设施齐全,恐怕反而没有人光顾了。

经过片刻的休息,汽车又继续进发。河途经伊萨尔河谷,来到埃特哈尔市,这个美丽的小城市,有一个古老的大教堂,城市因此而出名。我们下车之后,就向这个大教堂走去。教堂是葱头式的塔顶,和我们在其他村镇所见到的许多教堂相类似,但是建筑要宏大得多,这样的教堂形式,比哥特式的尖顶更增添了童话色彩,虽然宏伟,但丝毫没有压抑之感,倒像是我们变小了,而教堂其实只是手边的一个美丽模型。教堂里金碧辉煌,带有强烈的中世纪特征,教堂里那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品,都很吸引人。墙上设有许多璧龛,里面是圣徒们的塑像,或眼往远方,或垂目沉思,但不管怎样,全都面无表情,神情肃穆,更增添了宗教的神秘性,倒是这里的神父都温和帅气。我虽是无神论者,无论是中国的道教,印度的佛教,还是穆斯林的伊斯兰教,或者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都是一概不信的,但在这里却情不自禁地感到教堂的神圣,想要去膜拜,突然觉得,无论什么样的宗教,都是引导人的心灵走向安宁,在浮华熙攘的人间得到片刻的从容,不被邪恶侵蚀,不受异端引诱。教堂原本是纯洁的,只是难免被人所利用,《十日谈》里描绘的教会,大概是它千年来最黑暗的见证,不禁唏嘘。在多元文化叫人目不暇接的今天,如何去芜存菁,需要智慧,更需要点运气,心情不佳,遇人不淑,想要龇牙报复社会做傻事时,到教堂来做做弥撒,见见神父,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想到这里,心情就又放松了。

午饭是在这个城市附近的一个环境优美的小饭馆吃的。这个饭馆座落在山坡上,背靠青山,面对公路。饭馆有两层楼,是典型的巴伐利亚民间的建筑形式,屋顶是人字形的,山墙是木结构的。窗户很多,可是都不大。楼上的阳台前,鲜花盛开,红色的花朵,像火焰一样惹眼。饭馆的周围,环绕着花草树木。饭馆里挂着油画,没有包厢,所有人就算是明星政客也要和大家亲密接触,侍者问话的声音很轻,好像悄悄地谈心一样,而且人人都食量惊人,拂袖间,饭菜一通而收,优雅得似乎刚刚那一桌子的人间烟火都不是他们吃下的。看得我和那个新加坡人面面相觑。在这里不仅能够吃饱肚子,而且也是一个恬静舒适的休息场所。

离开埃特哈尔市,我们的汽车不久驶到了一座古代宫殿附近。这是一座白色的宫殿,建筑规模不大,但很精致。它是十九世纪巴伐利亚国王路德威格二世建造的,从一八七四年动工,直到一八七九年才建成,前后花了五年的时间。宫殿建在山腰上,四周山色葱茏。据说,以前这里居住着一个名叫林德尔的猎人,后来,国王发现这个地方环境优美,就决定在这里建造宫殿。宫殿的名字,也因之叫做林德尔霍夫,在德语里就是宫殿的意思。宫殿四周是修剪整齐的花坛、绿篱和喷水池。宫殿前有个大喷水池,水柱喷得很高,像一把光闪闪的利剑直插天空。据说欧洲政权在中世纪时大都是藩镇割据,所以城堡就是建筑的最高形式,随时准备战斗,而随后的宫殿别墅也都是从城堡演变而来,大大的花园和喷泉,就相当于城堡的护城河。一进入宫殿的大门,我就发现,正面楼梯两旁摆着两个巨大的景泰蓝花瓶,瓶上双龙为耳。德国朋友告诉我,这是三百年前制造的中国式花瓶,而我却觉得,也许并不是德国造的。在国王的饭厅里,我看到饭桌是可升降的。御厨在楼下摆好饭菜,桌子就直接升到楼上,供国王享用。国王的御榻,正对着窗户。窗外有长长的石阶,从山上延伸到窗前。一股山泉像瀑布一样从石阶上流下,经阶下人鱼和骏马塑像的口中喷出,注入池中。国王在榻上,可以倚枕瞭望这自然和人工制造的景致。整个宫殿,被一个马蹄形的长廊环绕,廊顶和两壁是由攀缘植物的茎叶组成的。在长廊里行走,宛如置身于林间小路之中。

当年,路德威格二世精心建造了这座宫殿,可是他享受的时间并不长。在他四十一岁的那年,突然在宫殿附近仅仅一米深的水中淹死了。他很会游泳,为什么竟在这么浅的水中淹死,至今还是一个谜。如今,这里的“国王”却变成南来北往的旅游者了。旁边客店里有关林德尔霍夫的纪念品,也成了畅销品。

接着,我们又乘车来到了乌贝尔安美尔高市。这个小市镇,蓦然就是一个中世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小镇。忍不住走进这画中去,一片葱茏中,鹅卵石铺成的小街一尘不染,木舍的外墙用白松树皮包起,在阳光下泛出起伏的波纹。屋檐下挂着串串腊肉,后院里齐齐整整地堆着冬季用的劈柴。镇上家家户户都养花,里里外外开得热热闹闹,连牛棚的窗沿上都摆着大花盆,粉红黛绿的一片。商店的墙壁上,绘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画像。小镇以木雕而闻名,商店里出售的各种木雕像,也大都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据说,几百年前,这里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市民们祷告上帝,如果上帝能消灭这里的疫病,他们就定期举行宗教戏剧演出。以后,疫病消灭了,当地人就坚持按期演出宗教戏剧,一直延续到现在。

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标识设计浅析 篇3

1 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 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 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 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 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 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 中国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85个。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地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 规划区面积为814平方公里。共分天池—火山群地貌保护区、矿泉群资源保护区、玫瑰峰花岗岩石林保护区、口岸三角山—高原河曲保护区、好森沟地质地貌保护区五个核心区。是以火山地貌和温泉为主要特色, 突出火山地貌、温泉群地貌、冰臼地貌、花岗岩石林地貌、高山湖及第四纪高原蛇曲遗迹主体, 集科学研究、考察、保护、旅游、疗养、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探险为一体的中国境内最大的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

由于地质公园的特殊性, 景区的标识设计不仅要遵循已有的设计原则还要考虑公园的特殊性。成功的标识系统不仅给游人带来方便还能展示地质遗迹的魅力, 在旅游中普及知识, 寓教于乐。

2 地质公园原有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体系不完整。

原有的旅游标识牌设计都比较随意, 设计初并没有认真的考察园区的环境与当地的人文, 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体系极不完整。特别是国家地质公园与一般景区不同, 必须要设置的环境解说牌、景点距离指示牌等基本上都没有设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的旅游活动, 降低了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旅游开发等价值。根据张立明副教授在《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一书中对旅游标识牌的研究, 一般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牌按解说对象和内容可分为四大类:吸引物解说标识牌、旅游设施解说标识牌、环境解说标识牌和旅游管理标识牌。其中各大类中又包含几个小类, 如景区名牌及介绍牌、交通标识牌、自然解说标识牌、安全管理标识牌等等。

2.2 标识牌的设置不合理

2.2.1 体量不合适。

地质公园内森林茂密, 湖面宽广, 成片的火山岩石无不体现了园区的大体量。而原有标识牌的体量却没有与该景区匹配。如石塘林、杜鹃湖、三潭峡等景区的的标识牌体量过小, 没有达到吸引游客和标识的作用。

2.2.2 位置不合适。

由于园区的规划面积很大, 工程点分散, 在标识牌的施工中没有协调好各项工程的进展, 导致标识牌与园路分离的现象。标识牌与园路各自独立, 没有统一起来, 不仅给游客的游玩带来不便, 更失去了标识牌的指导作用。

2.2.3 文字说明不规范。

由于设计当时对标示牌的体量考虑欠佳, 导致发生了标识的文字说明写不下的情况。施工时只好断章取义, 减少说明的内容, 这样造成了说明不完整, 严重影响了科学知识的传达。这种不严谨的态度给游客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给阅读带来不便, 不能很好的传达地质知识。

3 总结经验规划园区标识设计

在接受了原有标识的经验教训, 使标识牌的规划设计更符合地质公园的要求, 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展现园区的自身特点, 新的标识牌设计除了要遵循标识的系统化、全局性、人性化等一般设计原则以外, 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3.1 教育性原则。

地质公园的主要职能是监测保护与科研教育, 所以园区内的标识牌设计必须遵循科普性原则。对于火山地质运动后的地质遗迹, 如喷气碟、龟背岩、天池等必须设立标识牌, 解说内容要求科学准确, 态度要严谨。

3.2 取材原生态。

一般标识牌的材料主要有搪瓷、木材、丝网、玻璃纤维、浇铸材料、金属、防雨材料和乙烯基粘合剂等。根据材料外观、费用、耐久性、插图和照片使用、颜色、最佳效果等特点, 来考虑选用合适的解说材料。

地质公园内存在着大量的火山岩石和丰富的木材资源, 在全国提倡环保的大背景下标识的取材充分利用了原始材料, 经过深加工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3.3 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考虑到体量, 标识牌的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体量不能过小, 但对比也不能过大。解说牌示的安置高度应距地面75~90cm左右, 如牌示超过此高度, 应在解说牌示前放置观看台阶。

天池景区——天池为一火山口湖, 在标识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它的海拔高度较高, 因此产品设计的体量较大, 色彩选用遵循景区的主题色调。但是在造型上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 这样主要是为和该景点的实景特色相吻合, 方与圆的组合虽然简单, 但是把景区的元素可以一览无遗。

3.4 文字说明要严谨。

地质公园是对各国游人开放的, 在译为多国语言时要做到准确无误。保证传达正确的信息。所以对文字的说明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文字内容要有统一的解说侧重点, 统一的语言风格。在字体、字号、颜色等方面要统一。

文本包括解说主标题、解说次标题和正文。主标题是用来阐述解说主题;次标题是来联系解说要点;正文是来联系次要的解说点。同时解说主标题是一种有效吸引游客注意的工具, 因为游客在观看解说牌示时的第一个注意点是解说主题。据有关文献记载, 游客在0.3秒的时间内便会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其内容, 所以牌示应先从解说主题上吸引游客的眼球。主标题、次标题、正文和题头的最小字体大小分别为60、48、24、24磅;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颜色 (如红色代表火, 褐色代表乡村等) ;不要使用白色作为底色;行间隔在12磅以上;不应过多使用斜体, 解说主题最好使用黑体;解说主标题和正文, 最好是从中间或左边开始。

3.5 各工程之间要相互沟通。

地质公园的建设项目繁多, 每个工程的成败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施工的时候要相互沟通, 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

3.6 注重长久性。

标识牌的设计考虑了其使用的长久性, 从形式、选材、施工都注重每个细节。细节体现景区规划的长远性, 体现地质公园的独特性。

总结

标识系统的建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工具, 它不仅可以吸引游客, 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也可延长整个景区的生命周期。随着游客想了解当地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旅游标识的规划设计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地质公园作为一个集娱乐性, 知识性, 历史性的旅游开发场所, 它的标识系统的规划更要有长久性, 标识设计的形式并没有一定的格式, 需要在规划设计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从而完善旅游景区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功能, 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7 (6) .[1]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7 (6) .

[2]钟永德, 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 .[2]钟永德, 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 .

[3]邹伟, 张立明, 邵国军.自然保护区旅游标识牌设计方法初探——以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师, 2007 (11) .[3]邹伟, 张立明, 邵国军.自然保护区旅游标识牌设计方法初探——以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师, 2007 (11) .

[4]孟明浩, 俞益武, 顾晓艳.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方法及个案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5) .[4]孟明浩, 俞益武, 顾晓艳.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方法及个案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5) .

上一篇:工艺与质量控制下一篇:语文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