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运动

2024-05-06

大学生体育运动(精选十篇)

大学生体育运动 篇1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至今已经整整六年, 目前学生体质状况如何?在教育部主办的“体质强, 做栋梁”2013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了最近一次中国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情况, 很多指标与五年前差别不大, 部分指标很不乐观, 虽然初步遏制了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状况, 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还在持续下降, 这与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还有不小差距,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学生体质现状依然十分严峻, 有必要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 保证阳光体育运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

万物生长靠太阳, 把体育与阳光联系起来, 表明了体育对促进人身心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阳光”代表青春、活力与健康, “阳光体育”并不是代表一定要在阳光下运动, 而是代表学生青春活力而积极的体育锻炼。因此“阳光体育”并不单纯指某项运动, 而是一种理念, 一种思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 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 在学校体育中彰显“阳光体育”理念

2.1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要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即中央7号文件) , 确保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 突出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教育;进一步挖掘新型体育项目, 优化体育选项课模式;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满足学生需要, 适应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校坚持先进体育教育与教学理念, 开设了内容丰富的选项课, 在选项课的基础上, 大胆进行了分层次教学试验, 取得了很好效果, 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2 阳光长跑活动

阳光长跑活动是学生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进来。首先要宣传健身长跑对健康价值, 让学生认识到长跑对身体好处;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干部作用, 定期组织集体长跑活动。学生在长长的队伍当中, 更能激发出热情, 更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高校体育老师要提供长跑活动的具体辅导, 体育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虽然长跑是一项很普通运动, 但学生不一定全面了解, 学校必须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最有效最安全地提高身体素质;另外, 要做好长跑活动的监控和预防工作, 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我校对阳光长跑采取“按指纹, 打卡”的制度, 并纳入学生体育成绩, 实行一票否决制 (每学期设定最低次数, 达不到规定次数, 本学期记为59分, 同时超过一定的次数有加分奖励) 。经过两年努力, 学生从抵触到接受, 从抱怨到理解, 充分说明了实行阳光长跑正确性, 对学生健康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目前正在考虑将阳光长跑纳入大三大四体育成绩考核中, 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 只有体质测试, 大部分学生有体育锻炼的需求, 应为其创造条件, 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阳光长跑, 学生在意识里也有了阳光长跑的惯性, 在大三大四推行阳光长跑的阻力应该不会太大。其本质也是为学生健康负责, 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2.3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要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 必须利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作补充,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阵地。

解决当前制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条件,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学校、院系、班级定期组织学生集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力争形成“人人有项目, 班级有团队, 院系有特色”的场面;鼓励支持学生的体育社团活动。学校、院系应加强对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指导, 经常为社团提供服务和舞台。笔者经过调查发现, 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比男生低得多, 采取针对措施, 将女生引向操场;在高校学校体育工作中, 过分地强调和重视一、二年级学生体育课内外教学和改革, 却忽视了三、四年级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需求, 高年级学生目前没有了体育课更需要关心和督促。

比赛是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之一, 通过体育比赛来带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普及, 在这方面我校做得极为成功。除了全校的田径运动会外, 各项比赛接二连三, 有我们体育部组织的, 也有学生会、体育协会、体育社团自发组织的, 比赛和活动的形式多钟多样, 有正式比赛, 也有趣味性的,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加入, 有效地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派老师“下院系”协调、指导院系的体育活动, 对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也派出专职老师指导, 使其更加规范化, 更具吸引力。

2.4 体质与健康测试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数据的变化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效果好坏的最直接体现, 测试数据作为第一手资料, 在体侧测试中, 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询问, 避免测试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其次要讲明测试的方法和技巧;抓住测试各环节, 防止出现学生代测情况一定要做到数据真实、可靠, 对体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及时调整相关政策, 出台干预措施, 为阳光体育运动保驾护航。

体测数据及时告知学生, 我校在学生测试结束后, 数据实行网上公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号和密码上网查询, 形成数据的反馈制度, 让学生心中有数。体育部下属体质测试中心对测试数据及时处理, 并分析研究,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建议。

3 做好阳光体育宣传和组织领导

3.1 采取多渠道的宣传

学校宣传途径有很多, 如:校广播、校报、报刊栏、学校网站等等, 要让学生天天听到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报道, 处处看到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标语, 让学生感受在“阳光”下, 体会到阳光体育氛围。

3.2 拓宽宣传内容

对阳光体育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报道上, 重点要突出对阳光体育意义及其背景的宣传, 另外加强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教育亦至关重要, 这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重要性, 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去, 真正做到宣传工作体系化、制度化。

3.3 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

在学校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基础上, 各个院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尤其是学校体育部门与其他院系或部门之间关系, 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

4 丰富内容, 提升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力

4.1 充分利用学校条件,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身体素质提高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标。身体素质的锻炼应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部分, 为了尽可能地缓解了学生人数多与体育场馆少的矛盾, 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目前南京高校新校区规模都很大, 且校内有山或小山丘, 开辟山路, 让学生爬山或举行爬山比赛等。

4.2 邀请体育明星与学生互动

体育明星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 因此定期邀请体育明星到学校来表演, 与学生进行体育互动, 通过榜样示范作用,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4.3 组织师生体育比赛

老师是学生的楷模, 定期组织师生进行体育比赛, 当然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 而且通过老师的带头作用, 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尤其目前更需提倡, 因为高校为了拓展发展空间都建立了新校区, 教师下课后往往急着赶班车回家, 与学生交流越来越少, 体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最好平台之一, 通过组织师生体育互动或比赛, 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拉近师生距离, 也能更好地展示教师风采。

4.4 建立相对稳定的户外运动活动体系

“阳光体育”是一种新思想、新理念。“阳光”代表着健康、青春与活力。拓宽思维, 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内涵。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制度, 让“阳光体育”理念融入春 (秋) 游、拓展训练和户外运动中去。

4.5 创建高校阳光体育网站

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和信息平台的总称。网络是信息的集合, 它的功能是强大的,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网络时代, 创建“高校阳光体育网”, 将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信息上传于网上, 成为学校、学生和师生之间交流平台。

4.6 举行阳光体育知识竞赛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阳光体育运动, 促进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的理解, 举行阳光体育知识竞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4.7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认真挖掘和体现体育自身蕴含的巨大的人文价值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 优化学生的生活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使学生时刻体验和享受校园体育文化, 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氛围。

4.8 发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形成“人人有项目, 校校有特色”局面, 根据高校具体情况, 重点发展一项基础较好、学生喜欢的项目, 作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窗口, 由此来带动更多学生参与。

4.9 纳入本科教学评估体系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党中央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本科教学评估体系, 实行一票否决制, 进一步引起学校领导重视, 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力度, 更加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形成了鲜明反差, 给国人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身体素质到了必须抓, 且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参考文献

[1]江志鸿.对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4) .

[2]罗振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1) .

[3]闫领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 2008 (2) .

[4]张玉霞.对高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与展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3) .

[5]张亮亮, 崔香芬.关于高校班级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6]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 2008 (5) .

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意义 篇2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总体的组成部分。体育既是教育的一环,又是生活的一环,是属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因此,大学体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即使大学体育是一门选修课我们也要把他当成必修的一样对待。

★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

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体育锻炼时,血液循环加速了,肌肉和骨骼能得到更多的营养。因此,肌纤维变粗、体积也增大,弹性增加,肌肉活动的能力和耐力也相应地提高。长期锻炼后,韧带更坚固、关节活动更灵活。通过骨细胞增殖,促进骨骼增长,加速钙化,使骨质更坚实。

人体组成可分为瘦体重和体脂肪两种成分,即体重等于瘦体重加体脂肪。在瘦体重中,肌肉和骨骼所占的比例最大。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使瘦体重增加,体脂肪减少。

★传统体育锻炼项目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骨是人体内最坚固的结构,大大小小有二百多块。骨骼对人体起着保护、支架和运动的作用。骨和关节、肌肉连接起来,可以使人体产生各种活动。此外,骨髓还有造血机能。

由于骨在人体内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不但要求它有极大的坚固性,而且还要求它非常轻便。骨的构造,正合乎这种要求。由于骨的科学构造和化学成分赋予骨以极大的坚固性和弹性,从而使骨骼“坚韧似钢铁”。所以,骨骼能承担很重的重量,并且能使人体灵活地做出各种非常精巧、复杂的运动。通过传统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和生长。因为骨的可塑性很大,青少年时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骨骼中进行着非常旺盛的生长过程和物质代谢过程。科学研究证明,对骨骼生长发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而经常参加传统体育锻炼,由于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和重力的作用,使骨骼不仅在形态方面产生了变化,而且使骨骼的机械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在进行各项传统体育锻炼时,各个骨骼的负重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所发生的变化,取决于参加某项传统体育锻炼时所接受的刺激性质。例如,跆拳道锻炼者在动作时使上肢骨在同一方向上被拉长,而在作支撑动作时则使上肢骨在长轴上受到“压缩”。如果经常进行锻炼,就能促使上肢骨在承担“压

力”和“拉力”方面力量增强,尤其是劈叉的训练。

其他弓箭、投掷和举重运动员的上肢骨,就显得粗大,而登山、舞狮者腿骨就比较强壮,气功锻炼者的足骨就比较坚实等等。这都说明了体育锻炼对骨骼有着良好的影响。

同时,人体的许多骨与骨相连接的地方,都形成各式各样的关节。关节的周围都有韧带和肌肉包围着,韧带能加固关节,而肌肉不仅能加固关节,更主要的能引起关节运动。

在体育锻炼中,由于跑、跳等动作练习能增进关节的弹性及其灵活性,所以经常参加传统体育运动的人关节的活动范围比一般人大得多,关节的牢固性及其可承受的压力也比一般人高。例如,在跆拳道表演中,锻炼者的各个关节活动范围非常之大,做“后桥”、“大劈叉”等动作,没有经过长期锻炼是很难完成的。

通过传统体育锻炼,骨骼在形态方面最明显的变化是:肌肉附着处的骨突增大,骨外层的密质增厚,而里层的松质在分布上则能适应于肌肉的拉力和压力的作用。这些变化,使骨质坚固,使骨可以承担更大的负荷,就是说,这些变化提高了骨骼对抵抗折断、弯曲、压缩、拉长和扭转方面的机械性能。

浅谈瑜伽与大学生体育运动 篇3

瑜伽练习增进练习者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在校开展瑜伽课程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运动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锻炼需求、缓解大学生的思维情感负担、动作简捷有效易于教学、便于与终身体育接轨。

【关键词】瑜伽;大学生;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影响

1.瑜伽的简介

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人累意识,人类充分发挥潜能体系提供帮助。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的瑜伽姿势,改善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能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代印度人更加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是通过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思维、宗教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创造。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瑜伽与体育运动的差别,瑜伽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作用与影响,瑜伽对大学生体育运动教学内容的影响,瑜伽对调节大学生情感思维和缓解生活压力的作用,瑜伽对发展终身体育运动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查阅瑜伽的相关资料,与体育运动的做出比较,针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做出全面的分析。

问卷调查:利用课余时间把制作完成的问卷调查表拿到学生寝室发给同学们,利用他们一点点时间做个调查,这样出来的结果的比较真实可靠,便于更好多分析,让我们了解学生们对瑜伽的真正认识。

3.瑜伽与体育运动的差别

3.1瑜伽与体育运动的相同之处

瑜伽和所有体育运动一样,都是人类自我身心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瑜伽,尤其是体式练习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身体锻炼。如果忽略人类对意念控制、身体知觉、呼吸与冥想的这些特殊要求,那就与体育中的体操没有差别,只是表面上多了缓慢柔美的停顿。

3.2瑜伽与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

4.2.1练习目的不同:

瑜伽让人沉着镇定、健康优雅、身心平衡,关注精神修习。

体育让人动感有活力,身材健壮,关注输赢得失。

4.2.2表现行为不同

瑜伽摒弃竞争的意识,需要平静身心,全面增加机体耐受力与控制力,更关注自身的修炼。

体育具备很强的竞争性,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宣扬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可以培养人的拼搏与努力以及团队的默契合作精神。

4.2.3使用的技术不同:

瑜伽导八呼吸,主要使肌肉伸展、放松,身体处于静态。

体育主要使肌肉收缩,让身体处于基本动态。

4.瑜伽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作用与影响

4.1瑜伽的健身功效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效地促进体育运动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

瑜伽的整个练习过程分为瑜伽体位法和放松休息术,冥想和调息的练习。塑造形体,增加自信力,提高人们专注的能力;结合呼吸的锻炼,聆听教师轻柔的语音和柔和的音乐进行冥想练习,慢慢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是呼吸变得均匀而沉稳,排除是非杂念,敞开偌大心扉,释放生活学习的压力,从而养成一种积极乐观 良好健康的生活态度,最终达到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健康。这是瑜伽最大的功效——调节心灵;社会日益竞争强烈,文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如今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瑜伽的设立对高校体育运动影响深远,同时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规定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锻炼、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

5.2符合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自然已经在意识上形成了较为系统宏观的认识,个性日渐定型,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向往,兴趣爱好广泛,意志品质有较大的发展,性格也有个人不同的特点。瑜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心灵上的练习及动态运动,也是应用于每天生活的哲学。它对于敢于尝试 强调着个性、我从我素的年轻大学生具有的无穷吸引力,此运动不仅能够培养出大学生坚韧不屈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品德修养和健身意识等这些人文需求也甚有特殊功效。

5.3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与体育改革的目标保持一致。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围绕整体教育的目标而确立的,通过体育目标实现来帮助促进整体教育目标得意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一定是与我国当时的政治 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与教育发展紧密相关。是去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的、开拓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6.瑜伽对大学生体育运动教学内容的影响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聚集的发源地,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鉴别、接受能力很强。瑜伽是一项时尚的运动方式,讲究“身心合一”,不受限于年龄、性别与体质健康状态。是高校体育适应当代大学生需求,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需必然需要。

7.瑜伽对调节大学生情感思维和缓解生活压力的作用

现代大学生的任务繁重、学习紧张、社会竞争激烈,现实对他们的要求日益严格,他们的精神压力已经越来越大,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弱,这种现状是我国高校正在面临着的和急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瑜伽运动不仅能消除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精神紧张还能缓解情绪不安。还能够调节某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态,如意气消沉和情绪沮丧等。

8.瑜伽对发展终身体育运动的影响

为了使体育和教育终身有机结合,大学生体育强调在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兴趣培养和养成自学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一种或几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来终身服务。瑜伽不受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之前运动基础的限制,每人都可以参与。运动强度自我调节,达到不同锻炼的需要,而且不受场地设备的限制,兴趣持久,容易做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10.结论与建议

学生是大学体育运动建设中的主体因素,因此学生的需求是重要问题。瑜伽涵健身、运动、艺术于一体,用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的喜欢。在瑜伽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特点组织教学内容,瑜伽教学内容安排的既要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要可以提高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蕙兰.《瑜伽的赠与》[J].香港:2006,25(7):9-15

[3]张蕙兰.柏忠言《瑜伽—气功与冥想》[J].香港: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7-1(57).

[4]易勤.《高校体育教程新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1.

[5]薛德辉.《大学体育实践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6—1.

[6]华栏,包建.心理养生——21世纪健康主体[EB/OL]

大学生积极体育运动心理的探究 篇4

1、影响大学生积极体育运动心理的原因分析

目前, 许多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运动的热情, 他们不想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怕吃苦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里是娇生惯养,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吃苦, 也从没有吃过苦, 他们的意志力相对薄弱, 在体育课中, 许多运动项目都是高消耗体能的项目, 现代的大学生吃不了那种苦, 就表现出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 抵触情绪严重的状况。

1.2、专业课情绪严重

现在的社会竞争力是很大的,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都会给自己定下目标, 猛攻专业课, 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了毕业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进入大学后, 许多学生都会选择放弃一些公共课程, 包括体育课程, 他们认为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太大的联系, 即使学了, 将来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因此, 不愿意付出更多的辛勤与汗水。

1.3、对大学体育运动项目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上体育课时, 他们都会产生一种这样的心理, 这些体育项目在中学时已经学过, 为什么现在还要学习, 他们觉得其实自己都懂了, 什么也不需要学了, 其实, 这是他们对大学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全面深入了解所造成的, 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大学体育也有跑跳投掷等项目, 他们认为这和中学学习的没有区别,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的体育项目, 并且学会了相应的技巧, 没有必要重新学习, 他们没有认识到同类事物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不同的, 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对大学体育运动项目缺乏热情。

2、如何发展大学生积极体育运动心理

2.1、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魅力, 认识到体育精神的可贵, 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信息和勇气。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体育精神, 认识到体育精神是和爱国结合在一起的, 在世界大大小小的运动会上, 体育健儿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不断奋斗, 顽强拼搏, 在运动场上, 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族最真挚的感情。作为一名中国学生, 大学生也要有这种体育精神, 这是自己爱国的表现, 也是自己人生奋斗的动力, 只有具有爱国精神, 不断奋斗, 不折不挠, 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自己的人生才能更有意义。

2.2、创新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体育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缺乏时代性和生活气息, 学生不是很感兴趣,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创新教学内容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依据教学目标,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内容的趣味性;第二, 依据学生情况,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有效掌握有关知识。

2.3、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 基本都是教师示范动作, 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做动作, 进行训练, 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能, 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 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习体育。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活动对练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动作的知识要领, 提高学生的技能, 这就比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方法要有效的多;再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 只要教师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体育才华,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总之,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 教师要认真研究这些不利因素, 并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出发, 不断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不断吸收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体育知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使学生的身心在运动中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5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四、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和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调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体育运动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43-02

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20年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学生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开展活动的硬件条件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致于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03年底,我国大陆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仅为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2平方米,这与同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场地的状况无法相比,且我国现有体育场地质量普遍不高。与此同时,有些学校还存在没有运动场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仅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每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而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份的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能按最低要求配备体育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有17.7%。

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和规模。高校每年不断的扩招,学生数量积聚增长,但对体育设施、器材、场地的投入却没有增加,造成学生使用拥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

(二)各类体育项目中,学生参与程度冷熱不均,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体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个人兴趣。在对大学生运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每天能保证锻炼1,5小时的男生占大学生人数的18.5%,而女生占8.9%;每天能保证锻炼1小时的男生则占大学生人数的20.1%,女生占16.1%,大多数学生只能保证每周活动1小时。此外,有统计表明羽毛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网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比较受大学生喜爱,而一些投掷等田径项目比较受冷落,对于毽子等传统项目学生也关注较少。男生主要选择篮球、足球等的对抗性较激烈的运动项目,女生则主要选择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排球等没有身体对抗的项目。相比之下,长跑这类田径项目并不为大多数大学生所喜爱。这也是长跑活动难以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为了获取各种各级证书,参加各种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剩余的课余时间少,便无暇参加体育锻炼,惰性也随之增加,体质因此逐年下降。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大多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在日常课外体育锻炼中大部分属于无管理行为,无组织指导,任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忽视

由于社会的浮躁及功利之风,青少年“阳光体育”锻炼难以落到实处。青少年从小便被灌输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理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考试分数的期待越来越高,相对地忽视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造成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不具有体育素养,没有建立体育意识,缺乏体育兴趣,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当前,我国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小家庭结构使小孩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过度溺爱给小孩带来了健康、教育、生理、心理、品德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使得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进入大学以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体育课一直作为副科开设,并且常被语、数、英等主科占用时间,课外体育锻炼实践也受到严重的压缩,学生形成了“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缺乏对体育锻炼的主观理解与认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没有科学的指导,缺乏情感体验和满足感,这些都影响到了学生进入大学后体育兴趣的形成和体育习惯的养成。

二、发展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

(一)保证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器材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与青少年健身需求相适应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良策,也是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体育场所的投资力度,并对这些场所实行有效的管理,合理布局,分配器材,方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安排体育教师,或是能力较强的体育生给普通大学生做运动指导,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防止运动损伤。对需收费的场所,如体育馆、健身房等,可降低费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缓解大学生体育锻炼和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满足大学生在课余和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校可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协会,每年组织各协会进行协会内部竞赛,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高校还可每学年定期举办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校园健身操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竞赛。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有关体育方面的社团资源,通过社团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由学校制定责任制管理、组织社团,每周安排几个社团负责组织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团,社团与学生的联系。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锻炼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推广一些切实可行的锻炼项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学生每天的锻炼量分散在早操、课间、课后等各个时间段;对于硬件缺失的地区,可以用其他项目配合,除了跑步之外,还可以渗透在跳绳、踢毽子、踢足球、打篮球等运动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提供合适的锻炼计划,并记录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

(三)开展体育活动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之一。加强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必然的要求和趋势,注重安全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较为共性的经验之一,因此,需要构建适合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状况的教育内容体系。针对大学生科学锻炼知识的缺乏。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科学锻炼方法的指导,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合理性,要重视体育课教学,重视课外体育辅导、指导、培训,做到体育和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四)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

阳光体育的发展还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发挥各个部门的资源优势,将体质健康监测、疾病预防、康复保健、膳食营养、心理咨询、运动指导等结合起来,建立全社会重视并协同参与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协调机制,以通过开设多种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等级标准的运动处方,有效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门与卫生防疫等部门应和高校密切配合,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和禁毒控烟等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加强安全性管理,充分发挥各种社团的组织优势,结合大学生体育活动特点,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氛围和成长环境。加强学校体育组织领导体系,强化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还应建立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的具体实施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作为评估和监控体系的依据。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监控和测评。同时应设立绩效标准,监控和调节内、外部的关键因素,如组织实施机构的建立、时间的保证等,增强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篇7

1 体育运动能力

通过在体育运动中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来表现出来。为了改善单一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 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迫切要求每个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 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通过提高体育技能训练的复杂性, 让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 提高身体的锻炼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提高大学生的保健能力; (5)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2 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

2.1 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

现在的家长和学生, 大部分以学习成绩来衡量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加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学海中度过, 除了体育院系的学生, 其他院系学生体育锻炼不足, 自我锻炼意识淡薄。健康与体质状况不好迫使他们参加锻炼, 影响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运动经历少, 自信力不足, 意志不坚定, 没有在运动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找到成就感等因素。

2.2 运动不足, 体质下降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肥胖的人越来越多, 人的体力也呈下降趋势。加上现在的人们过多地食用高热量、高胆固醇食品, 导致患心血管等疾病的人不断增加。现在科技发达了, 机械逐步代替人工劳动, 体力劳动得到减轻, 运动量少了, 体能自然就下降了。过去人们爬楼梯、骑自行车, 现在改坐电梯、坐汽车了, 这些都促使了现代人运动能力的下降。另外,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 有的家长过分宠爱孩子, 有的连最简单的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做, 运动得少, 闲暇时间都与电脑为伴, 从而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体育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令人忧心, 这种下降给国家、给个人带来巨大影响。为了治疗因运动不足引发的疾病, 政府要支付高额的医疗经费。对个人而言, 运动不足付出的“成本”, 最终还是由自己的身体、生活以更大代价偿还。

2.3 教学方法、条件欠缺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其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等。以往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单一, 在选择教材时只注重对学生身体各部分、各种运动能力和各种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 忽略了教材对学生的心理的影响。适逢赶上学生学业紧张、考试等, 体育课就会被学校占用。

3 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1) 提高身体的锻炼能力。一般可以将锻炼能力划分为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其中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主要指的是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活动技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越来越普遍,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 具有独自锻炼的能力。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能够通过自我锻炼, 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 具备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2]。

(2)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 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 应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 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 从而做到理论技术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帮助大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学习体育技术、体育技能、参加体育竞赛, 更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加强人际交往, 积极拓展自己的兴趣, 完善自身的气质, 从而推动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丰富的体育赛事, 激发学生的拼搏、进取的精神, 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3]。

(4) 提高大学生的保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 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教育的程度以及社会风尚。在体育实践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进行自我保健的能力, 该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传授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 并且教师应该起表率作用,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 在日常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避免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伤害事故, 同时大学生必须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5)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面对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活动条件, 能够做出积极地调整。为了使大学生尽快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我们要从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对其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改变。

摘要: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水平, 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 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在体育教学中, 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的灌输, 还要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 理论教学和运动技术技能相结合,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该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分析、找出体育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运动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何万财.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7 (2) :141-143.

[2]吴仕贵.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J].网络财富, 2009 (5) :25-26.

大学生体育运动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文艺体分院、环境分院、财贸分院、机电分院四个分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 图书馆的资料库内查阅到的相关研究的结果, 有关资料共10余篇。

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问卷设计的原理, 结合研究需要自行设计了大学生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问卷调查表。并对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非体育系48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人文艺体分院40名、环境分院120名、机电分院120名、财贸分院160名, 共有男生280名、女生200名。发放问卷480份, 回收440份, 有效回收率91%。

3. 数据统计法。

使用excel等软件对调查结果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

首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与分析, 然后针对因性别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

(一) 非体育专业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

由表1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的440名大学生中, 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比较有好处的总和为53%, 好处一般、没什么好处的总和是47%, 总体情况较理想。以上数据表明;体育运动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的。只占一小部分是认为没有好处的。男女生对体育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的观点差异较大。

由于在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中, 女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方便, 并且动作也没男生做的好, 认为女生应该文静, 端庄。因此想要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必须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二) 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因素。

由表2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的440名大学生中, 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促进强身健体的占总人数30%, 男生占40%, 女生20%。而有14%的同学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减肥。在数据中我们发现因心情郁闷和娱乐的成明显对比:心情郁闷的占18%, 而娱乐的占38%。以上数据表明:男女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差异较大, 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性格比较开朗, 因而对于心情烦闷、娱乐这两个因素的比列就偏低。同时男女生减肥的比例都明显偏高, 这也说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运动量。所以参加体育运动还是被大多同学所利用, 来增加自身体质, 健康娱乐。为了缓解心情压抑占18%, 说明体育运动能缓解学生心情。坚持体育运动可使人体格强健、精力充沛, 能够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也说明体育运动能够减缓心理疲劳, 给予心理一定的解压, 体育运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但是,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运动硬件设施仍然在一定程度成为了学生们进行体育运动的绊脚石, 没有宽敞的健身房, 室内体育馆, 游泳池等设备。学校应该投入资金在体育运动方面。

(三) 关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象的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 有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象的数据显示, 有34%左右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多人并且不一定需要是朋友的。当然选择朋友结伴的占62%左右。但是却有4%的学生选择独自一个人去体育运动。

以上数据表明:朋友结伴在男女生中比例都很高, 尤其女生。独自一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在男女生比例中都不高, 但是总体却占4%, 说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人际关系问题。多人但不一定是朋友的占有34%的比例。我们很清楚就能看出, 体育运动能协调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 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 消除孤独感, 在这种状态下, 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 对自我的放松,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三、结语

大学生体育运动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佳木斯大学2012级的500名学生进行网络成瘾量表的测试。测试对象分别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美术学院等、机械工程学院共四个学院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回收468分有效问卷中得分在40~60分 (轻度成瘾) 的占9.62%, 60~80分 (中度成瘾) 4.7%, 高于80分以上为零。这也说明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多为中轻度成瘾, 适时的干预会起到戒除网瘾的目的。选中有网络成瘾倾向, 自愿参与被试且身体健康的大学生8人, 其中男6人, 女2人, 年龄20~24岁。

1.2 方法

1.2.1 运动时间及负荷量

(1) 根据本实验的目的随机将实验对象平均分成两组,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人, 3男1女) 。安排12周36次的以体育舞蹈、瑜伽为主的锻炼内容。每周制定3次锻炼计划, 时间为90~120min/次, 锻炼强度为中等负荷强度为主, 其中瑜伽练习每次课不少于30min。练习形式采用集体锻炼为主, 个人锻炼为辅。

(2) 测试者运动方式前期准备部分:采用慢跑、柔韧性练习及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 时间限定为10~15min。基本部分:前3周, 侧重体育舞蹈的基本技术学习;中间3周, 侧重体育舞蹈组合套路练习, 15min/组 (四组) , 每组间歇5min;后6周, 伴音乐体育舞蹈套路练习15min/组 (二组) 休息3min;接20min/组 (二组) 休息3min。结束部分以瑜伽练习为主, 配合做深呼吸。

1.2.2 评价方法

实验采用美国网络成瘾中心Young博士设计网络成瘾问卷及相关心理量表测试 (SCL-90)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和处理, 并加以归类、整理。实验测试前后网络成瘾和SCL-90的测试值利用SPSS进行检验和F检验分析。

2 结果

本实验研究考察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影响的可行性三个方面。

2.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的影响

见表1。

注:*表示锻炼前后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锻炼前后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锻炼前后显著性差异P<0.01。

由表1可知,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验后数据对照显示, 实验组变化较为显著, 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这说明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改善实验组测试者的网络成瘾的症状, 收到实验预期的主要目的。

2.2 体育锻炼对网络成瘾症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见表2。

注:*表示锻炼前后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锻炼前后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锻炼前后显著性差异P<0.01。

由表2可知,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两组被测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测试前后数据显示, 差异性极其显著 (T=4.117且P<0.01) ;比较而言, 对照组在测试前后数据显示, 差异性不显著 (T=-.248且P>0.05) 。这也说明通过体育运动干预, 能够促进和改善了实验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达到了本实验的另外一个目的。

2.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影响的可行性

见表3。

从调查的总体数据来看, 测试者对体育运动干预的内容、形式、锻炼氛围及指导者等满意度及评价较高, 这说明实验的实施方案的设计较为合理, 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

3 讨论

运用体育运动来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 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症状是有效的。原因在于:适宜的有氧运动加速机体的血液循环, 提高了大脑的血流量, 使血液和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使网络成瘾者所追求的兴奋在体育锻炼中实现, 从而改善其症状[2]。运用体育运动干预能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采用体育锻炼来改善和调试青少年心理问题, 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共识的有效手段之一[3]。通过研究结果显示, 体育运动干预不仅能够改善网络成瘾者的症状, 同时也促进了成瘾症状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被试者对体育运动干预的反馈来看, 测试者对体育运动干预的整体方案是满意的, 方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实验的整体设计的较为完备, 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和效果[4]。总之, 选取和采用体育运动来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症状, 而且还可以有效促进和提高这一群体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简而言是, 采取体育运动来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具有推广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体育运动,干预

参考文献

[1]邓文才.大学生网络成瘾性与体育成瘾性行为的比较[J].体育学刊, 2003 (06) :70-74

[2]任建华, 敖祖辉, 赵德龙, 等.大众健身操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 (4) :94-95

[3]路红, 郑志豪.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08) :951-952

大学生体育运动 篇10

一、体育运动负面效应分析

1、体育运动会成瘾, 成瘾后会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是身体健康

中枢神经经常受到某种外界刺激, 使人对某种事物形成特别深的嗜好, 称之为瘾。运动作为一种刺激作用于大脑, 天长日久也会运动成瘾。了解一下运动是怎样使人成瘾的, 运动医学专家指出, 当人们在运动时, 大脑会释放一种能引起精神愉快的化学物质。经常运动的人, 这种“愉快素”常处在较高的水平, 它是运动成瘾的物质基础。一旦停止运动, 哪怕只有两三天, 随着“愉快素”分泌减少, 愉快感也因此锐减, 人们就显得急不可耐, 出现“运动戒断综台症”易抑郁、易激动、焦虑不安, 只要恢复运动, 这种不快又马上消失。美国神经科学家罗德指出, 运动虽然对大脑有益, 但也应该适可而止, 他告诉人们运动不要成瘾。运动成瘾的学生, 都源于其对某些体育项目过于喜, 有证据表明:那些超级体育明星由于长期超量运动, 其平均寿命比常人短8岁, 过量运动会使某些免疫球蛋白减少或消失.使产、灭抵抗力减弱容易引起感染。

2、体育运动的竞技性, 会引发不合理的价值观

过分强调竞争会对人类价值观产生误导, 竞争的表面意义就是为了某种资源而展开的争夺。竞争是一种奖励制度和择优机制, 它以承认人的能力的差异为前提, 并把人的能力和贡献大小作为报酬依据。在各级别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中, 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 以大打小、以高水平打低水平的现象是比较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3.4%的受访大学生在体育竞赛中经历过运动员参赛资格造假现象。

3、体育运动包含很多对抗激烈的项目, 易造成暴力倾向

篮球比赛场地可被看作是一种引发家族斗殴行为的环境。斗殴意味着领土的争夺, 社会地位、社会名誉和愉悦自己的唤起, 泰勒称此为“肾上腺素的竞争”。“精神发泄”理论劳伦兹倡导的“精神发泄”理论认为, 体育比赛越是具有暴力色彩, 就越容易使个体得以精神解脱, 此理论被解释为受压抑敌对情绪的消除, 也许就是人们忘情参与比赛或参观竞赛的原因。

4、体育尖子容易自以为是, 骄傲自大

尖子生是指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在班级中, 尖子生是老师的宝贝, 即便有什么毛病, 就是犯了错误, 老师也舍不得批评, 一俊遮百丑, 因此尖子生总是特别讨人喜欢, 老师几乎看不到他们的缺点。在大学校园里, 体育尖子生是学校的招牌, 学校指望他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捧回奖杯、夺得荣誉, 这对于打造品牌学校、吸引生源, 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于是他们集“百千宠爱在一身”;平时有一点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者违纪现象都被荣誉的光环所掩饰。

5、运动弱者的负面认同 (以篮球项目为例)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体育能力会对参与者的社会化水平造成影响。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 学校中的同伴群体是其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作为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 篮球在大学校园内的开展状况比较良好, 但球场上同学们的球技和体力却有强弱之分, 由此导致篮球运动强者和弱者之分。强者与弱者是个相对的概念, 是在同伴比较中产生的。那些篮球运动强者可以通过球场上的出色表现, 实现自我认同。

二、负面影响的消除

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学习新知识, 丰富自我, 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 今天的体育工作不仅对体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要求明显提高, 而且对体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使其知识多元化, 要对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针对体育运动中出现的若干负面效应, 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消除。

1、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

应该说, 运动习惯的养成于人体健康不可缺少, 改变运动习惯, 人便会感到若有所失, 大脑会提醒人们持之以恒莫辍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 常运动者都会上瘾, 这瘾没什么不好。然而, 运动量太大又会伤害身体。一般而言, 针对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 学生体育锻炼的安排, 每次运动时间应在60分钟为宜, 运动时的心率, 应该在120-140次/分钟之间, 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 使体育锻炼真正地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

2、加强体育道德建设, 树立正确价值观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体育教育者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建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 使之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与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的需要, 努力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思想道德规范。调动体育行为主体的荣辱感和体育道德良心, 使其为自己符合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 并发扬光大这种行。

3、加强心理疏导, 减少运动场暴力

对学校而言要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彻底摆脱应试教育阴影, 提倡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环境。包括要注重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制教育, 提高师生人文素质, 教育其向“四有”新人方向发展, 建立专业化的心理教育体系, 建立终身制的心理档案, 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 培养学生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正确的竞争协作意识。

4、对体育尖子生合理的引导

首先应该加强人生观教育, 让体育尖子生懂得体育成绩好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让他们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 要改变对体育尖子生的偏爱, 创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在管理班级时, 教师应适当淡化他们的“尖子生”意识, 既不护他们的短, 又不夸大他们的长, 不让尖子生产生褊狭的优越感。在对体育尖子生和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处时, 通过亲身感受别人身上的优点, 并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 在和同伴共同参与奉献时收获群体活动带来的快乐。

5、关注运动弱者群体

(1) 营造和谐氛围, 避免将运动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事实上, 就锻炼身体而言, 体育运动强者与弱者的区分并无实质意义, 因为他们都是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同时, 避免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及体育比赛中有意将体育运动强者和弱者标签化。

(2) 增强体育运动弱者的技能,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体育比赛的比字就注定了体育运动本身注重输赢结果, 这也是体育运动本身的魅力之一, 完全忽略输赢结果其实是不现实的, 所以提高运动者本身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对于发展体育运动有直接的好处, 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使社会化的正常有利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体育不仅是技能的培育, 而且有利于促进个体积极社会化的实现。

摘要:体育运动有很多负面的功能, 会造成运动成瘾、不合理竞争、暴力倾向、骄傲自大、弱者的负面认同等等。通过分析, 指出产生这些负面功能的原因。并提出, 体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控制运动量来避免运动成瘾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心理疏导减少体育运动暴力、对体育尖子生正确引导来避免骄傲自大、加强对运动弱者的关注来减轻负面效应。

关键词:负面效应,体育运动暴力,负面认同

参考文献

[1]杨长清.中学生篮球运动弱者的负面认同机制探析[J].考试周刊, 2007.

[2]陈小红, 陈小慧.健全人格平衡之美——“尖子生”群体的人格教育之管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9) .

上一篇:音乐表现下一篇:实践型德育教师